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标倡导发展性评价,即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宽容学生的每一个过失,期待每一点进步,欣赏每一个闪光点,赞许每一点成功。成功欲望是人的本能之一,学生同样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课堂氛围;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力推进新课标的今天,为了落实新课标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广大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地方。

1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拔节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不喜欢“填鸭式”的讲解,不愿听盛气凌人式的训斥,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同学的尊重,需要的是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研究表明,80%的学生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会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质疑问难;能够“答非所问”,能够“插嘴”,能够有不同的观察、思考方式,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能够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合作伙伴等。

2 善用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

新课标倡导发展性评价,即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宽容学生的每一个过失,期待每一点进步,欣赏每一个闪光点,赞许每一点成功。成功欲望是人的本能之一,学生同样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夸奖学生,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基础是“爱”。学生从教师的夸奖中可以体验到爱的力量,可以感受到集体对他的评价,社会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

3 用心积极交往、互动,让师生结伴成长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创造性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复制文化,而是共同去创造文化;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以自己的生命之光与被点燃的火种交相辉映,从而获得生命的意义和辉煌。语文课堂教学渴望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师生结伴成长。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语文课堂将会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0-09-30T15:49:03.7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梁新班 [导读]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 梁新班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三维目标”,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创新意识。 关键词:效率;三维目标;多媒体;问题;探究性 作者简介:梁新班,任教于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 在基础教学中,以母语(即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教学对象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世界性共同研究的课题。凡有独立语言的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研究本国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集中到一点,归根到底,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的语文教学,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不少教育家、学者呼吁,倡导改革,要搞掉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老大难”帽子。不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大面积来看,仍未尽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地转变。 从课堂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堂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实施,对学生、对老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可以证明,在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定能使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那么,语文教学应做好哪些重要的环节呢? 一、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三维目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一篇幅短小的课文,也同长课文一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有尽有。假若不顾及教学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不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宗旨,随心所欲地去教,一个课时即能处理好的非要上成三个课时甚至更多,如此教学哪有效率可言?可见,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教学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重视书本理论的记忆、掌握,而不管所学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有多苦多累。“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研究怎样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还能懂得按照客观需要去有选择地学习。 培养语文态度就是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形成价值观。语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进行语文教育,更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培养语文态度和情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大自然,投身社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情感,以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课本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媒体用得恰当,能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视课本,轻待课本,乃至把课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其他问题讲解与讨论。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画面尽是滔滔的江水。而对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更是详尽的解说,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其实,诗人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生活经验中也有这些具体的物象,没必要再大张旗鼓地展示。要体味、要咀嚼、要品尝的是借助物象抒发的乡愁,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不潜心阅读,不反复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咬嚼,怎能体会出其中的一二呢?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后听专家的点评时,专家第一句话说的是“这节课我以为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愦憾的是听了一节课,只看到美丽的图画和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这不难看出,诗歌需要的是品、读、赏、析。多媒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个辅助功能。 课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去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本来教材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一般地说,课本中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课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其它媒体难以替代。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用媒体的目的,绝不是为媒体而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课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脱离课本,另行其事,就会成为赘尤。不管使用怎样先进的工具,都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语文教学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教益,就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看法,或小组,或班级。这种形式无疑能活跃学生思维,培育

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位,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呢?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教学实效。 范的课程体系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要变唯美追求为实效追求,变追求观赏性为追求有效性。所谓务本求实——真实、朴实、扎实。扎实有效是教学最基本、最本真的美。除此,一切都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教学的美。 一、教学结构:变语文学习为语文实践。 众所周知,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多读、多写、多背。古人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而今人不能就是读书不够,语文实践不足。因此,一学期只教一本书,做一两本练习册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所以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引导,战术上大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切实把学生引向“多读多写多背”的正确道路上来。 2008年5月的《小学语文教师》卷首语,年近七旬的于永正老师回首一生,感喟深长地说:“童年最大的遗憾是古诗文背得太少。如果我小时候能打下较深厚的古典文学底子,那该多好哇!不能再让我的学生有这样的遗憾,于是我便不遗余力地教他们背诵读古诗文,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教学

结构应当以“读书”指导为主线,打通课内外界限,用语文教材的“教”为学生最终的自主大量的读书阅读实践服务:让学生在课本的学习中真正学得方法,习得能力,培养读书的兴趣与喜爱语文的情感,为学生终生的大量读书打下基础,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大语文的阅读实践天地。 语文本身不简单,但我们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年轻的教育家杨瑞青在连云港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曾经特别提起李亮老师,他说:“20年前,李亮老师是这样教语文的:每天早晨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大声地读书;每天晚上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大声地读书;每天的语文作业只提一个要求,把字写好。”不能说,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但至少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读书的姿态是最美的,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 读书不仅有经世之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需要,是一种对人的高尚情操、道德规范的熏陶与铸造。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往台上一站,他就是语文,说话的语气、神气,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对学生的吸引。方法上,可以重组教材,可以重构教学,可以简化头绪,可以简化教学,可以链结教材,可以系统安排…… 二、教学内容: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课文是独立的一篇文章,它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价值需要我们教学赋予与重视,但从宏观的语文教学来看,它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与载体,是为学生学习语文实践服务的。学课文不是目的,只是过程,学语文才是目的。 近年有人提出尖锐批评: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用了16年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 大家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多次研读,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研读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写作主体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充分的确认,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所提升。但是“儿童怕写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和改善。因此,站在儿童立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寻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落差,重新设定习作教学的任务,是当下习作教学再出发的一个逻辑原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教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儿童习作的起步需要“兴趣”与“信心” 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他们对写作的畏惧,会直接影响其从此对书面言语表达敬而远之。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在语文新课标中,不断表达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愿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简单,我能写。 如何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童话、游戏、活动,是走进一个儿童言语世界最柔润的方式,也是打开儿童心灵的极其重要的“钥匙”。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信心?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给习作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儿童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习作台阶,而事实上,我们的习作教学基本没有将这些细化的学段目标课程化、教学化,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同类的习作指导,没有“阶梯”的习作教学,缺乏远见的习作指导,破坏了儿童写作生态,最终导致儿童写作信心的丧失。我们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彻底丢掉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写作思维,给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准确而适中的定位,让每个孩子都愿写,能写,乐写,觉得写作原来就是将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写下来,做一个习作者,当一个“小作家”原来就这么容易。 二、儿童习作的内容包括“写实”和“想象”写实与想象应该是习作内容上的两个维度。在写实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写实和想象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一个习作内容要么写实,要么想象,两者之间不可通融。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实”和“想象”的描述都是相提并论的:“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样表述,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习作者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表达内容,找到适合自身言语特征的表达方式。而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常常重“写实”轻“想象”——因为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写实源自生活实践,有内容可写,也便于习作指导;而想象不着边际,思想价值难以引领,指导边界难以把握。而儿童却是爱“想象”厌“写实”——因为写实“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想象天马行空,来得轻松自由。我们教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三、儿童习作的素养发自“引导”与“指导” 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教”的描述有两个鲜明的字眼,那就是“引导”和“指导”。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钱氏宗亲学校段任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角色要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作为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心要转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讲课讲稿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 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

所以现在的作业设计要求富有趣味性。以往的语文作业要求往往都比较一目了然,抄写词语就是抄词,连线就是连线。 作业设计内容要求丰富。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不应该是一些简单的应答式作业,而更应侧重于一些任务式作业。 总而然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我认为小学语文应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注重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宽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认真设计小学语文的作业这四方面来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合格人才。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09-07-09T10:33:23.2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9期作者:廖元权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廖元权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 作者简介:廖元权,任教于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由古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一直以来每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我们把它归纳为:“五四”之前,学习语文以八股文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强调死记硬背;课改前,主要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能理解课本就可以,不太强求课外;课改是通过课内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向课外转移。可见,每个时期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 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和其他各科对比看,语文教学更接近生活,应用更广。而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新课标情况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课改,部分教师在意识上、教法上已经摒弃了旧的方法,不断探索更新的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又如何开展呢?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一节课要想取得成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都不能丢。这就要求教师要备课充分,在抓好基础的同时,把问题的探究、发掘过程的方法教给学生。即把目标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的互动中掌握知识的探索过程,把被动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完成。语文教学该如何把目标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正是课改的重点。根据自己几年来对课程标准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读 语文教学是使学生感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讲、灌能做到的。特别是近年来中考试题逐渐向培养能力方面转变,更说明这个问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掌握了字、词、句、段,才能去领略表达方式、修辞、词语的妙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作者思想的火花,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体把握一篇文章。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会读,不能读出个所以然,简直是浪费时间,不如自己讲。殊不知这样一来把学生的初步探索知识的权力给剥夺了,把学生架空起来。学生脱离了文本,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该如何探索呢?语文教学中的读,现代文也好,文言文也罢,都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教学法”:(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扫清字词障碍,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2)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对于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反复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地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3)研读课文,加深内容理解。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因为学生不但要懂得课内的知识,更要通过课内向课外拓展。试想如果没有多读作为基础,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中的意境吗?学生能理解古诗用字的精炼吗?当然,学生在读中要思,思中要读,反复体会。 二、其次是培养学生“找”的能力 有了学生感性的整体认识,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注意掌握火候,鼓励学生提问。例如,笔者在上朱自清《背景》时就要求学生读三遍以上,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每人提出三个问题。结果有的学生提出了八个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自己没有预料到的。如:有位学生提出了:(1)背景是否能作为文章的文眼?它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读起来令人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提的问题有时是教师没有预料的。当然,教师不必要每个问题都写下来,而是把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回答,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再指导。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法。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所想所提的问题毕竟有限,还要求我们去启发、指导。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教师在这个时候最为关键,应把一些建议性的问题提出,让学生“找”。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时间就是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能力。找什么?找典型、找关键、找点题的词,只有找出这些字词,学生才能够从冗长的题目中跳出来,归纳、概括中心,才能找出文章精妙的修辞、运用生动的词语。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再次是以训练为主 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使用这种工具的技能训练。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训练活动,从基础知识开始,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在实施以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2)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3)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练习技能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但是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来说,还依旧存在着消极和低效的教学现象,单一、被动的说教式教学仍占一定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依然无法得到充分提高和拓展。在国家新一轮全面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找准有效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核心。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新课标精神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根据文本内容,设置特色教学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文本教学也题材多样,不同题材的文体教学的切入点以及教学方式肯定有所不同。如诗歌题材我们可从意境、韵律、语言、感情和意象等角度和元素入手;而小说题材的文章我们则需要从人物、故事背景和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等角度来详细剖析;针对散文题材我们要引导学生统筹其貌似散乱的“形”来深化其对不散的“神”的理解和认识;说明文要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谈起;议论文要紧紧抓住论述方法、论点和论据。另外,有时候虽然文体相同,篇目不同,也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刻画细腻传神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如此掌握学习目标:目标一: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理清思路。目标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目标三:揣摩“孔乙己”深刻社会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鼓励互动课堂,设置有效提问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式的。我们要想维护和有效实现这种积极高效的学习状态,就必须设置科学高效的课堂“提问”。

新课程标准下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下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8299897.html,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作者:卢恩芹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语文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语文教学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教师说到哪里,学生就听到哪里,提问一个接一个,表面看是在使用启发教学,实际是一种填空式问答,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空间,没有自我探求的时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也一样,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而不是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既能够提出和发现与日常生活体验有关的问题,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使用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 展途径。教师要开放性地使用教材,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教育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适当重组。如《凡卡》一课结尾没有信寄出后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信寄出以后的情况。这篇课文还可以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杨科》、《小珊瑚》等文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出共性的东西。第二,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性教学。例如把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常识课的《认识方向》组合,把课文《树叶画》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探究内容和途径的多样化,学生在探究中一定非常投入,很多问题会很自然地解决,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可利用指导性的阅读提纲,督促学生根据提纲中关键性的问题读书,独立思考,钻研教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必需的和基本的知识,更大量的知识则需要在社会上通过学生自学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前预习远远不等于自学,但对低年级学生,教师通过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体会出预习的真谛,善于抓住问题的要点和关键,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厚,自学能力也就会渐渐地形成。 培养学生质疑,是形成探究能力的一大途径。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进行改革是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点,本文提出了一项有效方式来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环境;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具体指的就是要以新课程下的目标为依据,要求语文老师依照这个依据进行教学活动,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并且在最少投入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素养等等,将实行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的双重价值体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从现阶段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暴露出已经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课堂是唯一的突破口,因此探究如何正确有效教学变得十分重要,而将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以及质量提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利用情景设置,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改革前,大多数老师选择的教学方式都是直接式

的,简单来说就是直接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知识并不重视。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学生的年龄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还是以兴趣为主,有兴趣的事物就会多学习,而对于不感兴趣的知识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兴趣。更要重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在众多方法中,情景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为有效,也是最合适的方法之一,因为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情景设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其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觉得枯燥、烦闷、对学习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中,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展现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对其充满了解的欲望,从而慢慢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到学习内容上来。因此,情景设置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之一。 二、加强合作探究,提高提问能力 传统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合作,但是新课程改革后,合作探究变得十分重要,也对其做出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该教学方式的弊端明显,因此新课改就要求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合作等方式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