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1-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8018211.html,/journal/a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8018211.html,/10.12677/ap.2015.51001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Neural

Mechanism of Romantic Love

Hongwen Song, Yang Liu, Juan Kou, Zhiling Zo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2366872585@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8018211.html,

Received: Nov. 18th, 2014; revised: Dec. 11th, 2014; accepted: Dec. 22nd, 2014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801821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Romantic lov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ffective states,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of mankind. Romantic lov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survival, re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Understanding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romantic love will be helpfu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hysiological of marriage crisis and rela-tionship disorder. This paper will review the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romantic love.

Keywords

Romantic Love, Dopamine, Vasopressi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宋洪文,刘洋,寇娟,邹枝玲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2366872585@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8018211.html,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18日;修回日期:2014年12月11日;录用日期:2014年12月22日

摘要

浪漫爱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状态,通常将浪漫爱情看成是催动人类成功的重要因素。浪漫爱情在人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类的生存,繁殖,进化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婚姻矛盾,爱情关系障碍发生的生理基础。为此本文将对浪漫爱情的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浪漫爱情,多巴胺,血管加压素,功能磁共振影像

1. 引言

浪漫爱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状态,通常将浪漫爱情看成是催动人类成功的重要因(Bartels & Zeki, 2000)。浪漫爱情在人类的生存,繁殖,进化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人类角度看,浪漫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包括情绪,认知,性欲以及行为成分(Hazan & Shaver, 1987; Sternberg, 1986)。日常生活中,热恋中的人经常表现出多种特点,如将注意力集中自己的心上人身上,精神愉悦,渴求,强迫,冲动,现实扭曲,情绪依赖,人格改变,以及冒险等(Clark & Mills, 1979; Peele & Brodsky, 1975; Schaef, 1989)。

许多心理学家,将浪漫爱情定义为一种渴望与特定个体结成或保持亲密关系的动机状态。这种动机状态是一种基础情绪。其功能主要调节复杂的目标导向的奖赏动机(Aron & Aron, 1991;Cacioppo, Bianchi- Demicheli, Frum, Pfaus, & Lewis, 2012; Diamond & Dickenson, 2012)。浪漫爱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在已有的古诗歌,歌曲,浪漫爱情故事,神话,以及传奇中都有描述(Baumeister, Wotman, & Stillwell, 1993;

H. Fisher, 2004; Jankowiak & Fischer, 1992)。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浪漫爱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和生理过程(Acevedo & Aron, 2009; Aron et al., 2005; Bartels & Zeki, 2000, 2004;Fisher, Brown, Aron, Strong, & Mashek, 2010; Xu et al., 2011)。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关于浪漫爱情神经机制和生理过程的研究发表。功能磁共振的相关证据越来越多。本文将对近年来浪漫爱情相关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尤其是功能磁共振研究进行综述。便于更好的推进浪漫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

2. 浪漫爱情相关的神经机制研究

2.1. 浪漫/激情式爱情的神经机制

关于浪漫爱情功能磁共振影像(fMRI)的第一个研究是Bartels & Zeki做的,他们通过比较激情式爱情与同伴式爱情确定了恋爱相关的脑区。在他们的研究中,参与实验的被试确定自己正处于“疯狂的热恋”

中。在激情恋爱量表上的得分大于7.55分(9点评分)。在磁共振扫描仪中,让被试观看他们情侣或者朋友的照片。在观看照片的过程中,要求被试观看照片的同时想象照片中的人,并保持全身放松。照片呈现

17.36 s。实验结果表明,当观看情侣的照片时,活动升高的脑区主要表现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相关的区域,

例如尾状核和壳核,这些区域主要涉及快乐和奖赏。研究发现,活动升高的皮层下多巴胺能系统在先前的研究中也发现,这些区域的活动升高是由于毒品,如可卡因的使用导致的。其他的广泛的激活脑区还包括记忆相关的脑区(海马),此外,当观看情侣的照片时还会引发其他一些区域活动的升高,这些区域主要负责调节情绪,本体感觉整合,以及奖赏处理(脑岛,扣带回等)。此外,活动降低的脑区主要与焦虑和恐惧有关。这些区域主要包括后扣带回,杏仁核等。总体来说,前扣带回在激情式爱情和性唤醒中激活升高,后扣带回在爱情的悲伤中激活。并且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Bartels & Zeki, 2000)。

在Aron的研究中,既发现与先前研究相似的结果也得到许多不同的结果。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17名被试(7男,10女)所有被试都处于恋爱的早期阶段,当观看自己情侣的照片时,要求想象与情侣在一起时的快乐情景(但不是性)。在实验中,照片呈现30 s。fMRI数据分析使用感兴趣区(ROI)分析,并不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是全脑分析。在分析中选择12个脑区作为ROI:腹侧被盖,尾状核,壳核,伏隔核,杏仁核,后侧海马,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脑岛,内侧和外侧眶额叶。Aron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Bartels & Zeki的发现。活动显著升高的脑区主要在多巴胺集中的皮层下脑区(腹侧被盖和尾状核等区域)。活动降低的区域为杏仁核,杏仁核主要负责调节情绪,焦虑,恐惧和悲伤(Aron et al., 2005;Dalgleish, 2004; LeDoux, 2007; LeDoux, 2001)。性别比较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别差异(Xu et al., 2011)。

在另一篇研究中,Ortigue研究了激情式爱情的另一个方面:在女性的大脑中存在伴侣的名字的隐性表征。实验者记录了36名女性被试观看隐含她们情侣名字的视频时大脑的激活情况(Ortigue, Bianchi- Demicheli, Hamilton, & Grafton, 2007)。结果再次证明了奖赏相关的脑区在激情式爱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发现在隐性水平上,这些脑区同样活动升高。激情式爱情刺激呈现时,活动升高的皮层下脑区涉及奖赏,情绪,以及精神等(尾状核,脑岛,中脑/腹侧被盖,丘脑)。与先前研究一样,活动升高的脑区还有前扣带回。此外,Ortigue发现激情式爱情还激活了一些高级认知皮层。这些脑区主要包括:枕颞叶/梭形回,角回,背外侧前额叶,上颞叶,中央前回等。这些脑区主要与社会认知,注意,自我表征有关。

事实表明,这些实验结果并不是完全相同。这或许是由于每个实验设计的侧重不同。在上述三个实验中,实验目标,fMRI数据分析方法,刺激呈现时长,以及恋爱关系持续时间都不同。所以,今后的实验要控制这三个变量,才能更好的了解激情式爱情的脑网络。

2.2. 母爱相关的神经机制

2004年,Bartels & Zeki的另一个fMRI研究比较了激情式爱情脑网络与母爱相关脑网络之间的差异,从而研究母爱。实验有20名母亲参与,实验过程和方法与先前研究激情式爱情相似。由于实验范式相似,所以两个实验数据可以直接一起比较。fMRI数据扫描时,被试观看的照片为“被试者自己的儿童,与自己孩子年龄相同的其他儿童,他们的朋友,以及其他的他们熟悉的人”。要求被试在观看照片时全身放松。结果显示,活动显著升高的脑区主要包括前扣带回,脑岛,这些脑区与激情式爱情是重叠的。其他的激活区域主要包括调节高级认知或情绪过程的脑区(外侧梭形回,外侧眶额叶,外侧前额叶),多巴胺集中的脑区(尾状核,壳核,下丘脑核,中脑水管,黑质,外侧丘脑)。中脑水管或许特异性的与母爱相关。中脑水管直接与边缘情绪系统相联系,内部含有高密度的血管加压素受体(对维持母爱关系非常重要)。

在Noriuchi的研究中,研究了血管加压素在母爱中的作用。有13名母亲参与实验,观看的视频为“自己孩子的视频和他人孩子的视频(两种条件:一起玩耍情景,分离情境。)”。与观看其他孩子相比,当观看自己孩子的照片时,血管加压素显著升高(Noriuchi, Kikuchi, & Senoo, 2008)。正如先前的研究,活动显著升高的脑区集中在情绪,多巴胺相关脑区(右侧前脑岛,壳核,丘脑,下丘脑,以及眶额叶)。与先前的研究相一致,活动升高的皮层区域(额下回,背内侧前额叶,额中回,颞中回,颞上回,中央后回,以及下顶叶)主要负责高级认知或情绪处理。

母爱和浪漫爱情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如与特定对象形成亲密关系,成为推动人类行为的强烈的内在驱力等。Bartels & Zeki的研究表明,母爱与浪漫爱情相互重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纹状体(壳核,尾状核,苍白球等),中脑岛,以及背侧前扣带回。浪漫爱情的相关的激活区域,如海马,下丘脑等,并没有在母爱的研究中发现。而与母爱特定相关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外侧眶额叶,中脑水管等。

总的来说,母爱与浪漫爱情激活的脑区大部分是重叠的,这些区域主要负责对奖赏,情绪,动机等信息的处理。对亲密关系将赏性的高敏感性,对情绪的调节,以及对伴侣或孩子的情感的觉知,都将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2.3. 无条件的爱情相关的神经机制

2009年,Beauregard设计实验研究无条件的爱情的神经机制。尽管无条件的爱情通常被定义为:“一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种博爱可以扩展到每一个人,是一种持久的,无条件的,稳定的爱”。Beauregard将无条件的爱情定义为“对智障人士自发产生爱的一种能力”。Beauregard认为无条件的爱情不同于共情。无条件的爱情是“不期望任何回报的爱”(Beauregard, Courtemanche, Paquette, & St-Pierre, 2009)。

实验中,Beauregard使用17(8男,9女)名被试研究无条件的爱情的神经机制。实验设计中包含两种条件:“消极注视条件”;“无条件的爱情注视条件”。在“消极注视条件”下,要求被试消极的描述智障者的照片。在“无条件的爱情注视条件”下,要求被试对相同的照片发自内心的感受无条件的爱情。

实验结果表明,与控制条件相比,实验条件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中脑岛,上顶叶,中脑水管,右侧苍白球,右侧尾状核,左侧腹侧被盖,以及左侧腹侧前扣带回。

无条件的爱情是爱情的一种,社会科学家Sorokin最先开始对其进行研究(Sorokin, 2006)。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无条件的爱情相关的脑区激活与浪漫爱情大部分是重合的。

通过比较浪漫爱情,母爱和无条件爱情神经机制的差异,我们发现,爱情相关的脑区很多:腹侧被盖,尾状核,壳核,伏隔核,杏仁核,后侧海马,下丘脑,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脑岛,内/外侧眶额叶,上顶叶,中脑水管,右侧苍白球,额下回,背内侧前额叶,额中回,颞中回,颞上回,中央后回,以及下顶叶。然而,浪漫爱情特有的脑区主要包括:腹侧被盖,尾状核,壳核,伏隔核,海马和下丘脑。这些区域主要涉及奖赏,情绪,动机等相关信息的处理。

3. 爱情与动机,认知过程的关系

3.1. 爱情是一种指向配偶关系的目标导向性动机

总的来说,现在关于恋爱的fMRI研究指出,皮层下多巴胺奖赏相关的脑区(涉及多巴胺和催产素受体),与爱情有关。多巴胺系统具有调节功能,这一调节功能对于目标导向的动机,奖赏,以及配偶关系非常重要。在先前的其他情侣相关反应(性渴望,性唤醒)研究中也涉及多巴胺系统。多巴胺系统激活在爱情的不同阶段都有所升高,这些发现支持爱情长期理论。尽管fMRI研究中使用不同的刺激,但发现的爱情相关脑网络是稳定的。同时,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爱情涉及的脑网络并不完全一致的。这些区域既包含多巴胺集中脑网络,也包含其他网络。例如,激情式爱情与腹侧被盖,尾状核有关,而母爱,无条件爱情与血管加压素有关。尽管这三个脑区在空间上很接近,但是他们的调节功能并不相同。

具体来说,腹侧被盖为快乐感觉和配偶关系提供了一个中心平台。尾状核与目标表征,奖赏探测,预期,行为准备有关。fMRI的实验结果表明,激情式爱情更多的涉及基础情绪。激情式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正性情绪,一种指向特定个体的奖赏导向的动机。对激情式爱情相关的脑区(腹侧被盖,尾状核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调节配偶关系的机制。对相关脑区的功能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研制新的药物用于治疗相关的脑功能异常。

3.2. 爱情与认知

先前的fMRI研究结果表明,爱情不但涉及皮层下多巴胺脑区,还与高级皮层脑区有关。爱情不仅是一种基础情绪,还涉及认知成分。

与其他类型的爱情相比,激情式爱情激活特定的皮层区域。值得关注的是,激情式爱情相关的脑区调节复杂的认知功能,如自我表征,注意,以及社会认知。此外,外显刺激表征与内隐刺激表征导致不同的皮层激活,如角回(调节自我的觉知/表征相关的认知功能)。由于,视觉刺激并不是纯粹爱情相关的信息,还包括其他视觉信息。为此还需进一步研究这些脑区的时间动态,以确定诱发的活动的刺激不只是混合的视觉刺激,而是特定的指向性条件刺激(伴侣的照片)。了解这些复杂的功能或许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爱情。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4. 先前研究的局限性

总体来讲,关于人类浪漫爱情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较少(截止到2013年共计7篇),并且在浪漫爱情相关研究中所使用的范式也大体相同,即要求被试观看其伴侣的照片以及亲密朋友,家人和陌生人的照片。研究浪漫爱情相关的脑区激活主要用伴侣照片引发的激活与其他控制条件引发的脑区激活相对比。由于实验范式过于单一,致使现在的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较差,今后的研究可以使用其他的研究范式,分别考察浪漫爱情的不同的方面的特点,以丰富浪漫爱情的研究。

其次,浪漫爱情相关的脑区虽然集中在多巴胺奖赏系统。但是,物质成瘾,食物成瘾等也激活多巴胺系统。多巴胺系统的作用是广泛的,所以关于人类的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脑区这样的较大范围的尺度上,还应该深入到神经元分子水平。

第三,关于人类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先前主要依靠特定的任务进行研究,由于实验任务所考察心理过程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其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实验任务下观察到的脑区激活,更多的是一种状态性的改变。在行为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处于恋爱状态时,个体会表现出与先前不同的行为。而且一些改变会长时间持续存在。从这一角度出发,现在的研究还缺少浪漫爱情对脑功能稳定性改变的影响的研究。

5. 未来研究的展望

针对先前研究的局限性,将来的研究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人类的浪漫爱情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由于先前研究中使用的实验范式过于单一,导致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较差,将来的研究,可以根据浪漫爱情表现出的不同的行为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实验程序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浪漫爱情表现出与成瘾相似的行为特点,应该有类似成瘾相似的实验程序对这一成瘾相似特征进行研究。

第二,先前关于浪漫爱情的功能磁共振研究,主要还是做脑区的激活研究。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更全面的分析技术也应运而生。将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向更细致的方向展开。如,做更细致的体素水平的功能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向更广阔的方向展开。如,考察浪漫爱情相关的大尺度的脑网络改变。

第三,使用特定的实验任务研究浪漫爱情相关的神经机制有很大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以考察浪漫爱情的其他脑功能改变。如,使用体素形态学研究,考察浪漫爱情相关的皮层密度,体积和厚度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使用静息态的磁共振技术研究静息状态下浪漫爱情相关的功能性脑结构的改变。

总体来讲,关于浪漫爱情的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还不太成熟,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大体综述了浪漫爱情的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同时指出了先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明了将来研究的一些可能的方向,这些将有助于推动对人类浪漫爱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Acevedo, B. P., & Aron, A. (2009). Does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kill romantic lov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 59. Aron, A., & Aron, E. N. (1991). Love and sexuality. In K. McKinney, & S. Sprecher, Eds., Sexualit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p. 25-4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ron, A., Fisher, H., Mashek, D. J., Strong, G., Li, H. F., & Brown, L. L. (2005). Reward, motivation, and emo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4, 327-337.

Bartels, A., & Zeki, S. (2000). The neural basis of romantic love. Neuroreport, 11, 3829-3834.

Bartels, A., & Zeki, S. (2004).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maternal and romantic love. Neuroimage, 21, 1155-1166. Baumeister, R. F., Wotman, S. R., & Stillwell, A. M. (1993). Unrequited love: On heartbreak, anger, guilt, scriptlessness, and humili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 377.

Beauregard, M., Courtemanche, J., Paquette, V., & St-Pierre, é. L. (2009). The neural basis of unconditional love. Psychia-

浪漫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72, 93-98.

Cacioppo, S., Bianchi-Demicheli, F., Frum, C., Pfaus, J. G., & Lewis, J. W. (2012). The common neural bases between sex-ual desire and love: A multilevel kernel density fMRI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9, 1048-1054.

Clark, M. S., & Mills, J. (1979).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in exchange and commun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12.

Dalgleish, T. (2004). The emotional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5, 583-589.

Diamond, L. M., & Dickenson, J. A. (2012). The neuroimaging of love and desire: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Clinical Neuropsychiatry, 9.

Fisher, H. (2004). Why we love: 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 London: Macmillan.

Fisher, H. E., Brown, L. L., Aron, A., Strong, G., & Mashek, D. (2010). Reward, addic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rejection in lov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104, 51-60.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11-524.

Jankowiak, W. R., & Fischer, E. F. (1992).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romantic love. Ethnology, 31, 149-155.

LeDoux, J. (2007). The amygdala. Current Biology, 17, R868-R874.

LeDoux, J. E. (2001). Emotion circuits in th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3, 155-184.

Noriuchi, M., Kikuchi, Y., & Senoo, A. (2008). The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maternal love: Mother’s response to infant’s attachment behaviors. Biological Psychiatry, 63, 415-423.

Ortigue, S., Bianchi-Demicheli, F., Hamilton, A. F., & Grafton, S. T. (2007). The neural basis of love as a subliminal prime: An 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9, 1218-1230.

Peele, S., & Brodsky, A. (1975). Love and addiction. Peele, Stanton; Brodsky, Archie Oxford: Taplinger.

Schaef, A. W. (1989). Escape from intimacy: The pseudo-relationship addictions: Untangling the “love” addictions, sex, romance, relationships. Harper & Row.

Sorokin, P. A. (2006). Altruistic love: A study of American good neighbors and Christian saints. Kessinger Publishing.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Xu, X. M., Aron, A., Brown, L., Cao, G. K., Feng, T. Y., & Weng, X. C. (2011). Reward and motivation systems: A brain mapping study of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in Chinese participants. Human Brain Mapping, 32, 249-257.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 理机制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2)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的传递 (1)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糖尿病导致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导致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能引起严重眼部并发症的慢性 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就出现视路神经元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改变。因此,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障碍的原因,不仅在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还与视路多部位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我们将从临床观察、视功能检查以及组织形态学研究等方面对糖尿病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视路;神经元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 which can cause serious ocular complicati ons. Rece nt findings in dicated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of diabetes,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retinal capillary pathological changes, abnormal changes in neuro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visual pathway have occurred. So the diabetic visual malfunction not only result from retinal capillary pathological

changes,but also be related with the malfunction of neurons in many parts of visual pathway. This review will give latest findings about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neurons in diabetic visual pathway from the aspects of clinic observation, visual function exam ine and histomorphology researches. KEY WORDS: diabetes; visual pathway; n eur ons 0引言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引起糖尿病视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与糖尿病性白内障。而临床上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其眼部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 dus fluoresce nee angiography,FFA )等客观检查结果并不足以解释视功能损害的程度。也有不少患者在眼底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之前,就已经发生了视觉电生理等视功能检测的异常。说明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不仅在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还与视路神经元的病理改变有关。我们将从临床观察、视功能检查以及组织形态学等方面对糖尿病视路神经元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临床观察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就希望知道心理是怎样产生的。由于人会做梦,能够梦到早已去世的亲人.因此有人认为,人的灵魂相肉体是互相分离的,人死以后,灵魂会跑到另一个世界中去。由于人的心脏和人的生命的存亡有直接关系,人在高兴或悲伤时,心脏都有特殊的反应,因此有人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也有一些人由于看到脑的损伤,会引起某些认知功能的丧失,因而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终于认识到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这个认识是得来不易的。近30年来,由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电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许多崭新的认识,这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章将简要介绍脑和神经系统的最一般的知识。首先介绍神经系统的进化,特别是脑的进化。进化的观点是研究脑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了解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对揭示心理的种系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次介绍神经元的构造和神经兴奋传递的特点。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或神经回路。再次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是进化阶梯上最后出现的脑组织,是各种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物质本体。本章还介绍了各种不同的脑学说,特别是当代影响最大的机能系统学说和模块学说。最后介绍内分泌系统及其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神经系统脑的进化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它由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和1000亿以上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每个神经细胞又可能与其他神经细胞存在1万个以上的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这样一块复杂的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以后,进化的观念已深入到不同学科的研究中。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从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动物,到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再到高度复杂的人脑,经过了上亿年的发展。研究脑的进化,不仅对揭示人脑的秘密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了解脑与心理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将概述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包括神经系统的发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和高等脊推动物的神经系统等。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根据科学家的推算,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在地球形成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温度很高,一切元素都呈现气体状态。后来温度下降了,才有了岩石、水和大气等无机物。大约又过了十几亿年,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生物,即生命现象。生命出现以后,又不断发展和分化,大约在几亿年前、产生了动物和植物的分化。动物出现以后,又不断地进化,开始是无脊椎动物,后来是低等脊椎动物.再到高等脊推动物。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神经系统,以后又产生了脑,这就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图2—1)。一个变形虫就是一个细胞,它是一团形态不固定的原生质。胞体向不同方向伸出长短不同的突起、叫伪足。变形虫虽然很简单,但能对外界多种刺激作出反应,如趋向有利刺激(食物),避开有害刺激(玻璃丝);饱食以后不再对食物发生反应等。 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它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不过,在变形虫身上可以看到其结构的初步分化,即有内浆和外浆之分。外桨在身体表面,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内浆在身体里面,负责体内的功能。外浆与内浆的分化是动物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儿童视神经炎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视神经炎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作者:钱道卫, 刘金华 作者单位:钱道卫(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眼科, 广东深圳,518118), 刘金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广西南宁,530021) 刊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年,卷(期):2013,31(7) 参考文献(29条) 1.Bonhomme GR;Waldman AT;Balcer LJ Pediatric optic neuritis:brain MRI abnormalities and risk of multiple sclerosis [外文期刊] 2009(10) 2.Lucchinetti CF;Kiers L;O'Duffy A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ing multiple sclerosis after childhood optic neuritis 1997(05) 3.Riikonen R;Donner M;Erkkilt H Optic neuritis in childre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ultiple sclerosis:a clinical study of 21 children 1988(03) 4.Morales DS;Siatkowski RM;Howard CW Optic neuritis in children[外文期刊] 2000(05) 5.Wilejto M;Shroff M;Buncic JR The clinical features,MRI findings,and outcome of optic neuritis in children[外文期刊] 2006(02) 6.Optic Neuritis Study Group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optic neuritis Experience of the Optic Neuritis Treatment Trial 1991(12) 7.Alper G;Heyman R;Wang L Multiple sclerosis and actu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diagnosed in children after long-term follow-up:comparison of presenting features[外文期刊] 2009(06) 8.Callen DJ;Shroff MM;Branson HM Role of MRI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ADEM from MS in children[外文期刊] 2009(11) 9.McDonald WI;Compston A;Edan G Recommended diagnosis criteria for multiple sclerosis:guidelin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anel on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sclerosis[外文期刊] 2001(01) 10.Mikaeloff Y;Caridade G;Husson B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cohort study:prognostic factors for relapse 2007(02) 11.Djemal N;Ben Salah M;Ben Hlima N Devic's neuromyelitis optica in childre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007(11) 12.Lotze TE;Northrop JL;Hutton GJ Spectrum of pediatric neuromyelitis optica 2008(05) 13.Collongues N;Marignier R;Zéphir H Long-term follow-up of neuromyelitis optica with a pediatric onset[外文期刊] 2010(12) 14.Tselis A;Perumal J;Caon C Treatment of corticosteroid refractory optic neuritis in multiple sclerosis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外文期刊] 2008(11) 15.Mahmood NA;Silver K;Onel K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ituximab in pediatric neuromyelitis optica 2011(02) 16.Jeffery AR;Buncic JR Pediatric Devic's neuromyelitis optica 1996(05) 17.Alper G;Wang L 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 in children[外文期刊] 2009(01) 18.Lennon VA;Wingerchuk DM;Kryzer TJ A serum autoantibody marker of neuromyelitis optica:distinction from multiple sclerosis[外文期刊] 2004(9451) 19.Banwell B;Tenembaum S;Lennon VA Neuromyelitis optica-IgG in childhood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CNS disorders[外文期刊] 2008(05) 20.Krupp LB;Banwell B;Tenembaum S Consensus definitions proposed for pediatric multiple sclerosis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07(16 Suppl 2) 21.Bassuk AG;Keating GF;Stumpf DA Systemic lymphoma mimicking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外文期刊] 2004(02)

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春仁,白东亭 (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 100050)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方面的研究、标准制定以及管理方 面的最新进展。我国的组织工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研究的重点主要是组织工程皮肤、软骨、骨、肌腱、角膜、血管、微囊化细胞等。目前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的组织工程皮肤最为显著,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其他的组织工程医疗产品尚处于研发和临床前研究阶段。组织工程质量标准研究主要从种子细胞、材料支架和组织工程产品三个方面进行控制。在组织工程质量标准制定方面完成了8个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的相关标准,其他多个标准正在起草研究中,标准的研究为组织工程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组织工程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组织工程;再生医学; 标准;组织工程医疗产品 Recent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n China WANG Chun-ren, BAI Dong - ting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Beijing, 100050 ,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related with scientificre s ea r ch, d r afti ng st anda r d s and r egu l a ti on i n Ch i na . Si gn i fi can t advance s have been m ade i n t he p a st dec2 ade i n tiss ue engi nee ri ng and r egene r a ti ve m ed i c i ne unde r t he s uppo rt by t he na ti ona l fi nance i n Ch i na . The tiss ue engi nee ri ng r e s ea r ch m a i n l y i nv o l ve i n t he tiss ue engi nee r ed s k i n, ca rtil age, bone, c o r nea, b l ood ve ss e l and enca p 2 s u l a t ed ce lls e t c . The tiss ue engi nee r ed s k i n deve l op ed by Shaanxi A i e r f u A c ti vitiss ue Engi nee ri ng Co . , L t d ha s been a pp r oved by t he St a t e Food and D r ug A d m i n istr a ti on ( SF DA ) f o r m a r ke ti ng . O t he r tiss ue engi nee r ed p r oduc ts

浅谈组织工程神经血管化研究进展.docx

浅谈组织工程神经血管化研究进展临床上,由于创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缺损非常多见,周围神经损伤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1]。目前,临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主要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但存在自体神经来源有限、供区神经功能丧失及神经直径难以匹配等问题。同种异体神经或异种神经是理想的神经来源,但因存在严重免疫排斥反应常导致治疗失败[2]。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理想的永久性修复材料。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细胞生物学的进步,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为神经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新希望。但构建的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修复大段周围神经缺损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的血管化问题成为限制其发挥生物学效能的一个“瓶颈”[3-4]。组织工程周围神经早期血管化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组织工程周围神经血管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周围神经再生局部微环境及血供特点、支架材料修饰、种子细胞、自体血管束的植入、促血管因子。本文将围绕上述5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及总结。 1周围神经再生局部微环境及血供特点 众所周知,周围神经主干结构是由神经纤维束及其周围包括血管在内的结缔组织构成[5]。神经移植后,移植段神经血管再形成大致有两种形式:①神经内形式,即内部丛状血管,可持续24周;②神经外形式,即外部纵行血管,出现在移植后3~6周内。有研究表明[6],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后3d内为缺血状态,1周左右开始出现血流急剧增加;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后早期虽有血流增加,但基本处于

平稳状态,这对于维持周围神经微环境的稳定具有一定意义。局部微环境及神经再生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周围神经的修复再生非常重要,而这些都与局部血供有重要关系[7]。神经移植物早期血管化,可以为移植的各种细胞提供足够营养,进而促进轴突生长、神经再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体内胶原纤维形成,便于新生轴突通过。另外,神经移植物早期的血管化还可以聚集来源于血液中的巨噬细胞[8],以利于快速清除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髓鞘的各种溃变产物,从而为新生轴突向远端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道[9]。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迅速发展,应用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修复神经缺损已成为研究趋势[10]。对于大段神经缺损,血管化不足是制约其修复成功的关键因素。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不能早期血管化,不能早期在体内建立血液循环,制约了其进一步向临床应用[11]。有研究表明,细胞在血管周围150~20XX 年,最初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离子交互作用将肝素锚定在生物材料表面,减轻材料致凝性并获得成功[20]。随着对生物材料研究的深入,为了增加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对细胞的黏附性等生物特性,药物缓释系统成为研究热点,而肝素具备与多种蛋白结合的能力,基于肝素的药物缓释系统被证明可以装载各种生物效应迥异的生长因子[21]。本课题组利用肝素作为缓释载体,制备了能够缓释VEGF的组织工程周围神经,促进了组织工程周围神经形成血管的能力,实现了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的血管化[22]。 3种子细胞 ECs是血管形成、再生中的主要细胞[23]。刘春晓等[24]在体外成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进化 1、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无脊椎动物“发头现象”;脑的产生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3、脑进化的特点 脑的相对大小变化 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4、脑的进化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脑的变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二、神经元的构造和神经兴奋传递的特点 1、神经元 含义 作用 组成 胞体 树突(头部):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尾部):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形态 突起数目: 单级、双极、多级细胞 功能: 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联络);连接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 (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2、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 为神经元生长提供线路 形成绝缘层,使得快速传递 输送营养 清除过多的神经递质 3、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 含义(静息到活动) 分类 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突触接触部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4、神经回路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元连接方式 发散式 聚合式 环式连接 ?三、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外周神经系统: 将脑、脊髓与身体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感觉链接运动链接自主链接传递感觉和运 动信息 ?脊神经31对 ?脑神经12对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应付紧急情况) ?副交感神经(平衡抑制) ?两者具有拮抗性质 ?2、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脊髓 ?含义:低级部位 ?横切面“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为白质 ?作用 ?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膝盖反射) ?脑干 ?延脑“生命中枢” ?桥脑传递信息;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 ?中脑“视听反射中枢” ?网状结构 ?上行系统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 ?下行系统肌肉紧张加强或减弱 ?间脑 ?丘脑“中继站” 除嗅觉外 ?下丘脑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边缘系统(哺乳动物以下没有) ?海马记忆 ?杏仁核情绪 ?扣带回注意 ?3、大脑结构和机能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张 晨3 张 东3 高景恒3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中叶,生物学的两大发现是细胞和DNA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它们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近二十年来,在国际上兴起了一门由生物医学和工程学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生物医学工程学(B i om edical Engineering),它的基础研究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随着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进步而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已着手进行人工合成和复制生命物质,并且日趋工程化,这正是现代医学区别于以往生物科学的显著特点,因此可望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工复制的还原组织、器官的研究方面,一门新的学科正在产生,即组织工程(T issue Engineer2 ing)。它是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开发能够修复、维持或改善损伤组织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1~3],方法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的功能相关的活细胞种植于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 atrix,EC M),然后将它们移植到动物体内,达到形成新的有功能的组织的目的[4~11]。 1 组织工程提出的历史背景 现代外科的发展已使人类替换病损组织的梦想成为现实。替换物包括异种、同种异体以及自体组织和人工合成物质,但这些替代物由于种种问题而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异种组织引起的相当快速的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尽管在形态方面与自体移植相似,在术后早期可被宿主短时间接受,但排斥反应不可避免,且组织器官的来源有限;自体组织移植会造成供区损伤以及所能供给组织的局限性;人工合成物质植入后所引起的异物反应,继发感染及裸露等, 3 辽宁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辽宁沈阳,110015)这些都迫使科学家们寻求新的、更为理想的组织替代物。 早在本世纪50年代,市场上可应用的营养素(nutrients)和酶可将组织离解为有功能的细胞成份,从而开始体外细胞培养的研究。细胞工程(Cellu2 lar Engineering)的诞生使大规模细胞培养成为可能。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组织类型培养技术(h is2 to typ ic culture techniques)的普及,对体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预示了重建有功能的组织的到来[8]。 2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组织工程一经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在美国,从1988年起,就由国家科学基金会(T he N a2 ti onal Science Foundati on),以研究基金和资助方式建立一系列实验室[5]。日本也发展相应的研究[2,4,12,13]。1989年在全美力学工程学会(T he Am erican Society of M echanical Engineers)的冬季年会上,日、美两国还就组织工程举行了专题讨论会。到目前为止,关于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内容:①细胞外基质替代物的开发;②种子细胞性质的研究;③组织工程化组织(tissue engi2 neered tissue)对各种病损组织替代的研究。 2.1 细胞外基质替代物的研究 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即EC M所组成,EC M是细胞附着的基本框架和代谢场所,因此,它的形态和功能直接影响其所构成的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其替代物的研究也就成为组织工程的研究焦点之一。 2.1.1 人工合成的EC M替代物的研究 常用于组织工程的两种EC M替代物是聚乳酸(po lylatic acid,PLA)和聚羟基乙酸(po lyglyco lic acid, PGA),后者又称聚脂肪酸或聚乙二醇酸[5,7,9,14~17]。由于这两种聚合物(po lym er)在体内能够逐步分解

心理学知识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脑电复杂性测度方法的新进展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脑电复杂性测度方法的新进展 1 引言 从Berger(1929)发现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开始[1],脑电信号中有效信息的提取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难题。传统方法主要有脑电地形图(EEGmapping)和谱分析(spectralanalysis)两类。脑电地形图只能粗略地描述人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各脑区的激活程度。在脑电频域和时域特征(frequencyandtimedomainfeatures)分析中,数字信号的线性处理方法已得到广泛使用,如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然而实际记录的脑波很难满足线性分析方法的要求(如低信噪化、脑电信号平稳等)[2],且认知神经科学通常采用的平均叠加法会导致有用信息的大量损失,因此线性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认知电位时空模式研究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人脑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高度复杂的系统,而脑电信号是神经细胞生物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线性耦合[3]。从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研究者用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理论发展了一些脑电信号复杂性测度的算法[4],如分型维数(fractaldimension)和Lyapunov指数(L-exponential)等[5]。由于这些方法无需作锁时(time-locked)和锁相(phaselocked)

处理,在早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这些方法要求的数据量较大、对取样信号的平稳度要求较高[5],再者混沌动力学中讨论的对象是混沌吸引子,并且不同的研究者在相似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变异较大,脑电信号是否具有低维混沌特性从而受到了质疑[6],因此上述方法可能并不适合于人脑这种各向异性的空间扩展系统。 随着非线性理论的发展,脑电复杂性测度分析方法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常用的脑电复杂性测度算法主要有K[,c]复杂度(包括K[,c]复杂度及其各种改进算法和信息传输矩阵(InformationTransmissionMatrix,ITM)和近似熵(ApproximateEntropy,ApEn)。它们对脑电信号的取样量及其平稳度的要求较低,且无需考虑其是否具有低维混沌特性,从而成为刻画脑电信号非线性变化特征的有效手段[2]。本文就上述方法、特点及其使用作一简要介绍。 2 基于K[,c]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Kolmogorov(1965)提出用产生给定0、1序列最少的计算机程序的比特数作为序列的复杂性度量,这种刻画序列复杂性的方法称为算法复杂性(Algorithmcomplexity)[2]。Lempel和Ziv以复制和添加两个简单操作为核心,对序列的复杂性作了进一步描述。他们定义的复杂性是一个时间序列随其长度的增长出现新模式的速率,表现了序列接近随机的程度,能反映一个动力学系统的动态特征[7]。在此基础上

特发性视神经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96?JoumO of MhOnaOy IrooPe Medicine y Apr.,2019,Vol.19 ,Ne.9特发性视神经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黄宝辉9战家霖2综述杜毅2审校 (1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眼科,百色市533000;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南 宁市532021) 【提要】多发性硬化相关性视神经炎(MSEN)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 (NMO-ON J是人类特发性视神经炎最常见的类型,在中青年人群中成为主要的致盲性视神经疾 病之一。目前其病因尚未明确,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进一步研究发病机制及开发有效药物至关 重要。现对相关的特发性视神经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特发性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7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575(2019)02919495 DOI:16.1264/j.issu.1973.4019.40.40 特发性视神经炎(Ompathic demyelinating optic nexPUs,IDON)是指发生在视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是中青年人群最主要的致盲性视神经疾病之一。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为多发性硬化相关性视神经炎(multiple sclerosis related optic nexPUs,MS-EN-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euemyeOtW optica related optic neuPtis,NMO硫N)。由于INON的病因未明,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MS-EN和NMO-EN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目前相关动物模型众多,据此,本文对常见的MS-ON动物模型和NMO-ON 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9多发性硬化相关性视神经炎动物实验模型 MS-ON亦称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通常是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脱髓鞘疾病的第一征兆[],在高加索人群和高度工业化人群中多见⑵,是欧美国家研究报道中最主要的视神经炎类型。目前相关模型包括自身免疫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Pmentaf autoimmune encepPalomyelitis,EAE-模型、病毒诱导模型和毒素诱导模型[-/],其中EAE模型是目前用于研究MS-ON最常用的模型。 21EAE模型Rivers等[]1935年首先提出了向猴子大脑注入兔脑提取物,表现出的神经损害与脑脊髓炎的组织学损害相似,其中包括血管周围炎性改变以及脱髓鞘,后亦称为EAE,是建立的第一个EAE模型。EAE模型与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相似,经过几十年研究发现,EAE充分阐明视神经在MS期间发生的病理过程,即视神经伴随脑和脊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脱髓鞘、轴突丧失和神经胶质增生[,-2]。因此,EAE模型是研究MS-ON的重要动物模型。 目前已经通过多种方法诱导易感实验动物进行免疫,包括用纯化的蛋白质或衍生肽,如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pin oUyodph/vylv glycopetein, MOG)、髓磷脂碱性蛋白(mypin O u V petWyMBP)、髓鞘蛋白脂质蛋白(mypin peOo/pin protein,PLP)或其他髓磷脂蛋白质建立主动EAE模型[6'5]0疾病诱导通常需要免疫佐剂,例如补充有热灭活结核分枝杆菌的完全弗氏佐剂(compOo FeucUs adjuvant,CFA)以充当抗原贮库[]。大多数EAE诱导方案需要使用百日咳毒素(pePpsWs,PT)[0],尽管百日咳毒素在EAE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但认为其在免疫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破坏T细胞的耐受性[9]0 221啮齿类动物EAE模型EAE是一种独特的疾病,其每种形式只表现MS的某些方面特征。诱导方案取决于动物的易感性、年龄和性别。其中,大鼠对EAE敏感性高,是国外早期研究报道中常见的品系[2]0而根据近年来研究报道,EAE啮齿动物模型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常见EAE模型见表2

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马原松,石毅 (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以及移植免疫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各自领域取得的成果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组织工程。介绍了组织工程的基本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中图分类号 Q 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05-1040-02 器官和组织的缺损或衰竭是临床遇到的最频繁、最具有危害性的难题,尽管人们以器官或组织移植、外科再造和使用机械装置等治疗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例如:自体组织移植是以牺牲健康组织为代价的,同种异体、异种组织或器官移植,有免疫、供体来源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外科再造可能带来长期的术后问题;机械装置,如肾透析仪等并不能替代肾脏的所有功能,难以阻止病情的恶化,且费用昂贵。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随着多学科成果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组织工程。 1 组织工程的定义与方法 1984年冯元祯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之后的化学工程 师R obert Langer 教授和麻省理工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生 Joseph P Vcanti 正式提出组织工程的概念。1987年,美国国家 科学院基金会(NSF )在加利福尼亚的Lake T ah oe 举行的专家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并明确了组织工程的定义:“组织工程是运用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及方法,从根本上认识正常和病理的哺乳动物组织和结构功能的关系,并研究生物学的替代物,以恢复、维持和改进组织的生物替代物”。 组织工程的主要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正常组织细胞吸附于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以被肌体吸收的生物材料上,然后将细胞生物材料复合植入体内受损部分, 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肌体降解吸收的过程中,形成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受损组织和器官相一致的替代物,从而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图1)。目前,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①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源;②可供细胞粘性生长的生物支架或细胞外基质;③用于促进组织再生长因子;④组织的相容性等问题。 图1 组织工程示意 2 种子细胞的研究种子细胞是指为支架材料提供生命源泉,并能形成组织工程的功能细胞。根据构建不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人胚胎组织细胞的研究、异种细胞的研究等。 2.1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认识的。不仅骨髓组织中存在间质 干细胞(MSCc ),在一定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分化,而且在其他组织如皮肤、肝、神经等也存在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还存在相互转化现象。有研究发现,接种在小鼠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可培养出干细胞;将神经干细胞接种在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体内,可在小鼠血液中发现来源于神经干细胞的造血细胞。这些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构建的种子细胞来源,其中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的组织工 作者简介 马原松(1970-),男,河南汝南人,讲师,从事作物育种及生 物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 2005211212 程骨已有临床应用。同种异体MSCs 一直不发生或仅有程度很轻的免疫排斥反应,而且易于控制。MSCs 还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为基因治疗开创了应用前景。 2.2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胚胎干细胞(ES )具有发育的多能 性,可从早期胚胎的原始胚细胞及原始生殖细胞中分离培养获得。Th oms on 从人胚胎组织及原始生殖细胞中获得了人的 ES 细胞。由于人ES 细胞培养条件要求特殊,虽然可用多种 诱导物质使其定向诱导分化,但要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Lanza 提出了治疗性克隆的新概念:采用成熟组织细胞核置换卵细胞核,在体外培养至胚泡期分离ES 细胞,再进行定向诱导分化为特定的功能细胞用于治疗目的。这一研究在小鼠和羊的实验中获得成功,在人的治疗性克隆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 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支架材料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人工细胞外基质,为细胞停泊、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形成新组织提供支持。 3.1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国外研究较多的是PG A 、P LA 、P L 2G A 等。这些材料具有可标准化生产、可降解、细胞相容性好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5):1040-1041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忠

当前脑科学研究与无意识理论

当前脑科学研究与无意识理论 最近二三十年来,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的意识与大脑进行研究,已经取得许多有价值的重要成果。当我们用这些成果来验证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时,会惊奇地发现,其主要观点大多为实验研究所证实。 1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主要观点 1.1 心理过程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有着比意识更重要的地位的弗洛伊德写道,“心理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在人心深处,有一股潜流存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意识一般说来是一个十分短暂的状态。意识之为意识,只是一时的现象”(《精神分析纲要》)。 1.2 无意识具有与意识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无意识的操作过程与意识的操作过程有质的不同。它不遵守逻辑的规律,不以语言为其外壳,也无时间性。无意识内包含各种愿望、驱力和动机。

无意识内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冲突。 1.3 心理内容的流动与审查机制 由于压抑,有些意识的内容沉入无意识。无意识的内容(欲望和冲动)也有进入意识的强烈愿望。无意识的内容要进入意识,必须通过代表现实的自我和代表道德、良心的超我的审查。当人处在清醒状态时,这种审查通常是十分严厉的。无意识的内容须改头换面,借各种“错失”行为进行表现。但在人睡眠时,审查作用减弱,无意识的欲望常借着梦境曲折地表现。此外,精神病人的想法、象征性的艺术作品以及儿童思维的某些方面,也都反映着无意识的内容。 1.4 无意识内的冲突是各种精神疾病的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根源是无意识内的欲望,尤其是性本能的被压抑。被压抑的能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释放,因而只能以歪曲的形式表达。 1.5 无意识理论的更广泛应用 精神分析被应用到宗教史、史前史、神话学、民俗学、文艺评论等方面。精神分析由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技术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无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