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蟾蜍的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的研究

蟾蜍的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的研究

蟾蜍的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的研究
蟾蜍的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的研究

蟾蜍的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的研究

摘要:对蟾蜍的药用价值和养殖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动物的开发利用和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蟾蜍药用价值人工养殖

蟾蜍俗称癞蛤蟆,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在动物分类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其药用价值很高,用蟾蜍生物毒素治疗临床疑难杂症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蟾蜍药用价值的应用正不断深入,蟾蜍的开发利用和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对药用动物蟾蜍的药用价值及养殖管理作详细介绍,旨在为蟾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1 蟾蜍的药用价值[1]

1.1蟾酥的药用价值

蟾蜍的耳后腺(眼上角的一对椭圆型凸起部分)和背部皮肤腺分泌物的白色乳浆加工品蟾酥,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在《名医别录》以后的本草中多有记载,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蟾酥除了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用于痈疖、疗毒、咽喉肿痛、龋齿疼痛等症以外,还具有确切的抗肿瘤活性。其对肝癌细胞、结肠癌细胞、肺癌细胞及胃癌细胞都有明显作用,有望成为有效的抗癌新药[2]。

1.2蟾衣的药用价值

蟾衣是一种从民间新挖掘的动物类新药,是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蟾衣的初步临床应用,已表现出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疮痈等有较好的疗效。如果进一步确证其药用价值,制订出药材质量标准,使之真正成为一种很好的药材新资源进人药材商品流通市场,必将造福于民,在防病治疗病中发挥积极作用。

1.3干蟾皮的药用价值

蟾蜍除去内脏的干燥尸体为干蟾皮,性寒味苦。用于治疗小儿疮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疗毒等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3]。由于干蟾皮必须杀死蟾蜍才能取得,故资源利用受到限制。干蟾皮在《本草拾遗》中有收载,各大药材公司有商品出售。

目前国内生产的中成药中,含有蟾蜍成分的已超过100种,如驰名中外的“六神丸”、“麝香保心丸”、“梅花点舌丸”、“季德胜蛇药”、“蟾酥丸”、“蟾酥镇痛膏”、“蟾酥注射液”、“复方蟾皮胶囊”等均是其中的代表。蟾蜍或其制剂的药理作用有:①强心作用。蟾酥的强心作用与洋地黄相似,临床上的优势是无蓄积作用、显效快和利尿作用强。②升高血压及兴奋呼吸的作用。脂蟾毒配基、蟾毒灵及华糖毒精等,均具有显著的呼吸兴奋和升高血压等兴奋中枢作用。③局部麻醉作用。含蟾酥80%的乙醇提取液,用50%丙二醇作助溶剂,配成0.1%的溶液,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麻醉效力不低于可卡因。④抗炎作用。蟾酥对大鼠甲醛滤纸球肉芽肿具有抗炎作用。局部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兔,肌肉注射蟾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⑤抗癌作用。蟾酥制剂合并化疗或放疗使用治疗多种癌症时,能不同程度防止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试验研究与临床治疗均证明,采用蟾酥、蟾皮、干蟾的复方或成方制剂治疗肺癌、皮肤癌、宫颈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效果显著。蟾蜍毒素的介入疗法,使局部保持有效药物浓度,提高疗效并减轻化疗副作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4-5]。

2 蟾蜍的人工养殖[6]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改变、环境污染及人们滥捕等原因,蟾蜍资源日益枯竭,因而市场上蟾酥、蟾衣等药材的售价日见上扬。蟾蜍各地都有,种源易得;蟾蜍本身有毒,天敌少、病害少,容易饲养;蟾蜍饲料来源广,晚上可用灯光招引飞虫作为其食物,也可以用蝇蛆、蚯蚓等饲喂;蟾蜍从蝌蚪到养成仅需1~2年,饲养周期短,见效快;人工养殖蟾蜍对饲养场地要求不高,房前屋后空闲地均可养殖,还可在稻田、菜园、果园等处放养蟾蜍,养殖成本低。因此,依据蟾蜍的生物学特性,开展蟾蜍的人工养殖,既是致富好门路,也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蟾蜍产品,为防治疾病和保障人类健康服务。

2.1 养殖场建造

蟾蜍养殖场要选择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虫源丰富、气候温暖、管理方便的地方,一般可根据现有水面对池塘、渠道、水沟、水田等进行改造即可。场地四周建约1. 5 m高的围墙或围以尼龙网,以防蛇、鼠等蟾蜍敌害进入场内危害蟾蜍和防止蟾蜍外逃。蟾蜍下水较少,占用水面较小,因此养殖场内饲养池的总面积占整个场面积的30%左右为宜,池中放养水生植物,如绿萍、水葫芦等,池

上安装黑光灯诱虫,供其捕食。场内留下70%左右的面积建旱池,种上小灌木、耐荫湿的花草或丝瓜、葡萄、玉米、大豆等,并用砖石垒上大小不等的若干洞穴,供蟾蜍活动和栖息。养殖场内至少要建有3种饲养池: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蟾池。产卵池大小为3~6 m2,池深40 cm,水深保持在20~30cm;蝌蚪池面积一般10~40m2,池深约40 cm,水深30 cm,池底微倾斜;成蟾池面积为40~80m2,池深70~80 cm,水深不少于50 cm,池底铺10 cm厚的泥沙,四周以斜坡与陆地相连。

2.2 苗种繁育

蟾蜍是卵生动物,一年繁殖一次,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为蟾蜍产卵盛期(产卵期在国内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对于初次养殖蟾蜍的单位和养殖户而言,解决苗种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在产卵季节的雨后到静水处寻找蟾蜍卵块,捞回放入池中孵化;二是在惊蜇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到野外潮湿的地方捕捉越冬蟾蜍,选择健壮的成年个体,放到产卵池中养殖,让其交配和产卵;三是到养殖单位购买优良种蟾回来饲养,集中产卵和孵化。无论是捕捉的野生蟾蜍还是从养殖单位购买的种蟾,为了提高受精率,雌雄比例以(2~3)∶1配对为宜。当水温在10℃以上时,雌雄蟾蜍在池中抱对交配产卵。待其产卵后移走种蟾,留卵于产卵池或将卵及时捞入孵化池内自然孵化,水温保持在18~24℃,经历3~5 d即孵出蝌蚪。孵出1~2日龄的蝌蚪要及时转入蝌蚪池饲养。

2.3 养殖密度

蟾蜍的养殖密度视其大小及饲养池水深而定。一般初孵出的蝌蚪放养密度为 2 000~4 000只/m2,20日龄蝌蚪为500~1 000只/m2,30日龄以上的蝌蚪为200~300只/m2,2个月后的幼蟾按其体重计为2.5~3.5 kg/m2。成蟾放养数量的计算方法与幼蟾相同,一般水面可放养20~30只/m2。

2.4 饲养管理

孵出初期的蝌蚪,无需饲喂,但要事先培肥池中水质,使水中浮游生物及有机物碎屑的量维持在合适水平,供蝌蚪采食。7日龄以后的蝌蚪,逐渐补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黄粉、豆浆等。20~30日龄以上的蝌蚪可以投喂动物内脏、猪血、糠麸、畜禽粪便等。每天投喂1~2次,投喂量约占其体重的5%。幼蟾与成蟾以在陆地上采食为主,因此除了用灯光招引飞虫供其捕食外,饲料主要投放于陆地或岸边,若投放于水中则应在水下10 cm处设饲料台。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随着

蝌蚪或幼蟾长大,须按个体大小分池饲养;幼蟾生长快、食量大,要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给,夜间用灯光招引飞虫供蟾蜍捕食;夏、秋季节水质易变质,应根据水色变化及时灌注新水,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勤于巡视,做好日常防逃、防敌害和防病害等工作;越冬期间,池塘要保持一定水位,陆上洞穴要覆盖柴草保温,以防越冬蟾蜍冻死。

2.5 药用材料的采集与加工

以蟾蜍为基原的常用中药材有蟾酥、蟾衣、干蟾等,它们的采集与加工方法简述如下:①采酥。除了在蟾蜍的繁殖季节外,均可采收蟾酥,其中从立夏至秋分这段时间采收最为适宜,其间每隔21~30 d可采酥1次。采酥时一手捉蟾蜍(可戴胶皮手套),一手用竹或木制刀片刮取其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注意勿溅入眼内以免引起发炎),盛入非金属器皿中,滤去杂质,然后将浆液薄薄地铺入圆瓷盘中晒干或阴干(此称为团酥);或将浆液涂在玻璃上,晒干或烘干(此即为片酥)。将成品密封保存或出售。②采衣。蟾蜍每年在生长季节可自然脱蟾衣数次,一般以下半夜脱衣为多,它边脱边吃,所以很难采到蟾衣。人工养殖时,一般芒种以后是蟾衣的最佳采集期。采衣时用清水洗净蟾蜍身上的泥土、灰尘,将其放人桶、缸或专门的脱衣池中,人在一旁守候等待。蟾蜍脱下的蟾衣要及时取出并用清水轻轻漂洗干净后晾干、密封保存以供药用。③干蟾制作。将已采过蟾酥的活蟾,剖去内脏,洗去血污后用竹片将其体腔撑开晒干,或挂在通风处阴干即可。

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蟾蜍本身及其附带的蟾酥、蟾衣、蟾皮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其药用价值的研究能够更清楚、准确的应用在临床上。同时对其人工养殖的研究使蟾蜍的应用不限于自然繁殖,能为人类带来更大更广的用处。我相信以后通过对蟾蜍的更细致、深入的研究,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利益与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卫东,孙志芹,顾丛峰.蟾蜍的药用价值[J].黑龙江医药,2003,6(16):548-549.

[2] 张尹.蟾酥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23.

[3]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编写组》编.中草药学〔M〕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432 - 1441.

[4] 冯秀娟,陈大健,李忠生,等.蟾蜍的化学成分及其临床应用[J].中兽医学杂志,2007(3):36-38.

[5] 江成亮,竺叶青.蟾蜍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2(1):67-72.

[6] 王加连.蟾蜍的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1):240-241.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大鲵养殖技术大全

大鲵养殖技术大全 大鲵养殖技术 1、养殖场地建设。娃娃鱼喜静、喜阴,所以养殖场地**好选择在山区或人烟稀少的环境,这种环境相对独立安静,还较为阴凉,有利于娃娃鱼生长。养殖场地内一定要暗,池地一定要光滑,养殖池不宜过大,有很好的排灌措施。养殖产地内要有孵化池、幼鲵池、饵料池等,养殖池在修建好之后不要立即放入娃娃鱼饲养。由于建池会使用水泥,而水泥的碱性较大,碱性过强会造成娃娃鱼大批死亡,所以新建场地一定要处理,将碱性降下来在饲养。 2、种苗投放。养殖时去娃娃鱼人工养殖中心购买种苗,为保证养殖成活率,做好选择体型较大,达100克以上的幼苗。投放是也要注意方法,娃娃鱼看似温顺,但其实它们的性格

凶狠好斗,如果因食物缺乏而饥饿时,常常厮咬打斗,严重者会导致娃娃鱼死亡,所以投放是一定要暗生长阶段分类投放。 3、饲养。娃娃鱼食谱极为广泛,各种鱼虾,昆虫以及猪、羊、鸡的内脏即可成为它的食物,但是一定要新鲜的。由于娃娃鱼的特性,一般养殖户都在山区和人烟稀少地区养殖,所以为了解决食物来源,所以在养殖时会附带养殖一些小鱼小虾或蚯蚓、黄粉虫之类的。饲养要注意不让其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注意天气和水温的变化,观察它的摄食量,定时定期投喂。 4、管理。娃娃鱼养殖**重要的是水质管理,娃娃鱼对水质要求极为严格,喜洁怕脏,一般自来水都可能达不到它的养殖要求,需水质清晰、无污染的溪水和泉水**。另外娃娃鱼适合生长水温在16-22度,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娃娃鱼的生长,严重者会造成娃娃鱼的死亡。 养大鲵违法吗?

1.私自饲养娃娃鱼是违法行为。娃娃鱼的经济价值较高,人们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大鲵数量锐减,许多地方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国已将大鲵列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严禁捕猎,如因科研、展出、繁殖饲养等需要,须经主管部门批准方能捕捉。 2.吃娃娃鱼犯不犯法?娃娃鱼野生的不能吃,吃了是犯法的,人工养殖的是可以吃的。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子二代以上才可以食用、开发利用,也就是“孙子”辈,野生娃娃鱼繁殖出来后进行人工饲养的叫子一代,再下一代才叫子二代。吃大鲵首先是货源要合法,所经营利用的大鲵必须是人工驯养的,供应方必须持有《驯养证》,其次是吃的地方要合法,利用方必须是定点地方并持有《经营利用证》。 大鲵养殖注意事项 1、养殖条件 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

马齿苋的营养保健功能及产品研制

马齿苋的营养保健功能及产品研制 张 雁1 潘江球2 池建伟1 张名位1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功能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2 华南热带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01) 摘要 概述马齿苋的主要化学成分、医疗作用和营养保健功能,探讨马齿苋饮料、马齿苋蜜饯、酸辣马齿苋等马齿苋产品的加工工艺。 关键词 马齿苋 功能成分 加工工艺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又名马苋菜、马蚱菜、瓜子菜、酸味菜、长寿菜等,我国南北各地都有产出,生命力强,生长季节长,从4月到10月均可在野外采集,且蕴藏量大。它是常见的中草药,也是人们喜爱的野生蔬菜,近年国内有些地区开始将它进行田间栽种。马齿苋已被我国卫生部定为药食共有资源。 1 马齿苋的药效、营养特点及保健功能1.1 马齿苋的医药效能 传统中医认为,马齿苋性寒、味酸、无毒,入大肠、肝脾经。临床医学证实,马齿苋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除湿消肿、杀菌止痢等方面的确有不凡功效。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4]:①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人体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急慢性痢疾疗效良好,有“天然抗生素”之美称;②能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③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④对血管有显著收缩作用。对于妇女产后出血、剖腹产、刮宫后子宫出血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均有疗效;⑤具有抗结核作用。尤其对淋巴结核溃烂、脊椎结核、骨结核、肾结核、肺结核有治疗作用;⑥清热解毒。凡毒热内壅或湿热蕴结所致血痢、热淋、肠痈、阴肿带下等均可用它作为食疗;⑦消肿止痛。鲜马齿苋水剂、膏剂外用于虫咬伤感染处疗效显著,并对银屑病等皮肤病有疗效。 1.2 马齿苋的营养特点及保健功能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马齿苋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马齿苋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含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功能成分。 1.2.1 蛋白质含量高[5~7] 马齿苋中蛋白质含量达到2.37%,比大白菜高近一倍,比南瓜高5.92倍。可见,马齿苋是一种高蛋白蔬菜。 1.2.2 含氨基酸全面[6~8] 马齿苋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2%,高于一般常见蔬菜,而且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占总量的47%,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也较接近人体组织的相对量。 第6卷第3期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0年9月 V ol.6N o.3 JOURNA L OF S OUTH CHI NA UNI VERSITY OF TROPIC A L AG RIC U LT URE Sept.2000

进行课例研究及其注意问题

进行课例研究及其注意问题 一、怎样进行课例研究1、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课例必须把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学生在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生学得怎么样;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

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2、常用操作模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第一种,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第二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第三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教学点,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第四种,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二、写作课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师要多反思我们经常强调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包括反思是就是“回头看”,对课堂教学过程(或文本实录资料)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发现问题需要有“眼光”,教师的“眼光”就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写作课例的基本前提,就是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写作课例要反思什么:在写作课例前,

娃娃鱼养殖技术

娃娃鱼养殖技术 娃娃鱼是大鲵的俗称,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自治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为多。大鲵喜阴怕光,生长速度较慢,在野生条件下要5~6年方可性成熟,体重达500克以上,在人工条件下也要至少3年以上达到商品规格。并且,大鲵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因此,养殖很不普遍,仅限于江苏、湖北、广东等地的少数养殖场。但近年来,娃娃鱼的养殖受到广泛的重视,是很有潜力的名特优养殖品种。 一、养殖地的设计与建造 根据娃娃鱼独特的生态习性,在养殖池设计时要考虑适于娃娃鱼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一养殖池结构娃娃鱼养殖地为两种,一种为露天养殖池,一种为人防工程及地下室养殖池。其结构为砖、水泥、石头、混凝土结构。具体结构要求是: 1.池壁结构娃娃鱼养殖池池壁要求是:①截止水,使之不漏水;②安全牢固,能承受池壁四周士的压力及池水中的压力,池壁不沉陷;③要有防逃设施;④价格便宜。 娃娃鱼养殖池壁一般用方块石头、砖或混凝土砌成,水泥嵌缝,池壁要用水泥浆抹平滑或贴瓷砖。 池壁顶端要向他内伸出10厘米,以防娃娃鱼逃跑。

2.池底结构娃娃鱼池底一般先用石块夯实,厚度20~30厘米,再用小石渣填空,**后用混凝土铺平。为了便于排水,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倾斜度为2%左右,再由中心向一边角的排水口倾斜,倾斜度1%~1.5%左右。 3.进水口进水口位置依据进水道,与排水口相对设在池角。进水口要高于池壁,**好高于地中水面60厘米,并且向池内伸出20厘米,进水口材料可用水泥管或混凝土方,也可用铸铁管、塑料管,无论进水口用什么材料,均必须安装控制设施及过滤网。控制设施采用直通截止阀,问及管径大小可根据各类娃娃鱼池口需要水量多少和进水压力而定。幼体池可选100-300毫米,成体池可选用300~500毫米。进水口过滤网材料要选用不锈钢,同目亦要根据娃娃鱼池大小而定。 二养殖地的建造娃娃鱼成体养殖池是娃娃鱼养殖重要环境条件,是娃娃鱼商品化养殖阶段的关键时期。成体阶段,娃娃鱼抗逆力增强,适应能力增加,同时潜逃和同类弱肉强食也达到高峰。因此,成体地要求根据其这一阶段生理的特点。建造5个以上,以便按个体的大小,分开养殖。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成体池可建在室内或人防工程内,也可建在室外。建池面积可达100~2000平方米。池内人工弧度或穴洞面积占成体池面积的2/3,弧度或穴洞大小树成体个体大小而定。室外建池,除了室内成体地要求和设施外,必须要安装遮荫设施。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安装遮荫物,要求池顶部、四周全部要有遮荫物。 二.成体的养殖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三节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对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的了解的基础上,对第一、二节 设计的观察或实验方案进一步进行修改,讨论实施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将所学的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使学生注 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做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 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对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是非常重要的,是上节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和意义。贮食行为决定了动物能否渡过缺少食物的困难时期,决定了其个体能否生存;繁殖行为决定了动物种族的延续,决定了该种族能否繁衍生息。这两种行为也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因此,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本课无难点。 与上节相同,本节涉及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实例众多,不难理解。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本课无难点。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还是在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 在本章介绍的六个动物行为的类型中,只要能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种动物的一个类型的行为,或者就动物的一种行为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并付诸实施,真正体验一下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动物行为及行为类型的概念,增强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也可以根据今天学习的新课修改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鼓励各小组抓紧时间早日落实计划。 2.引人新课: 关于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录像片断很多,教师可在课前做好准备。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录像,再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引出本节新课。也可以用幻灯片、投影片加教师的讲解引人新课。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细读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例子。想想这两种行为对动物自身和它们的种族有什么意义。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找出本课的重点知识。用自己的话说说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

什么是课例研究_由网上盛传的一则_课例研究_引发的思考

2010年第2期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近日,笔者在网络上发现一篇名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课例研究”的文章,并被诸多网站转载,对此颇感兴趣。该研究大体如下〔1〕: 研究主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教学科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教材高二年级第二章 《化学平衡》。研究过程:化学组教师选取了本节课第二课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在授课模式上进行探讨研究。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分别在三个教学班实施三种教学模式,经过执教教师说课、上课、研究教师听课、评课及个人反思和总结,逐步改进,三次重复,最后探索出了适宜化学理论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 一次课例:一次课例的内容是从表层讲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速率的影响。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是:通过大理石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学生对比生成气泡的快慢,得出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演示双氧水与分解实验的对比,得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关于压强和温度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抽象的过程,感受结论的得出,然后由教师从理论实质上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最后通过习题练习加以巩固。 课后反思…… 二次课例:二次课例采用“自学引导”的教学模式,此模式分:自学达标→引导深化→练习巩固。二次课例讲浓度和压强的影响。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是:通过教师做对比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得出结论,重难点由教师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习题的练习加以巩固。 课后反思…… 三次课例: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此过程分为:自学达标—实验探究—知识小结。三次课例只讲浓度、压强对反 应速率的影响。 对该节课的重点突破方法: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 此课例研究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更适合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我们暂且不讨论此课例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要问的是,此课例研究是规范的课例研究吗?要回答此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及其基本步骤 课例研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课例研究是教学共同体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引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需解决的主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2〕。课例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基本步骤:选取主题,设计教案初稿,教学、观课,集体反思,总结、分享。 1.从内容要素来看 课例一般包括四个要素:主题与背景,情境与描述,问题与讨论,诠释与研究〔2〕。此课例研究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研究主题,显得相当模糊。从“研究过程”内容中,我们可以做如下两种研究主题推断:一是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容的不同教学效果影响;二是以 什么是课例研究 ———由网上盛传的一则“课例研究”引发的思考 ◇王星乔占小红滕瑛巧 管永祥梁德娟 摘要: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进行课例研究,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打造研究共同体。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师;研究共同体 图 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3〕 选取主题 计 划 执 行 总 结 总结、 分享教学、观课 设计教案 集体反思 44

娃娃鱼人工养殖的条件

娃娃鱼人工养殖的条件 人工养殖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 1.1.1水资源要求 根据我所多年采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1.2环境要求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 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

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2、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 2.1养殖池的消毒 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2.2鲵种消毒 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呋喃类药物每立方米水体0.2g或亚甲基0.5g兑水浸泡5分钟,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2.3种苗鉴定 2.3.1大鲵苗种与其他苗种的区别 在两栖类中。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

课例研究总结

操作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创设 课题研究总结 经过这次课例研究,我们收获了很多,一方面开展本课例的研究提高了全体数科组成员的研究水平,使我们的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另一方也暴露出来我们研究的许多不足之处,这为我们今后开展类似的研究活动提供了许多借鉴的宝贵经验。现在就我们的研究成果与大家交流一下。 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学生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动手实践。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此外,动手操作也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灵活应变的指导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互动是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提高实践活动的质和量是保证学生学习成效的核心,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根本。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讲究动手操作策略,优化动手操作情景,让学生全员参与,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智慧的火花得以熊熊地燃烧。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因此,在课堂上,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把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态度、价值观且富有个性的过程,从此积累广泛的数学经验,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轻松感悟数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个个惊喜的浪花。 课例一、摆一摆在活动中理解概念

课例研究培训心得体会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关系之邹议论文

课例研究培训心得体会|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关系之邹议论文论文关键词:课例研究人文价值教育整合 论文摘要: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三期项目之所以试图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整合,是因为二者不仅在目标上具有契合点,也在过程上具有交叉点。本文不仅简要论述了二者的关系,也对项目实施过程出现的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整合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关系的探讨,笔者是在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感悟的,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二者各自的特性,也能够为将二者做到有机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就针对二者之关系谈一些浅薄之见: 一、目标之契合点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对于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是教师用来改进教学的手段,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美国全美科学基金会(the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研究了六项美国的“课例研究”状况,认为“课例研究”的目标在于:(1)理解“课例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支持和挑战,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2)调查“课例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3)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变革方式进行设计;(4)开发视频材料和文本材料,支持美国“课例研究”的实践。那么,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又在于何处?在致力于人文价值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在品德、学业、为人等各方面发掘教师和学生固有的、内在的人文卓越品质。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方面:教师师德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知识涵养;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养成;教师教学专业研究能力形成。二是在孩子方面:实现孩子们全方位(心、头、手)的发育,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具有的潜能,培养孩子无私的服务态度。 从二者各自的目标来看,它们都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教师,二者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发展等方面有所关注,另一方面是学生,二者都有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目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更为全面,也更为理想,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可以说,就目前我们的教育现实来说,人文价值教育可能仍然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它遥不可及,我们应当相信它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并为之不断努力,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信仰,虽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很琐碎,也许可以说是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应当坚信,这种力量经过慢慢的凝聚,一定会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二、过程之交叉点

课例研究的关键是聚焦课堂

课例研究的关键是聚焦课堂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 在我国,课例研究的根本特征是以学科教学研究为核心、以教研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可能有外来研究者参与)研究教学与改进教学。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校本研修的愈加重视,课例研究更是被赋予了发展教师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的功能和价值。 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种有效研修方式看,可以把“课例”定义为“以课为例讲道理”,即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该课为例),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道理的聚焦点),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之所以强调“教学改进背后”,其实是期望课例不仅要展现出一节课的授课过程,更要指出为何这样授课、为何如此改进的研究思路,从而有利于其他教师从一节课感悟到一类课的道理。因此,课例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课例”的过程,即以一节课的研究为例试图围绕一个主题探讨一类课的改进。 课例的呈现需要哪些要素 从课例研究的成果表达角度,为了让教师能够直接地从阅读课例中受益,特别是看到课堂教学的改进过程、反思到一类课的改进问题。我们提出课例成果表达的四个要素。 1.主题与背景 这一要素回答这次课堂教学研究聚焦教学中的什么问题以及为何要选择研究它。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评课往往对一节课从

不同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但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课例研修活动重点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因为,“小”才有可能“深”。主题最好从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课例所要探讨的问题。此外,还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它可能是来自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来自教学中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等。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理解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2.情境与描述 这一要素回答在围绕主题的教学研究中,课堂里实际发生了什么。情境是指围绕研究主题的关键的原始片段,描述是指对那些与研究主题不太密切的课堂教学过程采取第三者角度的语言叙述。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原始的课堂情境必不可少,但这不等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里。课堂情境的描述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过程,但其细节可以适当删减与调整,需要紧紧环绕研究的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 3.问题与讨论 这个要素期望把课堂教学背后改进的过程展现出来,即遇到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做出新的教学决策、这样决策的理由是什么。这种背后的思考可以是群体讨论也可以是个体反思。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交代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可以使读者知道教学改进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

第三节 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第三节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导读:本文是关于第三节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三节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对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的了解的基础上,对第一、二节设计的观察或实验方案进一步进行修改,讨论实施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将所学的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使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做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 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对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是非常重要的,是上节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和意义。贮

食行为决定了动物能否渡过缺少食物的困难时期,决定了其个体能否生存;繁殖行为决定了动物种族的延续,决定了该种族能否繁衍生息。这两种行为也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因此,动物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本课无难点。 与上节相同,本节涉及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实例众多,不难理解。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本课无难点。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还是在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 在本章介绍的六个动物行为的类型中,只要能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种动物的一个类型的行为,或者就动物的一种行为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并付诸实施,真正体验一下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动物行为及行为类型的概念,增强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及其注意问题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及其注意问题 一、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 课例必须把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 学生在学习什么;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 “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 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2、常用操作模式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 第二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第三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教学点,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 第四种,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 课。二、写作课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多反思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贮食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使学生了解动物繁殖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动物贮食行为的概念。 2.动物繁殖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 谈话法结合讲述法。 教学准备 “蚁巢”模型;“三刺鱼的繁殖行为”挂图(自绘);“鸟和猫求偶时的叫声”录音带。 教法建议 有贮食行为的动物都把食物贮藏在隐蔽的地方,或其他动物难以获取的地方。学生了解的事例较少,教材中列举的实例很多,生动有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可以制做一个蚁巢断面模型,演示蚂蚁的贮食行为。制做蚁巢断面模型可利用玻璃水槽、废弃的玻璃鱼缸或做成一面镶玻璃的木盒。用泥土做成蚁巢。巢中放入麦粒若干和大型蚂蚁干制生态标本苦干。 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一些按照顺序出现的阶段,如雌雄个体的识别、繁殖空间的占有、求偶、交配、孵蛋、哺育后代等。每个阶段又包括许多特定的行为表现,对一种动物来说,可能具有全部阶段,或只具有其中几个阶段。动物的繁殖行为在自然界较为常见,但在课堂上却较难直接观察到。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挂图和标本,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直观。平时应留意收集可以做为直观教具的材料,制成标本、录音、摄影或摄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动物的攻击行为,举几个实例。 2.什么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举几个实例。

讲授新课: 引言:取食和繁殖是动物生活的两个最大需要,野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往往是不均衡的、大多数动物得到食物会饱餐一顿,然后扬长而去;找不到食物便忍饥挨饿。不少动物,从弱小的蚂蚁到硕大的金钱豹,都有贮存食物的行为。 一、贮食行为 (展示蚁巢模型) 这是一个蚁巢模型,请同学注意观察,再结合教材,叙述一下蚂蚁的贮食行为。学生:在农田附近的蚂蚁能够把麦粒等食物贮存在它们的巢穴里,蚁巢在阴湿的地下,不免有的麦粒会发霉或发芽,蚂蚁便把一些变质的麦粒搬到阳光下去晒干,实在不能吃的便不要了。 教师:蚂蚁贮存麦粒的行为多么巧妙,不但会贮存、会晾晒、还会挑捡。是谁教会它们这样做的呢? 学生:没有人教它们,是它们生来就会的。或答:是遗传的。 教师:不同动物贮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非洲,鬣狗和豺没有贮食行为,捕不到猎物时便吃其他动物剩下的食物。金钱豹能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高高的大树上,虽然鬣狗、豺等动物看得见,但吃不着。当金钱豹饥饿时再爬到树上去吃,直到吃光为止。此外,黄鼬、美洲狮、松鼠和鼠类等动物也有贮食行为。松鼠最喜吃核桃和松子。也常把采到的蘑菇挂在树枝上晾晒。秋季常把大量的食物分散贮藏起来,准备越冬食用,由于过于分散,经常忘记贮藏地点。在平原,仓鼠、社鼠、家鼠、鼢鼠也都有贮存粮食的行为。1只大仓鼠秋季通常搬运粮食1—10多公斤,多的可达20公斤,所以鼠类是人类的大敌。群居生活的蜜蜂所酿的蜜和采集的花粉,大部分也是贮存起来为了过冬用的。 大多数动物的贮食行为是由干食物来源不均衡而引起的。在四季常青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草食动物就很少有贮食行为;一年四季或干湿两季明显的地带,尤其是在食物稀少的季节,许多种不进行休眠的动物便有贮食行为。 虽然各种动物的贮食方式足千差万别的,但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动物贮存了食物,可以使它们度过食物缺乏的严冬季节,对维持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二、繁殖行为

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随着黄羊镇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需求强烈,但生源的学习成绩处于毕业生中差程度,数学学力80%处于中下水平;升入普高后,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空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探索研究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新模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才能的充分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本课题《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力图针对学生学力薄弱的实际,全面贯彻课改精神,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力求两个方面有突破:(1)探索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教师可控制变量,即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及对策;(2)探讨“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其属于农村普通高中校这一类。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近年来高中扩招趋势有增无减,农村普通中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日渐突出,尤以数学学科表现最为明显。农村中学所处地理位置、信息来源、文化教育意识、学生生源等原因,造成了农村普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难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对此问题做深刻地研究和探讨,且深感此项课题研究责任重大。临颍二高只是众多农村普通高中的一个缩影,所以本课题研究以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指导课题工作的一些策略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教育效果。 意义 数学是物理、化学等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素质培养中起着特殊作用,而且能够使我们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我们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所以说在社会基础教育中,数学始终处于重要的核心位置,我们应给予数学教育以高度的重视,使数学素质成为每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抓起,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教育,使数学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这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生物教学--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李再生教学目的: 1、懂得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 2、懂得动物的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意义。 教学重点: 贮食行为和繁殖行为的概念。 教学难点: 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制作投影片 教学准备: 光盘、投影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大家知道,动物的行为是很复杂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动物的两种行为: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哪位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动物的攻击行为?举一个例子。什么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举一个例子。 (P114) 看光盘。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动物的另二种行为:利用投影显示课题:(见标题) 一、贮食行为:

1概念:动物贮藏食物的行为 在动物界中,有许多种动物有贮食行为。小至蚂蚁,大至豹子和狮子,它们都有贮食行为。下面以常见的蚂蚁为例来加以说明。 (P117)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蚂蚁将很多麦粒贮藏在蚁巢的“粮仓”中,这些麦粒有时会发霉腐烂,但蚂蚁能将麦粒搬出去晒干或者扔掉。在彩图二十四中,一只金钱豹将捕到的羚羊挂在高高的树上,使树下的狗和猪看得见却吃不到,它自己独享美餐。除豹子外,不少食肉兽也有将吃不完的食物藏起来的习惯。如大灰熊将蜂蜜野果藏在地下,美州狮将吃不完的食物吃吃埋埋。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能贮藏食物供冬季食用。如豹鼠将松果藏起来,星鸟将榛子掩盖在冰雪之下,也能把它找到。除此之外,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有这种行为?(黄鼬、松鼠、老鼠)看光盘。那么,动物具有贮食行为有什么意义呢? 2意义:对动物度过食物稀少的时期,维持动物正常的生命活动十分有利。二、行为: l概念: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子代的哺育等)每一种动物都有繁殖行为,方式方法是很不相同的。从低等的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到高等的哺乳动物大猩猩,它们在生长发育成熟时,都能够进行繁殖,都具有繁殖行为。

课例研究的方法

课例研究的方法 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周卫研究员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1.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典型问题和关键教学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改进。 课例是学科教师经常面临和值得思考的一种教育案例,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主要方式,正如美国教育案例研究所所长居迪·舒尔曼所说:“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释问题。”[1] 课例研修最基本的前提假设是:教师知识是情境的知识,教学智慧是群体的实践智慧,因此,它只能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伙伴互助、实践反思、专业引领、行为跟进才能得到整体的提升。课例研究是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相长的必经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它为教师与同事伙伴、与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2.课例研究的由来与进展 课例研究上个世纪起源于日本,目前已推广到25国,传播到37个国家。 2011年11月25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七届世界课例研究协会国际研讨会。16国4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主题是“促进教师学习的专业共同体。”会议发起单位之一上海教科院教师发展与研究中心派胡庆芳博士与会。[2] 日本专家认为,课例研究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重视,是因为它可以解决有关教学改进的三个难题: ⑴ 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知识的迁移,即把教师从各种渠道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 ⑵ 课例研究形成了教师的学习型组织。即本来是教师个人化的课堂教学,经由课例研究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和协同改进的专业实践。 ⑶ 课例研究擦亮了教师观察学生的眼睛,并由此培养了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情怀。

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在美容、益肤方面有显著成效。现代临床观察,大鲵有滋阴补肾、止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血经等有显著疗效。大鲵体内含有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能起到调节人体微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的作用,并有可能用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在医药方面有广阔的开发价值。 大鲵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有50多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皮肤含有大量胶原蛋白及表皮活性增白因子CHF,在美容方面有潜在开发价值。 在家庭、宾馆、公园,大鲵可供人们休闲、观赏。 一、大鲵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大鲵的形态特征 大鲵又叫娃娃鱼,体表裸露,皮肤光滑,全身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腹部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园形、具有捕捉食物的锋利牙齿。幼体具鳃,用鳃呼吸。成体不具鳃,用肺呼吸。无眼睑,鼻孔每

侧各1个,具有前、后肢各一对,前肢4指,后肢为5趾,两后肢腹部间具有一生殖孔,外端与排泄孔相吻合。 2、大鲵的生活习性 大鲵属水陆两栖变温动物,常生活在深山密林溪流中,喜在水域的中下层活动,可在0℃~30℃的水中生存,适宜水温为14℃~24℃。当水温低于14℃和高于24℃时,摄食减少,行动迟钝,生长缓慢。当水温在10℃以下摄食下降,4℃以下时开始冬眠,完全停止进食。大鲵对水体中的溶氧和水质要求极其严格,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时,水质清爽无污染,最适合大鲵的生长发育。孵化繁殖和幼体阶段,水体中的溶解氧必须保持在5.5mg/L以上,培苗池的水体要保持常流状态。PH值适宜范围为6.0~9.0,最适PH值为6.8~8.2。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大鲵常营底栖生活,白天隐居在洞穴之内,夜间爬出洞穴四处觅食,并喜阴暗,怕强光、惊吓。可捕捉相当于自身长度1/2的鱼体。摄食鱼类一般为麦穗鱼、蝦虎鱼、鳑鮍鱼、捧花鱼、斗鱼、泥鳅、乌鳢等以及螺、蚌等,也掠食水生昆虫、水鼠、水蛇、蛙类等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除了摄食泥鳅、鲫鱼等活饵料外,通过引食驯化也能摄取一些动物尸体、动物血液、动物内脏及人工配合饲料。 3、大鲵的生长特点与繁殖习性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最大可达10多公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2~5龄时的生长速度最快,尤其是2龄期,体重年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