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从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上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但是朝廷中大部分顽固派和各种有名望的守旧派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实施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而且他们创办的企业很多还非洋人洋匠不可。这就不可能摆脱洋人的制约,并且这样还加速了洋人对中国的渗透,国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优秀的人才也一时不愿进入这些企业去学习,这就阻碍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模仿再改进的方针。

而且政治上的专制导致经济上的垄断。在洋务运动中,大清国通过行政保护,垄断市场,压制民办企业。官营企业内部实行专制管理办法,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政府创办,财政补贴,腐败丛生,浪费严重。官办官营,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军阀集团。

尽管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其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都能对美国的飓风产生影响,更何况是当时中国举国进行的一场改革的探索。其对后来的中国的历史一直发挥着它的影响。

第一,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他们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应变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实已是一革命性的态度”。从实践上看,这一思想不再像经世派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那样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而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有效的影响,它具有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开阔人们视野,引导人们追求新知的积极作用。即以当时设立的学堂而论,尽管每所学堂以及每次派遣留学生几乎都强调“以义理为体,以格致为用”,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以西学为主的。有的只是规定“仍兼讲中学”:有的只是说“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并不列为正式课程;有的只是要求学生在“闲暇”时阅读一些史鉴之类的书。当发现某些学生偏重中学、荒废西学时,还认为是背离了设立学堂的宗旨而着力加以整顿。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它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脚步。

第二,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指出,在人类历史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一次革命性转变发生在100万年前,原始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以后,出现了人类;第二次革命性转变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而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则是近几个世纪正在经历中的事,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社会学者、历史学者一般把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转变理解为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运动就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起点。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衙门和北洋与南洋两位通商大臣,是洋务运动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为开路,随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机器局、船政局、枪炮厂等军事工业。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洋务企业尽管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机械化的程度还很低,各企业内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劳动,但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再则,无论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和棉纺织业,即当时所谓“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的规律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属于社会生产力。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已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例如: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内地工匠、小工则人无定数,视工务之缓急为衡;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⑩。这显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而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在性质上与军事工业相比则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不仅大量雇佣工人,而且以

私人投资为主,所生产的产品计价出售,有明确的利润目的,进行的是商品生产。企业中很明显地存在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总之,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

第三,洋务运动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24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近代军用工业,40个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还修筑了共计477公里的铁路,架构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通讯线路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这一切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地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在军事方面,大量购买进而制造新式枪炮,组建新式军队,是中国军队数千年前沿袭下来的刀、矛、弓、石冷兵器的原始型向枪、炮等热兵器的近代型彻底转变的开端。在国防观念上,他们意识到了中国不是内陆国,是有海而无防,中国的防御重点已不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而是海洋外面来侵的“洋人”。因而在“师夷长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近代化海军以“御辱”。到1884年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国防领域这一指导思想的更新和新型近代还军的组建是一个质的飞跃。它增强了国防力量,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洋务运动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来同中国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使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这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不能不说,这是洋务运动诱导和刺激的结果。洋务运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成长起来。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新的阶级力量的形成,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也为向近代社会迈进创造了条件。

第五,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开平煤矿生产的煤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后,洋布每年进口减少十万匹。由此可见,洋务运动打破了中国市场上外国商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同时,也缓解了中国本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第六,洋务运动使我国教育步入近代化并培训了一批近代化人才。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工业的过程中,为了培训所需的技术人才,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带进课堂,培训了一大批实用的科技人才,这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我国教育从此开始步入近代化。洋务派还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

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对我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尽管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尽管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但我们不能仅看它的动机,更重要的要看它的客观效果,它确实在经济、军事、观念、教育等诸方面影响了近代的中国,促使中国向近代化的方面开始迈进。

马克思在《论波兰问题》中说:“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惘,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在当今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重读洋务运动的历史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洋务运动失败了,“中体西用”破产了,却带给中国政治现代化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它对于当今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也有着借鉴意义。

其一,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有制约作用。现代化的各层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政治现代化做保证,单纯技术层面的现代化终归要失败。洋务派急功近利,着急于经济现代化,而对自己有一定认识的政治现代化,缺乏实质性的举措,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没有同步进行,从而丧失了机遇。所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其二,认识推进政治现代化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政治改革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再分配,牵一发而动全身,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流血冲突。洋务派护“中体”而采“西学”,仅仅是器物层面的变动,就遭到强烈反对,使洋务改革举步维艰。邓小平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也是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做出的重要决策”。所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又要保持稳定,维护大局。

其三,在当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不到四十年走完了别国经过几百年走过的路,然而因此带来的问题也不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环境不断恶化……国家富强了,但是并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来让所有人享受到这种繁荣,如何建立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公平的社会成为今天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政治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既已得利者应该顾全大局,为了国家和未来应该放弃一部分利益,积极推进政治改革,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孙开秦,《中国近代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2] 王文泉,六天路.《1840—1949中国近代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4]孟泽,《洋务先知郭嵩焘》[M],凤凰出版社,2009年4月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简要分析

近史纲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接下来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的部分—— 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即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外交方面。 首先,是关于政治原因的介绍: 从政治目的来说,洋务运动坚决维护封建统治,并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再从国内外的环境来看,一方面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阻碍洋务派的计划实施,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妄图完全控制中国,以经济侵略挤占中国市场,洋务工业受到钳制。再看洋务运动中的阶级局限又可以得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使得其必然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法引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是洋务运动失败的经济原因: 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仍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无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支持。 以军工业为例,从外部条件看,洋务运动中由洋务派封建官僚地主持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缺乏近代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基础,而且对外国资源、人才、技术极度依赖,导致洋务军工业难以真正发展成完整的大规模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就洋务派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旗号,但仍然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管理封闭、经营腐败。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的色彩和特性。 与此相关联的第三个是军事原因: 其中洋务运动中最突出的国防建设即为海军建设,那么海军建设的溃败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浓厚。清末海军从一开始就具有严重的封建腐败色彩,各自

成体系,彼此之间无统一制度,又无统一行动。在外国教习的主持下,海军的训练从未切实进行过。兵船主要用于运送货物、拖船载勇和迎送官员,缺乏严格纪律和实战能力,因此,海军的实际海防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 他方面,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清流派对李鸿章的牵制与掣肘,唯恐李鸿章挟军自大,故意在办军经费上牵制。北洋海军成军后,数年不添一炮一弹,可知海军建设面对的困局之重。恰是这几年,中国海军在建设上落后于对面的日本。 第四,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洋务派相对于顽固派的盲目排外,在思想文化上更为进步。但是,洋务运动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桎梏,甚至以不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维护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反映了洋务派浓厚的封建色彩。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洋务派思想的落后之处。 最后,是外交原因。 从外交主张上看,洋务派代表奕、李鸿章等主张“外须和戎”,忽略了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本性,对西方列强谋求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从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角度分析,这无疑是一种妥协软弱的思想。 从外交观念上看,清政府在被动接受西方国际外交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看似符合国际要求的外交政策、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礼仪,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却始终改不了统治者封建国家观念的束缚,也就导致了洋务外交必将走向失败。 而关于外交观念这一方面,可以参考萧一山对于李鸿章“争小节而遗大体”的评价。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摘要: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抵御甲午战争 一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洋务运动历史评价

洋务运动历史评价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军阀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

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从发生、发展到政治上破产的过程,大体上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堂堂天朝“受制于小夷”,是对外战争失败的结果,因此,首先引起人们注意并提到日程上来的,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以及与军事相联系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大办造船、制炮等新式军事工业,开始改变了中国军队专恃刀矛舟楫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况,井培育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材。随后,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学习西方的经济设施被提上了日程。开矿藏、办工厂、架电线、修铁路,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也开始逐渐成长起来。洋务派不仅封建性十分浓厚,而且对外往往具有很大的妥协性,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他们作为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力量非常软弱。和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是他们本身软弱无力的根源。上有深恐大权旁落的专制朝廷的压力,下有盘根错节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牵制,洋务运动声势不小,成效甚微。李鸿章对比明治维新说;“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并力,则财与才日生而不穷。中土则一、二外臣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辗,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所以中国“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在中外力量对比日益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李鸿章虽然企图勉力支撑,挽回颓势,但他鉴于朝廷内外阻力重重,所以缺乏信心,甚至感到前途茫茫,危机四伏,把当时的中国描述为“敝絮塞滑舟,腐木支大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的惨象,发出了“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无足恃”的悲鸣。软弱必然产生妥协.每当帝国主义肆意欺凌的时候,千方百计地避免和外国兵戎相见,成为李鸿章外交政策的特色,并因此招来“卖国贼”的恶谥。但是,妥协避战和图强御侮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避战属于外交,图强属于内政,两者并不完全是一码事。洋务运动属于内政范围,积极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军事实力,努力从事经济建设,谋求保护利权,都很明显地具有图强御侮的意义。至于成效大小,则受着主客观各种条件的制约,不能单纯以成败评论是非功过。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失败,岂可归咎于洋务运动的兴办?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所谓“患之有无,不在外而在内”,以为只要国家富强了,外患就自然可以消除,并因自身的软弱而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同盟会的〈对外宣言〉公开声明:“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二,第3页)。这不正是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承认列强在华侵略特权吗?明白这一点,对李鸿章所说的“各国条约已定,断难更改”、“居今日而日攘夷,日驱逐出境”,纯属“虚妄之论”,也就可以理解了。怎么能用资产阶级革命派尚且不能达到的高度去要求洋务派呢? 洋务运动时期尚处于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欧美列强还没有完全操纵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军事政治力量,中国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也还没有形成.因此,把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定性为“买办官僚”,把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定性为“官僚资本”,都是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研究的。至于引用甲午战争以后的某些材料来证明洋务运动的买办性,井由此肯定它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运动,那就更加难以令人首肯了。清朝初年,封建士大夫中有所谓“经世派”,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代表,他们有鉴于明末农民战争,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批判理学家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改革时弊,讲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朝皇帝唯恐这个学振不利于爱新觉罗一姓的统治,采用提倡理学、奖励考据,编纂群书以及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斩断了这个学振的流传。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知识分子是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的.鸦片战争前后,面临历史的大变局,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又拾起顾、黄、王的余绪,并把富国强兵之道引为向西方学习。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远承顾、黄、王,近继林、龚、魏,兴起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他们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严重弱点和局限性,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乃至罪行,但比起那些不办实事、空谈礼义而且对办事者多方掣肘、挑剔细故的封建顽固派,实在是更值得同情和肯定的。评价历史人物,只能把他们和前人及同时代的人相比较,否则便不是科学的历史的态度,难免流于苛求。 洋务运动当然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为了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沉沦,不同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事过不同形式的探索和斗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是这些探索和斗争的几个主要表现。这些探索和斗争统统失败了,但也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主张学习西方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成为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要试金石之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经阶段,不能因为它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运动而抹煞它的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对政治的影响

内容简介:洋务运动,是1861年至1894年间在全国掀起的改良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对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思潮经济文化影响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成为“洋务派”与“守旧派”。然而,由于倡导和主持洋务运动的封建官僚,即洋务派不能克服自身痼疾和主观障碍,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虽然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洋务运动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的历史转型,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现代化思潮的涌动 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人类

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而在中国,清王朝遇到了开国以来最大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凭借洋枪洋炮打败了“天朝”军队。日趋衰落的清王朝犹如一座将倾的大厦,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组合――洋务派。他们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提出了应变的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早揭示这一思想核心的是冯桂芬,他在1861年就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可以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最初框架。后来,洋务运动最重要的领导者李鸿章曾多次阐述过相同的观点,如1863 年2月他在致曾国藩书、1864年春在致总理衙门书和1865年9月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都反复强调了用外国长技来维护中国的“文物制度”的主张。另外,洋务知识分子如王韬等也都在其著述文字中阐述过类似的观点。直到1898年另一位洋务官僚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才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在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中体西用”的思想成为洋务派的理论纲领。 (二)促使中国现代民族意识增长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思考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体西用”的 思考 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测绘09-3 董冰全0901180407 摘要: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封建统治者们也意识到进行洋务运动的重要性,旧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救国图存的志士。他们办学堂,兴军事,一切是办的热火朝天。可是在如此良好的氛围下,洋务运动竟然失败了,这是为什么。一切客观条件都好像已经具备,可是结果却不合人意。本文将从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依赖性以及自身的局限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解释。 关键字:洋务运动发展富强 正文: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以振兴中华。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开始。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可是在如此良好的资产主义社会的氛围下,洋务运动还是败得一塌糊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洋务运动自身的封建性缺陷,导致其只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一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二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

倡导下,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幸而洋务派领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洋务运动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 四洋务运动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始时改良派认为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于是开办新式学堂,改良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

简单评价洋务运动

一、简单评价洋务运动 (1)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2)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3)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4)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二、如何认识国民党的性质。 国民党推行的内外政策既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国民党新军阀政权取代了北洋军阀政权,但是政权的性质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变换,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地主阶级的统治。 (2)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因为政权易位而发生变换,依然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革命对象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中国人民受到国民党新军阀更残忍的统治,因此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做坚决斗争。 三、遵义会议的意义 (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的正确路线在中国中央的领导地位,是革命斗争的实践,把毛泽东推上了中国革命领导的舞台,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于中国的实际全面结合起来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2)遵义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共中央的错误进军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为什么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往中国人们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将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作为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们就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工人阶级就有了自己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由于中国共产党掌握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因此它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自从中国人民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此中国革命就有了变化。 (3)中国革命的性质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由于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因此他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领导,回答了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民主革命长期未能明确弄清楚地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勇敢行动支撑起了全民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队。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体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被殖民的 厄运,结束另外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是台湾 回到祖国的怀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强了中国人民在精神 上,组织上的进步。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 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的坚强核心。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 大精神。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万众一 心,民族团结,不畏强暴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民族英雄气 概,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 4、,,对世界各国夺取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 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典 范,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七、抗日战争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中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另外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 贸然北进,使得苏联集中兵力对付德国,同时也推迟了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 力。 2、中国坚持持久抗战,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了其 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 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 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4、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 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 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八、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表面的感性认识,表现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的斗争 上。第二阶段才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 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 阶级和封建阶级压榨人民大众的实质。 2、五四运动是一次正真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 国工人运动结合。 4、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5、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 段的开端。 九、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 次伟大的演习。 2、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 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 的重要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 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3、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 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 1、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2、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 的分化 3、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 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里去。 主观方面: 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 一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 级对人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得革命遭到了失败。 2、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 的实践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上,即决定参加 共产国际。当时直接收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在大 革命中起了积极地作用,所出的主意有些是正确的,由 于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也有一些错误的主意。 十、近代社会当时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另外中国的 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 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 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 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 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 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而且它与外国资 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要一些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 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 平衡。由于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 分裂中国,使得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 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穷化,过着饥寒交迫毫无 政治权利的生活。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 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 深的一次。他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 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们 无法克制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为无法提出 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保持领导 集团的团结。这都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毕竟不 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 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的领袖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 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农民不能担 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力量很强大。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 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 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 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维新运动 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 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兴办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 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 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中国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 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 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4、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字:洋务运动,曾国藩,洋务派,保守派,资本主义 摘要: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里我们要着重看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是1861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京城中某一处豪宅外,突然繁忙起来,一时间轿子,马匹几乎堵住了进门的路,只见一个个头戴顶戴花翎,身着深蓝补子服,颈带念珠,脚穿方头靴的人走进其中许久也不见出来。过路的人说这是曾总督的府邸。进到里面,只见人声鼎沸,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现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他慢慢停下脚步,只说了一句“各位大人,我曾国藩明早就面见圣上,阐明此事”。就这样,一场的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开始了! 一.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作用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二.洋务运动在近代工商业上的作用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汉阳铁厂,但因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 三.洋务运动在近代教育上的作用 1861年奕 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

论洋务运动对近代史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近代史的 影响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一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二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

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幸而洋务派领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洋务运动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 四洋务运动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始时改良派认为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于是开办新式学堂,改

历史小资料洋务运动目的及意义

洋务运动的目的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