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太网接入技术习题

以太网接入技术习题

以太网接入技术习题
以太网接入技术习题

以太网接入技术习题

一、判断题

1.工作组以太网可以直接用作接入网。( )

2.以太接入网强调的是网内用户之间的互通以及快速通信。()

3.以太接入网强调的是网络的安全性, 必须能对用户进行记帐和收费等管理。( )

4.对以太网用户采用802.1X接入管理,直接使用具有802.1X能力的以太网交换机作为BAS就行。( )

5.IEEE802.1x是基于端口的接入协议,端口可以是物理端口,也可以是逻辑端口。()

二、单选题

1.FTT X+LAN业务是一种利用()接入技术,从城域网的节点经过网络交换机和集线器将网线直接接入用户

家,形成大规模的高速局域网,通过宽带资源共享方式,为用户提供FTT X,网线到用户的宽带接入业务。

A、光纤

B、Ethernet

C、普通电话线

D、同轴电缆

2.随着IP技术的不断完善,大多数运营商已经将IP技术作为数据网络的主要承载技术,由此产生出大量以( )

网技术为基础的接入技术。

A、Ethernet

B、分组

C、ATM

D、PSTN

三、多选题

1.交换式以太网具有以下特点()

A、点对点信道

B、共享信道

C、需要CSMA/CD协议

D、不需要CSMA/CD协议

2.IEEE 802.3ah定义了一系列全双工的MDI接口,分别是()

A、单模光纤P2P模式

B、单模光纤P2MP模式

C、市话铜缆模式

D、驻地网铜缆模式

3.工作组以太网用于接入网环境时,需要特别解决的问题有()

A、以太网远端馈电

B、接入端口的控制

C、用户间的隔离

D、MAC层的机制

4.以太网接入的用户接入管理协议通常有( )

A、PPPOE

B、IEEE802.1x

C、AAA

D、VPN

5.对于IEEE802.1x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受控端口传输认证信息

B、受控端口传输用户数

C、不受控端口传输认证信息

D、不受控端口传输用户数据

6.可使用IEEE802.1x接入认证协议的接入网络有( )

A、LMDS

B、WLAN

C、EPON

D、LAN

四、填空题

1.对于以太网接入通常可采用两种用户接入管理协议,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IEEE 802.3是关于______的标准。

3.以太接入网的标准是______,标准中定义了_____种MDI接口类型。

4.IEEE 802.3af是一个______标准。

5.EFM的英文全称是______,对应的中文名称是______。

6.802.1x的协议操作模型的认证系统中不受控端口用于传输______,受控端口用于传输______。

7.以太网物理层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的提高和的转变。

8.以太接入网的标准是。

五、问答题

1.以太网作为接入网,需要面临并解决的问题主要有?2.对于以太接入网面临的安全问题有什么相应的解决措施?3.简述802.3ah的应用模式

高速以太网通讯数据采集卡使用说明

16 位 64 通道 500KSPS 光隔 AD 16 通道光隔数字入/16 通道光隔数字出 T9255 使用说明书 一、性能特点: 本板采用有线 10M/100M 以太网口的数据采集器。 本采集卡提供基于 DLL 的编程技术,用户不需要网络知识就可以实现网络采集与控制功能。 本板通过采用高速高精度 AD 芯片、高精度的放大器、高密度 FPGA 逻辑芯片、精细地布线以及优良的制版工艺,实现了高速、高精度实时数据采集,具有以下性能特点: 1、2、 3、 4、5、6、64 通道模拟量高速采集。可以设置 1-64 通道采集,起始通道号可以自由设定。 AD 幅值采集高精度:16 位采集精度,长时间采集时,误差跳码为±2LSB,相对精度优于 0.001%,直流电压波动小于 0.1 毫伏。 软件校准:将校准信息存储在板卡上,用户不用打开仪器设备就可以进行校 准,使用方便,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校准。 丰富的备用扩展资源:板上 CPLD 资源非常丰富,可以为用户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如旋转编码器接口、脉冲周期测量接口、PWM 输出接口、外同步接口、触发记录接口、开关量控制接口等(定制)。 提供外部时钟模式:在该模式下,外部时钟信号启动所有通道采集一次,从而 实现多通道与外时钟同步采集模式(定制)。 提供外部触发启动模式:在该模式下,只有当外部给出上升延触发信号后才开 始采集,从而实现用户外触发采集模式的需要(定制)。

二、功能与指标 AD 的性能指标: AD 采样精度:16 位 AD 通道数:单端方式 64 通道。 AD 采集的综合跳码误差为±2LSB。 模拟采集的定时精度:缺省情况下为 50PPM,特殊要求可以定制 AD 输入电压范围:-5V 到+5V、0-10V 可选,或根据用户需要定制量程。 AD 输入阻抗:100 千欧 模拟输入安全电压:±15 伏。当超过 AD 输入量程时,只要不超过安全电压就不 会损坏硬件。建议用户尽可能使输入信号在量程范围内。 抗静电电压:2000 伏 采集方式:连续采集 模拟量安全电压:当输入电压超过±20V 时,有可能造成硬件损坏,由此造成的损 失不在保修范围内。 接口: 总线方式:10M/100M 以太网 开关量指标: 16 路数字量输入,独立光电隔离模式,TTL 电平方式,高电平输入为 高于 2.4V,低电平低于 0.8V,限流电阻 1k 欧姆。 开关量输入的电流,小于 1uA 16 路数字量输出,上电复位清零功能,高电平输出大于 2.4V,低电平 输出低于 0.2V 开关量输出的电流大于 5mA,小于 10mA。 电源: 外部电源输入 10-30V DC,电源电流 200mA。 尺寸: 电路板尺寸:150mm*100mm 电路板定位孔:140*90——Φ3.5mm 工作环境 工作温度:0-70℃ 环境湿度:90%以内

以太网的技术

以太网的技术 1以太网的发展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组建于七十年代早期。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网(LAN)标准。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基本上,以太网由共享传输媒体,如双绞线电缆或同轴电缆和多端口集线器、网桥或交换机构成。在星型或总线型配置结构中,集线器/交换机/网桥通过电缆使得计算机、打印机和工作站彼此之间相互连接。由于其简单、成本低、可扩展性强、与IP网能够很好地结合等特点,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正从企业内部网络向公用电信网领域迈进。以太网接入是指将以太网技术与综合布线相结合,作为公用电信网的接入网,直接向用户提供基于IP的多种业务的传送通道。以太网技术的实质是一种二层的媒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在五类线上传送,也可以与其它接入媒质相结合,形成多种宽带接入技术。以太网与电话铜缆上的VDSL相结合,形成EoVDSL技术;与无源光网络相结合,产生EPON 技术;在无线环境中,发展为WLAN技术。 以太网技术作为数据链路层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技术,以其为核心,与其它物理层技术相结合,形成以太网技术接入体系。EoVDSL方式结合了以太网技术和VDSL技术的特点,与ADSL和(五类线上的)以太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WLAN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EPON技术的研究开发正取得积极进展。随着上述“可运营、可管理”相关关键技术问题的逐步解决,以太网技术接入体系将在宽带接入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同时,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正在向城域网领域扩展。IEEE802.17RPR技术在保持以太网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引入或增强了自愈保护、优先级和公平算法、OAM等功能,是以太网技术的重要创新。对以太网传送的支持,成为新一代SDH设备(MSTP)的主要特征。10G以太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范围内的广泛应用,WAN接口(10Gbase-W)的引入为其向骨干网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bp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Ⅱ、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

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专题

资料编码产品名称 使用对象产品版本 编写部门资料版本 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专题 拟制:日期: 审核: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修订记录 日期修订版本作者描述

目录 1 以太网标准 5 1.1 以太网标准 5 1.2 IEEE标准 5 1.3 物理层 8 1.3.1 以太网接口类型 8 1.3.2 电口 8 1.3.3 光口 11 1.4 FE自协商 12 1.4.1 自协商技术的功能规范 13 1.4.2 自协商技术中的信息编码 14 1.4.3 自协商功能的寄存器控制 16 1.4.4 GE自协商 18 1.5 物理层芯片和MAC层芯片接口简介 19 1.5.1 MII 19 1.5.2 MDIO管理寄存器 20 1.5.3 RMII 20

1.5.4 SMII 21 1.5.5 SS-SMII 21 1.5.6 GMII 22 1.5.7 TBI 22 2 以太网数据链路层 23 2.1 以太网的帧格式 23 2.2 以太网的MAC地址 25 2.3 CSMA/CD算法 26 2.3.1 CSMA/CD发送过程 27 2.3.2 CSMA/CD如何接收 28 2.4 半双工以太网的限制 31 2.5 以太网流量控制 34 2.5.1 反压(Backpressure) 34 2.5.2 PAUSE 流控 34 关键词: 以太网物理层数据链路局域网城域网协议标准祯结构

摘要: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以太网的标准,以太网在各个传输层面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以及控制方式。 缩略语清单: 无。 参考资料清单 无。 以太网标准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专题 1 以太网标准 1.1 以太网标准 局域网(LAN)技术用于连接距离较近的计算机,如在单个建筑或类似校园的集中建筑中。城市区域网(MAN)是基于10-100Km的大范围距离设计的,因此需要增强其可靠性。但随着通信的发展,从技术上看,局域网和城域网有融合贯通的趋势。 1.2 IEEE标准 IEEE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简称,IEEE组织主要负责有关电子和电气产品的各种标准的制定。IEEE于1980年2月成立了IEEE 802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指定有关局域网的各种标准。IEEE 802委员会由6个分委员会组成,其编号分别为802.1

目前以太网接入方式主要方式

目前以太网接入方式主要有3种:固定IP,DHCP,PPPOE,而PPPOE+VLAN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宽带接入方式。 1、宽带接入网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 宽带接入网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管理 掌握用户的信息,在用户进行通信时对用户进行认证、授权,使合法用户方便快捷地接入网中,杜绝非法用户接入,防止非法用户占用网络资源。 (2)安全管理 合法用户在通信时要保障其数据的安全性,隔离带有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包,对于主要的网络设备防止其受到攻击而造成网络瘫痪。由于用户终端是以普通网卡与网络设备相连,在通信时会发送一些广播地址的帧(如ARP,DHCP消息等),而这些消息会携带用户的个人信息(如用户的MAC地址),如不隔离这些消息让其他用户接收到,容易发生MAC/IP地址的仿冒,影响合法用户上网。对于运营商来说,保护其系统设备的安全性,防止恶意攻击是十分重要的。 (3)业务管理 需要为保证QoS提供一定的手段。为了保证业务的QoS,网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带宽控制能力,例如保证用户的最低接入速率,限制用户的最高接入速率等。 (4)计费管理 接入网要能够对用户进行灵活的计费,根据用户类别、使用时长、用户流量等数据进行计费。 2、固定IP,DHCP,PPPOE 3种宽带接入方式的比较 2.1用户管理和开销方面 固定IP方式:对IP地址管理不易,用户恶意更改或者尝试自行设置自己的IP地址,都会造成管理上的麻烦,增加运营商的额外开销。 DHCP方式:一方面DHCP存在较多的广播开销,对于用户量较多的城域网会造成网络运行效率下降和配置困难;另一方面,仍然无法解决用户自行配置IP地址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快速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A )。 A.CSMA/CD B.令牌总线 C.令牌环D.100VG-AnyLan 2、X.25网络是(A)。 A.分组交换网B.专用线路网 C.线路交换网D.局域网 3、Internet 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起源于(B ) A.DECnet B.ARPANET C.NOVELL D.UNIX 4、计算机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上,一个网络节点需要传输数据,首先传输到中心节点上,然后由中心节点转发到目的节点,这 种连接结构被称为( C ) A.总线结构B.环型结构 C.星型结构D.网状结构 5、在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二层上的网间连接设备是( C )A.集线器B.路由器 C.交换机D.网关 6、物理层上信息传输的基本单位称为( B ) 。 A. 段 B. 位 C. 帧 D. 报文 7、100BASE-T4的最大网段长度是:( B ) A.25米 B. 100米 C.185米 D. 2000米 8、ARP协议实现的功能是:( C ) A、域名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B、IP地址到域名地址的解析 C、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解析 D、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9、学校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B ) A.PA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a18635004.html,N C.MAN D.WAN 10、下列那项是局域网的特征(D ) A、传输速率低 B、信息误码率高 C、分布在一个宽广的地理范围之内 D、提供给用户一个带宽高的访问环境 11、ATM采用信元作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的长度为( D )。 A、43字节 B、5字节

万兆以太网规范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0GBase-ER 5.5.1万兆以太网规范 5.5.1万兆以太网规范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得出,就目前来说,万兆以太网标准和规范都比较繁多,在标准方面,有2002 年的IEEE ,2004 年的IEEE ,2006 年的IEEE、IEEE 和2007 年的IEEE ;在规范方面,总共有10多个(是一比较庞大的家族,比千兆以太网的9个又多了许多)。在这 10多个规范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二是基于双绞线 (或铜线)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三是基于光纤的广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下面分别予 以介绍。 1 ?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 就目前来说,用于局域网的基于光纤的万兆以太网规范有:10GBase-SR、10GBase-LR、10GBase-LRM、10GBase-ER、10GBase-ZR 和10GBase-LX4 这六个规范。 10GBase-SR 10GBase-SR中的"SR"代表”短距离”(short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 64B/66B的短波(波长为850nm)多模光纤(MMF ),有效传输距离为2?300m,要支持300m 传输需要采用经过优化的50艸线径0M3 (Optimized Multimode 3,优化的多模3)光纤(没有优化的线径50 ^m光纤称为OM2光纤,而线径为叩的光纤称为OM1光纤)。 10GBase-SR具有最低成本、最低电源消耗和最小的光纤模块等优势。 10GBase-LR 10GBase-LR中的"LR"代表"长距离”(Long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 64B/66B的长波(1310nm)单模光纤(SMF),有效传输距离为2m到10km,事实上最高可达到25km。 10GBase-LR的光纤模块比下面将要介绍的10GBase-LX4光纤模块更便宜。 10GBase-LRM 10GBase-LRM中的"LRM"代表"长度延伸多点模式"(Long Reach Multimode ),对应的标准为2006年发布的IEEE。在1990年以前安装的FDDI ?m多模光纤的FDDI网络和100Base-FX网络中的有效传输距离为220m,而在OM3光纤中可达260m,在连接长度方面,不如以前的10GBase-LX4规范,但是它的光纤模块比10GBase-LX4规范光纤模块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低的电源消耗。

Ethernet-基础知识

Ethernet基础知识之一 一、网卡、MAC控制器和MAC地址 提到MAC不得不涉及网卡的工作原理,网卡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概念“OSI参考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定义了网络通讯是分层的,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其实包含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LLC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数据链路层则提供寻址机构、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传送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以太网卡中数据链路层的芯片一般简称之为MAC控制器,物理层的芯片简称之为PHY。许多网卡的芯片把MAC和PHY的功能做到了一颗芯片中,比如Intel 82559网卡的和3COM3C905网卡。但是MAC和PHY的机制还是单独存在的,只是外观的表现形式是一颗单芯片。当然也有很多网卡的MAC和PHY是分开做的,比如D-LINK的DFE-530TX等。 通常提到的MAC指狭义的MAC地址,其实在网卡中,一块以太网卡MAC芯片的作用不但要实现MAC 子层和LLC子层的功能,还要提供符合规范的PCI界面以实现和主机的数据交换。以太网MAC芯片的一端接计算机PCI总线,另外一端就接到PHY芯片上。MAC从PCI总线收到IP数据包(或者其他网络层协议的数据包)后,将之拆分并重新打包成最大1518Byte,最小64Byte的帧。这个帧里面包括了目标MAC地址、自己的源MAC地址和数据包里面的协议类型(比如IP数据包的类型用80表示)。最后还有一个DWORD(4Byte)的CRC码。 网卡上有一颗EEPROM芯片,通常是一颗93C46。里面记录了网卡芯片的供应商ID、子系统供应商ID、网卡的MAC地址、网卡的一些配置,如SMI总线上PHY的地址,BOOTROM的容量,是否启用BOOTROM引导系统等东西。 MAC和PHY集成在一颗芯片的以太网卡。 ①RJ-45接口②Transformer(隔离变压器)③PHY芯片 ④MAC芯片⑤EEPROM⑥BOOTROM插槽 ⑦WOL接头⑧晶振⑨电压转换芯片 ⑩LED指示灯 有很多RJ-45接口已内嵌了Transformer,以及LED指示灯,以此节省空间,消除干扰。 二、交换机、MAC地址表和MAC地址学习

以太网概念

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 一个。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 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编辑本段] 以太网的分类和发展 一、标准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I EEE 802.3标准中,为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快速以太网技术

快速以太网技术 班级:姓名:学号: 一:快速以太网的定义 为了提高网络传输速率,IEEE于1995年5月发布了IEEE 802.3u标准,把以太网的数据传输速率从10Mbit/s提高到100Mbit/s。100Mbit/s以太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最终在3年后通过了两种100Mbit/s以太网标准:即快速以太网LAN(IEEE 802.3u)称为100Base T,和100VG Any LAN(IEEE 802.12)。通常将在这两个标准之下运行的网络系统称为快速以太网。100VG Any LAN是一种鱼快速以太网竞争的技术,于1995年6月作为IEEE的标准通过,但与100Base T相比,市场占有率较小。 快速以太网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分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个子类。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和通常的以太网相比,快速以太网不是单在速度上快了,而且在其运行机制上可能和原来的以太网也不一样了。 二:快速以太网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 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Swi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 -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 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FE),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 快速以太网的不足其实也是以太网技术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以太网仍是基于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和冲突检测(CSMA/CD)技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当然这可以使用交换技术来弥补。 三:快速以太网的分类 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分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个子类。

(完整版)以太网控车基础技术规范-

名称以太网控车基础技术规范编号 版本

目次 1.目的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缩略语 (2) 4.设备规格 (3) 4.1 以太网线 (3) 4.2 通信连接器 (3) 4.3 终端设备 (3) 4.4 交换机 (4) 5.以太网配置 (5) 5.1 MAC 地址分配 (5) 5.2 IP分配 (5) 5.3 线序及模式配置 (5) 6.数据帧格式 (5) 7.过程数据端口及周期分配 (7) 8.安全通信相关要求(关键设备:网络主控、牵引、制动、信号) (7) 8.1 数据表示 (7) 8.2 安全措施 (8) 8.3 校验(SC-32) (8) 8.4 源设备身份标识(SID) (9) 8.5 安全数据报文(VDP) (10) 8.6 排他性 (11) 8.7 时间参数配置(以下参数均由应用程序参考下方说明进行设置) (11) 8.8 安全数据源(SDSRC) (11) 8.9 安全数据宿(SDSINK) (11)

1.目的 本文档作为以太网控车的基础技术规范,用于规范参与以太网控车的通信介质、车载设备电气接口、通信接口,指导以太网控车的方案执行。 本文档适用于采用以太网控车的动车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序号标准 18 IETF RFC 1901 3.术语缩略语

序号标准 19 WNDS 4.设备规格 4.1 以太网线 以太网电缆应采用符合ISO/IEC 11801 的超 5 类屏蔽双绞线。车辆内部连接以太网电缆和跨车辆(永久车钩或半自动车钩)连接以太网电缆的线径应至少采用22AWG。如果以太网电缆应用在自动车钩上,应考虑使用更大线径的以太网电缆,终端设备与交换机设备之间,交换机设备与交换机设备之间以太网线缆需采用交叉线。 4.2 通信连接器 以太网连接器采用符合DIN EN61076-2-101的M12 D型编码连接器。在设备端采用插孔,电缆端采用插针。临时设备(例如PTU)可采用RJ45 连接器。M12 连接器示意图如下: 4.3 终端设备 以太网终端设备包括TCU、BCU、APU 等具备以太网接口,连接至以太网交换机上的设备。终端设备的参数要求见下表:

以太网通讯方式

1.1以太网通讯方式 1.PLC300/400-PLC300/400之间的通讯 1.1.两个PLC程序在一个文件中,清楚地知道两个PLC的型号,组态,建立以太网通讯1.1.1硬件组态 打开SIMATIC Manager,根据我们系统的硬件组成,进行系统的硬件组态,如图1-1:插入2个S7300的站,进行硬件组态,如图1-2和图1-3: 图1-1 分别组态2个系统的硬件模块:

图1-2 图1-3 设置CP343-1、CP343-IT模块的参数,建立一个以太网,其MPI、IP地址的设置步骤如下:●双击CP343-1一栏,显示如下界面: 图1-4 ●单击Properties(属性),选择SetMAC address(同时复选IP地址)

图1-5 ●CP343-IT的属性设置步骤与上面CP343-1的设置方式完全相同。 ●组态完2套系统的硬件模块后,分别进行下载,然后点击Network Configration按钮, 打开系统的网络组态窗口NetPro,选中CPU314,如下图: 图1-6 ●5、在窗口的左下部分点击鼠标右键,插入一个新的网络链接,并设定链接类型为 ISO-on-TCP connection 或TCP connection或UDP connection 或ISO Transport connection,如下图:

图1-7 ●6、点击OK后,弹出链接属性窗口,使用该窗口的默认值,并根据该对话框右侧信息 进行后面程序的块参数设定: ●7、再单击Properties(属性),设置TCP连接。

图1-9 ●当2套系统之间的链接建立完成后,用鼠标选中图标中的CPU,分别进行下载,如图示: 图1-10 到此为止,系统的硬件组态和网络配置已经完成。 1.1.2软件编码 ●在第一个PLC的程序中,调用通讯模块,如图所示,在左边“libraries->SIMATIC->CP300”中,双击选择“FC5”,用于发送数据,如图所示:

高速SPI以太网控制芯片-W5200

高速SPI以太网控制芯片-W5200 引言:您是否尝试过用硬件来实现TCP/IP协议栈功能?现在WIZnet公司的全硬件TCP/IP 协议栈芯片就可以轻松地实现这一功能并为您的系统带来更大的稳定性和高速的表现。W5200的SPI总线是特制的高速总线,而且支持休眠模式,有32K的发送和接收缓存,有多达8个套接字供用户使用,尤其是它48个引脚的小巧封装赢得了客户的青睐。接下来就 随我一起来走近它。 (W5200芯片封装图) W5200是支持硬件TCP/IP协议的以太网控制芯片,支持SPI总线接口的网络连接。通过使用SPI接口,对于引脚间距离量的降低可以使小型的嵌入式系统得到轻松地实现。对于支持硬件TCP/IP协议的W5200芯片通过多年在相关适当领域的应用,其可用性已经被证明,同时提供了很多相关的网络协议,例如TCP,UDP,IPV4,ICMP,ARP,IGMP,PPPoE等等。W5200芯片不但内嵌有以太网物理层,还有MAC子层,为顺畅的网络连接提供各种必需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能源相关领域,W5200提供有休眠模式,最大程度的降低能源消耗。 特性: 支持硬件TCP/IP协议:TCP,UDP,ICMP,IGMP,IPv4,ARP,PPPoE,以太网等。 支持高速SPI总线(SPI Mode 0,3) 支持八个独立的套接字同时连接

支持休眠模式 支持网络唤醒 内嵌10、1000Mbps以太网物理层 支持自动应答(全双工/半双工模式) 支持自动极型变换 支持ADSL连接(支持PPPoE协议,带PAR/CHAP验证)内部32K字节存储器做TX/RX缓存 3.3伏工作电压,I/O口可承受5V电压 无铅封装 多种指示灯信号输出(全双工/半双工模式连接)

高速网络技术

第五章高速网络技术 5.1 高速以太网 5.1.1 100BASE-T 从10Mbps以太网到100BaseT非常简单,无需对软件和上层协议进行任何修改,无需对网络用户进行任何新的培训。 ●采用和10Mbps以太网相同的帧结构。 ●以太网帧的最小帧长仍然为64个字节。 ●缩短了网络所能覆盖的范围,从原来10Base5的2500米缩短为只有大概200米左右。 ●采用相同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CSMA/CD(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100BaseT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100BaseT支持多达4种传输介质,包括:100BaseTX、100BaseFX、100BaseT4和100BaseT2。100BaseT支持介质的自动协商。 ?IEEE 以太网标准/工作组 ?物理介质选择 ●100BaseX 包括100BaseTx和100BaseFx,两结点间使用两条物理链路:一条用来传 输,一条用来接收。 100BASE-TX采用2对5类以上UTP或STP 100BASE-FX使用1对光纤。 100BASE-T4使用4对3类以上UTP,其中3对用于数据传输 100BASET2采用2对3类以上UTP,采用PAM5编码来获得100Mbps的速率。

?连接接口单元AUI ●10Mbps以太网采用AUI接口来连接介质无关的控制器和介质相关的收发器 早期10Base5的设计中,由于电气方面的原因,收发器与同轴电缆在物理上必须连接到一起,这样控制器和收发器之间就必须通过相应的接口连接。 物理层协议在收发器中实现,包括信号在传输媒体的收发以及冲突检测功能。 ●控制器实现MAC逻辑,采用高集成度数字逻辑实现,完全从物理介质的细节中隔离 出来。 ●控制器主要采用数字技术,而收发器包含了模拟部件,两者之间存在一条逻辑分界线。AUI接口中的控制器包括总线接口、缓冲区、MAC逻辑以及曼彻斯特编码解码器 10BaseT也采用类似于10Base5的设计,采用低效(编码效率只有50%)的曼彻斯特编码。 ?介质无关接口MII ●100Base-T通过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连接控制器和收发器,要求能够支 持10Mbps和100Mbps的收发器,支持多种传输介质,而每种介质各自使用不同的编码方案编码器移到了收发器端。 ●MII接口共40针,提供了控制器和收发器之间的接口。 ●MII可以驱动一个比较短(最长50米)的屏蔽电缆,这种使得控制器和收发器可以从 物理上分割开来 ?100BASE-TX ●使用两对屏蔽双绞线STP或者两对五类以上的非屏蔽双绞线,一对用来传输,一对用 来接收。 ●100BaseTX限制所连接的双绞线电缆的长度为最多100米。 ●MLT-3编码方案:

3.万兆以太网规范

5.5.1 万兆以太网规范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得出,就目前来说,万兆以太网标准和规范都比较繁多,在标准方面,有2002年的IEEE 802.3ae,2004年的IEEE 802.3ak,2006年的IEEE 802.3an、IEEE 802.3aq和2007年的IEEE 802.3ap;在规范方面,总共有10多个(是一比较庞大的家族,比千兆以太网的9个又多了许多)。在这10多个规范中,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二是基于双绞线(或铜线)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三是基于光纤的广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基于光纤的局域网万兆以太网规范 就目前来说,用于局域网的基于光纤的万兆以太网规范有:10GBase-SR、 10GBase-LR、10GBase-LRM、10GBase-ER、10GBase-ZR和10GBase-LX4这六个规范。 10GBase-SR 10GBase-SR中的"SR"代表"短距离"(short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短波(波长为850nm)多模光纤(MMF),有效传输距离为2~300m,要支持300m传输需要采用经过优化的50μm线径OM3(Optimized Multimode 3,优化的多模3)光纤(没有优化的线径50μm光纤称为OM2光纤,而线径为62.5μm 的光纤称为OM1光纤)。 10GBase-SR具有最低成本、最低电源消耗和最小的光纤模块等优势。 10GBase-LR 10GBase-LR中的"LR"代表"长距离"(Long Range)的意思,该规范支持编码方式为64B/66B的长波(1310nm)单模光纤(SMF),有效传输距离为2m到10km,事实上最高可达到25km。 10GBase-LR的光纤模块比下面将要介绍的10GBase-LX4光纤模块更便宜。 10GBase-LRM 10GBase-LRM中的"LRM"代表"长度延伸多点模式"(Long Reach Multimode),对应的标准为2006年发布的IEEE 802.3aq。在1990年以前安装的FDDI 62.5?m多

网络设备技术规范..

一、1310光发射机 (2) 二、光接收机 (7) 三、放大器 (11) 四、线路供电器 (14) 五、光缆 (16) 六、同轴电缆 (19)

器材清单

施工费用 一、1310光发射机 参考依据 《GY/T 143-2000 有线电视系统调幅激光发送机和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

《GB/T 11318.1-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通用规范》 类型要求 安装方式:19英寸机架式; 输出光路数:单路; 输入射频信号:1主路,不少于1路支路 环境适应性 要求具有高、低温的适应能力:工作温度范围要求为-5℃~+55℃,贮存温度范围为-25℃~+55℃。中间检测项目为光输出功率,合格判椐为:光输出功率相对于初始值的偏离在±0.1dB以内。 技术要求 1 采用双电源支持电源热备份。AC 160~250V或DC -48V可选。 2 应采用高线性直接调制DFB激光器,必须采用全新原装进口的DFB激光器器件。 3 应具有预失真校正电路。 4 光输出功率:按需指定。 5 应支持以下控制功能:电平自动增益控制(AGC),自动光功率控制(APC),自动温度控制(ATC),手动、自动光调制度控制功能。 6 应支持报警功能:具有温度报警、输入信号电平报警等功能。 7 网管监测参数至少包括输出光功率、激光器偏流、激光器温度、制冷电

流、射频输入电平、工作电压等。 8 支持2类网管,承诺开放网管MIB库并配合广电网络做第三方网管集成。性能要求表 光特性 波长[nm] 输出光功率[dBm] 电特性 工作带宽[MHz] 47~1000 平坦度[dB] <±0.5 (47 ~1000MHz) CNR [dB] CSO [dBc] CTB [dBc] 控制接口 光连接器 光纤标准单模光纤9/125μm 射频主信道输入电平[dBμ 73~83 V]

40G 100G 以太网的标准之路

40G/100G 以太网的标准之路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4日 2010年是以太网技术领域最具里程碑的一年:6月17日IEEE正式批准了IEEE 802.3ba 标准,这标志着40G/100G以太网的商用之路正式开始。回顾其过程,IEEE 802.3ba工作组于2008年初正式成立,到标准的正式获批和发布,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 40G/100G 以太网的标准之路 文/汤勇40G/100G以太网标准的诞生 在以太网标准中,40G是个“另类”的以太网速率。从10M->100M->1000M(1G)->10G,以太网一直都是以10倍的速率来定义更高的接口速率,而40G的出现第一次打破了这个 规律。是什么原因使得IEEE改变了以太网接口速率一直以来所遵循的规律? 早在2006年下半年,IEEE就成立了HSSG(Higher Speed Study Group),目标是 要研究制定下一代高速以太网100G的标准。随着工作组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40G以太网被明确的提出,技术上的分歧也随之凸显,40G还是100G?下一代以太网的标准之路 从一开始就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将40G以太网作为下一代标准,其支持者有着非常充分的理由:40G端口的相关技术和产业链相对成熟得多,在芯片成本、光模块成本和端口部署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可以很快实现规模性的商用。而100G的支持者更愿意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虽然100G在 诸多方面都存在技术和成本问题,但基于10G*10=100G的考虑,不能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就放弃它。双方的分歧与争论一直持续着,并影响了最终发布的结果——40G和100G同时被定义下来。不过从市场定位来看,两者各有所侧重:40G以太网主要面向数据中心的 应用;而100G以太网则更侧重在网络汇聚和骨干。 IEEE的40G/100G以太网标准发布的同时,多个光通信标准组织也在积极制定相关规范,涵盖40G/100G器件、光模块、OTN开销处理、系统设备等领域。具体来说,IEEE主要制定客户侧的网络接口和以太网相关映射标准,为40G/100G客户侧接口提供了规范;ITU-T主要制定运营商网络相关标准,2010年该组织对G.709标准进行了一次修订,进一步规范了OTN接口标准,把40G/100G以太网的承载和映射进行了明确的定义;OIF 则负责制定40G/100G波分侧光模块电气机械接口、软件管理接口、集成式发射机和接收机组件、前向纠错技术的协议规范,有力地推动了波分侧接口设计标准化。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芯片供应商们明显加快了在40G/100G以太网上的开发节奏,我们有理由相信,40G/100G相关标准的正式发布,必将完全激活整个产业链的研发热情。在2011年以至未来,40G/100G必将成为技术热点。 40G/100G的需求高速增长 随着IT行业的高速发展,云计算、虚拟化、高清视频、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以及飞速发展高速无线网络等等各种新兴业务的不断涌现,都给基础网络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从业务层面来看,三网融合给网线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下载文件,电子购物,在线观看高清视频,以及高清视频通话等等。这也使得用户的带宽需求从64K迅速上升到10M、100M,甚至千兆。有数据表明,10G端口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低速端口的增长速度,在

车载以太网基础知识解析

车载以太网基础知识解析 1、以太网常见缩略语 1)1TPCE = One (1) T wisted P air 100 Megabit (C = century = 100) E thernet 1对双绞线 100M以太网 2)RTPGE= R educed T wisted P air G igabit E thernet 简化版双绞线千兆以太网 3)GEPOF = G igabit E thernet Over P lastic O ptical F iber 基于塑料光纤的千兆以太网 4)100BASE-T1 = 100 Megabit Baseband One Pair 100M以太网(1对双绞线)

5)1000BASE-T1 = 1 Gigabit Baseband One Pair 1000M以太网(1对双绞线) 6)1000BASE-RH = Gigabit Ethernet Over Plastic Optical Fiber 基于塑料光纤的千兆以太网 7)OPEN / OPEN Alliance = One Pair Ethernet Network Alliance 单对以太网网络联盟 8)OABR = (OPEN Alliance) BroadR-Reach 100BASE-T1的早期名称,当时IEEE没有参与,开放联盟将Broadcom的BroadR-Reach技术引入汽车领域 9)TSN – Time sensitive Network 时间敏感网络 10)AVB – Audio/Video bridging 音视频桥接技术 2、什么是100BASE-T1 100BASE-T1 是在现有的以太网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整合。 1)IEEE 100BASE-TX ——双单工通讯 —— MLT-3(多级传输)- >125Msps(百万抽样/秒)65~80MHz带宽)

以太网速度发展现状

以太网速度发展现状 以太网联盟主席、戴尔首席技术官办公室以太网传播总负责人 John D’Ambrosia 2013年,以太网行业迎来了以太网40岁生日以及以太网标准诞生30年。以太网的速度进展一直是可预测的——以10倍的增量从最初的10Mb/s到100Mb/s,到1Gb/s,再到10 Gb/s,这几乎无可争议。不过,40GbE和100GbE的同时推出有效终结了这一传统。 40GbE 和100 GbE的发展基于一个根本假设,即:计算与网络带宽的增长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两种速度具有同时存在的必要性。在计算领域,带宽能力每24个月翻一倍,而网络应用程序则每18个月翻一倍。网络这种可预测的增长率后来同样被IEEE 802.3以太网带宽评估特别小组确认。据其预测,平均下来,到2015年,网络必须支持TB每秒的能力,到2020年,必须支持10TB每秒的能力。下图显示了这两个应用领域可预测的带宽能力,这是由IEEE 802.3更高速以太网研究小组(后来发展成为开发40 GbE和100GbE的任务小组)在2007年底所做的预测。那么到了2013年,这一预测的准确程度如何呢? 图注:较早时候的以太网带宽发展预测在现实中,支持和反对这一预测的说法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否认同其精确度却取决于做出这一预测的思考角度。如果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这相当准确,因为100GbE在电信运营商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正在健康发展。但是在数据中心领域,却可以得出反对这一预测的结论,因为100GbE并没有在数据中心网络中产生同样大的影响——相反,40 GbE端口却在这里稳步健康发展。这种新兴部署场景提出了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为什么数据中心网络中部署的是40GbE,而不是100GbE?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数据中心之所以部署40GbE,是因为通过将4个10 Gb/秒运行的4个通道捆绑可以实现总共40 Gb/秒的聚合链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因为40GbE端口与并行导体或光纤结合使用,就可以实现更高的四倍密度10GbE端口配置。这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是否应将整个数据中心看作一个计算应用呢?如果我们考虑到40GbE部署的时机,并且看一看上图,就会发现,数据中心带宽需求似乎证明了那些最初认为40GbE 适用于服务器的想法。如果我们接受这种推理,那么按照计算应用预测,意味着我们将在2017年~2018年看到数据中心部署100GbE。这一现象还提出了一个关于突破性功能的重大问题,这将对400G以太网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当我们庆祝以太网40岁生日的活动进入尾声时,显然会得出结论,以太网将继续向前演进,尤其是在速度提升方面。这一判断提出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整个行业仍需要注重达成共识,以此推进以太网向前发展。英文原文:The State of Ethernet's Rate by John D’Ambrosia, Chair of the Ethernet Alliance,Chief Ethernet Evangelist, Dell Networking CTO Office In 2013 the Ethernet industry has been celebrating 40 years of Ethernet and 30 years of Ethernet standards. Ethernet's rate progression had been fairly predictable, 10x increments from its initial 10 Mb/s to 100 Mb/s to 1 Gb/s to 10 Gb/s with little to no controversy. The simultaneous introduction of 40 GbE and 100 GbE effectively ended this legacy. The development of 40 GbE and 100 GbE wa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assumption that the growth rates between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were sufficiently different to justify the two rates. For the computing space, bandwidth capabilities were doubling every 24 months, while network applications were doubling every 18 months. The predicted growth rate for networking was later re-confirmed by the IEEE 802.3 Ethernet Bandwidth Assessment Ad hoc, which forecasted that on average, networks would need to support terabit per second capacities by 2015 and 10 terabit per second capacities by 2020. Figure 1 shows the predicted bandwidth capacities of the two application spaces, which was made in late 2007 by the then IEEE 802.3 Higher Speed Ethernet Study Group (which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