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守旧文化和对其八股化是落后渊源

守旧文化和对其八股化是落后渊源

守旧文化和对其八股化是落后渊源
守旧文化和对其八股化是落后渊源

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保守文化和

人们对保守文化的八股化

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然的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和进步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这无疑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她的许多精华直到今天仍不失其价值,因此积极研究、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但是,最近部分所谓的国学大师们,罔顾事实,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说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甚至竭尽全力地、让人感到非常勉强地用现代思维和需要去解释几千年前的词句,意思好像是先圣们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今天的一切,这不仅太没意思,也不禁令人感到不安。过去我们连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并抛弃是错误的,但把其糟粕一并捡回更可怕,因为那样意味着倒退!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三圣人之一,被称为西方的孔子。两千多年前,孔子与苏格拉底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孔子列国讲学颠沛流离,苏格拉底宁死不屈维护城邦正义,他们对人生真理的积极探究和实践,分别开创了东西方文明的兴盛璀璨局面。虽然孔子的呼号并没能改变社会新秩序建立、周礼崩坏的历史命运,雅典城邦也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但他们的思想却影响至今。然而,起点相似的中西文明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在后世的传承创新上,尤其是对近、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学术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天壤之别。

苏格拉底:“I know I don't know”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据说有一次苏格拉底画了一个圆,并说圆内表示你所知道的东西,圆外表示你未知的知识,你的知识越多,你的知识圆周长就越长,这样表明你接触的未知世界就越多,你就越心存敬畏,越有学习欲望;相反如果你的已知范畴很小,仅仅只是一个小点时,你的知识圆周长趋向于零,也就是说你和未知的世界完全没有接触面,所以你就“无知者无畏”,还以为世界尽在掌控之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有知却越觉得未知的太多,越是无知越觉得老子天下第一。现在很多人有这类表现,比如某些业务员在市场上道听途说了一些所谓的技巧,就以为掌握了营销的真谛,然后不去学习成天幻想着赚钱的春秋美梦,哪有这等好事?又比如一些技术设计研发者,自己总结了一些以前的经验,也确实因此成功过,就觉得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去创新突破了,当遇到新的技术问题时,不自觉又滑入了自己的已知圈子里,在里边搞得晕头转向。

苏格拉底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来概括了这种现象:“I know I don't know”——我知我不知。我们的先贤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虽然都有对世界的谦卑,表述相仿,但却一个注意力在圈里一个注意力在圈外。

“圈内圈外”结果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孔子叫人多向后(过去)看,注重经验反省总结(圈内);苏格拉底让人多往前(以后)走,鼓励探索未知的领域(圈外)。如果说孔子是过去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思想绚烂的过去,那么苏格拉底则是用思想为人们展示未来——这里的分歧或许在当时是微乎其微的,但在传承中会产生马太效应般的偏差,导致后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大。在个人层面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旗鼓相当,甚至可以说在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方面,孔子取得的成就是苏格拉底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在后世的传承发展、对政治、科技、经济的指导支持及影响上,中国文化远比不上西方,吃了个大败仗。原因何在?

或许,原因就在于中西圣人对知识圆圈的理解差异:中国圣人往往把自己表现得像一个全知,他们的思想往往会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先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你,在此基础上你再去学习,就像画了一个很大的圆,把知识都囊括在里边,即使我们可以在圆内不断地精耕细作,但终究接触不到圆周之外的更广世界;况且中国传统的保守思想还会把圆外的新思想视为不尊、不敬、甚至是不屑,导致后来的大多数人都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一来,人们往往局限在“我知”的那个部分来思考问题,而不能从“我不知”的部分去突破、去创新,思想层次也一直很局限,真正有思想的大“家”也越来越少。

而西方的圣人多是面向未来,苏格拉底也没有留下多少条条框框,他们几乎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把自己定位在很小的圆圈内,鼓励人们去探索未知的东西,鼓励学生“我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就像苏格拉底画的圆,因为对圈外的兴趣远远不会让人陶醉于已知的空间里,圆也越画越大,新事物、新探索也越来越多。这样西方就解决了一个持续创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出像思想启蒙、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这样的社会浪潮,也不断诞生麦哲伦、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伟大的时代人物。

“未知”即“未来”,得未来者得天下

可能正是由于我们祖祖辈辈用“圣人曰”来处理一切问题,总在先圣们画的圈内耕耘;我们习惯于回忆过去的美好,而不太擅长开创未来。阿Q与人斗气时的口头禅是“我的祖上可比你阔多了”——用过去的荣耀掩盖现实的悲惨。

看看教科书里是怎样吹嘘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再对比一下成千上万的公理、定律、单位中那个是用中国人来命名!(我们熟知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安倍定理,欧姆定理,电磁感应、布朗运动、光电理论、相对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等等成千上万的定律、定理,都是外国人的成果)当伽利略可以用“铁球同时落地”来冲破苏格拉底早已画好的知识圆圈,当哥伦布无惧浩渺巨浪勇敢开拓新大陆来冲击古老的天圆地方观念时,西方的科技、社会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此时的我们则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把圣人的思想八股化、枷锁化。如果说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保守封闭的现实表象,那沉醉于已知、排斥“圆外”的思维方式则是我们落后的罪魁祸首——我们败就败在这里—守旧文化。

现在竟然有人诽谤五四运动,诽谤新文化运动,攻击三次文字改革,说什么今天的中国问题是由五四运动的青年们砸烂孔家店造成的文化断层所致,真是岂有此理!中国近代的问题正是我们传统的保守文化加上人们对这些文化的八股化、枷锁化造成的。在以农业为主的文明时代,我们的保守文化的消极影响还不太明显,但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其危害越来越严重,直到发展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被列强瓜分,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也正是五四的青年们勇敢地砸烂了孔家店,以周恩来、邓小平、徐悲鸿等为代表的青年们走出国门,到西

方学习新思想、新艺术、新技术,才有了破除了“君君臣臣”、“为下不乱”,才有了共和国。也正是以邓小平为首的领导集体再次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的管理、技术等经验,才有了今天国家的初步富强。至于今天出现的各种信用危机等社会问题,既要重视,也应注意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越逾的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许多人在当代就实现了从饥寒型向小康型经济的跳跃,造成了思想跟不上基础,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些会逐渐解决的。当然正确的用“《论语》来约束算盘”,用仁义礼智信和因果关系等来教育大家,这个转变可能会来的更快。

我们应该知耻而后勇,过去的只代表过去,无论荣耀或落后,未来的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正如已知的仅是圆圈内部,无论面积是大是小,跳出圈外未知世界的珍珠呼唤你的采掇。“未知”即“未来”,真正的世事洞明不在于你现在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你是否洞悉社会发展潮流、明了人性基本需求。只有敏锐发觉时代隐性需求,不断突破思想局限,勇敢地走出已知的知识圈外,鼓励创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或许才会缩小中国与西方的差距,甚至我们在某些领域还会引领世界浪潮。比如太阳能产业,中国就标新立异,大放光彩。当有人鼓吹传统文化能治中国社会的百病的时候,我们应试想如果没有五四青年砸烂孔家店,不知道当时那个被列强瓜分的面目全非的中国还能坚持多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骇人听闻的,但若没有的话中国当时可能就实现不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迈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