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6章PPT演示文稿基础知识习题答案—软考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第3版)清华出版社

第6章PPT演示文稿基础知识习题答案—软考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第3版)清华出版社

第6章PPT演示文稿基础知识习题答案—软考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第3版)清华出版社
第6章PPT演示文稿基础知识习题答案—软考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第3版)清华出版社

第6章 PPT演示文稿基础知识习题答案

(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1.PowerPoint中,添加新幻灯片的快捷键是(C)。

A. Ctrl+H

B. Ctrl+N

C. Ctrl+M

D. Ctrl+O

2. PowerPoint 中,播放演示文稿的快捷键是(B)。

A. Enter

B. F5

C. Alt+Enter

D. F7

3.演示文稿中的每一张演示的单页称为(D),它是演示文稿的核心。

A. 版式

B. 模板

C. 母版

D. 幻灯片

4.PowrPoint中,为当前幻灯片的标题文本占位符添加边框线,首先要(B)。

A. 使用“颜色和线条”命令

B. 选中标题文本占位符

C. 切换至标题母版

D. 切换至幻灯片母版

5. 如果希望在放映时能从第三张幻灯片跳转到第八张幻灯片,要在第三张幻灯片上设置(A)。

A. 动作按钮

B. 预设动画

C. 幻灯片切换

D. 自定义动画

6. 在“自定义动画”的设置中,(C)的说法是正确的。

A.只能用鼠标来控制,不能用时间来设置控制

B. 只能用时间来控制,不能用鼠标来设置控制

C. 既能用鼠标来控制,也能用时间来设置控制

D. 鼠标和时间都不能设置控制

7. 如果需要在放映时从一个幻灯片淡入到下一个幻灯片,应使用菜单“幻灯片放映”中的(C)命令进行设置。

A. 动作按钮

B. 预设动画

C. 幻灯片切换

D. 自定义动画

8.在“自定义动画”设置中可以为一种元素设置(C)种动画效果。

A. 一种

B. 不多于两种

C. 多种

D.以上都不

9. 关于幻灯片切换,说法正确的是(D)。

A. 可设置进入效果

B. 可设置切换音效

C. 可用鼠标单击切换

D. 以上全对

发衣甲目管费

10.要使幻灯片在放映时能够自动播放,需要为其设置(C)。

A. 超链接

B. 动作按钮

C. 排练计时

D. 录制旁白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大全

金属热处理基础知识大全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演示教学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 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 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 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 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 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 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 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 (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 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 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 1)设计措施: (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 (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 (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 2)工艺措施

第四章 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基本知识(答案)

第四章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学习内容 1、钢的分类:|(1)-碳钢:含碳量低于2%的铁碳合金;-合金钢:在钢中特意加入一种或几种其它合金元素组成的钢;-生铁:含碳量高于2%的铁碳合金.,可通过铸造方法制造零件,所以又称铸铁. (2)按化学成分分类: 碳钢-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25%;-中碳钢:含碳量为0.25~0.55%;-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55%. 合金钢-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小于3.5%;-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3.5~10%;-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大于10%; 2、洛氏硬度与布氏硬度值近似关系: HRC≈1/10HB 3、热处理及其常用工艺方法 热处理的定义-利用钢在固态下的组织转变,通过加热和冷却获得不同组织结构,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统称热处理. 常用热处理工艺方法: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一起缓慢冷却下来,以期得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4、完全退火:AC3以上30~50℃,用于消除钢的某些组织缺陷和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等温退火:加热到AC3,以上30~50℃,较快的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下等温到奥氏体全部分解为止,然后出炉空冷.适用于亚共析钢、共析钢,尤其广泛用于合金钢的退火。优点是周期短,组织和硬度均匀。 5、正火-正火和退火加热方法相似,只是冷却速度比退火稍快(空冷),得到的是细片状珠光体(索氏体),强度、硬度比退火的高,与退火相比,工艺周期短,设备利用率高。主要用于低碳钢获得满意的机械性能和切削性能、过共析工具钢消除网状渗碳体、中碳钢代替退火或作为淬火前的预先热处理。 6、淬火-将钢加热到AC1以上30~50℃(共析钢、过共析钢)或AC3以上30~50℃(亚共析钢),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冷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的工艺方法。用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 7、回火-将淬火后的工件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的方式冷却(炉冷、空冷、油冷、水冷等) -目的:1)降低淬火工件的脆性,消除内应力(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使淬火组织趋于稳定,同时也使工件尺寸趋于稳定;2)获得所需的硬度和综合机械性能。 8、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PWHT、ISR):目的是消除应力、降低硬度、改善组织、稳定尺寸,避免制造和使用过程产生裂纹; 9、试述T8A的含义:含碳量为8‰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 10、怎样区别无螺纹的黑铁管与直径相似的无缝钢管? 答:无缝钢管是用优质碳钢、普通低合金钢、高强耐热钢、不锈钢等制成。不镀锌的瓦斯管习惯上称为黑铁管,从管子内壁有无焊缝和管子直径来判断。 11、何谓钢的热处理? 答:所谓钢的热处理就是在规定范围内将钢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这个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预定的速度和方法冷下来的一种生产工艺。 12、试述T7的含义。 答:T7的含义为:含碳量为7‰的碳素工具钢。 13,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后由炉中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序。其作用是:消除内应力,提高强度和韧性,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应用:高碳钢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是为了使金属工件获得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钢铁、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热处理。 金属材料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热处理必备基础知识整理

热处理知识: 一、强化 1、细晶强化:细小等轴晶的晶界长,杂质分布较分散,各方向的力学性能差异小,晶粒越细小,强度、硬 度、塑性、韧性都好。 2、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这 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3、第二相强化:当合金中有第二相金属化合物质点存在时,使质点周围基体(固溶体)金属产生晶格畸变, 同时增加了基体与第二相的界面,两者都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提 高。 合金硬度、强度优于纯金属,因为2、3、 4、热处理强化(相变强化):利用重结晶的方法使相或组织发生变化。 二、相和组织 1、铁素体:碳在α-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2、奥氏体:碳在γ-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3、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4、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5、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三、热处理知识 1、热处理:把金属材料在固态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一种工艺。 2、退火:将金属或合金的材料或制件加热到相变或部分相变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一 种热处理工艺。 3、正火:将钢加热到完全相变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4、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或部分相变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5、回火:将经过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相变温度以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的热处理工 艺。 6、调质处理:将钢件淬火,随之进行高温回火,这种复合工艺称调质处理。 7、表面热处理:改变钢件表面组织或化学成分,以其改面表面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感应热处理基础知识

感应热处理基础知识 1 频率分段 高频(电流)频率:100~500KHZ,常用200~300KHZ; 超音频(电流)频率:30~80KHZ,常用30~40KHZ; 中频(电流)频率:500~20000HZ,常用2500与8000HZ; 工频感应加热:不需变频机,直接取用于50HZ工业电网。 2 高频感应加热装置 高频感应加热装置又称高频炉或高频机,它实质上就是一个大功率变频器,通过电子管振荡器将工频交流电变为大功率高频交流电,故又称为电子管式高频发生器。 目前,国产高频感应加热装置按其振荡功率有8、30、60、100、200KW等品种。 2、1 可控整流器 可控整流器得作用就是将高压变压器输出得三相高压电整流成高压直流电,并且要求直流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可控,以便在加热不同尺寸得工件时能相应改变振荡器得输出功率。 闸流管因具有功率大、能承受高压、管压降小、整流效率较高等优点,故20~200KW大功率高频加热装置一般都采用它作为可控整流器得整流元件。 闸流管可控整流器常用得栅极电压控制方法有交直流叠加控制与移相控制两种。 2、2 三相可控整流电路三种典型工作状态 (1)可控闸流管全部受控状态(α=180°) (2)可控闸流管全不受控状态(α=30°) (3)可控闸流管部分受控状态(30~180°) 2、3 高压硅整流器

高压硅整流器就是在高压变压器高压侧用硅组作整流元件制作得整流器,就是一种新型得大功率整流器。 2、4 电子管振荡器 振荡管又叫发射管,就是高频振荡器得核心元件。大功率高频振荡管都采用真空三极管形式。 2、5 电子管主要参数 (1)内阻R i :在栅压一定时,阳极电压增量△U a 与阳极电流增量△I a 之比,称为电子管内阻,即:R i =Ia ΔVa ?∣U g =常数 (2)放大系数μ:保持阳极电流不变,阳极电压增量△U a 与栅极电压增量之比,称为振荡管得放大系数,即:μ=Vg ΔVa ?∣I a =常数 放大系数表明了栅压对阳极电流得控制能力比阳极电压对阳极电流得控制作用要强μ(3~100)倍。 (3)跨导S:在恒定得阳极电压下,阳极电流增量△I a 与栅极电压增量△U g 之比称为三极管得跨导,即S=Vg ΔIa ?∣U a =常数 跨导即为栅极特性曲线直线部分得斜率。它表示栅极电压对阳极电流得控制能力。S 愈大,控制能力愈强。 以上三个参数R i 、μ、S 互相关联,即μ=S ·R i 2、6 三极电子管得放大工作状态 (1)甲类工作状态:栅负偏压E g 小于截止栅负偏压E g0放大器静态工作点为A 1点,阳流导通角2θ=360°此状态在特性曲线直线部分,非线性失真小,直流功率耗损很大,放大效率很低; (2)乙类工作状态:栅负偏压E g2=E go ,静态工作点为A 2点,阳流导通角2θ=180°,此状态非线性失真大,直流损耗小,效率较高;

热处理基础知识总结

热处理基础知识总结 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一、热处理 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20—40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3、固溶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4、时效:合金经固溶热处理或冷塑性形变后,在室温放置或稍高于室温保持时,其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 5、固溶处理:使合金中各种相充分溶解,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成型。 6、时效处理:在强化相析出的温度加热并保温,使强化相沉淀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强度。 7、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9、钢的碳氮共渗: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习惯上碳氮共渗又称为氰化,以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和低温气体碳氮共渗(即气体软氮化)应用较为广泛。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低温气体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10、调质处理(quenching and tempering):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调质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它的机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体组织更优。它的硬度取决于高温回火温度并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关,一般在HB200—350之间。 11、钎焊:用钎料将两种工件加热融化粘合在一起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基本知识

1.1热处理基本知识 1.1.1概述 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使金属和合金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获得工件使用性能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这种技术称为热处理工艺。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相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和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热处理工艺是古代冶金技术发展的结果。 在我国历史上,热处理工艺出现于铁器时代。当铸铁一出现,就出现了如何提高其韧性的问题。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根据这一要求最早出现的热处理工艺,这种处理方法出现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0年),至西汉已发展比较成熟。 在国外,历史上出现热处理技术较我国晚,但是在产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热处理技术却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光学显微镜的出现,被利用来观察钢和铸铁的组织。例如:19世纪中期,英国索拜和德国的马登斯等采用抛光、腐蚀等方法,并用光学显微镜成功地显示钢的显微组织,大大地推动了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俄国的切尔诺夫发现了钢的组织影响它本身的性质,并发现了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存在着组织变化的临界点,为钢的热处理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不久,英国的奥斯汀和法国的奥斯摩特应用相律(金属组织中化学成分不同、原子排列不同的组成物被成为不同的“相”)建立了Fe-C平衡图(如图1所示),使得钢的热处理有了依据。 此后,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热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我们可以把热处理热处理工艺分成四大类: (1)、普通热处理 即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这类热处理工艺根据其处理过程中是否采取防护及所采取的防护方法,又可分为无保护热处理,保护热气氛热处理及真空热处理。 (2)、化学热处理 (3)、表面热处理 (4)、复合热处理 1.1.2普通热处理 退火 退火是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降低钢的硬度,便于切削加工。 (2)消除内应力或冷作硬化,提高塑性以利于继续冷加工。 (3)改善或消除毛坯在铸、锻(轧)、焊时所产生的化学成分组织不均(如偏析、带状组织和魏氏组织)提高其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 (4)细化晶粒,提高大批量生产零件的组织均匀性,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根据退火目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低温退火:在A1点以下温度加热,过程中通常没有相变发生,目的在于消除铸、锻(轧)、焊以及切削加工过程中所产生得内应力,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2)再结晶退火:经过冷加工成型得成品或半成品,为了消除加工应力和冷作硬化现象,加热到Ac1以下或钢得再结晶温度以上,使形变晶粒经再结晶后变为细小等轴晶。 (3)不完全退火:加热到Ac1以上20~30℃,使珠光体变为奥氏体,目的是减小组织得分散度,消除应力,降低硬度。对共析和过共析钢来说,不完全退火可使片状珠光体变为粒状或球状。故亦可称为球化退火,实际上它是不完全退火得一种。 (4)完全退火:加热到Ac3以上30~50℃,目的在于消除组织缺陷,细化晶粒。该工艺主要适用于亚共析钢,通过重结晶可使其铸、锻后组织中析出得某些缺陷得到改正。由于加热温度高、周期长,这种工艺常为不完全退火或正火所代替。(5)等温退火:是完全或不完全退火得特例,加热温度既可在Ac1~Ac3之间,也可高于Ac3,视对组织得要求而定。等温温度在Ac1以下得珠光体转变区,等温后缓冷,亦可空冷。该工艺可代替一般得完全或不完全退火,尤其适合于共析和过共析钢的球化退火,可缩短生产周期使球化组织和硬度均匀。 (6)扩散退火:在远高于Ac3(或Ac m)温度(通常1100~1200℃)加热并经较长时间保温后炉冷或缓冷,目的在于改善或消除偏析,使钢锭或铸件的成分和组织均匀化。 正火 正火是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 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正火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硬度、细化晶粒,并获得比较均匀的组织和性能。通过正火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改善一些钢种的板材、管材、带材和型钢的机械性能。正火往往成为这些钢材的最终热处理。 (2)提高低碳、低合金结构钢的硬度,以改善其切削加工性能。 (3)改善和细化铸钢件的铸态组织,提高其机械性能。 淬火 淬火就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Ac m)以上,保温一定时间,使之奥氏体化后冷却,再以大于临界冷却,再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急速冷却,从而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方法。 按淬火加热温度不同,可分为完全淬火(加热温度高于AC3,全部奥氏体化后冷却,适用于亚共析钢和共析钢),与不完全淬火(加热温度高于AC1,适用于过共析钢);按冷却方式不同还可以分为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以及等温淬火等。 淬火目的一般来说有:提高工具、渗碳零件和其它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回火 为了满足不同零件对性能的不同要求,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待亚稳的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转变到一定程度再冷至室温即可调整零件的性能,这一处理再生产上被称为回火。 一般地说,凡经淬火的钢随后都要进行回火;其主要是:(1)在通常情况,工件淬火后强度与硬度有很大提高,但塑性与韧性却明显下降,而实际使用的工件则往往要求强度与塑性有适宜的配合;(2)淬火组织处与亚稳定状态,它具有自发地向稳定组织转变趋势,因而将引起工件的性能与尺寸稳定性的改变;(3)淬火钢内通常总存在很大的内应力,如不及时消除,会引起工件进一步变形甚至开裂。因此,回火一般就成为淬火后必不可少的后续工序,其主要目的就是: 1)、获得所需组织以及改善性能; 2)、稳定组织与尺寸; 3)清除内应力。 回火的分类: (1)低温回火:回火温度一般在150~250℃,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适当降低淬火钢(马氏体)的脆性并减少淬火应力。 (2)中温回火;回火温度一般在350~500℃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中温回火的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同时又有较高的韧性。 (3)高温回火:回火温度一般为500~650,回火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习惯上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既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及冲击韧性的综合机械性能。

热处理基础知识

热处理 第一节 1.定义:把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一定的进度进行冷却,得到所需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解释: 一定温度:根据要求的某一温度。 淬火:完全奥氏体化的温度。 、AC3来确定的。影响因素,原始组织,各种钢的加热温度都是根据临界点AC 1 加工状态,工件尺寸等。 以一定的速度进行冷却——因为速度不同所获得的显微组织不同,因而机械性能不同。 2.热处理的作用 热处理这一方法历史上,例如刀、剑、钢针加热——放入水中——用锅炒——炒。 金属材料是现代化工业中的主要材料,例如:汽车齿轮、刀具、机床部件都需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作用:A提高硬度 B降低硬度便于切削或其它切削加工 C消除因在各种加工中所引起的内应力。 D改善金属的内部组织和性质,使其满足不同的要求。 E提高表面耐磨耐腐性。 热加工的对象是半成品,出现错误时会产生废品,损失大。 3.哈量厂的热处理 哈量生产的产品——通用量具,标准刃具、精密量仪、数控刀具、数控机床。 97%的零部件都需要经过热处理。热处理分厂有160人,除了一些辅助工段有3个主要工段。 1)合金钢工段——主要处理量具,仪器配件、数控机床配件。 所用钢种:T10A——优质碳素工具钢(游标卡尺) GCr15——轴承钢(换塞规,块规) 9SiCr——合金工具钢(板牙、自用工具) 40Cr——合金结构钢(机床配件) 45#——碳素结构钢(板牙) 20CrMnTi——合金结构钢(渗碳件、数控刀柄) 2)高速钢工段:W6Mo5Cr4V2、W9Mo5Cr4V、W18Cr4V——产品:钻头、丝锥、铣刀。 3)综合处理工段:渗碳、真空淬火、多用炉淬火。 第二节:钢的分类 钢是由Fe+C的合金元素组成 铁碳合金按其含碳量的质量分数表示: 钢——W c=0.0218%~2.11% 工业纯铁——W c<0.0218% 铸铁——W c>2.11%

金属热处理相关基础知识

金属热处理基本知识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1.金属组织 ●金属:具有不透明、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热和导电性并且其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增高而 减小,富有延性和展性等特性的物质。金属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排列的固体(即晶 体)。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中成份、结构、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固溶体:是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 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 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 硬度和强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固溶强化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 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碳在a-Fe(体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碳在g-Fe(面心立方结构的铁)中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碳和铁形成的稳定化合物(Fe3c)。 ●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F+Fe3c 含碳0.8%) ●莱氏体:渗碳体和奥氏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含碳4.3%)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