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文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文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2、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提示:借景抒情

3、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提示: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提示: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文案

5、“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提示: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6、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壮志难酬的悲愤)

(3)既然是登高临远,就一定会涉及一样事物——栏杆。请看两组诗句: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望江南》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觉得这位流泪的英雄会“凭栏”还是“倚栏”呢?

提示:“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来充满慷慨激越之气,悲凉壮阔之情。“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

7、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人又持什么态度呢?

张翰——乐于归隐

相关文档
  •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 李清照词两首公开课

  •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