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_1995_2005_陈自强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_1995_2005_陈自强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_1995_2005_陈自强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_1995_2005_陈自强

第14卷第1期Vol.14,?01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2014年1月January ,2014

收稿日期:2013-07-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青年项目(12CZZ057);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作者简介:陈自强(1981-),男,四川宜宾人,

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1995 2005)

陈自强

1,2

(1.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国内学界在1995 2005年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主要从思想史要素、思想家或思想著作、思想流派、思想专题四个方面展开,目的在于厘清政治思想的理论脉络和发掘其时代价值底蕴,最终寻找到对当前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资源。这一研究对学术增量和政治实践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应注重从研究的贯通性、视角的交叉性和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深化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关键词:古代政治思想史;思潮;综述中图分类号:D0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4)01-0049-07

Review of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HEN Zi-qiang 1,

2

(1.Management School ,Guizhou Minzu Universtiy ,Guiyang 550025,China ;2.Institute For Politic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

Abstract :During 1995to 2005,the research of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from the four aspects ranging from elements of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y ,thinker or thinking works ,thinking schools to thinking subject ,aiming to make clea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olitical thought and explore its value to the pres-ent time ,with an ultimate purpose to find out the thinking resources which possess reference meaning in the present era.This research has made contribution to academic incr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ractice.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regarding interconnectivity of research ,cross-reactivity of perspective and innovation of methods ,etc ,which need more attention in further researches so as to help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f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Key words :political thought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Thoughts ;review 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学术转向,其逐渐摆脱了80年代空疏的学风,进入扎实推进学理研究的阶段,希冀形成有“思想的

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二者交融的状态。受此影响,1995 2005年这十年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领域的不少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细致而渐趋规范的深入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和看法,也积累了不少的学术成就。因而,廓清这十年所进行的学术工作,展现其成绩与不足,能有效地为我们更为深入地探

讨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个可靠且坚实的基

础。

一基本概念、范畴和方法的研究概念、范畴和方法是一门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基本构成物是支撑起一门学科的基石。

(一)基本概念的研究首先,关于政治思想史这个概念的探讨。徐大同的《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一文就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中,他指出按照通常的理解:

“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也称为政治思潮(political trend of thought),或称为政治学说、政治理论(politi-cal theory)、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等。无论如何称呼,内容大体相似。一般国外学者通常都称为政治学说、政治哲学,如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莫基切夫的《政治学说史》,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等。”[1]同时,他对政治思想这个概念的界定:“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划策。”[1]这无疑对明晰政治思想史这个概念有参考意义。同时,在对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定位的讨论上,也会对认识政治思想史这个概念有借鉴意义。例如,曹德本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2]。此外,学者对思想史问题的探讨也涉及到政治思想史的概念,并把政治思想史作为思想史的一个学科。如许苏民认为:“与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相区别,思想史研究应当以时代思潮为主要对象,形成以时代思潮为经,以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的思想为纬,‘理一分殊’的学科特色。”[3]这样就对思想史与文学史、学术史、哲学史的区别做了阐释,同时也对认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概念提供了参考。

其次,关于具体概念的研究。这表现对“大同”概念的研究,有汪华余的《自由与大同:两种政治逻辑之比较》;对于“孝”概念研究的,有肖群中的《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圣”与“贤”进行研究的,有张之锋的《〈孟子〉政治哲学中的“圣”与“贤”》;对义利进行研究的,有李玲芬的《先秦儒法两家“义利之辨”探微》;对“权说”研究的,有岳天雷、宋卫平的《程颐权说探略》;对“道”、“势”研究的,有张星久的《从政治分析的视角看儒家思想的“基本同一性”———兼论专制整体下“道”“势”冲突的实质》,等等。

(二)基本范畴的研究

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范畴的代表性文章有:陈生玺的《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的几个问题》集中讨论了“德治与法治”、“纳谏”、“用人”、“廉政”和“吏治”等基本问题;孙晓春、郑维东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论纲》则集中讨论了“中国传统的人论”、“中国传统的国家观”、“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和“中国传统的道义观”等基本问题;王日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讨论了“官民相得”问题;曹德本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则讨论了“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和“求天下为公”问题;傅永聚、任怀国的《儒家“天人合一”的政治学阐释》则讨论了儒家的“天人合一”问题,等等。

(三)基本方法的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方法论问题的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曹德本,他分别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和《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对研究方法论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此外,在具体问题研究中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也具有借鉴意义。例如,任剑涛在《从方法视角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提出的“历史-描述”、“思想-提炼”、“比较-界定”和“理论-重构”四种方法进路,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思想家或思想著作的研究

对于思想家和思想著作所蕴含的政治思想的解读与梳理,历来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近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也同样是重点。具体说来,这个方面的研究状况分别表现为:

(一)思想家的研究情况

历代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均受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者的关注。在此,历代思想人物的政治思想的研究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

对左丘明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在王红霞的《试论左丘明的政治思想》有集中体现。作者将其政治思想分别用:德-政治原则、礼-政治规范、民-政治根基和刑-辅助手段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对孔子的研究情况,主要表现为对孔子的政治理论、仁学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等的研究。例如,对孔子政治理论研究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黄健的《对孔子政治理论的再认识》,对孔子仁学思想研究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陈开先的《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对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文章则有郭泉的《孔孟社会政治学说的思维逻辑》。

对颜渊政治思想的研究,则体现在齐姜红的《颜渊政治思想初探》的文章中。

05宜宾学院学报第14卷

对墨子的研究情况,主要侧重于对墨子政治观或思想与古史传说的关系、管理思想以及整体政治思想等的研究上。对于其政治观或政治思想与古史传说关系的文章有路平、巴干的《古史传说与墨子的政治观的研究》和常保芳、陈虎的《古史传说与墨子的政治思想》;对其管理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有李少惠的《墨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特征》;而学者徐希燕则有三篇关于讨论墨子整体政治思想的文章,分别有《墨子政治思想新探》、《墨子政治思想初探》、《墨子的政治思想研究》。

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研究,则侧重于孟子的政治理论和整体政治思想以及政治辩证法思想的研究。陈东的《浅析孟子的政治论》指出“仁政”是孟子政治观点的重要内容,主张“重民”、“贵民”、“与民同乐”的思想;熊凯的《孟子政治思想研究》则探讨了孟子政治思想的内涵、脉络、特征及影响;吴显庆的《论孟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因素》则集中分析了其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与经济相互关联的思想、政治对应性思想、无为与有为关系思想、法与仁德相结合的思想、忧患与安乐相互转化思想、个别与一般及其关系的思想。

对荀子政治思想的研究有田耕滋的《论荀子的国家思想》一文,他认为荀子构建了一整套关于国体、国家功能、起源与政府体制的思想体系,是典型的君主民本一体论者。王廷洽的《论荀子的国家观》则认为荀子国家起源观触及了国家起源的本质,带有唯物主义色彩,将政府、礼仪制度、刑法、军队、税收等作为国家权力要素,并认为荀子还阐释了其富国、强国思想。

对韩非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其政治学说、行政管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逻辑线索等的研究上。例如,林存光的《韩非的政治学说述评》认为韩非在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以“道”为体,“法”、“术”、“势”为用的政治学说,而矛盾观、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都是其理论根据;林存光的《韩非行政管理思想雏议》则认为韩非行政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法治”,其中蕴含的讲究实务、法治、效率,反对任人唯亲、虚浮不实的思想则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对董仲舒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则有张荣明《论董仲舒的政治神学》的研究,作者认为政治神学才能透视董的学说,政治学与神学相互依存,政治是神学的目的和意义,神学是政治学说的终极关怀。

对苏绰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如孔毅的《苏绰政治伦理思想及其渊源初探》指出儒释道构成其思想的理论渊源,敦教化以致王道、擢贤良以清吏制是其主要内容。

对王安石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者对其新学的研究。为此,朱修春的《近年来王安石新学研究综述》则从王安石新学思想的形成、内容、特色、影响、历史地位五个方面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总结。

对程颐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政治理论与权变学说的研究上。如拉斐尔的《程颐的政治理论》指出,程颐思想中的“天理国家”以形而上学的方式论证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立志”则是其政治理论的工夫基础,“仁”和“礼”则是其政治论的伦理底色。

对杨时的政治思想研究,则体现为朱修春的《杨时政治思想述论》,作者认为“正心诚意”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而“正心诚意”与“格君心之非”相结合的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其过度依赖统治者的道德素养则具有历史局限性。

对袁枚的政治思想的研究,陈寒鸣的《袁枚反正宗传统的早期启蒙思想》一文指出,袁枚不仅对儒经和儒经经学怀疑,也提出推翻“道统”腐论,还对宋儒和汉儒进行了抨击,体现了在思想文化上谋求自由与解放的启蒙价值。

对戴震的政治思想研究,则表现在陈寒鸣《戴震与早期启蒙思想》一文中,该文认为戴震在清代中叶复活了清初大儒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早期启蒙思想家中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批判了理学思想,而且在“理”的诠释、“道”论、“性”论三方面赋予了新内容。

对周太谷的政治思想研究,则表现在陆学松的《评周太谷的政治思想》一文中,作者认为,周太谷的思想是对以往儒学政治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围绕“仁政”主张提出了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向晚晴改良主义思想过渡的中间环节。

(二)思想著作研究情况

对于,古代思想著作的政治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各种思想著作的解读上。其中,对《尚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讨论其蕴含的德治思想上,如张希平的《〈尚书〉的德治思想》;也有涉及到法先王思想的,如游唤民的《〈尚书〉法先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还有涉及到其思想发展脉络

15

1期陈自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1995 2005)

的,如张树旺的《〈尚书〉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简论》。而对《诗经》的研究则体现为对其神学天命观的研究,如韩裕庆的《〈诗经〉神学天命观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对《论语》的研究,则主要是其治国思想和“无为”思想的研究,如丁伊莎、刘博逸的《〈论语〉中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转换》;对《六韬》的研究,则是探讨其民本思想,如张贵江的《〈六韬〉的民本思想》;对《管子》的研究,则是探讨其“和合”思想、治国从政思想、行政管理思想、政治辩证法思想等,如吴显庆的《〈管子〉“和合”思想辨析》、吴洁生的《〈管子〉治国从政思想探要》;对《周易》的研究,既有从政治哲学去解读其政治正当性的,如任剑涛的《政治正当性判准的历史建构———从政治哲学角度看〈周易〉》,又有对其政治观研究的,如秦佺柱的《损益,盛衰之始也———〈周易〉损益政治观刍议》;对《太平经》研究的,则体现为朱松美的《〈太平经〉安民策略论纲》。此外,还有集中有关先秦的各思想著作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的。

三思想流派的研究

对于各家各派政治思想的研究,较为受到学界的关注。其中,学界尤其注重对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内容研究。那么,对于思想流派的政治思想具体研究情况可以归纳为:(一)儒家。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儒家居于主干地位,因此,对于这一派别的研究就倍受学界关注。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既有整体性研究的,如张春英的《论儒家思想对朝廷政治的制衡及其宪政意义》;也有对局部性历史时期研究的,如舒敏华的《先秦儒家政治设计评析》。王曰美指出近三十年来的儒家政治思想研究可概括为:“1.‘反传统’文章增多;2.研究领域不断拓宽;3.研究深度不断加大;4.关于政治思想专题研究的著作大量问世;5.‘大陆新儒家’的出现。”[4]并且,他还指出近三十年儒家政治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学术界过于重视孔、孟、荀等为代表的某个儒学大师政治思想的个案研究和挖掘,而缺少把‘儒家政治思想’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上加以把握和研究,又如学者们过于探究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影响,缺少研究儒家政治思想该怎样应对当今社会(尤其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对其咄咄逼人的挑战”[4]。

(二)墨家。对于墨家的政治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墨子整体性政治思想的研究,此外还有对墨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的研究,如胡锐军的《墨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研究》。同时,也有对墨家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如李健的《墨家的政治教育浅论》。而宋立民在《当代墨家思想研究述评》中对墨家政治思想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三说一直是墨子政治思想研究的重心所在。”[5]

(三)道家。由于道家的思想旨趣与政治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因此,对于道家可供研究的政治思想有限,所以,对该流派的政治思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对“无为”思想的研究,如朱松美的《参透自然:庄子精神自由与无为而为的安民旨趣》。

(四)法家。对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一则主要体现在对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上,如吕中国的《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另一则主要体现在对法家代表人物政治思想的研究上,特别是对韩非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上。王贞年的《法家政治思想研究二十年》一文总结到:“首先是基本肃清了‘尊儒反法’和‘评法批儒’两种错误思想的遗毒,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法家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其次是由于学术空气的空前自由,研究成果体现了很强的个性化特色,针对某一问题的争论时有发生。而且有不同学科的学者同时参加到法家政治思想的争论中来,拓宽了研究视野。”[6]其不足为:“目前法家政治思想研究只集中在先秦法家本身,很少关注其对此应中国社会的影响。法家学派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其思想即被儒家吸收,成为中国封建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法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和现实结合不够,经过二千多年的浸染,法家政治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建设,研究法家政治思想,目的就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服务,必须把对传统的反思和现实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才能有意义。”[6]

(五)其他流派研究。学界对其他流派涉及到的研究不多,主要针对的是兵家、纵横家等。例如,对兵家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是田旭东的《先秦齐国兵学成就略论》;对纵横家研究的,如吴显庆的《论帛书〈战国纵横家〉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四社会思潮与政治思想专题的研究

学界对此方面的研究特征明显,一则为历史性

25宜宾学院学报第14卷

跨度较大,有的甚至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如德治思想、民本思想等;另一则为主题鲜明或富有影响力,如政治冲突与社会秩序思想、专制主义王权思想。

(一)统治思想与治国思想

对于统治思想与治国思想的研究,更为具体地表现在,学界对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秩序与管理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的研究上。这具体可以划分为:其一,是对德治、礼治、法治思想的研究。这分别体现为:

就德治思想来说,它是被研究得较多的一种政治思想。其中,有对德治思想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如王岗的《德治论》;有对其历史发展脉络研究的,如孟祥才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历史考察》;有对其特点进行研究的,如黎池的《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特点》;有对德治思想产生作用和影响进行研究的,如钱玉英的《德治思想与中国古代国家控制》和王益灵的《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及其启示》;有对儒家德治思想研究的,如张绪刚的《论先秦儒家为政以德学说的历史发展》和章小谦的《儒家德治主义与科举制的依存和冲突》;也有对《尚书》德治思想研究的,如张幼良的《〈尚书〉德治思想原论》和董国军的《由〈尚书〉看周代以前德治思想的演变》;还有对“德主刑辅”思想研究的,如戴者春的《“德主刑辅”思想对我国治国方略的启示》。

就礼治思想来说,主要涉及人物的礼治思想和“礼治”与“法治”关系问题的研究。对人物礼治的研究以荀子为主,如刘冠生的《荀子的礼治思想》和张涅的《荀子的礼治主义对汉朝政治的开启意义》;同时,这也涉及到孔子的礼治思想研究,如王庆存的《华夏文明的建构与古代政治的经纬———孔子礼学思想体系的重新审视》。

就法治思想来说,主要是涉及“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礼治等关系方面的研究。对于“法治”思想研究的,有杨立新的《论中国传统法治中的依法治国思想》。对“法制”进行研究的,有徐臻、孙刚的《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制思想》和徐兆源的《中国古代法制中的礼与刑》。而对于与人治、礼治等关系方面研究的,则有牛晨曦、柴宝勇的《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反思———兼谈法治与人治、礼治、德治》。

其二,是对民本思想的研究。

对民本思想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涉及到民本思想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既有对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外延探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分田、张鸿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刍议》;也有对民本与民主概念辨析的,如王来金的《“民主”与“民本”概念辨正》;也有对民本思想进行历史考察的,如允春喜的《民本思想的历史沿革及其评价》和张祥浩的《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有对民本思想实质研究的,如李少波的《从“民”的定位看民本思想的实质》;也有对人物的民本思想探讨的,如林振武的《孟子民本政治理论的内在坎陷》和朱松美的《荀子安民观论议》;也有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本思想探讨的,如奇秀的《论贞观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也有对民本思想的作用与影响以及现代价值探讨的,如艾新强的《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张扣林的《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曾加荣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此外,学者张分田提出了他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在其文章《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中,他以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关系研究为中心,探讨了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主张从历史过程、社会普遍意识、理论结构、思维方式以及现代政治学等诸多层面和视角,全面考察民本思想的特点、本质及其与专制主义的关系,希望从中能发掘有普遍价值的思想因素。同时,他还指出:“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借鉴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方法和范畴,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更广泛的历史材料,对民本思想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系统研究”[7]。

其三,对治国思想的研究。

对于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研究,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性探讨治国思想或方略、决策思想、儒法两家的治国思想、治国思想比较、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对治国思想整体性探讨的,如张文秀的《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述论》;对决策思想研究的,如耿亚健、王永生的《中国古代决策思想若干问题初探》;对儒法两家治国思想研究的,如李卫宏的《简论儒法两家治国方略的诧异与融合》和杨思斌的《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对治国思想比较的,如费凡、陆传照、林莉的《中西方治国之道的传统与变迁》;对治国思想现代意义探讨的,如奇秀的《中华传

35

1期陈自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1995 2005)

统治国方略的科学成分及其现代价值》和梁玉芬、张孝德的《中国古代系统治国管理思想探微及借鉴》;还有对古代社会发展思想研究的,如汪岩桥的《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思想初探》等。

其四,是对廉政、“无为”、“天下为公”等思想的研究。

对于廉政思想的研究,学界多侧重于先秦诸子、清官模式等思想的研究。例如,对先秦诸子廉政思想的研究,有王萍、刘杰的《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而对清官模式研究的,有陈旭的《孝亲、忠君、爱民———清官政治思想模式》。

对“无为”思想的研究,一方面是对道家老、庄的“无为”思想的研究,如顾家惠的《从老子“无为”思想看当代政治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则是对儒家“无为”思想的研究,而且这方面研究比较具有新意。这方面研究的文章,既有对郭店楚简研究的,如叶坦的《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也有对《论语》“无为”思想研究的,如唐惠玲、陈海霞的《〈论语〉中的无为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还有对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探讨的,如张星久的《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兼论“儒家自由主义”问题》,并且在该文中作者还指出:“相对而言,道家是一种更为本体论意义上,更为彻底的无为,是实际上否定任何既有政治形式、社会秩序,从而也否定既有政治社会的一切价值和理想的无为。而儒家则是在相对意义上,主要是在肯定政治价值的基础上,首先怀抱着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谈无为,是侧重于政治艺术层面上的无为。这应当是我们区别儒、道无为思想关键,也是理想儒家无为思想的根本出发点”[8]。

对“天下为公”思想的研究,则有张分田的《“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二)专制主义王权思想与中央集权思想

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专制主义王权思想的基础、本质、思想演进过程以及中央集权思想等的研究上。对专制主义王权思想的基础的研究情况,主要有苏弘毅的《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和《再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对专制主义的本质的探讨的,则有杨阳的《方法与视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兼论政教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王权主义本质》。对专制主义思想演进探讨的,有刘庆乐的《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理论的演进及其终结》。而对中央集权思想的研究的,则有朱东华的《从“以法卫儒”到“经法一体”———评秦汉时期封建集权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和萧平汉的《从贵族民主政治到中央集权》等文章。

(三)政治冲突思想与社会秩序思想

在对政治冲突与整合思想的研究上,既有整体上研究的,如宋衍涛、陈明磊的《中国古代政治冲突思想研究》,也有对某一历史时期进行研究的,如陈明凡、宋衍涛的《先秦政治冲突思想研究———对一种历史政治现象之解读》。此外,还有对各家政治冲突思想研究的,这具体体现为:墨家方面的,如胡锐军的《墨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研究》;道家方面的,如胡锐军的《道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探析》和陈明凡、宋衍涛的《〈老子〉政治冲突思想研究———对政治冲突的一种哲学思考》;法家方面的,如胡锐军、张斌的《政治秩序的强力维系———法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探究》。在对社会秩序思想研究上,则主要体现在其方法论特点、儒法两家的社会秩序的探讨上。对其方法论特点的研究上,有万本根、姜生的《中国传统社会整合思想方法论的特点》;对儒法两家社会秩序思想研究的,有曹英的《合法性抑或有效性———对儒、法两家秩序思想的比较》、康菁洋的《论先秦儒家社会秩序思想》等。

(四)政治辩证法思想

对于政治辩证法思想的研究上,学者吴显庆进行了系列地研究和梳理。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物的政治辩证法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孔子、孟子的政治辩证法因素,如《论孔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因素》;另一方面是对思想著作的政治辩证法思想的研究,这涉及到多数关于先秦的思想著作。它们分别是:《〈尉缭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管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老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吕氏春秋〉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墨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商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孙子兵法〉、〈司马法〉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晏子春秋〉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庄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逸周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论帛书〈战国纵横家〉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和《论马王堆四种黄老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

(五)其他思想

45宜宾学院学报第14卷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的政治思想内容较多但比较零散,例如,对“家国同构”观研究的,有舒敏华的《“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对正统论研究的,有杜国景的《“正统论”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理性光芒》和汪文学的《再论中国古代政治正统论》;对官本位思想研究的,有池如龙的《官本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对革命观研究的,有吉永生的《从奥尔森学说看孔孟消极革命观的积极意义》等。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可谓成绩与不足并存。就成绩而言,一方面体现为,研究成果的丰富性。这无论是在研究领域上,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并且呈现出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并重的趋势。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研究旨趣的时代性。其研究的成果中,多数成果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研究者的兴趣,整理国故,或者是陷入历史的故纸堆难以自拔,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从历史脉络中寻找到影响深远的思想资源,并为政治思想发展寻求可资利用的智力资源。但是,仍有这样一些不足之处,需引起学界的注意。一是贯通性研究不多。由于历史长河的久远性,所积累下来的历史文献和思想资源浩如烟海,这就需要具备深厚而扎实的学术积累来作为研究基础。这既需要考验研究者的耐力与毅力,能始终如一的专注于此领域,也需要考验研究者的视野与能力,能够以历史的大视野来观照古代政治思想史。在此意义上,弘扬与超越、借鉴与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研究不少成果限于就事论事,鲜见融会贯通且底蕴深厚的力作。二是交叉性研究不足。现有研究从历史角度研究居多,而从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角度探讨政治思想史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缺乏综合多学科角度来多维把握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三是方法上创新性不够。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缺乏计量史学方法的研究,也缺乏关键词方法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创新性方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J].政治学研究,2004(3):23-24.

[2]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55.

[3]许苏民.思想史探究:把握时代思潮变迁中“活的灵魂”

[J].学术月刊,2004(12):9.

[4]王曰美.近30年儒家政治思想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6):160-162.

[5]宋立民.当代墨家思想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03(3):208.

[6]王贞年.法家政治思想研究二十年[J].社会科学战线,2002(6):213.

[7]张分田.关于深化民本思想研究的若干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60.

[8]张星久.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兼谈“儒家自由主义”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0(2):76.

〔责任编辑:王露〕

55

1期陈自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综述(1995 2005)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研究概况?(《哲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邹爱兵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530004) 90年代以来,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学界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并对这一范畴的思想内容展开了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还有一些学者虽未给生态文明下一个较为规范的定义,但依然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或者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与地球表层的共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人类应形成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从而使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能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问题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而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则要求形成一种“人—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均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为人类倡导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最终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一种是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是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而生态文明则是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 三、关于生态文明的地位、作用及独立性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大文明,大文明是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形态,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未来社会整体文明中的一种。 传统的和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把生态文明看成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对此,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自身独立的内容,它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把生态文明看成是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而否认它的相对独立性,就不能反映现代新文明的客观实际和生态时代的本质要求,无论是从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还是从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的构成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生态文明及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的发展被置于发展的核心立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到关注农民发展,构成了农民改革和发展的一条主线。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民发展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研究涉及农民发展的概念、农民发展的主体、农民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民发展权问题。通过梳理研究文献,总结农民发展研究取得了成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民发展研究。 关键词:农民发展;发展现状;农民发展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即三农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农民进城和学者下乡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社会景观。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农民问题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即农民发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发展。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农民发展既是中国发展的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有待于破解的最大难题。没有农民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农民发展概念的提出,把农民作为发展主体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产生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学者们围绕农民发展的概念定义与内涵、农民发展的主体分类、农民发展的现状、农民发展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梳理近十年来有关农民发展的研究成果,总结农民发展研究的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可以进一步拓展农民发展研究的创新空间。 一、农民发展的概念 农民发展,作为一个新近的学术概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叶敬忠(2000)将农民发展定义为农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现农户及农村社区的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机制与立法、人力与性别、知识与技术及环境等方面。[1]李克强(2007)认为农民发展的内涵就是农民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即农民意识的发展,根本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2]赵宇霞等(2012)将农民发展概括为农民生存发展、本质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3]周明海(2008)综合现有发展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农民发展至少应有以下四层含义:农民发展的前提是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农民发展的条件是政府均等化的资源投资,农民发展的态势在于可持续发展,农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实质自由。[4]

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某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一)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就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公司而言,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流失是企业资源的最严重损失,这种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关键人才的流失将影响和带动大批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该公司的研究,调查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内外因素,提出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最终将结果运用在同类型的公司中,为他们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帮助其明确影响企业人才的流失,并针对原因,找到适合的留人办法。同时,对于企业人才来说,能够更加明确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选题背景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起步晚,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再加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人才的管理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的中、小企业还没成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流动也频繁,其中不乏一些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人才的流失,也逐渐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开题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 专业12秋人力资源 学习中心苏州 姓名施丽花学号712116312003 指导教师傅夏仙 年月日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关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这个课题,中外学者分别在人才流失对企业带来的危害和相关原因上进行了分析。 国外学者J.Hack认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企业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减弱。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他指出企业一旦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将会直接危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Lee Dyer在他的硕士学论文写作中指出,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流失是仅次于财务危机最大的企业危机。企业人才流失如果变得严重,不仅会直接危及企业的人才队伍,更是破坏了企业的发展能力。Amin W在分析了密歇根州6家农场后,对人才流失现象也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减弱、生产效率下降,并最终体现到企业竞争力的减退。 关于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危害,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邢宏伟在对一家公司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人才流失是企业最大的危害,一旦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直接损失的是企业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致命的损失。赵欣在对GJK企业人才流失进行研究后,则指出该企业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核心技术的丧失。人才流失后,尤其是转投竞争对手公司后,虽然有各种保密协议的约束,但是由于这些人才在本企业的实际工作,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自己核心技术的外泄,只是比起那种故意泄露核心技术的损失要小得多。其次,人才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还将会加大企业成本,比如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应时间等等。第三,对企业未来市场布局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关键产品的人才流失。 人是一种拥有各种需求的复杂生物,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曾经说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小詹姆斯等著,《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员工的需求,人才流失是个很自然的结果。 盛建英在对我国家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就指出目前很多家族企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存在用待遇代替精神关怀的问题,过分强调待遇而忽视人才的精神满足,结果导致很多人才对企业难以形成忠诚度,最终选择了离开。冯兆田则认为我国很多企业之所以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给人才所提供的环境空间太为有限。他以我国民营企业为例,指出目前很多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南非的King, 法国的Vienot 等等) 均以COSO 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 maintained) 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可见,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标; 它由人实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四种文明有机统一的大文明,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关于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单独的文明,而是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生态文明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一个层次,但绝不是简单的三种文明相加。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文明,而且也包含着社会生态文明。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是前提。生态文明支配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支配着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又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以自身中介性的作用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为一体,并使三种文明相互影响。还有论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基于国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现状,国内博物馆在几年近也开始陆续免费开放。但是,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并没有达到十分完善,并且免费开放的标准没有达到整齐划一。具体表现在:同一层次的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到同步的提升。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硬件和软件并没有达到一个递增递减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外的免费开放博物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他们的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学习,来针对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举动作出一套完整的指南手册。 以下是对浙江博物馆以及湖北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硬件和软件的变化的调查。 1.针对观众量的剧增,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实施日总人数控制测算。湖北省博物馆原设计的正常接待能力为日均3000人。针对免费开放后的变化,管理者对博物馆的现有接待能力进行了慎重的评估,认为每天5000人为可承受接待能力,因此决定将每天的观众量控制在5000人以内,以保证正常的参观环境和文物、观众的安全。 2)采取发放免费参观券的措施。为适当控制客流,采取了分时段发放免费参观券的办法。博物馆广播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咨询人员加强组织疏导,引导文明参观。在馆门口发票处增设了观众排队领票围栏,每天9?誜00开馆发票,上午发放3500张,下午发放1500张,全天基本控制在5000张,下午停止发票前派保安排在领票队伍末尾,及时劝阻后来观众改日再来,有效缓解了观众拥堵现象。 3)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为调节观众流量,博物馆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实行提前预约,适当错开高峰时期,这样既保证了团队的参观质量,又保证了正常的参观秩序。 4)对观众集中的个别展室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对曾侯乙墓、梁庄王墓等观众集中的展厅,加强引导,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当人数太多时,及时通知安保人员组织观众在展厅门口排队进入,或劝导观众先看其他展厅,以控制和减少展厅的人流量。同时利用技术防范设施对金银玉器展厅和一级文物柜等重点部位进行严密监控,还派出保安在展柜周围人盯死守,并及时劝阻个别人不利于展柜和文物安全的行为。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

国外人才流失研究综述

国外人才流失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研究较早,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了众多研究,形成了诸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失理论模型的构建上,较有代表性的有: ①马奇西蒙模型 马奇西蒙模型(1958)最早出现在马奇和西蒙合著的《企业论》中,是关于人才流失模型中影响较大的模型。马奇和西蒙的模型可以被称为“参与者决定”模型他们的模型实际上是有两个模型共同构成,一个模型分析感觉到的从企业流出的合理性,一个模型分析感觉到的从企业流出的容易性。雇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估计是这里的两个最重要决定因素。他们研究发现工作满足度是与人才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工作中各种关系的把握以及对工作角色或其他角色的胜任程度等是相一致的,它们的关系如图: 但是人才流失意愿并不等于人才真正流出。在人才感觉到的流出的容易程度的决定因素中,马奇和西蒙特别强调雇员所能够看到的企业的数量、他们胜任的职位的可获得性以及他们愿意接受这些职位的程度。马奇和西蒙模型对人才流出研究的突出贡献在于将劳动力市场和行为变量引人到了对雇员流出过程的研究中,为以后研究人才流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模型缺乏充分的实证和经验性调查研究。

②普莱斯模型 普莱斯是美国对雇员流失问题研究卓有成就的专家,他建立了有关雇员流出的决定因素和干扰变量的模型,如图2.2。普莱斯定义了决定雇员流出的主要因素,它们包括工资水平、融合性(雇员在首属关系和次首属关系中的参与程度)、工具式的交流(直接影响到雇员所担当的角色)、正规交流(通论文下载过正规办公渠道传递信息),以及企业的集权化(权力集中程度)。前四种决定因素与雇员流出呈正相关性;第五个因素, 即企业的集权化与雇员流出呈负相关性。普莱斯模型的积极贡献在于它尝试将企业变量和个人变量结合起来探讨雇员流出问题。它给出了大量的个体人口学变量(如年龄,工龄等) , 这些变量通常与其他决定因素及干扰变量是相互作用的。 ③莫布雷中介链模型 莫布雷(Mobley, 1977)认为,在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中应该研究发生在人才工作满足与实际流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过程。他指出人才流出企业的过程如下: 雇员对工作的不满意会导致产生辞职的想法,之后会寻求对这种想法和行动的评价,进而衡量其它可能的选择方案,产生辞职意图,最终决定流出。Mobley 的主要研究理论假设是,认为雇员打算辞职的意图这一变量才是可能立刻导致雇员流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对工作的不满足。他强调将流出作为一个选择过程,并对把工作满足与流出的关系直接作为雇员流出的先兆的论点提出了质疑。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7637715.html, 作者简介:高霞(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赵妍(1980-),女, 山东菏泽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2008级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高 霞 赵 妍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美国的COSO 报告。对国外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所带来的启示———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关键词: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09)2420202201 1 国外内部控制的渊源 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采取的“双人记账制度规定”,一 笔经济业务发生后要由双人同时记录在账簿上,并定期进 行对比考核,审查有无错弊,从而达到控制财产收支的目 的。15世纪末出现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则标志着内部牵制 已走向了成熟。现代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 的控制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职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注册会 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RB )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 验证》,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 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 2ment 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 s ),该文件将内部 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 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2 各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比较有名的内部控制模式有美国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和加拿大的CoCo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2.1 美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 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制度二分法)。该时期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 )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1949)的报告中首次给内部控制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使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 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其后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该阶段完成了实践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 (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结构三分法)。1988年AICPA 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首次采用内部控制结构替代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这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 段———旧COSO 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 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COSO 委员会在2001年成立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项目咨询委员会,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COSO 委员会在2003年7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29日颁布正式稿。COSO 委员会在ERM 内容摘要中,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ERM 涵盖了内部控制,但并不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取代。2.2 英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从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到1999年的特恩布尔指南,英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 )、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Hampel Report )以及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 )堪称是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 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全称为公司治理的财务面(The Financial Aspect s Of Corporate G overnance )。它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卡德伯利报告在许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它所确认的公司治理原则一直沿用至今。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鼓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哈姆佩尔报告所提出的准则,将公司治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内容缺乏新意,委员会主要由 既得利益者组成,责任不够明确。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就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它认为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应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特恩布尔报告推进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强调通过战略参与为公司创造价值,标志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20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 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2文明。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

3要建设生态。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 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 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 4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5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6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 7(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8(1)儒家生态文化;(2)佛教生态文化;(3)道教生态文化(4)易经中的生态文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系;(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国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De Groot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调节功能——气体调节、气候调节、防止干扰、水调节、供水、土壤保持、土壤形成、营养调节、废物处理、传粉、生物控制 栖息地功能——残遗植种保护区孕育功能 生产功能——食物、原材料、基因资源、医药资源、观赏植物资源 信息功能——美学价值、娱乐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精神及历史价值、科学和教育价值 2.国内—— (1)1999年,学者董全——生态服务价值功能是通过生态服务功能效益来体现的,生态服务功能效益是指由自然生物过程产生和维持的环境资源的条件和服务的统称,分为10类: 自然生产效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效益、调节气象过程的效益、气候变化和物质循环的效益、调节水循环和减缓旱辨灾害的效益、土壤保持的效益、环境净化的效益、植物传粉播种的效益、病虫害防治的效益、调节人身心健康的效益和精祌文化的效益(董全,1999)。 (2)学者欧阳志云将生态服务功能分为9个方面: 生态系统屮有机质产品的生产、保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营养物质的循环、保持土壤肥力、对有害有毒物质的净化、植物传粉播种、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减轻 (3)另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功能分类:

生物产品的生产、调节物质循环、土壤保持、调节气象、气候及气体的调节、生态环境的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持、传粉播种、防灾减灾、衍生的社会文化(孙刚,盛连喜,2000)。 2002年——MA生态服务功能分类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调节功能——调节气候、空气质量调节、控制疾病、调节水分、净化水资源、侵蚀控制、生物控制、废弃物处理、授粉 供给功能——洁净水、燃料、纤维、生物化学物质、基因资源 支持功能——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初级生产、生境提供、产生氧气 文化功能——精神与宗教价值、娱乐与生态旅游、美学价值、激励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文化继承、文化多样性、知识系统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1)199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指南》里,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主要是指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价值(包括有显著实物形式和无显著实物形式)、间接价值、选择价值和消极价值。 (2)1994年经济学家 D.Pearce,主要侧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中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而非使用价值则包括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 (3)xx将生态功能及其价值分为: 第一种是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能够以商品的形式运用于市场;第二种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或者功能不能直接作为商提供给市场,但是它们能够影响市场;第三种是生态系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不能影响到市场功能(徐嵩龄,1997)。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初探修订稿

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初 探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我国人才流失现状及原因初探 张善智,张凤 张善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30051安徽合肥张凤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30051安徽合肥 E-mail:, 摘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怎么才能把人口资源真正变成人力资本真正使得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怎样培育人使得人成为一个资本另外怎样改善改进我们的管理体制使得人力资本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时把其他的一些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这样一个生产要素更好的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才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这些问题的解决才能够真正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相对落后的局面在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关键词 资源争夺人才流失现状原因 前言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面对全世界人才奇缺的严重形势 为缓解 人才供求矛盾世界各国一方面加快对本国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已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争夺优秀人才 人才争夺已经成为各 国经济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我国权威部门统计表明20多年来我国共有近60万专业人才出国学习 只有15万多人回到内地工作 2001年美国移民局发放了20万个用于招聘科技 人员的签证其中我国占10%德国政府实施“绿卡计划”揽入15万个专业人才我国是其首要目标之一另据经济日报载文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有2300万国内精英涌向外企日前央视的报道称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8万留学生选择在海外创业立业人才流失问题已经让国内诸多企业经营者挠头叹息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呼吁 我国作为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高度重视人才流失的问题全方位加强人才安全政策 1.我国目前人才流失现象分析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综述之四】INTOSAI内部控制准则的研究成果综述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简称INTOSAI)的内部控制准则委员会(Committee on Internal Control Standards)的成立,即为加强财务管理并使公共部门负起应有的财务责任,而其目标为制定一套如何建立并维持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准则。该委员会制定准则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准则其实可适用于所有管理者,而不仅止于财务方面,因此将其涵盖的范围扩展到政府机关所有的业务。因此,INTOSAI所称的“内部控制”一词,并非局限财务及相关行政控制等传统观点,而是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管理控制概念。 参与此准则制定的会员国包括:澳洲审计院、智利审计长公署、埃及国家审计署、法国审计院、牙买加审计长公署、西班牙审计院、坦桑尼亚财税审计局、美国审计总署以及南斯拉夫会计服务局等。而这些会员国均同意下列四领域为准则所需涵盖的范围:(1)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目标;(2)一套最基本的内部控制准则。任何国家均可利用该准则作为发展该国特定内部控制的骨干;(3)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与执行;(4)定期检视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其仍属有效。 内部控制系为达成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管理工具。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切有效,有赖妥善的管理。每一政府机构主管均必须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随时加以复核及更新,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维持有效运作。最高审计机关也负有确保适当的内部控制责任,同时应敦促并支持:(1)每一政府单位应根据本准则,建立详细的组织性内部控制制度;(2)各机关应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复核,以确保各项控制均能维持正常运作,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管理当局担负各机关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是否适切的责任,因此管理阶层人员是否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性质与内部控制所欲达成的目标,甚为重要。内部控制的定义,乃系一个组织的计划,包含管理的态度、方法、程序以及其他足以确保达成下列目标的评量措施: ——配合组织任务,使各项作业均能有条不紊,且更经济有效地运作,并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品质; ——保证资源,以避免因浪费、舞弊、管理不当、错误、欺诈以及其他违法事件而遭致损失;——遵循法律、规章以及各项管理作业规定; ——提供值得信赖的财务管理资料,并能适时运当地揭露有关资料。 前述内部控制地定义及目标,欲扩大其使用范围至所有政府作业。然而,内部控制模式已有许多不同方式的定义与组织。一下叙述可供参考。 以组织结构所扮演角色赖描述内部控制时,可概略分为管理、行政及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通常涵盖所有控制。它们是组织控制的主要架构,包括所有计划、政策、程序以及需要员工达成整体目标的作业实务。行政控制系指决策过程中,引导员工在授权范围那,为达成组织目标,执行各项活动的程序与记录。会计控制则涵盖能有效保护及促进财务记录可靠性的程序与书面文件等。 INTOSAI认为,在实务上,有效的内部控制须复核三大基本标准: ——内部控制必须适切(亦即在正确地方及涉有风险的地方作适当控制); ——内部控制在原计划的期间内,必须一贯性地复核功能的设计(亦即档关键成员暂离职位或其工作负担沉重时,仍须谨慎地遵守而不越有关原分权的规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