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南大学传热学名词解释+分析题整理笔记

东南大学传热学名词解释+分析题整理笔记

东南大学传热学名词解释+分析题整理笔记
东南大学传热学名词解释+分析题整理笔记

第一章

1.热传导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

2.热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给定面积的热量。

3.热对流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

4.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性能优劣的参数,数值上等于在单位温度梯度作用下物体内热流密度矢量的模。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和热力状态(温度和压力等)

5.对流换热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对流和导热的联合作用,使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产生热量传递的过程。

6.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

7.热辐射物体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

8.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空间发出热辐射,又不断吸收其他物体的热辐射,辐射与吸收过程的综合结果就造成了以辐射方式进行的物体间的热量传递。

9.传热过程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另一侧流体中去的过程。

10.传热系数表征传热过程强烈尺度的标尺,数值上等于冷热流体间温差1℃、传热面积1㎡时的热流量的值。

11.传热过程热阻面积热阻(见P14)

第二章

1.温度场各个时刻物体中各点温度所组成的集合。

2.稳态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

3.非稳态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

4.均匀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相同的温度场。

5.一维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只在一个坐标方向变化的温度场。

6.二维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只在二个坐标方向变化的温度场。

7.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温度各点连成的面。

8.等温线在任何一个二维截面上等温面表现为等温线。

9.导热基本定律在导热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截面的导热量,正比于垂

直该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和截面面积,而热量传递的方向则与温度升高的方向相反。(傅里叶定律)

10.热流线一组与等温线处处垂直的曲线,通过平面上任一点的热流线与该点的热流密度矢量相切。

11.热流通道相邻两条热流线之间所传递的热流量处处相等,相当于构成一个热流通道。

12.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13.表观导热系数不均匀连续的介质的一种折算导热系数。

14.导热微分方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傅里叶定律来建立的物体中的温度场应该满足的变化关系式。

15.热扩散率表征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参数。(导温系数)

16.边界条件第一类:规定了边界上的温度值。

第二类: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

第三类:规定了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及周围流体温度tf

另外辐射边界条件,界面连续条件(见P45)

17.导温材料的结构①均匀、各向同性②均匀、各向异性③不均匀、各向同性

④不均匀各向异性

18.接触热阻两名义上互相接触的固体表面,实际上接触仅发生在一些离散的面积元上。在未接触的界面之间的间隙中常常充满了空气,热量将以导热的方式穿过这种气隙层。这种情况与两固体表面真正完全接触相比,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称为接触热阻。

影响因素:①表面粗糙度②表面硬度③表面间的压力等

19.肋片依附于基础表面上的扩展表面。

2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假设整个肋片表面处于肋根温度下的理想散热量的比值。

21.过余温度某点温度与基准温度之差(基准温度一般选取不受换热条件影响的物体温度)

22.多维稳态导热求解方法①分析解法②数值解法③模拟方法

注意:形状因子法只能用于两个等温边界

F 套管测温减小误差的方法(P62)

F 单层圆筒壁温度分布(P52)

J 肋总效率(P66)

第三章

1.非稳态导热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过程

分类①非周期性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近于恒定值

②周期性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做周期性变化

其中非周期性非稳态导热阶段分为

①非正规阶段温度分布主要受初始温度分布控制

②正规阶段物体初始温度分布的影响逐渐消失,温度分布主要受热边界条件的影响

2.导热微分方程解的唯一性定律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都满足导热微分方程及同一定解条件的不同解。

3.牛顿加热(冷却)物体内部导热热阻可以忽略的导热或冷却。

4.半无限大物体指从界面一侧开始可以向上、下以及正向无限延伸,而在每一个与正向垂直的截面上的物体温度都相等,即温度分布至于一个坐标有关的物体。(详见P133)

5.特征数表征某一类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特征的无量纲数。

6.特征长度出现在特征数定义式中的几何尺度。

7.集总参数法当固体内部的导热热阻远小于其表面的换热热阻时,任何时刻固体内部的温度都趋于一致,可认为整个固体在同一瞬间均处于同一温度下。这时温度仅是时间τ的一元函数而与空间坐标无关,好像该固体的质量与热容量汇总到一点上,这种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分析方法称为集总参数法。

F第三类边界条件下Bi对平板内温度分布的影响(P116)

F诺谟图仅适用于第一类与第三类边界条件(P131)

F三种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温度场(P134)

F多维非稳态导热的乘积法(P139)以过余温度或无量纲过余温度表示,不能用温度表示

适用条件:初始温度均匀,第一类边界条件时边界温度为定值或第三类边界条件时流体温度与对流传热系数为定值

第四章

1.节点用一系列与坐标轴平行的网格线把求解区域划分成许多子区域,以网格线的交点作为需要确定温度值的空间位置。

2.步长相邻两节点间的距离。

3.元体节点所代表的小区域。

4.离散方程节点上物理量的代数方程。

5.网格Bi数以网格步长为特征长度的Bi数。

F稳态收敛性条件(对角占优)(P171)

F非稳态导热显示格式内部节点(P176) 外部节点(P178)

F稳定性条件(常被误说成“收敛性条件”)(P178) 注:第一类,第二类边界条件只有内点限制,第三类还要注意边界点的限制。常考二维

第五章

1、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与固体间的热量交换称为对流传热。(自然对流,强制对流见第六章1

2、21)

2、对流传热的研究方法:分析法、比拟法、数值法、实验法

3、流动边界层:在固体表面附近流体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称为流动边界层(又称速度边界层)。

特点:①起粘滞性作用的区域仅仅局限在靠近壁面的薄层内,尺寸很小;②

边界层内流速急剧变化,壁面法线方向速度梯度很大;③沿流动方向边界层逐渐加厚,并逐渐由层流边界层过渡为湍流边界层;④主流区可以认为是理想流体的流动;⑤规定达到主流速度99%处的距离Y为流动边界层厚度,记为δ4、层流边界层:在平板的起始段边界层很薄,随着板长度X的增加边界层逐渐加厚,但在某一距离Xc内以前会一直保持层流的性质,此时流体左右秩序的分层流动,各层互不干扰,这时的边界层称为层流边界层。

5、湍流边界层:随着边界层厚度的增加,边界层内由于粘滞力和惯性力的作用变得不稳定起来,自前缘Xc处起流动朝着湍流过渡,最终过渡为旺盛湍流。此时流体质点在沿X方向流动的同时,有作者紊乱的不规则脉动,故称湍流边界层。

6、粘性底层:湍流边界层的主体核心虽处于湍流流动状态,但紧靠壁面处粘滞应力仍占主导地位,致使贴附于壁面的一极薄层内仍保持层流的主要性质,这个极薄层称为粘性底层。

7、缓冲层:在湍流核心与粘性底层之间存在着起过渡作用的部分。

8、温度边界层:固体表面附近流体温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这一薄层称为温度边界层(或热边界层),其厚度称为δt

9、数量及分析:通过比较方程式中各项数量级的相对大小,把数量级大的保留下来,而舍去数量级小的项。

10、特征数方程:以特征数表示的对流传热计算关系式。

11、比拟理论:利用两个物理现象之间在控制方程方面的类似性,通过测定其中一种现象的规律而获得另一种现象基本关系的方法。(注:只是控制方程方面的相似,而实际内容不同,例如湍流切应力和湍流热流密度)

F1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P197-198

F2换热微分方程与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异同P202

F3对流传热问题总的数学描写P205

F4流动边界层内的流态分析P207下方-P208

F5数量级分析法P210

F6二维稳态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P211

第六章

1、相似原理:是一种借助于量纲分析研究相似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实验的理论。目的是减少实验次数而又能获得通用性规律

2、同类现象:指那些由相同形式并具有相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所描写的现象。

3、相似现象:对于两个同类的物理现象如果在相应的时刻及相应的地点上与现象与有关的物理量一一对应成比例,则称此两现象彼此相似。(同类现象才能谈相似)

辩证关系:相似必同类,同类不一定相似,例如描写电场与导热物体的温度场的微分方程虽然形式相仿但内容不同,因此不是同类现象,而是比拟现象。

相似现象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必须是同类现象②同名已定准则数相等③单值性条件相似

4、单值性条件:指使所研究的问题能被唯一地确定下来的条件,包括①初始条件②边界条件③几何条件④物理条件

5、模化试验:是指用不同于实物几何尺度的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缩小的模型来研究实际装置中所进行的物理过程的试验)P239最下面

6、近似模化:即只要求对过程有决定性影响的条件满足相似原理的要求。P240

7、已定准则:有已知量组成的准则

8、待定准则:含有未知量的准则

9、特征长度:包括在相似准则数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尺寸称为特征长度。

10、特征速度:计算Re时用到的流速,一般取截面平均流速。

11、定性温度:用以计算流体物性的温度。

12、强制对流:由于泵、风机或其他外部动力源造成的流体流动的对流换热现象。

13、内部流动:换热壁面上边界层的发展受到流道壁面的限制的流动。

14、外部流动:换热壁面上的流体边界层可以自由的发展,不会受到流道壁面的阻碍或限制。

15、入口段:从进口到流动边界层及热边界层汇合于管子中心线处之间的区域称为入口段。

16、充分发展段:当流动边界层及热边界层汇合于管子中心线后称流动或换热已经充分发展,汇合后的部分称为充分发展段,此后换热强度将保持不变。

17、入口效应:由于入口段边界层较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比较充分发展段大,入口段有强化传热的作用。

18、均匀热流:轴向与周向热流密度均匀。(用均匀缠绕的电热丝加热)

19、均匀壁温:轴向与周向壁温均匀。(用蒸汽凝结或液体沸腾加热)

20、当量直径:对于非圆形槽道计算Re时的特征尺度(De=4Ac/P,Ac-流动截面积,P-润湿周长)

21、自然对流:不依靠泵和风机等外力推动,有流体自身温度场的不均匀所引起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

22、大空间自然对流:指热边界层的发展不受到干扰或阻碍的自然对流,而不拘泥于几何上的很大或无限大。(又称外部自然对流)

23、有限空间自然对流:边界层的发展受到干扰或者流体流动受到限制的自然对流。(又称内部自然对流)

F1相似准则数的物理意义P241

F2入口段和充分发展段的换热系数h分析(图)P243-244

F3均匀热流及均匀壁温条件的解释及对数温差P245

F4管内流动速度分布随换热情况的畸变(图)P247

F5流体横掠单管的边界层分离理论P256

F6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边界层中速度与温度的分布P263

F7大空间自然对流局部换热系数沿竖壁的变化P265-266

(三一丛书)

F1管内强制对流换热的强化P91下方

F2影响外掠管束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的因素P106下方

F3对流换热强化综述P107

第七章

1、膜状凝结:凝结液体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并在壁面上铺展成膜的凝结传热形式。

2、珠状凝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的小液珠的

凝结形式。

3、不凝结气体:在壁面温度下不能凝结的气体。

4、沸腾过程可分为大容器沸腾(又称池沸)和管内沸腾,或者按饱和度分为饱和沸腾和过冷沸腾。

5、大容器沸腾(池沸):加热壁面沉浸在依靠汽泡的扰动和自然对流而流动且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6、饱和沸腾:流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Ts,而壁温Tw高于饱和温度所

发生的沸腾。

7、汽化核心:加热表面上能产生气泡的地点

8、孤立气泡区:在核态沸腾区,汽化核心开始产生的气泡彼此互不干扰。

9、核态沸腾(或称泡状沸腾):孤立气泡区和汽块区的沸腾现象。特点:温压小,传热强。

10、烧毁点:核态沸腾终点的热流密度Qmax,又称临界热流密度。

11、管内沸腾:液体以一定流速流经加热管时所发生的沸腾现象。

12、过冷沸腾:大容器沸腾中流体主要部分的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则称为过冷沸腾。

F1膜状凝结和珠状凝结的换热机理P302

F2膜状凝结的Re计算公式P308

F3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P310-311

F4膜状凝结的强化P312-313

F5大容器饱和沸腾的三个区域P315-316

F6大容器饱和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及工程意义P317

F7气泡动力学{高传热强度的原因;出现汽化核心的地点;加热表面为何要过热}P318-319

F8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P327-328

F9沸腾传热的强化P329

F10热管的工作原理P331-332

名词解释:

1、镜面反射:辐射能投射到物体表面,当表面的不平整尺寸小于投入辐射的波长时形成镜面反射。

2、漫反射:辐射能投射到物体表面,当表面的不平整尺寸大于投入辐射的波长时形成镜面反射。

3、镜体:反射比=0;透明体:透射比=0;

4、斯-玻耳定律:辐射四次方定律,P356.

5、普朗克定律:黑体光谱辐射力随波长增加先增后减。光谱辐射力最大处的波长亦随温度不同而变化。温度升高曲线峰值左移,即移向较短波长。

6、维恩位移定律:P357.

7、基尔霍夫定律:热平衡时,任意物体对黑体辐射的吸收比等于同温下该物体的发射率。公式P376.

8、太阳辐射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大气层外缘与太阳射线相垂直的单位表面积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值为;1370 (见P380);大气层外缘水平面接收到的太阳投入辐射P380式8-26;

环境辐射:地球以及大气层中某些具有辐射能力成分的辐射。

模型分析:

1、兰贝特定律推导P361;

2、兰贝特定律与斯—波耳定律关系推导P362;

3、影响物体发射率的因素:物体种类、温度、表面状况。高度磨光发射率小,

受氧化、粗糙面发射率大,非金属发射率高。P369

4、简述太阳能穿过大气层时的削弱(包括散射、太阳直接辐射定义)P381;

5、实际物体光谱吸收比影响因素:1物体自身性质、温度;2与投入辐射按波

长的能量分布有关

名词解释:

1、绝热表面:净辐射传热量为零的表面。

2、系统发射率:由于灰体系统发射率之值小于1引起的多次吸收与反射对换热量影响的因子,又称系统黑度。

模型分析:

1、角系数性质:相对性,完整性,可加性;公式P396-397;交叉线法公式P403;

2、两个漫灰体组成的封闭腔辐射传热:3种模型简化公式;系统发射率公式P407

3、控制物体表面间辐射传热的方法:1、控制表面热阻:强化传热应减小串联

环节中最大的热阻项;利用太阳辐射采用光谱选择性涂层2、控制表面的空间热阻:增加散热时增加该表面与温度较低的表面间的辐射角系数。P430-431

4、遮热板原理(公式反映)及应用。P433

5、传热网络图画法

6、遮热罩抽气式热电偶为什么能减小气体温度的测量误差;涉及的三种传热方

式P436—437

第十章(全)

名词解释:

1、肋化系数:P462

2、临界绝缘直径:P466

3、污垢热阻:换热器运行一段时间后,换热面上常会积起水垢、污垢、油污、

烟灰之类的覆盖物垢层,有时由于换热面与流体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腐蚀而引起的覆盖物垢层,这些污垢层表现为的附加热阻。

4、清洁系数:按干净换热面计算出传热系数,再对这一传热系数打一折扣,此

折扣即为~。

5、强化传热:增加传热过程的传热量。强化传热技术:在一定的传热面积与温

差下,增加传热系数或对流传热系数的技术。

6、纵向涡:P502

7、场协同原理:在一定的流速及温度梯度下强化传热,实质上就是减小速度与

温度梯度之间的夹角。

8、保温效率:判断热力管保温优劣的技术指标。影响因素:材料、结构工艺、

含湿量。+公式P508.(顺带模型分析第10题)

模型分析:

1、通过平壁、圆筒壁、肋壁的传热过程计算,传热系数表示。

2、按操作过程分换热器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按紧凑性分:紧凑式、

非紧凑式---用传热面积密度衡量P466.

3、间壁式换热器主要形式: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交叉流换热器、板

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

4、提高换热器紧凑性的途径P471

5、换热器温度曲线凹凸、距离变化分析(见换热器书)

6、简述换热器设计、校核步骤P485

7、换热器效能:公式、定义:实际换热效果与最大可能的换热效果之比。P487

8、污垢热阻计算P491;应对污垢热阻方法:设计时考虑污垢热阻;定期清洗。

强化传热技术分类;有源、无源技术定义、手段P499—502;强化传热概述:P502第二段。

9、热阻分离法:P505。

10、开发新型隔热材料的理论指导思想P508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传热学知识总结2

《传热学》资料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 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简答题 1.试述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差别,并各举1~2个实际例子说明。(提示:从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定义及特点来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 2.请说明在传热设备中,水垢、灰垢的存在对传热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止? (提示:从传热过程各个环节的热阻的角度,分析水垢、灰垢对换热设备传热能力与壁面的影响情况) 3. 试比较导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的差别,它们各自的单位是什么? (提示:写出三个系数的定义并比较,单位分别为W/(m·K),W/(m2·K),W/(m2·K)) 4.在分析传热过程时引入热阻的概念有何好处?引入热路欧姆定律有何意义? (提示:分析热阻与温压的关系,热路图在传热过程分析中的作用。) 5.结合你的工作实践,举一个传热过程的实例,分析它是由哪些基本热量传递方式组成的。(提示:学会分析实际传热问题,如水冷式内燃机等) 6.在空调房间内,夏季与冬季室内温度都保持在22℃左右,夏季人们可以穿短袖衬衣,而冬季则要穿毛线衣。试用传热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提示:从分析不同季节时墙体的传热过程和壁温,以及人体与墙表面的热交换过程来解释这一现象(主要是人体与墙面的辐射传热的不同))

东南大学VS大连理工VS华南理工

东南大学VS 大连理工VS 华南理工 从此爱上她(cathy430073) 级别:新手上路 发帖:4 积分:4 来自:202.118.71.208 注册:2006-10-27 :0 :0 该三校均属当年的四大工学院行列. 四大工学院中,除了华科异军突起外 该三校综合实力属伯仲之间,值得PK 欢迎大家讨论,谢绝漫骂!!!! ------ 此帖被 likuns 在 2006-10-27 12:42:12 修改过 来自:219.133.230.* .楼主. 2006-10-27 12:29:42 从此爱上她(cathy430073) 级别:新手上路 发帖:4 积分:4 来自:202.118.71.208 注册:2006-10-27 :0 :0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授权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主校区位于四牌楼2

号,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已成为一所以工为特色,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60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300多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0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63”、“973”专家组成员等优秀人才130余人。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个一级学科在2002-2004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前十名,其中6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前五名。目前,学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0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2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价”,是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3所高校之一。2004年,在20年强化班办学经验基础上成立了吴健雄学院。该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2005年,全校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体育、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等课程,几乎惠及所有在校学生,精品课程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学校共设有40多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9000多人。另有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近3000人。 东南大学办学条件优异。学校设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计算中心、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等教学实习基地,并建立了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学校图书馆面积3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227万册。 东南大学学校总面积427公顷,校园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成于1930年的大礼堂、吴健雄先生曾经就读的“健雄院”、古劲苍笼的六朝松、为纪念清朝大书法家李瑞清先生而建的“梅庵”、典雅端庄的老图书馆、1923年落成的体育馆与新落成的吴健雄纪念馆、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传热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热过程: 热量从壁一侧的高温流体通过壁传给另一侧的低温流体的过程。 导热系数: 物体中单位温度降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导热量。 热对流: 只依靠流体的宏观运动传递热量的现象称为热对流。 表面传热系数: 单位面积上,流体与壁面之间在单位温差下及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能量。 保温材料: 国家标准规定,凡平均温度不高于350度导热系数不大于0.12w/(m.k )的材料。 温度场: 指某一时刻空间所有各点温度的总称。 热扩散率: a=c ρλ 表示物体被加热或冷却时,物体内各部分温度趋向均匀一致的能力。 临界热绝缘直径c d :对应于总热阻l R 为极小值的保温层外径称为临界热绝缘直径。 集中参数法: 当1.0B i 时,可以近似的认为物体的温度是均匀的,这种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认 为物体温度均匀的分析方法。 辐射力: 单位时间内,物体的每单位面积向半球空间所发射全波长的总能量。 单色辐射力: 单位时间内,物体的每单位面积,在波长λ附近的单位波长间隔内,向半球空间发射的 能量。 定向辐射力: 单位时间内,物体的每单位面积,向半球空间的某给定辐射方向上,在单位立体角内所 发射全波长的能量。 单色定向辐射力: 单位时间内,物体的每单位面积,向半球空间的某给定辐射方向上,在单位立体角 内所发射在波长λ附近的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能量。 辐射强度: 单位时间内,在某给定辐射方向上,物体在与发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每单位投影面积,在 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射全波长的能量称为该方向的辐射强度。 有效辐射:单位时间离开单位面积表面的总辐射能。 辐射隔热:为减少表面间辐射换热而采用高反射比的表面涂层,或在表面加设遮热板,这类措施称为辐 射隔热。 黑体: 能全部吸收外来射线,即1=α的物体。 白体: 能全部反射外来射线,即1=ρ的物体,不论是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透明体: 能被外来射线全部透射,即1=τ的物体。 热流密度: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传递的热量。 肋片效率: 衡量肋片散热有效程度的指标,定义为在肋片表面平均温度m t 下,肋片的实际散热量φ与 假定整个肋片表面处在肋基温度o t 时的理想散热量o φ的比值。

扫描电镜的网上预约及使用办法

扫描电镜的网上预约及使用办法 本办法包括了XL30环境扫描电镜和Sirion场发射扫描电镜的网上预约及使用办法,开放运行时的开放时段和限定时间将视预约情况增减。 各课题组至少可获得一个“用户名/密码”,可随时查询或预约。机组实际操作人员必须通过考核获得上岗证,严禁无证人员独立操作机组。 应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预约,最多可预约到第三周,每1小时为一个预约基本单元。每个用户每次预约时间不得低于1小时,但不得超过限定值(大、中、小用户的限定值分别由管理员设定);在可预约资源紧张时(即忙时),每个用户(大、中、小)每周预约时间不得超过限定值,且均需在一天内安排。 在完成预约、管理员确认前,委托人应填写“扫描电镜预约使用确认单”(在中心首页“下载区域”),经指导老师或其委托人签名确认后,交中心网管人员,网管人员在收到“预约使用确认单”后的1个工作日内完成预约的网上审核确认;确认后的预约不得随意撤除,若需撤销已经确认的上机时间,应提前1个工作日通知中心网管人员,否则认定为违约,违约金按已确认预约时间的50%收取。 拟上机人员应在预约时间的前1个工作日前将老师签名后的“预约使用确认单”交中心网管人员。若逾期未交,原预约时间将被取消。 应严格按照预约时间进行上机操作。上机人员应提前做好制样、表面处理等样品前处理工作,按时进出机组,不得延时以免影响后续人员使用;在后面无人上机的情况下,确需延时继续使用,应征得设备管理人员同意。 上机时间结束后由设备管理人员确认并记录实际使用时间和违约时间。如因预约人员原因迟到,仍按原约定时间开始计费;如预约时间比实际使用时间多30分钟以上,则余下时间收取50%的违约金。 各用户使用费用的统计结果可实时进行网上查询。 因设备或设备管理人员原因需取消有关上机预约,应提前通知委托人。 中心网管人员及联系方式:晏井利,52090661 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2009年2月制定,2011年1月修订

东南大学田玉平自动控制原理参考答案4

4.1 对于如下系统,求其传递函数。并判别:系统是否由其传递函数完全表征?系统是否渐进稳定?是否输入-输出稳定? (1) []0100001061161310x x u y x ???? ????=+????????---????= 解:由32 61160sI A s s s -=+++=得极点为:1231,2,3s s s =-=-=- 所以系统渐进稳定。 所以系统为输入-输出稳定,但不能由G (s )完全表征。 (2) []010000 1025005505 10x x u y x ????????=+????????-???? =- 解:由32 52500sI A s s -=+-=得1235,55,55s s i s i ==-+=-- 所以不是渐进稳定。 G(s)=C(sI-A)1-B=C 1 50250 10 01-???? ? ?????+---s s s B=)5)(55)(55() 5(50--+++-s j s j s s .= ) 55)(55(50 j s j s -+++ 所以系统是输入-输出稳定,但不能由G (s )完全表征。 (3) []110001010002110x x u y x -????????=-+????????????=- 解:由32 20sI A s s s -=++=得1230,1,1s s s ==-=- 所以系统不是渐进稳定。 所以系统是输入-输出稳定,但不能由G (s )完全表征。 (4) (a )解:2 5 ()27 s G s s s -= +- ,1,21s =-±,有极点在右半平面 所以既不是渐进稳定,又不是输入-输出稳定。系统可由其传递函数完全表征。.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传热学试题库含答案

《传热学》试题库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 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四、简答题 1.试述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差别,并各举1~2个实际例子说明。 (提示:从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定义及特点来区分这三种热传递方式) 2.请说明在传热设备中,水垢、灰垢的存在对传热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防止? (提示:从传热过程各个环节的热阻的角度,分析水垢、灰垢对换热设备传热能力与壁面的影响情况)3. 试比较导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和总传热系数的差别,它们各自的单位是什么? (提示:写出三个系数的定义并比较,单位分别为W/(m·K),W/(m2·K),W/(m2·K)) 4.在分析传热过程时引入热阻的概念有何好处?引入热路欧姆定律有何意义? (提示:分析热阻与温压的关系,热路图在传热过程分析中的作用。) 5.结合你的工作实践,举一个传热过程的实例,分析它是由哪些基本热量传递方式组成的。 (提示:学会分析实际传热问题,如水冷式内燃机等) 6.在空调房间内,夏季与冬季室内温度都保持在22℃左右,夏季人们可以穿短袖衬衣,而冬季则要穿毛线衣。试用传热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提示:从分析不同季节时墙体的传热过程和壁温,以及人体与墙表面的热交换过程来解释这一现象(主

东南大学数字电路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实验报告 数字逻辑设计实践 实验一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基础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团雷鸣 地点 104 姓名 学号 __________得分实验日期

1.实验目的 (1)认识数字集成电路,能识别各种类型的数字器件和封装; (2)学习查找器件资料,通过器件手册了解器件; (3)了解脉冲信号的模拟特性,了解示波器的各种参数及其对测量的影响,了解示波器探头的原理和参数,掌握脉冲信号的各项参数; (4)了解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虚拟逻辑分析的使用方法; (5)掌握实验箱的结构、功能,面包板的基本结构、掌握面包板连接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6)掌握基本的数字电路的故障检查和排除方法。 2.必做实验 (1)复习仪器的使用,TTL信号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用示波器测量并记录频率为200KHz的TTL信号的上升沿时间、下降沿时间、脉冲宽度和高、低电平值。 接线图 理论仿真TTL图像 TTL实验数据表格

(2)节实验:电路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 要求:测出电路对应的真值表,并进行模拟故障排查,记录故障设置情况和排查过程。 接线图 真值表 F=1,G=1 序号S1B1S2B2L 100000110100001020110 103 110040 150110 006101107111001800 001190 思考题 ①能否用表格表示U8脚输出端可能出现1的全部情况 2

②存在一个使报警器信号灯持续接通的故障,它与输入的状态无关。那么,什么是最有可能的故障? 答:两个集成电路74HC00与74HC20未加工作电压VCC并接地,造成集成电路无法工作,L一直为低电平,Led发光。 ③下列故障的现象是什么样的? a.U8脚输出端的连线开路。1答:无论S2与B2输入什么信号,都视为U4 与U5输入0信号(副驾驶有人22且安全带未扣上),会造成报警。 b.U3脚的输出停留在逻辑0。1答:无论B1输入什么信号,都视为U13输 入0信号。(驾驶座安全带扣上)1 ④当汽车开始发动,乘客已坐好,而且他的座位安全带已扣上,报警灯亮,这结果仅与司机有关,列出可能的故障,并写出寻找故障的测试顺序。 可能情况:司机未系安全带

2001年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真题

东南大学 二00一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一、图为简单电压调节器,在发电机的输出端 用一个电位器给出反馈电压K 0V ,K 为常数(K1),该电位器的电阻足够高,以致可假设它可以吸收的电流可以忽略。放大器的增益为20V/V ,发电机增益g K 为50V/A (励磁电流)参考电压r V =50V 。 (1) 画出当发电机供给一个负载电流时的系统方框图,并写出每个方块的传递 函数。 (2) 系统工作于闭环状态(即S 闭合),已知发电机的稳态空载端电压为250V , 求此时K 的值。通过30A 的稳态负载电流时,引起的端电压的变化是多少?恢复到250V 的发电机电压,需要多大的参考电压? (3) 系统运转在开环状态下(即S 断开),为获得250V 的稳态空载电压,需要 多大的参考电压?当负载电流为30A 时,端电压如何变化? 二、设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s Ke Ts -=)(s G 0,试求使闭环系统稳定的K 的取 值范围。 三、设系统的状态方程为u x ?? ? ???+???? ??--=103210 x · 试求当 (1)u (t )=δ(t ) (2)u (t )=1(t )时系统的状态响应x (t )。(假设初始状态为零) 四、如图所示的一阶采样系统中,ZOH 代表零阶保持器,求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

函数。为使系统保持稳定,积分器的增益A 的范围如何?(T 为采样周期) 五、某最小相位系统的折线对数幅频特性如图所示,试写出它的传递函数,并大致画出其对数相频特性曲线。 六、已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B u A x x · +=。设P 为非奇异常数阵,已知 ?? ? ? ??==-2221 1211 1 A A A A AP P A — ,?? ? ???==-0B B P B 11— ,其中11A 和1B 的行数均为1n ,而且 rank (1B )=1n 。试证明(A ,B )能控的充要条件是(22A ,21A )能控。 七、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为?? ? ? ??=cost sin2t sint cos2t (t)ψ,求系统矩阵A 。 八、已知非线性系统如图所示,其线性部分的频率特性G (jw )及非线性部分的负倒特性-1/N(E)如图所示 (1)试确定当初始误差E 在①A 点②B 点③C 点④D 点⑤E 点时C (t )的运动情况 (2)将上述分析结果在以e 为横坐标,· e 为纵坐标的相平面上定性的表示出来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传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 5.辐射传热:物体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能,并被周围物体吸收。同时,物体也不断接收周围物体辐射给它的热能。这样,物体发出和接收过程的综合结果产生了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表面辐射传热,简称辐射传热。 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 第二章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 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 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 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第三章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3.定性温度:确定换热过程中流体物性的温度。 4.特征尺度:对于对流传热起决定作用的几何尺寸。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传热学_-常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热阻:反映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的综合参量。 肋效率:征肋片散热的有效程度。肋片的实际散热量与其整个肋片都处于肋基温度下得散热量之比。 接触热阻:在未接触的界面之间的间隙常常充满了空气,与两个固体便面完全接触相比,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称为接触热阻。 换热器的污垢热阻:换热器在运行中积起的垢层的导热阻力,它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当量的热阻值。491 导热系数:物体中单位温度降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导热量。热边界层及厚度:在对流传热条件下,主流与壁面之间存在着温度差,在壁面附近的一个薄层内,流体温度在壁面的法线方向上发生剧烈的变化,而在此薄层之外,流体的温度梯度几乎为零,此薄层称为温度边界层. 定性温度:定性温度为流体的平均温度。 汽化核心:加热表面能产生气泡的地点。 黑度:实际辐射力E和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力Eb之比 黑体指能吸收投入到其表面上的所有热辐射能量的物体。 灰体: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系数为常数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其吸收系数介于0与1之间的物体。 有效辐射:有效辐射是指单位时间内离开表面单位面积的总辐射能,记为J。 投射辐射:单位时间内从外界投入到物体的单位表面积上的总辐射能。 重辐射面:表面温度未定而净辐射传热量为零的表面。 简单逆流式换热器: 定向辐射强度:从黑体单位可见面积发射出去的落到空间任意方向的单位立体角中的能量,称为定向辐射强度。 膜状凝结:如果凝结液体很好地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就称为膜状凝结。 珠状凝结: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时,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以个个的小液珠,称为珠状凝结。 热扩散率:定义式为a=λ/ρc,它表示物体在加热或冷却中,温度趋于均匀一致的能力。这个综合物性参数对稳态导热没有影响,但是在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定向辐射强度:指垂直于辐射方向的物体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单位立体角内向外发射出的辐射能量。是一表征物体表面沿不同方向发射能量的强弱的物理量。 特征尺寸:在分析计算中作为依据的对换热有决定意义的尺寸。辐射力:辐射力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所有方向发射出去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的总量,它的常用单位是W/㎡。 对流换热和表面传热系数:流体经过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间的热量交换。对流传热基本计算式——牛顿冷却公式中的比例系数,一般记做h,以前又常称对流换热系数,单位是W/(㎡*K),含义是对流换热速率。 烧毁点:燃料元件发生烧毁的位置。傅立叶定律及其表达式:在导热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内通 过给定截面的导热量,正比于垂直该截面方向上的变化率 和截面面积,而热量传递的方向则与温度升高的方向相 反。 △Q=—λAdt/dx 牛顿冷却公式:对单位面积有 q=h△t ;对于面积为A 的接触面:Ф=Ah△tm(m是下标) 黑体辐射的四个基本定律:①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②普 朗克定律③兰贝特定律④维恩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对于给定波长,所有物体 的比辐射率与吸收率的比值相同,且等于该温度和波长下 理想黑体的比辐射率。 相似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 Bi数:hl/入固体内部导热热阻与界面上换热热阻之比。 Fo数:aτ/l2非稳态过程的无量纲时间,表征过程进行 的深度。 Nu数:hl/λ壁面上的流体无量纲温度梯度。 Re数:ul/v 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的一种度量。 Pr数:μсp/λ=v/a 动量扩散能力与热量扩散能力的一 种度量。 Gr数:gl3αv△t/v2浮升力与粘性力之比的一种量度。 1.热量传递有哪几种基本方式?它们各自的传热机理是 什么?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物体各部分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 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为导 热(或称为热传导)。 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从而流体各部分之间 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 程。 物体会因为各种原因发出辐射能,其中因为热的原因 发出辐射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自然界中各个物体都不停 地向空间发出热辐射,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其他物体发出的 热辐射。辐射与吸收过程的综合结果就造成了以辐射方式 进行的物体间的热量传递——辐射换热。 2.什么叫传热过程?传热系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是什 么? 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另一侧的流体 中去的过程称为传热过程。 传热系数,数值上它等于冷、热流体间温压 1 t?=℃、传热面积2 1 A m =时的热流量的值, 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传热过程越强,传热系 数越大,反之越小。 3.简述接触热阻,污垢热阻的概念。 两个名义上互相接触的固体表面,实际上接触仅发 生在一些离散的面积元上。在未接触的界面之间的间隙中常 常充满了空气,热量将以导热及辐射的方式穿过这种气隙 层。这种情况与两固体表面真正完全接触相比,增加了附加 的传递阻力,称为接触热阻。 换热器运行一段时间后,换热面上常会积起水垢、 污泥、油污、烟灰之类的覆盖物垢层。所有这些覆盖物层都 表现为附加的热阻,使传热系数减小,换热器性能下降。这 种热阻称为污垢热阻。 4.简述对流换热和传热过程的区别、表面传热系数(对流换 热系数)和传热系数的区别。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 程。 传热过程是指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另 一侧的流体中去的过程。传热过程包含着三个环节:(1)从 热流体到壁面高温侧的热量传递;(2)从壁面高温侧到壁面 低温侧的热量传递,亦即穿过固体壁的导热;(3)从壁面低 温侧到冷流体的热量传递。 表面传热系数是对流换热计算时的比例系数, h A t Φ = ?,它不仅取决于流体的物性以及换热表面的 形状、大小与布置,而且还与流速有密切的关系。 传热系数为传热过程计算时的比例系数, 12 1 11 k h h δ λ = ++ ,其大小不仅取决于传热过程的 两种流体的种类,还与过程本身有关。 5.简述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系数之间的区别。 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性能优劣的参数,即是一 种物性参数。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值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材 料,导热系数值还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表面传热系数是表征对流换热强弱的参数,它不仅取决 于流体的物性以及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与布置,而且还与 流速有密切的关系,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复杂函数。 传热系数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其大小 不仅取决于参与传热过程的两种流体的种类,还与过程本身 有关,如流速的大小,有无相变等。 6.简述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的概念。 物体中存在着温度的场,称为温度场,它是各时刻物体 中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 温度场中同一瞬间同温度各点连成的面称为等温面。在 任何一个二维的截面上等温面表现为等温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