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及掠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及掠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及掠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及掠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及掠夺

收稿日期:2008-09-24

作者简介:刘国良(1954-),男,江苏金坛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教授。

刘国良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210036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当局一方面加紧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和榨取,另一方面加强对与掠夺资源相关的工矿业的直接投资。日资在华形成了以20个垄断性企业系统为核心的殖民掠夺与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投资经营体系,完全控制了沦陷区的经济命脉。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矿业;投资;掠夺

中图分类号:F 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8)06-0052-05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工矿投资已完全纳入侵略战争的轨道,他们一方面加紧对沦陷区民族工业及资源的掠夺,一方面增加对军事工业及与掠取资源有关的工矿业的直接投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发展东北,开发关内,以最快的速度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为其漫长的军事战线提供急需物资。日资畸形膨胀,显露出贪婪的侵略性。这种活动在太平洋战争之前取得了成功,但在太平洋战争之后却进展缓慢,遇到了与国民党统治区同样的问题)))通货膨胀,加上沦陷区民族工厂主的不合作态度,生产每况愈下。

一、战时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

日本全面侵华后,其工矿业活动的范围从东北扩大到整个占领区,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政府扶持下的财团,在中国的投资都大大加速。到战争结束时,包括工矿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金融业等(不包括房地产和农业投资)日本在华企业投资达164亿日元,其中,东北占57.5%,关内占25.4%,台湾占17.1%。

[1]15

战时日本在华工矿业投资的结构有明显的变化。战前,日本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0)为中心的重工业企业集中了一批工业资金,但就全部在华日资而言,棉纺织业仍是重点所在。/九#一八0事变后,随着战争的需要,日本对发展东北以及台湾的重、化工业更加重视,从欧美购入设备以及从日本本土将机器设备输往这两个地区,不断地扩充生产规模。日本在东北地区的重工业投资1930年为1.6亿日元,1942年增加到22亿日元,增加了12.75倍,赶上并远远超过了日本在关内主要的棉纺织业投资额。在全部的

日资企业中,东北的重、化工业在全国占据了优势,东北的钢产量占全国的92.7%,铁占87.7%,电力占68%,水泥

占66%,机械占95%。

[2]129

在这一阶段中,日本政府比战前更为直接地控制在中国的企业活动。/满铁0是战前日本政府在华资本的大本营。1942年,/满铁0中的日本政府投资从创办时的1亿日元增加到5亿日元。日本政府还通过对企业集团的直接投资,控制了一大批国策性企业,如满洲合成燃料株式会社、吉林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吉林铁道株式会社、密山煤矿株式会社等等。在关内,日本政府通过华北开发公司、华中振兴公司等国策会社对华北与华中地区投资,如1942年3月底华中振兴公司的实收资本为4504.8万日

元,其中日本政府的投资为3254.8万日元。

[3]日本政府通过由政府直接领导的/特殊会社0与/准特殊会社0全面控制了日资在华活动。这些会社都是独占某一行业的垄断组织,其中主要有20个特大型企业系统。它们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独占东北铁路建设事业,战前垄断了东北的重工业;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统制东北的有线、无线通讯事业;满洲炭矿株式会社统制全满煤矿;满洲石油株式会社独占全满石油的开采;满洲矿业开发公司独占全满地下资源的开发;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独占全满采金业;满洲林业株式会社独占全满森林的采伐;满洲盐业公司独占全满盐业;奉天造兵所垄断了军火工业;满洲拓殖株式会社独占全满垦殖业;弘报协会独占通讯及广播事业;满洲生命会社垄断医药工业;满洲计器株式会社独占度量衡的统一及制造;满洲轻金属会社垄断有色金属工业;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简称/满业0)独占全

52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Jiangsu Rad i o &Telev is i o n Un i v ers ity 2008.6Vo.l 19

满重工业;华中振兴公司是开发华中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华北开发公司是掠夺华北资源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华中振兴公司是掠夺华中地区工矿资源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日资在华纺织工业八大集团1战时垄断了沦陷区的纺织业;台湾日资系统垄断全台湾的轻重工业。

这20个垄断性企业系统中最大的是满铁与满业。满铁是战前日本在东北的铁路与重工业垄断集团。1937年12月在关东军军部和日本政府支持下,在长春另成立了/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0(简称/满业0)。这是一家比满铁更为庞大的专营重工业的垄断集团。满业成立资本为4.5亿日元,由伪满洲国政府与日本产业财团各投资一半,对钢铁、有色金属、汽车、飞机、煤炭、金、铅、铜及其他矿业进行投资并领导经营。根据日本政府及关东军军部的决定,满铁将所辖大部分重工业企业,如拥有110万股的昭和制钢所、拥有1600万日元资本的满洲炭矿公司及石油股份公司等转交给满业。满业在接收满铁一些重工业子公司的基础上,又陆续设立了一些子公司,如东边道开发、阜新炭矿、满洲矿山、满洲铅矿、满洲汽车、满洲飞机等公司。到1943年,满业总公司的子公司共有38家,总投资额达21.2亿日元,其中满业投资5亿日元。到1944年,满业资产达40亿日元。[3]

日本政府在中国实行/北守南下0政策,通过这些主要的实业集团达到政治、军事与经济的一体化。政府领导着这些集团,决定着它们的投资方向与活动计划。反过来,这些企业后台的财团也左右着日本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关东军势力组阁后(东条英机内阁),其经济胎儿)))满铁与满业的资本迅速膨胀,它们的资本及产量无论是对日军在中国乃至东南亚一带的军事行动,还是对日本国内的工业生产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战时东北地区的日资活动

日资在东北地区从20世纪20年代早期就开始占有优势。/九#一八0事变后,该地区纳入日满经济圈。到1937年,该地区日资在工矿、交通、公用事业等众多领域中已居垄断地位。战时日资在东北地区的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所谓的/满洲产业五年计划0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连续性,并收到显著的成效。第二阶段是第二个五年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战争多变,特别是1943年之后日军转为劣势,由于应军事之急,影响了东北地区日资工矿业活动的连续性,日资工业并未按第二个五年计划安排的步骤进行,而是不断调整,并转向重点军火生产。

第一个/满洲产业五年计划0是1937年关东军制订的。由于日本国内四大财阀与军人经济系统有矛盾,军人想控制财阀,财阀对军人敬而远之,在满洲五年计划方面持不积极合作态度,因此,军方与政府将实施五年计划的重任交给了日本产业财团。东北重工业垄断集团满业就是由该财团主人鲇川义介主持成立的。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美其名曰是满洲政府的产业发展计划,实质上是以满业为主体的日本产业资本的发展计划。五年计划的内容包括工、农、交通、通讯等各个部门。工矿部门的计划目标是:[4]钢铁除自用外,另需输往日本,因而扩充本溪湖与昭和制钢所的原有规模,并开发东边道矿源;石油因资源缺乏,增产人造液体燃料,由满铁原有设备及利用阜新煤炭供给抚顺液化工场,利用舒兰煤炭供给吉林人造石油工场等,全力增加产量;积极开发东北各煤炭矿场;电力工业以水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为辅。该项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武器、飞机、汽车、车辆等军需产业和钢铁、液体燃料、煤炭、电力等重要的基础产业,其中以开发军事上所需的钢铁和液体燃料为主。为适应这一要求,伪满于当年5月颁布5重要产业统制法6[5],统制日本物资动员计划划定的液体燃料、钢铁、铜、铝、镁、铅、金、银、炭矿业(年产量未满5万吨者除外)、毛织物、棉织物、麻制品、制粉、酒、制糖、烟草(卷烟年产千万支以上者)、化工(天然碱精制业除外)、肥料、油房(有压榨机15架以上者)、水泥、火柴等各业,其余准许民间经营。同时,为便于这一计划的实施,关东军军方对伪满中央及地方政治机构进行了全面调整。

第一个五年计划总投资预算为60.6亿日元,其中工矿占81%。实际总投资68.95亿日元,其中工矿业为41.26亿日元,占60%;交通通讯为17亿元,占24.6%。[4]由于实施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日资工矿企业迅速增加,1941年达1896家,其中矿业148家,工业1748家。工业中生产资料工业835家,消费资料工业893家,动力燃料工业20家。而工业企业中17家特殊会社和7家准特殊会社的资本额占1748家工业企业总资本额的50%。[5]1941年满业的投资额达149800万日元[2]37,其中相当大的比重是伪满以公司债务和借款形式的投资。由于工矿业投资的加强,日资工矿企业实收资本额在东北所有日资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而交通运输业则逐年下降。1934年工矿业占35%,交通运输业占48%。1937年工矿业所占比例升至45%,交通运输业降至39%。1942年工矿业所占比例升至60%,交通运输业降至24%。在债券筹资方面,1935年交通运输业占94%,工矿业只占5%;1938年交通运输业降至78%,工矿业为13%;1942年交通运输业所占比例降至64%,工矿业升至16%。[7]

经过5年的努力,日本侵华当局虽未能全部达到计划预定目的,但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力却比5年前大为增强。依伪满公布的数字,以伪康德三年(1936年)为基数100,1941年东北地区主要行业生产指数上升为:铝1666,钢517,电力241,化工545,铅1223,纸浆790,石棉4826。[4]

53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1日本在华纺织工业的八大集团是指日华纺织公司、内外棉纺织公

司、钟渊纺织公司、同兴纺织公司、大康纱厂、丰田纱厂、裕丰纺织公司、上

海纺织公司。除了这八大集团外,还有一些纺织印染厂。

1941年前,美国采取牺牲中国、怂恿日本北上的态度,向日本出售了大批物资和技术,其中一部分被日本人用于南下的战争,有一部分被用于东北的建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切断了对日援助。再加上日本国内物资供应困难,日本政府与伪满政府只能采取/加强适应战时产业经济与大陆各地域经济之联系,举凡经济设施之目标,均应考虑战争上之特殊地位,集中权力,供给日本战时之急需物资0[2]56的应变措施。1942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就是为这一方针服务的。第二次产业开发计划的重点为:一是以造船和增产钢铁及扩充设备为重点;二是增产煤炭、电气、人造煤油、工作机械、重要机械及有色金属,并扩充其设备;三是尽量发掘其他产业的生产能力,并从战争扩大的趋势出发,考虑将日本国内设备搬迁到东北、华北等地。这就决定了第二次产业计划的不稳定性。在执行过程中,东北工业已完全处于仓促应付战争的被动状态。1943年后,日本在军事上节节失利,日本政府为了加强航空力量和增加船舶运输能力,将所有产业改为战时状态,设立军需省进行管理,并指定钢铁、煤、铝、船舶、飞机为五大超重点产业。这一方针同时在日本本土及其所控制的地区贯彻执行。

第二次产业开发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尽管时常修订,不断寻求平衡的投资方法,生产产品多有变动,但由于日本军方和伪满洲政府的投资处于领导地位,计划和经济统制使得一些在自由经济中很容易受挫或倒闭的日资企业得到存在或发展的保障,消除了资金不足的麻烦,避开了外部竞争的威胁,在动荡不定中反而有所发展。到1945年,日资在东北的工矿业总投资已达20亿美元,合中国法币1936年币值66.7亿元,合日元1936年值69亿日元。[1]55在日本与伪满洲政府的计划统制下,东北的工厂规模趋于大而全,资本集中化。1943年东北地区共有公司6878家,一般性公司(与日本和满洲政府关系不大的公司)就有6564家,占95.4%,但其投资总额只占东北地区全部投资的13.6%。而日本直接支配的公司总数虽只有314家(包括满铁、满业等特殊公司1、准特殊公司o、其他重要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4.6%,但却拥有占总投资额86.4%的巨额资本,特别是满铁和满业2家就占了52%。[7]475-476这种资本高度集中的现象比国民党统治区更为明显。

三、日本对关内工矿业的投资及殖民掠夺

在/七七0事变之后的20个月内,日军占领了中国发达的地区,将中国政府及军队赶到西部贫穷地区。就面积而言,沦陷区只占全国面积的32.4%,但在战争初期,这片土地上的纺纱锭数占全中国的92.8%,面粉工厂占94%,国内贸易占82.4%,国际贸易占93.9%,新式工矿综合生产能力在90%以上,[8]146并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资源。对这些/战利品0,日本政界军方及企业财团各有用心,日本军阀需要在中国建立新的军需工业,以准备更大战争;日本政府对于军阀的野心虽不反对,但同时还希望把整个中国作为日本产业的原料总库,并且作为日本国内工业制品的一个市场;日本的工商企业界却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在中国扩张他们的产业和商业活动,希望就地收买中国原料,在中国土地上发展日本的各种工业。

根据这些要求,日本政府将沦陷区经济划分为统制事业与自由事业两种。前者包括日本本国缺乏的国防资源,与军事活动直接有关的交通通讯事业、公用事业,及与日本经济有/发生摩擦之虞0的蚕丝水产等业,这些都由日本在华两大国策会社)))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日方称/中支那振兴会社0)的子公司经营;后者则是日本民间工商业要求经营的一般工业和商业。华北开发公司是日本在中国华北进行资源掠夺的总部。它经营的范围包括铁矿、矾土、煤矿、棉花、盐业、驳船运输、码头仓库、铁道公路交通、电信电话及电气事业。华中振兴公司是日本在华中地区进行殖民掠夺的主要机构,它的经营范围包括一般矿产、煤矿、盐业、水产、蚕丝、铁道公路、内河汽船、城市公共汽车、城市煤气、通讯、水电事业及上海房地产。这两大国策会社经营范围相当广,但经营中心则多偏重于铁煤矿产、交通运输,所有业务均由其子公司单独或分区经营。此外,对于其他比较重要的产业,还设有许多官营形式的所谓特殊会社或准特殊会社垄断经营,如中华航空公司、东亚海运公司及内蒙地区的电气设备公司、石棉开发公司、云母公司、黑铅公司及蒙疆畜产公司等,华南方面的水泥、糖业也被包括在内。

除了华北矾土会社及华北炭矿贩卖会社以外,其他国策会社的资本几乎全部是以掠夺中国原有企业作为基础的,并且中国原有企业的折资在国策会社的资本构成上还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如华北交通公司的实收资本2.4亿日元中,中国原有铁道器材设备折资即达1.5亿日元;华北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收资本2000万日元中,中国原有设备器材折资达1200万日元;华北电业公司等也大都包括中国原有事业的设备器材在内。华中振兴公司方面,经由伪组织以原有设备扩充的/现物资本0在各子公司实收资本中所占比率为:上海恒产公司达100%,华中铁道公司达80%,华中水电公司达75%,华中矿业及华中电气通讯两

54刘国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及掠夺

1o所谓特殊公司(日人称/特殊会社0)是指:(1)由日本和伪满政府进

行投资,利用日本和东北民间资本技术的垄断组织。经营范围由伪满规定,即/凡带有国防或公共、公益性质之重要事业,以公营或特殊公司经营为原则0。(2)特殊公司是依伪满政府的单行法而设立的,如/满州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0就是依据5满州飞行机制株式会社法6而设立的,这类法律对特殊公司赋予独占的组织和权利。(3)特殊公司的总裁、副总裁须由伪满政府正式任命。(4)最初伪满政府并规定特殊公司采取/一个公司一事业0的制度, 1942年以后这种办法稍加改变。

所谓准特殊公司(日人称/准特殊会社0),其性质是介于特殊公司和一般公司之间,它的经营范围、组织形式和权利也是由伪满政府规定。但因它并非依照单行法而设立,同时其经营范围及所享受权利义务与特殊公司有程度上的差别,故称准特殊公司。所谓一般公司就是普通的股份公司,其经营范围是经营编制以外的事业。它是依照伪满普通股份公司组织法而设立的。

公司各达67%,华中蚕丝公司达57%,淮南煤矿公司达54%,等等。合计华中振兴公司各子公司所掠夺的中国原有企业折资总额约占各子公司实收资本总额的66%。[9]在自由事业方面,日本人对中国企业的掠夺并不比在统制事业方面逊色。所谓自由事业是指可由日本工商界经营的企业,这里并没有中国民族企业主的自由。自由事业的内容涉及中国原有的各种工厂,如纺织、面粉、烟草、啤酒、造纸、火柴、硫酸、水泥、铁工等厂。这些厂有些毁于战事,幸存者中重要的厂均被日本人占有,占有的方式按企业重要性分为五种[10]:

(1)/军管理0。据日本/兴亚院0的解释,所谓/军管理0是依/国际公法0或/战时法规0没收/敌人官产0的行为,但因防止/不逞之徒0加以破坏,私人产业亦多暂为保管。日军在占领中方工矿业后,由特务部视工厂或矿山的性质,决定其为/临时军管0或委托日本适当会社代为经营,故军管理事业又可分为两种:一为日军自行经营的军管理事业,二为委托经营事业。因为军队多不善经营,大都委托日本会社代为经营。但此项委托经营事业与后述的/委任经营0又有所不同,日本会社受军队委任后虽有经营工厂之权,但该厂的主权仍操在日军之手,日军可随时另委他人经营,受委者不得另持异议。此项军管理委托厂除电业及矿业已归并日本在华国策会社独占经营外,其他一般工业仍在军管理形式下经营的共达82厂。

(2)/委任经营0。委任经营厂是指日本私人工商业者在日军支持下自行在华强占的工厂。它与前述军管理委托经营不同,无论主权或经营权均直接掌握在日本会社之手,与日本军队无直接关系。委任经营厂多数在华中地区,仅资本较大的厂家即达137家之多(缫丝业中归入华中振兴公司经营的20家不计在内)。

(3)/中日合办0。战时/中日合办0的含义已不是原先的合资共办,而是一种掠夺形式。/中日合办0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日本国策会社经营下的独占事业,二是一般工业即日人所谓/自由企业0。前者包括沦陷区一切电灯电力厂、电报电话局、铁路、机车厂、轮船公司、码头仓库、公路、汽车公司、煤矿、铁矿、炼铜厂、炼铁厂、盐场,以及水产公司和缫丝厂,这些企业均被迫与日人/合办0成为一个独占经营公司,隶属于国策会社;后者则除上述事业之外的其他一般工业,或属依附,或系被迫,共达70余家厂。

(4)租赁。租赁厂仅华中沦陷区可考者为3l家厂,名义上是租赁,实际上所付租金甚少,是强迫实行的。

(5)收买。日人以极廉价格收买华厂约有20余家,华中地区有16家厂,华北地区约有六七家厂。

经过上述五种方式的掠夺,中国民族工矿企业除沦陷区全部煤铁矿业、炼铁、炼焦业、电力、电灯厂以及盐场、水产、机器缫丝等业被掠一空外,棉纺织业被掠者共有纱锭153.5万枚,线锭7.6万枚,布机1.6万架。若与战前中国民族资本的纱业全部设备比较,则被占纱锭占57%,线锭占45%,布机占65%。面粉厂在战前全国共有152家,日制粉能力约达45.2万包,战时被掠者仅军管理、委任经营及租用面粉厂即达48家,后实际开工为35家,制粉能力约达日产10万包,占当时全部产粉能力的1/5。造纸厂战前全国仅38家厂,被掠达13家厂。

关内沦陷区工矿业是在日人掠夺与投资,国人以殖民地居民身份在侵略者刺刀下经营的社会环境下恢复和发展的。战争初期的两年中,沦陷区工矿遭到了重大损失和破坏,上海及周围有52%的民族资本工厂遭到破坏,南京、无锡等地的工厂被破坏的程度高达64%-80%,[11]华厂损失总额在7.5亿元(1936年法币值)以上。这一地区的外资企业损失达8亿美元。[12]一部分华资厂不是损坏就是厂主逃走,留下来想与日人合作的也要受日方上述五种形式的掠夺。因此,在1937-1938年沦陷区工业生产指数仅为1936年的85.5%与74.9%。[8]1471939年,欧洲战争使外国输入中国的工业品减少,欧美退出了东南亚市场,中国产品随之大量输往这些地区。因为这时日本在沦陷区已基本建立了殖民秩序,一方面,在高额利润刺激下,多数华资厂复工生产;另一方面,日本在夺得华资重点厂矿之后,在1938年投入了一批资本,使这些工矿扩大了生产能力。因此,1939年沦陷区工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了85%,是战前1936年的1.38倍。1940年继续上升,但这是战时沦陷区最景气的一年。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本接管了上海租界内的企业,其中有纺织厂18家、毛织厂12家、机械厂7家、木材厂2家和印刷厂2家,火柴、造纸、烟草、酒精、玻璃、皮革厂各2家。这时日本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但沦陷区的工矿业生产却开始回落,西方国家提供的物资与技术全部中断,日本通往中国及其他地方的商船常常被美国潜艇炸沉,沦陷区与东南亚的贸易通道被切断。随着战争的进展,日本人在占领区内由全面的开发掠夺转而采取重点掠夺的政策,主要抓紧/两白0(棉花和盐)/两黑0(铁和煤)的开发掠夺,以补日本资源的不足。这时的沦陷区工业实际上已被美国封锁,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经济立即出现了衰退。上海地区工业耗电量1942年、1943年仅为1936年的50%和40%。[8]1551943年之后,沦陷区的工业生产下滑更快,其主要原因除通货膨胀、投机资本冲击工业资本外,还有一个使侵略者更棘手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工矿资本家的不合作态度。在1945年上半年,华资工厂实际上已经停顿,日资厂的开工率估计最多仅达战前生产能力的1/4。[8]151在掠夺中国民族资本工矿业的同时,日本还对关内重点工矿部门投资达21.3亿日元,约占日本战时对关内总投资的46.5%。[7]415-418加上战前关内工矿业中的6.6亿日元日资,到1945年日本对关内工矿业总投资达27.9亿日元。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日本在关内的纺织业与其在东北的重工业一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战前即已存在,在战争刚开始时,日厂被中国军队拆缴和破坏了一部

55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分,沦陷区日资纱厂至少损失纱锭86.6万枚、线锭9.4万枚、布机1.6万台。[1]200在日本政府所拨给的/复兴资金0 /补偿金0的扶持下,这些厂很快恢复生产,并迅速扩大。在头3年中,日本在华纺织会社对沦陷区共投资11亿日元,约占该区工矿总投资的1/2。

四、台湾日资工矿业的发展

经过日本人40多年的经营,台湾已成为战时日本可靠的基地。战争期间,这一地区当然被置于日本对华侵略南进的军事要求之下,日本人除增筑公路、铁路,开辟高雄、花莲、新高等港湾和各地飞机场外,还利用南洋原料,发展新兴军事工业。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与军事工业关联的煤铁工业、燃料工业和飞机工业都兴办起来。

1944年美国对日本反攻以后,日本在南洋占领区的统治开始动摇。台湾总督府发表5台湾战场形势准备纲要6,设立/经济动员本部0,加强对台湾的经济榨取,用于侵略战争,强迫台湾工矿业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政策,台湾经济结构有了显著的变化,工业生产比例逐渐增高。据总督府的统计,台湾各种产业中,工业与农业产值所占比例,1937年工业占43.25%,农业占47.9%l; 1939年工业占45.94%,农业占44.49%。[7]564,566

台湾工业各部门的结构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也在不断变化,其产值自1921-1942年,食品工业所占比重由73.68%减为58.35%,化学工业由6.28%增至12.83%,金属工业由2.6%增至6.86%。[13]1938-1945年台湾金属工业、制材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器具工业以及纺织工业的实收资本增长幅度最大。矿业投资在数年内由200万日元猛增至1000万日元。煤产量1937年为195万吨, 1940年则达到283万吨。[14]86尤其是1935年成立的日本铝业公司,到1940年该公司在高雄和花莲的工业生产的铝产量占日本铝总产量的1/6。[14]84此外,在战时物资运输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台湾对日本进口货的依赖,增加了化肥的生产。同时还将日本国内28964枚锭子的旧纺织机器运往台湾,以增加纺织品的生产。到1945年,台湾日资企业应收资本达6.5亿日元,为1938年的242%。[13]

由于台湾工业的发展,1941年台湾工业总产值超过6亿日元,占全岛社会生产总额的一半。[1]61-62该地区的工矿业由28家日本会社经营,这些企业集团掌握了台湾工业部门的命脉,垄断了各行业的生产。

参考文献:

[1]杜恂诚.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6.

[2]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资源及产业:下卷[M].南京:国民政

府资源委员会,1947.

[3]中支那振兴会社.中支那振兴会社并关系会社事业概况

[M].中支那振兴会社,1942.

[4]李崇文.沦陷区经济概述之一[M].重庆:中国农民银行印

制所,1945.

[5]满史会.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下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8:378.

[6]A#R#K i nney.Japan ese Invest m ent i n M anchurianM anu fac-

turi ng,M i n i ng,Transportati on and C o mmun icati ons:1931-1945

[M].Ne w York:Garl and P UB,1982:50-51.

[7]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M].北京:三联书

店,1957.

[8]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1984.

[9]郑伯彬.日本侵占区之经济[M].重庆:资源委员会经济研

究室,1945:2-6.

[10]国民政府经济咨询简报.沦陷我状况?[R].重庆:国民政

府经济部,1943.

[11]韩启桐.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估计:1937-1943[M].南京:国

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47:32-34.

[12]中国海关报告,1938年上卷:第1部分[M].上海:海关总

署,1939:12.

[13]周宪文.日据时代台湾经济史:上册[M].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1:73-74.

[14]何保山.台湾的经济发展:1860-1970[M].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1.

Japan's Invest m ent and P illage on M i ni ng

and Industri al duri ng the Ant-i JapaneseW ar

LIU Guo-liang

(Ji ang su R adio&TV U n i versity,N anji ng210036,Ji ang su,Ch i na)

Abstrac t:Dur i ng the A nti-JapaneseW a r,Japanese i nvaders on the one hand stepped up the l oo ti ng and squee zi ng of m i n-i ng and i ndustrial i n the i r occupied area;on the o ther hand,t hey streng thened the d irect i nvest m en t on the m ini ng and i ndustr i a l assoc i a ted w ith the p l under o f resources.Japanese invest m ent i n Ch i na fo r med20m onopo listic enterpr i se syste m s at the core o f p l unde r and for m ed t he i nvesti ng and operati ng syste m s serv i ng fo r t he war of aggression,w hich to tall y took the econom i c lif e li ne o f enemy-o ccup i ed area in contro.l

K ey word s:A nt-i Japanese W ar;Ch i na;m i n i ng and eng i neering;i nv est m ent;pillage

责任编辑文涛56刘国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及掠夺

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论对抗日战争的思考 14英语1班林丽思1401201126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如今78年过去了,中日双方由原本敌对变成现在亦敌亦友的关系。我不知道如今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有什么看法,但我只想表达一下我的想法。我对于抗日战争、如今中日关系的具体的真实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以下观点仅建立在其给我的印象之上。 近几年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不断被关注,中日关系也因此有了许多起起伏伏。日本每一次参拜靖国神社,都会被国人骂。政府多次表示坚决反对和谴责,也采取过经济制裁和限制活动交流。但我想,即使我们中国14亿人都在反对这件事,即使中国政府采取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措施,即使世界各国都反对这件事情,日本依然雷打不动地去做,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印象中,中国对于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反应就是骂,使劲儿地骂,但是却没有实质性行动。即使是采取经济制裁这样的行为,政府也不敢做得太过分。我认为这样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与其用唾液淹死他们,还不如往日本土地上扔一颗原子弹来得好。拳头才是硬道理。既然日本不听劝,为何不开打?如果他们不服,就打到他们服。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没有日本强,所以只能骂不能打。 军事力量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追上的,这个暂且不论。那看看日本对于战争的反思吧。很多日本人对于战争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被问及十年后中日开战的结果,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可中国人呢?若是被问及十年后中日开战的结果,恐怕首先都会摇摇头,笑着说:“不会发生战争的。”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在我们看来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他们对于发生过的战争都会认真反省并思考;而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就只能说出“勿忘国耻!反对日本否认侵略中国历史!”这样的话来。这何等悲哀! 我们当然不能忘记抗日战争,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历史的层面上,我们还应该对抗日战争有深刻的思考,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赢、为什么日本会败,如果十年后中日开战了谁会赢、谁会输、为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 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行同化政策,现在的琉球人和阿伊努族人与大和族人已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民族的单一决定日本国民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终造就日本统一、稳定的民族性格。在以下方面,日本国民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1.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即集体主义,是日本最具代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的集体意识特别强,他们认为集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体内部的一个元素。在集体内部,他们能体会到人生意义,找到安全感,脱离集体将会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特别注重顺从集体意识、维护集体利益。这种对“集体”的认同,有时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盲从地步。从二战时的“一亿玉碎”到今天企业内部重视集体的氛围,都是“集团意识”的体现。在日本,和集体唱反调、做出背离集体的行为的人会被其他人孤立,甚至受到“断绝来往”的惩罚,这种“惩罚”反过来又会使日本社会的“集团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使日本人更依附于集体,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看重别人态度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说话做事非常看重别人的态度,当他们决定做某件事时,首先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日本人一般不会做出和“大家”相背离的行为。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意见,也会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等婉转的措词,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在观察对方反应后,再提出主张。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会伤害对方的情况,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为自鸦片战争爆发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对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是伟大的胜利。非正义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一、中国人民的彻底觉醒 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这种命运的改变,首先得益于民族的觉醒。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重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了极大的召唤、促进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国民党的软弱,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复兴,不仅要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中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出路,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严国群说,这种民族的彻底觉醒,是抗日战争之前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屈斗争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日本的南乡三郎见我时,一见面就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对不住你们。’我对他说,我们不这样看,是日本军阀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教育了中国人民,不然不会觉悟,不会团结,那么我们到现在也还在山上,不能到北京来看京戏。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 这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不忘历史,牢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唯有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才可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每个有志的青年都这么做了,那么我们就不会让历史重蹈覆辙,祖国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二、中国获得了政治大国地位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后世界

我对日本的看法

我对日本的看法 对日本的感觉可能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可以说是对日本没什么多大好感的。在我小时候和家人看的最多的就是抗日战争片,从小我就特别痛恨日本人,直到我懂事了,在小学学了历史,对日本人更是痛恨到了极点,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日本人会那么做,若是自己的国家他们会做出那么残忍的事吗?什么屠杀,强暴,什么三光政策,真该死,我曾一度做梦都在骂小日本鬼。特别是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更加剧了我对日本的不满,本来在若干年前他们如此残害我们国家老百姓就已经很惨剧人寰了,现在还来和我们国家争领土并且某些右翼分子还不承认那些不堪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人,心里就更加排斥和厌恶日本了。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抵制日货,看到日本汽车就想上前去扎个稀巴烂,当然这些也纯属开玩笑。反正那段时间,每天都和小伙伴默默地高喊着“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也是中国的”口号,心里想着日本有多么罪不可赦,有多么不可饶恕,那时候别提能有多亢奋就有多亢奋了! 但是,随之时间的推移,等我真的长大了,对所有的事情更加了解后我的看法开始有了变化,我不在一味的漫骂日本人,也不在对日本人存有偏见,而是尽量用平常心去看代,我发现我们对部分日本人应该原谅。有不少人是无知的(或者说是无辜的),因为他们的国家有一些顽固不化的人不会也不想让他们的子孙知道他们当年的罪行,他们想修改教科书,想篡改历史,想否认一切。不可能,我们不会让他们这样做的。紧接着,日本动漫的火爆和全国各地的动漫展开始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我的一部分对日本不满的理念更加随之动摇,对日本的看法也变得不那么偏激,甚至在学习了一些日本的文化之后,反而还觉得日本确实是一个蛮不错的国家,对它也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我看来,日本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国家,一个我们不愿意爱,不能爱,不可以爱的国家,因为他令我们一出生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但是抛开历史的十字架你会发现这个小小的国家的不同与美好,你会发现它是一个拥有樱花般凄美文化的国家,它是一个拥有武士刀般锋利思想的国家,它是一个特别注重礼仪的国家。同样日本人在工作之中又有着自己的严谨,而且对于事件的分割很清楚。比如说工作的时间就是工作,严肃认真,而到了休息的时间就是休息,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玩得疯。他们不喜欢没有礼数不守规矩的人,尤其是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虽说耻辱不能忘,但却不能阻挡着文化的前进。我对日本的理解是,这是一个追求极致的国家,无论什么事情,他们要不就做到最单纯、要不就做到最变态,这从他们的电影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能拍出感官世界、大逃杀这样变态到极致的电影,也能拍出情书、龙猫这样纯粹到让人心动的电影,真得让人很难与理解,就像当年日本兵在中国的暴行和在国内的谦逊形成鲜明对比一样,他们的性格中既有纯真良善的一面,也有偏执暴虐的一面。 对于我对日本动漫的了解。毫不夸张地说,日本的动漫可谓是全世界第一的。优质的画风、精彩的剧情以及优秀的声优,都对日本增添不少的分数。而且里面的角色就像生活在身边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存在。每每看动漫总会被剧情和里面的人所感动,觉得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被牵动着,特别有代入感。而且,最重要的是,适用人群广泛,不再仅仅只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可以看这些动漫的。这主要是日本动漫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它会按照观众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类。可分为儿童动漫、少年动漫、少女动漫、青年动漫等等。如此多的分类,数不胜数,自然是获得一致的好评的!并且我对于日货的看法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觉得当时想抵制日货的思想别提是有多幼稚了,日货可不是轻易能抵制的了得,人家的质量确实是好,大街小巷,家里面随随便便都有日本生产制造的电器,可见人家的影响力是有多大了。而且日本的经济贸易市场也离不开中国,并且日本的经济,科技技术等中国很是需要,双方应该多交流,互补。关于日本的文化,说不好听的就是仿盗我们国家的文化,说好听的就是借鉴并传承了我们国家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日本文

抗日对民族的意义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发生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被日军占领了20多个省、市,死伤人数达3500万之巨。日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百姓惨遭蹂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于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是中国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侮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胜利,改写了近代中国抵御外侮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的民族耻辱,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提现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近代以来在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渡过这样的难关,扭转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人民为民族精神所鼓舞,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锤炼与充分展示。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将永世长存,其时代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认同感使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大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我意识的自觉, 是在近代实现的。西方列强凭藉坚船利炮撞开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异族人侵。中国各族人民在共同抗击侵略者的过程中, 开始意识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人们共同体。梁启超说“ 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 我是中国人? 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 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从中表露出了一种民族认同的观念。尽管近代中国的先识之士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思想和民族自我意识, 但直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 广大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十分薄弱。长期的内战与分裂, 不仅妨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而且给日本侵略者实施其征服满蒙、继而征服中国的国策以可乘之机。日寇得寸进尺的侵略步骤, 把中华民族逼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 抗日战争洗刷了民族的百年耻辱, 使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提升。中国历史上, 曾存在所谓“ 天朝上国” 的民族自大情结。但是, 近代以来长达近百年的屈辱挨打和一连串的创伤记忆, 使民族心态骤然下挫。直至五四时期, 民族心态才开始出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转折。当时, 中国政府代表顺从民意, 拒绝在列强炮制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破天荒的事件, 中国人似乎从中找回了应有的尊严和自信。此后, 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新的政党、新的思想和主义, 终于使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所在, 民族心态随之出现了从“ 下挫” 转向“ 上升” 的趋势。 抗日战争提高了民族的政治觉悟, 使民主、和平、进步的观念深入人心。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是在西方列强炮火的震撼下开始的, 对民主的追求是在图谋自强的过程中产生的。与追求其他事物一样, 中国人追求民主也是思想先于行动。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王韬诉求“ 君民共主” , 即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最初觉醒。然而, 统治阶级的压制及其愚民政策, 却使广大民众一直无法对民主政治产生亲和与认同。近代历史与现实中的诸多因素, 决定了中国民主意识觉醒的历程异常艰难。抗日战争激发了民族的发展意识, 使人们追求现代化和复兴民族的愿望空前强烈。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分析非常好!!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但是,拥有200万军队的统一的明王朝却丝毫没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倒是并未统一且内战频仍的小日本大有吞并中国的企图。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可见,地盘不大的日本野心实在大得惊人。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说。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一、日本方面: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

抗战结束后 为什么只有中国没能驻兵占领日本

抗战结束后为什么只有中国没能驻兵占领日本 60多年前,中国以巨大民族牺牲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战胜国,中国获得对日本进行军事占领的权利,而且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曾为此积极准备,但因各种原因掣肘,最终未能实现。 罗斯福支持中国对日占领 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10个月后,美国国务院就设立了由国务卿赫尔牵头的战后计划委员会,其核心议题是研究在打败日本后如何进行军事占领,并对日本天皇采取何种措施。从一开始,战后计划委员会就分成强硬派和温和派。强硬派成员主张:“为保证太平洋的和平与安全,必须根除日本产生军国政治的根源,即清除作为中央集权机构的日本帝国政体……如果不消灭天皇体制,就谈不上战胜日本。”温和派也摆出了自己的论据:“把天皇体制与侵略战争联系起来是不恰当的……战争不是日本天皇挑起的,他是被人利用了……作为日本战后重建的心理基础,天皇是必需的。”双方争论持续了很长时期。但在1944年5月,该委员会最终决定:保留天皇,但需要对日本实施外国军事占领,彻底粉碎日本的军国主义基础。 而盟国首次讨论对日本的战后处置问题,则源于1943年由中英美三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与蒋介石的晚间会谈中承诺:美国支持中国在战后对日军事占领中扮演重要角色。蒋介石最初认为中国无法承担这一责任,但他同意派兵与否应视实际情形决定。 同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在莫斯科发表宣言,其中决定“对于所有有关敌人投降及解除武装,均将采取共同行动”。1944年8月20日,重庆的国民政府机关报《中央日报》在第二版刊登文章《关于占领日本问题》,首度证实中美领袖曾在开罗口头协议占领日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梁寒操则在8月24日答外籍记者提问时更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同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主张:盟国必须将占领日本、解除日军武装列为日本投降要件之一,藉此打破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狂妄错觉。” “白队“计划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对日占领问题成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核心议题,并建立了“白队”。进入“白队”的将军和上校们不仅要考虑对日本最后一战的问题,而且还要设计未来对日占领军的日常调配。根据他们的推算,平时部署在日本本土的占领军需要23个师,总共80万人的军队。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用80万美国士兵来实施对日占领恐怕在国内难以通过,因为美国人民肯定会要求自己的儿女早日回国团聚。于是,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开始四处放话,希望与英、中、苏等盟国共同占领日本。同时,“白队”加速制定占领日本的计划,打算通过设立各国占领区来肢解日本。 在这项计划中,除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以外,美国很想把中国也拉进占领军的行列中。在美国人眼里,使用中国占领军有一个好处:日本把侵略战争辩解为是“黄种人反对白种帝国主义”,让中国军队占领日本的部分领土就可以回击这种宣传,弱化占领日本行动的“种族色彩”。在确定盟国占领区的划分时,“白队”考虑的是:日本主要大岛本州的中心区域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必须控制在美国手中;工业相当发达的九州岛可交由英国军队占领;属于落后农业区的四国岛安排中国军队驻扎;而苏联则在北海道和本州北部驻军。 但这项计划的实施有一个前提,即他国军队不能立即进驻日本,而是等美军逐步撤出后再去接替。因此,美国人计划在日本投降后的前三个月,在日本列岛部署23个美军师(80万人),在随后的9个月内,再允许盟国军队进驻日本列岛,兵力分配为:美国8.3个师,共31.5万人;英国5个师,16.5万人;中国4个师,13万人;苏联6个师,21万人。在最后阶段,各国占领军应将驻军人数逐步减少大约一半:美国只在日本驻留4个师,英国2个师,中国2个师,苏联3个师。 1945年7月,中英美三国就日本投降与战后处置提出具体方案。7月26日,盟国为促

日本侵略中国之原因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分析 近两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普及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良好契机。电视作为集公共性、传播性、针对性、亲民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媒介,在众多宣传主流价值的媒介形态中脱颖而出,其中掀起的一股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播出热潮,尤为引人关注。 日本国土面积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大小。但令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近代却连年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血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华、地理等种种因素,而我们的理解常常只是片面的。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日本方面的因素以及中国方面的因素。 [1]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日本方面 1、自然环境 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但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至。1938年底,八路军共作战1 500余次,歼灭日军5.1万人,缴枪1.2万余支,收复了大片国土,八路军也壮大到15.6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 在华中,新四军各部集中完毕后分头开赴大江南北抗日战场。至1938年底,新四军共作战280余次,歼敌3 800余人,初步建立了苏南、皖南和皖中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新四军也发展到2.5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重要力量。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日本被迫放弃“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准备长期作战。此后,日军减缓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而集中主要兵力保守占领区,“肃清”以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抗日力量。为了适应抗日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在9一11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战区和敌后,主要任务是放手发动游击战争,扩大人民武装,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行动方针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此后,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很快进入高潮,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集中105个团的兵力,在正太路和其他铁路沿线发动了大规模的交通破坏战,3个半月的时间里共消灭日军2万余人,攻克敌人据点近3000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 502公里,缴枪5 600余支、炮53门和大量军用物资。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鼓舞了中国人民胜利信心,受到国内外舆论的称赞。在战役中,八路军伤亡1.7万人。战役后,日军向华北增兵,开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残酷“扫荡”。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八路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冀鲁豫五大块敌后抗日根据地,部队壮大到40万人,华北敌后战场已经成为中国抗日的主要战场。 在华中,抗日相持阶段到来后形势变得十分复杂,新四军在敌、伪、顽势力的包围中,处境异常困难。中共中央根据形势提出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并先后派出部分八路军南下协助新四军作战。华中敌后游击战争逐渐进入高潮。到1940年底,新四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

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小时候对日本的仇恨只是出于对银幕上这些猥亵形象的厌恶,并不知道那些日本兵对中国作过些什么!后来上学以后学习过历史知识之后,知道了731部队的惨无人道,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灭绝人寰,知道了60年前整个国家都在流血,知道了那场战争,那场悲剧的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对我们的国家曾经如此惨遭凌辱而黯然神伤,而上学期间的几次如撞机事件、大使馆被炸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更让我认识到不忘国耻,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那时候对日本有了刻骨的仇恨。 我个人理解,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多的不是技术上所说的胜利,其实并没有最终把日本打垮,只是日本受苏联和美国的打击之后,战略上不得不宣布投降。我这么说,并不是抹杀抗日先烈的功绩,相反的,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是中国无数热血男儿用头颅和鲜血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日军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潭,我们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愤然抗争8年就已经是一种胜利。战争已经过去60年了,看似我们并没有必要在次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此我援引鲁迅先生的一个段落:“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历史不容忘记,南京城30万冤魂不容忘记,被日本蹂躏半壁江山不容忘记!古语云:知耻而后勇 我们的民族已经站立起来,但是我们的国家还远不够强大,我们只有不忘国耻,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是血淋淋的,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留给我们的深痛的教训。战争是残酷的,受害的是老百姓。战争的胜利是有老百姓的血、泪、汗和生命换来的。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希望发生战争,让我们杜绝战争,迎接和平,让整个世界充满笑声和快乐!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聂帅南 民族精神代表着一个国家主要的精神支柱,是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生存影响力,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面貌、性格、意志、活力。一个国家民族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其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国土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云南省还要小。日本的天然资源匮乏,矿石、石油、煤炭、粮食等主要的生产资料基本都是依赖于进口。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是地震、海啸的多发地。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日本人民所特有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和迫切需要出人头地的自尊意识,在这种意识下,也深厚培育了日本民族天然的对内积极奋发图强、创新思变的进取精神,以及对外不断寻求拓展,甚至不惜声誉去掠夺侵占他人资财的野性。 近代历史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是日本开始吸收西方文明,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主张,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转折,长期的孤立与对西方工业强国的依赖,使日本产生了强力的危机感,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感,日本在这一时期,大力开展西化教育制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到了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1904-1905年,日本又在中国的东北旅顺发动了日俄战争,强烈的占有欲望深入

了日本人的骨子里。现代史上,日本尽管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日本几乎同时是在与中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朝鲜、美国及苏联交战。日本战败后,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战争赔偿和恢复重建,再之后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经历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和稳定期发展,奠定了日本稳居世界经济文明强国的领先地位。 日本何以能死而复生,从战败国的废墟瓦砾中崛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在二战后的六十多年复兴中,日本何以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引领世界的潮流?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本人利用今年暑假的日本实地考察感受,谈谈对日本民族精神的一些认识,并希望在国人举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汲取日本民族精神中有益的成分。 一、日本天然的忧患危机意识忧患,激励了世代团结奋斗精神 长期以来,日本人有一种生存危机和前途渺茫的不安感,地震、火山、海啸不断,时刻给日本人带来不确定的创伤。日本资源匮乏,使得日本人缺少生存为继的依托,有今天不知明日事的忧愁。日本由众多岛屿组成,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缺少平地,生活、开垦极是问题。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资料统计,这些年基本上有60%多的粮食需要依赖进口;几乎没有石油,原油99.7%依靠进口;四分之一的天然气需要从周边国家购买;铁矿石、铁矾土100%进口,铜、锌、盐等地矿资源需要大量进口等。所以,日本人感到自己远没有资格和资本去与其他一些资源国家相提并论,要想自己过得比别人好,就只能

10.如何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心理分析

人性的湮灭 ——南京大屠杀背后日军心理分析 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 0912087 谈姝彤 手指划过摆放略显凌乱的一丛丛图书,微黄的纸张弥漫着历史厚重的尘埃气息。在这一一方狭小的属于南京大屠杀的空间里的每一寸地方,纵是七十多年厚厚的尘埃遮盖,仍有丝丝血腥透体而出。拭去尘埃的掩盖,响起的是在那个悲怆、凄厉的年代下一曲民族的悲歌和三十万人哀切愤怒的嘶吼! 自1931年,日军在东北人民头上举起森冷的屠刀后,侵略者的脚步沿着北平-天津-洛阳-上海-南京这样一条撕裂中国东部的路线来到了南京——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的首都。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攻陷南京后,在这座李白笔下“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的六朝古都中,屠杀了超过7万的中国守军以及20多万手无寸铁的民众,制造了二战史上骇人听闻、惨绝千古人寰的惨剧。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著手,延伸的距离约321688.8米,约有36个长城那么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1200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结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七十四层楼高。兽性的日军残酷的把中国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子集合起来驱赶到市郊,或遭机关枪扫射倒地;或被日军当作肉靶,用来练习刺刀,并进行斩首比赛;或在人身上浇满汽油,活活烧死;或是把人活埋,烧烤;甚至,让军犬活活撕裂,并有近八万名妇女遭日军强暴凌虐,许多日军不仅强暴妇女,还取出内脏,切下胸部,活活钉在墙上。 在痛思历史的同时,我们也不禁疑问:如果只是因为上级的命令,日本士兵是如何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是事情的?因此,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士兵有如此残暴到湮灭人性的行为,不仅是因为上级的命令,更多的是他们的心理原因,心理上的扭曲让他们从人转化成禽兽。下面,本文将从5个方面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分析。 武士道精神的的浸淫 日本的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它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武士道指导日本武士视杀人为“友谊”,如“斩舍御免”的规矩,就是武士如果认为自己受辱,即可杀死对方,不受法律制裁。日本武士以“杀人”为职业,有“刀不虚出”的规矩,指武士拔刀后必须有斩获才能入鞘等等。 而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更是经历了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当权者突出强调“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所有的这些武士道的精神,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都有体现,他们展开的杀人竞赛,“百人斩”,强奸妇女甚至老襦幼女也不放过,并将失去抵抗的中国俘虏成批地砍杀,都表现了日本武士道的本来面目。 因此,在这种“嗜杀”的武士道行为指导下,不仅仅是南京,日军从军官到普通士兵在中国其他地方犯下了累累血案。鉴于屠杀事件太多但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了。

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留下的遗憾

[思路分析] 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活动: 1、甲午战争。侵占中国台湾。 2、八国联军侵华。日本是八国联军中出兵最多,最为凶恶的敌人。 3、一战中侵占山东、胶济铁路。 4、大规模侵华战争(1931年到1945年)。 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明治维新不久,日本就确实了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即“征韩侵华”政策。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暴飘泊于台湾岛,其中54人被台湾高山族人误杀,其余12人被官府护送回国。琉球本是中国属国,与日本毫无关系,但日本竟然称琉球是日本属国,于1874年出兵台湾,清朝调兵布防,双方最终在英、法等列强的调解下,签订了《北京专约》。〈专约〉中声称琉球是日本属国,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清政府以“抚恤名义”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1879年4月4日,日本以武力吞并了琉球,改为冲绳省。 吞并琉球后,日本便一步步实施侵略朝鲜的计划,并意欲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5月,日本出兵朝鲜,并不断挑衅中国驻朝的军队,蓄意挑起新侵略战争。1894年7月25日凌晨,当清政府海军护送清军入朝的“济远”、“广乙”、“操江”三艘军舰行至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时,日本海军突然发动袭击。牙山海战揭开了日本酝酿已久的侵华战争的序幕。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史称“甲午战争”。战争爆发后,尽管清军爱国将士进行了英勇的抗击,出现过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也出现过甲午海战这样壮烈的激战场面,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和主政者的妥协,中国还是以惨败告终。1895年4月17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在俄、法、德三国干涉下,日本事后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1900年,西方列强以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为借口出兵中国。日本出兵2万余人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兵力占到侵略军总数的40%。随后,日本又伙同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获得了在北京、天津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的权利。凭借这一权力,日本于1901年10月在天津设立“清国驻屯军“,长期横行于京津地区,成为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的一个重要桥头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政府利利用西方列强参加一战无暇东顾的机会,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进而控制整个山东地区。 奉系军阀曾长期得到关东军的支持,日本企图通过控制张作霖,以扩大在东北的殖民利益,但是由于张作霖的“不合作”和奉系军阀势力的衰落,关东军决定除掉张作霖,另换傀儡。1928年6月3日,张作霖乘专列从北京撤回沈阳。次日清晨,当专列行至沈阳南郊皇姑屯的铁路桥时,大桥突然被关东军秘密安放的炸药炸毁,张作霖重伤而死,这就是“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后,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掌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日本竭力向张学良施加压力,试图阻止东北军和东北地方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以便继续推行“满蒙分离”政策。但是张学良顶住了关东军的种种威逼利诱,毅然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历史遗憾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场反侵略民族战争,同时也在世界历史的坐标轴上留下了光辉的轨迹。 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第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晚清以降,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逐步进入了条约体系社会。面对列强所设置的条约枷锁,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不屈的抗争,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数次对外战争的失利,中国人民自卑到了极点。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民族自卑、崇洋媚外、迷信天命等心理成为了当时中国人普遍心态,这些心态严重地制约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但抗日战争则打破了这一消极心态,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彻底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这极大的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