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直线运动》学习全概括

《直线运动》学习全概括

《直线运动》学习全概括

知识网络:

单元切块:

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

线运动;运动图象。其中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应用。难点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研究方法的把握。

基本概念 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复习

一、基本概念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

化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2、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几秒时。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例如,前几秒内、第几秒

内。

线

动 直线运动的条件:a 、v 0共线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s=v t ,s-t 图,(a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 =g )

竖直上抛(a =g ) v - t 图

规律 at v v t +=0,2021at t v s +=as v v t 2202=-,t v v s t 20+=

3、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

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

注意: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 = s/t (方向为

位移的方向)

瞬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平均速率: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

同。

注意: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例1】物体M 从A 运动到B ,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 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 2,那么全

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v 1+v 2)/2

B .21v v ?

C .212221v v v v ++

D .2

1212v v v v +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概念。全程的平均速度=+==2

122v s v s s t s v 21212v v v v +,故正确答案为D

5、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 =△v /△t (又叫速度的变化率),是

矢量。a 的方向只与△v 的方向相同(即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点评1:

(1)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

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2)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

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

——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点评2: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

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

大或减小。

(1)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

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2)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 速

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例2】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 ,经过1s 后的速度的大小

为10m/s ,那么在这1s 内,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为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经过1s 后的速度的大小为10m/s ,包括两种

可能的情况,一是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仍相同,二是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已经相反。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1s 后的速度为v t =10m/s 或v t =-10m/s

由加速度的定义可得

614100=-=-=t v v a t m/s 或141

4100-=--=-=t v v a t m/s 。 答案:6m/s 或14m/s

点评:对于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要注意选取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6、运动的相对性:只有在选定参考系之后才能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或作怎样的运动。

一般以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3】甲向南走100米的同时,乙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也行走100米,若以乙为参考

系,求甲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解析:如图所示,以乙的矢量末端为起点,向甲的矢量末端作一条有向线段,即为甲相对乙的位移,由图可知,甲相对乙的位移大小为2100m ,方向,南偏西45°。

点评:通过该例可以看出,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参考系,参考系选择不

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参考系的选取要以解题方便为原则。在具体题目中,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选取。下面再举一例。

【例4】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

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小时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

块距离桥有5400米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

解析:选水为参考系,小木块是静止的;相对水,船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到船“追

上”小木块,船往返运动的时间相等,各为1 小时;小桥相对水向上游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小桥向上游运动了位移5400m ,时间为2小时。易得水的速度为0.75m/s 。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t

s v ,即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它是速度为恒矢量的运动,加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

2.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s - t 图像为一直线: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速度。

三、综合例析

【例5】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 .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 .物体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为零

D .物体通过的路程可能不等,但位移可能相同

解析: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不能说这个标量就是这个矢量,所以A 错,B 正确.路

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而位移是从物体运动的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有向线段,如果物体做的是单向直线运动,路程就和位移的大小相等.如果物体在两位置间沿不同的轨迹运动,它们的位移相同,路程可能不同.如果物体从某位置开始运动,经一段时间后回到起始位置,位移为零,但路程不为零,所以,CD 正确.

【例6】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C .加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C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解析:根据t v a ?=可知,Δv 越大,加速度不一定越大,速度变化越快,则表示t

v ?越大,故加速度也越大,B 正确.加速度和速度方向没有直接联系,加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加速度大小变小,速度可以是不断增大.故此题应选B .

【例7 】在与x 轴平行的匀强电场中,场强为E =1.0×106V/m ,一带电量q =1.0×10-8C 、

质量m =2.5×10-3kg 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沿着x 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是x =5-2t ,式中x 以m 为单位,t 以s 为单位。从开始运动到5s 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 m ,位移为 m 。

解析:须注意本题第一问要求的是路程;第二问要求的是位移。

将x =5-2t 和t v s 0=对照,可知该物体的初位置x 0=5m ,初速度v 0=2-m/s ,运动方向

与位移正方向相反,即沿x 轴负方向,因此从开始运动到5s 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10m ,而位移为5-m 。

【例8】某游艇匀速滑直线河流逆水航行,在某处丢失了一个救生圈,丢失后经t 秒才

发现,于是游艇立即返航去追赶,结果在丢失点下游距丢失点s 米处追上,求水速.(水流速恒定,游艇往返的划行速率不变)。

解析:以水为参照物(或救生圈为参照物),则游艇相对救生圈往返的位移大小相等,

且游艇相对救生圈的速率也不变,故返航追上救生圈的时间也为t 秒,从丢失到追上的时间为2t 秒,在2t 秒时间内,救生圈随水运动了s 米,故水速t

s v 2= 思考:若游艇上的人发现丢失时,救生圈距游艇s 米,此时立即返航追赶,用了t 秒钟

追上,求船速.

【例9】如图所示为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

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速度,图中P 1、P 2是测速

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分别是P 1、P 2被汽

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

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

的速度是340m/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

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P 1、P 2两个信号之间的

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m ,汽车的速度是

_____m/s.

解析:本题首先要看懂B图中标尺所记录的时间每一小格相当于多少:由于P 1 P 2 之

间时间间隔为1.0s ,标尺记录有30小格,故每小格为1/30s ,其次应看出汽车两次接收(并反射)超声波的时间间隔:P 1发出后经12/30s 接收到汽车反射的超声波,故在P 1发出后经6/30s 被车接收,发出P 1后,经1s 发射P 2,可知汽车接到P 1后,经t 1=1-6/30=24/30s

发出P 2,而从发出P 2到汽车接收到P 2并反射所历时间为t 2=4.5/30s ,故汽车两次接收到超

声波的时间间隔为t=t1+t2=28.5/30s,求出汽车两次接收超声波的位置之间间隔:

s=(6/30-4.5/30)v声=(1.5/30)×340=17m,故可算出v汽=s/t=17÷(28.5/30)=17.9m/s.

【例10】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远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式中H为一恒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测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爆炸的大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其计算式为T= 。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H=3×10-2m/s﹒光年,由此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年。

解析:本题涉及关于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论,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内容,背景材料非常新颖,题中还给出了不少信息。题目描述的现象是:所有星体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越远的速度越大。提供的一种理论是:宇宙是一个大火球爆炸形成的,爆炸后产生的星体向各个方向匀速运动。如何用该理论解释呈现的现象?可以想一想:各星体原来同在一处,现在为什么有的星体远,有的星体近?显然是由于速度大的走得远,速度小的走的近。所以距离远是由于速度大,v=Hr只是表示v与r的数量关系,并非表示速度大是由于距离远。

对任一星体,设速度为v,现在距我们为r,则该星体运动r这一过程的时间T即为所要求的宇宙年龄,T=r/v

将题给条件v=Hr代入上式得宇宙年龄T=1/H

将哈勃常数H=3×10-2m/s·光年代入上式,得T=1010年。

点评:有不少考生遇到这类完全陌生的、很前沿的试题,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这样的问题自己从来没见过,老师也从来没有讲过,不可能做出来,因而采取放弃的态度。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进入题目的情景中去,所用的物理知识却是非常简单的。这类题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四、针对训练

1.对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为零,速度变化也为零

B.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质点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零

D.质点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变化越大

2.某质点做变速运动,初始的速度为3 m/s,经3 s速率仍为3 m/s测()

A.如果该质点做直线运动,该质点的加速度不可能为零

B.如果该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该质点的加速度一定为2 m/s2

C.如果该质点做曲线运动,该质点的加速度可能为2 m/s2

D.如果该质点做直线运动,该质点的加速度可能为12 m/s2

3.关于物体的运动,不可能发生的是()

A.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速度也逐渐减小

B.加速度方向不变,而速度方向改变

C.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变化,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小

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的变化率最大

4.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A.在时刻t2以及时刻t5两木块速度相同

B.在时刻t3两木块速度相同

C.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D.在时刻t4和时刻t5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5.一辆汽车在一直线上运动,第1s内通过5m,第2s内通过10 m,第3 s内通过20 m,4 s内通过5 m,则最初两秒的平均速度是m/s,最后两秒的平均速度是__m/s,全部时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6.在离地面高h处让一球自由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反弹的速度是碰前3/5,碰撞时间为Δt,则球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与地面碰撞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不计空气阻力).

7.物体以5m/s的初速度沿光滑斜槽向上做直线运动,经4 s滑回原处时速度大小仍为5 m/s,则物体的速度变化为_____,加速度为_____.(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8.人们工作、学习和劳动都需要能量,食物在人体内经消化过程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又转化为CO2和H2O,同时产生能量E=2.80 ×106J·mol-1.一个质量为60kg 的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以1/6s的时间冲出1m远,他在这一瞬间内消耗体内储存的葡萄糖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1.B

2.BC

3.D

4.C

5.7.5;12.5;10

6.2gh ,t

gh ?528 7.10-m/s ;5.2- m/s 2

8.0.28g

附:

知识点梳理

阅读课本理解和完善下列知识要点

一、参考系

1.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 的物体叫参考系(或参照物)。

2.选取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常常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研究地球上物体的运动,一般来说是取 为参照物,对同一个运动,取不同的参照物,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所涉及的各物理量应相对于同一参照物。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取地面为参照物。

二、质点

1.定义:

2.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

3.注意:同一物体,有时能被看作质点,有时就不能看作质点。

三、时间和时刻

1.时刻;在时间轴上可用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如“2s 末”、“3s 初”等。

2.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一段间隔,如“第三秒内”、“10分钟”等。

四、位移和路程

1.位移

①意义:位移是描述的物理量。

②定义:

③位移是矢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2.路程:路程是;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3.物体做运动时,路程才与位移大小相等。在曲线运动中质点的位移的大小一定路程。

五、速度和速率

1.速度

①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又方向。

②瞬时速度:对应或

的速度,简称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为该时刻质点的方向。

运动;而平均速度公式仅适用于运动。

平均速度对应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平均速度的大小跟时间间隔的选取有关,不同的阶段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明确是求哪一段位移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六、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

2.定义式:。

3.加速度是矢量,方向和方向相同。

4.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①加速度的大小和速度(填“有”或“无”)直接关系。质点的运动的速度大,加速度大;速度小,其加速度

小;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为零(填“一定”或“不一定”)。

②加速度的方向(填“一定”或“不一定”)和速度方向相同。质点做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与速度方向;质点做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与速度方向;质点做曲线运动时,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成某一角度。

③质点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取决于加速度的和速度的关系,与加速度的无关。

七、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叫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公式:

巩固训练

1.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甲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一个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大地为参照物,上述事实说明…………………………(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向西运动

2.某物体沿着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一周的过程中,最大路程为,最大位移为。

3.物体做直线运动,若在前一半时间是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是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则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若在前一半路程是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是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则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有恒定速率时,其速度仍可能有变化

B.物体有恒定速度时,其速率仍可能有变化

C.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时,其速度可能为零

D.物体具有沿x轴正向的加速度时,可能具有沿x轴负向的速度

5.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某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声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约与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的____ _倍

6.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非常小的点;

B.研究一辆汽车过某一路标所需时间时,可以把汽车看成质点;

C.研究自行车运动时,由于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

D.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仍可被视为质点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所以位移才不等于路程;

B.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线;

D.位移描述直线运动,是矢量;路程描述曲线运动,是标量。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0,则速度为0,速度变化也为0;

B .质点速度变化越慢,加速度越小;

C .质点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0,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0;

D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变化也越大。

9.某同学在百米比赛中,经50m 处的速度为10.2m/s ,10s 末以10.8m/s 冲过终点,他的百米平均速度大小为 m/s 。

教学后记

运动学涉及到的公式很多,而且运动学是在高一第一学期就已经学过,时间比较长了,很多推论学生都差不多忘了,运用起来会乱套,特别是对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讲,运动学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培养一题多解的思想,并且能够在解题时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解。运动学在高考中单独考查的不多,主要是很力学电磁学综合出现,因此,第一轮复习关键复习基本公式及灵活运用,为在综合解题做准备。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at v v t +=0 202

1at t v s += as v v t 2202=-

t v v s t 2

0+= 点评:

(1)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 、t 、a 、v 0、v t ,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

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

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

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2)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 外,s 、v 0、v t 、a 均为矢量。一般以v 0的方向为正方

向,以t =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 、v t 和a 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1)Δ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

s m -s n =(m-n)aT 2

(2)t s v v v t t =+=

202/,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2202/t s v v v +=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2/2/s t v v <。

点评: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t s v v v t t =+=

202/解题,往往会使求解过程变得非常简捷,因此,要对该公式给与高度的关注。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gt v = , 221at s = , as v 22= , t v s 2

=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2)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3)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

(4)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12-∶(23-)∶…… 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

5.一种典型的运动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用右图描述该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t s a t a s ∝∝∝,1,1 (2)2

21B v v v v === 6、解题方法指导:

解题步骤:

(1)根据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并且画出运动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及特点,合理选择公式,注意多个运动过程的联系。

(4)确定正方向,列方程求解。

(5)对结果进行讨论、验算。

解题方法:

(1)公式解析法: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组。本章公式多,且相互联系,一题常有多

种解法。要熟记每个公式的特点及相关物理量。

(2)图象法:如用v —t 图可以求出某段时间的位移大小、可以比较v t/2与v S/2,以及追

及问题。用s —t 图可求出任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比例法:用已知的讨论,用比例的性质求解。

(4)极值法:用二次函数配方求极值,追赶问题用得多。

(5)逆向思维法:如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视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求解。

a 1、s 1、t 1 a 2、s 2、t 2

综合应用例析

【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此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的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速度为v 2,若撤去恒力甲的瞬间物体的速度为v 1,则v 2∶v 1

=?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弄清过程中两力的位移关系,因此画出过程草图(如图5),标明位移,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通过上图,很容易得到以下信息:

s s '-=,而t v s 21=,t v v s 2

)(21-+='-得v 2∶v 1=2∶1 思考:在例1中,F 1、F 2大小之比为多少?(答案:1∶3)

点评:特别要注意速度的方向性。平均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定义式中的速度都是矢量,要考虑方向。本题中以返回速度v 1方向为正,因此,末速度v 2为负。

【例2】 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A .在时刻t 2以及时刻t 5两木块速度相同

B .在时刻t 1两木块速度相同

C .在时刻t 3和时刻t 4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

D .在时刻t 4和时刻t 5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解析:首先由图看出:上边那个物体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可以判定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边那个物体明显地是做匀速运动。由于t 2及t 5时刻两物体位置相同,说明这段时间内它们的位移相等,因此其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相等,这个中间时刻显然在t 3、t 4之间,因此本题选C 。

【例3】 在与x 轴平行的匀强电场中,一带电量q =1.0×10-8C 、质量m =2.5×10-3kg

1234 567

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着x 轴作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 =0.16t -0.02t 2,式中x 以m 为单位,t 以s 为单位。从开始运动到5s 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 m ,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为 J 。

解析:须注意:本题第一问要求的是路程;第二问求功,要用到的是位移。

将x =0.16t -0.02t 2和202

1at t v s +=对照,可知该物体的初速度v 0=0.16m/s ,加速度大小a =0.04m/s 2,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由v 0=at 可知在4s 末物体速度减小到零,然后反向做匀加速运动,末速度大小v 5=0.04m/s 。前4s 内位移大小m 320.t v s ==,第5s 内位移大小m 020.t v s ='=',因此从开始运动到5s 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0.34m ,而位移大小为0.30m ,克服电场力做的功W =mas 5=3×10-5J 。

【例4】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加速度为2m/s 2,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2分钟,然后刹车,滑行50m ,正好到达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解析:起动阶段行驶位移为:

s 1=212

1at ......(1) 匀速行驶的速度为: v = at 1 (2)

匀速行驶的位移为: s 2 =vt 2 (3)

刹车段的时间为: s 3 =32

t v ……(4) 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为:

v =s m s m s m t t t s s s /44.9/135

1275/10120550120025321321==++++=++++ 【例5】汽车以加速度为2m/s 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求汽车第5秒内的平均速度?

解析:此题有三解法:

(1)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求:

第5秒内的位移为: s = 21a t 52 -2

1at 42 =9 (m) 第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v =

45t t s -=s m /1

9=9 m/s 匀加速 匀速 匀减速 甲 t 1 t 2 t 3 乙 s 1 s 2 s 3

(2)用推论v =(v 0+v t )/2求:v ==+254v v 2

54at at +=25242?+?m/s=9m/s (3)用推论v =v t /2求。第5秒内的平均速度等于4.5s 时的瞬时速度:

v =v 4.5= a ?4.5=9m/s

【例6】一物体由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 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 2,若s 2-s 1=6米,s 1∶s 2=3∶7,求斜面的长度为多少?

解析:设斜面长为s ,加速度为a ,沿斜面下滑的总时间为t 。则:

斜面长: s = 2

1at 2 …… ( 1) 前3秒内的位移:s 1 = 2

1at 12 ……(2) 后3秒内的位移: s 2 =s -2

1a (t -3)2 ...... (3) s 2-s 1=6 (4)

s 1∶s 2 = 3∶7 (5)

解(1)—(5)得:a =1m/s 2 t = 5s s =12 . 5m

【例7】物块以v 0=4米/秒的速度滑上光滑的斜面,途经A 、B 两点,已知在A 点时的速度是B 点时的速度的2倍,由B 点再经0.5秒物块滑到斜面顶点C 速度变为零,A 、B 相距0.75米,求斜面的长度及物体由D 运动到B 的时间?

解析:物块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设A 点速度为V A 、B 点速度V B ,加速度为a ,斜面长为S 。

A 到B : v B 2 - v A 2 =2as AB (1)

v A = 2v B (2)

B 到C : 0=v B + at 0 (3)

解(1)(2)(3)得:v B =1m/s

a = -2m/s 2

D 到C 0 - v 02=2as ……(4) s= 4m

从D 运动到B 的时间:

D 到B : v B =v 0+ at 1 t 1=1.5秒

D 到C 再回到B :t 2 = t 1+2t 0=1.5+2?0.5=2.5(s)

【例8】一质点沿AD 直线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测得它在AB 、BC 、CD 三段的时间均为t ,测得位移AC =L 1,BD =L 2,试求质点的加速度?

解析:设AB =s 1、BC =s 2、CD =s 3 则:

s 2-s 1=at 2 s 3-s 2=at 2

两式相加:s 3-s 1=2at 2

由图可知:L 2-L 1=(s 3+s 2)-(s 2+s 1)=s 3-s 1

则:a = 2122t

L L - 【例9】一质点由A 点出发沿直线AB 运动,行程的第一部分是加速度为a 1的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加速度为a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抵达B 点时恰好静止,如果AB 的总长度为s ,试求质点走完AB 全程所用的时间t ?

解析:设质点的最大速度为v ,前、后两段运动过程及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相等,均为2v 。 全过程: s =t v 2

......(1) 匀加速过程:v = a 1t 1 (2)

匀减速过程:v = a 2t 2 (3)

由(2)(3)得:t 1=1a v 2

2a v t = 代入(1)得: s = )(22

1a v a v v + s=21212a a a sa + 将v 代入(1)得:

t = 2

121212

1)(2222a a a a s a a a sa s v s +=+= 【例10】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连续通过两段长为s 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求物体的加速度?

A B C D

解析:

方法一:

设前段位移的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a ,则:

前一段s : s =v 0t 1 + 212

1at ……(1) 全过程2s : 2s =v 0(t 1+t 2)+

221)(21t t a + ……(2) 消去v 0得: a = )

()(2212121t t t t t t s +- 方法二:

设前一段时间t 1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1,后一段时间t 2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2。所以:

v 1=1t s ……(1) v 2=2

t s ……(2) v 2=v 1+a (

2221t t +) ……(3) 解(1)(2)(3)得相同结果。 方法三:

设前一段位移的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加速度为a 。

前一段s : s =v 0t 1 + 212

1at ……(1) 后一段s : s =vt 2 +222

1at ……(2) v = v 0 + at ……(3) 解(1)(2)(3)得相同结果。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由静止开始,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1)特点:加速度为g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规律:v t =gt h =2

1gt 2 v t 2 =2gh

2.竖直上抛运动

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1)特点: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 -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规律:v t = v 0-gt h = v 0t-2

1gt 2 v t 2- v 02=-2gh 上升时间g v t 0=上,下降到抛出点的时间g v t 0=下,上升最大高度g

v H m 220= (3)处理方法:

一是将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来处理,要注意

两个阶段运动的对称性。

二是将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 -g 的匀减速直线运

综合应用例析

【例11】(1999年高考全国卷)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 高的平台上

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

后重心升高0.45m 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

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

的时间是______s 。(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

点,g 取10m/s 2,结果保留二位数)

解析: 运动员的跳水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主要是竖直方向的上下运动,但也有水平方向的运动,更有运动员做的各种动作。构建运动模型,应抓主要因素。现在要讨论的是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从根本上讲与运动员所作的各种动作以及水平运动无关,应由竖直运动决定,因此忽略运动员的动作,把运动员当成一个质点,同时忽略他的水平运动。当然,这两点题目都作了说明,所以一定程度上“建模”的要求已经有所降低,但我们应该理解这样处理的原因。这样,我们把问题提炼成了质点作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

在定性地把握住物理模型之后,应把这个模型细化,使之更清晰。可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运动员作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高度h ,即题中的0.45m ;从最高点下降到手触到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 ,由图中H 、h 、10m 三者的关系可知H =10.45m 。

由于初速未知,所以应分段处理该运动。运动员跃起上升的时间为:3.010

45.0221=?==g h t s

从最高点下落至手触水面,所需的时间为:4.110

45.10222=?==g H t s 所以运动员在空中用于完成动作的时间约为:21t t t +==1.7s

点评:构建物理模型时,要重视理想化方法的应用,要养成化示意图的习惯。

【例12】如图所示是我国某优秀跳水运动员在跳台上腾空而起的英姿.跳台距水面高度为10 m ,此时她恰好到达最高位置,估计此时她的重心离跳台台面的高度为1 m ,当她下

降到手触及水面时要伸直双臂做一个翻掌压水花的动作,这时她的

重心离水面也是1 m.(取g =10 m/s 2)求:

(1)从最高点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其重心可以看作是自由落

体运动,她在空中完成一系列动作可利用的时间为多长?

(2)忽略运动员进入水面过程中受力的变化,入水之后,她的重心能下沉到离水面约

2.5 m 处,试估算水对她的平均阻力约是她自身重力的几倍?

解析:(1)这段时间人重心下降高度为10 m

空中动作时间t =g

h 2 代入数据得t =2 s=1.4 s

(2)运动员重心入水前下降高度 h +Δh =11 m

据动能定理mg (h +Δh +h 水)=fh 水 整理并代入数据得5

27=mg f =5.4 三、针对训练

1.骑自行车的人沿着直线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后,在第1 s 、2 s 、3 s 、4 s 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1 m 、2 m 、3 m 、4 m ,有关其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4 s 内的平均速度是2.5 m/s

B .在第3、4 s 内平均速度是3.5 m/s

C .第3 s 末的即时速度一定是3 m/s

D .该运动一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