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概述 (1)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 (1)

2.1中国古典园林 (1)

2.2意境的整体生成 (2)

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2)

3.1.1园林意境的生成 (2)

3..1.2园林意境的内涵 (3)

3.2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4)

3.2.1传统文化的蕴涵 (4)

3.2.2特色空间的营构 (5)

3.2.3第四维度的园林意境营造 (7)

第四章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对现代景观设计意义·8

第一章绪论

1.1 概述

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对我国环境景观观念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带来冲击。谈及园林,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园林从围墙中走了出来,由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从传统的庭院、公园,到广场、道路,厂区、学校,再到风景名胜,甚至整个大地都成为设计范畴。丰富的新兴材料的运用以及更加合理、科学的营造方法使今天的园林设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局面[1]。

中国古典园林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世界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世界园林有着深刻的影响。艺术与审美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统。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文学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交相辉映。“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核心范畴,深深扎根于绘画文学等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中,和古典园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由于包含了诸多与人类精神关联的因素,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寻求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关联无疑既能满足这种审美上转变,又同时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求暗合,因而更具有普遍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古典园林意境的研究,将其与现代景观审美相结合,运用于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促进中国现代景观风格的形成,以便在西方文化主导下的景观设计趋同化与本土文化的消亡的时代背景下顺利的实现文化上的突围与复苏。还能增强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认识,引导现代人的景观审美情趣。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

2.1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 世纪奴隶社会末期开始,到19 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结束,经历了三千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几千年绝少外来文化影响的环境下,日益精密、细致的自我完善,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体系,成为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完整体系当中也包含了不同的类型,但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共性和个性组成了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共同特特征,特点鲜明,始终未脱离“自然美”与“意境美”[3]。

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基础,以植被做装点,这些都是构成自然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简单利用或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在对原始状态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加工,从而提炼出一个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典型化的自然,力求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之多,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中的主题,成为构图中心,对自然风景起标胜引景的作用,将自然山水点缀得更富有民族特色。明

人曾有“祠补旧青山”之句,这个“补”字十分恰当的说出中国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的融为一体,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摄取古典诗词绘画、高人雅事布景,穿行在园林之中,犹如徜徉于古典文学绘画中,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出自文人、画家与匠人的合作,如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诗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诗人杜甫的草堂等。诗文与绘画互为表里,园林景观能体现绘画意趣,也能涵咏诗的情调。使园林各景区具有寓意深远的诗画情趣,人们在游赏过程中,通过诗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揣摩、生发、再创造,从中获得古典文学的深厚韵味,甚至更深层次的感悟。而所有上面提到的这些都用于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特点——意境的蕴涵,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虽然其他的园林体系如英国和日本的风景式园林,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意境含蕴,但其广度与深度,都不及中国古典园林。我国园林意境蕴含深且广,表述方式丰富多样,通过缩移、摹拟、象征、寓意、题名等方法将园林意境不断深化,使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辞海》解释,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生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近现代学者对意境的解释有着各自的看法。

王国维认为:“何以谓之有意境? 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蒲震元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中写到,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

李泽厚将“意境”二字拆析开来对之进行了一般性的界定:“‘意境’是‘意’与‘情’、‘理’与‘境’、‘形’与‘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从先秦时代的哲学开始,就已经产生了“意境”朦胧状态之后,经由佛学、玄学的助长,生动的诗词、绘画艺术实践的相扶持,博大深远的文论、画论的不断提升,使它形成了一个一脉相承、不断充实的美学范畴。

2.2 意境的整体生成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从而达到“情与景匯,意与象通”,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於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

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伴随着文学诗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与古典文学诗画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园林意境不等同于文学诗画的意境,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的内涵和独特性。

3.1.1 园林意境的形成

园林意境的形成是建立在意境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意境产生于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产生绘画诗文对意境的追求,园林意境又是与文学诗画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联,因此,园林意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开始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造园艺术,文士园林与山水诗、山水画一起代表当时新的文化潮流,园林一词正式出现,至此中国园林才获得了自己的独特品格。中国园林与山水诗、山水画同时发展着,有很强的抒情性,并一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色。因而研究中国园林的意境,不能不涉及到中国的诗歌和绘画,因为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园林如同诗歌绘画一样,有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即园林意境,它是由现实的景观所产生的“想象”与“联想”。诗情和画意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自古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也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很早就是按照诗画创作的原则进行实践的,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语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从诗文中可司法造园,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

近代学者王国维指出:“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立意着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触,这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特色。古代诗词绘画和古典园林艺术在意境的创设与表达上,二者可谓一脉相承、互为因借。

3.1.2 园林意境的内涵

园林意境是园主人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通过造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高度凝炼,赋于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意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审美主体在游览欣赏这些具体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与想象,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延伸与拓展,“去象取意”思维加工后,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意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上升到“得意忘象”的纯粹的精神世界。园林意境是园林审美的最高境界,是造园立意的本质所在,亦是欣赏过程的终点[36]。从造园角度来分析,它是造园家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深刻的理解,通过创造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倾注在园林景象中的物态化的意识结晶。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即“意在笔先”。从审美欣赏过程来看,审美主体以园林景象为感知起点,以园林意象为中介,进行再造想象,“得意忘象”,获得对审美客体的哲理化感悟──园林意境的审美体验。这是一个由表及内的过程,即“画尽意在”。(图3-1)

园林意境是造园家刻意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是欣赏者和批评家用以衡量园林艺术作品好与不好的尺度和标准, 是园林艺术作品创作成败的关键。园林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是造园家赋予园林要素以人格化的灵性所渗透出来的让人赏心悦目的诗情画意。诗情是指园林具有诗歌般的深远意境, 达到了景中有诗, 诗中有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画意就是指园林具有绘画般的意境, 看上去就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立体的中国画。它除了包括意和境, 情与景, 神与物等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之外, 还包括艺术气氛, 神情韵味和景外之景等因素。合而言之, 意境是意和境、情与景、神与物相生相长、互渗互融所构成的艺术整体, 是具体形象负载着意趣、情思的完美生动的艺术画面, 它能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的形象和谐统一。

3.2 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根据园林意境的形成和园林意境的独特性,将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园林意境的营造方式:

3.2.1 传统文化的蕴涵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儒”、“道”“释”家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陶冶了文人、画家,他们以这种审美标准,这种意境观,把握他们主持的园林造就了的东方式的自然式园林,充分再现了自然美[4]。

本文着重从三方面分析传统文化的引入对园林意境营造的作用。首先,园林意境的形成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造园者将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其次,题名、楹联、牌匾的运用,成为园林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使人更容易与景观产生共鸣。再次,古典园林深受儒家、道家、禅宗、风水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又常常被园主人赋予园林景观之中;综合起来,使园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激发鉴赏者在景观中产生联想与想象。

(1)古诗词

诗文境界的再现,景名、匾额、楹联的运用,使得园林所要表达的意境巧妙的体现出来,游人通过细品其内容,便可以领悟园林的灵魂所在。同里退思园,和姜夔的《念奴娇》词有着特定的意境联系,展现了一个文学作品为主体所意聚而成的整体境界。词中写道:“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园中有舫名曰“闹红一舸”,舫身饰以红色,伸入池中,犹如扁舟随波荡漾。舫之北,有榭名曰“水香榭”,又该词“冷香飞上诗句”一句概括而来,清风徐来,冷香飞动,沁人心脾。

圆明园有景名四十余处,其中有许多借助景题命名等表达帝王德行、哲人思想,如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宴、坦坦荡荡、茹古涵今、万方安和等景点的命名,无处不包含特殊寓意,如若去掉这些景名,园林意境将大打折扣。(2)传统哲学思想

儒家:“崇尚自然, 师法自然”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所遵循的一条准则。在此思想影响下, 中国古典园林把物质性构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中利用自然条件, 并模拟大自然, 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 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 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如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宫苑避

暑山庄荟萃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把南方园林的秀丽和北方园林的雄浑熔于一炉,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道家:《老子》第25 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正因为有了道家对于天地自然的道学解释,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骨架,才有更强有力的哲学依据。园中自然因素——山、水、植物也因此更加巩固和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中完整的有主附关系的水体便是其最好的说明,如:昆明湖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

儒家、道家在相反相成的同时, 对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观点反映在不同类型的古典园林当中,皇家园林在整体布局上讲究中轴线,偏重于统一性,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势,是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在规整中又有道家思想对海上仙山的向往, 常以一池三山作为模山范水的范本。而私家园林在秀美中偏重于变化,布局自由;结构不拘定式, 青瓦素墙,小桥流水,翠竹叠石,表现出宽松、洒脱、淡雅的民居园林特征。尤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受到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染, 文化底蕴极其深厚。道家文化对苏州园林影响极其深刻,它追求清静与朴素, 故苏州园林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雅致的、婉约的、内敛的,不带一丝张扬, 这非常符合园林主人退隐的心态。

禅宗:芥纳须弥则是禅宗思想作用于

园林精神空间构成以及园林精神空间对

禅宗思想之体验。[6]佛家认为小的芥子可

以容纳高广无限的须弥。苏州环秀山庄假

山,仅占地半亩, 却能充分利用空间,挖

掘空间的潜质,发展空间、创造空间, 使

之几乎无限地增值。正如郭熙在《林泉高

致》中所说:“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

之形状。”而网师园中之水池,同样以半

亩之池,展现出“一望无际”的渺茫

境界。

风水:传统风水观在我国人居环境选

址、规划、设计、营造中几乎无所不在。

这种古老的学说, 虽然充满神秘色彩, 但

是, 它具有我国古代哲理、美学、心理、

地质、地理、生态和景观诸方面丰富的内

涵, 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的大量论述。在园林的营构过程中,常常运用到风水思想。如“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

3-2 理想风水格局

就是风水观念中住宅选址的最理想的格局(图3-2)。所谓负阴抱阳, 是指基址背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左辅右弼山,亦可称为青龙和白虎砂山,山上要保持丰茂的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水面或具有弯曲的水流;水的对面有一个对景山———案山;基址的轴线方向则最好是坐北朝南。可见,以理想的风水格局进行的景观构筑具有这样的特点:以群山环绕、别有洞天、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为基本框架构成围合封闭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以这样的格局为创作蓝本。这与道家的回归自然, 禅宗的出世哲学,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3.2.2 特色空间的营构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形态的营构比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空间营构要复杂的多,每种空间形态的营构都不是由单一的要素构成、也不是各种空间的简单相加,而且,每种空间形态的营构,又可以通过各种造园要素来实现。它们既各成特色,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妙相生、不可分割,通过不同的空间营构方式又营造出多样的古典园林意境。因此,在造园者在造园时对希望园林能够生成的意境的酝酿,要通过对植物、山石、建筑、水体的布局、配置和结合而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或幽远、或深邃、或壮阔、或幽闭,从而营构出不同的园林审美意境系统的创构。(1)空间分割

隔则深,敞则浅,通过对园林空间的分割,使园林既有区区殊相的单元意境之美,又有浑然一体的系统意境之美,变化无穷而又联络有情,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割的意境美。任何园林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但意境却是无限的。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占地面积较小,却最擅长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格局、特性的景观和层出不穷、含蓄不尽的意境。梁思成先生总结说:“大抵南中园林,地不拘大小,室不拘方向,墙院分割,廊庑分割,或曲或偏,随意设施,无固定程式。”。

苏州留园分割为中、东、西三区:中部饶山池风光,东部为建筑院落空间组合,西部则擅山林野趣。在东部建筑群落中,五峰仙馆前后庭、石林小院、冠云峰庭院也互为区别,毫无重复,

典型的体现出方方胜景、区区殊

致的意境之美。颐和园通过万寿

山将园林分为前后两个景区,这

两个景区又是围绕对水景的处理

而形成前后壮美与幽深的两种景

观,形成“山分两麓,半寂半喧”

的意境和章法。颐和园中谐趣园

是一座园中之园,通过曲折回廊

与外界分割,营造静谧的小空间,

但漏窗又使得内外景观相互渗透

和联系。通过空间分割将园林分

为若干空间,在这些空间又有主

次关系,主体控制宾体、宾体映衬

主体,宾主相生,主体控制增强了

园林意境的凝聚力。

2)旷奥交替

园林空间意境要求园中既要有

3-3留园平面图

曲折隐蔽、深邃回合的“奥如”空

间,又要有开阔高远、寥廓悠长的

“旷如”空间,二者交替互换,各

极其妙而又相得益彰。以反预期心

理的空间构成,给人一种出其不意

的奇趣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极大的心理满足。

留园入口与此相类似,从沿街大厅到后宅园林,经过一条长达50 余米的夹

弄,匠师采取收放相间的序列渐进变换手法,营造了一个曲折深邃的奥如空间,经过奥如空间的

过滤,使得园内的静谧与园外的喧闹相分隔,使人在入口处收敛心神,为审美准备必要的精神条件(图3-3)。

北京白云观,属于寺观园林,西部的青石假山将园内的景观与外界相隔,入洞登山,峰石又掩映着别致的妙香亭。园林中廊与桥,同样也能令景观产生隐与显的相得益彰。拙政园的小飞虹是一座廊桥,对中部水景的狭长部分加以分割,大小水面形成对比,站在小沧浪内,透过小飞虹隐约看园内景观,更显波光粼粼而富有层次感(图3-4)。

(4)曲径通幽

“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这

是德国伟大的艺术家保罗克莱

以此用来表达线条的一句话。

它总结了线条在绘画中的一个

重要功能,而在中国古典园林

中这就是现实的审美活动。这

根“线条”就是曲径,作为中

国古典园林游览线的路径的典

型形态,既是曲而通达、引人

入胜,又是曲中有直、曲折有

度,从而让人亦步亦趋、步移景异。所谓“通幽”,那就是说,游人通过“曲径”到达的目的地,并非死角绝境,而是具备审美特质的幽境,

通过游于“曲径”而使审美感受不断得到提升最终到达“幽”,审美感受在此达

3-6 杭州云溪竹径

到高潮,整体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美。这里的“曲径”不单单指普通的园路,还包括曲蹊、曲岸、曲桥、曲廊、曲堤等等,通过植物、山石、建筑而形成曲折变化的路径空间。

杭州西湖十大景区之一云溪竹径,翠竹成荫,营造出幽静的空间,一条夹径绵延一公里,蜿蜒深入,整个环境幽静清凉,与闹市相比,格外使人感到舒适轻松,爽心悦目(图3-6)。

3.2.3 第四维度的园林意境营造

前面提到,园林意境除了具备三维空间的多样性,第四维——时间使它具有的移步换景和四时更替的多变性和历史场所性。所谓第四维度的园林意境的营构,是建立在空间形态配置的复杂的前提之下,是造园者在造园之初考虑到园林景观随游人游览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营造不同时间不同景观产生的不同意境美。

同时在园林景象的观赏序列中,并融汇着景象的季象与时态的表现,诸如四季、晨昏、雨雪、晴晦等的变化,这同样也是一个时间的范畴。谈到季象变化,要属园林植物的四季变化最为明显。园林植物配置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 增强季节感, 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如杭州西湖苏堤的桃、柳是春景, 曲院风荷是夏景, 满园桂花香是秋景, 孤山踏雪赏梅是冬景。

第三章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对现代景观设计意义

首先,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园林的建造者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他们创造出来的园林意境是少数人才能体会到的"现代的园林对于现代人来说更为重要,现代的园林为我们提供了接近自然地场所,所以在造现代园林时造园者要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融入意境之中"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现代园林要在关注自然的同时更加照顾人的感受,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要出发建造园林。

其次,要建造生态型的园林,现代社会告诉发展,要求我们园林要不光要包含自然意识,要将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结合起来构成生态平衡的园林,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生态性这三种新概念融入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中,使意境的含义更加广阔。

我们在现代园林意境营造时即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思想理念和营造手法,并加以选择性的使用,更要关注时代的变化,将新思想新方法拿来注入意境之中,促进我国园林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书目

[1] 王向荣.现代景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屠苏莉范泉兴.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J].中国园林,2004(2): 58-60.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艾新春.园林营造的文化缺失[J].台声.新视角,2005(8):195-196

[5] 楼宇烈.东方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黄志华,詹福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20-2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