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18卷1期

2009年2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 OURNAL OF NATURAL D I SASTERS Vo.l 18,No .1Feb .,2009收稿日期:2007-05-18; 修订日期:2007-09-21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CM ATG2005M 39)资助。

作者简介:陶云(1971-),女,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预测及山地灾害研究.E-m ai:l cqkty @si na .co m

文章编号:1004-4574(2009)01-0180-07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陶 云1,2,唐 川3,段 旭4

(1.云南气候中心,云南昆明650034;2.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3.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00;4.云南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利用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近5年来云南滑坡泥石流分布与演变的

特点及其与云南降水、大雨、暴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时段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总体分

布表现出西多东少,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

活动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并且各个区域又有自身的演变规律。在时空分布上滇西北及滇西南

是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高峰期集中在6-8月;滑坡泥石流

灾害发生次数与年降水量、年暴雨次数及年大雨次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大气环流异常对滑坡泥石

流灾害发生数量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空间分布;月际变化;年际变化;大气环流

中图分类号:P458.3 文献标识码:A

L andsli de and debris fl ow hazards i n Yunnan

and their relationshi p w ith preci pitati on characteristics

TAO Yun 1,2,TANG Chuan 3,DUAN Xu 4

(1.C li m ate C enter ofYunnan Province ,Kunm i ng 650034,C h i na ;

2.C ollege of Res ou rces ,Environm en t&Eart h Science ,Yunnan Un i versity ,Kunm i ng 650091,C h i na ;

3.National Profess i onal Laboratory for Geo -hazard Preventi on,Chengdu Un ivers it y of Techn ol ogy ,C hengdu 610059,Ch i na ;

4.M eteorol ogical In stit u te ofYunnan Prov i nce ,Kunm i ng 650034,Ch i na)

Abstract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aboutYunnan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 w fro m 2001to 2005,this paper ana l y zes the spatial distri b ution and te m pora 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 d e and debris flo w hazards i n rece n t 5years i n Yunnan and a lso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 w een occurrence of landslide and debris fl o w and possi b le tri g gered pre -cipitation ,especially heavy rai n and rai n stor m .The study i n d icates that th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 w hazards d i s trib -utes more in the west and no rthw est and less i n the east and southeas.t The distributi v e center of la ndsli d e and debris fl o w is consistentw ith the ra i n stor m center on the whole .Landsli d e and debris fl o w in Yunnan has obv i o usl y inter -an -nual change and t h ere are i n d i v idual evolutional la ws i n fi v e areas .The nort h w est and south w est of Yunnan are the m ost acti v e ares of t h e hazards ,w hich have a lso obv i o usl y i n ter -m onthly change and t h e peak period appears during ra i n season of June -Augus.t There is better relationsh i p bet w een the frequency of the landsli d e and debris flo w haz -ar ds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ra i n stor m num ber and annual heavy ra i n number .The at m ospheric c irculation ano m a l y has also great infl u ence on the occ urrence frequency o f landsli d e and debris flo w hazards .

K ey w ords :landsli d e ;debris flo w;spati a l d istri b uti o n;i n ter -m onthly change ;i n ter -annual change ;a t m ospheric c ir -culati o n

云南省是我国遭受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1],近20a 来,滑坡泥石流几乎平均每年造成200

人死亡、2亿元以上的财产损失。近5a 呈上升趋势,例如2002年8月12日,盐津县大暴雨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26人死亡,3人失踪;2002年8月14日,新平县的暴雨滑坡泥石流造成40人死亡,23人失踪,33人受伤;2004年7月4日20时至5日20时德宏州的盈江县、陇川县和瑞丽市普降特大暴雨,引发了泥石流灾害,造成19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等等。根据 九五 期间我们建立的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库系统的资料显示,全省现有灾害性的滑坡泥石流点5039个,其中滑坡灾害点2018处、泥石流沟2496条、崩塌525处,这些灾害点直接危害或威胁全省35个县(市)、160多个乡镇、3000多个自然村、150余个大中型厂矿、480k m 铁路、3000多k m 公路。面对云南省日益突出的滑坡泥石流灾情,各级政府及科研部门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2-9],使我们对云南滑坡、泥石流灾情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成因有了一定认识;但是由于滑坡泥石

流灾害历史资料不完整,以往的分析主要选取一些代表个例进行分析[10],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利用云南省气象台2001-2005年收集的较为完善的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近5a 云南滑坡泥石流分布及演变的特点,并初步分析了与降水、大雨、暴雨日数的关系,以期获得进一步有意义的结果。

1 资料

云南省气象台2001-2005年收集的滑坡泥石流资料;云南124站2001-2005年1-12月逐月降水量资料及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了云南2001-2005年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25mm 的天数(大雨以上的天数)及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 的天数(暴雨以上的天数)。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3年北半球500hPa 高度场资料及74项环流特征指数资料。

2 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云南省气象台2001-2005年收集的滑坡泥石流资料,我们分析了近5a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图1(a)),并与近5a 的云南暴雨日数分布(图1(b))

进行了比较分析。

图1 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

F i g .1 D istri buti on of landsli de debris fl ow disaster i n Y unnan prov i nce form 2001through 2005

在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图1(a))中,虚线阴影区表示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不多于3次,实线阴影区表示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不少于9次。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a 云南滑坡泥石流分布的总趋势是西多东少;西北多,东南少。这种分布与云南地形、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近5a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地区位于保山市、怒江州福贡县、楚雄州北部及红河州西南部,5a 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次 181 1期陶 云等: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数在9次以上,平均每年在2次以上,其中保山市的的腾冲县5a 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次数32次,平均每年6次以上。近5a 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市南部、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东部和北部、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以及文山州东部,5a 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次数不多余3次,平均每年不足1次,其中昆明、蒙自、玉溪等18个县市近5a 没有发生过一次滑坡泥石流灾害。其它地区2001-2005年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在8~4次之间,平均每年发生1次左右。总之,从图1(a)中可清楚看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5a 中全省124个县市中有106个县市(占总县市85%)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仅有18个县市(占总县市15%)没有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从2001-2005年云南暴雨日数分布图(图1(b))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与云南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偏少区与暴雨日数偏少的中心对应不是很好,这主要受云南地形特征所影响。例如云南西北部存在一个暴雨日数低值区,但由于云南西北地势高,多山脉,该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平均每年1次左右。又如我省南部及东部地区,暴雨日数较多,但由于地势相对平坦,所以滑坡泥石流灾害次数较少,平均每年不足1次。因此,暴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一个动力条件、诱发因素,地形、地貌等地质条件在滑坡泥石流爆发中是基础条件,有着重要作用。计算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与暴雨空间分布的空间相关系数为0.19,通过了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也进一步说明云南暴雨在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逐年空间分布特征可知,不同年份分布上有较大差异。2001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西多东少;2001年有25个县市(占总县市20%)滑坡泥石流灾害次数在2次以上,中心主要位于大理州及楚雄州,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楚雄州的楚雄市,为8次,其次是大理州的南涧县和保山市的腾冲县,为6次。2001年有72个县市(占总县市58%)没有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及临沧市。2002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比2001年广,发生次数也增多。2002年有46个县市(占总县市37%)滑坡泥石流灾害次数在2次以上,中心主要位于大理州、楚雄州、保山市的腾冲县和昌宁县、昭通市的盐津县、红河州金平县及德宏州的梁河县,发生次数在3次以上,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楚雄州的元谋县,为9次。2002年有47个县市(占总县市38%)没有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昆明市、德宏州西部及临沧市西部。2003年是近5a 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最少的一年,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较为稀疏,全省仅有33个县市(占总县市27%)发生灾害,主要集中在昭通市及保山市,保山市的腾冲县发生次数最多,为4次,其次是红河州的金平县为3次;有91个县市(占总县市73%)没有发生灾害。2004年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与2001年接近,但分布区域有所不同。有26个县市(占总县市21%)滑坡泥石流灾害次数在2次以上,中心主要位于怒江州、保山市及大理州的鹤庆县,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怒江州的福贡县和保山市的龙陵县,为8次。2004年有67个县市(占总县市54%)没有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大理州及楚雄州。2005年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明显减少,全省仅有41个县市(占总县市33%)发生灾害,主要集中在昭通市、迪庆州、怒江州、红河州及保山市,保山市的腾冲县发生次数最多,为12次;有83个县市(占总县市67%)没有发生灾害。

总之,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虽然每年都有不同之处,但总体上是西多东少,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3 时间演变特征

从上述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来看,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下面从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逐年频数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初步讨论(见表1)。

表1 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频数表

T ab l e 1 F requency o f l andsli de debris flow in Y unnan P rov i nce f o r m 2001t hrough 2005

20012002200320042005合计滇西北

3559134112160滇西南

3238105334167滇中

26485169104滇东北

3101281043滇东南

10278101570全省1061824812880544 从表1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全省或各区域都存在明显年际变化特征,并且各个区域又有自身的演 182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卷

变特征。从全省看,近5a 共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544次,平均每年109次,2001,2003及2005年较平均值少,为灾害偏少发生年,其中2003年是滑坡泥石流灾害最轻的一年,全年共计发生灾害48次,占5a 灾害总数的9%;2005年为次轻年,共发生灾害80次,占灾害总数的15%;2001年灾害次数接近常年为106次,占灾害总数的19%。2002年及2005年灾害次数超过平均值,为灾害偏多发生年,其中2002年为5a 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全年共计发生灾害182次,占灾害总数的33%;2004年为次重年,共计发生灾害128次,占灾害总数的24%。

从5个区的变化看,各自有着与全省不同的演变特征。滇西北近5a 发生灾害160次,平均每年32次。与全省变化一致,2002年灾害为严重发生年(59次),2004年为次重年(41次);2005年为灾害发生最轻的一年(12次),2003年为次轻年(13次);2001年为35次。滇西南近5a 发生灾害167次,平均每年33次,是云南发生灾害最多的区域。与全省变化不同,2004年灾害为严重发生年(53次),2002年为次重年(38次);2003年为灾害发生最轻的一年(10次);2001年、2005年分别为32次及34次。滇中近5a 发生灾害104次,平均每年21次。2002年灾害为严重发生年(48次),2001年为次重年(26次);2003年为灾害发生最轻的一年(5次);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16次及9次。滇东北近5a 发生灾害43次,平均每年9次,是近5a 云南发生灾害最少的区域。与全省及其他地区不同,2003年灾害为严重发生年(12次),2002年及2005年为次重年(10次);2001年为灾害发生最轻的一年(3次);2004年8次为灾害发生次轻年。滇东南近5a 发生灾害70次,平均每年14次,是云南发生灾害次少的区域。2002年灾害为严重发生年(27次),2005年为次重年(15次);2003年为灾害发生最轻的一年(8次);2001年及2004年为次轻年(10次)。

从区域分布来看,近5a 滇西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发生167次,占全省灾害总数的31%,其次是滇西北,发生160次,占全省灾害总数的29%;滇东北是近5a 灾害发生最少的地区,仅发生灾害43次,占全省灾害总数的8%;其次是滇东南,发生70次,占全省灾害总数的13%;滇中发生灾害104次,占全省灾害总数的19%。从逐年变化来看,2001年、2002年及2003年灾害最严重的区域是滇西北,2004年、2005年灾害最严重的区域是滇西南。2001,2002年及2004年灾害最轻的区域是滇东北,2003年、2005年灾害最轻的是滇中。

总之,云南近5a 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频数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且各个区域的变化有着各自的特色。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是滇西北及滇西南,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是滇东北及滇东南。

4 月际变化规律

云南属于云贵高原主体,又是低纬度地区,处于全球最强盛的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叉影响影响范围内,形成了干湿季节分明的立体气候。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也存在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下面利用2001-2005年的资料分析了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月际变化(见图2)

图2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

F i g .2 M ont h l y change o f l andslide debr is flo w i n Y unnan P rov i nce

从图2中可清楚看出,无论是从逐年变化还是从5a 累计来看,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都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近5a 来,云南最早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2月份,主要位于云南的滇西北地区,因为该地区2-3月有一段独特的 桃花汛期 ,降水量明显增加,局部强降水也明显增多,加之地形影响,极易出现滑坡泥 183 1期陶 云等: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石流灾害;最晚灾害发生在12月,但5年中只有2005年12月发生一次。从图中可以看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高峰期集中在6-8月,6-8月灾害总次数占全年的75%。这与云南雨季及主汛期相对应。云南雨季一般开始于5月,结束于10月,主要降水时段在6-8月主汛期,雨季集中了云南85%~95%的雨量[11]

。从5年累计来看,7月最多,为171次,占灾害总数的31.4%;8月次之,为168次,占灾害总数的30.9%;1月没有灾害发生。

2001-2005年的逐年月际变化与5年累计变化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自身的变化特征。2001年灾害最早出现在5月,最晚出现在11月,高峰期出现在6月、7月和9月,其中7月灾害最多,为26次。2002年灾害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高峰期出现在7月和8月,其中8月灾害最多,为101次,是近5a 中灾害发生最严重的一个月。2003年灾害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该年灾害发生偏轻,最多的7月份只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16次。2004年灾害最早出现在3月,最晚出现在10月,高峰期出现在7月、8月和9月,其中7月灾害最多,为39次。2005年灾害最早出现在2月,最晚出现在12月,高峰期出现在7月和8月,其中7月灾害最多,为34次。5 与降水的关系分析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前期及同期的降水量有着直接的原因,本文利用云南2001-2005年逐月及逐年降水量探讨降水与滑坡泥石流灾害活动的关系。

表2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与降水量、暴雨次数及大雨次数的关系

T able 2 R e l a tionsh i p be t w een landsli de debr i s fl ow and prec i pita ti on ,to rrenti a l rain ti m es as w e ll as heavy ra i n ti m es

年份

灾害次数/次年降水量/mm 年暴雨次数/次年大雨次数/次2001

106124533016512002

182114028313672003

4893521811202004

128111625313312005801031245

1264

图3 云南逐月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

F i g .3 Correlati on coeffic i ent bet w een m onth l y frequency o f l andsli de debris flow and monthy prec i pita ti on i n Y unnan P rov ince

从表2可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发生次数与年降水量、年暴雨次数及年大雨次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近5a 灾害次数大于100次的3a(2001年、2002年及2004年),年降水量都大于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109mm ),大雨次数及暴雨次数也是比较偏多的3a 。相反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较少的年份,降水量、暴雨次数及大雨次数也相对偏少,年降水量明显少雨多年平均值。从逐月降水、暴雨次数及大雨次数来看,也存在与年变化一致的变化规律。例如2005年3月降水量为5a 中最多的一年,3月发生灾害的次数也是5a 中最多的一年;2004年4月降水量为5a 中最多的一年,4月发生灾害的次数也是5a 中最多的一年;2001年5,6月降水量为5a 中最多的一年,其5,6月发生灾害的次数也是5a 中最多的一年;2002年7,8月降水量为5a 中最多的一年,其7,8月发生灾害的次数也是5a 中最多的一年等。总之,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

年际、月际变化特征与降水量的年际、月际变化特

征有着极好的对应关系。另外,从云南逐月滑坡

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图

(图3)也可以清楚看出,除1,2月几乎没有滑坡泥

石流灾害发生外,1年10个月中有8个月相关系

数大于0.7,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其中通过

95%显著性检验的月份有6个(3月、4月、5月、8

月、9月及10月)。相关系数最大的是4月和9

月,相关系数达到0 95以上;相关最小的是6月,

相关系数仅为0 499。这也进一步说明,除少数月

份外,大部分月份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次数与月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长期预测提供了思路。 184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卷

(实线:相关系数;虚线:95%的显著性水平临界线)

6 环流背景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近5a 中2002年是灾害最严重的一年,2003年是灾害最轻的一年,同时主汛期(6-8月)是灾害最为其中的时段,6-8月灾害总次数平均占全年75%左右,所以6-8月直接影响云南天气气候变化的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将直接影响云南全年总降水量,进而影响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总频数。下面我们对2002年及2003年的一些环流特征量及500hPa 高度场进行对比分析,初步了解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偏多、偏少年的环流背景。

从2002年6-8月500hPa 环流图(图略)可以看出,中高纬度为明显的4波型,欧亚地区为两脊一槽的形势,乌拉尔山附近为槽区,欧洲大陆及贝加尔湖附近为脊区。中高纬地区槽脊明显,以径向环流为主。2003年6-8月500hPa 环流图(图略)上,高纬度地区为2波型,中纬度地区为5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2002年明显偏强、偏大、偏西,整个环流有明显北缩,东亚地区环流较平直,

以纬向环流为主。

图4 500hPa 距平场(单位:10gp m )

F ig .4 A no m a l y fi e l d a t 500hPa (un it :10gp m )

从2002年6-8月距平场(图4(a))上看,2002年夏季欧亚地区中高纬度为两脊一槽的形势,欧洲上空附近、贝加尔湖附近为正距平区控制,中心数值为+40gp m,乌拉尔山附近为负距平控制,中心数值为-40gpm,自西向东呈 +-+ 的距平分布。这种形势有利于中高纬度的冷空气受到阻挡,不易东移,进而南下影响我省大部地区,与南方暖湿空气汇合,在云南造成多次强降水过程。据统计2002年6-8月云南出现全省性强降水过程17次,其中8月出现了8次,这样就造成云南2002年滑坡泥石流灾害偏多,仅8月份就发生灾害101次,为近5a 最多的一个月。

从2003年6-8月距平场(图4(b))上看,中高纬地区槽脊分布不明显,欧亚地区除黑海北部(45~55

o

N,30~55o E )附近为弱的负距平控制外,其余地区为正距平,中心数值在+50gpm 以上。欧亚地区自南向北

呈 +-+ 的距平分布,整个环流以纬向环流为主,极涡偏弱。这种形势不利于冷空气的生成,冷空气偏弱且以东移为主,影响云南的冷空气偏弱、偏少,加之南边高度场偏高10~20gpm ,孟加拉湾及太平洋上的热带低值系统也不易北上影响,造成云南2003年夏季降水偏少,整个6-8月份仅出现7次全省性强降水过程。因此,2003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最少,8月份仅发生10次。

从一些环流指数(表3)也可以看出,影响云南的主要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2003年夏季(6-8月)较2002年夏季面积偏大、强度偏强、偏西。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1个纬度,西伸脊点偏西19个经度,副热带高压西伸到101 E ,控制了云南大部地区,使其以晴好天气为主。同时2003年高原上高度场也较2002年偏高,印缅槽较2002年偏弱,这样北方冷空气不易南下,南方暖湿气流不易北上,云南主要以偏西气流为主。2002年则相反。这些环流特征与500hPa 高度场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185 1期陶 云等: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表3 2002年与2003年6-8月环流特征量对比表

T ab l e 3 Co m parison of c irculation character quantity i n June -August in the years 2002and 2003

2002年6-8月

2003年6-8月差值面积指数24

34-10强度指数39

79-40脊线位置23o N

24 N -1 北界35o N

35 N 0 西伸脊点120o E

101 E 19 西藏高原高度和595

597-2印缅槽

2831-3 总之,由于2002年与2003年夏季环流存在截然不同的形势,造成这两年夏季的天气气候发生异常,2002年强降水过程偏多,降水量偏多;2003年强降水过程偏少,降水量偏少,由此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次数也存在极大差异,2002年异常偏多,2003年异常偏少。

7 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近5a 云南滑坡泥石流分布及演变的特点,并初步分析了与降水、大雨、暴雨日数的关系,获得以下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总体分布是西多东少,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5a 中全省124个县市中有106个县市(占总县市85%)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仅有18个县市(占总县市15%)没有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

(2)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与云南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偏少区与暴雨日数偏少的中心对应不是很好,这主要受云南地形特征所影响。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与暴雨空间分布的空间相关系数为0.19,通过了9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也进一步说明云南暴雨在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全省或各区域都存在明显年际变化特征,并且各个区域又有自身的演变特征。近5a 中2003年是滑坡泥石流灾害最轻的一年,2002年是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一年。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是滇西北及滇西南,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是滇东北及滇东南。

(4)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都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近5a 来,云南最早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2月份,主要位于云南的滇西北地区;最晚灾害发生在12月。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高峰期集中在6-8月。从5a 累计来看,7月最多,为171次,占灾害总数的31.4%;8月次之,为168次,占灾害总数的30.9%;1月没有灾害发生。

(5)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发生次数与年降水量、年暴雨次数及年大雨次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逐月滑坡泥石流灾害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有8个月相关系数大于0.7,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其中通过95%显著性检验的月份有6个(3月、4月、5月、8月、9月及10月)。相关系数最大的是4月和9月,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相关最小的是6月,相关系数仅为0.499。

(6)大气环流异常对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多寡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文集(2004)[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3-180.[2]

唐川,朱静.云南滑坡泥石流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46.[3]

方光迪,张信宝等.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研究[J].云南省滑坡泥石流防治研究,1992,(6):1-10.[4]

罗晓梅.G I S 技术在暴雨泥石流减灾预报中的运用[J].山地研究,1998,16(1):73-76.[5]

唐川,周钜乾,朱静.云南崩塌滑坡灾害危险度分区的模糊综合分析法[J].水土保持学报,1994,8(4):48-54.[6]

唐川,王瑞元等.云南滑坡泥石流重点区域预测预报和评价方法研究[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55-90.[7]

唐川,朱静.云南省泥石流地面活动程度分区评价[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2(4):18-25.[8]

唐川.云南省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调查与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9(1):1-9.[9] 朱静,唐川.云南省泥石流灾害危险度分区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7(2):86-93.

[10] 陶云,唐川,寸灿琼,杨向东.2004-07-05云南德宏州山洪泥石流气象成因分析[J].山地学报,2004,23(1):53-62.

[11] 解明恩,张万诚.云南短期气候预测方法与模型[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5-20. 186 自 然 灾 害 学 报 18卷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1总则 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 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 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风险性设计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

产生滑坡的条件

产生滑坡的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pdf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 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 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毁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 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 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 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二)人为因素 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毁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 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 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毁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 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 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 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 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 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 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 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 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 策。在无法躲避, 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 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 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 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滑坡数据

1 薛庄滑坡简介 薛庄滑坡为一大型的滑坡群,是河南省内迄今所发现的最大型的公路滑坡之一。全长160km。薛庄互通位于该线路的A3标段。薛庄互通区滑坡位于薛庄一带,主线里程为K23+800-K24+150,根据现场调查及当地居民反映,沙吕线一带滑坡起始于1993年,以后多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滑移,因该处植被较发育,且坡度较缓,故未造成较大破坏。在2000年6月份,由于连续的降雨,导致山体边坡出现滑移、开裂等现象,最大裂隙宽度达1.6m。随着高速公路主线拉槽施工的进展,在右侧古井头山坡方向也出现了裂缝,加之该处原为一大型古滑体,这些现象引起了平临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踏勘,商讨防治对策,并决定对滑坡区及进行堪察。根据滑坡的地形地貌特征,该滑坡群又划分为1#、2#、3#和4#滑坡。 2 工程地理、地质条件[78] 2.1地形地貌 滑坡区原始地貌单元为濒海丘陵地貌单元。滑坡体南侧为一常年性流水的山间冲沟,另一冲沟自南往北与该水系相交于滑坡体前缘。滑坡体东侧原为海滩滩涂地带,经人工围垦后现为农田,滑坡体后缘为一近似棱锥状的山体,其最大高程209.9m,山体坡度约40°,为2#、3#老滑坡滑坡堆积物的物质来源。滑坡体地形相对较为平缓,坡度约为15°,总体上,滑坡区地形具有由陡突然变缓的特征,纵剖面上呈折线形。滑坡体后壁及周边地段植被发育,树木茂盛,据调查访问,老滑体上原树木茂盛,经人工砍伐改造后现为耕作的或茶园。 2.2区域地质构造 地层岩性:根据1:1万地表测绘结果,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较为复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下组下段(K1sh1a)及上段(K1sh1b)的火山喷溢相地层。两类地层的界线穿过滑坡体后缘。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石帽山群下组下段(K1sh1a):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砂砾岩。 石帽山群下组上段(K1sh1b):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凝灰岩。 在上述地层岩性中,局部凝灰岩夹层可能形成软弱带,特别石强风化层凝灰岩

选修5第二章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滑坡、泥石流灾害(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1. 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A. 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 地震、泥石流、滑坡 C. 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 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2. 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滑坡 D. 泥石流 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3~5题。 3. 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中南地区 D. 华东地区 4.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有() A. 植树造林 B. 开垦梯田 C. 增加城市建设 D. 减少降水 5. 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 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 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 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6. 读“世界局部地区泥石流分布图”和“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泥石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3)非洲与亚欧两洲相比,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较小,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4)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的主要人类活动有哪些? (5)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1. B 解析: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1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流、滑坡。 2. A 解析:地震是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3. B 4. A 5.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防御措施、关联性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3题,从图中很容易看出西南地区出现灾害的次数最多。第4题,植树造林是防止山崩、滑坡、泥石流的很有效的措施。第5题,用排除法较容易得出答案。 6. (1)主要分布在山区。 (2)①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①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①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3)非洲总体降水相对而言比较少。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4)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等。 (5)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至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措施:①加强植树造林;①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①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 解析:将两幅泥石流分布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叠加起来后就会发现其分布地区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

滑坡的分类

滑坡的分类 滑坡形成于不同的地质环境,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滑坡分类的目的就在于对滑坡作用的各种环境和现象特征以及产生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正确反映滑坡作用的某些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科学的滑坡分类去指导勘察工作,衡量和鉴别给定地区产生滑坡的可能性,预测斜坡的稳定性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滑措施。 目前滑坡的分类方案很多,各方案所侧重的分类原则不同。有的根据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有的根据滑坡的动力学特征,有的根据规模、深浅,有的根据岩土类型,有的根据斜坡结构,还有根据滑动而形状甚至根据滑坡时代等等。由于这些分类方案各有优缺点,所以仍沿用至今。同时也有人提出不少综合分类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尚未得到公认。滑坡分类有待进一步探讨。下面仅重点介绍几类: 1. 按滑动面与层面关系的分类 这种分类应用很广,是较早的一种分类。可分为均质滑坡(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三类。 (1) 均质滑坡这是发生在均质的没有明显层理的岩体或土体中的滑坡。滑动面不受层面的控制,而是决定于斜坡的应力状态和岩土的抗剪强度的相互关系。滑面呈圆柱形或其它二次曲线形。在粘土岩、粘性土和黄土中较常见。 (2) 顺层滑坡这种滑坡一般是指沿着岩层层面发生滑动。特别是有软弱岩层存在时,易成为滑坡面。那些沿着断层面,大裂隙面的滑动,以及残坡积物顺其与下部基岩的不整合面下滑的均属于顺层滑坡的范畴。顺层滑坡是自然界分布较广的滑坡,而且规模较大。1963年10月9日发生在意大利的vajont水库滑坡即为一大型顺层滑坡,滑动体积为2.6×108。该滑坡使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双曲拱坝失效,并造成坝下游2600人丧生。 (3) 切层滑坡滑坡面切过岩层面而发生的滑坡称为切层滑坡。滑坡面常呈圆柱形,或对数螺旋曲线。 2. 按滑动力学性质分类 主要按决定于始滑位置(滑坡源)所引起的力学特征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对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中国地质大学 水土保持学论文 题目: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王殿武 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目录 一、引言:泥石流定义 (1) 二、泥石流的产生条件 (2) 三、泥石流的危害 (2) 四、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3) 五、参考文献 (5)

引言:泥石流的定义 背景: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出现了93.8毫米的局地强降水;舟曲县东山镇降水量达96.3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局地短时强降水等因素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这次灾害引发我作为写这篇论文的真正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一、泥石流具有以下性质: 1.具有土体性质——结构性 2.具有水体性质——流动性 3.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有较大的流动坡降(沟床比降) 二、泥石流的分类 (一)依据地貌学观点分类 1.按泥石流沟谷形态发育程度区分: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2.按泥石流冲积扇所处的地貌位置区分: 1)峡谷型泥石流 2)宽谷型泥石流 (二)依据泥浆水利学观点分类 1.按物质成分分类 1)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2)以粒径不等的砂粒和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石块的叫泥沙流; 3)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4)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2.按物质状态分类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 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秦岭—○21川西—○22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 是四川省。 思考 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 答案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 答案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汇水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类若修建水库选址、设计不当,易诱发地震。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点一 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探究活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滑坡稳定性作业答案1

滑坡稳定性计算评价 一、岩村滑坡工程地质环境 1、滑坡形态 该滑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魏家楼乡天云煤矿对面。整体上形态呈“簸箕”形,滑坡后缘高程为1099.71m,前缘高程为1073.32m,高差约27.0m。路基三级边坡切削滑坡前缘,边坡坡度约为45°。滑坡前缘宽度约为76.0m,顺主滑方向长约50.0m,滑体最大厚度约为14.0m,体积约2.1*104m3,为一中型土质滑坡。 2、滑体岩土特征 该滑坡体的岩土沿深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层。上层为黄土状土(原黄土),多呈浅黄色,厚度5.0~7.0m,滑体前缘最薄处约3.0m,中间约6.7m,后缘最厚处约8.0m,垂直裂隙发育,岩性呈可塑~硬塑状态,结构较松散,钻孔岩芯呈散块状,夹有少量植物根系及黑色斑点,粉粒含量较高;中层黄土状土(原古土壤),褐黄-棕红色,厚度约2m,硬塑状态,结构致密,钻孔岩芯呈柱状,夹有白色菌丝及少量钙质结核;下层又为浅黄色黄土状土(原黄土),厚度在1.0~3.0m之间,硬塑状态,结构致密,钻孔岩芯呈散块-短柱状,夹杂黑色斑点及白色菌丝,ZK2-2该层下部可见砾石及泥砂岩层,但ZK2-1揭示该层下部缺失砾石层,分析认为是由于滑坡造成此处砾石层被推出。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见表1。 根据钻孔及探井所揭露的滑动面位置,可以推断出该滑坡的滑动面剖面形状为近似圆弧形,滑坡前缘大致与基岩面紧密接触。 3、滑坡变形破坏与成因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和勘探,该滑坡是在边坡重新刷坡完毕后,发生连续暴雨,雨水沿土体表面垂直裂隙及落水洞下渗而引发的。滑坡产生后,边坡中上部出现错台裂缝,错台高度达2-3m,严重威胁到了路基安全;坡体表层也出现了弧形的张拉裂缝,裂缝宽度0.5~3cm,深度1~6m,个别裂缝已深入至强风化基岩中。 从总体上来看,造成滑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坡体结构是形成滑坡的物质基础。上覆黄土,下伏伏泥岩-砂岩是易滑坡地层,本边坡上部黄土易渗水,下部泥岩相对隔水,从而形成滑动带,使其具备了滑坡的条件。 ②、连续暴雨是滑坡产生的直接诱因。 ③、高边坡开挖过程中,由于放炮及土方开挖等工程因素,造成土体结构松动,边坡前缘形成高陡临空面,边坡土体发生应力重分布,是形成滑坡的另一重要因素。 表1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统计项目样本个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天然含水率(W) % 29 13.8 3.2 7.2 天然密度(ρ)g/cm3 16 1.99 1.41 1.66 干密度(ρd)g/cm3 16 1.63 1.34 1.47 比重(Gs) 29 2.71 2.68 2.69 孔隙比(e0) 18 1.12 0.66 0.88

滑坡治理措施分类

滑坡治理措施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 1 、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 1 )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油墨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 2 )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 3 )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上游严惩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 J ”坝;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 、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 1 )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 2 )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引起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如钢轨抗滑桩等)、抗滑挡墙等。 3 、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常常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北仑中学高一(1)班胡烨一.研究动机 北仑大碶街道青林 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美 丽村庄,但前晚肆虐的 “卡努”台风却给这个平 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 意想不到的灾难:昨晚 10时左右突发泥石流,众多木结构的老宅轰然倒塌,8人不幸丧生,另有1人失踪。 可见,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而滑坡亦是如此! 二.研究目的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出数据 四.研究内容 1.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一)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

讨论滑坡体滑动面的鉴定方法

讨论滑坡体滑动面的鉴定方法 1 引言 滑坡体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多出现在地形陡峻的山区。滑坡体在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极为不利。为了对滑坡体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必段对滑坡体的大小及范围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对滑坡体的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确定滑坡体滑动面、滑坡体堆体物的主要成分,滑坡体含水程度,滑坡体稳定变形情况等。对于大型滑坡体,确定滑动面是研究滑坡的主要任务。滑坡体成因一般是因为岩层中存在断层、大裂隙等不良地质构造,岩层倾向与滑坡方向一致的岩层中存在软岩夹层,软岩面在地下水侵蚀作用下和山体底部受河流、人为因素冲蚀破坏应力不平衡等原因所致。滑坡在形成过程中,滑坡体与稳定山体(岩体)相互产生摩擦作所用形成。膨胀土是一种特殊的粘土,具有吸水软化以及失水开裂的特性。 在长期的季节性干湿风化作用、循环作用以及剥蚀作用相下,使膨胀土层中的裂隙非常发育。另外,膨胀土层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软弱结构面,例如贯通裂隙面、风化软弱面以及层间裂隙面等。所以,在膨胀土地区修建的公路、渠道、大坝等工程常会遇到施工时边坡不稳定的情况。例如:在云南华坪县务坪水库的引水渠和坝基在开挖过程中就发生过10处以上大小滑坡,不仅严重影响了坝基边坡和渠道的正常施工的正常运行,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治理资金。在滑坡体处置中,滑动面位置的确定是滑坡调查、分析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已经发生的边坡,要先弄清滑动面位置,才能正确分析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状并深入了解边坡的失稳原因。对于存在隐患的滑坡,如果弄清了滑动面位置,就能合理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同时实施有效治理。我国目前常用确定滑动面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观察法,例如通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其相关要素的观察情况来确定滑动面位置。 (2)地质勘探技术法,例如采用勘探平硐和钻孔取样等手段确定滑动面。 (3)理论法,极限分析法、利用极限平衡法或有限元模拟法来搜索确定最危险滑动面的位置。大家知道,理论分析的精度经常依赖于土层剖面和各土层抗剪强度参数的合理性选取;目前常用的滑动面搜索程序只能搜索圆弧内的滑动面,然而,因为受软弱结构面的控制,膨胀土中的滑动面经常是复合型的。因此,对于复杂土层条件或非圆弧滑动面,理论分析方法往往无能为力。与理论分析法相比,观察法比较客观一些,但是由于其主要根据是滑坡的外表形态,所以 很难正确描绘滑动面的内部形状及深度。地质勘探法是最为客观、准确,但是要完全探明整个滑动面位置,往往需要大量的勘探工作,花费大量的资金,特别对于不规则滑动面。因此,许多工程师在寻找更为经济且有效的滑动面确定方法。本文根据膨胀土滑动面的特征,提出一种简易的确定方法,即利用手摇麻花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918250606.html,/shuiyuhuanjing/2007/0 711/content_1076_9.html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 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

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

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试论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以甘肃花子沟滑坡为例 一、滑坡概述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到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史书中早有山崩堵江和地移掩村的记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建设速度加快机械化施工程度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力度和广度空前增大。而许多滑坡灾害延误工期增加投资甚至造成重大灾害,为此对滑坡进行研究减少滑坡灾害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造成的巨大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二、滑坡分类 滑坡的分类主要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滑动面形状、滑动速度、力学特征、滑坡体厚度、滑坡体规模、发展阶段等来划分,如以滑动面形状为区分标志,有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也有以滑动的位置、移动形式划分,如基岩滑坡、表层滑坡。还有从发育期划分,如幼年期滑坡、青年期滑坡、壮年期滑坡、老年期滑坡。 我国铁路部门提出了以滑坡体组成物质、滑坡体厚度、性质、成因为分类标准的三级分类法:

第一级按滑坡体物质组成分类: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堆填土滑坡、堆积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岩石滑坡。 第二级按主滑面的成因分类:堆积面滑坡、层面滑坡、构造面滑坡、同生面滑坡。 第三级按滑坡体厚度分类:巨厚层滑坡:厚度大于50米;厚层滑坡:厚度20~50 米;中层滑坡:厚度6~20米;浅层滑坡:厚度小于6米。 滑坡定名时将三级标志放在前面,二级放中间,一级放在最后。 三、甘肃花子沟滑坡的工程地质分析 3.1花子沟滑坡简介 花子沟滑坡位于甘肃省灵台县境内花子沟北侧,拟建的省道202线泾川至渗水坡段公路K40+700~K41+200范围内。该滑坡是一大型(总体积约400×10 m )深层(滑体厚20 m-50 m)基岩滑坡。拟建道路从滑坡体中部穿过,在连续降雨和施工开挖作用下,该路段右侧出现连续滑坡(滑塌),影响道路施工为后期运营带来隐患,因此必须对该滑坡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并提出治理措施。 3.2花子沟滑坡现状 滑坡所在地貌属于丘陵沟壑区,地势整体西高东低,从坡脚小溪到滑坡后缘顶部平台最大高差约140 m。该滑坡整体形态清晰,轮廓明显,滑坡后壁地形呈圈椅状,有明显滑坡后壁,滑体左右侧界限明显。滑坡后壁陡峭,后壁高5 m~15 m,后壁顶部多处有崩塌产生,滑坡后缘顶部平台见串珠状陷穴。滑坡在平面上呈椭圆形,纵向(沿道路方向)长约470 m,横向(垂直道路方向)宽约330 m,主滑方向为56o。滑坡整体前部、中部较平坦,坡角10o~15o;后部稍陡,坡角30o~40o;滑坡坡脚处稍陡,坡度20o~40o。滑坡坡脚在溪水的冲刷作用下,多处有崩塌产生,如图1,图2所示。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2000.10.28

目录 前言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基本符号 1 总则 1.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程序 1.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与特殊性 1.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原则 1.4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1.5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 1.6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1.7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和要点 2 荷载分析与计算 3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 6.1 一般规定 6.2 排导槽 6.3 拦砂坝 6.4 谷坊 6.5 格栅坝 6.6 停淤场 6.7 渡槽 6.8 沟道整治工程 6.9 坡面治理工程 6.10 生物工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并主持编制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某些最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保护地质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 程设计的标准,推动防治工程设计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 提高防治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贯彻国家 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 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对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理论 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荷载分析与 计算,危岩及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 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 本规范的归口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国土资源部标准化研究中心、四川地矿厅地 质环境管理处和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等单位起草。本规范的解释单位为国土资源部环境司。 本规范系首次编制,由于受水平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尚存在许多不足,甚 至错误之处,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和修改意见及时函告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处,以便在适当的时候作进一步修改。 本规范的主要起草人有:刘汉超、柴贺军、晏鄂川、邓荣贵、葛文彬、徐 均 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