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基名解

中基名解

中基名解
中基名解

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6.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

17.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的治法。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0.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21.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的治法。2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23.阴阳: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4.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25.气机: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6.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

27.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8.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29.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作用之气。30.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等功能之气。

3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系由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气所充养,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2.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脏腑组织,故称之。33.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作用的部分,故称之。 34.水谷之悍气:指卫气。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 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称之。

35.血主濡之:血属阴,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故称之。 36.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常并称为津液。

37.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在血液的生成、运行中的统帅地位而言,是对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作用的概括。

38.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和依附对象而言,具体是指血对气的运载和营养作用的概括。

39.津血同源:由于津液和血液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故称津血同源。

40.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液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且津血互化,故有“血汗同源”之说。

41.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42.精血同源:由于精与血均主要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且精与血可以互化,即血可养精,精可化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43.夺汗者无血: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多汗津亏的病人,其津枯血燥,血脉空虚,不宜使用破血或耗血以再亏耗其津液的方法。

44.心生血:是指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具体而言,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血液,故有“心生血”之说。

45.血者,神气也:由于血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液充盈,功能活动正常,人的神志活动才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故曰:“血者,神气也”。

46.先天之精气:即指藏于肾中的精气。由于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故称“先天之精气”。

47.后天之精气:即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因为这类精气是人出生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之为后天之精气。

48.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49.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而采用相同的治法。50.藏象学说: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51.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52.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53.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54.神:广义之神,是指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②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③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④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55.玄府:即汗孔。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称之。

56.华盖:指肺脏。因肺脏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有覆盖诸脏的作用,故称肺为华盖。57.娇脏:指肺叶娇嫩,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被邪侵,不耐寒热,故称肺为娇脏。

58.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的功能。

59.肺主通道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60.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聚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到全身的功能。

61.肺主治节: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的功能,辅助心共同完成对全身的治理调节作用。62.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63.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64.脾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65.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66.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67.从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不同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反映。

68.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功能。

69.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70.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71.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狭义之精、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等;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也包括机体发育成熟后自己产生的生殖之精。72.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73.后天之精:来源于出生之后,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以及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

74.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75.先天之本:指肾。因肾藏精气,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为生命之源,故曰“肾为先天之本”。

76.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

77.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功能。

78.肾为胃之关:胃主饮食水液的摄入,肾主糟粕水分的排出,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之。79.虚: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实:是指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80.小肠主受盛化物:是指小肠具有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并将食糜进一步消化的功能。 81.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内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82.胃气:①指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的功能;②仅指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③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象和缓流利。

83.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水分的功能,说明大肠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故称“大肠主津”。

84.膀胱气化:是指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尿液的生成,贮藏于膀胱,并经尿道排出体外,全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因而膀胱气化实际上是隶属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功能。

85.三焦气化: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运行,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86.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称之。

87.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88.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

89.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它们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90.别络:又称十五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分支,即由十二经脉及督脉、任脉各分出一支别脉,加脾之大络所组成。别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91.阳脉之海:指督脉而言,督脉行于腰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阳脉之海”。

92.阴脉之海:指任脉而言,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93.十二经脉之海:即冲脉。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94.冲为血海:冲,指冲脉。冲脉是十二经脉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故有“血海”之称。

95.经别:又称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96.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主要干线,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正经和奇经等。 97.络脉:系由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三类。

98.诸阳之会:指头而言。由于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均交会于头部,因此称“头为诸阳之会”。99.暑邪:夏至后立秋前,自然界中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100.寒邪:是指自然界中有寒冷、凝结阻滞特性的外邪。

101.湿性重浊:“重”,指湿邪致病其临床表现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浊”,指湿邪为病,其排泄物、分泌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102.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

103.结石:系指由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所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104.瘀血:指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以及积存于体内的离经之血。

105.水湿痰饮: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湿乃水液弥漫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病理状态。

106.正虚生邪而发病:是指正气不足,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下降,功能失常,或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火、内燥等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产生而导致新的病变。

107.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108.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09.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10.辨证求因:系指以病证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的方法。

111.扶正祛邪: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112.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113.标本: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根本,本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标,表面,现象,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或诸矛盾中的次要矛盾。

114.正治:是逆疾病的证候性质(疾病征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115.反治:是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116.寒因寒用:系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以寒治寒。

117.热因热用:系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

118.塞因塞用:系指使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称为以补开塞。119.通因通用:系指使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又称为以通治通。120.用热远热:是指温热季节慎用温热药物。

121.用寒远寒:是指寒凉季节慎用寒凉药物。

中基1重点

山中医复习资料共享群645912210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自学考试英语考前重点复习(unit24) Text A Saving the Rainforest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Ⅰ.New words: 带有前缀的单词: deforestation: v.& n. 开伐森林 ecosystem: n. 生态系统 ecospecies:生态种 overpopulate: v. 使人口过密 population: n. 人口 international:国际的 nation: n. 国家,民族 inter- 表示“在一起,交互”之义 export: n. & vt. 输出,出口 port:港口 import:进口

recycle: vt. 使再循环,使再生;n.再循环,再生 economy n. 经济 economic a. 经济(上)的 economics n. 经济学 economical a. 节约的 consequence: n. 结果,后果 consequent: a. 作为结果的 massive: a. 大量的;大而重的,魁伟的 mass: n. 群众,大量 regional: a. 地区的 region: n. 地区 globe: n. 地球 global: a. 全球的 contribute: v. 贡献,捐献 contribution: n. 贡献,捐献,投稿

contributor: n. 捐助者,贡献者 senseless: a. 无知觉的;无意义的,愚蠢的 living: n. 生活,生计 make one's living 谋生 newly: ad. 新近,最近;重新,以新的方法 合成词: rainforest: n. 热带雨林 rainfall: n. (降)雨量;一场雨 greenhouse: n. 温室 forestland: n. 林地 make-up: n. 组成,化妆 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单词: 1.upset v. 弄翻,打翻;使苦恼 过去式、过去分词:(upset-upset-upset )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灵枢·刺志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

中基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 部分练习题 绪论 名词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 4.病 5.证 6.症 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简答题: 1.简述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问答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2.试述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点? 3.何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何意义? 4.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5.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6.怎样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互根 3.阴阳互藏 4.五行 5.五行相生 6.五行相克 7.五行制化 8.五行相乘9.五行相侮 10.母病及子 11.子病及母 12.滋水涵木13.培土生金法 14.益火补土法 15.金水相生法 16.抑木扶土法17.培土制水法 18.佐金平木法 19.泻南补北法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和制约?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与互用? 3.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 4.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

5.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 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7.依据五行相克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如何? 8.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乘的原因是什么? 9.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如何?导致相侮的原因是什么?10.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11.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问答题: 1.阴阳转化发生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2.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3.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 第二章藏象 名词解释: 1.藏象 2.肾精 3.肾气 4.肾主纳气 5.肝主疏泄 6.心主血脉 7.心藏神 8.神 9.肺朝百脉 10.肺主行水 11.肺主治节 12.肺为华盖 13.气门 14.后天之本 15.脾主统血 16.先天之本 17.肾藏精

新中基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新中基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 财务造假作为企业的一种行为,不仅给企业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对资本市场乃至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新中基是近年来又一起农业造假公司,持续六年造假,造假金额高达2.2亿元。本文围绕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造假一事,对公司财务造假始末以及造假手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并透过此案例得出几点启示,希望可以有效减少财务造假事件的再次发生,有效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 本文主要应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新中基财务造假一案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其造假动机和手段,洞悉了财务造假多年未被发现的原因和财务造假给公司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对新中基财务造假一案得出几点启示。本文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第二部分对案例进行描述。 首先介绍一下新中基公司的背景,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公司2006-2011年六年来财务造假的事件始末,涉及的主要造假手段。将中国证监会对新中基的惩罚结果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首先对与本案例相关的理论进行介绍,其次围绕这些理论分析了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从舞弊三角理论压力、机会、借口三个层次展开阐述,紧接着阐述了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之后对造成财务造假长达六年未被发现,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注册会计师等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最后讲述该公司造假一事对公司自身、投资者、注册会计师以及整个市场的消极影响。 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启示。对新中基财务造假一事进行总结,从此案例得出给上市公司,中小股东自身,以及注册会计师和法制监管部门的启示。

中基重点简答题

第一、二章绪论及阴阳五行 名词解释: 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2.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在联系的能够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或者体征构成。 3.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其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就是将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方法。 4.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故反映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就有异。 5.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和方药来治疗。 6.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附: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亢盛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亢盛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7、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8、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阴发展到极致,可向其对立面转化,即可转化为阳,即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9、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12、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3、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14、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的治疗(壮水之主,以制) 15、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阳偏衰引起的虚寒症的治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7、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和制约,又称之为倍克 18、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和制约,又称之为反克 19、制化: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发展。 20、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到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中基-英语_1

北京中医药大学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xamination Paper (2009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 考试日期2009年11月21日 审核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 2009年11月

一、选择题得分: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下列哪种情况不能组成一对阴阳属性?( ) A,内与外 B.动与静 C 寒与热 D.上升与外出 E.表与里 2.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下列哪项说明法不正确?( ) A.五脏为阴 B.六腑为阳 C.背部为阴 D.上部为阳 E.四肢为阳 3.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 ) A阴阳对立 B.阴阳消长 C.阴阳互根 D.阴阳制约 E.阴阳互用 4.所谓阴阳转化,下列哪种说法不确切?( ) A.寒极生热 B.热极生寒 C.重阳必阴 D.阳胜则阳病 E.重阴必阳 5.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 A.绝对的 B.相对的 C.必然的 D.人为的 E.恒定的 6.“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 A.相互消长 B.相互对立 c.相互转化

D.互根互用 E.相互制约 7.“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 ) A.对立关系 B.制约关系 C.转化关系 D.消长关系 E.阴阳互用 8.前半夜在一日四时中的阴阳属性为( ) A.阴中之阳 B.阴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阳中之阴 E.以上均非 9.属阳的味是( ) A.酸 B.苦 C.咸 D.辛 E.以上均非 10.属于阴证的范围是( ) . A.热证 B.虚证 C.实证 D.表证 E.以上均非 11.下列阴阳失调病理变化中,“阴”中含有“阴邪”意思的是( ) A.阴虚则阳亢 B.阴胜则阳病 C.阳胜则阴病 D.阴损及阳 E.以上均非 12.阳偏衰的病机,主要是指( ) A.阳气虚衰 B.阴损及阳 C.伤及阳气 D.阳气受损 E.以上均非

中基知识点

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1)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2)沉降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升降浮沉的含义 (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性味合参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4)一药兼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例如,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 (5)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五味的作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等作用,如: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润——使津液来也! (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如: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 ①能泄的含义较广—— 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②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③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 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如黄连、龙胆草。 (5)咸:“能软、能下”,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大便干燥、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痞块等病证,如: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热通便。 (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 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7)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五味的确定 ①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如: 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地质观测描述1 岩、构造 (一)岩观察描述 (一)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容: 1、岩颜色 为岩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 蚀变:岩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围扩大观察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 中基 ppt word版 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 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 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 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 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 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体质constitution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 mechanism of disease 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 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 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 ——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 ——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

铀资源地质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性: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自发衰变成另一种子元素的原子核, 同时释放出α、β、γ各种粒子的现象。 2、赤铁矿化(红化):赤铁矿呈云雾状全岩性浸染而导致岩石变 红的现象。 3、变成铀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铀矿床。 4、受变质铀矿床:矿床中铀的富集主要是在变质作用之前形成的, 但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发生了重结晶作用,铀发生了局部的再 分配,形成某些新的铀矿物和其他共生或伴生矿物。 5、铀矿工业指标:是指铀矿的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储量和最低 的可采厚度。 6、奥克洛现象:是指奥克洛矿床中天然发生的核链式裂变反应现象。 7、变生作用:是指在铀、钍衰变过程中放出的射线作用下和核裂变 碎片的作用下某些含铀、钍矿物的晶体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呈非晶态 的现象。 8、碱交代:是指以钾、钠等为主要成分的热液交代围岩所引起的蚀 变作用。 9、脂铅铀矿:铀酰硅酸盐矿物紧密连生,形成的黄褐、黄橙色的细 粒多矿物集合体。 10、矿岩时差:是指成矿与成岩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 11、双混合成因:是指成矿热液与深部流体和浅部大气成因水有关,成矿的铀源与深部流体作用浸出及浅部热水从富铀层(体)中浸出 有关,两者的混合形成成矿热液。 12、铀的后生淋积作用:是指成矿后,在含氧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 用下,将其流经富铀地层或富铀地质体中的分散铀或古铀矿床中的 铀淋滤出来,迁移至有利地段发生富集的成矿作用。 后生淋积作用:后生淋积作用系指成矿元素在岩石形成之后由地下 水的淋滤作用形成的次生(或后生)富集作用。 13、铀矿工业指标:是指铀矿的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储量和最 低的可采厚度。 14、成矿断裂夹持区:是指富铀地质体(铀源层或铀源体)在成矿 期构造应力作用下被一定规模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成矿断裂带切割所 夹持的地质块体。 15、含氧系数:是指铀的简单氧化物中组成矿物的氧元素的原子数 与铀元素的原子数之比。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乌鲁木齐资料

乌鲁木齐资料 二、乌鲁木齐基本资料: 乌鲁木齐县 四、乌鲁木齐经济概况: 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7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5、4.94和7.2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5:45.57:52.98。 五:乌鲁木齐市经济产业结构: 1矿产资源: 乌鲁木齐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截止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29种,129处矿产地,大、中型矿床30多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铜、锰、铁、黄金、石材、砂石、粘土、盐、芒硝、矿泉水等。其中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100亿吨,约占全疆总储量的四分之一,且分布广,埋藏浅,煤层稳定,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易于开采,故乌鲁木齐又被称为“煤海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雅玛里克山、水磨沟、芦草沟等地;盐储量2. 5亿吨,芒硝储量1. 1亿吨,盐和芒硝产于芒硝盐池,分东、西盐湖两部分;石灰岩储量1. 2亿吨;锰矿储量2. 2万吨。另外,柴窝堡地区石油资源有良好的前景。 2土地资源:乌鲁木齐土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54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 55% ,其中水田990公顷,菜地4618公顷,水浇地面积56872公顷,山旱地2950公顷;现有园地10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 09% ;林地57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 89% ;牧草地8046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 23% ;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307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 ;水域总面积36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 07% ;未利用土地1784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 13% 。 3森林资源: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以北,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有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现已查明,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约有40余种,其中野蔷薇、沙棘、野苜蓿等在国内外已被开发利用,作为饮料和保健品;野生油料植物约有50余种;野生饲用植物约有29科140多属240余种,其中如三叶草、草木樨、苜蓿、冰草、草地早熟禾、布顿大麦等世界上著名的豆科和禾木科牧草在本市均有生长,本地还有不少野生优良牧草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野生蜜源植物约有100多种;农作物野生近缘种植物约有6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约有390余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一部分;野生工业用植物约有100余种。 六:乌鲁木齐经济中心及繁华商业区: 1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是1994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经批准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07年争取到出口监管仓、公共保税仓落地出口加工区。随着开发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为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二类口岸、保税物流中心、“两仓”、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一体的功能叠加型综合性园区。确定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化工塑料、家具制造、现代物流等“八大产业”,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机械设备制造基地、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出口加工基地、总部基地“五大基地”的产业发展导向。2009年,开发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4亿元,同比增长36.2%,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185.6亿元,增长54.1%,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业增加值47.8亿元,增长68%,增速全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15.02亿元,增长50.17%;进出口贸易总额8.8亿美元,增长46%,其中出口贸易额6.4亿美元,增长3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7亿元,增长64.4%。在不到全市千分之二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市9.4%的地区生产总值、12.4%的工业增加值、10.3%的财政收入、16.5%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2.繁华商业区: (1)六大商圈:火车南站地区、二道桥地区、小西门地区、北京路铁路新村地区、西虹路华凌市场地区和友好路地区

同位素复习重点

1、区分: 放射性同位素:其原值和不稳定,能自发的衰变为其他核的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其原子核稳定,到目前为主,还未发现它们能够衰变成其他核的同位素 2、同位素比值:某种元素的两种同位素丰度的比值 3、同位素分馏:在一系统中,某种元素的同位素以不同的比值分配发哦两种物质或物相中的现象同位素的分馏系数:a=Ra/Rb(A/B)表示两种物质或者同一物质的两种相态) 5、对于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其变化机理是什么? 1、主要是由同位素分馏引起的 2、同位素分馏 3、放射性性衰变类型: α衰变:放射出氦元素和能量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的衰变,有正、负粒子两种 γ衰变:原子核内部放射出来的电磁辐射,一般伴随着α、β衰变产生 电子捕获衰变: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俘获电子而发生的放射性衰变 核裂变: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等质量碎片,并同时放出中子和能量的过程 6、同位素交换反应:在不存在化学反应的前提下,调查各种化合物或不同物相中轻重同位素原子分配比的过程 特点:1、可逆反应 2、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指在不同化学化合物或物相之间产生轻重同位素原子或分子的分配,而不发生化学反应。交换前后系统中的同位素原子或分子的总数保持不变 3、交换只限于同一体系中,本质是同位素原子或分子键的断开和重新组合。4、交换有平衡和非平衡之分,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总数朝着平衡的方向进行。 7、同位素化学年龄测定的的前提: 1. 岩石和矿物自形成以来必须始终对母、子体同位素保持封闭的体系,没有没有因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母体或子体同位素的带出或带入 2.必须能准确校正岩石或矿物形成时存在的子体同位素的值。 3.放射性母体同位素的半衰期或衰变常数必须能准确测定,而且半衰期不宜过长或过短, 4.必须准确知道母体和子体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并能精确而又灵敏的测定母、子体元素的含量. 8、适用于等时线法测定的样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 所有样品必须具有相同的初始同位素组成,即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同源性 2. 所有样品必须具有相同的年龄,即它们是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同期性 3. 所有样品必须对母、子体同位素保持封闭的化学体系,即样品自形成以来没有受到任何地质作用的迭加改造;封闭性 4. 样品要具有合适的母、子体同位素比值. 意义及应用:1、可获取等式线年龄 2、可获取初始值同位素的比值 9、在U-Pb法测年代体系中选择锆石矿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高硬度,化学性质稳定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力有利于同位素体系保持相对稳定 2、锆石结晶时,选择性富集U(及部分Th),而非排斥Pb,较大程度限定了Pb初始值 10、K-Ar法衰变方程计算年龄时应满足以下条件 1、岩石或样品形成以来对K-Ar保持封闭。 2、样品中不存在过剩Ar并对过剩Ar合理扣除 3、样品中具有正常K同位素组成,除了K40衰变外,没有同位素分馏作用或其他过程的影响 11、适用于K-Ar年龄测定的样品: 1、云母类矿物:K含量多,矿物晶体结构有利于K-Ar的保存,但由于封闭下低。样品受轻微加热会发生丢失。 2、角闪石:K含量低,但对Ar的保存性好及封闭温度高 3、钾长石、海绿石、伊利石、辉石:过剩Ar海绿石成分不稳定,钾长石保存能力差,所以选择此类矿物要慎重 4、是用于年轻的细粒中基性火山岩,尤其是玄武岩K-Ar年龄测定 12怎样根据矿物沉淀时的化学环境来估计热液的硫同位素组成? ①在高氧逸度条件下,出现重晶石或重晶石—赤铁矿—黄铁矿 组合为标志,重晶石δ34S值大致相当于或略大于热液的δ34S的值。 ②在低氧逸度条件下,以出现石墨和磁黄铁矿为标志,磁黄铁 矿的δ34S值大约相当于热液δ34S值。 13.说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REE富集、亏损)与εNd 的关系。说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REE)与εNd的关系。 a 地壳岩石富集轻稀土,sm/nd值低于球粒陨石均一储库的值,起εnd<0; b 亏损地幔富集重稀土sm/nd值高于球粒陨石均一储库的值其εnd>0. 14.岩浆岩中石英一般比钾长石具有更高的18O/16O,控制矿物18O/16O比值大小的原因: 18O富集程度的递降序列的出现同矿物的晶体结构有关,不同键位与18O的亲和力大小有关,石英中每个氧原子在两个硅原子之间都是十分强烈的键合原子,因而Si-O最强的化学键Si-O-Al 比Si-O-Si键型矿物的&18O低,Si-O-Mg比Si-O-Al键型的矿物&18O低。 石英:Si-O-Si 100% 钾长石Si-O-Si 50% Si-O-Al 50% 钙长石:Si-O-Al 100% 15.蒸发和凝聚过程中,氢氧同位素分馏趋势。 蒸发相富集1H和16O,液相富集2D和18O,原因:水分子的蒸

中基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心得 在还没有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时,我对中医的映像大概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中医给病人把脉,然后开一堆很苦的中药。小时候生病时最不喜欢喝的就是中药了,因为真的太苦了,而且见效还挺慢,所以一般都是爸妈捏着我的鼻子硬灌下去的。可以说,由于我对中医的不了解,导致我对它有点偏见。我一直都觉得中医是一种很虚幻的存在,因为通过一些渠道总是听到阴阳,五行,精气等看一些不见摸不找的东西。 不过现在,我真的觉得中医还是挺有趣的,但是我还是不咋地喜欢喝中药。我也确实认识到了中医不仅仅涉及医学领域,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医的确称得上博大精深。 学着学着,发现学习中基不仅需要学习物理时的发散性思维还要有一定学习语文的文言文基础,更要积累一些医家名句。 一个学期下来,对中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学,中医临床学,其中中医基础理论是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科学,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

维方法的课程。该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各科及中医经典著作奠定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对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全貌是极为重要的。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人体的生理认识,中医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的三部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学的思想特点。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认识,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学说四部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主要阐释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理论,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预防原则四部分。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却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而其中许多的治病原理,纵使科学发展如今也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在毫无中医知识的情况下,难以接受。中医基础理论就如同一块敲门砖,大大降低了对中医的理解难度。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接着在登堂入室,就不那么困难了。无论是否学医,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后,都会对中医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从而纠正以往很多错误的观点。如很多人认识中医治病毫无科学依据,完全的崇西排中。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医和中国古代的巫婆治病一样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