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剂学表格-简洁版

方剂学表格-简洁版

方剂学表格-简洁版
方剂学表格-简洁版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风外感风寒表实症麻黄、甘草、桂枝、杏仁

★桂枝汤

《伤寒论》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

香苏散

《和剂局方》疏散风寒,理气和

中。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附、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四时感冒紫苏叶香附陈皮炙甘草秦艽防风蔓荆子川芎生姜

★小青龙汤《伤寒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

五味子

▲止嗽散

《医学心语》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

1.2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

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桑菊饮

《温病条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杏甘石汤

《伤寒论》

辛凉宣泄,宣肺平喘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解肌清热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升麻葛根汤

《闫氏小儿方

论》

解肌透疹麻疹初起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3扶正解表

★人参败毒散《药证直诀》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

甘草生姜薄荷

★再造散《伤寒六书》助阳益气,发汗解表阳虚外感风寒寒重热轻

人参黄芪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

川芎煨生姜

▲参苏饮《和剂局方》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

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

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麻黄附子细

辛汤

《伤寒论》助阳解表

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

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

★加减葳蕤汤

《通俗伤寒

论》

滋阴解表阴虚外感风热证葳蕤葱白淡豆豉薄荷白薇桔梗大枣甘草

2.1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热厥

痉病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与脾约丸的区别]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大陷胸汤

《伤寒论》

泻热逐水水热结胸证甘遂、大黄、芒硝

2.2温下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腹痛里实

附子、大黄、细辛

附子三枚与大黄三两的意义

★温脾汤

《备急千金》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寒积腹痛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当归芒硝

2.3润下

▲麻子仁丸《伤寒论》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脾约证

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与小承气不同

有2]

★济川煎

《景岳全书》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便秘,精血不足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升麻、枳壳

2.4逐水

★十枣汤

《伤寒论》

攻逐水饮 1.悬饮2.水肿(实水)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舟车丸行气逐水水热内壅,气机阻滞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

▲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

泄热通便

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2.5攻补兼施

★黄龙汤

?伤寒六书?

泄热通便,补益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生姜大枣桔梗★新加黄龙汤

3.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

2热入血室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生枳壳、广陈皮、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达原饮

《瘟疫论》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3.2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阳郁厥逆之证,肝脾气郁

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

★逍遥散

《和剂局方》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痛泻要方

《医学正传》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互结之痞证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4.1清气分热

★白虎汤清热生津阳明气分热盛证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外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石膏、竹叶、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

4.2清营涼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

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

连翘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1热入血分证2热伤血络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芍药、丹皮

4.3清热解毒

▲黃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热盛证黄连栀子黄芩黄柏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

气血两燔证

生石膏、水犀角、川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

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凉膈散《和剂局方》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火证

连翘、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黄芩、竹

叶、蜜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

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疏风解表,泻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麻黄荆芥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黑山栀

连翘川芎当归白芍白术石膏黄芩桔梗甘草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清热解毒,消肿潰

堅,活血止痛

痈疡肿毒初起

金银、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

制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

▲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

消散疔疮

火毒结聚的痈疮疖肿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

脱疽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牛蒡解肌汤疏风清热

凉血消肿

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

面风热,兼有表热

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

夏枯草

4.4清脏腑热

▲导赤散

《药证直诀》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心经火热证木通、生地、生甘草、竹叶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清肝胆火,泻下焦湿

肝胆实火上炎

肝胆湿热下注

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黄芩栀子当归生地生甘草

▲左金丸

《丹溪心法》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黄连、吴茱萸(6:1)

▲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苇茎、薏苡仁、冬瓜、桃仁

★泻白散清泻肺热,平喘止咳肺热喘咳证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

★清胃散

《兰室秘藏》

清胃凉血胃火牙痛黄连、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升麻★玉女煎

《景岳全书》

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葛根黄芩黄

连汤

《伤寒论》

解表清里协热下利证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芍药汤《保命集》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

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

★白头翁汤

《伤寒论》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4.5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

阴分证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清骨散《证治准绳》清虚热,退骨蒸肝肾阴虚,虚火内扰

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

▲秦艽鳖甲散滋阴养血

清热除蒸

风劳病地骨皮柴胡鳖甲秦艽知母当归青蒿乌梅

▲当归六黄汤

《兰室秘藏》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盗汗当归、生地黄、熟地黃、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5.祛暑剂

▲清络饮《温病条辨》祛暑清热暑热伤肺轻证

鲜金银花、鲜扁豆花、西瓜翠衣、丝瓜络、鲜荷叶边、鲜

竹叶心

香薷散

《和剂局方》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香薷、炒白扁豆、姜制厚朴

★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香薷、扁豆花、银花、连翘、厚朴▲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证滑石、甘草

▲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清暑解热,化气利湿暑湿证

滑石、茯苓、甘草、白术泽泻、官桂、石膏、寒水石、猪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证

洋参、瓜衣、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

草、粳米

6.1温中祛寒

★理中丸

《伤寒论》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

★小建中汤

《伤寒论》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虚劳里急证饴糖、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温补止痛虚寒腹痛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虚寒呕吐证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6.2回阳救逆

★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病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熟地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五

味子半夏麝香生姜

6.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黄芪桂枝五

物汤

《金匮要略》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

生集》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生甘草

7.1补气

★四君子汤

《和剂局方》

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挟湿证

四君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

大枣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

气虚发热证

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生脉散《医学启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久咳肺

虚气阴两虚

人参、麦冬、五味子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黄芪、防风、白术★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

穗、柴胡

7.2补血

★四物汤

《仙授秘方》

补血和血营血虚滞证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

论》

补气生血血虚发热证黄芪、当归

★归脾汤《济生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证

脾不统血证

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四君子

7.3气血双补

八珍汤

《正体类要》

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四君子四物姜枣

★炙甘草汤《伤寒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

劳肺痿证

生地、炙甘草、生姜、人参、桂枝、阿胶、麦冬、麻仁、

大枣

★内补黄芪汤补益气血

养阴生肌

痈疽溃后,气血皆虚

黄芪麦冬熟地人参茯苓炙甘草白芍远志

川芎官桂当归生姜大枣

▲泰山磐石散益气健脾

养血安胎

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

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白术川芎芍药熟地

砂仁炙甘草糯米

7.4补阴

★六味地黄丸

《药证直诀》

滋阴补肾肾阴虚证熟地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左归丸

《景岳全书》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大补阴丸

《丹溪心法》

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一贯煎

《继名医类

案》

滋阴疏肝阴虚肝郁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补肺阿胶汤养阴补肺

镇咳止血

肺虚热盛阿胶牛蒡子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

▲虎潜丸滋阴降火

强壮筋骨

肝肾不足,阴虚内热黄柏龟板知母熟地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

7.5补阳

★肾气丸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干地黄、山药、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右归丸《景岳全书》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

杜仲、当归

7.6阴阳并补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滋肾阴阳,开窍化痰暗痱

熟地苁蓉巴戟山萸石斛附子五味桂枝茯苓麦冬

菖蒲远志姜枣薄荷

龟鹿二仙胶

《医便》

滋阴填精,益气壮阳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鹿角胶龟版胶人参枸杞子

七宝美髯丹《本草纲目》补益肝肾,乌发壮骨肝肾不足证

赤、白何首乌赤、白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

骨脂

8.1固表止汗

★牡蛎散

《和剂局方》

益气固表,敛阴止汗自汗,盗汗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

8.2敛肺止咳

★九仙散《卫生宝鉴》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久咳肺虚证

罂粟壳、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

梅、贝母

8.3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卫生宝鉴》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久泻久痢,脾肾虚寒

罂粟壳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

木香、诃子、

★四神丸

《内科摘要》

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生姜)

8.4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补肾涩精遗精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牡蛎

★桑螵蛸散

《本草衍义》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心肾两虚证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

▲缩泉丸温肾祛寒

缩尿止遗

膀胱虚寒证乌药益智仁山药

8.5固崩止带★固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

白术、生黄芪、龙骨、牡蛎、萸肉、杭芍、海螵蛸、茜草、

棕边炭、五倍子

▲固经丸滋阴清热

固精止血

阴虚血热之热崩黄芩白芍龟板黄柏椿皮香附

易黄汤

《傅青主女

科》

固肾止带,清热祛湿湿热带下炒山药炒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9.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医学发明》

重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归

9.2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生地、人参、丹参、元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

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酸枣仁汤

《金匮要略》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虚烦不眠证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脏躁小麦、甘草、大枣

▲珍珠母丸滋阴养血

镇心安神

阴血不足,肝阳偏亢

珍珠母当归熟地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

龙齿辰砂金银薄荷

▲磁朱丸重镇安神,潜阳明

水火不济磁石朱砂神曲蜂蜜

10.1涼开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邪热内陷心包证

牛黄麝香郁金犀角黄连黄芩山栀朱砂雄黄梅片

珍珠金箔衣

▲紫雪

《外台秘要》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

水牛角羚羊角麝香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青木香

沉香玄参升麻炙草丁香朴硝硝石朱砂黄金

▲至宝丹《和剂局方》清热开窍,化浊解毒痰热内闭心包证

生乌犀角麝香朱砂雄黄生玳瑁琥珀龙脑金箔银

箔牛黄安息香

▲紫金锭(玉枢丹)化痰开窍

辟秽解毒

消肿止痛

感受秽恶痰浊之邪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雄黄朱砂

10.2温开

▲苏合香丸《和剂局方》芳香开窍,行气温中寒闭证

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末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

砂诃黎勒皮檀香沉香丁香荜茇乳香

11.1行气

▲越鞠丸

《丹溪心法》

行气解郁郁证(气郁,肝脾气机郁滞) 香附、苍术、川芎、神曲、栀子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通阳散结,下气祛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

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实

★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

行气祛痰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

痹轻证

瓜蒌实薤白白酒

★枳实消痞丸消痞除满

健脾和胃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枳实干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半夏曲厚朴黄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金铃子散

《保命集》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肝郁化火证金铃子、玄胡

▲厚朴温中汤《辨惑论》行气除满,温中燥湿寒湿气滞证

厚朴、沉香、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生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寒疝证(小肠疝气)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巴豆

★暖肝煎

《景岳全书》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肝肾虚寒证小茴香、肉桂、当归、枸杞、乌药、沉香、茯苓

▲橘核丸行气止痛

软坚散结

寒湿疝气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

胡索桂心木香

11.2降气

★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紫苏子、半夏、川当归、炙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生

姜、大枣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宣肺降气,清热化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麻黄、白果、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

半夏

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化痰散饮,和胃降逆痰饮呕吐半夏生姜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痰阻气逆证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生姜、炙甘草、半夏、大枣★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胃虚有热之呃逆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丁香柿蒂汤

《症因脉治》

温中益气,降逆止呃虚寒呃逆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12.理血剂

12.1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桃红四物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瘀阻头面头痛昏晕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大枣麝香黄酒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行气止

痛。

膈下瘀血,形成积块

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甘草香

附红花枳壳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温经止

痛。少腹瘀血积块疼痛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

蒲黄、五灵脂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行气,祛瘀除

湿,通痹止痛。

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痹痛

秦艽芎桃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

膝地龙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大黄、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桃仁▲七厘散

《良方集腋》

散瘀消肿,定痛止血跌打损伤血竭、麝香、冰片、乳香、没药、红花、朱砂、儿茶

★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桂枝吴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阿胶丹皮生姜甘草

半夏麦冬

★生化汤

《傅青主女

科》

养血化瘀,温经止痛血虚寒凝,瘀血阻滞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童便、黄酒)

▲失笑散

《和剂局方》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瘀血停滞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瘀阻胞宫证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活络效灵丹活血祛瘀

通络止痛

气血凝滞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大黄廑虫丸祛瘀生新五劳虚极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庶虫水蛭蛴螬蛰虫白蜜

鳖甲煎丸《金匮要略》行气血湿痰软坚癥疟母,癥瘕

鳖乌扇芩鼠妇姜朴瞿紫葳阿胶柴胡蜣螂芍药

丹皮蟅虫蜂巢赤硝桃仁葶大黄桂枝石韦人参半

12.2止血

▲十灰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大蓟小蓟荷叶茜草侧柏叶白茅根山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

★咳血方

《丹溪心法》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青黛、山栀子、瓜蒌仁、海浮石、诃子

★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竹叶、当归、栀子、炙

甘草

★槐花散《本事方》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

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

★黄土汤

《金匮要略》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灶心黄土、甘草、生地、白术、附子、阿胶、黄芩、

▲胶艾汤补血止血

调经安胎

妇人冲任虚损川芎阿胶艾叶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13.治风剂

13.1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和剂局方》

疏风止痛风邪头痛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大蓁艽汤

《气宜保命集》祛风清热,养血活血风邪初中经络证

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

白芷白术生地熟地茯苓独活

▲小活络丹《和剂局方》祛风湿痰通络活血

止痛

风寒湿痹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陈酒

▲牵正散

《杨氏家藏

方》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风中经络,口眼歪斜白附子、僵蚕、全蝎

玉真散

《外科正宗》

祛风定搐破伤风白附子、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热酒或童便

▲消风散《外科正宗》疏风养血,清热除湿风疹,湿疹

荆防牛蒡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苍术石膏甘草木通

当归生地

13.2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凉肝熄风,增液舒筋肝热生风证

羚角片双钩藤桑叶川贝生地菊花茯神木白芍甘

草竹茹

★镇肝熄风汤

《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类中风

怀牛膝生代赭石[龙牡龟板麦芽白芍]元参天冬川楝

茵陈甘草

▲天麻钩藤饮《证治新义》平风清热活血补肝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天麻钩藤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

藤朱茯神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滋阴熄风阴虚动风证

鸡子黄阿胶麻仁五味麦冬炙草鳖甲白芍龟板牡

蛎地黄

▲阿胶鸡子黄汤滋阴养血

柔肝熄风

邪热九羁,灼烁阴血

阿胶生白芍石决明钩藤生地炙甘草生牡蛎络石藤

茯神木鸡子黄

14.1轻宣外燥

★杏苏散《温病条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

杏仁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

皮大枣

▲桑杏汤

《温病条辨》

轻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证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冬桑叶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

14.2滋阴润燥

▲增液汤

《温病条辨》

滋阴清热,润燥通便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玄参、麦冬、细生地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润肺益胃,降逆下气肺痿胃阴不足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玉液汤益气生津

润燥止渴

消渴病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

▲琼玉膏滋阴润肺

益气补脾

肺阴亏损人参生地黄白茯苓白蜜

益胃汤

《温病条辨》

养阴益胃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生地、麦冬、冰糖、玉竹、沙参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明》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白喉之阴虚热证

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炒白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滋养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贝母、生甘草、

元参、桔梗

15.祛湿剂

15.1化湿和胃

★平胃散

《和剂局方》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

厚朴、桔梗、炙草

15.2清热袪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茵陈、栀子、大黄

★八正散

《和剂局方》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木通、滑石、瞿麦、扁蓄、车前子、栀子、炙甘草、大黄

★三仁汤《温病条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

杏仁、生薏苡仁、白寇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

半夏

▲甘露消毒丹

《续名医类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

并重证

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

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连朴饮

《霍乱论》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湿热霍乱芦根、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豆豉、焦山栀、

当归拈痛汤《兰室秘藏》利湿清热,疏风止痛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茵陈羌防白术人参苦参升麻葛根苍术知母泽泻

黄芩猪苓归身炙草

二妙散清热燥湿湿热下注证黄柏苍术

15.3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1下焦蓄水证2水湿内

停3痰饮

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桂枝

★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水热互结证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五皮散

《华氏中藏

经》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

15.4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中阳不足之痰饮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真武汤《伤寒论》温阳利水

阳虚水泛证或太阳病发汗

太过

附子炮、茯苓、白芍、白术、生姜、

★实脾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阳水

附子干姜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茯苓

炙草姜枣

▲萆薢分清饮

《丹溪心法》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虚寒之膏淋白浊川萆薢、益智仁、石菖蒲、乌药

15.5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此事难知》

祛风胜湿止痛风湿在表之痹证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风湿痹痛,益肝肾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

不足证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辛归芎生地膝杜仲苓

肉桂心人参白芍草

16.祛痰剂

16.1燥湿化痰

★二陈汤

《和剂局方》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嗽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茯苓丸

《百一选方》

燥湿行气,软坚化痰痰停中脘证茯苓、炒枳壳、半夏、风化朴硝(生姜)

16.2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咳嗽

胆南星、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苓、姜半

★小陷胸汤

《伤寒论》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痰热互结证瓜蒌实、黄连、半夏

滚痰丸

泻火逐痰实热老痰证礞石、大黄、黄芩、沉香

16.3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燥痰咳嗽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16.4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

温肺化饮痰饮咳嗽干姜、茯苓、甘草、细辛、五味子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温肺化痰,降气消

痰壅气逆食滞证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16.5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

麻汤

《医学心悟》

化痰息风,健脾祛湿风痰上扰证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定痫丸

《医学心悟》涤痰熄风,开窍安神痰热痫证

竹沥南星天麻贝母半夏茯神石菖蒲蝎僵蚕真琥珀

橘红远志丹参麦冬辰砂姜汁甘草灯心草

17.消食剂

17.1消食化滞

★保和丸

《丹溪心法》

消食和胃食滞胃脘证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

论》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湿热食积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行气导滞,攻积泄热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黄连黄柏大黄香附子牵

17.2健脾消食

★健脾丸《证治准绳》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虚食积证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木香、黄连、神曲、陈皮、砂仁、

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枳术丸健脾消痞脾虚气滞,饮食停聚白术枳实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行气消痞,健脾和胃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枳实干生姜、炙甘草、麦芽曲、茯苓、白术、半夏曲、人

参、厚朴、黄连

▲葛花解酲汤

《内外伤辨惑论》分消酒湿,理气健脾酒积伤脾证

葛花木香人参猪苓茯苓橘皮、白术、干生姜、炒神曲、

泽泻、青皮、缩砂仁、白豆蔻

18.驱虫剂

★乌梅丸《伤寒论》温脏安蛔脏寒蛔阙证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

参、黄柏

▲肥儿丸杀虫消积

健脾清热

虫积腹痛,消化不良神曲黄连肉豆蔻使君子麦芽槟榔木香

19.涌吐剂

瓜蒂散涌吐痰涎宿食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瓜蒂赤小豆香豉

20.痈疡剂

▲犀黄丸解毒消痈

化痰散结

活血祛瘀

乳癌、横痃、瘰疬、流注、

肺痈、小肠痈等

犀黄麝香乳香没药黄米饭

▲透脓散托毒溃脓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

▲小金丹化痰祛湿

祛瘀通络

寒湿痰淤,阻滞凝结,如

流注、痰核、瘰疬、乳岩、

横痃、贴骨疽

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乳香没药归身麝香

黑炭

药理学药名整理

一.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1.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克仑特罗 2.抗肾上腺素药 酚苄胺、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哌唑嗪、育亨宾、麦角碱类、氯丙嗪、氟哌啶醇 (α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心得平--非选择性β阻断剂 美多洛尔、阿替洛尔--选择性β1阻断剂 丁氧胺--选择性β2受体阻断剂(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胍乙啶、溴苄胺、利血平(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 胆碱能神经药 1.拟胆碱药 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氨甲酰胆碱、氨甲酰甲胆碱、毒蕈碱、槟榔碱、毛果芸香碱、氧化震颤素、甲氧氯普胺(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腾喜龙、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美斯的明、西维因--可逆性抑制剂 蝇毒磷、倍硫磷、马拉硫磷、敌百虫、二嗪农、敌敌畏、沙林、梭曼--不可逆性抑制剂(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2.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溴化甲基东莨菪碱、硝甲阿托品、后马托品和优卡托品、甘罗溴铵、甲胺太林和苯胺太林、托品酰胺 3.肌肉松弛药 筒箭毒碱、阿曲库胺、多杀氯铵、米哇库铵、冠罗宁、维库罗宁--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琥珀胆碱、奎双胺--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愈创木酚甘油醚、氨基甲酸愈创木酚甘油醚酯、异丙安宁、美他沙酮、胺苯环庚烯、巴氯酚--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 硝苯呋海因--外周性骨骼肌松弛剂 局部麻醉药 表2-5常用麻醉药的特点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 皮肤黏膜用药 1.保护剂 药用炭、白土、滑石粉、淀粉、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硼酸--吸附药 淀粉、糊精、明胶、阿拉伯胶、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黏浆剂 豆油、花生油、棉子油、麻油、橄榄油、豚脂、羊毛脂、凡士林、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聚乙二醇、吐温-80--润滑剂 鞣酸、鞣酸蛋白、明矾、铝,锌,钾,银的无机盐--收敛剂 2.刺激剂 煤焦油、鱼石脂、薄荷醇、水酸甲酯、斑蝥素、辣椒、松节油、氨溶液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镇静药和安定药 1.吩噻嗪类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及表格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签订日期

甲方(指导老师):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姓名: 性别: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单位名称及地址: 延寿镇东同庆街70号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延寿县中医医院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学习医生职业道德,树立时刻为病人着想、为病人解除痛苦的思想,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实践中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虚心求教,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掌握骨伤科基础诊疗技术,能独立应用整骨、推拿技术治疗适宜性疾病。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诊疗技术,学习《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骨伤学》《中医推拿学》等知识。掌握中医辨证施治(含病历书写)、中医骨伤、推拿手法等多种操作技能。

2.中医学术经验: 中医骨伤科:中医骨伤基础理论,辩证治疗及多种整复手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 3.中医技术专长: 中医骨伤:牵引、复位、腧穴贴敷法、腧穴注射法、拔罐法;各种推拿手法。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门诊师带徒方式,学徒跟师出门诊言传身教。自学方式,根据要求学习必修课程,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巩固中医基础知识。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正机构公正,师承关系合同自公正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正机构留存备案。 甲方(签字或盖章): 乙方(签字或盖章):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 李沁 写在前面:这份东西是根据一位马师兄(很抱歉我忘记名字了)的题目提纲整理的,里面的 一些对章节学习的提示也是来自于他。大题基本都COVER到了,答案我是尽量按照书上的,可能会有漏的点请大家自己补充,PS,由于我只是一名考试党,只能说尽量帮助大家度过 考试。对于考试中的非主流题目虽然不能担保了,但是背完它大题基本就没问题的。另外,下划线表示我没找到书上的答案。 资料有风险,参考需谨慎!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 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 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 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 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 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 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 曲线逐渐下降。 3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 是阿托品。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药理学》总结(表格版)

药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 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半衰期恒定;一次给药5个半衰期消除完毕;多次给药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变态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这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情况。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 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最大效应(E 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药物的最大效应与效价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质反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其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从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特定位点: 半数有效量(ED50):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以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有效剂量与其致死剂量之间有重叠。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与99%有效量(ED99)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50)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习惯上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拮抗药(阻断药)3类。 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大小又可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a=1);后者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a<1),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根据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而将其分为竞争性拮抗药和非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亲和力与活性均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产生不可逆结合的药物也能产生类似效应。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1)

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降。 3 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是阿托品。总结性表格可以参照博济资料(中山医那边的人写的)或者是兰姐的PPT(貌似更好),但是建议在认真看完课本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表格,否则效果不佳。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心血管:阻断心肌β1受体,产生负性肌力、负性节律和负性传导,心输出量、耗氧量降低。阻断外周血管β2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强,但是由于外周血流量减少,长期用药的综合效应还是降低血压。 支气管:阻断β2受体,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可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代谢分泌:抑制脂肪和糖原的分解,出现低血糖。 减少肾血流,增加钠潴留,需要与利尿药联用。 临床应用: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减少心肌耗氧量。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对室性心律失常无效。 高血压:减少心排血量。 青光眼、偏头痛:收缩眼部、脑部血管,减少房水生成,降低压力。 甲亢:控制其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反跳现象:长期使用时突然停药可引起病情恶化,如高血压病人血压骤升,心绞痛患者频繁发作。 心脏抑制和外周血管痉挛: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禁用。 支气管收缩: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 代谢紊乱:出现低血糖。 注意事项:药物敏感个体差异大,从小剂量开始,不能突然停药。 2普萘洛尔对心脏有哪些作用,可用于哪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3请叙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心脏:兴奋,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正性传导。 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舒张,皮肤潮红。

方剂学重点总结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 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 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 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 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用法:温服,温覆,取微汗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芍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精选方剂学解表剂练习题

1.败毒散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2.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汤 D.羌活胜湿汤 E.败毒散 3.麻黄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解表祛湿,化痰止咳 C.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E.以上均不是 4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 A.麻黄 B.桂枝 C.生姜 D.炙甘草 E.五味子 5.桂枝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6.有关桂枝汤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桂枝为君,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B.白芍为臣,益阴敛营 C.生姜为佐,助桂枝辛散风寒,和中止呕 D.大枣为佐,助芍药益气补中 E.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7.组成中含有黄芩、生地黄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8.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9.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治宜选用: 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香薷散 E.以上均非 10.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11.麻杏甘石汤的功效是: A.辛凉宣肺,凉血解毒 B.辛凉解表,清热止咳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清热解表,止咳化痰 E.以上均不是 12.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13.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疫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治宜选: A.麻黄汤 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药理学总结表格整理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M胆碱受体激动药: --烟碱(兴奋N M 胆碱受体)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 AChE )复活药 2. 毒扁豆碱:毒扁豆碱作用与新斯的明相似,但无法直接激动受体作用。眼内局部应用时,其作用类似于毛果芸香碱,但较强而持久,表现为瞳孔缩小,眼内压下降。治疗青光眼。调节痉挛。 3. 安贝氯铵:主要用于重症肌无力治疗。 4. 地美溴按:主要用于青光眼治疗。

:1.碘解磷定;2.氯解磷定(减轻N样症状)。 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断药(Ⅰ)

2. 东莨菪碱:治疗剂量时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主用于麻醉前用药。 3. 山莨菪碱:中枢兴奋作用弱。对血管平滑肌和内脏平滑肌的解痉作用选择性较高。主要用于感染性休克,也可用于内脏绞痛。 第十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 间羟胺: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升压作用比 NA 弱、缓慢而持久。可静滴也可肌内注射,临床作为去甲肾上腺素代用品。 a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主要激动β1 受体,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 第十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a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短效类:酚妥拉明/妥拉唑林 1.非选择性a受体阻断药长效药:酚苄明 分类 2.选择性a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3.选择性a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 哌唑嗪---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治疗,但对轻、中度疗效明确。主要不良反应为首剂现象(低血压)。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拉贝洛尔 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1.镇静催眠(较少用于镇静催眠,因其安全性小于苯二氮卓类,较易发生依赖性);2.抗惊厥;3.麻醉。过量中毒可致死。 三.非苯二氮卓类: 1.水合氯醛:口服吸收迅速,不缩短快动眼睡眠时间,大剂量有抗惊厥作用。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期末方剂备考录

总论知识点一. 方剂起源与发展:1.·《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句话)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2.(方从法出)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① 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字掌握)方剂的变化(3.12③剂型更换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方剂所应八法4.)汗法:解表剂1(. )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2()下法:泻下剂3((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 理血剂)吐法:涌吐剂(5)清法:清热剂;祛暑剂(6)温法:温里剂(7)补法:补益剂(8固涩剂、安神剂、

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另(未归)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5.(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主证的药物;)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2(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佐药3(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炮制反佐)&作用的药物。(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4(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石灰吟简洁版

石灰吟 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师:P2:读课件内容 2.释题,理解“吟”。P3:读课件内容 3.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我们学习古诗采用读顺诗句,再品析诗句,体会情感,最后背诵古诗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P4:读、品、悟、背。 板块二理解古诗大意 1.P5:出示“锤、凿、焚”的读音,去掉拼音后,自己每个字读2遍。 P6:师讲解锤的书写注意事项。 P7:师讲解凿的书写注意事项。 2.同学们,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节奏一般可以根据223来划分,请同学们自由朗 读古诗,读准字音。P8:出示古诗 3.指名读诗。 4.古诗读好了,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P8:出示古诗注释 5.指名说全诗的意思。6.师小结: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P10:出示古诗 模块三品味诗句 1 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P11:对照古诗,读读石灰的这份自述,你了解了石灰的哪些生产过程?用诗中的一些词来概括。 石灰自述:见课件 2、请同学们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教师总结:(1)P12: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了心,掏出了肚) (2)P1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尽管烈火焚烧,他却——若等闲。烈火中的石灰仿佛在呐喊——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P12: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浑不怕。 (4)师: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浑不怕”呢?因为他——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

方剂学考点精要(全)汇总

方剂学考点精要 总论 方剂简史 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中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开方论之先河;第一部方论专著,吴昆《医方考》;清初汪昂《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方剂与治法 治疗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分类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唐.陈藏器)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方剂组成: 君药:主治主病或主证。 臣药:①助君药治主病或主证;②主治重要兼病或兼证。 佐药:①佐助药,助君、臣药,主治次要兼证;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 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③反佐药,严重的寒证或热证,为防止药病格拒,配用 与方中大多数药物的药性相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甚者从之”。 使药:①引经药,引诸药至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又名向导药;②调和药,调 和方中诸药。 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 常用剂型: 汤剂: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东垣“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李东垣“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东垣“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第一章解表剂 (1)麻黄汤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有汗),又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2)小青龙汤治外寒里饮证;麻杏石甘汤治外寒里热之咳喘证。 (3)九味羌活汤治外感风寒湿兼内有蕴热证,体现“分经论治”思想。 (4)止嗽散治风邪犯肺证,用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5)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银翘散用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体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6)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虚感寒证,也可治感寒所致的暴喑、暴盲、暴聋等。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生素章节(表格)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述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化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动物致死量/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 【化疗指数越大,表面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高】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又称抗药性。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若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抗菌药滥用易产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 2、按照适应症选药:青霉素对链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G 杆菌敏感,宜选用,不能 用青霉素者可用红霉素,链球菌不能用庆大霉素。 3、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4、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5、防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其他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 不宜用抗菌药。 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对比:药动学——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治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小的药物安全】 P23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阻碍肽聚糖的合成 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包括两性霉素B 、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 三、抑制或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四、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抑制DNA 、RNA 的合成):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类等。 抑制DNA 回旋酶 RNA 多聚酶 竞争二氢叶酸合酶 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 ??钝化酶(合成酶) 水解酶 抗生素结构发生改变 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药物作用靶部位改变 3、改变细胞外通透性 4、增加代谢拮抗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