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整理.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在通常的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新中国的大陆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3、十七年文学时期,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老师提到了,但是课件上没有呢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文代会最为重要的意义,便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主客体关系。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毛泽东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批判的内容:批判以社论的精神为基调从三方面进行:1.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贬低了农民革命的作用。2、宣扬了资产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3、污蔑了中国人民前进的历史道路,肯定了武训是救世主,就否定了农民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的本质。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两个方面展开:(1)批判俞平伯的红学观点:①俞平伯断定《红楼梦》是记录自己经历的情场角逐的才子佳人小说,这对概括书的思想意义是不全面的。②宣传了佛家的色空观念。③在人物塑造上,主张“钗黛合一”,没有褒贬倾向。④以考证代替了社会意义。(2)批判《文艺报》压制小字辈。(3)真正目的:打击胡适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破旧立新的需要)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1)、文艺界内部的批判为达到文艺界思想的统一,从1952年9月开始,中宣部召开了四次有胡风本人参加的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2、历史的分歧:⑴左联内部的矛盾;⑵国统区与解放区不同处境,文艺整风

带来的矛盾激化;⑶解放前夕批判胡风与舒芜《论主观》,再次挑起的风波;⑷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对胡风与路翎主观思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1)主观战斗精神(2)阶级斗争实践和生产实践。(3)反对题材决定论(4)关注精神创伤(启蒙)(5)五四新文学文学形式传统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

革。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冲破禁区的文学思潮。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1).文学创作上,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敢于揭露生活的矛盾,突破了“无冲突论”,有意识地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刘宾雁《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质疑和批评现状,召回作家的批判意识;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表现出对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

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钟惦棐《电影的锣鼓》、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8、文艺界的整风反右运动

1.1957年7月,毛泽东撰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随后,一场波及广泛的“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2.文艺界是反右斗争的重灾区

“右派作家”:丁玲、陈企霞、冯雪峰(“反党小集团”)艾青、李又然、舒群、罗烽、白朗、萧军;王蒙、刘冰雁、邓友梅、刘绍棠、李国文、陆文夫、张弦、张贤亮、白桦、流沙河等

◆9.新民歌运动

(一)、新民歌是大跃进的产物: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是1958—1959年由毛泽东亲自倡导,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民歌收集与创作的运动。

(二)、新民歌运动的开展:《人民日报》1958.4.14发表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中国的“采风大军总动员”;“诗歌村”、“诗歌乡”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1960年初结束。

(三)、如何评价大跃进中的新民歌运动

(1)自上而下地号召、组织,甚至是在强制下人为地发展起来的。

(2)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脱离了民间歌谣的现实主义传统。

(3)浪漫主义成了空洞的口号。

(4)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时间:1957年夏,作家:丁玲、陈企霞、冯雪峰被打成“反党小集团”,受牵连者有三人的老朋友艾青、李又然、舒群、罗烽、白朗、萧军。王蒙、刘冰雁、邓友梅、刘绍棠、李国文、陆文夫、张弦、张贤亮、白桦、流沙河

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内容:

(1)大跃进民歌中的劳动主题。①抒写全民苦战中的豪情②抒写大跃进劳动战果的辉煌。

(2).大跃进民歌中的爱情主题。几个统一模式:

①、是爱情标准的高度“政治化”。

①是爱情的追求均为大跃进劳动中的你追我赶。

②是大跃进完成了再结婚。

(3)大跃进民歌中的颂歌主题。这里所论述的颂歌,专指纯粹性的颂歌。这类颂歌中,有些创作时间可能并不在大跃进时,只是大跃进中仍在传唱。

①《东方红》中“大救星”主题的延续,如《主席走遍全国》。②、歌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的。

4.新民歌运动的评价: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①、自上而下地号召、组织,甚至是在强制下人为地发展起来的。遵命诗歌,违反民间文学创作的原则。②、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脱离了民间歌谣的现实主义传统。③、浪漫主义成了空洞的口号。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④、加深了诗人队伍的分化新民歌的出现,加深了诗人队伍的进一步分化,改变了诗坛的格局。由工农兵组成的庞大诗人队伍,像王老九、孙友田、刘章等。⑤、“集体写作”下的个人和艺术个性的缺失新民歌追求集体主义,排斥个人主义,使当时的诗坛,诗人个人的空间更加狭小。

(2)、在间接意义上,它的发生还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诗歌创作的整体布局:

第一,大跃进民歌本身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诗歌创作的畸形发展,作为对以浮夸空想为特征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拨,民歌运动之后诗歌创作中的叙事倾向明显强化,长篇叙事诗开始勃兴;

第二,大跃进民歌运动以对民间诗歌的收集和整理为前提,民间和兄弟民族地区的歌谣和史诗受到高度重视,由此大大推动了业已进行的对兄弟民族史诗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一批兄弟民族史诗作品重放异彩。

成果:《新民歌歌谣》(由郭沫若、周扬等搜集主编)

10.文艺政策的调整(掌握三次会议的主题)

文艺政策的调整: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强调发扬艺术民主、尊重文艺规律)

①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会议议题是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周总理参加了会议,他强调文艺工作要民主,要符合艺术规律,反对套框子、挖根子、抓辫子、扣帽子和打棍子,使文艺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还鼓励文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

②广州会议:1962年3月,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讲话都在讲话中宣布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并且承认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人民的知识分子”,从而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同时,他们仍然强调艺术民主的有关问题。

③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提出要在现实主义深化的基础上寻找“两结合”的道路,并且主张在塑造先进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应该塑造更多的处于中间状态的“中间人物”。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颂歌是以歌颂作为诗歌的主题。但也有一些好诗,是那种主题明朗,格调健康向上的作品。

祖国颂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英雄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建设新生活之歌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顺利完成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重点)、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2)创作阶段:

①诗情爆发期(1955-1956年)对早期主题的呼应

《致青年公民》(组诗)直抒胸臆(楼梯体或阶梯体)努力克服议论多于形象,复杂的生活内容和新题材,有很强的表层宣传鼓动性,深沉的情感内涵。《向困难进军》

A.内容上: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

B.形式上: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楼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

②1957-1960年诗歌内容的探索时期(最复杂最值得珍视的时期)对知识分子独立思考

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叙事诗:“爱情三部曲”、《一个和八个》

③60年代前期诗歌艺术上的探索,逐步走向成熟(时代豪情与个人化的表达结合)

开创“新辞赋体”(讲究排比,对称,渲染,产生一种气势),“新散曲体”(《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昆仑体》)

④抗争期(1966-1976)文革

《万里长江横渡》、《江南林区三唱》、《团泊洼的秋天》

总体特色:1.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革命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色彩的有机融合。作为一名“战士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始终响应时代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2. 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郭小川善于将对社会人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3. 诗歌形式多样。继承感物言志的诗歌传统,对各种诗歌体式进行了尝试,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形式。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又称政论体、长廊体、长句体)。其特点是:诗句较长,押韵严格,停顿齐整,节奏鲜明,讲究行与行、段与段之间的大体对称。在写作技巧上,多采用比兴、铺陈、排比、重叠、对偶、夸张等表现手法;文辞华美。抒情方式上,诗人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的方法,来达到热烈澎湃的艺术效果。风格壮美而又婉转多姿.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点:⑴.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⑵.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⑶.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14、闻捷代表诗作一是《天山牧歌》中的抒情组诗诗集《天山牧歌》(1956)爱情诗较多,清新、优美、积极乐观。一是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1959-1962,未完成)。“诗体小说”。①短诗:诗集《天山牧歌》歌唱新疆少数民族的新生活以及爱情。《吐鲁番情歌》《爱情》《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等

秧歌剧《加强自卫队》是他的第一个作品

把“叙”与“抒”完美融合起来是闻捷的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代表闻捷的诗歌风格并产生影响的诗集是《天山牧歌》:第一部诗集

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分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59年。第二部《叛乱的草原》1962年。第三部《觉醒的人们》

组诗《吐鲁番情歌》

闻捷的抒情诗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也有着新疆民族的诙谐幽默、乐观明净的特点,民族色彩、地域色彩十分浓烈。

15、十七年小说

特征:“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1.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

2.民族化和大众化成为作家追求的艺术方向。

3. 以突出工农兵正面人物为主的人物塑造原则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前面的括号里(10分;1×10) ()1、台湾诗坛上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是() A.郑愁予 B.洛夫 C.余光中 D.杨牧 ()2、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出自()。 A.《一代人》 B.《感觉》 C.《远和近》 D.《昨天,像黑色的蛇》 ()3、白先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A、《台北人》 B、《纽约客》 C、《孽子》 D、《玉卿嫂》 ()4、高行健的戏剧()明显受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影响。 A、《野人》 B、《车站》 C、《觉得信号》 D、《彼岸》 ()5、小说()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次突破。 A、《红高粱》 B、《高山下的花环》 C、《射天狼》 D、《西线轶事》 ()6、《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等市井小说是()创作的。 A、邓友梅 B、冯骥才 C、陆文夫 D、高晓声 ()7、“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是谌容的小说()中创造的人物。 A、《减去十岁》 B、《人到老年》 C、《万年青》 D、《人到中年》 ()8、《燕山夜话》的作者是:()。 A、邓拓 B、夏衍 C、唐弢 D、吴晗 ()9、不属于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是:()。 A、郭世富 B、姚士杰 C、郭振山 D、高增福 ()10、朱老忠是()的一个人物形象。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铁道游击队》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空白处(10分;1×10) 1、“双百方针”全称为-------------------------,它是毛泽东于----------年提出来的。 2、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 3、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指---------------------、-----------------------------和《太阳出世》三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1)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 —贝利马丽斯名词解释:(3个) 1、地下文学:在“文革”期间,与“遵命文学”相对立的,还有一种文学倾向,那就是“地下文学”,与当时公开出版物所体现的文化专制迥然不同的是,“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的文学,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文革”初期,他们大多是革命热情甚高的“红卫兵”。同时在书籍的交流中,俄苏的小说和诗歌占有最大的比重,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传达着当时青年们内心的失落感,同时也孕育了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2、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这一思潮较为公认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代表作品有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一地鸡毛》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主要描写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拒绝传统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手法,采取拉拉杂杂叙家常的手法;取消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无常化的生活流;采取零度叙事,叙事人以平淡冷漠的口吻讲述而不介入故事。 3、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4、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33、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说真 话。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梁山老汉。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72、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 B."反思文学" C."伤痕文学" D."知青文学"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 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 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2 分)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 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 2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 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 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