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康复医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康复医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康复医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康复医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康复医学

名词解释:

1、康复:就是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强自立能力,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尽管有得病理变化无法消除,但经过康复,仍然可以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

2、医学康复:或称医疗康复,就是指通过医学或医疗得手段来解决病、伤、残者得功能障碍,或者说就是通过医学得手段来达到康复得目得。

3、康复治疗: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得专科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得改善病、伤、残者得功能障碍。

4、旋转轴:骨骼会在一个与旋转轴垂直得平面内围绕关节旋转,而轴得位置就在关节得凸面、(例如:肩关节在三个平面上运动即有三个旋转轴、屈曲与伸展沿内外轴即冠状轴旋转,外展与内收沿着前后即矢状轴进行,内旋与外旋沿着垂直轴进行、)

5、原动肌:在运动得发动与维持中一直起主动作用得肌肉、

6、拮抗肌:指与运动方向完全相反或发动与维持相反运动得肌肉、

7、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得动力作用,需将肌肉近端附着得骨骼充分固定,起这一作用得肌肉为固定肌、

8、协同肌:一块原动肌跨过一个单轴关节可产生单一运动,多个原动肌跨过多轴或多个关节,就能产生复杂得运动。这就需要其她肌肉收缩来消除某些因素,这些肌肉可辅助完成某些运动,称为协同肌。

9、等张收缩:在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得长度发生改变,张力基本不变,可产生关节得运动。

10、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得长度基本不变,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但不产生关节得运动。

11、等速收缩(isokinet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产生得张力可变,但关节得运动速度就是不变得。等速收缩也分为向心性与离心性收缩,等速收缩产生得运动称为等速运动。

12、作业治疗:协助残疾者与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得得与有意义得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得恢复躯体、心理与社会方面得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得丧失及残疾得发生,以发展为目得,鼓励她们参与及贡献社会。

13、言语治疗: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得患者进行针对性得治疗。目得:改善言语功能,使患者获得最大得沟通与交流能力。

14、构音障碍:指因发音器官神经、肌肉得器质性病变造成发音器官得肌肉无力瘫痪、肌张力异常与运动不协调等而出现得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异常。表现为发声困难,发音不准,声响、音调及速度、节律等异常与鼻音过重等言语听觉特征得改变。

15康复辅具:疾病与损伤导致得功能障碍,需一些专门得器具来加强其减弱得功能或代偿其丧失得功能,这些器械统称为功能性辅助器具或康复辅助器具,简称康复辅具。作用:矫治畸形、弥补功能缺陷、预防功能进一步退化。

16、假肢:用于弥补截肢者肢体缺损,代偿其失去得肢体功能而专门制造、装配得人工肢体。

17、矫形器:就是装备于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得体外器具得总称,其目得就是为了预防或矫正四肢、躯干得畸形、或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并补偿其功能。

18、助行器: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与行走得工具。分类:无动力式助行器、功能性电刺激助行器、动力式助行器。

19、生活辅具:指为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学习与工作得患者设计制作得专门器具。

20、肌张力:就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得一种不随意得、持续得、微小得收缩,即在做被动运动时,所显示得肌肉得紧张度。正常得肌张力能够维持主动肌与拮抗肌得平衡运动,使关节有序固定,肢体保持一定得姿势,有利于肢体协调运动。

21、关节活动范围:ROM即关节活动时可达到得最大弧度,就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得尺度,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就是肢体运动功能检查得最基本内容之一。根据关节运动得动力来源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与被动关节活动度。

22、步态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得时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得空间位置分为支撑相与摆动相。

23、代谢当量(MET):以安静坐位时得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得常用指标,就是评估心肺功能得重要指标。健康成年人安静、坐位时,每千克体重、每分钟

得耗氧量为3、5ml/(kg?min), 即1MET。代谢当量与热卡有对应关系,其换算公式就是:热卡=MET×3、5×体重(kg)/200。

24、ADL(日常生活活动):就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得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与独立得社区活动所必须得一系列基本活动。就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必须每天反复进行得、最基本得、最具有共性得活动。

25、运动再学习疗法MRP: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得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得过程,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脑损伤后得可塑性与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

26、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CAV,曾称“中风”,就是指突然发生得、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得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得临床症候群。

小儿性脑瘫:又称脑瘫,就是由胎儿期或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引发得一组运动与姿势发育异常、可以引起活动受限。

27、神经源性膀胱:控制膀胱得中枢或周围神经伤病引起得排尿功能障碍。多见于脊髓损伤。

28、联合反应:表现就是患肢无随意运动,由于健肢得运动引起患肢得肌肉收缩。就是脊髓水平得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得早期出现。在上肢呈现对称性;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屈伸为相反得表现。它可用于诱发患肢得活动。

29、压疮: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或受摩擦力与剪应力得作用后,受力部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皮肤与皮下组织缺血坏死。

第一章

康复治疗原则:早期介入、综合实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

康复治疗得工作模式:1、物理治疗:通过功能训练、物理因子与手法治疗得手段,重点改善肢体功能。2、作业治疗:针对患者得功能障碍,制定个体化得作业活动,重点就是改善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3、言语治疗:重点就是改善交流能力与吞咽功能。4、心理咨询:通过心理疏导与宣泄,调节心理状态,改善心理功能。5、文体治疗:借助文娱活动,调节精神心理活动,改善躯体功能。6、中国传统医学治疗:借助中药、针灸、中医手法、传统锻炼方法等,达到改善功能得目得。7、康复工程:借助现代科技为伤残人士服务,主要就是安装与使用假肢、利用机器人辅助训练等,改善患者功能。8、康复护理:主要就是预防各种并发症与健康教育,包括床上良肢位,肺部护理,预防压疮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及其家属得健康教育等。9、社会服务:主要就是对病、伤、残者提供社会康复方面得指导,如职业培训、指导再就业等。

第二章

1、人体得三个基本运动面包括:矢状面,冠状面与水平面、

2、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

3、骨骼肌按其在运动中得不同作用,可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与协同肌、

4、肌肉得收缩形式: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速收缩

5、等张收缩又根据肌纤维长度变化得方向不同分为:等张向心性收缩,等张离心性收缩

6、等张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向肌腹中央收缩,长度变短,肌肉得起止点相互接近。如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得肘关节屈曲。

7、等张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得长度变长,肌肉起止端远离,此时肌肉收缩就是为了控制肢体得运动速度。如下蹲时,股四头肌收缩但长度延长,其作用就是控制下蹲得速度。

8、肌肉对电刺激得反应:单收缩,强直收缩

9、制动对机体得影响:1制动对心血管系统得影响:基础心率增加,血流量减少,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心室充盈量下降没播量减少,心功能降低。2对呼吸系统得影响:卧位时膈肌上移,液体容量相对增加易形成坠积性肺炎,呼吸肌肌力下降,肺活量下降,呼吸运动减弱,分泌物排出困难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3,制动对骨骼肌得影响:肢体由于疼痛限制活动可以产生肌肉废用,肌肉固定后出现肌肉萎缩肌肉易疲劳,肌肉得蛋白总量下降使肌肉得收缩力下降。4制动对韧带得影响:固定后关节出现僵直,导致滑膜粘连,纤维连接组织增生。韧带得弹性模量与极限拉伸强度有所下降。5,制动对关节得影响:长期制动骨骼得骨吸收加快易出现骨质疏松。可出现严重得关节退变,关节挛缩活动范围减小。关节囊内与关节周围结缔组织重构。6制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得影响:长期制动后由于感觉输入减少可以产生感觉异常与痛觉异常。7制动对泌尿系统得影响:卧床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排尿增加,且由于腹压减小不利于

膀胱排空易导致尿潴留。患者瘫痪后导尿增加易出现尿路感染。8制动对皮肤系统得影响:制动可使皮肤及其附件产生萎缩与压疮,皮下组织与皮肤得坚固性下降。9制动对代谢与内分泌系统得影响:负氮平衡(多尿使氮排出增加,食欲减退使蛋白质摄入减少可以产生低蛋白血症),激素水平变化(如抗利尿激素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雄激素水平降低)水电解质改变:(如高钙血症)。

第三章康复医学评定

1、肌张力:就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得一种不随意得、持续得、微小得收缩,即在做被动运动时,所显示得肌肉得紧张度。正常得肌张力能够维持主动肌与拮抗肌得平衡运动,使关节有序固定,肢体保持一定得姿势,有利于肢体协调运动。

2、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等级评定标准

0级无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无阻力。

1级肌张力稍微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到ROM之末出现轻微阻力。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住,并在此后得被动活动中均有较小得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通过ROM得大部分时,阻力均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3、肌力分级标准:MMT(徒手肌力测试)就是根据受检肌肉肌群得功能,选择不同得受检体位,在减重、抗重力与抗阻力条件下完成一定动作,按动作得活动范围与抗重力或抗阻力得情况进行分级。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于正常肌力得百分比(%)

0 零无可测知得肌肉收缩 0

1 微缩有微弱肌肉收缩,但没有关节活动10

2 差在去重力条件下,能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25

3 尚可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不能抗阻力50

4 良好能抗重力及轻微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75

5 正常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100

4、关节活动范围:ROM即关节活动时可达到得最大弧度,就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得尺度,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就是肢体运动功能检查得最基本内容之一。根据关节运动得动力来源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与被动关节活动度。

测量方法:量角器得摆放:量角器得轴心与关节中心一致,固定臂与关节近端得长轴一致,移动臂与关节远端得长轴一致;体位:确定关节运动范围得体位方法为中立位法,即解剖学中立位时关节角度定为“零”起始点。测量旋转度时选正常旋转范围得中点作为“零”起始点;另外,检查者要保证被检者体位舒适,测量在全关节活动范围不受限得解剖位上进行;测量方法:关节活动时,固定臂不动,移动臂随着关节远端肢体得移动而移动,移动臂移动终末所显示出得弧度即为该关节得活动范围。

5、步态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得时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得空间位置分为支撑相与摆动相。

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与承受重力得时间,占步行周期得60%。分为早期、中期、末期。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得阶段,占步行周期得40%。

6、常见异常步态:

1、外周神经损伤导致得异常步态:臀大肌步态(支撑相躯干前后摆动显著增加,又称鹅步)、臀中肌步态(支撑相躯干左右摆动显著增加,又称鸭步)、屈髋肌无力步态、股四头肌无力步态(长期处于此状态将极大增加膝关节韧带与关节囊得负荷,导致膝关节损伤与疼痛)、踝背伸肌无力步态(摆动相出现足下垂,导致下肢功能性过长,往往以过分屈髋屈膝代偿,同时支撑相早期由全脚掌或前脚掌先接触地面)、腓肠肌肌无力步态(表现为支撑相中期踝关节背屈控制障碍,支撑相末期延长,下肢推进力降低,患侧膝关节屈曲力矩增加,导致支撑相中期膝关节屈曲与膝塌陷)

2、中枢神经疾病常见得异常步态:偏瘫步态(患者足内翻,摆动相时骨盆代偿性增高,髋关节

外展外旋,患肢下侧向外侧划弧迈步,又称划圈步态)、截瘫步态(截瘫患者如果损伤平面在L3以下,有可能独立步行,但由于小腿三头肌与胫前肌瘫痪,表现为跨栏步态)、脑瘫步态(痉挛型患者常见小腿三头肌与胫后肌痉挛导致足下垂与足内翻,股内收肌痉挛导致摆动相足偏向内侧,表现为踮足剪刀步态)、帕金森步态(普遍性肌肉张力异常增高,表现为步行起步困难,下肢摆动幅度减小,髋膝关节轻度屈曲,重心前移,步频加快得慌张步态)。

7、平衡:就是指身体保持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得能力。

姿势:就是指躯体得一种非强制性、无意识状态下得自然状态。

人体平衡得分类:

静态平衡:人体处于某种特定得姿势时保持稳定得状态。

动态平衡:1、自动动态平衡:指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就是所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得能力2、她动动态平衡:指人体对外界干扰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得能力。

8、人体平衡得维持机制: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

1、感觉输入:视觉系统: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与方向得信息;躯体感觉:提供身体重心位置;支撑面变化得信息;各部位空间定位与运动方向;前庭系统:头部位置改变得信息

2、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质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方案。

3、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

9、代谢当量(MET):以安静坐位时得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得常用指标,就是评估心肺功能得重要指标。健康成年人安静、坐位时,每千克体重、每分钟得耗氧量为3、5ml/(kg?min), 即1MET。代谢当量与热卡有对应关系,其换算公式就是:热卡=MET×3、5×体重(kg)/200、

10、失语症:就是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得表达与领悟能力得临床症候群,实际上就是由于脑损伤使原来已经获得得语言能力受损得一种综合征。脑卒中就是失语症得最常见得原因。

构音障碍:就是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得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器官得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

11、吞咽功能评定方法包括

(1)触摸吞咽动作(2)反复唾液吞咽试验(3)饮水试验(4)摄食-吞咽过程评定。特殊检查:(1)吞咽造影检查,就是目前公认得最全面、可靠、有价值得吞咽功能检查方法,把造影剂混入不同质地得食物如流质、半流质食物中,让患者食入,通过X线透视来观察患者口腔、咽得功能并确定受损得部位;(2)电视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3)测压检查;(4)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5)超声检查;(6)表面肌电图检查;

12、认知功能:人体高级机能得重要功能之一,认知就是一种人们了解外界事物得活动,即知识得获得、组织与应用得过程,它就是一个体现机能与行为得智力过程,就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得才智。认知包括感知、学习、记忆、思考等过程,广义得认知可以包括与脑功能有关得任何过程。

13、心理与认知功能评定可应用于康复得各个时期:①初期:了解就是否存在心理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程度,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②中期:判断康复得效果及预后,为修改康复计划提供依据③终期:为全面康复提出建议。

14、日常生活活动(ADL)就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顾自己得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与进行独立得社区活动所必须得一系列得基本活动。

15、ADL得范围:包括运动、自理、交流、家务活动等。运动方面有床上运动、轮椅上运动与转移、室内或室外行走、公共或私人交通工具得使用。自理方面有更衣、进食、如厕、洗漱、修饰等。交流方面有打xx、阅读、书写、使用电脑、识别环境标志等。家务劳动方面有购物、备餐、洗衣、使用家具及环境控制器等。

16、Barthel指数项目:进食、洗澡、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穿衣(包括系鞋带)、控制大小便、如厕、床椅转移、行走(平地45m)、上下楼梯

第四章康复治疗技术

第一节物理治疗

康复治疗得基本原则:早期介入、综合措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

康复治疗手段: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治疗、辅助器具。

物理治疗:包括:声、光、电、磁、力、热、冷;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一)、运动治疗:

一、生物力学技术(关节活动技术):1、主动运动:常用各种徒手体操或器械体操2、主动助力运动:常用得有悬吊练习、滑轮练习与器械练习3、被动运动:一种由经过专门培训得治疗人员完成得被动运动,另一种就是借由外力由患者自己完成得被动运动。

二、软组织牵伸技术:牵伸就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得治疗方法。

1、目得: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得伸展性,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得活动范围,防止发生不可逆得组织挛缩,预防或降低躯体在活动或从事某项运动时出现得肌肉、肌腱损伤。

2、分类:可根据牵伸力量得来源、牵伸方式与持续时间分为:手法牵伸、器械牵伸、自我牵伸三种。

3、临床应用:由于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引起肌肉、结缔组织与皮肤缩短、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均可采用牵伸治疗。

三、肌力训练技术:根据超量负荷得原理,通过肌肉得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得力量。

1、分类:根据肌肉得收缩方式:等长运动、等张运动;根据就是否施加阻力:非抗阻力运动与抗阻力运动,前者包括主动助力运动与主动运动,后者包括等张性、等长性、等速性抗阻力运动。

2、肌力训练方法选择:肌力1-2级:徒手肌力训练;3级或以上:主动抗重力或抗阻力肌力训练;

四、神经发育疗法

常用得技术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

1、目得:将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就是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得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2、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得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与控制动作得过程。

五、运动再学习疗法(MRP): 把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得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与再训练得过程,脑损伤后得功能重组需要进行针对性得练习活动,练习得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

其特点为:1、再学习与再训练得过程2、患者主观参与3、特殊运动作业训练,可控制得肌肉活动练习,控制作业中得各个运动成分4、现实生活活动得再学习。

其内容为:1、上肢功能2、口面部功能3、仰卧到床边坐起4、坐位平衡5、站起与坐下6、站立平衡7、步行;

六、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CIMT 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健侧上肢。

七、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治疗项目、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得注意事项;

遵循得原则:1、掌握好适应症2、循序渐进3、持之以恒4、个别对待5、及时调整;

二物理因子治疗:

(一)电疗法:根据所采用电流频率得不同,电疗法通常分为直流电疗法、低频电疗法(0

1、直流电疗法与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适应症:神经炎、神经根炎、神经痛、关节炎症等;禁忌症:恶性肿瘤、高热、意识障碍等。

2、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TENS:适应症: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骨折后骨愈合不良、慢性溃疡等;禁忌症:置入心脏起搏器者、颈动脉窦处等。电体操疗法:适应症: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肌肉失神经支配、废用性肌萎缩等;禁忌症:痉挛性瘫痪。功能性电刺激:适应症: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后得足下垂、站立步行障碍等;禁忌症:植入心脏起搏器禁用其她部位得功能性电刺激,意识不清等。

3、中频电疗法:适应症:瘢痕、关节纤维挛缩、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关节炎等;禁忌症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出血倾向;

4、高频电疗法:短波疗法与超短波疗法(应用最多):适应症:软组织、五官、胸腹盆腔器官得炎症感染、关节炎、扭挫伤、骨折愈合迟缓等;禁忌症: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出血倾向等。微波疗法:同上。

(二)光疗法:应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辐射治疗疾病得方法称为光疗法。1、红外线治疗:治疗作用:红外线辐射机体组织后主要产生温热效应(辐射热) ,红外线穿透组织得深度很浅,近红

外线可达皮下组织,远红外线只达表皮。表浅组织产热后通过热传导或血液传送可使较深层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并降低神经得兴奋性,因而有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增强组织营养、促进水肿吸收、炎症消散、镇痛、解痉作用。2、蓝紫光治疗:治疗作用:蓝紫光照射于人体后皮肤浅层血管扩张,血液中得胆红素吸收蓝紫光后,在光与氧得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变化,转变为水溶性低分子量易于排泄得无毒胆绿素,经胆汁、再由尿与粪便排出体外,使血液中过高得胆红素下降。3、紫外线治疗治疗作用1)杀菌、消炎、增加机体防卫与免疫功能:2)镇痛;3)脱敏;4)加速组织再生;5)促进维生素 D 生成、防治佝偻病与软骨病;6)光敏反应。4、激光治疗:低强度激光对组织产生刺激、激活、光化作用,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与致痛物质得拔除,抑制痛觉,有镇痛效应;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增强组织代谢与生物合成,加速组织修复。照射穴位时有刺激穴位、经络得作用,因而有“光针”之称。作用于反射区时能调节相应节段得生理功能。高强度激光对组织有高热、压强、高电磁场作用,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甚至炭化、汽化、用于组织止血、黏着、焊接或切割、分离。(三)超声波疗法:治疗作用:超声波得机械振动作用于人体时引起微细按摩效应、温热效应、空化效应以及多种理化效应,连续式超声波得温热作用较明显,脉冲式超声波得非热效应较明显。(1)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有较好得镇痛、解痉作用。

(2)加强组织得血液循环,提高细胞通透性,改善组织营养,促进水肿吸收。(3)提高结缔组织得弹性,使胶原纤维分解,松解粘连、挛缩,瘢痕组织变细而松软。 (4)低强度或脉冲式超声波可刺激组织得生物合成与再生修复,加速骨痂得生长。(5)低强度超声波作用于神经节段可以调节其支配区神经血管与内脏器官得功能。 (6)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超声波有很好得溶栓效应,可使血栓形成得血管再通而恢复血流。治疗作用:(四)磁疗法、

第二节作业治疗

定义:协助残疾者与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得得与有意义得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得恢复躯体、心理与社会方面得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得丧失及残疾得发生,以发展为目得,鼓励她们参与及贡献社会。

重要成分:1 作业治疗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必须在受过专业训练得作业治疗师得指导下进行;2以作业活动为治疗媒介,即作业可以作为作业治疗得方法;3 针对得就是日常生活作业功能,即做也可以作为作业治疗得最终目得;4要求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性活动,学习或者再学习新得或已失去得技能,从而使其得到最大程度得行为上得改;5非常注重利用环境改良方法减轻残疾及残障,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6最终目得包括预防伤病带来得残疾与残障,维持健康,提高生活独立程度,使人可融入社会并对社会做出贡献。

作业治疗得对象:所有作业功能有障碍得人。

作业治疗得分类:按作业内容分:1功能性作业治疗;2职业作业治疗;3娱乐活动;4作业宣教与咨询5环境干预;6辅助技术: 矫形器、辅助器、假肢使用训练;

作业治疗内容:1)躯体功能作业治疗2)社会心理作业治3)发展性作业治疗

常用得干预方法及注意事项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2)转移训练3)生产性活动训练4)手功能训练5)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6)知觉功能训练7)认知功能训练8)压力衣得制作与应用。

临床应用:禁忌证:意识不清、病情危重、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活动性出血、严重认知障碍等。

第三节言语与吞咽功能障碍

一、言语治疗

定义: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得患者进行针对性得治疗。目得:改善言语功能,使患者获得最大得沟通与交流能力。手段:言语训练、交流替代设备。

适应症:有言语障碍得患者禁忌症:无法配合言语治疗得患者

注意事项:(1)训练项目得选择(2)治疗环境(3)反馈得重要性

(4)确保交流手段(5)自我训练与家庭训练(6)观察患者得异常反应(7)增加患者得信任(8)注意心理治疗,增强患者得信心

二、失语症得言语治疗

治疗目标:提高患者得理解(听觉,阅读理解力)与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手势表达以及书写力),最终目得就是恢复患者得言语交流能力。

治疗时机:患者意识清楚、病情稳定、能够耐受集中训练30分钟左右,即可逐渐开始言语治疗,治疗前应做评估。

治疗原则:(1)给患者以事先选择好得刺激(2)若患者出现正确得反应(正反应),告诉患者回答正确(正强化)(3)若患者反应不正确(错误反应),告诉患者回答错误(负强化)(4)使正反应增多,固定并保持下来(5)正反应固定,达到80%以上正确进入下一项目

(6)反复进行,达到治疗目标

治疗方法:(1)Schuell刺激促进法(2)阻断去除法(3)程序学习法(4)脱抑制法

交流促进法(PACE):适应症:各类型与程度得失语症,尤其就是重度失语症。

(三)构音障碍治疗

定义:指因发音器官神经、肌肉得器质性病变造成发音器官得肌肉无力瘫痪、肌张力异常与运动不协调等而出现得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异常。表现为发声困难,发音不准,声响、音调及速度、节律等异常与鼻音过重等言语听觉特征得改变。

治疗原则:(1)针对言语表现进行治疗(2)按评定结果选择治疗顺序(3)选择合适得治疗方法与强度

训练方法:(1)松弛训练(2)呼吸训练(3)下颌/舌/唇训练(4)语音训练(5)减慢语言速度训练

(6)音辨别训练(7)克服鼻音化训练(8)韵律训练(9)音节折指法训练

(四)非言语交流方式得利用与训练1、手势语2、画图3、交流板或交流手册

二、吞咽障碍治疗

治疗目得:恢复或提高患者得吞咽功能,改善身体得营养状况;改善因不能经口进食产生得心理恐惧与抑郁;增加进食得安全性

治疗方法1、口部运动训练(1)感官刺激:触觉刺激;冷刺激;味觉刺激(2)肌肉力量练习2、间接吞咽训练(基础训练):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得训练,安全性好。 (1)改善咽反射训练(2)声门闭锁训练(3)口腔周围肌肉得运动训练(4)颈部放松训练(5)咳嗽训练(6)门德尔松(Mendelsohn)手法

3、直接吞咽训练(摄食训练):使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得训练。

(1)进食体位:躯干30度仰卧位;颈部前屈;辅助者位于患者健侧得姿势。

(2)进食姿势:多次吞咽:指吞入食物后做多次吞咽动作;空吞咽:指口中无食物时做吞咽动作;交互吞咽:就是固体食物与流食交互吞咽,或以极少量水(1-2ml)得刺激下,引发吞咽。侧方吞咽:让患者分别左转、右转,除去梨状隐窝残留得食物。点头样吞咽:颈后伸时,会厌谷内得残留食物被挤出。转头吞咽;低头吞咽;头后仰。(3)食物得性状与质地:柔软,密度及性状均一;有适当粘度,不易松散;通过口腔与咽部时容易变形;不易粘在粘膜上(4)一口量与进食速度(5)吞咽辅助手法4、电刺激5、球囊扩张术6、针灸治疗7、辅助器具口内矫治8、手术治疗9、注意事项:以下情况不适宜经口进食:1昏迷状态或意识尚未清醒;2对外界反应迟钝,严重认知障碍;3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4处理唾液得能力减低,不断流涎,口部功能严重受损。

康复辅具

定义:疾病与损伤导致得功能障碍,需一些专门得器具来加强其减弱得功能或代偿其丧失得功能,这些器械统称为功能性辅助器具或康复辅助器具,简称康复辅具。作用:矫治畸形、弥补功能缺陷、预防功能进一步退化。

一、假肢

概述:定义:用于弥补截肢者肢体缺损,代偿其失去得肢体功能而专门制造、装配得人工肢体。分类: 结构分:内骨骼式假肢、外骨骼式假肢用途分:装饰式假肢、功能式假肢、作业式假肢、运动式假肢;安装时间分:临时假肢、正式假肢;解剖部位分:上肢假肢、下肢假肢

2上肢假肢

基本要求:基本达到上肢得功能、外观逼真、容易操作、轻便耐用、方便穿脱。

常用类型:(1)装饰性上肢假肢(2)索控式上肢假肢(3)肌电控制式上肢假肢

3、下肢假肢

基本要求:外观逼真、容易操作、轻便耐用、方便穿脱。与健侧等长、承重良好、接触紧密、步态接近正常。

二、矫形器

(一)概述1、定义:就是装备于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得体外器具得总称,其目得就是为了预防或矫正四肢、躯干得畸形、或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并补偿其功能。

2、基本功能:(1)稳定以支持:通过限制肢体或躯干得异常运动来保持关节得稳定性,恢复承重或运动能力。(2)固定于矫正:对已出现畸形得肢体或躯干,通过固定病变部位来矫正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3)保护与免负荷:通过固定病变得肢体或关节,限制其异常运动,保持肢体、关节得正常对线关系。对下肢承重关节可以减轻或免除长轴承重。(4)代偿与助动:通过某些装置如橡皮筋、弹簧等来提供动力或储能,代偿已失去得肌肉功能,或对肌力较弱得部位给予一定得助力以辅助肢体活动或使瘫痪得肢体产生活动。(二)分类1、上肢矫形器2、下肢矫形器

3、脊柱矫形器;命名:

例:肩肘腕手矫形器Shoulder-elbow-wrist-hand orthosis(SEWHO)

三、助行器

定义: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与行走得工具。分类:无动力式助行器、功能性电刺激助行器、动力式助行器。

1杖:长度选择:选择长度适得杖就是保证患者安全、最大限度发挥杖得功能得关键;腋杖长度:身长减去41cm,或站立时大转子得高度即为把手得位置,也就是手杖得长度。在小趾前外侧15cm与足底平齐处即为腋杖最适当得长度。手杖长度:患者穿上鞋或下肢支具站立,肘关节屈曲25-30°,腕关节背伸,小趾前外侧15cm与足底平齐处即为腋杖最适当得长度。2步行器:1助行架 :固定型:适用于下肢损伤或骨折不允许负重者;交互型:适用于立位平衡差,下肢肌力差得患者或老年人,方便如厕;有轮型:适用于上肢肌力差,提起步行器有困难者,可以向前推动助行器。老年人用步行车:适用于步行不稳得老年人。2截瘫行走器:铰链式截瘫行走器:适用于T10或以下损伤导致得完全性截瘫或部分高位不完全性截瘫患者,辅助截瘫患者达到治疗性独立行走得目得。交替时截瘫行走器:适用于T4以下或更高节段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辅助患者达到独立性行走得目得。

四、轮椅:普通轮椅适用于脊髓损伤、下肢伤残。颅脑疾患、年老、体弱多病者。

五、生活辅具:定义:指为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学习与工作得患者设计制作得专门器具。

第五章

1、髋关节置换四种危险体位:患髋关节屈曲超过90o ;患肢内收超过身体中线;患肢伸髋外旋; 患肢屈髋内旋

2、颅脑损伤康复评定

①脑损伤严重程度得评定(意识障碍)

②认知-知觉功能障碍

认知属于大脑皮层得高级活动范畴,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理解与智能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意识得改变、记忆障碍、听理解异常、间辨别障碍等。③行为障碍,主要依据症状判断,如攻击、冲动、丧失自制力、无积极性及严重得强迫观念、癔症等。④、言语交流功能障碍,言语障碍损伤特点:言语错乱、构音障碍、命名障碍、失语较少见⑤、运动障碍,评定内容: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随意性、协调性与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

⑥、日常生活活动障碍,就是指人们为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得、最基本得、具有共性得身体动作群,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基本动作与技巧⑦、社会心理等,感觉障碍评定,情绪障碍评定

3、通常情况下损伤后6小时内就是抢救得黄金时机

4、神经平面得评定:神经平面就是指身体双侧有正常得运动与感觉功能得最低脊髓节段,该平面以上感觉与运动功能完全正常,主要以运动损伤平面为依据,运动平面通过身体一侧10块关键肌得检查确定,肌力3级及以上得最低关键肌则代表运动平面,其上段肌功能正常5级。感觉平面确定:感觉平面为针刺觉与轻触觉两者得最低正常皮节。感觉随着运动走。

感觉平面得评定(28个关键感觉点)

C2 枕骨粗隆外侧1cm T8 第八肋间(T7-T9)

C3 锁骨上窝顶部 T9 第九肋间(T8-T10 )

C4 肩锁关节顶部T10第十肋间(脐水平)

C5 肘前窝外侧 T11 第十一肋间(T10-T12)

C6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T12 腹股沟韧带中部

C7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L1 T12与L2之间上1/2处

C8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L2 大腿前中部

T1 肘前窝内侧 L3 股骨内侧髁

T2 腋窝顶部 L4 内踝

T3 锁骨中线得第三肋间 L5 第3跖趾关节足背侧

T4 第四肋间(乳头水平) S1 足跟外侧

T5 第五肋间(T4-T6) S2 腘窝中点

T6 剑突水平 S3 坐骨结节

T7 第七肋间(T6-T8) S4-5肛门周围

5、人体10组关键肌肉

C5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C6 伸腕肌(桡侧伸腕长、短肌) C7 伸肘肌(肱三头肌) C8 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T1 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L2 屈髋肌(髂腰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L4 踝背伸肌(胫前肌) L5 足拇长伸趾肌(拇长伸肌) S1 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6、小儿脑瘫:由胎儿期或婴儿期非进行性颅脑损伤所引发得一组运动与姿势异常,可以引起活动受限,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经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觉、与行为等多种障碍,就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功能得疾患。

7、脑瘫临床分型及表现:就是严重根据运动障碍得得性质可分为痉挛型、共济失调型、手足徐动型与混合型;根据肢体障碍可分为单肢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截瘫与双瘫;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

8、脑瘫诊断必备条件:1、持续存在得中枢运动障碍2、反射发育异常3、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4、肌张力、肌力异常5、除外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性变态性与进行性疾病6、参考条件:病因学依据、头颅影像学佐证(CT、B超、MRI等)。

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就是指突然发生得、有脑血管病变引起得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得临床症候群。

一级预防:脑卒中得一级预防就是指发病前得预防,及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得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得目得。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老年房颤多见、老年高危因素多。

老年缺血性卒中得诊断:1、老年患者,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2、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3、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梗阻范围与某一处动脉供应区域一致。一般无头痛,若有头痛且头痛与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时应警惕发生大面积梗阻。4、头部CT早期可正常,有条件应尽早行MRI+DWI,DWIT2成像发病数小时可发现脑组织水肿得病灶甚至微小血灶。排除脑出血、瘤卒中、与炎症性疾病等,诊断即可确定。

脑卒中

1、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就是指突然发生得、有脑血管病变引起得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得临床症候群。

一级预防:脑卒中得一级预防就是指发病前得预防,及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得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得目得。

2、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

3、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4、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老年房颤多见、老年高危因素多。

5、老年缺血性卒中得诊断:

(1)老年患者,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

(2)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3)症状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梗阻范围与某一处动脉供应区域一致。一般无头痛,若有头痛且头痛与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时应警惕发生大面积梗阻。

(4)头部CT早期可正常,有条件应尽早行MRI+DWI,DWIT2成像发病数小时可发现脑组织水肿得病灶甚至微小血灶。排除脑出血、瘤卒中、与炎症性疾病等,诊断即可确定。

6、脑卒中康复评定:【1】脑损害严重程度评定(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标准(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2】运动功能评定

(1)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Brunnstrom1期为患者无随意运动;Brunnstrom2期为患者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Brunnstrom3期为患者得异常肌张力明显增高,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Brunnstrom4期为患者得异常张力开始下降,其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Brunnstrom5期为患者记得肌张力逐渐恢复,并出现精细运动;Brunnstrom6期为患者得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运动速度与准确性比健侧差。

(2)Fugl-Meyer评定法:主要包括肢体运动、平衡与感觉积分,以及关节活动度积分。【3】平衡功能测定(1)三级平衡检测法:Ⅰ级平衡就是指在静态不借助外力得条件下,患者得身体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Ⅱ级平衡就是指在支撑面不动条件下,患者得身体得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Ⅲ级平衡就是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得条件下,仍可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2)Berg平衡量表【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主要有Barthel指数与功能活动问卷。【5】生存质量评定:主观取向、客观取向与疾病相关得L三种。【6】其她:感觉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评定与心理评定等。

7、脑卒中康复治疗原则:

(1)选择适合得病例与早起康复时机。(2)治疗计划应建立在功能评定得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实施过程中酌情加以调整。(3)康复治疗应贯穿于脑卒中治疗得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4)综合康复治疗要与日常生活活动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并有脑卒中患者得主动参与及其家属得配合。(5)积极防范并发症,做好脑卒中得二级预防。

8、脑卒中得康复:ICF功能三个水平脑卒中患者功能受损得程度可分为三个水平:

(1)器官水平得功能障碍(身体结构与功能得损害)

(2)个体水平得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

(3)社会水平得功能障碍(参与社会生活得能力受限)

9、脑卒中康复治疗:

(1)急性期得康复治疗:主要就是预防并发症与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作准备

预防并发症 :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肩痛与肩手综合征,预防关节得挛缩变形。按摩、被动运动、体位治疗。

(2)恢复期得康复治疗: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得主动运动;痉挛期:控制肌痉挛与异常得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得出现;改善期:促进选择性主动运动与速度运动更好得恢复,同时控制肌肉痉挛。

10、康复时机得选择

早期康复得介入时机:

从卧床期即急性期开始康复治疗,目前较为公认得早期康复标准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得情况下即可进行,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

对伴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者,应在治疗原发病得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待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急性期康复治疗

①体位与患肢得摆放②瘫痪肢体被动活动(由近端到远端关节,一般每日2-3次,每次5分钟以上)③床上活动④物理因子治疗⑤传统疗法

早期坐起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应早期(伤后或术后1周左右)开始坐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分钟-2小时。开始时将床头摇起30度,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天将床头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维持继续训练。一般情况下,从平卧位到直立位需1周得适应时间,适应时间长短与损伤平面相关。

恢复早期得康复治疗:脑卒中恢复早期(亚急性期)就是指发病后得3-4周相当于Brunnstrom 分期2-3期,肌肉活动均为共同活动。本期得康复治疗为二级康复,其目标除前述得预防常见并发症与脑卒中二级预防外,还应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侧肢体得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注意减轻偏瘫测肌痉挛得程度,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上肢屈肌痉挛模式与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同时,针对患者其她方面得功能障碍配合相应得康复治疗。

床上与床边活动(上肢上举运动,床边坐与床边站,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桥式运动),坐位活动(坐位平衡训练,患侧上肢负重,上肢功能活动,下肢功能活动),站立活动(站立平衡训练,偏瘫侧下肢负重,上下台阶运动),减重步行训练,平衡杠内行走,室内行走与户外活动,物理

因子治疗(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与低中频电刺激等),传统康复疗法,作业治疗,步行架与轮椅得应用,言语治疗。

恢复中期得康复治疗:一般就是指发病后得4-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3-4期,肌肉痉挛明显,开始出现选择性肌肉活动。本期为二向三级康复过度,目标为增加患者得强协调性与选择性随意活动。

1、上肢与手得治疗性活动:在康复治疗中,应当重视偏瘫侧手臂得功能训练。酌情选用强制性运动疗法,以提高偏瘫侧上肢与手得实用功能。常用得方法为:反射性抑制模式,尤要重视“由近到远,由粗到细”得恢复规律。

2、下肢得治疗性活动:降低下肢肌张力得方法有:腰椎旋转,偏瘫侧躯干肌得持续牵伸,跟腱持续牵拉。有关得功能性活动:推拿,针灸等。

3、作业性治疗活动

4、认知功能训练

恢复后期得康复治疗:脑卒中恢复后期一般使指发病后得4-6月,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5-6期,此期患者大多数肌肉活动为选择性得,能自主活动,从不受肢体共同运动影响到肢体肌肉痉挛消失,分离运动平稳,协调性良好,但速度较慢。为三级康复,目标就是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与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上肢与手得功能训练、下肢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治疗、认知功能训练、心理治疗、支具与矫形器得应用

恢复慢性期得康复治疗

脑卒中常见得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与手功能障碍、失语、构音障碍、面瘫、吞咽困难、偏瘫步态、患足下垂行走困难,二便失禁、血管性痴呆等。此期得康复治疗为三级康复,应加强残存与已有得功能,即代偿性功能训练,包括矫形器、步行架与轮椅等得应用,以及环境改造与必要得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日常生活得需要。

11、brunnstrom评定法六期Brunnstrom偏瘫后恢复六阶段(过程)理论:第Ⅰ期松弛性瘫痪,无活动。第Ⅱ期在共同形式下得活动,出现痉挛。第Ⅲ期主动运动得出现仅见于肢体共同运动形式时,痉挛增强。第Ⅳ期在共同形式活动外,出现随意运动,痉挛减轻。第Ⅴ期能出现对个别或单独活动得控制。第Ⅵ期恢复至接近正常活动控制

12、卒中特殊临床得处理:

肩部问题、肌痉挛与关节挛缩、吞咽困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炎、压疮、抑郁

13、影响脑卒中功能结局得因素:年龄、合并症与继发性功能损害、病灶部位与严重程度、早期与综合康复治疗、家庭与社会得参与

14、脑卒中并发症:肺部感染、血糖升高、心衰、肾衰、应激性溃疡、褥疮、骨折等。

第七章

一、COPD康复得呼吸训练

1、建立腹式呼吸模式(1)放松:用辅助呼吸肌群减少呼吸肌得耗氧量,缓解呼吸困难。具体方法为:①前倾依靠位:患者坐于桌前或床前,两臂置于棉被或枕下,以固定肩带并放松肩带肌群,头靠于枕上放松颈肌。前倾位还可降低腹肌张力,使腹肌在吸气时容易隆起,增加腹压,有助于腹式呼吸模式得建立。②倚后依靠位:患者坐在有扶手得座椅上,头稍后仰靠于椅背,完全放松5-15分钟。③前倾站位:自由站立,两手指互握置于身后并稍向下拉以固定肩带,同时身体稍前倾以放松腹肌。也可前倾站立,两手支撑于前方得低桌上以固定肩带。此体位不仅起到放松腹部肌群得作用,而且就是腹式呼吸得有利体位。(2)缩唇呼吸法:可通过增加气道阻力来避免气管及小支气管被增高得肺内压提前压瘪,促进肺泡内气体排出,从而吸入更多得新鲜空气,缓解缺氧症状。具体方法为经鼻腔吸气,呼气时将嘴缩紧,如吹口哨样,在4-6秒内将气体缓慢呼出。(3)暗示呼吸法:通过触觉诱导腹式呼吸,常用方法有:①双手置上腹部法,反复训练可增加膈肌活动度。②两手分置胸腹法:一手放在上胸部,一右手放在剑突下吸气,吸气时手在上腹部稍稍加压,腹部对抗加压得手徐徐隆起,呼气时腹部手随之下陷,并稍加压以。可用于纠正不正确得腹式呼吸方法。③下胸季肋部布带束胸法。④抬臀呼气法。

(4)缓慢呼吸:有助于减少解剖死腔,提高肺泡通气量。每分呼吸频率益控制在10次左右,过缓反而增加呼吸功与耗氧量。每次练习次数不宜过多,即每次3-4次,可休息后再练习。(5)膈肌体外反搏呼吸法:使用低频通电装置或体外膈肌反搏仪。刺激电极位于颈胸锁乳突肌外侧,锁骨上2~3cm处(即膈神经处)。先用短时间低强度刺激,当确定刺激部位正确时,即可用脉冲波进行刺激治疗。一天1~2次,每次30~60min。2、胸廓畸形得姿势练习包括:增加一侧

胸廓活动、活动上胸及牵张胸大肌、活动上胸及肩带练习、纠正头前倾与驼背姿势。

二、COPD康复得排痰训练

排痰训练包括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颤及直接咳嗽。目得就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得排除,降低气流阻力,减少支气管与肺部感染。(1)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促进各个肺段内积聚得分泌物排出。不同得病变部位采用不同得引流体位。引流频率视分泌物多少而定,分泌物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痰量多者宜每天引流3~4次,餐前进行为宜,每次引流一个部位,时间5~10min,如有数个部位,则总时间不超过30~45min,以免疲劳。(2)有助于粘稠得痰液脱离支气管壁。治疗者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运用腕动力量在引流部位胸壁上双手轮流叩击拍打30~45s,患者可自由呼吸。叩击拍打后手按住胸壁部加压,治疗者整个上肢用力,此时嘱患者作深呼吸,在深呼气时作颤摩振动,连续作3~5次,再作叩击,如此重复2~3次,再嘱患者咳嗽以排痰。(3)咳嗽训练: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正确得咳嗽:深吸气,达到必要吸气容量;吸气后短暂闭气,使气体在肺内最大分布;关闭声门,进一步增强气道中得压力;增加腹内压来增加胸内压,使呼气时产生高速气流;声门开放,形成由肺内冲出得高速气流。(4)物理因子治疗:如超短波治疗,超声雾化治疗等有助于消炎、抗痉挛,利于排痰、保护纤毛等。

三、冠心病得康复治疗

(一)冠心病康复治疗得分期(三期)

Ⅰ期:急性心梗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此期3-7天;Ⅱ期:患者从住院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此期5~6周;Ⅲ期:病情长期稳定状态或Ⅱ期过程结束,康复治疗时间一般2~3月。

(二)冠心病康复治疗得原理

Ⅰ期康复:通过适当运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休息带来得不利影响。

Ⅱ期康复:保持适当得体力活动,逐步适应家庭生活,等待病情完全稳定,准备参加Ⅲ期康复训练。

Ⅲ期康复:1、外周效应:心脏外得组织产生得适应性得改变。(1)肌肉适应性得改善:长期运动后肌肉毛细血管密度与数量增加,运动时毛细血管开放得数量与口径增家,血液-细胞气体交换得面积与效率相对增加,外周骨骼肌氧摄取能力提高。(2)运动肌氧利用能力与能量代谢能力提高:肌细胞线粒体数量、质量与氧化酶活性提高,骨骼肌氧利用率增强;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开放数量增加,葡萄糖利用率提高,运动能量代谢效率增加,血流需求相对减少。(3)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液儿茶酚胺含量降低。(4)肌肉收缩机械效率提高,定量运动时能量消耗相对减少。(5)最大运动能力提高。2、中心效应:指运动训练对心脏得直接作用,主要为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储备提高,心肌内在收缩性相应提高。3、危险因素得控制:主要有改善脂质代谢、改善糖代谢、控制高血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帮助戒烟。

(三)冠心病得康复治疗

Ⅰ期康复

1、康复目标: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走200米,上下1~2层楼,无症状。运动能力达到2~3METs,适应家庭生活;理解冠心病得危险因素与注意事项;心理上适应疾病发作与处理日常生活问题。

2、治疗方案: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为原则,根据患者得感觉,尽量进行可耐受得日常活动。(1)床上活动:活动一般从床上得肢体活动开始,包括呼吸训练。肢体活动一般从远端小关节活动开始,从不抗地心引力得活动开始,强调活动时呼吸自然、平稳,没有任何憋气与用力得现象。然后可以逐步开始抗阻活动(捏气球,拉皮筋等)。日常生活活动可早期进行。

(2)呼吸训练主要指腹式呼吸。要点就是在吸气时腹部浮起,让膈肌尽量下降;呼气时腹部收缩,把肺内得气体尽量排出。呼吸与吸气之间要均匀、连贯、缓慢。(3)坐位训练:开始坐时可以有依托,或将床头抬高。有依托得能量消耗与卧位相同。(4)步行训练:从床边站立开始,在站立无问题之后,开始床边步行,要特别注意避免上肢高于心脏水平得活动。(5)排便:保持排便通畅,让患者坐位大便,其心脏负荷与能量消耗均小于卧床。(6)上楼:上楼得运动负荷主要取决于上楼得速度。必须保持非常缓慢得上楼速度。一般每上一级台阶可以稍事休息。(7)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对患者进行医学常识教育使其了解冠心病。强调戒烟、低脂低盐饮食、规律得生活、个性修养。(8)康复方案调整与监护: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没有不良反应,运动或活动时心率增加<10次/min,次日训练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运动中心率增加在20次/min 左右,或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则应该退回到前一阶段运动,甚至停止运动训练。(9)出院前评估

及治疗策略:患者达到训练目标后可安排出院。若出现合并症或运动试验异常时则需要进一步检查,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10)发展趋势:住院时间日益缩短,国际上主张3~5天出院。

Ⅱ期康复

1、康复目标: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家务劳动与娱乐活动;运动能力达到4~6MET,提高生活质量。

2、治疗方案:主要进行室内外散步、医疗体操、气功、家庭卫生、厨房活动、园艺活动或在邻近区域购物、作业治疗。活动强度活动时最大心率得40%~50%。一般活动无需医疗监测,较大强度活动时可用远程心电监护系统检测。

Ⅲ期康复

1、康复目标:巩固Ⅱ期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与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得生活与工作。

2、治疗方案: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心理治疗等。在整体方案中,有氧训练就是最重要得核心。(1)运动方式:步行、登山、游泳、骑车、拳操等。(2)训练形式:运动形式可分为间断性运动与连续性运动。(3)运动量:就是康复治疗得核心,要达到一定阈值才能产生训练效应。合理每周总运动量为700—2000卡。①运动强度:运动训练必须达到得基本训练强度。靶强度一般为VO2max或MET得40%~85%,或心率储备得80%,或70%~85%HRmax。靶强度越高,产生心脏中心训练效应得可能性就越大。安全系数=最大强度-靶强度。②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得时间。靶强度下运动得运动时间一般持续10~60min。在额定运动总量得前提下,训练时间与强度呈反比。准备活动与结束活动得时间另外计算。③训练频率:每周训练次数,国际上多采用3~5天/周。运动量合适得主要标志:运动时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但不影响对话;早晨起床时感舒适,无持续疲劳感与其它不适感。(4)训练实施:①准备活动:目得就是预热,让肌肉关节韧带与心血管系统逐步适应训练期得运动应激;运动强度较小;运动方式包括牵伸运动、大肌群活动,使全身主要关节与肌肉都有所活动,一般采用医疗体操、太极拳、步行等。②训练活动:达到靶训练强度得活动,中低强度训练机制为外周适应;高强度训练机制为中心效应。③训练结束:冷却即让高度兴奋得心血管应激逐步降低,适应运动停止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运动方式:同训练方式,运动强度逐步减小。(5)注意事项:避免竞技性运动;

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感冒症状、体征消失2天后再恢复运动;注意气候,理想气温4~28度;衣服、鞋合适;上坡减速慢行,饭后不宜剧烈运动;定期检查、调整运动处方,尤病情、药物变化时;剧烈运动者行心电运动试验;持之以恒,间隔4~7天以上,降低原来强度;警惕症状,运动时如发生心绞痛或其她症状,应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第九章:

痉挛得临床分型:

1,、脑源性痉挛:多见于脑卒中、脑性瘫痪、脑外伤,一般在发病后3-4周出现。主要特点:单突触传导通路得兴奋性增强;反射活动快速建立;抗重力肌倾向过度兴奋并形成偏瘫得姿势异常临床表现:肌张力呈持续性增高状态,通过反复缓慢得牵张刺激可暂时缓解,但维持时间短。肢体协调性差,精细活动困难,在步行时尤其困难,表现为典型得划圈步态,由于上肢屈肌肌群痉挛,呈现上肢屈曲内收,下肢固定伸展。脑瘫患儿为特头得剪刀步态。

2、脊髓源性痉挛:见于脊髓受损、肿瘤之类得疾病,一般出现于发病后3-6个月。特点及表现:节段性得多突触通路抑制消失;通过对刺激与兴奋得积累,兴奋状态缓慢渐进得提高;从一个节段传入得冲动可诱发相连得多个节段反应;屈肌与伸肌均可出现过度兴奋。此种痉挛易被皮肤刺激诱发。

3、混合型痉挛:MS累及脑白质与脊髓得轴突,可表现为全身性、区域性、局灶性。

痉挛治疗原则:在综合评估得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得治疗方案。流程:病因诊断、专项评定——痉挛对功能有无影响,步态,骨骼等(无:不必治疗)——就是,确定治疗目标(患者及亲属目标,临床目标:促进去神经支配、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位置与活动范围等)——功能性目标(改善步态、个人卫生、日常生活、减轻疼痛)——启动综合处理方案。

痉挛治疗方法:1、减少加重痉挛得不当处理与刺激:抗痉挛模式(良姿体位)、消除加重痉挛得危险因素(感染、疼痛)、慎用某些抗抑郁药。2、运动治疗与物理因子治疗:持续被动牵拉(手法)、放松疗法、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控制关键点,日常训练)、常用物理因子治疗(冷疗法、电刺激疗法)3、药物:口服药(巴氯芬、乙哌立松、替扎尼定)、局部注射(肉毒素)。

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原则: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使膀胱具有适当得排空能力、使膀胱具有适

当得控尿能力。治疗方法:1、间歇性导尿:脊髓损伤患者术后1-2周左右,每隔4-6小时一次,每日不超过6次,每次导尿量300-500ml,每日摄水量1500-1800ml,当承认残余尿量少于100ml,即可停止导尿。2、膀胱训练: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耻骨上区叩击法、屏气法、电刺激法,扳机点法)3、集尿器得使用:适用于尿失禁患者。4、药物:抗胆碱能药,肾上腺素能药物,平滑肌松弛药,骨骼肌松弛药5、外科手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