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I住宅的可变性及其技术浅析

SI住宅的可变性及其技术浅析

SI住宅的可变性及其技术浅析
SI住宅的可变性及其技术浅析

可变住宅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仍然是多元化发展的住宅类型中的重要一员。70年代开始,日本吸收欧美的经验,推行工厂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日本的SI体系日趋成熟,其发展过程及经验技术值得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借鉴和推广应用。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住宅市场的需求,SI住宅的可变和节约理念备受国内同行认同且准其引入,但适用于SI住宅的建筑技术方面却鲜有研究,而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研究了使用于SI住宅的关于可变性方面的技术工法,旨在中国的产业化进程中提供一些探索经验和启示,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SI住宅定义及设计理念

1.SI住宅的定义

在SI中,S

(skeleton)即骨架体(支撑体);I(infill)即填充体(内装体)。所谓SI是指由骨架体和填充体完全分离的一种施工方法建造的住宅,我们叫SI住宅,也称为可变住宅、开放住宅等。

“S”骨架体中包括了承重结构中的柱、梁、楼板及承重墙;公用的生活管线(给水至户表,排水至户集管,煤气、强电至户表,弱电至分户端子);

公用设备(电梯、水泵等);公用走廊;公用楼梯;门厅;大堂。是SI住宅的不可变部分,坚固、耐久。

“I”

填充体包括了住户的户内装修;户内给水、排水、煤气、强电、弱电等设施管线;卫生洁具、厨房设备;户门、窗;非承重外墙和分户墙。可根据住户需要自由变更(见图1)。

2.SI住宅的设计理念

第一,社会性。

可以长期使用,满足循环型社会长期耐用型建筑的需要,即耐久性。

第二,可变性。从居住人的生活习惯来看,根据家属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居住主体和随时间的推移等可以自由自在地变更内填充体。

图1SI建筑的概念图

填充体

设备机械外墙

内装

分户墙专用供给

施备

楼板排水立管

排水分头

公共走廊

支撑体

不同的居住体,居住着的生活习惯和时间的推移可以自由变更

10-20年进行更新

的填充体自有变化:更新性

高耐久的构造结构稳固、耐久的公共设施耐久年限达到100

年的支撑体长寿命化:耐久性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安艳华(1967—),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SI住宅的可变性及其技术浅析

摘要:通过对我国住宅建设现状和日本SI住宅建筑理念及技术的分析,介绍适用于SI

住宅可变性技术的实现方式,及对相应工法和设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集约型社会的新方向,即长寿命的可变的产业化SI住宅,并展望了中国住宅未来发展的主导思想。

关键词:SI住宅;可变性;技术;工法中图分类号:TU241.99

文献标识码:A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安艳华,杨明辉

文章编号:1673-1387(2008)01-0019-05

第10卷第1期

2008年1月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SocialScience)Jan.2008

Vol.10,No.1

这种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兼顾住宅建设的近期需要和远期改造的可能,节省了很大一部分作为无效投资而浪费掉的建设资金。在日本,填充体部分根据装饰材料和设备的寿命,30年左右的废料也可以最大可能地被循环利用,在全球大规模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困扰下,SI住宅的做法是很好的解决办法。

如今住宅变成个人直接的消费商品,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日益提高。灵活可变的空间布局、适应现代生活的复合型厨房、满足主人爱好的个性化空间、适应不同时期居住要求等都体现了居住者对住宅可变性的新要求。

为了适应目前住房建设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开发新材料、新技术至关重要,SI住宅的设计理念及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依据。

二、SI住宅的可变性

住宅的可变性是指住宅建筑在部分结构不动的条件下改变局部而获得新的居住空间的特性。住宅的可变性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柱子承重,墙体不承重在结构上柱子和墙体是分开的,这就为室内空间灵活分割提供了可能。SI住宅起源于工业革命的现代主义建筑,钢、玻璃和混凝土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住宅摆脱了住宅墙承重的结构形式。由于住房并不像其他商品可以轻易购买,在生命循环的影响下,住宅的可变设计也显得很重要。住宅的可变设计,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不同住户不同时期的动态需求。

1.不同规模和用途SI住宅变化的可能性

在住宅空间本身主体上不改变的情况下,为了能适应不同空间使用规模,不同使用功能,将空间划分成多个单元。其每个单元都可以独立地存在,有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同时随着用户对空间要求的增加与减小,可以自由地组合,将几个或多个单元组合在一起,进行重新划分与装修,每个房间都可以进行功能的置换。更进一步地考虑,若干年以后,由于城市的发展,街区功能的变化,SI住宅不仅可供家庭居住,也可用于大学生的集体宿舍、医生诊所、小型工作室、商铺等(见图3)。

2.不同的住户对住宅使用要求不同

现在到处可以看到,住户在搬入新的住宅前,自行装修情况相当普遍,要求因人而异千变万化,开凿墙体影响承重结构的情况时有发生,说明住户的使用要求不同,同时也说明住户对房间布置不够满意,过多的承重墙及抗震墙限制了用户的不同要求,越来越多的住户要求可以灵活

图3

SI住宅变化的可能性

单元空间

空间格局可变

规模可变

用途可变大型住宅改造为餐厅

第三,产业化观点。SI住宅相应部件绝大多数采用工业化预制生产的方式,不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就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解决

了传统施工时出现的由于技术工人水平不同造成的偏差,工程质量和效率均有明显提高(见图

2)。

(a)预制柱的吊装(b)预制墙体的吊装(c)工业化建造的俯视图

图2

工业化的建造方式

第10卷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分割的住宅。此外家庭生活方式复杂多样化形成差异及个性化需要,表现出对住宅划分的不同要求。

3.住户本身的家庭结构及生命循环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由“宗族”大家庭分化成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并呈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人们对居住的需求随着结婚、生育、衰老、死亡的家庭微观生命循环而发生周期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

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直接影响居住需求,尤其是对卧室的要求,根据住宅的生理分室要求儿童6~7岁与父母分室,12~14岁以上异性分室。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增加卧室的要求,而一旦子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又有减少卧室的要求。在这种生命循环的影响下,住宅的可变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见图4),可以使住宅的功能依据需要发生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住宅的作用。4.昼夜对居住需求不同的可变性

因为昼夜对居住需求的不同,在平面布局上做相应的循环调整,使空间的利用率提高。这种设计手法注重平面使用功能上的重叠。SI住宅所特有的空间转换原则是建立在隔间拉门水平移动的基础上,通过拉门的平移来达成经常性空间组合的变化。从日式住宅传承来的拉门元素迎合了现代的空间理论:拉门不仅是墙面大型的开口,而且亦可取代墙的作用[5](见图5)。

图4由生命循环造成使用功能易变

四口之家

老人居住

空间划分

内装修变更

合并

分离

三代同居

两口之家

第1期21

安艳华等:SI住宅的可变性及其技术浅析

(a)拉门效果图(b)拉门开启状态平面图(c)拉门闭合状态平面图

图5使用拉门的平面变化

三、支撑SI住宅可变性的技术

在可变住宅的发展历史上,所有的理论思想与实践探索都是把住宅的结构体作为稳定部分处理的。可变住宅的结构设计中,关键在于如何使结构体在保持自身稳定性的同时提供空间变化和功能变化的可能性。

1.户外集中设置公共排水、配线立管

给排水、配电管线的布置方式至关重要,与传统的普通住宅有本质的区别,直接关系到住宅的可变性能。普通住宅是在住宅内设置给排水管道空间,上下层用户共用排水立管。当需要对排水管维修和更新的时候,要进入到住户室内。因为给排水管线在住宅室内位置固定,厨房、厕所等用水位置不可改变,当需要进行平面和空间的重新组织时受到制约。SI住宅给排水管线设施与主体结构分离,公共排水立管集中在建筑外壁垂直布置,属于支撑体范畴,住户不可随意更改,户内给水、排水部分属于填充体范畴,可随意改变以适应空间的变化。在方便维修和更新的同时使平面及空间组合不受限制,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时期的使用功能及灵活组织空间的要求(见图6)。其户外公共排水立管与各户户内排水管线由排水分头(见图7)连接,既方便维修更换又容易清理。最后就是电线从结构体分离。这样一来在改造的时候,可不损伤结构体自由自在地改装。

2.户内铺设双层地板,在地板下铺设管线

SI住宅在架空的双层地面之间确保配管空间,使给排水管线可自由设置,使室内空间无障碍化,空间划分和内装修的变更非常简单。SI住宅和传统的结构(见图8)相比,在户内地面设置

300mm左右的辅助层,分户管道置于辅助层内。当需要对公共排水管维修和更新的时候,不需要进入到住户室内。因为在住户内不存在排水立管,厨房、厕所等空间随意布置,使平面及空间组合不受限制,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时期的使用功能及灵活组织空间的要求(见图9)。SI住宅上下楼层的厨房和厕所的位置可以不同,此外相邻住户的面积规模也可以轻松地划分。

3.先铺设地板施工法,设置可移动间隔墙

间隔墙比地板先施工的方法,是在高级公寓内部装饰工程中,先铺设地板,然后在地板上面设可移动的间隔墙,进行平面和空间划分的施工方法。这样做,为以后的空间变更提供了方便,移动或新设间隔墙变得更加容易,重做的时候工期缩短,材料可以循环使用,同时也实现了减少废弃物的可能(见图10),为将来适应合并相邻住户形成大房间提供了可行性。这种方法无论对施工者还是居住者都获得了方便,近几年已被广泛

采用。

4.可移动家具,模数化内装修

将移动家具作为间隔墙设置,能给予房间布局更多的变化。因为其设置地方不被限定,作为间隔墙使用,既能达到间隔空间的目的,又能节省住宅的使用空间。将其与间隔墙组合使用,住户自己就可以容易地分隔营造出不同的空间序列。当需要多个卧室空间时,将移动家具作为隔墙并与间隔墙组合使用,形成两个完全私密的卧室空间,不需要时,可将家具移动到适当位置,形成大的客厅空间,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见图11)。如果将室内的装饰部分材料都按照一定的模数制作,在重复利用时可以增加利用率,同时也会节省大量的材料和开支。

图8普通住宅的给排水设置

过去的集合住宅

室内

排水管

共公走廊

洗面化妆台

卫生间

图9

SI住宅的给排水设置

图7

排水分头

第10卷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

图6

公共排水立管

图10

SI住宅地板与隔墙构造工法

(a)选砌隔墙工法(b)先砌地板工法

(a)多个卧室空间布局(b)大的客厅空间布局

图11SI住宅移动家具的使用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日本的SI体系日趋成熟,其发展过程及经验技术值得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借鉴和推广应用。

目前,中国还处于试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无锡的支撑体试验住宅,到2006年上海某地产推出集合其工业化生产资源的第一个市场化项目———“上海新里程”,技术手段还不成熟不完善,需要大量地实践和总结经验。在中国,对日本工厂化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在吸收经验和利用成果的同时,应结合中国住宅建设现状和市场需求的特点,将科技与实践相结合,使科技体现

以人为本,还要考虑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人员素质以及场地现状等多方面因素,摸索出适宜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住宅新模式。参考文献:

[1]三井住友建设资料[J].建筑学报,2005(S).[2]クリオンテクニカル?ハンドブツク[M].东京:クリオン株式会社,2006.

[3]

鲍家声.支撑体住宅[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松树秀一,田边新一.21世纪型住宅模式[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陈哲.住宅平面弹性设计初探[D].天津:天津大

学建筑学院,2006.

Abstract:ThisarticleisbasedonthestatusofChina'shousingconstructionandJapan'sSIresidentialarchi-tecturalconceptandtechnicalanalysis.ThepaperintroducesSIvariableresidentialtechnologytoachieve,andthecorrespondingengineeringandequipmentresearch.Thearticlesetsforththenewdirectionofin-tensivesocietyincludinglongevityoftheindustrializationofvariableresidenceandprospectsthedominantideologyoffuturedevelopmentaboutSIresidence.

Keywords:SIresidence;variability;technology;method

VariabilityandtechnologicalanalysisofSIresidence

ANYanhua,YANGMinghui

(Schoolof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ShenyangJianzhu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68)

第1期23

安艳华等:SI住宅的可变性及其技术浅析

灵活多样_变换生长_中小户型住宅的灵活_可变性设计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 chuan Bu il d i ng Sc ience 第34卷 第4期2008年8月 收稿日期:2007-12-19 作者简介:陈 红(1965-),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居住建筑的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E -m a i :l grass_2004@163.co m 灵活多样 变换生长 中小户型住宅的灵活、可变性设计 陈 红,吕燕红,季 强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针对中小户型住宅应具备更高适应性,以满足住户长期居住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结合实例,对中小户型住宅灵活、可变性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中小户型住宅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住宅;中小户型;灵活、可变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08)04-210-03 0 前 言 随着居住水平和住宅品质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质量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而对于当前的住宅建设,却盲目将大面积、大空间作为开发的主流,大大超出了常规的面积标准。这些大面积套型住宅,其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望楼兴叹,既不能很好解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与之相比,总房价较低、功能完善的中小户型住宅,却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消费群体的需求,而且,随着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人们对购买住宅的 梯度消费 及 适度消费 倾向,再加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这都表明,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户型住宅。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目前人们对住房的需求量,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 中小户型住宅灵活、可变的必要性 生活是动态的,因而人们对居住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住宅作为物质实体,其结构物质老化期可长达100年,而住宅使用功能老化期一般仅为20年左右。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易变性,住宅的物质老化期与使用功能老化期的不同步性日趋加大。为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物质生命周期,使其适应家庭生活、生命循环周期的演变,就必须对住宅套型进行灵活、可变性设计。尤其是针对中小户型住宅,灵活、可变性显得尤为重要。 中小户型住宅由于其需求人群不同,各自有着 鲜明的特点,同一时期,不同居住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不同时期,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这就使得中小套型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以适应不同住户对套型布局的不同需求,并满足长期需要。而且,中小套型住宅由于面积相对较小,为了适应某些家庭因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对大套型的需求,也需要通过对中小户型住宅进行灵活、可变性设计,使其能够 生长 ,从而获得中小户型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小户型住宅灵活、可变性设计 中小户型住宅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住宅是以居住者的需求,给予住宅以灵活、可变性,给予住宅以生命,使其随居住者发展变化而变化,随居住者生命成长而成长。其途径是设计建设能够调整用途,调整空间的灵活、可变式套型,实现套内可变、同层可变、异层可变等,其方法可通过局部墙体的灵活划分,以适应房间大小的变化及数量变化的要求;或通过预留门洞的开启与封闭,以实现房间的分隔与合并等,对中小户型住宅进行重组,从而在基本不增加建设费用的情况下,提高其使用效率,延长其功能循环周期,使其可持续发展。套型的重组是指套型的布局大小、数量、种类等在住宅建设、使用和改造的过程中,根据住户的需求,通过简单的技术来调整和改变原有套型。以下就结合具体实例,从套型内的局部重组和套型间的相互重组,分析说明中小套型灵活、可变性设计。2.1 套型内的局部重组 套型内厨、卫定位,主体承重结构不变,住户可通过对套内局部大空间的再分割,使用轻质隔断、家具隔断和各种软质隔断,充分发挥其对空间限而不定,隔而不断的作用,以适应家庭周期和家庭生活模式的变化。 210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住宅套型设计 第一节概述 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套型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一、家庭成员构成 1、户人口规模 2、户代际数 3、家庭人口结构: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联合户及其他户 核心户: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主干户:一对夫妻和其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联合户:一对夫妻和其多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二、套型与家庭生活模式 1、家务型 2、修养型 3、交际型 4、家庭职业型 5、文化型 三、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 1、人与居住环境 2、居住环境心理需求 2.1 安全感与心理健康 2.2 私密性与开放性 2.3 自主性与灵活性 2.4 意境与趣味 2.5 自然回归性 第二节套型各功能空间设计 一、居住空间 1、居住空间的功能划分 2、房间平面尺寸和家具布置 3、门窗设置与家具布置 4、居住部分空间设计与处理 4.1 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1%~3% 二、套型居住环境与心理 3、交通及其他辅助空间 3.4 其他设施 3.4.2 垃圾处理:目前比较倾向于不设垃圾井,而由各户袋装垃圾集中于住宅楼外的垃圾收集点,再转送垃圾站处理。中高层及高层住宅不设垃圾井道时,每层应设置封闭的垃圾收集空间。

第三节套型空间的组合设计 三、套型空间的组织 1.1 餐室厨房型(DK型) 1.1.1 DK型: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1.1.2 D·K型:就餐空间与厨房适当隔离。 2.1 小方厅型(B·D型): 用餐空间与睡眠空间分离,而起居等活动仍与睡眠合用同一空间。 小方厅同时兼作就餐和家务空间活动。 3.1 起居型(LBD型): 起居空间独立出来,并以起居室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个空间。 3.1.1 L·BD型:起居与睡眠分离。 3.1.2 L·B·D型:起居、用餐、睡眠均分离出来。 3.1.3 B·LD型::睡眠独立,起居、用餐合一。 4.1 起居餐厨合一型(LDK型) 起居、用餐、炊事等活动设在同一空间内,并以此空间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 多见于国外住宅。 5.1 三维空间组合型 5.1.1 变层高住宅: 5.1.2 复式住宅:往往采用吊楼或阁楼的形式 5.1.3 跃层住宅:一户人家占用两层或部分两层的空间,并通过专用楼梯联系 四、空间的灵活分隔 1.1 可灵活分隔的住宅体系 1.1.1 SAR住宅体系:支撑体和可分体(或填充墙) 1.1.2 大开间住宅: 2.1 灵活分隔的方式 2.1.1 帷幔:布帘、卷帘 2.1.2 折叠式隔断 2.1.3 灵活隔断帷幔:布帘、卷帘 2.1.4 壁柜式隔断 五、套型模式发展趋势 1 居室型:居住标准较低的家庭生活要求,“生存型” 2 方厅型:餐寝分离,套内的方厅是扩大的交通空间。 3 起居型:起居就寝分离,起居室作为家庭团聚、社会交往、文化娱乐、就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4表现型:力图表现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审美观念,“舒适型” 第二章低层住宅设计 第一节低层住宅的类型和特点 一、低层住宅的类型 1、城市集合型低层住宅:适应于农业社会及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 2、别墅 2.1 含义:住宅以外的供游玩、休养的园林式住房。“副宅”,“正宅”

CSI可变性住宅整理

城市中出现一些这样的现象:购买新房并与父母同住,改善自己及父母的居 住条件,出租父母旧房用于抵消部分还贷压力。这样复合的购房 目的使得家庭结构变动有了复合的动力,消费者在选择住房的同 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等于消费者自主选择了生活方式。 套型的平面宜方整,以增加套型组合与划分的可能性。宜设 置功能中立的模糊空间,即设置一些空间使其尺度可以适用于多 种功能,而不固定于某一类特殊的使用功能[1]。房间的尺度也宜 规整。现代住宅中存在两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尺度———起居室和 卧室及其他房间的小尺度。同一尺度的房间的尺寸差别尽可能 小,宜按需要设定不同的功能。 罗西指出,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引发住房需求的变化。而住宅 与一般商品不同,是以对土地资源和空间的占用为基础的不动 产,作为耗费大量资源的商品其生产周期和使用周期都相当长, 不可能象其他商品一样经常进行更新。 迁居对于邻里交往,尤其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迁居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造成了压力。 利用住宅的适应性设计的方法来解决家庭结构的变化的 问题则不会产生上述的负作用。家庭成员在共同探讨自己住房 设计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对家庭的认同,形成家庭的生活氛围, 创造自己的家庭文化。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短期变动(如:学生 外地求学,在假期中回家;在夫妻双双外出,将子女托管在父母家 等),适应性设计更是家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刚刚成家的年轻夫妻家庭来说,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较多,在家中进餐较少,厨房使用频率较低,对起居室和卧室要求不高,但他们希望有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以充实提高自己;伴随孩子的出生,夫妻的生活重心开始向家庭转移,围绕婴幼儿进行各种活动的次数增加,厨卫使用频率提高,期间一方(或双方)父母过来照顾孩子,起居空间变得更为紧张,对于增加空间的需求尤为迫切:步入中年,家庭结构趋于稳定,多以三口之家为主,随着工作的稳定和收入的增加,居民有了更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的要求;当家庭成员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再次发生变化,子女成家离开父母,家庭成员以老年夫妻为主,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等各方面都有所衰退,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在家中呆的的时间更长久,他们对居住空间的数量要求没有以往要求那么高,但与此同时对居住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晒太阳、读书看报、种植花草、无障碍设计等等。

浅析小户型住宅设计与发展

浅析小户型住宅设计与发展 摘要:通过对典型小户型住宅内部空间深入分析,指出了小户型住宅内部空间设计要点;通过对典型小户型平面进行归纳分析,指出了住宅设计在可变性方面对于适应社会与家庭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小户型住宅的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住宅小户型空间设计可变性 小户型住宅的类型,主要有青年住宅、老年住宅、家庭办公、郊区型小户型住宅和产权式公寓等几类。目前主流小户型住宅主要有前两类,下面笔者将对青年住宅和老年住宅这两类小户型住宅空间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一、青年小户型住宅设计 1、青年小户型住宅典型户型设计分析 青年小户型住宅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青年居住问题设计的小户型住宅。其套型组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合居一体型、分居一体型和跃层式小户型。 (1)合居一体式小户型 合居一体是指起居和睡觉在同一空间。这样的青年小户型住宅由于面积的缩小总价得到了控制,其特点是:具备必须的基本生活功能,厨房卫生间等基本生活设施的空间均有。空间的缩小使得这种青年小户型住宅的概念代表为SOLO,SOLO原本的意思是指独奏、单独、单飞,在这里,他指的是超小户型。主要罂粟有:每套房间的建筑面积在35m2左右,卧室和客厅没有明显的划分,有整体浴室;厨房功能大大简化,仅能对一些半成品食品进行简单的操作,一些制作空间被制约。公共空间也SOLO化,即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自助型洗衣店、24小时自助式健身房。 (2)分居一体式小户型 分居一体的主要特征是睡眠和起居分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各自拥有采光通风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室一厅或者两室一厅,是保证舒适度的基本户型。 (3)跃层式小户型 这一类小户型是通过加大建筑层高来设置夹层,在设计上比平面户型灵活,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开发商往往打出“买一层,得两层;买一房,得两房”的购房理念,以及独特的空间设计,使得这种小户型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 2、青年小户型住宅内部空间设计分析 青年住宅的空间设计与创投的住宅设计不同,传统住宅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在住宅内部解决起居、用餐、睡觉等生理要求,并满足一定的精神需求,其住宅设计主要是空间变化,

住宅设计复习参考资料

一、住宅建筑的定义 住宅是人类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所构筑的物质空间。 二、住宅的分类 1~3层为低层住宅 4~6层为多层住宅 7~9层为中高层住宅 10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三、住宅建筑设计的要求及发展态势 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从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来全面满足人的家庭生活需求。应建立动态的设计观念,充分重视住宅的适应性与可变性。 再者,住宅与居住环境密不可分,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全面考虑居住环境问题,要注意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充分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在设计中,要大胆革新,勇于创造,结合各地特点,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实现住宅产业化。 四、基本概念 1.户型: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1)家庭人口构成包括: 户人口规模:指住户家庭人口的数量。(通常为3.22人/户) 户代际数:指住户家庭常住人口的代际数, 如一代户,二代户,三代户(通常为两代户) 家庭人口结构:指住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 可分为:核心户:未婚子女与父母同住。(最常见) 主干户: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同住。 联合户:与多对已婚子女同住。 (2)当前我国居民家庭结构的四种主要类型; 分别为:单身户、夫妻户、核心户、主干户等 2. 套型: 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包括住房空间的构成和形式的特征。具体来讲,空间构成是指一套住房的居室、厅、卫生间等空间的数量多少,面积大小;空间形式是指住宅内部空间的形式特征。如平层、跃层、错层等形式。 住宅套型设计的目的,是为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住宅套型空间。套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居住行为特征对户内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室和生理分室。 五、住宅套型设计的影响因素 (一) 家庭人口结构 家庭成员的性别、辈份、姻亲关系的不同直接影响套型空间适当的生理分室,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卧室和私密生活空间,生理分室标准直接影响着住宅套型面积标准。 (二)居住行为模式 住户成员在长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居住行为,称为居住行为模式。套型设计模式以居住行为模式为基本依据。

住宅的适应性与可变性

住宅的适应性与可变性 中国城市住宅建设正从增加建造数量向提高居住质量转变,居住水平的持续增长促使居住标准由低到高逐级变迁.住宅建设的发展形势要求住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以此保证住宅既能满足当前日趋多元的居住需求,也能满足未来居住标准提高后的使用要求。同时,住宅空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改造性,随时间推进,用户自主的进行改造,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进行简单的工程措施已达到更合适的居住条件。 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简单来说,住宅的适应性与可变性基本作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住户的亲和力,二是对开发商的市场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两方面呢? 首先我们从目的来看,住宅建筑的适应性是为了改变房间用途的多适性,在使用过程中不增加或减少工程措施,以交换使用空间或套型,来适应不同住户的需求。当住户搬进新居之后,相应的有一段稳定时期,但是随着家庭生命循环周期的进展,原来的套型空间就不适用了,因此,住宅的套型设计应具备应变能力,这种在使用过程中的应变,一般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这种措施越简便易行越好,以免干扰和影响住户生活。再者,当住户搬迁的房屋内部布局不合乎自己的要求时,也会产生对旧有套型的改造问题,套型的可改性与可变性,

住宅适应性设计

大 众 文 艺大 84摘要:本课题在阐述了对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的意义之后,从 适应性设计的影响因素开始逐步分析并得出适应性设计的几种设计手法,以便为住宅设计提供一些更有效的途径,最后,展望了住宅适应性设计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适应性设计;影响因素;设计手法;发展方向 1.前言 对于住宅适应性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早在1919年柯布西耶就提出了多米诺体系以满足不同居住着的个性要求。但是,现在国内虽然已有了不少关于此类的研究,但是对于住宅适应性的理解一直局限在结构的灵活性上,忽视了使用空间的灵活性。住宅的适应性是指能够满足多样和变化需求的居住空间和结构性能。[1]在住宅设计时创造适应性的过程就是住宅适应性设计。适应性的含义包含了两层意思:使用空间在同一时段可以容纳多种功能;使用空间在不同时段可以容纳多种功能。 2.住宅适应性设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各地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而居住建筑在其中的比重逐渐凸显。就上海而言,每年兴建的住宅均超过1000万平方米。房地产商为满足市场迫切的需求不断加大住宅建筑的开发与投资,然而,相当数量的小套型住宅在设计中仅仅将套内面积简单的划分为与大面积相似的几个功能空间,忽略了小套型住宅在使用对象、生活模式等方面的特点。[2]同时,随着日常生活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一层不变的住宅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使居住模式受到局限。 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资源短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基础上设计出使用率、承载率最大化的住宅是设计师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之一。然而,在住得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怎么来应对居住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解决如何提高住宅的适应性这一大难题。 3.住宅适应性设计的影响因素 3.1家庭结构的变化 住宅是为家庭提供居住的场所,家庭是住宅的主体,住宅服务于家庭,因此,家庭是影响住宅适应性设计的主要因素。对于不同的家庭,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地域性的不同,其对于住宅的需求千差万别。要想提高住宅的适应性,就要从了解家庭对象开始。城市人群中,我们可以按其特点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白领家庭、蓝领家庭、老龄家庭和特殊人群家庭。根据其特点不同,住宅适应性设计中就要注意针对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处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怎么让居住空间的功能和结构更加灵活多变,是适应性设计的一大难点。 3.2特殊人群的需求 在社会中,同样存在着一些特殊人群————残疾人群。他们存在着行动不便或者听觉不灵敏等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切身需求,设计做到人性化,既可以为特殊人群服务,又可以使空间功能在不同居住者之间变通自如。 3.3社会发展程度 社会的发展程度势必会联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社会的经济水平代表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的高低,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住宅的消费能力存在着差异。怎样设计出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并且符合大部分人消费水平的住宅,是房地产开发商或者设计师同样要考虑的因素。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着的。 4.住宅适应性设计的手法 4.1功能模糊化 传统的居住建筑区域划分往往不是非常明确,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它往往是用来几代人居住的地方。由于考虑到长期的居住使用,房间的具体规划并没有做到十分的细致,而是几间由基本构件组成的房屋。内部空间大并可以自由划分,灵活性却在无形中大大的提高了。居住者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需求对房间进行分区。这就大大提高了的房间的适应性。这种设计手法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处理手段。 4.2设计留白,居民参与化 所谓设计留白,是指建筑设计师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并不把设计全部完成,而是只完成其整体的部分,剩余部分的设计工作则由住房者来完成。设计留白也可以称之为“住户参与”, 或称之为“使用者参与”。[3]住宅的最终使用者是住户本身,由客户参与的设计从更多的角度体现了住户的切身需求,设计更加的持久化,更加的适合住户的长期使用。在一定的范围和意义上,由住户参与的设计适应性会更贴近居住者本身的需求。 4.3注重细节设计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精细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首先,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再加上这个寸土寸金的时代,对于小空间的合理高效利用,成了人们追求的方向。注重细节设计,减少空间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于适应性设计的提高的。 对于一套住宅内不同的功能空间,在不同的使用时间段人们的使用方式、使用尺度和 面积需求都有所不同。根据这些不同的使用情况,可将室内非承重墙结合家具进行整体设 计,通过家具、墙位置的变化,为原本面积不大的住宅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提高了居住 功能的适应性。 5.适应性设计的发展方向 5.1节能环保 当今社会,各种自然资源都在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当中: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节能环保的大旗已经高高举起,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提高住宅的适应性也要注意节能环保,这是一条行之长远的路。 5.2增加科技含量 现代科技可谓是突飞猛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住宅设计一样,正在不断加大对科技元素的投入,增加现代住宅的科技含量,使科技服务于生活。 6.结语 住宅适应性设计将会在各个方面提高房屋功能和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度,住宅适应性设计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带给生活无限的生命力,高度适应型住宅必定会成为未来居住建筑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钱大行.住宅适应性设计对可持续使用功能的影响.[J].住宅科技.2006 [2]龙灏,彭元春,徐晓军.小套型住宅的全寿命适应性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08 [3]李芳,孙凤明. 90m2以下小户型住宅的适应性设计[J].山西建筑.2009. [4]胡晓鸣,林媛媛.浅谈小套型住宅户型设计的适应性.[J].浙江建筑.2007. 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 李 蕊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理论研究·设计

浅析中小型住宅的可变性设计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中小户型住宅的可变性设计 院系: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系 专业:建筑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班级序号: 2016年11月5日

浅析中小型住宅的可变性设计 摘要:中小户型住宅受建筑面积的限制,套内使用空间相对较少,因此充分发挥有限空 间的作用,提高空间利用率是中小户型住宅具有较高舒适性的关键。空间的可变性设计正是以满足居住者的多种需求变化、充分利用空间为目标的设计方式,它对于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促进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住宅中小户型灵活性、可变性 在有限的居住面积里,空间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即意味着其具备功能转换的可能,并 能适应未知的发展变化。这对于挖掘空间潜力,盘活和调动有限空间的“积极性”,提高中小户型有限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空间的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1 空间的可变性 1.1 概念 所谓住宅空间的可变性,是指居住空间具有灵活可变的特点,可根据居住者的需要 变换使用功能,并具有动态发展的潜力以适应将来的需求变化。它不仅体现在某个特定空间具有灵活可变的功能,还体现在整个空间群体具有功能重组变化的能力。 1.2 必要性 (1)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对于中小户型住宅来说,其居住人群多数是单身青年、新婚夫妇及独立生活的老年夫妇等。他们的职业、社会交往范围、经济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住户生活方式的不同。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规模和结构、职业、健康状况等也存在较大的变化可能,住宅的功能需要随着这种动态的发展而进行调整以适应未知的变化。 (2)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物质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革新而日新月异,新的住宅设备、新的通信手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们对住宅空间的使用需求;另一 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提高,审美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加讲究个性。“拥有”只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品味”、“个性”才是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3)节约社会资源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使用需求随之变化,在住宅的结构寿命到达之前,许多住宅往往已经走到了其使用寿命的尽头。这类住宅通常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使用需求,但又缺乏改造的可能,不得不拆除重建,这对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多方面都是大量的浪费。提高住宅可变性,使其存在被改造的可能以尽可能地

住宅空间的灵活性_可变性设计方法探讨

民营科技276MYKJ 建筑·规划·设计 1室内空间灵活性、可变性设计的必要性 在2006年《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政策出台的背景下,主体已变成90m2以下的住宅。作为现在和以后发展的主体户型。面对狭小的空间,我们设计人员如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着眼长远发展,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才能创造出具有良好可变性和适应性的居住空间? 对于小户型住宅来说,其居住人群多数是单身青年、新婚夫妇及独立生活的老年夫妇。他们的职业、社会交往范围、经济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规模和结构、职业、健康状况等也存在较大的变化可能,住宅的功能需要随着这种动态的发展而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物质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革新而日新月异,新的住宅设备、新的通信手段改变了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们对住宅空间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提高,审美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加讲究个性。中小户型住宅由于面积的限制,为了适应今后生活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变化,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可变性和适应性。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提高建筑寿命,节约资源的途径。 2设计原则 2.1空间功能灵活可变 空间功能可变即一个空间是为几个不同的功能而创造,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功能。或在空间和结构无须变化的情况下,其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转换。如一个房间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用作起居室、卧房、书房、餐厅等,这样住户就能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符合其生活习惯的功能组合方式。为达到这样的效果,房间的开间和进深就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以满足各种家具陈设的尺寸要求。 2.2结构灵活可变 这里主要指墙体等构件灵活可变,空间和结构可以根据功能而改变形态、位置或尺寸。如两个房间之间的墙如具有灵活性,则在将其拆除后便可以将两个空间合并为一个大空间,从而改变使用功能。 2.3空间多向联系 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改变可以引起空间功能的改变。分割墙中的预留门洞就是一种空间与空间的联系,通过开关门洞,可以调整空间的大小或功能。如两个小房间可以合并成一个大房间,或一个大房间可以分割成两个小房间;而两个房间之间以一个门洞相连,通过开关门形成各自独立或相关的功能。 2.4管线合理布局 管线和卫生设备的布局应该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在高层居住建筑中,竖管应该集中布置在管道井或管道墙内,设置标准接口,管道井靠近交通核和柱子集中布置,便于外墙一侧获得较为完整的大空间。 3设计方法 3.1空间设计方法 3.1.1空间的多样功能 尽量做到空间功能多样化,即一个空间是为几个不同的功能而创造,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功能。在空间和结构无需变化的情况下,其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转换。如一个房间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用做起居室、卧房、书房、餐厅等,这样住户就能够灵活选择符合其生活习惯的功能组合方式。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房间的开间和进深就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以满足各种家具陈设的尺寸以及人的活动尺寸要求,如3.0~3.3m开间的房间就可灵活地用做次卧及书房;其次,空间的形态应该比较规整,否则也不利于家具的陈设。一般以矩形的平面最适宜,包含斜墙面、锐角的平面则容易造成空间的浪费。 3.1.2套内空间的合并与分隔 通过空间的合并和分隔来形成新的空间以满足功能的变化需求。为便于空间之间能灵活组合,各空间之间的联系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 向,而是与周围的多个空间都有联系。分隔墙中的预留门洞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多向联系,两个房间之间用门联系,当门关闭时,两个房间相互分离,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当门打开后,两个房间功能上可以相互渗透。房间的合并和分隔所形成的空间变化,为功能的多样性和用户的选择提供了空间条件,套内空间灵活,而又不失稳定性,适用于高密度小空间的居住条件。 3.1.3套型之间的重组 空间的合并与分隔不仅可以在套内进行,套型住宅之间有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合并与重组。通过打通两户之间的墙体,两个一室户组合为一个二室户。这种形式可实现“两代居”模式,对年轻夫妻和要求起卧分开的老年夫妇来讲很实用。 3.2结构设计 3.2.1结构体系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是实现灵活性的前提条件,对于今后的灵活可变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大空间结构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可变性,如框剪、框筒等强度较高的结构形式有利于空间分隔墙的改动。此外,大跨度的预应力楼板和轻质隔墙的应用使得空间中可拆除的墙体增多,也有利于进行空间的分隔和重组。 3.2.2轻质隔墙的使用 在具有较强可变性的结构体系中,可运用轻质隔墙来对空间进行灵活的分隔以形成不同的空间组合。在同一个结构框架中,内部隔墙的不同设置使得几种户型截然不同,可适应多种人群的需要。隔墙的位置需要精心设计,除了要考虑住宅平面总体功能关系外,还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和结构。首先,一个灵活的隔墙所划分的空间必须是真正实用的空间;其次,它必须安装方便,结构坚固。隔墙的数量应少而实用,简陋的隔墙隔音效果较差,高质量的隔墙造价较贵,因此将隔墙用在最需要变化的空间上,做到少而精。 3.3厨卫空间设计 3.3.1厨卫空间集中布局 之所以单独分析厨卫空间的设计方法,是由于厨房和卫生间内各种管道较多,结构较复杂,相对而言不易改造。因此,为使厨卫空间不影响其他空间的改造变化,应尽量将它们集中布置,放在住宅的外围。在现实设计中,厨房和卫生间集中布置,便于套内形成较大的空间以及套内其他空间的分隔和变化。同时,在高层居住建筑中,竖管应该集中布置在管道井或管道墙内,设置标准接口,管道井靠近核心筒和柱子集中布置,便于外墙一侧获得较为完整的大空间。 3.3.2增强厨卫空间的适应能力 厨房与卫生间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其间的活动时间长、内容多,其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住户的生活水平和现代文明居住程度。它们也往往是户型内最拥挤的空间之一,各种设备较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设备也需要不断地更换和改进,因此,厨卫空间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以应对这些变化。 4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中小户型住宅设计应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紧跟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体现出技术、经济与人的和谐关系。要以长远的观点和动态的手法,有预见性地建设可持续发展且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可变性中小户型住宅,提高其适应性,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这也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贾倍思,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2]杨小东.普适住宅:针对每个人的通用居住构想[M].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7. [3]周燕珉等著.住宅精细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可变性设计方法探讨 万怡芳1祝静2 (1.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02;2.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结合相关设计的原则,对小户型住宅空间结构灵活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并提出了对应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住宅;室内空间;灵活性;可变性

住宅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研究

住宅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且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住宅“量的要求”和“质的要求”同步增长。文章主要研究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两方面的优点,并研究论述了适应性和可变性是住宅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且有益于我国住宅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住宅建筑功能空间空房率适应性可变性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农村城市化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城市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城市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人口职业的改变和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随着人口、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其次随着居住水平和住宅品质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质量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而对于目前的住宅建设,大面积大空间仍然是作为开发的重要方面,这些大面积套型住宅以及高昂的价格使得许多中少收入家庭望楼兴叹。相反,各空间利用率高且功能完善的套型却能有效减少成本而是适应广大中低收入家庭,有效解决目前我国住房紧张状态,同时这样的套型住宅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中国房产相关资料: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发表文章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实有住房建筑面积总量为124亿平方米左右,当年城镇常住人口6.07亿人(户籍人口加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2008年我国真实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20.5平方米;户均约60平方米。 另外,目前全国部分城市的空房率已经高达40%。 住宅适应性、可变性的必要性: 以家庭为细胞单元的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家庭对居住空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住宅作为物质实体,其结构物质老化期可达100年,房产证产权所有是70年,而住宅使用功能空间老化期一般为20~25周年(以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间为基础计算而得)。 其次我们这个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易变性也日趋增强,同时代沟的产生也日益明显;同一时期,不同居住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不同时期,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这都使得住宅需要具良好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以适应不同住户对套型布局的不同需求,并长期满足需求。 另外为充分利用居住建筑这一物质基础,即尽可能有效利用各居住功能空间,降低空房率,并使其适应家庭生活的变化且不影响家庭居住的舒适性,住宅建筑设计的适用性和可变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可变住宅的中小户型适应性设计初探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27-0007-02 基于可变住宅的中小户型适应性设计初探 收稿日期:2007-04-12 作者简介:李 克(1982-),男,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 410082 王小凡(1959-),男,硕士生导师,教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李 克 王小凡 摘 要:为提高中小户型的设计质量,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以适应性的原则来指导中小户型的设计,对住宅适应性设计的概念和设计手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结合优秀的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对未来的住宅适应性发展方向作了一定的展望。 关键词:住宅,适应性,可持续性,可变性中图分类号:T U 241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0[(国办发2006)37号],简称/国六条0。本通知是政府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收入水平制定的,表明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维持健康的供求关系,同时也倡导一种节约型社会的成熟消费理念。今后一个时期内,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 2以下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中小户型将取代豪宅成为市场的主流。 虽然中小户型的大量推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稳定房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因为受到以前大户型设计思想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中小户型仅仅是大户型的缩小版,单纯的压缩面积使得中小户型设计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而住宅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来说,都是一种高投入高寿命的产品,为了节约社会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大拆大建的情况重复发生,就必须采用适应性的原则来指导中小户型的住宅设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国六条0的精神。 1 概念 所谓住宅的适应性,是指住宅实体空间的用途具有多样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住户居住。在一定程度上内部空间具有一定的可变性,随着时间的推进,住户可以根据需要去改变住宅的空间,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把住宅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终结性产品。 2 必要性 2.1 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 住宅除了满足居住者起居、饮食等基本功能需求外,还需满足人的审美、行为活动、心理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设计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一般采取的是大房小厅的布置方式,随后逐步过渡到小房大厅的布置方式。进入21世纪,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型发展到小康型,并开始向舒适型方向过渡,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住宅的会客功能越来越弱,居住者对学习空间、公共的交往空间、居住环境的绿色空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要求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从而导致入户花园和公共交往空间的大量出现。 2.2 家庭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对每一个具体家庭来说,生活方式、居住需求直接影响住宅的内部空间划分。人们的职业经历、文化教育程度、社会交往的 范围、经济收入水平以及年龄、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住户生活方式的千差万别。 2.3 家庭结构不断变化的要求 21世纪,我国的家庭人口组成中老龄家庭和核心式家庭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因为时代和知识背景的差异,使得几代人之间生活习惯大相径庭,一般的中小户型较难满足三代人居住的要求。部分人选择了两套相邻的亲情组合型住宅,一段时间后老人去世,便有将两套住宅合并使用的需求。若干年后,小孩成年,独立组建自己的家庭,又有分户的要求。 2.4 节约社会资源的要求 因为人们主观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住宅在其结构寿命远未终结时其使用寿命便走到尽头,而因为这些住宅建造时没有改造的预见,当它的功能不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时,政府便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重建,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3 设计方法 确定适当的开间和进深有利于加强适应性。小开间在布置上不够灵活,但单纯的大开间布置的灵活性往往受到厨房、卫生间等管线固定的房间的限制,可变性也不十分理想。可以尝试采用大开间为主配以少量小开间的布局方式。因为房间面积大小的限制和电器设备的轻薄化,以前大户型中4.5m 左右的起居室开间可以适当缩小,3.6m~ 3.9m 左右的开间可灵活地用作起居室或主卧,小开间3.0m~3.3m 可用作次卧及书房。 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框剪、框筒、钢结构等强度较高的结构形式,从内部空间划分上看,可变性较好,有利于空间分隔墙的改动,是适应性设计的有利条件。预应力大跨度楼板的采用使得除外墙外,只有少数几段内墙不可拆除,轻质隔墙的大量运用,使得内部空间的分隔更加灵活。此外,剪力墙的形式也应多样化。在剪力墙体系中采用异形柱、墙承楼板的结合都有利于增强适应性。 合理的厨卫布局及管线布局。在套内的改造中,厨房和卫生间的管线设备较多,往往占据重要位置,难度较大。在适应性设计中,确定较为理想、适于改造的厨房和卫生间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管线和卫生设备的布局应该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在高层居住建筑中,竖管应该集中布置在管道井或管道墙内,设置标准接口,管道井靠近交通核和柱子集中布置,便于外墙一侧获得较为完整的大空间。 电气系统的配合。要建立适应房屋改造和长远发展的电气系统体系,避免住户由于套内改造或电器增加而乱拉电线的情况,从而保证套内改造后电气系统的安全。 # 7# 第33卷第27期2007年9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 ITECTURE Vol.33No.27Sep. 200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