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了解高校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的重要性

了解高校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的重要性

了解高校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的重要性
了解高校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的重要性

我给大家聊聊吧,聊聊了解高校历史背景、历史沿革的重要性

先举个例子,有个学生本来要学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但由于喜欢上海,就草率报了华东理工大学,岂不知华东理工前身是华东化工学院,其重点学科是化工类专业

再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喜欢学电气,根据分数他本来可以报华北电力(保定),最次也可选河北工业大学,但由于听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个学校很好,就盲目报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岂不知西电的强势专业是通信和电子信息工程一类的,不是电气

每年这样的情况很多。等到进了大学一段时间他们才认识到这样选是不对的,但已经晚了。所以提前了解院校特色很重要、很重要

特色是什么呢?特色就是独具个性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东西。比如一说建筑,我们就想起老八校;一说电气,就想起二龙四虎;一说财经,就想起两财一贸,一说电子,就想起两电一邮。为啥呢?这就是院校的特色决定的

怎样判断一个院校以什么为特色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看院校的历史背景、历史沿革

比如,同是以“科技”命名的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为北京钢铁学院,所以它以冶金为特色

而天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天津轻工业学院,所以它以轻工为特色

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为西安矿业学院,所以它以地矿为特色

太原科技大学的前身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所以它以重型机械为特色

武汉科技大学前身为武汉钢铁学院,所以它以钢铁冶金为特色

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为山东矿业学院,所以它以矿业为特色

青岛科技大学的前身为青岛化工学院,所以它以化工为特色

河南科技大学的前身为洛阳农业机械化学院,以机械类专业为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所以它以船舶为特色

再比如,同是以“工业”命名的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天津纺织工学院,所以它以纺织、轻工为特色

南京工业大学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所以

它以化工、建筑为特色

大连工业大学的前身是沈阳轻工业学院,所以它以轻纺为特色;安徽工业大学的前身为马鞍山钢铁学院,所以它以冶金为特色

湖北工业大学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所以它以粮食、农机专业为特色

合肥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安徽机械学院(机械四小龙之一),所以它以机械为特色

河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中央粮食干部学校,所以它以粮油食品为特色

湖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株洲大学(属中国包装总公司管理),所以它以包装为特色

沈阳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沈阳机电学院,所以它以电机为特色

再比如,同是以“工程”命名的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为哈军工,哈军工解体后,海军工程系和原子工程系、海军系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舶),也就是现在的哈工程,所以它以“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为特色

武汉工程大学的前身为武汉化工学院,所以它以石油化工为特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所以它以气象为特色

西安工程大学的前身为西北纺织工学院,所以它以纺织服装为特色

安徽工程大学的前身为安徽机电学院,所以它以机电为特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前身为阜新煤矿学院,所以它以煤矿为特色

每所高校无不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有其一定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不仅能够了解院校的特色,而且有助于把握院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特色

了解高校的历史,一是要看高校的行业背景

拿湖南大学来说,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其传统优势,但翻看其学校简介,我们可以看到下面一段话: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

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湖南大学曾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这就说明该校的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专业具有一定的底蕴,实力应该还算不错,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湖南大学的建筑、土木实力非常强

从这段话还可以看出,湖南大学曾经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这就表明该校的机械类专业也比较有优势,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该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均非常出色,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

再举天津工业大学的例子,我们从校名上已经无法判断其特色和优势了

但如果通过深入了解其行业背景,我们就可以知道:该校起源于1912年的北京专业专科学校机织科,经过一系列分化组合于1958年9月由天津大学纺织工程系、纺织工业部天津纺织工业学校以及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棉纺织科组建成河北纺织工学院,正式独立建校,隶属于国家纺织部。1968年,由于天津从河北划出成为直辖市,学校也改名为天津纺织工学院

通过了解它的行业背景,我们得知天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纺织为优势和特色的本科院校

再比如,沈阳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三所高校,原来都是部属的工科类院校,现在都是由所在地省政府主管。但由于过去归属的部门不同,彼此的强势专业也不一样

沈阳理工大学原名沈阳工业学院,归兵器工业部所属;长春理工大学的前身为长春光学精密仪器学院,曾经归属中国科学院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哈尔滨理工大学是由原哈尔滨科技大学和哈尔滨电工学院以及一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哈尔滨科技大学原归机械工业部主管

因此沈阳理工大学的兵器类相关专业实力很强;长春理工大学以光电工程为特色,它的光电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则以机电学科为特色,它的“高电压与绝缘电技术”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了解高校的历史,二是要看高校的合并情况

比如长安大学,初一听这学校的名称感觉不出这个学校有多厉害,更感觉不出其优势和特色,但它却是教育部主管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在2000年4月由原来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和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所高校合并而成的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它是国家交通部所属的重点高等院校,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测试、计算设备,是全国公路交通学

科齐全、专业配套、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一所公路专业大学

这些内容考生和家长不经过认真仔细的了解,就无法清楚其优势和特色,在择校报考时可能酿成大错

再来看看中南大学,该校发展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在2000年4月,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南大学

合并的三校中,原中南工业大学组建于1952年,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6年通过立项审核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8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划转至教育部直属

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湘雅医科大学,创建于1914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1996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并以部省共建形式进行建设,隶属于卫生部

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60年另辟校址成立,隶属于铁道部

中南工业大学隶属于原来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因而其在冶金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上比较有优势;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湘雅”,那自然就是以医学为优势了;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是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它和湖南大学有一定的渊源,它的优势应该是土木工程(偏向铁路建设方向)

通过对该校合并情况的深入考察,我们就不难获得中南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从而对自己如何选择做出合理的安排

了解高校的历史,三是要看高校的录取批次升格时间

比如,2012年湖南有五所二本院校当年从二本升格为一本院校招生。这五所学校是: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南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

五所学校能够升格,这充分说明了这些学校的办学实力达到了一定水平,也说明了本省考生对它们比较认可

但是,有个问题值得注意,这五所学校目前只是在湖南安排在本科一批招生,在其他省份并不全是一本,如湖南农大在河北一本、二本都招生。

这就说明这五所学校和其他先前升格的老牌一本院校比较,办学实力和考生认可度还有一定的差距。简单来说,早升格的学校实力一般强于后升格的学校

但是,这并不等于早升格的学校录取分数线一定会更高,因为录取分数线并不完全取决于高校实力,还和学校所在地域、在当地投放的计划数、投放的具体专业以及考生认可度等多重因素有关

比如邵阳学院,该校于2002年由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层次院校并更为现名,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2010年才由专科院校升格为二本院校招生,尽管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升格时间相对晚了不少,但其在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大都远远高于邵阳学院

以上说了很多,其目的就是让大家明白,了解院校的历史沿革,进而了解院校的办学特色的重要性

家长在填报志愿选择院校时应该早作准备,对自己拟报考的学校发展历史有个充分的了解,以便选择到自己心仪的学校

有的家长会问,去哪里查高校的历史背景、历史沿革,可以去学校官网,学校官网上都有学校概况,里面有详细介绍,也可以查百度百科,都能查的到

大家根据自家孩子成绩,把能去的学校大致圈一下,然后有重点了解这些学校的情况

中国历史朝代沿革年表doc

中国历史朝代沿革年表 原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前~1万年前 始︱四川巫山人、安徽繁昌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 北 氏︱京人、山顶洞人等等。 族︱ 社︱ 会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4千年前 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河南仰韶文化、陕西半 坡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山东龙 山文化等等。 奴夏约前2070~前1600年 隶︱ 社商前1600~1046年 会︱ 西周前1046~前771年 ︱ ︱——春秋时期前770~前403年 东周前770~前256年 ︱ ︱——战国时期前403~前221年 封︱ 秦前221年~前207年 建︱ 西汉前206~8年(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此前4年为楚汉相争)社︱ 新8~25年 会︱ 东汉25~220年 ︱ 三国时期:魏蜀吴 220~265年221~263年222~280年︱ 西晋265~316年 ︱‵ [南方] [北方] 东晋317~420年十六国时期304~439年 ︱此时由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 ︱羯、氐、羌)先后建立了16个王 朝 ︱︱ [南朝] [北朝] 宋420~479年北魏386~534年,439年统一 ︱︱北方

齐479~502年′‵ ︱西魏东魏 梁502~557年535~557年 534~550年 ︱︱︱ ︱北周北齐 ︱557~581年550~577年 ︱ 陈557~589年隋 581~618年 ︱ 唐618~907年 ︱ 五代十国时期 907~960年 [南方] [北方] 先后出现十个王朝,后梁907~923年 979年被北宋统一。︱辽916~1125 年 后唐923~936年被金所灭 ︱ 后晋 936~946年 ︱ 后汉 947~950年 ︱ 后周 951~960年 ′ 北宋 960~1127年 ︱ ︱西夏 1038~1227年 ︱被蒙古所灭 ︱ ︱金 1115~1234年 南宋 1127~1279年被蒙古所灭 ︱ 元 1271~1368年 ︱ 明 1368~1644年 ︱ 清 1636~1911年 ︱ 中华民国 1912~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材料

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新闻发布稿 科博会组委会委员、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储祥银 2010年4月15日 各位新闻界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由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贸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科博会将于5月27-31日在北京举办。刚刚结束的科博会组委会会议,审定通过了科博会总体活动方案。现在,我受组委会委托,向各位朋友介绍第十三届科博会的主要活动安排和筹备情况。一、总体活动安排 第十三届科博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波澜未平,中国经济步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举办的一次国际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的盛会。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赋予本届科博会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活动内涵。 本届科博会的主题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围绕这一主题,本届科博会将突显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绿色经济三大核心内涵,着力推进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的国内与国际合作,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着力推进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第十三届科博会涵括主题报告会、六万平米的高新技术展览会、9个专题论坛峰会和5场项目洽谈推介活动。同期将举办20多位世界500强企业首脑参加的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其中: (一)高新技术展览会 本届科博会展览会集中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8号馆。根据国家产业发展

导向,重点设置消费电子与信息技术、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成果、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新媒体与物联网技术、现代农业与绿色技术、汽车科技等六个专业化的主题展区和全国各省区市科技创新与成果交易、外国国家展团、台湾精品、北京科技创新与成果、中关村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功能区创新成果等六个突出区域产业优势和特点的综合展区。连续举办多年的科博会人才招聘活动将与高新技术展览同地举办。 (二)项目推介洽谈 项目洽谈推介作为本届科博会重头戏,将安排5个不同领域和层次的专场活动。分别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环境专场推介会、科技成果推广与商务合作项目推介会、云计算商务应用推介大会、省区市代表团系列推介会和北京市科技合作项目系列推介活动,会上将推出数百个中央和地方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产业合作项目,届时将组织国内外政府和工商界会代表团、高科技企业进行对口洽谈,为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扩大区域和国际产业合作提供交流交易平台。 (三)论坛峰会 本届科博会论坛峰会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低碳经济、能源战略、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建设世界城市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新热点话题展开,把握全球发展趋势,突出行业导向作用。九场论坛分别为:中国金融高峰会、中国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高峰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绿色产业国际论坛、世界城市与低碳经济论坛、北京人才发展高层论坛和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将邀请政府高层权威人士、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在相关领域具有影响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从不同层面发表演讲,展开互动交流,为政府机构和产业界决策提供思想和理念支持。 (四)专项活动 两年一次的“第九届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将在科博会前夕举行。会议将围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

中国古代官职沿革

古代官职沿革 官职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社会没有官,当时民族和部落的首领,和现在官是不同的概念。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官职制度也随之产生。 中国官职雏形是夏商时期的王、史、巫和臣、宰、尹。周朝开始,才有现在意义上的官职。《周礼》提出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设官目的,官职名正言顺,官位有职有权。 西周时期国家君主称王和天子,王位继承人称太子或东宫,王妻称后。诸候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中央官制主要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三公是天子的顾问,坐而议政。三孤为常任官,系有德之人担任。六卿分掌管国事、民政教育、礼乐祭祀、军事征伐、刑法狱讼、百工土木。官员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这就是”三公九卿”。地方官制是在王城之外划分出”乡”和”遂”,乡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长。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候势力增强,各国均有一套官制。通常国君之下设相和将军,又设司徒、司马、马空、司寇等众卿,分掌民政、军事、土建、刑狱。战国时期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为郡守,下设郡尉,管理军务。郡下设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县尉,分管财政和军务。 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官职制度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地方继续实行郡县制。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一直沿袭。并采取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司监察掌文书。中央部门开始由家臣组织发展为国家机构,分为九卿: 奉常(太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光禄勋)管宫庭掖门;卫尉管警卫奏章;太仆管皇车马政;廷尉(大理)管刑罚讼狱;典客(太鸿胪)管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支出;少府即皇廷总管。

新闻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新闻中背景材料的灵活运用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高度发展的现在社会,怎么样才能让你的报道在五花八门的信息中独出一枝、引人注目,怎么样才能让受众和你一样关注事件的发展这一切,都取决于报道的传播效果。了解受众的心理,抓住他们的兴趣,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作为新闻传者来说,至少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传播效果,抓中受众的眼球呢大字号的标题、抢眼的照片他们都只能作为锦上的花,不能真正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报道本身。真正的成功,还是要靠真本事,能不能抓住受众的心,还要看报道本身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料”。而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爆料”,而且还常常是“猛料”的所在。有时传者提供背景材料,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种认知图示。有什么样的背景材料,受众往往会产生相应的认知。 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闻背景其实上也是一种事实而不是议论,它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却可以用来说明、映衬新闻事实,在报道中背景材料往往可以用来作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和注释性材料。那么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

和传播效果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还得从背景材料的作用来看。 首先,最基本的一点,运用恰当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满足受众基本的好奇心。任何事实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要交代清楚新闻事实、说明新闻事实如何发生发展的,就必须说明原因和条件,满足受众最基本的新闻需要,解答受众“为什么”疑惑。 其次,增加报道的可信度,提升受众的参与感。从新闻传者的角度来看,散发消息和报道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受众都是有自己思想和认知的人,怎样才能让人相信报道的内容,接受并信任报道呢,只有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消息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是一篇报道得以存在的基础。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除了提供新闻事实本身,还要揭示事实的本质,深化报道主题。为了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对传者失去信任或者对传播方式失去兴趣或者甚至因为不能自由选择而拒绝接受报道,揭示事实的本质依然只能用事实说话,运用精心选择的背景材料,加以适当的组合,让受众自己去判断,就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让受众对报道深信不疑,人都是相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就是用一 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判案情,并且用一定的形式把神的意志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1、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 2、全民族科学文化技术落后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 1、对神宣誓 2、水审 3、火审 4、决斗 四、对神明裁判的评价 1、在一定情况下能够查明案件的真实 情况 2、提高了人类司法判决的权威性,有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4、不仅表现为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而

且表现为对人们的行为引导和规范能力 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是法律 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 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 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 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封建社会专制度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1、刑讯逼供是基本的证明方法 2、法定证据制度的一些做法有利防 止法官主观擅断,维护法律统一 实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 4、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 判断规则。 四、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1、积极性,比神示证据制度有进步 性 2、消极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第三节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 是指一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 大小,以及案件事实认定,均由 法官根据自已的良心、理性进行 自由判断,关根据其形成的内心 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 度。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1、资产阶级崇尚人的理性和良心, 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观点,要求 废除法定证据制度的束缚 2、资产阶级认为法定证据制度只能 达到形式上的真实不能达到实质 上的真实。 3、资产阶级提出人权和法律面前人 人平生平等有观念要求废除法定 证据制度 三、自由心证下马制度的理论和立 法 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1791

中国铁路局历史沿革(DOC)

中国铁路局历史沿革 【北洋官铁路局】1891年6月,清政府成立北洋官铁路局,开始修建山海关站舍和机车房,这是中国官办的第一条铁路。 【东清铁道管理局】1903年7月,东清铁道南部支路(长大铁路)建成通车,铁路由沙皇俄国投资修建并控制。当时为宽轨1.524米。同时在哈尔滨成立东清铁道管理局。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6年11月,日俄战争后,东清铁道南部支路管理权转归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社在东京成立。1906年11月11日,将宽轨(1.524米)改为窄轨(1.067米)。1907年3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社迁至大连。1907年7月1日,日本将南満铁路由窄轨改为标准轨(1.435m) 【津浦铁路总公所】1908年1月,石海寰被清朝政府任命为津浦铁路督办大臣,在北京设津浦铁路总公所。 【津浦铁路北段总局】1908年2月,在天津设津浦铁路北段总局。设文案、翻译、材料、核算、收支、工程司等六个处。1908年年6月,津浦北段开工。1912年(民国元年)11月全线竣工通车。干线全长1013公里,支线96.26公里。 【津浦铁路南段总局】1908年7月,在浦口设津浦铁路南段总局。设文案、翻译、材料、核算、收支、工程司等六个处。1909年年1月,

津浦南段开工。1912年(民国元年)11月全线竣工通车。干线全长1013公里,支线96.26公里。 【沪宁铁路管理局】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因沪宁铁路通车,沪宁铁路管理局成立,并直属北洋政府交通部管理。 【津浦铁路总局】1912年(民国元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旋迁往北京,津浦铁路南北总局改归北京政府交通部管辖。1912年12月,南北两段机构合并,于天津设津浦铁路总局,浦口设分局。总局设总办、会办各一人,分局设会办一人,分别主持全面工作。 【陇海铁路总公所】1912年(民国元年)9月,北京政府与比利时电车铁路公司签订《陇秦豫海借款合同》,确定从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分别向东西展筑。1912年11月,于北京设陇海铁路总公所。1913年2月,在郑州、徐州分设西段、东段工程局,分别由比利时和荷兰的的工程技术人员主持设计和施工。1925年7月工程修至江苏大浦,荷兰公司已无力筹措资金,1926年(民国15年)11月,西段工程展筑至灵宝,因军阀混战工程亦告停顿。1928年(民国17年)1月,南京政府交通部于郑州设立陇海铁路督办公署,1928年6月,撤消了陇海铁路总公所。 【津浦铁路管理局】1913年11月,部令改津浦铁路总局为交通部直辖津浦铁路管理局。设总务、帐务、车务、工务、机务、港务、电务、库务、地务、医务、警务处及济南、浦口办事处,全

新闻背景及其作用

.. 。 定义: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有三重含义: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狭义上单指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分类: 按照其作用可划分为: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背景,事件背景,技术和专业背景,材料背景等等,分类并不是固定的。 关于新闻背景,可以从事物发展和新闻写作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就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定义为: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个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其作用有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例子如下: 中国在地震后找到50枚危险放射源 (摘自路透社中文网2008年5月23日) 路透北京5月23日电---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周五表示,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工作人员已经找到50枚危险放射源,但其中15枚尚未被回收。但吴晓青坚持称,状况处于控制之下,没有发生辐射事故的危险。 “35枚放射源进行了收贮,另有15枚放射源已经确立了位置,尚未收贮,”吴晓青在北京举行的记者会中表示。 “15枚中有3枚由于建筑物垮塌被埋,尚无法收贮。另有12枚处于危房中,现场人员无法进入,”他补充说。“目前,现场的监测表明,放射源均未发生因放射失控造成辐射事故。” 在地震灾区之一的绵阳,拥有中国最大的核试验室,另有几处秘密核设施,但当地没有核电站。 上面这篇报道中的最后一段就属于新闻背景的加入。作用就在于揭示回收放射源的意义,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补充民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

中国历史朝代沿革年表doc

原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前~1万年前始︱四川巫山人、安徽繁昌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 氏︱京人、山顶洞人等等。 族︱ 社︱ 会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4千年前 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河南仰韶文化、陕西半 坡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等。 奴夏约前2070~前1600年 隶︱ 社商前1600~1046年 会︱ 西周前1046~前771年︱︱——春秋时期前770~前403年东周前770~前256年︱︱——战国时期前403~前221年封︱ 秦前221年~前207年 建︱ 西汉前206~8年(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此前4年为楚汉相争)社︱新8~25年 会︱ 东汉25~220年︱xx时期: 魏蜀吴220~265年221~263年222~280年︱

西晋265~316年 ︱‵ [南方][北方] 东晋317~420年十六国时期304~439年︱此时由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先后建立了16个王朝 ︱︱ [南朝][北朝] 宋420~479年北魏386~534年,439年统一︱西魏东魏 梁502~557年535~557年534~550年 ︱︱︱ ︱北周xx ︱557~581年550~577年︱ 陈557~589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南方] [ 先后出现十个xx, 979年被北宋统一。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 北方] 后xx907~923年 ︱辽916~1125年后唐923~936年被金所灭︱ 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北宋960~1127年︱︱西夏1038~1227年︱被蒙古所灭︱ ︱金1115~1234年南宋1127~1279年被蒙古所灭︱

说说中国古代史演变的积极线索

说说中国古代史演变的积极线索 说说中国古代史演变的积极线索 2012-07-22 ——对中华文明史的学习体会 在对古代史的认识中间,有两个很重要的人物——摩尔根和斯大林——占据着显要位置。摩尔根对史前文明演进做出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论解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就是本着摩尔根的结论展开的),还特别强调存在着普遍的群婚制以及由此划分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型。而斯大林时期苏联史学界发展出来的五阶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史学界占据了很长时间的主导地位。 摩尔根是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三大鼻祖之一(其他两位名家是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考古学家柴尔德),他是人类学学科初始阶段最有原创性和想象力的学者,他的学说得到马克思的重视和恩格斯的推广,被翻译成9国文字,在全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摩尔根作为律师,本人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有联系,还算不上一个从经验研究上升的人类学家。摩尔根那一代学者非常具有想象力,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关于摩尔根的得失,北大教授王铭铭有专书《裂隙中的桥》讨论。人类学走向调查路线则是起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前后,则是从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的导师)开始的,从这个马先生开始(他的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就是研究太平洋岛屿上部落的作品),人类学研究中间“田野调查” 才成为最重要的研究路径。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美国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镇,有关人类史前史的研究在“文化人类学”这个学科之间有着充分的讨论,并形成重要的共识。 在摩尔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有一个“新进化论学派”诞生,并在史前史解释领域取得重要地位。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有莱斯利·怀特、斯图亚特·戈尔德、埃尔曼·塞维斯、马歇尔、萨林斯等人。其中塞维斯提出一个史前史演化的四阶段论——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张光直(台籍学者后任职于哈佛大学)1983年首次把这个四阶段论引入中国史前史的解释中间来,受到中国考古学、人类学学界的高度重视。与原先摩尔根的学说相比,新的进化论学派最重要的进步在于:把历史演化过程中间的“人类组织”和“权力类型”作为主要的历史线索,而生产力方面或者经济活动不再作为唯一的线索,特别是在人类历史早期技术和工具演进很缓慢的时段,最活跃的、变化幅度最大的组织和权力维度得到了重视。其实,先秦儒家提到的一些最重要的概念如大同、小康、王道、霸道,都是与人类的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演变和权力的类型紧密相关的,这些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古代史演化的积极线索有密切关系。

中国音乐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音乐的历史沿革。 中国音乐的起源以关是从古书上看到的记载。不少古书记载了远古时期祭祀、宗庙、大典仪式上“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的场面。近几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已经证实了古书上关于音乐的记载是属实的。1993年3月28日光明日报有一篇张居中写的中国第一笛文中说,河南舞阳县发现了十八支音孔的骨笛,经考证这些骨笛距今以有八千多年。经测音,这些笛子已具备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用来吹奏小白菜(河北民歌),声音脆亮动听。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中国音乐起源于六千年至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当然我们下这个结论,决不是仅仅以几支骨笛为依据。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原始社会的埙。埙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在远古时代,埙是作为一种主要乐器而存在的。埙的形状有:管状、橄榄状、鱼状、圆锥形等。其顶部皆有吹空=孔,音孔一至六个不等。按质料可分为陶、石、骨、玉四种,以陶埙为最多见。近几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现了相当数目的埙。出土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椭圆形一音孔陶埙。西安半坡发现了两件一音孔陶埙,经测音,可知出小三度音程。发现最多的是甘肃玉门,共出土20多件。均作鱼形。其中有9件为三音孔。经测定可吹出四音。在河南郑州和安阳不少远古期的埙。由此可见,我国的音乐起源于远古时期,主要乐器的埙和骨笛主要是在各种仪式上演奏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音乐形成了独奏的体系。春秋战国音乐已相当发达。据史料记载依据传世与考古发掘的乐器,这时的乐器以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几类。 打击乐中,有铜鼓、木鼓(以动物为皮革)铙、磬、钟尤其是编钟。 1、编钟: 1978年3月,湖北随县曾候乙墓中出土了一批古乐器,其中的编钟轰动了中外。此套编钟共64枚是战国时期发现最多的一组编钟。编钟分上下三层。上层编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是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经过专家测定,这套编钟总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广,十二个半音齐全,可以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音乐界人士曾完全用出土的这套编钟,奏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中央电视台和电台通过电波传向世界。引起世界轰动。编钟出土证明古代音律发达。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依照中国特有的七音阶十二律制造了编钟比同期西方的音律发达后来落后了主要是应为没有把音律符号化。 2、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攻和宴会、祭祀。商代至战国时期,主要是铜鼓。目前见到的铜鼓最珍贵的有两件。一是解放前出土于陕西凤翔的商代传世品“双鸟饕餮纹鼓”。另一件是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另有大量铜鼓出土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为春秋时期的铜鼓。古人铸铜鼓是为了象征权利和财富。这些铜鼓除用于祭祀、宴乐及伴奏歌舞外,还用于赏赐和进贡。演奏时,一人击鼓,另一人手持木桶对鼓底,以增强鼓音的共鸣。 3、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打击乐器。 4、铙:古代铜制打击乐器。 5、钹:即大钟。古代打击乐器。铜制。 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式的音乐体系。音乐种类繁多,吹奏乐(埙)、弹拨乐(古琴)、打击乐样样具全。经测音,这些乐器特别是编钟、编磬己能演奏五音阶和七音阶音乐。所谓五音阶,即指: 宫、商、角、徵、羽——阶名

第二讲证据法与证据制度的沿革

第二讲证据法与证据制度的沿革Ⅰ、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证据法的概念和构成 (2)掌握人类证据制度的沿革 (3)了解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Ⅱ、教学内容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构成 二、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三、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Ⅲ、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证据法?它的渊源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2、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3、证据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Ⅳ、课外阅读资料 1、何家弘、刘品新著:《证据法学》第一、三章,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第一章,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第二讲证据法与证据制度的沿革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构成 (一)证据法的概念和目的 1、证据法的概念。 证据法是指在诉讼或其他程序上,用于规范、引导(调整)裁判者及程序参与人确定特定的待证事实(的活动)以及在实体法上以假定某一事实存在为条件进而作出相关推论(的活动)的法律规范或证明规则(及其原则)。简言之,是指在诉讼或者其他程序上,规范和引导证明活动的法律规则和原则。 广义上的证据法,是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角度来识别证据法的分属

问题,即程序法中存在证据法律规范,在实体法中也存在若干用以设定与确认某种事实状态或推定某种权利义务关系的证据规则。例如,《德国民法典》第484条规定,“在担保期限内发现主要瑕疵者,推定在危险移转于买受人时瑕疵已存在”。我国《合同法》第78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狭义的证据法主要是指程序法当中,特别是诉讼法当中的证据法律规范,尤其是能够独立于诉讼法而具有其个性特征和价值属性的单一的证据法规范,例如许多英美法系国家所制定的单独的证据法典(《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以及我国一些学者的证据法专家建议稿等。 2、证据法的目的。 证据法主要是为了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法律。诉讼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根据现代诉讼的证据裁判原则,认定事实必须依靠证据来进行。因此,具体而言,证据法的(立法)目的主要表现在: (1)保证案件事实的查明。 (2)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争议点模糊和诉讼拖延。 (3)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防止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的侵犯,特别是不受警察权力的侵犯(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 (4)保护某些比个案查明更加重要的社会利益(如亲属证人的免证特权、特定职业者不得被强迫作证等)。 (二)证据法的立法与体系 1、立法模式的选择。 英美法系基于其历来注重法律程序的价值理念所使然,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在百余年来相继颁布实施了证据法典,开创了判例法与成文法并存的先河。 大陆法系各国的证据法与诉讼法自近代以来的立法模式,体现了这些国家在制定实体法典时因顾及到当时适用法律的便捷以及实体法先于程序法而颁行的历史背景,将一些涉及证据法的内容在实体法典中作出专项规定。这一现象在民事法律上呈现得尤为明显。 对于中国如何制定证据法,一部分学者主张继承大陆法系传统,在三大诉讼法框架内来考察证据法的内容设置。另有学者主张采英美法系模式,制定独立的证据法典。在独立法典论中又有民刑合一论和民刑分立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20210228125651)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 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 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

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 ,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 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4、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中国银行的历史沿革

中国银行的历史沿革 中国银行正式的说法是1912年1月24日由孙中山总统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开业的。笔者所在的山东,也于1913年成立了鲁行,而笔者服务的中国银行烟台分行,则成立于1913年12月1日,去年刚刚度过了她的九十年华诞。 其实中国银行的前身是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户部银行。在1908年的时候改为大清银行,负责整理币制,造币,发行纸币,整理国库,行使中央银行权利,并添股招商。这是清政府“与国际接轨”的尝试。 但在一般公开发布的资料上,很少提及这一段历史,中国银行本身也否认与大清银行的历史沿革和承继关系,其中有一条原因就是,清政府曾经通过大清银行对外借了很多债,而国民政府不打算继承这些债务。 中国银行成立后,继续担负中央银行职责,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另立央行,特许中国银行为国际汇兑银行。中国银行一开始就走国际化道路,先后分别在香港,伦敦,大阪,新加坡,纽约等地设立海外分支机构。 旧中国的中国银行是官商合办的股份制银行,早期的中国银行在限制北洋军政府开支,抵制袁世凯停兑令,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组织爱国华侨支援国内抗战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35年之后,中国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已经落到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资本主义聚敛财富的工具,是中行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国银行,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向我国驻港机构发布保护财,听候接管的命令。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响应周总理的号召,率先起义,宣布接收北京总管理处的领导,不久,伦敦,新加坡,雅加达,吉隆坡,卡拉奇,孟买,加尔各答,仰光等分支机构纷纷宣布接受国内总管理处的领导,为新中国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资产。此后,中国银行成了新中国金融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0年四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 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中国银行条例》,明确中国银行作为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 社会主义革命合建设时期,中行作为人民银行领导的一个职能部门,(沈阳先生看清楚了),利用信贷、结算、汇率等多种手段促进外贸的发展,使我国外汇收入不断增加;积极参加反对冻结美元资产的斗争,地址美国政府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封锁;支持交通部门逐步建立远洋船队,支持企业通过进口设备合远材料来增加产量合质量;认真履行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职

新闻背景及其作用

。 定义: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有三重含义:对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向记者提供消息、介绍情况的人的背景情况。狭义上单指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分类: 按照其作用可划分为: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背景,事件背景,技术和专业背景,材料背景等等,分类并不是固定的。 关于新闻背景,可以从事物发展和新闻写作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就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定义为: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个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其作用有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例子如下: 中国在地震后找到50枚危险放射源 (摘自路透社中文网2008年5月23日) 路透北京5月23日电---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周五表示,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工作人员已经找到50枚危险放射源,但其中15枚尚未被回收。但吴晓青坚持称,状况处于控制之下,没有发生辐射事故的危险。 “35枚放射源进行了收贮,另有15枚放射源已经确立了位置,尚未收贮,”吴晓青在北京举行的记者会中表示。 “15枚中有3枚由于建筑物垮塌被埋,尚无法收贮。另有12枚处于危房中,现场人员无法进入,”他补充说。“目前,现场的监测表明,放射源均未发生因放射失控造成辐射事故。” 在地震灾区之一的绵阳,拥有中国最大的核试验室,另有几处秘密核设施,但当地没有核电站。 上面这篇报道中的最后一段就属于新闻背景的加入。作用就在于揭示回收放射源的意义,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补充民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 警察及其职务最早可追朔到距今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就曾出现过具有类似现代警察性质的职业。朝廷分别设置了司民(主管人口户籍)、司稽(主管防盗)和司寇(主管监狱、刑罚及监察事务)等职,行使治安管理职能。但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 二、近代中国警察的前身 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察制度的引进,首推清末的改良派湖南巡抚陈宝箴、黄遵宪等人参照西方及日本的警察机关,在湖南建立的“保卫局”,这是中国现代警察的雏形,并第一个提出了警政理论——“警视之职,以备不虞,以检非为。总局以外,分区置署。大凡户数二万以上。设一分署。六十户巡以一人。司者持棒巡行,计科受代。皆有手札,录报于局长。余考其职,盖兼周官司救、司市、司暴……修闾氏数官之职。后世惟北魏时设候官,名曰白鹭,略类此官。西法之至善者也。” 三、民国时期的警察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在这段时间,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得到了发展,不但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严密,而且逐步完善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还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但国民党统治时期,警察制度的建设是畸形的。全国警察总署是一个庞大的警察机构,但没有

文化宣传机构,仅设了对内的教育部门,而且片面地发展和强化警察执行社会镇压的职能。 四、抗战时期解放区的警察 1937年初,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当时,敌特活动十分猖獗,土匪地痞也经常出没。为保证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关的安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1937年,我党在延安正式成立公安局,称为延安市公安局。1938年5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市警察队,隶属市公安局。从1938年至1947年,延安市警察队与正规部队密切协作,共建钢铁长城,赢来了边区人民长达10年的幸福安宁,保证了边区军民整风学习及大生产运动的正常进行,并维护了工、农、商、贸各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建国初期的警察 新中国成立后,警察被正式命名为“人民警察”。这是世界上首个在警察名称前附带“人民”二字的警察队伍。1949年10月25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了人民公安管理体制。1949年11月1日,公安部正式成立。解放后的第一任公安部长是罗瑞卿大将。这支队伍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造了中外治安史上的“黄金时代”——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五;彻底消灭了吸毒、贩毒和娼妓。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警察的发展 7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公安工作任务空前艰巨,既要拨乱反正,又要整顿整个社会的治安秩序。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公安机关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严打”,这场斗争的实际效果,已经远远超出社会治安的范围,它对于党风、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 一、外国古代弹劾式诉讼和神示证据制度 1、弹劾式诉讼的特点: ●无专门追诉犯罪的国家机关,控诉犯罪由个人承担 ●原、被告诉讼地位平等 ●裁判机构居消极地仲裁地位 2、神示证据制度(与弹劾式诉讼制度相适应) ●水审 ●火审 ●汉字“法”繁体 二、外国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和法定证据制度 1、纠问式诉讼的特点: ●司法机关主动追究犯罪 ●实行有罪推定,被告人沦为诉讼客体 ●审讯不公开 2、法定证据制度(与纠问式诉讼相适应) ●完全证据 ●不完全证据 三、外国近现代辩论式诉讼和自由心证制度 1、辩论式诉讼的基本特点: ●诉审分离,不告不理 ●实行无罪推定,被告人诉讼权利广泛 ●控、辩、审三角鼎立,构成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1)大陆法系国家奉行职权主义,其诉讼模式特点为: ●基本特点是强调运用国家权力查明事实真相,惩治犯罪 ●在侦查阶段,控辩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侦查是国家追诉机关的单方面行为,嫌疑人负 有接受侦查和讯问的义务,且侦查一般不公开进行 ●追诉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 ●起诉一般实行全案移送 ●法官主导审判进程,并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 (2)英美法系国家奉行当事人主义,其诉讼模式特点为: ●基本特点是强调通过当事人间的平等对抗发现真实,解决争议 ●在侦查阶段,控辩双方平等对抗,追诉一方只有以被告人逃避追诉和审判为由,才能限 制其个人自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拥有不自证其罪的特权及沉默权 ●起诉机关具有较大的起诉酌定权,可以采取比较灵活地起诉方式 ●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禁止移送可能使法官产生预断的证据材料 ●控辩双方主导审判进程,法官不介入证据调查过程。如孟德斯鸠所描述的“自动售货机” 式的法官形象。 2、自由心证制度(与辩论式诉讼相适应) 自由心证:是指在审理案件中,对于一切证据的证明力及其运用,法律预先不作规定,完全由法官根据自己的良知、经验作出判断。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论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法定证据制度(一)

论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法定证据制度(一) 论文关键词:外国证据历史沿革法定证据制度 论文摘要:法定证据制度又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是指法律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对其证明力的大小以及如何审查判断和运用预先明文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必须据此作出判决,而不得自由评断和运用预先明文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必须据此作出判决,而不得自由评断和取舍的一种证据制度。这种证据制度只要求法官机械地运用法律规定的各项规则认定案情,而无须考虑案件的真实情况。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 法定证据制度又称为形式证据制度,是指法律根据各种证据的不同形式,对其证明力的大小以及如何审查判断和运用预先明文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必须据此作出判决,而不得自由评断和运用预先明文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必须据此作出判决,而不得自由评断和取舍的一种证据制度。这种证据制度只要求法官机械地运用法律规定的各项规则认定案情,而无须考虑案件的真实情况。 法定证据制度理论认输,每一种具有一定特征的证据,其证明力在一切案件中都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可以用法律预先规定证据的证明力。法官在办理各类案件时,只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证据,就能够准确地查明案情和正确地截断案件,这样做有利于防止法官主观擅断。在这种证据制度下,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不必分析和判断本案中各种证据的真实程序和它们的证明力大小,他们惟一的职责就是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各种证据可靠性的百分比,机械地计算和评价本案的各种证据,并且据此认定案件事实。 二、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 欧洲进入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之后,一种新的适应当时政治需要的证据制度,即法定证据制度取代了神示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盛行于欧洲16世纪至18世纪的君主专制时代,在德国、奥地利、俄国等国家,直至19世纪后期仍然实行法定证据制度。最早规定这种证据制度的代表性法典是1532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加洛林纳法典》、1853年的《奥地利刑事诉讼法》以及1957年的《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等。同时期的英国,由于其民族历史传统的特殊性,尽管其证据制度中也具有许多形式主义的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法定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与纠问式诉讼形式的产物。君主专制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控制。与此相适应,在欧洲大陆君主专制时期,纪问式诉讼形式取代了弹劾式诉讼形式。所谓纠问式诉讼形式是指司法机关对于犯罪案件,不待有人告发,即可进行追诉、审理,被追究的犯罪嫌疑人只是被拷问的对象,不是诉讼主体,不享有反驳控诉的辩护权利,而且诉讼不公开进行。在纠问式诉讼形式下,无论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司法机关都有权主动追究犯罪,法官集起诉权和审判权于一身。被告人负有招供的义务,对被告人刑讯逼供是法定的程序。很显然,这种诉讼形式大大强化了国家的司法权。在种情况下,传统的神示证据制度已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必须有一种新型的证据制度来取代神示证据制度。同时,法定证据制度要求法官必须绝对依照法律对证据证明力的规定来认定案情,适用法律,取消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就使得封建君主可以通过这种证据制度有力地控制司法权,以适应君主专制及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 1、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这就是法定证据制度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根据当时的法典和证据理论,各种证据被划分为完善的和不完善的,或完全的和不完全的。完全或完善的证据是指法律规定能够据以认定案情的充分确实的证据,不完全或不完善的证据是法律所规定的其证明力还不充分,不足以认定案情的证据。 2、法律对于证据证明力和判断证据规定的规定,主要是根据证据的形式,而不是根据证据的具体内容。关于证人证言的证明力的规定,法定证据制度认为,两个典型的证人证言,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