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27T16:09:41.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吴文华[导读]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细菌性疾病逐渐被控制

吴文华 (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勃利 154500)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117-02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肺部炎症,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壁。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上呼吸道,并向气管-支气管和肺蔓延,其致病性在于产生过氧化物损害气道黏膜细胞。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和青年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秋冬季节发病较多。肺炎支原体传染主要发生在急性期咳嗽时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感染。常伴发咽炎、耳鼓膜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细菌性疾病逐渐被控制,但肺炎支原体等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出现增多的趋势。现就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和治疗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内科共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218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21.5%。218例中,男132例,占61%;女86例,占39.2%。6至16岁71例,占3

2.6%,16岁以上147例,占67.4%。217例(99.5%}6)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l例(0.5%)以溶血性贫血起病,13例(12.0%)伴呕吐、腹泻及肝功损害,11例(5.1%)伴心肌炎,9例(4.1%)伴猩红热样皮疹,8例(

3.7%)伴游走性关节痛,7例(3.2%)伴咽痛、胸闷及胸痛。体检:双肺呼吸音粗82例(37.6%),下肺呼吸音减弱78例(35.8%),双肺可闻及少许干罗音35例(16.1%),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罗音23例(10.6%)。

1.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2例(40.8%),白细胞降低23例(44.0%),白细胞正常113例(6.0%),均有血沉增快20~-40mtll/h。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在MP感染症状发作7天左右,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可被检出,10~30天达高峰,12~26周消失[1]。而测血清冷凝素(属IgM型)阳性率56%,冷凝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或第2周初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消失。此为非特异性反应[1]。本组IgM升高109例(50.0%),IgM及IgG升高96例(44.0%),IgG≥4倍升高13例(6.0%)。

1.3 X线检查以支气管肺炎改变78例(35.8%),肺门阴影增浓为主者58例(26.6%),问质性肺炎改变52例(23.9%),右下肺炎改变30例(13.8%)。

1.4诊断通过ELISA法测Mt,抗体、结合症状、体征及x线等检查,103例(47.2%)在起病l周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102例(46.8%)在起病l~2周得到确诊,13例(6.0%)在起病2~3周确诊。

1.5治疗有190例(87.2%)曾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和/或细菌性),用“青霉素”、“头抱类抗生素”等治疗,11例(5.0%)以“心肌炎”治疗,8例(3.7%)以“风湿热”治疗,8例(3.7%)以“肝炎”治疗,1例(0.5%)以“溶血贫血”治疗等,未见好转,才查MP抗体,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改用大环内酯抗生素,疗程轻症3~4周,重症4~6周,重症患儿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愈。

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选用,因考虑红毒素剐作用较大,半衰期短,组织内及细胞内浓度较低,多选用罗红霉素,用量为5~10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3~4周或克拉霉素,用量为10~15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2~3周,静脉滴注20mg/kg·d,症状缓解,改为口服,总疗程3~4周,或阿奇霉素10mg/kg·d,每天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3天后,停用7天,为l疗程,连用3~4疗程。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也不少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近几年有增多趋势,除肺炎外,还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及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极易漏诊。而且部分患儿有多个系统病变表现,如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肝炎、各型皮疹、游走性关节痛等。肺外疾病可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故儿童如有发热、咳漱、同时伴有其他脏器受累、血沉增高而中毒症状不重者,应考虑MP感染,必须进一步用ELISA测血清中1VI},抗体,此法灵敏,特异性高,且快速、经济,为目前诊断MP感染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血清学方法[川,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误诊及抗生素的滥用。参考文献

[1]官道华,吴升华,主编.感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6~72.

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及诊断

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及诊断 支原体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为200nm.无细胞壁,仅有由3层膜组成的细胞膜,常与细菌的L 型相混淆,两者的菌落相似,可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与分裂繁殖,含有RNA和DNA,经代谢产生能量,对抗生素敏感。支原体为动物多种疾病的致病体,目前已发现8种类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中只有肺炎支原体肯定对人致病,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在20%马血清和酵母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初次培养于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呈圆屋顶形桑椹状菌落,多次传代后转呈煎蛋形状。支原体发酵葡萄糖,具有血吸附作用,溶解豚鼠、羊的红细胞,对美蓝、醋酸铊、青霉素等具抵抗力。最后尚须作血清鉴定。它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散发和小流行的呼吸道感染,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发现在成人中亦非少见,秋冬季较多。呼吸道感染有咽炎和支气管炎,少数累及肺。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或各种肺炎的10%. 肺炎支原体在发病前2~3天直至病愈数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它通过接触感染,长在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氨酸受体,可吸附于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和破坏上皮细胞,同时产生过氧化氢进一步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

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感染后引起体液免疫,大多成年人血清中都已存在抗体,所以很少发病。 衣原体肺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沙眼衣原体肺炎 1975年有人开始报告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继发于包涵体脓性卡他之后。本病多由受感染的母亲传染可眼部感染经鼻泪管传入呼吸道。症状多在出生后2~12周出现,起病缓慢,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多不发热或偶有低热,然后出现咳嗽和气促,吸气时常有细湿啰音或捻发音,少有呼气性喘鸣。胸片显示双侧广泛间质和肺泡浸润,过度充气征比较常见,偶见大叶实变。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从鼻咽拭子一定要刮取到上皮细胞。也可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酶免疫试验(EIA)检测鼻咽标本沙眼衣原体抗原。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诊断标准为双分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或IgM>1:32,IgG>1:512.也可应用PCR 技术直接检测衣原体DNA. 2、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来源于家禽接触或受染于鸟粪,是禽类饲养、贩卖和屠宰者的职业病。人与人的感染少见。病原体自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可带菌很久。鹦鹉热衣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在单核细胞内繁殖并释放毒素,经血流播散至肺及全身组织,引起肺音质及血管周围细胞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6~14d,发病呈感冒样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有38~40.5℃的发热,咳嗽初期为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或轻或重。有相对缓脉、肌痛、胸痛、

1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地市: 学校: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王莹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断MP感染患儿152例。MP快速培养法检出阳性78例,阳性率为51.3%,病程为(4.5±2.6)天;PCR法检测出阳性103例,阳性率为67.8%,病程为(6.2±3.5)天;MP-Ab法检测出阳性127例,阳性率83.5%,病程(8.1±4.5)天。结论 3种MP检测法的敏感性与病程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程选取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配对研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5) §1.1 肺炎支原体的定义 (5) §1.2 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 (5) §1.3 肺炎支原体的分类 (5) §1.4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5) §1.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 (5) §1.6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6)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7) §2.1 样本 (7) §2.2方法概述 (7) §2.3临床诊断MP感染的诊断标准 (7) §2.4实验方法 (7) §2.5统计学方法 .................................................................... .. (8) 第三章结果 (9) 第四章讨论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方法和效果。方法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50),对照组为36%(18/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中,需要对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充分结合,并采取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才能取得准确而安全的诊治效果。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是由飞沫传染所引起的,并在婴幼儿、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中比较常见,常伴有发热、头痛、咳嗽、畏寒等症状,病程虽短,但具有易复发的特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儿肺炎支气管肺炎的发生率呈现着逐年升高的迹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这对患儿病症的诊断和治疗都是非常不利的[1,2]。基于此,医院选取2013年8月~ 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对临床诊治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医院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诊断结果显示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1~10岁,病程2~30周。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100例患儿均伴有发热症状(稽留热40例、不规则热32例、弛张热28例),持续时间在7 d天左右;90例患儿出现咳嗽,其中32例伴有气喘;48例有血液系统症状(20例出血斑点、10例贫血、18例黄疸);40例有神经系统障碍,23例伴有呕吐症状;45例患儿泌尿系统出现症状(血尿15例,尿蛋白30例)。将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1. 2 方法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行血常规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肌酶谱检查、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检查完毕后对确诊的病例采取抗感染、抗病毒,并根据患儿的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一旦患儿出现发热,必须进行退热处理,如果出现咳嗽进行止咳以及平喘治疗[1]。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将20~25 mg/(kg·d)红霉素溶于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7~14 d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采取阿奇霉素治疗,将10 mg/(kg·d)溶于25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3~5 d为1个疗程。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治疗3 d后,患儿体温逐步恢复,咳嗽症状

病例分析——肺炎.doc

第三章病例分析——肺 炎 一、概念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炎症,病因以感染为最常见,其他尚有理化因子、免疫损伤,药物因素等。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当人体免疫力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时,病原体可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和细胞浸润。临床上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症状,肺部可闻及固定的湿啰音,出现肺实变体征,胸片出现相应改变。 二、分类 (一)按解剖学或影像学分类 1.大叶性肺炎:病变起始于肺泡,经肺泡间孔(Cohn孔)蔓延至邻近肺泡,直至整个肺叶或肺段。影像学表现为肺渗出性阴影,通常不累及细支气管。典型的大叶性肺炎呈整叶肺实变。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典型大叶性肺炎已少见,而多数仅表现肺段或亚肺段的渗出和实变。 2.小叶性肺炎 也称支气管肺炎。基本病变亦为炎症渗出,但病变常起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继而累及肺腺泡或肺泡。影像学特征是沿肺纹理分布的小片状或斑片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淡薄而模糊,以两下肺、内中带多见。病灶亦可融合成片状或大片状,密度深浅不一,且不受肺叶或肺段限制,区别于大叶性肺炎。

3.间质性肺炎 病变位于肺泡壁及其支持组织,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不规则条索状及网织状阴影,其间可散布有密度增高的小点状阴影。 (二)按病原体分类 1.细菌性肺炎 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卡他莫拉菌等。此外,分类学上不属于细菌、但某些特征类似于细菌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以及分类学上属于细菌的细胞内病原体军团菌常被统称作“非典型病原体”,也是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2.病毒性肺炎 以儿童最常见,主要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 3.真菌性肺炎 大多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肺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和毛霉菌。真菌性肺炎大多为继发性的,如免疫抑制、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其他重危患者。 4.寄生虫性肺炎(肺寄生虫病) 阿米巴原虫、弓形体、肺吸虫和棘球绦虫、血吸虫等均可以引起或主要引起肺部感染。 (三)按发病场所分类 1.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最为常见。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机体受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包括在社区感染,尚在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而发病的肺炎,并排除在医院内感染而于出院后发病的肺炎。肺炎链球菌为最主要的病原体。 2.医院获得性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在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在医院内获得感染而于出院后48h内发病的肺炎。革兰阴性杆菌为最常见的病原体。 三、诊断要点 1.症状 2.体征 3.辅助检查 以肺炎球菌肺炎为例: 1.症状 患者多为青壮年,起病多急骤,受寒、疲劳、酗酒常为其诱因,先有寒战,继而高热,体温可达39~40℃,常呈稽留热,咳嗽,咳铁锈色痰,患侧胸痛,常伴肺外症状,如头痛,乏力,腹胀,恶心,呕吐,纳差等。数日后体温可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随之症状明显好

支原体肺炎

1、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不包括 C A.咳嗽重 B.肺部体征不明显 C.青霉素治疗有效 D.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 E.多见于年长儿 2、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恰当的是 C A.多无发热 B.小婴儿多见 C.剧烈咳嗽突出 D.肺部体征明显 E.头孢菌素治疗 3、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是 E A.氨基糖苷类 B.耐青霉素酶的部分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C.青霉素G D.氟喹诺酮类 E.大环内酯类 4、治疗支原体肺炎,首选的抗菌药物为:(c)

A.青霉素 B.磺胺类 C.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链霉素 5、支原体肺炎自行消散的时间为:(B) A.7~10天 B.3~4周 C.11~20天 D.2~3天 E.3~5天 6、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B A.临床表现 B.肺功能检查 C.X线表现 D.血清冷凝集试验 E.培养、分离支原体 7、肺炎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 E

A.年长儿多见 B.全身中毒症状不重 C.肺部体征不明显 D.高热 E.频繁、剧烈的咳嗽 8、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胸部X线表现是 A A.早期为下叶间质性改变,肺实变后为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 B.肺叶和小叶实变,叶间隙呈弧形下坠,多发性蜂窝状脓肿形成 C.肺叶或肺段实变,呈多发性、周围性肺浸润,可伴气囊肿 D.呈叶、段分布的炎性实变阴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 E.病变多在肺上部,呈大片浓密阴影,密度不均,历久不消散,可形成空洞9、支原体肺炎应用抗生素的疗程应是(D )。 A.体温正常后停药 B.症状基本消失后 C.1周 D.2~3周 E.4~6周 10、支原体肺炎的好发年龄 C A.小婴儿 B.幼儿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空军总医院刘春灵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型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迄今分离到的支原体已达150余种,已确定与人类疾病关系最大的有3种,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其中的一种。MP在国内外都是儿童和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导致肺炎,所有肺炎的15-20%,约50%的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是由MP引起的.因此MP肺炎(MP pneumonia,MPP)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迄今为止,MPP仍缺乏快速、可靠的诊断试验,因而临床确诊困难。 MPP的诊断包含两个层面:临床诊断(经验性)和结合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确定诊断。 一、MPP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等特点经验性综合判断而出。MPP有着不同于一般感染性疾病的的特点:一般肺炎多发于冬季,MPP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症状大多只有发热和咳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不高;疾病早期X线检查即可出现肺炎,约10%-20%的病例会出现肺不张;因MP无细胞壁,临床常用的、作用于细胞壁的、安全性高的治疗肺炎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对其无作用;因此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肺炎。综合上述特点,可作出初步的经验性临床诊断。 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包括直接病原体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或经典的MP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直接病原体检测:主要有MP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P-DNA。检测用标本可取自可疑患者呼吸道的痰、咽拭子、鼻咽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等。 1、MP分离培养与鉴定: MP很挑剔,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生长速度慢,较一般细菌难培养;分离培养需要10-14天,而通常需要2-5周才能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通过生化反应和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MPP无细胞壁,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易被灭活;标本采集后接种到培养基的过程也是培养可能失败的一个环节。由于其费时、费力、阳性率低,实际临床已经弃用此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研究性项目。

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的临床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的临床诊断 发表时间:2013-08-15T16:51:17.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曲红艳[导读] 发病后10~14日,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条件允许,取患者痰、鼻咽拭子标本做支原体培养。 曲红艳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五官医院 163000)【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421-02 【摘要】目的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的研究。方法真对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肺炎的治疗,观察病情的状况。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这对呼吸道感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关键词】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研究 引言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是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过去曾称为Eaton因子性肺炎、冷凝集素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继而出现临床表现,约1/3的病例也可无症状。 1 流行病学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DNA和RNA,没有细胞壁。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周期为4~7年,流行时发病增加3~5倍。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在任何年龄发生,但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学龄儿童和年轻人,尤其以5~20岁多见。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以气溶胶微粒的形式传播,传染性较小,需要长时间密切接触才能发病,因此易在家庭成员中相互传染。肺炎支原体潜伏期为16~32日,潜伏期即具传染性;症状出现1周内呼吸道含菌量最高,至症状缓解数周仍具传染性;患者痊愈后,肺炎支原体仍可在咽部存留1~5个月。 2 并发症 本病常见肺外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神经病变。呼吸道症状出现后的几日或消失后的2周均可见神经症状,其机制可能涉及感染和感染后2种。高达50%的患者就诊时可无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多见于儿童(支原体感染占儿童脑炎的10%~15%),其脑脊液的典型改变是有少量淋巴细胞(50~100/m1),蛋白质轻度升高或正常,偶有糖降低。脑炎可表现为昏迷或精神异常,以及局灶症状,如卒中、共济失调、舞蹈病。目前已有感染后脑白质炎的相关报道。患者还可有脑膜炎或多种类型的脊髓炎(包括横断型脊髓炎、类脊髓灰质炎综合征)的表现,以及外周神经和颅神经的病变。5%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由肺炎支原体引起。本病的神经后遗症依次为精神发育迟滞、运动失调和癫痫。 10%~20 %的患者有皮疹,多数为斑丘疹,但也可为水泡、瘀点或荨麻疹;多见于躯干和肢端,脸、臀部、生殖器及手足也可出现,但不常见;可出现在疾病的急性期、发病前或病后。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有的还伴有结膜炎或鼻咽部黏膜疹。其他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的皮疹还有玫瑰糠疹、毒性上皮坏死溶解、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或渗出性多形性红斑(Stevens-Johnsonsyndrome)。 血液并发症是支原体感染的突出特征。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栓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elger-Huet异常(多形核白细胞具有单叶或双叶表现)和嗜血细胞综合征均有报道,但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是冷凝集素形成。 此外,患者还有游走性关节炎,可累及中等大小关节,有时像类风湿性关节炎。眼科并发症有巩膜炎、结膜炎、视神经炎并视神经萎缩,有时可见视网膜出血和渗出。本病还可有其他多个系统受累,如大疱性鼓膜炎、肾小球肾炎、肝炎、胰腺炎、脾肿大、多发性肌炎和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 3 诊断 3.1 诊断标准之一 3.1.1急性肺炎衣原体感染:急性期和恢复期的2次血清标本抗体滴度相差4倍,或单次血清标本的IgM抗体滴度≥1:16和(或)单次血清标本的IgG抗体滴度≥1:512。 3.1.2既往有肺炎衣原体感染:IgM滴度<1:16,并且1:16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2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27T16:09:41.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吴文华[导读]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细菌性疾病逐渐被控制 吴文华 (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勃利 154500)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117-02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肺部炎症,病原为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壁。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上呼吸道,并向气管-支气管和肺蔓延,其致病性在于产生过氧化物损害气道黏膜细胞。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和青年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秋冬季节发病较多。肺炎支原体传染主要发生在急性期咳嗽时的飞沫经呼吸道吸入感染。常伴发咽炎、耳鼓膜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测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细菌性疾病逐渐被控制,但肺炎支原体等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出现增多的趋势。现就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和治疗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内科共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218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21.5%。218例中,男132例,占61%;女86例,占39.2%。6至16岁71例,占3 2.6%,16岁以上147例,占67.4%。217例(99.5%}6)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l例(0.5%)以溶血性贫血起病,13例(12.0%)伴呕吐、腹泻及肝功损害,11例(5.1%)伴心肌炎,9例(4.1%)伴猩红热样皮疹,8例( 3.7%)伴游走性关节痛,7例(3.2%)伴咽痛、胸闷及胸痛。体检:双肺呼吸音粗82例(37.6%),下肺呼吸音减弱78例(35.8%),双肺可闻及少许干罗音35例(16.1%),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罗音23例(10.6%)。 1.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2例(40.8%),白细胞降低23例(44.0%),白细胞正常113例(6.0%),均有血沉增快20~-40mtll/h。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在MP感染症状发作7天左右,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可被检出,10~30天达高峰,12~26周消失[1]。而测血清冷凝素(属IgM型)阳性率56%,冷凝素大多于起病后第1周末或第2周初开始出现,至第3~4周达高峰,以后降低,2~4月消失。此为非特异性反应[1]。本组IgM升高109例(50.0%),IgM及IgG升高96例(44.0%),IgG≥4倍升高13例(6.0%)。 1.3 X线检查以支气管肺炎改变78例(35.8%),肺门阴影增浓为主者58例(26.6%),问质性肺炎改变52例(23.9%),右下肺炎改变30例(13.8%)。 1.4诊断通过ELISA法测Mt,抗体、结合症状、体征及x线等检查,103例(47.2%)在起病l周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102例(46.8%)在起病l~2周得到确诊,13例(6.0%)在起病2~3周确诊。 1.5治疗有190例(87.2%)曾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和/或细菌性),用“青霉素”、“头抱类抗生素”等治疗,11例(5.0%)以“心肌炎”治疗,8例(3.7%)以“风湿热”治疗,8例(3.7%)以“肝炎”治疗,1例(0.5%)以“溶血贫血”治疗等,未见好转,才查MP抗体,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改用大环内酯抗生素,疗程轻症3~4周,重症4~6周,重症患儿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愈。 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选用,因考虑红毒素剐作用较大,半衰期短,组织内及细胞内浓度较低,多选用罗红霉素,用量为5~10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3~4周或克拉霉素,用量为10~15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2~3周,静脉滴注20mg/kg·d,症状缓解,改为口服,总疗程3~4周,或阿奇霉素10mg/kg·d,每天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3天后,停用7天,为l疗程,连用3~4疗程。 2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婴幼儿也不少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近几年有增多趋势,除肺炎外,还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气管炎及咽炎,不少门诊病人症状较轻,如不测肺炎支原体抗体,极易漏诊。而且部分患儿有多个系统病变表现,如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肝炎、各型皮疹、游走性关节痛等。肺外疾病可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直接以肺外表现起病。故儿童如有发热、咳漱、同时伴有其他脏器受累、血沉增高而中毒症状不重者,应考虑MP感染,必须进一步用ELISA测血清中1VI},抗体,此法灵敏,特异性高,且快速、经济,为目前诊断MP感染的一种实用而可靠的血清学方法[川,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误诊及抗生素的滥用。参考文献 [1]官道华,吴升华,主编.感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6~72.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10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鉴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近年来发现我国肺炎支原体在体外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并征求了部分学组外专家意见后,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特整理发表,供临床医生参考。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属于柔膜体纲中的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最初曾被称为Eaton媒介(Eaton Agent),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确认为支原体属的一个种。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由于此类肺炎在临床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无效,因此临床上又将其与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1]。 一、流行状况 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多为散发病例,约3~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以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容易在学校、幼儿园及军队等人员比较密集的环境中集中发病[1]。最近的一项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全球性C AP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占CAP的12%,在所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CAP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2]。与大多数国外地区相比,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一项专门针对亚洲地区CAP中非典型致病原流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地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表现78 例病例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表现78 例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07T16:07:25.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作者:于玲玲李波[导读]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性改变,是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一种下呼吸道疾病。 于玲玲李波(山东省平度市崔召卫生院 266752)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167-01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性改变,是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一种下呼吸道疾病。此病除以咳嗽症状较为突出外,还可引起其他肺外表现,如:心肌炎,脑炎,肝炎,关节炎以及多形性皮疹等,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笔者现将对2010 年2 月-2012 年5 月以来,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伴有肺外表现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整理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 例患儿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中的支原体I g M 抗体,其他条件亦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关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入院时均有发热,体温在38-39.5 摄氏度,咳嗽明显。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为6 岁。其中男例42,女例36,男女之比为1.16:1. 1.2 肺外表现 1.2.1 皮肤黏膜 20 例(25.6%),表现为斑疹,出血点,丘疹样皮疹,结节性红斑和荨麻疹,亦有疱疹性皮炎,溃疡性口腔炎和结合膜炎等。大多5-7 天消退,无痒感,退后大多无色素沉着。其中2 例符合川崎病诊断,2 例患儿以双下肢斑丘疹为主,兼有其他部位荨麻疹样表现,双下肢皮疹消退均较缓慢,而且10 日后均有色素沉着。 1.2.2 消化系统 18 例(23.1%),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其中有6 例伴有轻微的肝功能异常,但胆红素处于正常水平。 1.2.3 中枢神经系统12 例(15.4%),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及意识的改变,有的还伴有脑膜脑炎,脑炎,颅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不安,嗜睡,谵妄,昏迷等。 1.2.4 循环系统 10例(12.8%)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出冷汗等,听诊时可出现心率加快和减慢,过早搏动及心律不齐的表现。心电图示:st-t 改变的有4 例,房早的有3 例,心肌酶谱异常的有2 例,有心包积液的1 例 1.2.5 血液系统 6 例(7.6%)主要表现为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轻度升高,血沉加快,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降低。全部患儿在发热一周后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抗体的结果为61 例阳性,阴性17 例,四天后复查均转为阳性。 1.2.6 肌肉关节系统 5 例(6.4%)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的肿痛,部分患者有非特异性的骨关节炎或肌病或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关节腔积液的症状,病程大多较长。 1.2.7 泌尿系统 3 例(3.8%)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以血尿突出,有的为肉眼血尿,蛋白尿程度较轻,血压值大多正常。 1.2.8 眼 3 例(3.8%)眼球结膜充血明显,表现为虹膜炎,视乳头水肿,热退时有所减轻 1.2.9 多系统功能损害7 例(8.9%)其中脑炎伴皮疹的3 例,血尿伴血小板减少的2 例,骨关节疼痛伴频发房早的1 例,皮疹伴虹膜炎的1 例。 1.3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的为52 例,升高的为26 例,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为26 例,升高15 例降低为37 例,c 反应蛋白15-50m g / L 的为55例,>50m g / L23 例。胸部正位片表现:表现为两肺内带点状阴影35 例,肺门阴影增浓,增大23 例,右肺大片状阴影,左下肺大片状阴影各10 例。 1.4 治疗与转归:78 例患儿在行支原体抗体检测前即给与了阿奇霉素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静脉联合应用,支原体抗体检查阴性后停用β- 内酰胺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应用5 日后停用4 日再用,仍有10 例患儿治疗5 日后高热不退,咳嗽不减轻,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4 日,此时病程中有2 例出现皮疹,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皮疹消退,其余8 例患者在续用红霉素后的3-4 日体温逐渐降为正常。 2 讨论 肺炎是小儿重要的常见病,发病率高,尤以冬春季节及气候突变时高发。按照病因分类,肺炎可分为:病毒性肺炎,细菌类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真菌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近几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多见于稍大一点的儿童,目前普遍认为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及免疫因素有较大关系,此外还与患者的居住环境,免疫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以顽固剧烈的刺激性咳嗽较为突出,可有少量粘液痰,有的可呈粘液脓性或血性痰,咳嗽持续时间长,可达1-4周,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啰音多,上海医科大儿科医院观察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中有64.6% 为婴幼儿,最小年龄为1.5 个月.x 线特点有肺门阴影增浓,以右肺中下野居多的支气管肺炎的改变,间质性肺炎的改变,均一大片阴影,胸前积液,游走性浸润和云雾状浸润影。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以呼吸道症状居多,但常常会引发许多并发症,并以皮肤,消化道,心血管,中枢神经,血液系统等常见,可累计单一器官,少数也可多器官受累。本组病例中显示:肺外表现中以皮肤黏膜表现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肌肉关节系统,泌尿系统及眼部。多系统功能损害占本组的8.9%。 通过上述讨论不难看出,小儿支原体肺炎引起的肺外表现,可使病情复杂化造成病情加重或迁延,极易发生临床误诊。因此笔者提醒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对不典型的伴发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小儿肺炎,不能用细菌或病毒等感染解释着,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尽早行实验室检查予以确诊,以便给患者更好的治疗,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占住院儿童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MPP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MPP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病原及发病机制 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3层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MP直径为2~5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耐药。 MP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P1黏附素等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2)MP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3)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MP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 2 流行病学 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每3~7年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4-5]。MP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不同地区的流行季节有差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多见[6],南方地区则是夏秋季节高发[7]。苏州和杭州地区的研究均发现,MP检出率与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其他气象因素关系不大[8-9]。MPP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MPP的报道有增多[10]。值得注意的是,MP进入体内不一定均会出现感染症状,有报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儿童,发现MP携带率为21.2%[11]。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35例临床分析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35 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肺外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40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MP感染中,35例有肺外并发症,主要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受累,肝功能损害,血尿、蛋白尿,皮疹等。结论MP感染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部分患儿可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并发症,少数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易误诊、漏诊,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儿童;并发症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肺炎支原体患儿120例,其中有肺外表现者3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肺炎支原体患儿120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行支原体抗体(MP-IgM)血清检测,MP-IgM均为阳性。伴有肺外器官受累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5岁10例,6~14岁25例。 肺外表现 患儿肺外表现有心血管系统受累。10例表现心慌、胸闷、面色苍白、气短,心肌酶学异常(CK-MB增高为主),同时伴LDH和(或)HBDH升高,其中4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室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未发现严重心律失常。5例MP患儿中枢神经系统

受累,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其中3例脑电图示轻~中度异常,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10例MP患儿出现腹部不适、疼痛及腹泻,其中肝功能异常5例,随疾病好转而消失。3例患儿有血尿,蛋白尿。2例患儿出现红色斑丘疹及疱疹。3例有一过性游走性关节及肌肉疼痛,可随病程自行消失。2例出现胸痛、胸膜炎、胸腔积液的表现。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红霉素20~30mg/(kg·d)静滴10天,然后按续贯疗法,给予阿奇霉素10mg/(),连服3天,停4天,再服3d,疗程2~3周.,其中8例患儿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加用头孢菌素静滴,合并有肺外病变者给予营养心肌,护肝,利尿降颅压及保护胃肠黏膜等治疗。所有病例均痊愈。 2讨论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MP肺炎为世界性全年均可发生[2],秋冬季多见,可散发或流行。MP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气溶胶传播。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气管炎,肺炎仅占少数,约15~55%感染者无症状,因MP生长缓慢,潜伏期及带菌时间长,发病缓慢,长时期传播的流行特点,流行可达数月至数年。近年来,MP不仅侵犯青少年及儿童,婴幼儿发病率也呈增多趋势。目前认为MP肺炎的发病机制与MP的直接侵入、免疫介入和产生毒素有关。首先,MP细胞上有神经胺受体,具有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吸附作用,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同时发展为MP血症,引起肺外表现。其次,人体感染后

45例支原体感染性肺炎临床分析

45例支原体感染性肺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45例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5例患者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支原体感染性肺炎诊断明确后,应用阿奇毒素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阿奇毒素; 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胸膜肺炎微生物,为已知独立生活的生物中的最小者,能耐冰冻,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1],常年皆可发病。临床症状包括头疼、咳嗽、发热、全身不适等[2],MP感染以儿童多发, 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及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源之一,近年来成人感染MP亦逐渐增多,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肺外并发症较多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关注。为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 2015年10月~2016年4月,我们对收治的45例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患者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18~72岁,平均(43.5±20.5)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及腹泻、心悸、关节肌肉疼痛等,伴全身乏力。体征:呼吸音粗、单侧肺部湿啰音、双侧湿音。胸片检查:肺叶内点片状影、大片状影、肺纹理增多。实验室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采用被动凝聚法,45例均为阳性。 1.2诊断标准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标准[3]:(1)持续剧烈咳嗽;(2)全身症状比胸部体征明显;(3)X射线所见较体征显著,胸片可见两肺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成似大叶性肺炎改变,肺门阴影增浓;(4)红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5)应用大环内酯类效果好;其他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无效;(6)血清 Mp-IgM阳性。 1.3治疗方法 5%葡萄糖溶液250ml+阿奇霉素125~500mg,于60min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3~5天后,改口服阿奇霉素,第1天,按体重10mg/kg 顿服(最大剂量<0.5g),第2~5天,按体重5mg/kg顿服(最大剂量<0.25g),总疗程2~3周。中毒症状肿或病程迁延有肺外并发症者,每日加用地赛米松5-10mg静脉滴注,或每日口服强的松1mg/kg,分次口服3—5天。 1.4 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患者恢复正常体温、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2)好转:患者恢复正常体温、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指标均接近正常或有明显的改善;(3)无效:用药72 h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2结果本组4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经治,痊愈36例,好转9例,临床有效率为100%。 3讨论 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为细胞外寄生菌。因其与宿主细胞膜具有相似的抗原成份,可长时间寄居。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称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全年均有发病,以秋冬季为高峰。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4],潜伏期有2~3w,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后下行侵及肺部,引发肺炎[5]。Mp感染后可导致多脏器损害,Mp还可刺激B细胞抗原结构可改变自身抗体,导致病理免疫反应。通过研究,我们发现MP感染有以下临床特点:(1)秋季多发,以青年为主,无明显性别差异,多数症状较轻;(2)绝大多数有高热、干咳;(3)肺部体征少,治疗后消失慢,部分患者除发

病例讨论-重症肺炎

2017-11-16 10:00 疑难病历讨论记录 讨论日期:2017年11月16日讨论地点:儿科医师办公室 主持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李##副主任医师 参加者(姓名、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患者姓名:### 性别:女、年龄:2岁11月、目前诊断:急性支气管肺炎(重症) 讨论记录: 1.主管医师发言记录: ##住院医师回报病史:患儿###,女,2岁11月,因“咳嗽3天,发热1天”门诊拟“急性支气管肺炎”入院。入院查体:T:39.5℃,P:132次/分,R:36次/分,无哭闹,神清,无皮疹,手足无疱疹,口唇红润,面色无发绀,颈软,无抵抗,口腔粘膜光滑,无疱疹,咽充

血(++),扁桃体无肿大,无疱疹及脓性分泌物,鼻扇及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细湿罗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末梢循环好。辅查:2017年11月12日我院门诊血常规:WBC7.5G/L ,N%68.04%,L% 22.44%,CRP <1mg/L。入院后予炎琥宁抗感染,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雾化等对症治疗。完善相关检查:辅查: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尿常规正常。流感两项均阴性。生化、心肌酶、肝功、胆红素三项、免疫三项:大致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及EB病毒衣壳抗原IgM阴性。入院后次日患儿仍反复高热,加用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11.15复查血常规WBC4.5g/L,N58.74%,HGB118g/L,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补充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加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予甲强龙抗炎,多巴胺改善肺部循环,呋塞米利尿等治疗。今日患儿仍反复高热,咳嗽剧烈,监测末梢血氧在90%左右,精神食欲欠佳,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病史汇报完毕。 ###副主任医师:患儿病史如上述,现对患儿发热、咳嗽原因及进一步诊疗进行讨论。 2.参加者对诊断的分析意见和下一步处理的意见: ##住院医师:患儿因“咳嗽3天,发热1天”入院,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目前急性支气管肺炎诊断明确。入院后第2天予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现患儿仍反复发热,咳嗽剧烈,肺部出现湿性啰音,病情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