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教儿童学数学

如何教儿童学数学

如何教儿童学数学
如何教儿童学数学

如何教儿童学数学

俗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可见数学由此重要。其实,儿童学数学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么,家长在家里该如何教宝宝学习数学呢?有没有什么妙招呢?

如何教儿童学数学?

1、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有创新的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3、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

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压,看那个会变形。让孩子领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领悟出某些结论,为创造发明打下基础。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良好素质的养成多半来自家长的熏陶,要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具的使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具的使用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学具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并且日益显示其积极作用。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但也有一些应当注意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优势: 1.利用学具培养学生之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积极的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作用,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学习。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采用这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利用学具操作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的“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二分之一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

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学生一听,还有别的折法?有的表示怀疑,有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再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折痕都经过了中心这一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它平均分?”话音刚落,教室就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说,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论正好和那个同学提出的一样。这样,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尝试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利用学具培养学生之空间观念。小学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实验几何,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直观观察。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利用学具,动手实验,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感知规律,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一上课就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橡皮泥。”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洞孔的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洞孔中挤出,再引导学生观

小学数学课堂学具运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学具运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学具运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 方案 江山市淤头小学周冬英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会明显地提高。”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学具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摆摆、画画、量量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跃的情绪状态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对识记材料的极大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就会感到新颖奇趣,容易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充分在感知中形成概念,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方法规律,形成各种学习能力。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产生。所以,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并不等于就是去记数学、去背数学、去练数学、去考数学,而更应是“做数学”。即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做。学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维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具在课堂中的使用。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具操作过程当成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流于形式。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出现学具操作无目的和学具操作形式单一的现象。国外“做中学”研究比较成功,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三、课题界定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及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及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以《新课程标准》为代表的教学改革是继创新教育呼声之后的一个最具体、最实际的现实性改革。新的改革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数学学具的现实内涵,并以发展性的眼光全面、现实的审读它的价值取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成功的设置了一个支点。它将所有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就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数学活动的进行又是学生借助学具发挥潜力,创造性展示的过程。所以,学具的多维度使用是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中媒体如何恰当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 2、课堂教学中媒体如何恰当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课堂教学中各种媒体之间如何配合协调使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各种媒体如何配合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进行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具在课堂中的使用。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具操作过程当成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流于形式。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出现学具操作无目的和学具操作形式单一的现象。国外“做中学”

研究比较成功,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新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产生。所以,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并不等于就是去记数学、去背数学、去练数学、去考数学,而更应是“做数学”。即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做。学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维。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曾参加过学校市级课题研究并结题,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在教育第一线,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其中有四人学历达到本科学历, 2、学校对教科研工作比较重视,能提供必要的经济、物质保证。

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

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196-01伴随着新课程的成长,学具走进了课堂,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不仅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数学学具帮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原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但因其年龄小,受到成人的意愿、观念等方面的严格约束,以至于他们的想法、做法得不到足够的尊重,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都被扼杀了。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2.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3.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

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石鼓区松木乡新竹小学何烈志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

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科学使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科学使用 发表时间:2012-03-26T15:48:47.99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海春 [导读]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 张海春(新疆农十三师红山农场民族学校新疆哈密 839000) 【摘要】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科学使用 1.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1学具存放有序。 1.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 2.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3.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4.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5.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使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使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科技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上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所以传统的一些教具好像渐渐地谈出了历史舞台。虽然我们身边拥有大量的教具,但是许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习惯用ppt、flash 等的演示来代替传统课件,这应该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教具就该全部抛弃呢?是不是在高科技的今天传统的“土教具”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笔者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传统实物教具都应该继续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继续发挥它的光和热。下面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对教具和学具使用的几点认识: 一、使用的意义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于感觉,先把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为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学具教具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具的使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的接

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使用的误区 教具、学具的作用是什么?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的。如果教具、学具最大限度地帮助了老师的教与孩子的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那么,使用是恰当的成功的。如果在活动中,教具、学具的使用,没起到多大效果,功效很低,我认为还是不用得好。我们在选择和准备教具、学具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考虑课程内容,考虑孩子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可是,目前来讲,有的老师选择和使用教具、学具时还存在两个主要误区:误区一:教具、学具多多益善。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公开课中,老师们像魔术师一样,一会变出这种教具,一会儿又变出那种教具;学生一会儿操作这种学具,一会儿操作那种学具。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一个游戏连着一个游戏,老师忙得够呛,孩子慌得晕头转向。孩子目不暇接,顾此失彼。一节课下来,孩子充其量是只过足了一次观众瘾,并没有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我们做教师的,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得到发展,反而浪费了时间,造成课堂效率低下。从孩子和课程内容两方面来考虑,有的需要教具、学具,有的不要;有的

小学数学学具的应用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学具的应用_数学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具的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应用;分析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的意义 1.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好新课改的理念,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有针对性地使用教材,做好开发与研究工作,充实好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还要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来制作出简单的教具与学具,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小学数学学具的应用不仅要满足外在的标准,同时也要满足某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2.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活泼好动与爱玩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思维水平等方面来说,依然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加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的材料,因此造成了学生自身概括与推理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对此,教师在采用学具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同时还要辅助好学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知识转变为简单的动作,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思维能力。 3.满足数学的需求 就数学而言,它是针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因此,学生不论是学习数学知识还是感悟数学思想,都要从抽象性与概括性上来进行了解。而学具的运用也可以满足数学内容的内在需求,帮助学生在使用数学学具的过程中将数学问题实现生活化,从而理解好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二、应用小学数学学具的措施 1.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具不仅是教学上的素材,同时也可以在学具的影响下,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上出发来丰富好学生的感官认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如学生在学习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按照相关要求来站成适合的圈内,同时还要求其他学生通过相互配合来完成活动任务。在这种数学活动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调动好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教师在借助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确保学具的直观性,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深入地理解好这一知识。 2.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数学知识 数学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接受数学知识时就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对于一些动手意识占据优势的学生来说,通过使用学具,可以产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也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如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验证。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动手的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掌握好除法算法的含义,实现有效地学习。在这种学具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调动好学生的感官,保证学习的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第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水平差,一个班级如果实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协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4+3=7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7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7+8=15时,很多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7根,再数出8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5呢?学生有的用7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因为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第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但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

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4<5”、“5>4”,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对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但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但仅仅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以前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实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理解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理解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理解,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的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盐城市楼王小学曹海坤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的研究》是针对小学生数学学具操作的现状和呈现的特征进行思考、分析,从与学具操作的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具的选择、使用时机及使用深度等多个方面,研究学生外在的操作活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之间的联系,分析学具操作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让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走向实质。本文从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学具使用过程中的策略两个方面总结了我们课题组近期的研究,为下一步的探索提供参考。 一、研究的内容 1.对我校学生学具使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首先是对学校学生的学具数量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统计,然后是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已有学具存在的优点和弊端、教学中存在的低效行为”的访问和调查,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弊端存在的原因、根源及采取的对策。 2.对学具的研究。首先是对已有学具功能和作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开发出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新的学具。 3.关于学具操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基于我校学具操作的数学课堂所呈现的结构特点,研究适合我校的关于学具操作的课堂教学策略。 4.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学具操作的基本样式。旨在建立在我校学具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学具操作的具体方式方法、学具操作规范与学具操作制度,进而提高学具操作的有效性。 二、课堂中学具使用的策略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日益显示其积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1.提供操作材料 学习上的操作或是观察,都是有意义、有计划的活动,而不是一般随意的动手活动。所谓有结构性,就是提供的材料(学具)彼此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它反映不同的事物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材料。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又要为学生提供可操作材料。比如,认识10以内的数时,提供给学生的有小棒、小圆片、三角片、直尺等;认识20以内的数,提供给学生的小棒,是20根,不是19根或21根,而且要求学生先把10根捆成一捆;探求三角形内角和,提供给学生的不只是一种三角形,更不是几个特殊的三角形,而是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任意三角形。要求学生把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相加,而不是把所有角的度数相加。只有为学生提供可操作材料,才会使学生充分运用学具操作发展自己的思维。 2.设计操作规程 要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教师设计操作规程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过程,是一种系统行为。操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者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等,再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

浅谈如何发挥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13396205.html, 浅谈如何发挥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作者:许圣英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5期 (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源南学校) 摘要: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推广的影响下,儿童数学学习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一线 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备受关注的话题。学好数学并不是表示要求学生记忆、背诵、练习数学,而是要能利用各种数学知识动手操作,提升数学效益。 关键词:数学学具;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社会追求和谐发展,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我们的课堂追求学习效率。我是小学数学老师,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通过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的首任老师,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主要保证,教师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能够从根本上发挥出教材所具有的显著优势。例如画一画、摆一摆、量一量等各种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激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凭借着活跃的情绪能产生显著的记忆效果,例如,在“三角形面积”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学具进行布置,自己动手裁剪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前期准备好的三角形拼接成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从而让他们弄明白不同知识点的关系。在实际观察中不难发现学生通过探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教学工具通过拼接的方式体会数学知识,掌握关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公式的由来,从而产生显著的效果。 二、使用学具,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学习作为逻辑性较强、较为抽象的一门学科,使用学具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还能够为提升课堂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数学学具根本价值就是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创造空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做数学”来体验学科本身的魅力,例如,在数学小学四年级“小数点移动”中,学生会对小数点位置比较抽象,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让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形象化的状态,让他们理解起来不具有难度。于是我把小数点——小黑豆请进了课堂,课上的孩子们看到小黑豆后既开心又好奇,枯燥的课堂瞬间让孩子觉得兴趣盎然。让孩子把黑豆当成小数点去移动,向左或向右,边操作边思考,并记录好小数点移动前后的数字,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后,从而总结出规律。然后结合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强化这节课的知识,让孩子玩中学,

最新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精品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教具学具被教师们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教具学具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既可以形象具体地表现静态现象,又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动态过程,具有简单直观的效果,利用多种教具学具组合,更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加深印象,并达到活学巧用的目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单调。许多老师把课件应用于课堂,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质量。而课堂中使用的教具学具还是几十年如一日,本课题将改变传统教具学具的模式,将传统的教具学具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 二、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在理论上,可以完善学科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理论。本课题将提出新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概念体系,这将是对数学教学理论的补充,也是对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新的诠释,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优化和具体化。本课题将以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

方式和师幼互动方式的变革为研究基点,着重探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中产生的影响、教学原则、教学模式,这些研究成果是对传统学科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 在实践上,可以指导学科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将系统地对学生数学教具学具进行课件化,这些课件将极大地丰富教具学具的范畴,并以各种形式推荐到教学实际中,切实帮助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解决相关问题。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教学工具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构建主义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认知结构理论 4、有效教学理论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与设想 多种媒体在教学中优化组合,协调应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应用中的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真正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点拨——引导,探究——发现,双主——互动,积极使用优化多种媒体,发挥教师的主导点拨,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作用

————————————————————————————————作者:————————————————————————————————日期: 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及学具的作用 北塔区陈家桥乡双树学校邓向群 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三年,主要教的是低年级,深知教具使用的重要性。但在我们这样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具是在是太少了,有些简单教具可以自己做,也有些教具就是生活中的物品,可以从家里拿,但很多的教具我们没能力自己做,在生活中也难找到,学校已有的教具不是坏了,就是太旧无法使用。例如,这一段时间我正在教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和克》,我只好从家里拿杆秤,没有基本的台秤,也没有天平称,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学生都配有学具,但学具太少,有些雷同,没有很好的和教材配合起来。 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但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具和学具使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低年级。现在就使用教具和操作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心理学上,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现——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现,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二年级上册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八张苹果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

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题目的解题过程。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字问题是,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时,刚接触新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如,“45+30=?”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候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先让他们用小棒摆出一个加数“45”,然后提问加上“30”应该怎样摆呢?有的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放在五根小棒后面,有的拿出三捆小棒放在五根小棒后面,还有的拿出三捆小棒放在四捆小棒下面,最后,应表扬那些把三捆小棒放在四捆小棒下面的学生,这样可以一眼看出答案。再请学生拿出计数器拨一拨,从而使学生理解先算“40+30=70”,再算“70+5=75”这个计算过程。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这个过程使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