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P28-1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例说明。

答: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

的。真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

对客观的符合,他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并随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时间、

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河水东流,石静顺流东下,这是常理在一定

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不当之处在于离

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的对待常理,因而判

断失误。

(2)所谓的辩证的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

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统

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

有的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的具体情

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

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的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说明其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2013年4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4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44.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45.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 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既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真理。要知道其指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必须知道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具体来说,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涵义: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主客观的统一在其所适应的范围内是不可否定,不可推翻的,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主观在向客观无限地走近、接近,这是绝对的。绝对真理存在于无限的时间过程中,而不是存在于某一有限的时间点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使我们能够把真理和谬误区别开来,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使我们在思想中对真理具有坚定信念,但不能因此而走向独断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真理同时具有相对性。 1.从范围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整体中某一部分,片断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对整个世界或宇宙大全的认识,任何真理都不能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这一点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

2.从程度上看,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都是近似的。就是说,和客观的符合只是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上的符合,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这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因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与时俱进性,从创立开始就不断的完善和深化,体现出真理的相对性。 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鼓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已经“过时”的自由化观点,或者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不用发展的教条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 由于真理在广度上的有限性,条件性,因而任何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相对真确的反应,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和发展。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3.怎样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第二章思考题 5.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6.为什么说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7.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8.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9.根据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思考题 1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为什么新事物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14.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15.用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坚持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16.根据质量互变规律论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渐进发展与变革求发展的有机统一。 17.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人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与人生挫折的人生哲理。 18.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9.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四章思考题 20.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的意义。 21.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价值性。 22.简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实现飞跃的条件。

2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5.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第五章思考题 26.简述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7.如何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8.根据社会有机体三大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第六章思考题 29.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30.为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1.简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看我国当前开展国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4.简述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3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6.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7.怎样看待人的价值的双重性,如何摆正祖国前途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38.简述必然、自由以及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程。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 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3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规律的学说。 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前途的东西;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4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义。) 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钥匙”;和范畴的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答: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是因为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第二,就新 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第一章 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1、哲学基本问题?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6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事物发展是怎样的过程?答: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两者有何联系?7、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答: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答:辩证否定关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内容,还没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食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8、事物辩证发展的内容及其意义? 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答:内容: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题含详解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题含答案? 1.下列论断错误的有(CDE)。 A.凡真理必有用 B.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公认的看法就是真理 D.真理因人而异 E.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2.真理的绝对性表明(ABD)。 A.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 C.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有限性 D.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E.真理的主观性和近似性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BDE)。 A.相对真理 B.真理的近似性 C.真理包含谬误 D.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 E.任何真理只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在(ABCDE)。

A.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 B.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C.真理的相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 D.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E.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5.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ABDE)。 A.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B.主观主义的片面性 C.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D.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E.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它(ABCD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C.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 D.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同它的对象相符合 E.能引出一定的客观效果并把原先的理论与之相对照,从而判定理论是否正确 7.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DE)。 A.实践能对人们的一切认识作出确定的检验 B.有些认识是实践根本无法检验的 C.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国商08121006 严姝世界著名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在1901年提出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是用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来表达这个悖论的:一个夸口不与别人竞争的乡村理发师宣布:他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自己刮胡子的人他当然就不给刮。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他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根据他的宣布,他是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可是,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宣布,他又必须给自己刮胡子。从形式逻辑来看,理发师是处在一个逻辑两难之中这说明: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相对存在的一面的。如果把事物相对存在一面的界限扩大,像理发师所做的那样,那相对存在的另一面,必然失去存在的根据,变成谬误,陷入矛盾,出现悖论。同任何事物一样,真理的存在,也是如此,也有相对性的一面,即真理也存在着相对性。 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存在有一定的条件与根据或范围,也就是具有存在的界限。我们知道,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就有一个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正确程度,反映的相对条件,所受到的历史限制等问题。这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存在的。理发师刮胡子,所谓真理,就是在不包括理发师本人的条件下才成立,没有这一点,这个刮胡子的真理就动摇了。科学上的这种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如达尔文进化论所提示的生存竞争规律,对于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适用的。如果把这一规律搬到社会领域,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做的那样,它就变成极为荒唐、极为反动的了。从哲学上看,宇称守恒定律的普遍性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在于任何一个真理,都有存在的界限,有一个相对存在的范围。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一层意思: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的角度看问题,则真理是一个认识的历史过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如在原始社会,人们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又经过长期实践,知道一切磨擦都能生热,再后来则知道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运动的道理。人们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最终最完善的绝对真理前进了一步,接近了一步,但仍有一个距离。因此,每一个具体真理,因为它和绝对真理还有一个距离,所以是相对的。相对真理的另一层意思是说,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在广度上与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所以,一个真理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第三层意思。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无穷无尽。所以,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因此,每个具体认识阶段,每一个认识意义,都是相对的。洪秀全出生的时代,他只能认识到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被封建官僚买办和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与压榨的现实,促使他举行建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由于那个时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远不曾出现,他就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理。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因为在这之前,资本主义不存在,工人阶级不存在,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条件,马克思主义也就无从产生。 真理又是绝对的,就是说,认识了客观真理,就是反映了客观实际。客观世界是绝对的,因此,真理也是绝对的。例如,我们先是发现了分子,后来又发现了原子,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只能如此,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是,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认识客观世界中,前进了一步,和客观世界的绝对存在,又更加符合了一步。因此,每一个真理的存在,又是无条件的,由于是处在通往绝对的路程上,那么,在这个位置上,就也是绝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的又一层意思是指人的认识有一个向客观实际逐渐接近深入,向绝对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全部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在两千三百年前,阿基米德建立起静力学定律和著名的阿基米德浮体定律。这样的真理适应了当时建房、造桥和造车造船的要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绝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423第一章 1、28哲学的基本问题。30物质和意识的概念、31关系。 2、2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怎样区分二者。 3、32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32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33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3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35实践的基本特征。3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425 5、40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41关系。 6、4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47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46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7、4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44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4矛盾的普遍性和45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4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4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427 9、47-48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7-48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54规律及其客观性。55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56-57意识的作用。57-5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1、6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64-6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429 2、66-67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对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和接受外界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68 1.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发展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6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4、真理的客观性、72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73 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 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7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5-76 5、价值及其特性。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客观性,文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79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84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3章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答: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性 真理的特性是指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相对性与绝对性。 ①具体性与全面性 a.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b.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②相对性与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独断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

a.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 b.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 c.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d.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3.怎样理解逻辑证明、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的关系? 答:(1)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的关系 ①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绪论论述题参考答案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 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答: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因是: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它指导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4分)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崇高的社会理想。(4分) (3)结合实际展开论述(2分) 2、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相容的,因为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这种阶级性同时也体现了它的科学性。(1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他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2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4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本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1分)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一、简答题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 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 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如何?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简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区别:内涵不同,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2、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 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6、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 产能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 动对象。三是劳动者。生产能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 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 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 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辨 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 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8、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坚持了辨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答案 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答: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3分)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3分) 简述感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答案: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片断、外部联系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3分)2、感性认识的特点:第一,直接性。是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刺激所作出的直接反映。第二,形象性(具体性),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3分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案: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3分)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分)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1分)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看成特殊的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1分 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案: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主要有:第一,生产全球化。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跨国界组织生产,全球化生产体系形成,世界各国的生产不再孤立进行。(2分)第二,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长。(2分)第三,金融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2分)第四,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1分) 简述意识的起源。 答案: 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3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3分)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2分)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但在社会意识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和法国,但社会意识却比英、法两国先进。(2分)第三,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1分)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制约。(1分)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分) 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分)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三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4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二、主要复习内容 (一)概述题:概述教材某章节的部分内容,并选取其中一个要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1、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①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③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2、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从认识到实践: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 3、第二章第二节“真理和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①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 ②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现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容。 3、真理与谬论 (1)真理和谬论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2)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论,谬论也是如此

第二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答案: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二是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三、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答案: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五、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答案: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 (2)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陈霄峰5080309557 F0803016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然而,这是不是说真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条件下都是绝对正确的呢?人们获得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是不需要再向前发展了呢? 不是的。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理就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正确性,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然而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范围变了,条件变了,原来的认识就不再是真理,而是谬误。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举过一个很通俗的例子说明真理的条件性。他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要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而应当给一定的条件。比如问:当谷物播种完毕,接连五个小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这就是正确的回答。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这时就应当回答,是有害的。这也是正确的回答。而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理性的认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立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原来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变得不正确。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它那个时代条件下是正确的,只有不断得到发展,才能适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下面我们看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例子。 在19世纪的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时,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只能在大多数国家,至少在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到了20世纪初期,列宁又得出一个与此相反的新结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而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这两个结论,究竟哪个对呢?我们说,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条件。 19世纪的中期,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上升阶段。那时,世界殖民地尚未瓜分完毕,资本还可以向空白地区扩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激化的程度。因此,单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就会被国际资本的联合力量击败。正是根据当时这种具体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才得出了上面那个结论,这个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 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表现得异常明显。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的国家有可能利用最新的科学成果,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和超过老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夺取更多的资本输出市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这时殖民地却已被瓜分完毕,老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不肯放弃自己原先霸占的殖民利益。这样,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就只有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战争势必使帝国主义的力量互相削弱,从而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上造成薄弱环节,个别国家的无产阶级就有可能从这个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帝国主义阵线,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所以说列宁的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说明,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真理的绝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及人的思想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