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情况汇报

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情况汇报

教研创新“四重奏”,培育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首次对普通高中发展方式的重大政策定向。

高中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也是很关键的一环。我校从2008年以来的6年里,通过四项措施,实现了从过去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2008年,在全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领导班子深入思考: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路在何方?如何认识和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作为一所县域基层普通高中学校,没有升学率是不行的,但只有升学率也成不了一流的现代优质学校。因此,学校必须朝着两个方向去努力实践:一是“仰望星空”——坚持高远的教育理想,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二是“脚踏实地”——在高考升学率上有“量”的突破更要有“质”的飞跃。

随着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理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是学校的课程建设。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影响着学校各类课程的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关

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形成和体现一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1、根据学生需求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

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鼓励老师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目前我们已开发和开设学科素养、学科拓展、社团活动、身心健康等八大类60余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群。

我校体育教师吕龙申是莱芜市作协会员,开发点《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入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音乐教师吕爱萍和徐光凤开发的《乡调情韵——莱芜梆子》,受到莱芜梆子剧团艺术家们的好评,他们主动到校无偿授课,受到了学生的追捧。

2、遵循学习理论提高实施国家课程的有效性

以应试为目的实施国家课程,会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僵化学生的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记忆-理解-应用的操作过程,而是在个人经验基础上,通过记忆-理解-应用的过程建构个人理解,满足好奇,丰富思想的过程。我们实施国家课程中遵循学习规律,变应付考试的学习为研究性的学习,把学生从学习的工具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研究性的学习知识和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让精神的愉悦伴随学习的过程,于内不伤精神,于外决胜高考。

为了促进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固定的知识,变

成问题,把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变成答案不固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思考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教师要研究练习题的考察角度,控制难度和数量。

3、大胆探索纵深推进,逐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在校本选修课程和国家课程实施中,我们逐渐形成课程开发实施网络,明确了课程开发流程,逐渐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

(1)课程开发实施网络

(2)课程开发实施流程

(3)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将由十大学习领域构成,每个领域含五大基本板块,即基础必修课程、综合选修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社团课程和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体系见下图)

2013年12月6日,“山东省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副校长朱传胜代表学校作了题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的典型发言,受到了省教

科所领导和省课程中心专家的好评。

二、夯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此番话启示我们,好老师对于人生、学校和民族的重要性,而专业化发展是成就好老师的必由之路。

1、引导教师专业阅读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我们引导教师专业阅读。我们采用“教师共读”、“专家导读”等方式组织教师阅读了《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走近最理想的教育》、《高效课堂22条》、《第56号教室的奇迹》、《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等30余本教育经典书籍。并通过“学习心得评比”“教师读书汇报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激励和督促,让老师徜徉书海,沐浴书本带来的智慧之光。

2、引导教师进行“微课题”研究

学校制定政策引导教师在常态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进行微课题研究。学校要求教师在每学期的计划中明确一个教学改进点,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围绕这个点持续进行研究,学期末把教学总结写成研究报告。三年一循环,针对一个问题“一点穷追”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3、教研组建立教研博客

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都建立教研博客,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老师们在博客上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教研博客在方便教师们相互间交流的同时,还促进了与全国各地的名师进行点网络交流,广泛汲取外地名校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成果。

4、形式多样开展校本培训。

我们针对当今教育形势、学校现状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性校本培训。

我校利用节假日先后组织了备课组长、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等不同专题的封闭校本研修和培训。高金英、卢志文、崔刚、张怀春、韩军、杨青松、、张利平等专家与本校优秀教师刘永禄、杨维国、陈国栋、陈磊、孙兆磊同台作报告,专家的思想与本土的经验碰撞出灵感和智慧。

我们借助“1751”工程,多次邀请李红婷、张晓峰、崔成志等省课程中心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2年我们启动了为期三年的骨干教师暑期高端研训。三年中我们到北京师范大学研训3次,到华东师范大学研训2次,每次都封闭研训一周时间。我们先后倾听了梁捷、丁榕、鲍传友、王立军、韩玲、赵谦翔、王本陆、杨润勇、韩校、陈纪英等30余位专家学者的报告。三年来,一线教师累计400人次参加了上述五次高端研训。

校本教研引导教师围绕教学搞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目前全校共有5项国家级立项课题,12项省级立项课题,23项市级立项课题和40项区级立项课题顺利结题。语文学科的“作文评改六步法”,英语学科的“高效阅读”,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等一批研究成果有效的促进了学科教学。杨维国老师在自制教具、校本课程开发、微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山东省2013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提名奖。

三、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共研、分层、对话、整合”为特征的“思维课堂”

为了最大限度的引领学生对国家课程的学习,我们遵循规律,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了以“共研、分层、对话、整合”为特征的“思维课堂”。

“共研”就是“教师研究教学,学生研究学习”。教师的研究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创造性的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真实的了解学情,针对性的组织课堂,科学的进行学习诊断”。学生的研究包括“主动学习‘学材’,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反思总结建立知识结构,针对性做题提高能力,有效监控学习过程”。

“分层”就是在“导学案的编写、课堂的组织、检测题的选择”等方面尊重学生基础和能力上的差异。如高一数学、英语两个学科实行了“课程超市”自选制度,设置了A类及B类课程,由学生自选进行分层教学。“课程超市”自选制度,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又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展示平台。

“对话”就是通过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教与学的统一。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话.是教师、学生基于课程的思维对话。思维对话不是为了思维而对话,而是经由思维对话,学生得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知识得以转化为智慧,积极的情感体验得以生发,基本的道德素养得以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逐步实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是融入了情感、智慧和德性要素的思维对话。

“整合”就是课程资源的整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身边一切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才能提升课程品味。

在学校“思维课堂”的引领下,涌现出了许多融入教师智慧的“特色思维课堂”。这种即体现“思维课堂”的理念,又融入自己的个性智慧还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的“特色思维课堂”,成就了教师,发展了学生。

2、全员育人导师制

我们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班主任 + 班级辅导员 + 导师”的导师组制育人模式,其中班主任和班级辅导员既负责班级管理,又是导师组成员。导师分为学科类导师和活动类导师,学科类导师又分为学科兴趣小组类和学科竞赛类:学科兴趣小组导师负责学科素养类和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开设,学科竞赛导师由学校指派专人负责,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语文和信息技术几个学科;活动类导师主要结合学生社团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种育人模式,充

分发挥了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指导作用。

近几年来,李青峰老师的“励志班级”,杨维国老师的“植保班级”,李才强老师的“研学班级”,王永红老师的“心理班级”等特色班级不断涌现。

学生在创新作文大赛、创新英语大赛、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自主招生考试和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名优高校输送了一大批成绩突出、特长鲜明的优质生源。学校因此成为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成为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全国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生物竞赛、数学竞赛的“优秀生源基地”。

3、创新“后四领域”管理,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走班

实际教学中,“后四领域”(体育与健康、技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被边缘化,成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短板。

为了确保“后四领域”课程的有效实施,经广泛调研、严格论证,学校将“后四领域”的教师从级部管理框架下抽出,组建综合教学部,由教导处直接管理。每个学科均采用工作室制度,采取统一办公、统一教研、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安排课程表的“五统一”管理办法。每位老师负责一个主题或模块,其他教师共同参与设计和指导。学科教师打破年级界限,采用必修课合堂教学、选修课连排等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些创新措施为学生的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创造了软件条

件。

学校建有中国画工作室等30余间专用工作室,有综合实践活动室等20余间功能室,有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和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场所。这些硬件设备为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创造了硬件条件。

由此,我校艺术教学实现了“华丽转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所学课程,教导处安排课表,学生在规定时间实现了艺术的自主选课走班。近几年来,学校陆续向高校输送了邹琪、刘莹、王丹、赵程程等一批优秀艺术人才。

体育教学在原有的篮球、排球、足球等基础上,新增了健美操等现代时尚运动,刀术、太极剑等中华传统武术,也实现了自主选课走班。2010年我校承办了山东省高中体育优质课评选,学生的优良素质得到参赛教师的一致好评。

学校还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我们充分利用莱芜本地资源,组织学生到莱芜钢铁集团、莱芜发电厂、莱芜农博园、莱芜植物园、莱芜战役纪念馆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周边社区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敬老院献爱心、社区卫生保洁、废品分类回收、青年志愿者服务等。

4、丰富“社团活动”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如今,我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社团活动中心”,给学生提供了16个社团活动专用教室。学生热情高涨,自发组织成立了“凤鸣文学社”、“凤鸣合唱团”、“长勺战鼓社”、

“一抹绿植保协会”、“泰语社”等30余个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生机勃勃。“Flying英语戏剧社”以校本课程《高中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为依托,系统学习了戏剧知识及表演技巧,并在校艺术节上上演了《威尼斯商人》《简爱》等话剧作品。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社团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发掘自我潜能、促进交流的平台,还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校园“四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既促进了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展,同时为各种学生社团搭建了展示舞台。读书节期间,进行了“墙报设计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教室图书角展示”、“书画摄影作品展”、“优秀班长论坛”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文化素养。首届科技节内容有科技创意作品大赛、科普知识宣传、建模设计师实物作品大赛、航模社作品展等。

目前,校园“四节”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计划,并由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特长展示搭建了舞台,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5、“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更阳光

学生成长的烦恼,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给中学生心灵成长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面对这一系列困扰,我们一直在寻找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金钥匙”。

我校物理教师王永红积极钻研心理学,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催眠师资格证书,带动了我校心理健教育的发展。截至目前,我校已有30名老师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证书,远远超过“每十个班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国家标准。他们以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为依托,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主题班会结合,把个案咨询和室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联合开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一学期,他们就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班会56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7节,室外拓展训练35节,教师团体沙盘体验12节,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简报28期。2103年4月,我校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暨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提供了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现场,受到了张志勇副厅长和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探索教育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为了巩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我校探索出了“智育学分+德育学分+特长学分”的三级学分制评价体系。

“智育学分”就是学生通过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获得的学分。“德育学分”就是学生通过纪律、卫生、活动获得的学分。“特长学分”就是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特色课程和活动特色课程获得的学分。

三级学分制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巩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成果。

通过教研创新,我们实现了学校培养模式由单一到多样,由应试到素质,由共性到个性的转变,实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幸福教学,学校的特色彰显,人民群众的满意认可。

我校卢法斌校长代表学校应邀在全省高中校长素质教育培训班、全省第80期高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全省高中教学管理团队培训

班上做报告,介绍学校发展经验。今年三四月间,卢法斌校长作为莱芜市唯一人选,受省教育厅邀请参加了“山东省普通高中骨干校长海外培训班”赴美国考察学习21天,体现了省教育厅对凤城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认可。

仅仅在今年上半年,学校已经获得了莱芜市首届群众满意学校、山东省首届普通高中教科研十大示范校、山东省校本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山东“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成员学校、山东省翻转课堂及微课程开发实验基地。

丰富的课程,自由的选择,多样的实践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动手实践,深入生活,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了表现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刚刚起步的我们将继续前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