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文选

苏轼文选

苏轼文选
苏轼文选

唐宋八大家”,向以苏轼的散文流离多姿。

据史料记载,苏轼对散文用力甚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

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

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着,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文与可篔鳝谷偃竹记》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

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

苏轼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

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苏文、苏词等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1、主要作品

①古文

《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等

②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③词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④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等。

2、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代表作:

《前赤壁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你听过古代有散文吗?他的诗集主要有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石钟山记》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尽)》

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2《记承天寺夜游》

《范增论》

《贾谊论》

《东栏梨花》

苏轼自勉对联: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代表作:

《前赤壁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浣溪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苏轼,四川人,和李白是老乡,属牛,和李白一样,都是牛人,摩羯座,这倒和他豪爽旷达的性格不太相符,生于宋仁宗时期,死于宋徽宗登基后第二年,一生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终年65岁。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子,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名留青史,就差舞剑了,可惜宋朝崇文抑武,否则以苏轼的天赋异禀,定也如李白一样文武双修,笑傲江湖了。

宋诗虽不如唐诗,但苏轼的诗在宋朝也堪称一流,相比陆游是差点儿,毕竟老陆是现在存诗最多的诗人,高达九千多首,无人能敌。

词是苏轼的强项,也是苏轼名垂千古的资本,彼时主要流行伤情悲爱的婉约派词作,以柳永的作品为代表,苏轼摆脱音律的限制,自成一派,首开豪放派先河,词作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充满豪情壮志。

苏词被经常诟病的一点就是有很多地方音律不准,不合常规,这反而恰恰说明了苏轼的创新性,他写词不再仅仅为了唱和而用,而是为了抒情言志,更注重词意的表达,而非迎合音律。

他提倡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音律对词的束缚和限制,使词像诗一样可以自由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情怀和个性。

在苏轼以前,词一直以诗的附属物存在,所谓“诗尊词卑”、“诗雅词俗”,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一直被视为“小道”、“艳科”,主要供文人雅士寻欢作乐时唱和所用,柳永的词更是将此点做到了极致。而苏轼将词提高到了与诗平起平坐的位置,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写文章是苏轼的看家本领,是他扬名立万的本钱,一开始苏轼并未写词,而是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靠这个他得到了文坛大佬欧阳修的赏识,并由此晋身仕途,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点他要比柳永强得多,因为科举考试主要考的是写文章的水平,显然柳永这方面不怎么样,所以考了四次都没有及第,而苏轼第一次参加科考就高中榜眼,要不是欧阳修以为苏轼的文章是自己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才没给状元。

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轼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再加上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就是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

书法,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他的书法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洒脱,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他的书法代表作品《黄州寒食诗帖》笔酣墨饱,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成为千古名作,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绘画,虽不是苏轼的最强项,但他的理论水平很高,认为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苏轼不仅有才,官做得也不错,虽然屡遭贬斥,但也曾风光一时,做到过礼部尚书这样的高官,这与李白、杜甫、柳永这帮苦逼比简直是高到天上去了,死后还被追赠为太师,这可以说是文官最高的荣耀。

苏轼女人缘也不错,因为长期居于高位,经济条件不错,收养了不少姬妾,只在晚年被贬到海南时比较凄惨,其余的时间基本没缺过女人。

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都姓王,结发妻子王弗,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还有个他的侍妾王朝云,也是他中晚年的红颜知己。

苏轼结婚比较早,19岁就结婚了,他的老婆王弗是他老师的女儿,他俩之间还有个浪漫的故事。

苏轼年少的时候在四川眉山市青神县的中岩书院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最爱的女人王弗,所以现在青神县的宣传语是“青神,苏轼初恋的地方”。

中岩寺里有一泓碧水,清澈见底,景色怡人,更奇的是人一拍手掌,池里的鱼就会闻声跃出水面。这里还没有取名,于是苏轼的老师召集众学子以及当地的秀才、才子等为这汪碧水取个好名字,众人竞相取名,但没一个让人满意,最后苏轼大笔一挥,写下“唤鱼池”三个字,众人齐称好,这时,苏轼老师的女儿王弗差丫鬟送来一张纸,上面也写着“唤鱼池”三字,众人无不称奇,苏轼与王弗的想法不谋而合,苏轼老师情不自禁地说:“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他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于是将爱女许配给了他。这就是“唤鱼联姻”的佳话,那年苏轼19岁,王弗16岁。

王弗知书达理,颇通诗文,不仅是苏轼的贤内助,还是苏轼的灵魂伴侣,俩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王弗27岁就因病去世,留下一个6岁的儿子,这是苏轼心里一辈子的痛,在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情深意切,字字断肠,可见苏轼对她的爱之深。

王弗死后,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这是王弗临终前安排好的事,王闰之性格温顺,贤惠善良,善操持家务,为苏轼生了两个儿子。但遗憾的是她不懂诗文,没什么文化内涵,更多的是照顾苏轼的饮食起居,是个称职的家庭主妇。

她21岁嫁给苏轼,46岁因病去世,陪伴了苏轼足足25年,虽然苏轼对她的感情没有对王弗那么深,但也算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良伴。

苏轼一生风流,有过很多姬妾,这也过得比李白、杜甫、柳永他们滋润得多,他最爱的侍妾是王朝云,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

苏轼有一首很著名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似写西湖美景,其实描写的是王朝云。

王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杭州名妓。当时苏轼被贬在杭州为官,与友人同游西湖,期间招王朝云等歌妓娱乐助兴,王朝云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在众多歌妓中特别出挑,让苏轼一见倾心。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

王朝云恰转到苏轼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素颜淡妆,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仿似那空谷幽兰,别有一番韵致,让苏轼彻底沦陷了,于是挥毫写下那句著名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时王朝云只有十二岁,苏轼已年近40,苏轼将她收为侍女,成年后转为侍妾。王朝云陪伴了苏轼23年,34岁因病去世,还为苏轼生过一个儿子,为此子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惜天不遂人愿,此子未满周岁就因病夭折了。

王朝云不仅能歌善舞,对诗文、佛学都很了解,很好地弥补了苏轼老婆王闰之不通诗文的缺憾,成为苏轼重要的精神伴侣、红颜知己。

据明人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有一次苏轼吃饱了饭没事干,摸着肚子问左右:“你们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有人答:“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又有人答:“满肚子机械。”“机械”是巧诈、机巧的意思,这里可引申为聪明。苏轼也认为不当,这时朝云答曰:“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事可见。王朝云在苏轼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当苏轼晚年被贬到广东惠州的时候已年近60,此时王闰之已去世,其他姬妾走的走,送人的送人,只剩王朝云一人陪着他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苏轼还专门为此事写了一首诗,第一句就是“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乐天是白居易,杨枝代指白居易的一个爱妾,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

的美妾樊素便偷偷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句曰“春随樊子一时归”;伶元是指晋朝的刘伶元,通德是他的爱妾樊通德,二人情笃意深,经常谈诗论赋,议古说今,通德追随伶元一生,不离不弃,时人称二人为“刘樊双修”。这句诗意指王朝云不似樊素而似樊通德,与苏轼患难与共、生死相随,让垂暮之年的苏东坡非常感动。

可惜红颜薄命,王朝云在惠州一病呜呼,年仅34岁,苏轼晚年失爱,痛彻心扉,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并留下一对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饱含着苏轼对王朝云的深情厚意。

才子多风流,说完苏轼的女人们,该说说他的男人们了。

苏轼性格豪爽旷达,诙谐幽默,出了名的爱开玩笑,交友广泛,朋友遍天下。最好的朋友肯定是他的亲弟弟苏辙,也是个大才子,是苏轼一生最信任也是最重要的男人。

苏辙比苏轼小两岁,双鱼座,浪漫多情,比苏轼多活11年,终年74岁,堪称高寿,文章没有苏轼出名,但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官做得比苏轼好,做过尚书右臣、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并被封为开国伯,死后追封为魏国公。他与苏轼、他们父亲苏洵合称为“三苏”,有对联赞曰:“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父子三人都很牛逼,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曹操、曹植、曹丕算一个,还有谁呢?

苏轼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临死前没有和兄弟苏辙见一面。苏辙在万分悲痛中为其兄写了墓志铭,文中写道苏轼去世后,“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由此可见苏轼声誉之隆、地位之高。

苏轼还有四个重要的学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世人称之为“苏门四学士”,其中尤以黄庭坚和秦观为大众熟知。黄庭坚小苏轼8岁,秦观小苏轼12岁,年岁相差不大,可以说是亦师亦友。

黄庭坚也是有名的才子,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极其推崇杜甫,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黄庭坚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与苏轼皆为“宋四家”的一员。苏轼与黄庭坚年纪相差不多,兴趣相仿,意气相投,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关于他俩之间的轶事也很多。

苏轼喜欢美食,有著名的东坡肉和东坡鱼。一次,苏轼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其又是来蹭饭的,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您请教,敢问先生的姓氏“蘇”字怎么写?”苏轼答道:“蘇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

黄庭坚接着道:“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鱼不能放在上面,还是快拿下来吧!”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秦观,字少游,是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其虽然师从苏轼,但其作品多以婉约著称,被称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忧伤,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四库全书目提要》亦称秦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的李调元甚至赞其“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苏轼也称赞秦少游有屈原、宋玉之才,他的代表作《鹊桥仙》可谓家喻户晓,其中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堪称千古绝唱。

有关秦观最出名的轶事是他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在故事里,秦观不仅是苏轼的学生,还成了苏轼的妹夫,关系更进一步。

“苏小妹洞房三难秦少游”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但其实苏轼没有妹妹,也从未在其作品中提过与秦观有姻亲之事,这只是后世文人编的美好的爱情故事罢了。

秦观虽小苏轼12岁,但情深不寿,他却先于苏轼一年去世,苏轼闻之心痛不已,提笔写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足见两人感情之深。

苏轼与一个和尚朋友的故事也广为人知,和尚法名佛印,与苏东坡过从甚密,称为至交。两人应酬文字很多,南宋时出现题为苏轼撰的《东坡问答录》(又名《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所记皆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往复之语。

他俩之间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例如,有一天,两人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着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大多都为后人杜撰而成,但很有趣,也就无所谓真假了。

中学有一篇明朝的古文《核舟记》,描写了一个巧匠用果核雕刻的小舟,小舟上刻有三个人,正是苏轼、黄庭坚和佛印,足见三人的友情世人共知。

苏轼还有一个重要的男人,不得不提,章惇,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现在不是很出名,但在当时绝对是风云人物,是王安石的重要盟友、得力干将。

苏轼和章惇认识很早,他们本是同科进士及第,但章惇确实也是个牛逼人物,那次科考苏轼是榜眼,状元是章惇的侄子,章惇名在其侄之下,他深以为耻,竟然

放弃进士,公开违抗皇命拒不受敕,扔掉敕诰跑回家了,真可谓千古第一人。如果柳永、杜甫地下有知,一定会哭醒过来。

过了两年,他又参加科考,名列第五,任陕西商州令,此时苏轼任宝鸡凤翔府节度判官,这也是苏轼的第一个官职,两地离得很近,两人年岁相仿,章惇比苏轼大两岁,兴趣相投,结为好友,经常一起出游。

章惇有名的胆子大,连生性豪爽的苏轼都自愧不如。有一次他俩一起游玩南山诸寺,听说寺里有怪物害人,人们不敢住宿,但章惇一点都不怕,他住下后,怪物都不敢出来。后来他俩来到仙游潭,下临万仞绝壁,岸边道路很狭窄,仅有一根横木当作桥用。章惇想推苏轼一起过去,但苏轼不敢。而章惇像走平常路似的,用绳子缠在树上,踩着树就过去了,在万仞绝壁上面不改色,用毛笔在石壁上留言道:“章惇苏轼来游。”

事后苏轼拍着章惇的背佩服道:“您一定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答曰:“连自己的命都敢拼的人,一定能杀人啊!”章惇大笑。

还有一次,他俩在山寺里喝酒,下人报告说有老虎出现,二人正喝得豪性大发,勒马同往观看。离老虎还有数十步,马受惊不敢往前。苏轼说:“马都这个样子了,还往前干什么?”于是掉头回去了。章惇独自鞭马继续向前去,说:“我自然有道理。”快接近老虎的时候,他取出铜沙罗在石头上使劲敲打,老虎随即受惊逃跑。章惇很得意,回去对苏轼说:你可不如我啊!

面对如此强悍的章惇,苏轼也只能甘拜下风,赞章惇道:“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可惜后来二人因政见不同分道扬镳,章惇支持王安石变法是坚定的改革派,而苏轼反对变法,属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改革派史称“新党”,保守派史称“旧党”,自王安石变法开始,宋朝的官场就被新旧两党的争斗搞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也加速了北宋王朝的覆灭。

章惇虽与苏轼政见不合,但他们有十几年的兄弟之情,当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命悬一线时,章惇挺身而出为苏轼说话。

宰相王珪对宋神宗说:“苏轼对于陛下有不臣之意。”神宗惊道:“苏轼的确有罪,但对我还不敢这样吧,你怎么知道的?”王珪说:“有苏轼的诗为证。他曾作《桧》诗:根至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龙本在天上飞,苏轼却要求地下的蛰龙,还要在九泉之下去求,这不是诅咒陛下,要造反吗?”

这明摆着诬陷苏轼,章惇听不下去了,反驳道:“龙并非专指人君,大臣也可以被称为龙。”宋神宗点头表示赞同说:“诸葛孔明被人称作‘卧龙’,东汉颍川有‘荀氏八龙’,难道他们都是人君吗?对于诗作,怎么能这样议论呢?他自己咏叹桧树,与我有什么相关呢?”由此看出,宋神宗不失为一代明君,因为章惇的搭救,宋神宗遂减轻了苏轼之罪。退朝之后,章惇指责王珪道:“相公为什么

要这样做,难道想灭掉苏轼一族吗?”王珪说:“这是舒亶说的。“章惇怒道:“那他的唾液您也吃吗?”

王珪可是宰相,章惇这明显是以下犯上,仅从此事足见章惇对苏轼的兄弟之情并未因政见不同而有所改变。

章惇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做事雷厉风行,说话精辟入里、不讲情面,时常被人认为是尖酸刻薄,在朝中也是常受排挤。他做事很有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即便是曾经提拔过自己的王安石的弟弟犯错,他也没放过,因此和王安石闹翻了,这也让那些讨厌他的人给他扣了个“忘恩负义”的帽子。但他并非严人宽己,他为宰相的时候连给自己儿子加官进爵的后门都不开,仅凭此一点,就可为好官无疑。

他在宋哲宗时期担任宰相,执政期间,贬斥旧党,恢复王安石的变法,但采用取优排劣之法,进行了诸多重大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内整顿吏治,对外开疆扩土,征服西夏,招降吐蕃诸部,可以说居功至伟,丝毫不在王安石之下。但如此牛逼的人物竟被《宋史》归为奸臣之列,实乃千古奇冤。

他被归为奸臣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他执政期间,打压了旧党人士,甚至剥夺了旧党领袖人物司马光、吕公著的赠谥,并毁其墓碑;其实他是反对这样做的,但最后结果如此,他是宰相,自然

把帐算到他头上。其实政治斗争本就是残酷的,旧党执政的时候,对新党人士的打压一样没有手软。

二、宋哲宗九岁登基,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支持旧党,重要司马光等人,章惇常与司马光在高太后面前激烈争辩,言语中甚至对高太后也不敬。高太后掌权八年后死去,宋哲宗对她的长期压制很不满,于是罢黜司马光等旧党人士,全力支持变法,重要章惇,史载哲宗在章惇挑拨下,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这成了章惇是奸臣的头等大罪。

三、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仅从此点就可以看出章惇的性格之直率。哲宗驾崩后,由于哲宗无后,章惇认为依长幼秩序应立简王,但是太后却要立端王,章惇明确反对,并说端王为人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章惇确实大胆,这样的话都敢说,为以后埋下了大大的祸根。最后还是太后说了算,端王即位,也就是宋徽宗。新君上任后,就没有章惇的好日子过了,一贬再贬,最后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臣。

呜呼哀哉!如此一代名相就这样被划为奸臣,所以胡适说的对: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再看看宋徽宗此后的所作所为,就是他葬送了大宋的大好河山,正应验了章惇“不可为君“的判断。

说苏轼为何写了这么多章惇的事?因为章惇和苏轼两个好朋友正好代表了当时官场的新旧两党,苏轼的升迁或贬黜都与新旧两党的争斗有莫大的关系,新党得势,则苏轼被贬;旧党得势,则苏轼被升。凡此种种,通过章惇的遭遇就可略窥一二。

苏轼生命中重要的男人还有他的老师欧阳修,文坛大佬,北宋文学的领军人物,宋朝八大家中的王安石、苏氏三父子、曾巩皆出于其门下。对苏轼有知遇之恩,他称赞苏轼“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正是由于欧阳修的大力夸奖,苏轼才名震京师,从此走上星光大道。

苏轼生命中还有个重要的男人,也是他的偶像,庄子。据苏轼自述,他8岁即拜家乡眉山道士张易简为师,从小就学习道教文化,一身仙风道骨,他豪爽旷达的性格也与此有极大的关系。

随着年岁渐长,他对庄子思想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意思是说:在苏轼未读《庄子》之前,就已形成了与庄子相似的人生观,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待到读了《庄子》,才知道庄子讲出了他心中想讲的话。

苏轼成人后,也经常与道士交往,他除了自号“东坡居士”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号——“铁冠道人”,或者叫“铁冠道士”,所以世人也称苏轼为苏仙。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高中篇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高中篇 该推荐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 一、文学 本领域图书的选择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不再收入,且每位作家一般只收录一部代表性作品。 基本书目 《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 《楚辞选译》,陆侃如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出版社 《唐诗选注》,葛兆光,人民文学出版社 《宋诗选注》,钱锺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唐宋词选》,社科院文学所,人民文学出版社 《牡丹亭》,汤显祖,徐朔方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启功、俞平伯,人民文学出版社 《呐喊》,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 《边城》,沈从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传奇》,张爱玲,湖南文艺出版社 《雷雨》,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 《受戒》,汪曾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棋王》,阿城,作家出版社 《平凡的世界》,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 《黑骏马》,张承志,山东文艺出版社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诗导读》,孙玉石,北京大学出版社

《台湾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重庆出版社 《思维的乐趣》,王小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古希腊悲剧经典》,[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等著,罗念生译,作家出版社《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刀锋》,[英]毛姆著,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里尔克诗选》,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拓展书目 《汉魏六朝诗文赋》,程怡,广东人民出版社 《世说新语笺注》,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 《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 《苏轼诗词文选评》,王水照,上海古籍出版社 《梦溪笔谈导读》,胡道静,上海古籍出版社 《元散曲选注》,王季思等选注,北京出版社 《牡丹亭》,汤显祖著,徐朔方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陶庵梦忆》,张岱,中华书局 《明清小品文选》,张厚余,山西古籍出版社 《儒林外史》,吴敬梓,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间词话》,王国维,上海古籍出版社 《好诗共欣赏》,叶嘉莹,中华书局 《唐诗综论》,林庚,商务印书馆 《唐宋词欣赏》,夏承焘,浙江古籍出版社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商务印书馆

精选优秀作文赏析

高一语文周练:考场优秀作文欣赏 (新课标一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了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考题解析】 XXXX年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考生来说,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题目没有做要求可以自拟,可根据你的立意拟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XXX的一封信”。注意材料中特别提醒,写信人姓名为“明华”。 可以写给老陈,也就是材料中的父亲。从感情上来说女儿报警了,表面上看是大义灭亲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对父亲换一种方式的关心。提醒父亲,注意行车安全,这既是对父亲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其他行人负责,是为了父亲和更多人的安全。所以写给父亲老陈的信,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来写。可以提醒父亲,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 可以写给小陈,也就是材料中的女儿。女儿举报父亲,对她这一行为,你有什么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苏轼的诗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苏东坡的诗文名篇(共16首/篇),感受其诗文风格的多样性。 2.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提示——(1)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诗文来学。(2)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首诗的诗眼,了解诗文的写法和意境即可,不必深究。(3)熟读成诵。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读: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读: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3.於潜僧绿筠轩(节选)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读: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读: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7.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中国古代文学史苏轼

第四章苏轼 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 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 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我”眼中的苏轼 ——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之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湖北省京山市第一中学全荣教学目标: 1、赏析三组词,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情怀。 2、品读两篇文章,探究苏轼心态转变的原因。 3、激发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兴趣,了解苏轼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探究其心态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设计学案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国平说:“在人世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幸福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有一个人,哪怕风雨弥漫,他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般轻盈;哪怕道路曲折,他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哪怕一贬再贬,他也保持着忠贞和道义,在坎坷中徐行,在困苦中吟啸,从容的归去。他,在人生最低的境遇,活出了最高的境界。他,就是苏东坡。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走近词作,走近他的内心。 二、走进苏轼,体会苏轼的情怀 1、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苏轼的心境变化。 第一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第二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三组: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小结:“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他的寂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他的故作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豁达。苏轼在磨难中,心境逐渐由痛苦、悲愤升华为淡定、从容,预示着苏轼开始脱胎换骨,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悄然改变,一颗耀眼的明星划破长空,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孤鸿般悲伤——超然脱俗调适——雨过天晴般解脱)

欣赏作文(13篇)(优秀版)

《欣赏作文》 欣赏作文(1): 欣赏人生 距离,产生美。 如若在人生命的旅途中,偶尔与滚滚红尘产生些许距离,必然是件了不起的事情。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固然是一种超脱。但在白发过后,便会有一些潇洒中的无奈,只有在那昂扬斗志拼搏向前中,在年轻气盛之时,在春风得意之际,能够自主冷静的退在一边,用平静的眼光去看熙攘纷繁的人,那才是一种深远的境界。旁观者清,旁观之时,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一切,必然会发现那人生真谛。 其实,有时候许多人都有暂离喧嚣的体验,登高而望远,山小云淡。在豁然开朗神清气爽之时,感叹宇宙之浩渺,人之若蝼蚁,感悟人世间的盲目与许多的无畏的纷争之可笑之极,见生死离别,一阵唏嘘之后才感叹人生苦短,祸福难测,继而对生命倍感珍惜,热爱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退一步海阔天空。 适时的暂退一旁,欣赏人生。是一种用心进取并非消极退却,在对人生的欣赏中,你会发现人生的魅力与瑕疵由此获得警示,咀嚼人生百味,调节自己的心态,与生活同步,那不就是一种高品位的超然洒脱吗? 欣赏人生,升华出精神财富,没有了对人生的欣赏也就失去了一切。 而我乃平凡之辈,以平常之心来看待人生就如同欣赏美妙的音乐一般,伴着人生的旋律起航,追寻未来。 欣赏人生,是难得的享受。 欣赏作文(2): 欣赏以前的风景

回眸望去,这个以前让我有着六年完美记忆的地方,它仍是这么辉煌。我坐在被树荫遮蔽的长椅上,欣赏着那里的一切。 瓦蓝的轻纱与皎洁如雪的白云缠绕着,阳光沐浴着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透过树枝、树叶的缝隙如鎏金般洒向这塑胶跑道,每一位树兵都怒目圆睁,站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监视着那里的一切。那被阳光沐浴的四个大字闪出耀眼的金光,生生刺痛了我的眼睛。一阵微风吹来,树叶被演奏出了一曲优美动听的歌谣。我尽力把这完美的景象记下,放在记忆深处。 走到教室的走廊,那里早已没有我们以前的打打闹闹。往教室看去,老师在黑板上永无止境的写着,同学们在一旁奋起追赶。一支一支粉笔在老师手上无声的消失,而飞溅出来的粉尘却有着无可代替的知识。阳光从一个窗子洒向教室,一阵凉风,吹翻了书本,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我欣赏着这个教室所拥有的和谐。 走到百花园,一阵香味扑鼻而来。看啊,这是自己以前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拥有着我们最多的回忆。花儿、蝴蝶、蜂儿。一同翩翩起舞,微风为它们演奏着舞曲。这优美的地方,来欣赏的却只有寥寥几人而已,真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个地方,虽然有许多事物已改变包括我们自己。我欣赏着那里的一切,无奈少了我们之前的欢声笑语。我欣赏着这个有我们一齐许下诺言的地方,但诺言早已如同秋天里的落叶已飘走。 时间一去不复返,别等白了头才珍惜。 欣赏作文(3): 欣赏 对手,怎能欣赏?他给你带来困难、带来失落,可谓是人生旅途中的拦路虎。其实,只有懂得欣赏对手,才能真正战胜对手。 那是小升初考试的最后几天,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得恐怖的气氛。我的神经更是绷得紧紧的,像一个吹到极点的气球,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完全炸掉。因为我有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目标:在小学最后一次考试中战胜我的对手我的班长,小郭。 说起她来,我的气是不打一处来。自我认识她以来,她就一向霸占着我梦寐以求的第一的位子。六年了,我无法超越她,她就像一座堡垒,坚固而强硬。她的身影更是像梦魇一般缠绕着我,无法挣脱。 我的心里暗下决心:必须要战胜她!在这关键时刻,我更是务必争分夺秒。可老师却让我们进行一帮一小组学习。更是点名让我帮忙班里的大难题。此时的我像是跌入了无尽深渊。心里愤愤不平地抱怨到:只有几天时间了,为什么浪费在这人身上!我才不管他呢!心眼极小的我几句话把他打发了。就在我沾沾自喜,安然复习时耳边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别担心,我来帮你!不用看也明白,正是我的竞争对手郭妍!只见她笑着将作业本放下,认真的阅读后,开始耐心地讲解,一遍又一遍,一题又一题,每题结束,他们都会传来朗朗笑声。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电子教案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 赏析

走进苏轼 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 1.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苏轼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读李清照诗词文笔记

一滩鸥鹭,一种相思——读李清照诗词文之笔记 (注:宋体文字为原创部分,引用的用楷体或仿宋体加以区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若不是这几句诗词知名度极高,很难相信它们出自一个人之手,然而千真万确,他们均为李清照所作。李清照之文字,体裁各异,内容不一,兼有欢愉之明快,苦难之忧愁,相思之缠绵,拳拳之心语等。从一个才华横溢的妙龄女子,到一个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再到一位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从李清照之诗词(文)里,仿佛可以读懂一个灵魂对这个世界的赞美、忧虑以及愤懑。 与李清照相遇,纯粹是因为书架上久藏的那本《李清照诗词文选评》。自觉为其思考所震撼,与其思虑有共鸣,便打算了解她的身世,探究那段历史。在这一次旅程中,兼窥了北宋社会的风风雨雨,重新接触了苏轼、王安石等曾了解过的大家的侧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清照其人身世的五味杂陈,酸甜苦辣。 一、小荷初露 李清照虽然被归类为“婉约派词人”,大部分词也确实在描绘忧思恩怨,却毫不失“巾帼不让须眉”之傲骨,尤其在其年少力壮时,这种豪放的性格尤为明显: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此词显然有自喻之意,尽显作者之自负与豪情。这首词写于清照初嫁的时期,因此结尾二句还谈不上什么对官场的不满,仅仅是对自己才气的进一步显现而已。“梅定妒,菊应羞”一句,极强的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文坛的藐视,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胆,另外,个人认为还有对作者初露头角时他人的妒忌的讽刺。 这样的一位才女,年少气盛,当然还有清新与喜悦: 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看到“秋已暮”、“荷叶老”,第一感觉就判断这是一首描写秋季凄清寂寞的词,但细看便会发现作者之意恰恰相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啊,荷叶萎谢,剩下点点残花、片片蘋草,但浩渺、潋滟的湖水,金黄的秋山分外与人亲昵,又何尝不是一幅和谐的秋景画。更何况,沙滩上的鸥鹭看似在赌气,原来是在愁作者归去太早呢!这种写法,赋予动物人的动作的同时,又赋予动物人的情感,好不生动。借《李清照诗词文选评》的笔者之言,“诚然,此词的风格基本上保持了婉约词的当行本色,比如作者把自己爱湖山的感情,说成“水光山色与人亲”,把留恋美景的心情,用“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来表达,可谓曲尽人意。但此词又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缠绵蕴藉,而直说“秋已暮”,径夸“无穷好”。如此写来,既不隐晦,又不直露;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感情的抒发。这种含义明白而不一一点破的写法, 丰富了婉约词的表达方式,使其既有隽永深长之味,又有畅亮欢快之情。”

(完整word版)优秀作文赏析与点评

优秀作文赏析与点评:让道德之花盛放 巴尔扎克说:“黄金的枷锁是最重的。”在今天金钱至上的社会,我们的心灵除了容纳物质,还需要留有一方道德的绿洲,滋润干渴的灵魂。 着名学者李汉荣曾说:“站在山里的夜空下,仰望苍穹,发现今夜的天空缺失几颗道德的星星,虽然依旧辽阔无垠,却缺失原有的美丽。”天空的美需要道德之星的点缀才显得浪漫夺人眼球;山川的美需要道德之花的芬芳才显得温柔扣人魂魄;成功的美需要道德之心的指导才显得绚丽让人尊重。可是,在金钱横行霸道的市场中,虽有各种规则制约,但有时它们也被金钱所奴役,仿佛金钱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各种防盗锁,我们看到的虚伪的美食王国里的一幕幕为牟取暴利而践踏道德底线的现象是最好的见证。 俗话说每个人都有背后的黑暗面,而食品便也受人感染了。饭店里桌上绿油油的炒蔬菜背后有黑乎乎的地沟油;香味扑鼻的牛肉背后有粘粘的牛肉膏;金灿灿的炸鸡块背后有辣味的苏丹红;色香味俱全的糖醋排骨背后有被列为危害剂的瘦肉精;或许那酒杯里的酒兑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水;继“三聚氰胺”三鹿奶粉后的含有黄曲霉毒素有毒奶粉把牛奶狠狠地踢出了我们的生活;大而绿得卖相的不孕黄瓜迫使妇女们和少女们把原本营养丰富的黄瓜拒之门外……为了捕获金钱,黑心企业家将道德底线视而不见,破坏市场秩序,危害人们健康,污染道德的清泉,最终他们成了被法律制裁的人,担负了一身罪名的同时也失去了金钱的青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视道德的人,法律无法容忍。没有道德做支撑的事业大厦,在金钱之风的吹拂下,迟早会坍塌;没有道德做根基的千里长堤,最终会因为金钱之蚁的蛀蚀而千疮百孔,不堪入目。当金钱统治了心海,人们就会成为负重前行的奴隶。 在生命的天平两端,我们应该慎重放置金钱的砝码,不要让心灵因为金钱的超载而失衡导致崩溃。用道德做旋律,即使是朴实无华的歌词,也能创作出一段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音乐。因为一句“缺钱不缺德”而被人称为“中国的脊梁”的老郑的行为,就是对道德至上最完美的诠释。数九寒冬,他只穿单薄的衣服,挑着四大包羽绒服穿梭在人群中寻找失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羽绒服给自己穿上,他只说:“咱缺钱不缺德。”“棒棒老郑”是好样的,面对诱惑,他用道德作盾牌,扞卫自己高洁的灵魂不受污染。在他心中,始终留有一块道德的绿洲,那里有圣洁的鲜花在盛放。尊重道德会让我们的心很踏实,让我们不会因金钱而迷失方向,它让我们的步伐更坚定,脚迹更深刻,让我们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站稳了脚跟,而不是当一簇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浮萍。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赏析 1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③。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从教坠:任杨花坠落。②有思:即有情。③缀:连接。 【简析】小雨初晴的欣喜,使院庭的晚照也这般红丽!倒影芙蓉池的楼台,摇漾着动人的金碧,春晚的风,吹动飘拂的柳,含怎样依依的情!池面的嫩荷,不正如伊人饰戴的细巧青细?然而,时光毕竟已流过七载,故园依旧,良月好侣却已零散!过片的赞美由此化为惋叹,朱颜已老的词人,已再无心情赏景主。于是斜阳渐隐,金翠的楼台上,只剩下这位落拓归客的身影,坐对着暮霭四起的黄昏…… 2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3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4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简析】 上片句句藏着一个"春"字。残红褪,柳绵吹少,是春衰的景象;青杏尚小,芳草绿遍,又呈生机勃郁。春光已老,春光犹在,正是这么一个恼人的时节。中间插写的燕子飞来,流水人家,既是补足""的信息,更使画面增添动态的美。花残、杏小、燕飞、水绕,柳绵纷纷芳草处处,不言"春"而春在其中,这叫做"藏中有露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

苏轼作品

水调歌头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

古典诗词书目

一、原典: (书名,作者,注释者,出版社(推荐版本);附,即次级推荐版本)(按:打下划线为简体,加粗为重点推荐。)《诗经译注》(附名物图) ,陈俊英,上海古籍《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诗经注析》(上下),陈俊英、蒋建元注,中华书局附《毛诗正义》(上下),隋·陆德明音义,唐·孔颖达 疏,北大出版社《楚辞补注》,东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楚辞集注》,宋·朱熹 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文选》(6册),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乐府诗集》(上下),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陶渊明集》,东晋·陶渊明,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鲍参军集注》,南朝宋·鲍照,钱仲联集校,上海古籍《李太白集》(上中下),唐·李白,清·王琦注,中华书局《杜诗镜铨》,唐·杜甫,清·杨伦注,上海古籍附:《钱注杜诗》(上下),唐·杜甫,明末清初·钱谦益注,上海古籍《孟浩然诗集笺注》,唐·孟浩然,上海古籍《王右丞集笺注》,唐·王维,清·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岑参集校注》,唐·岑参,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唐·高适,中华书局《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唐·李贺,清·王琦等评注,上海古籍《玉谿生诗集笺注》,唐·李商隐,清·冯浩笺注,上海古籍《白居易诗选》,唐·白居易,顾学颉、周汝昌 选注,人民文学《南唐二主词校订》,南唐·李璟、李煜,王仲闻校订,中华书局《二晏词笺注》,北宋·晏殊、晏几道,张草纫笺注,上海古籍《王荆文公诗笺注》(上中下),北宋·王安石,宋·李壁笺注,上海古籍《苏轼诗集合注》(6册),北宋·苏轼,清·冯应榴注,上海古籍《东坡乐府笺》,北宋·苏轼,清·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上海古籍《李清照集笺注》,宋·李清照,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辛弃疾,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陈子龙诗集》,明·陈子龙,上海古籍《纳兰词笺注》,清·纳兰性德,张草纫笺注,上海古籍附:《饮水词笺校》,清·纳兰性德,赵秀亭、冯统一笺校,中华书局《瓯北集》(上下),清·赵翼,上海古籍《两当轩集》,清·黄景仁,上海古籍《人境庐诗草笺注》(上下),清·黄遵宪,钱仲联笺注,上海古籍《散原精舍诗文集》(上下),清末民国·陈三立,上海古籍《樊樊山诗集》(上中下),清末民国·樊增祥,上海古籍(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78 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入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80 种,上海古籍(入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153种,上海古籍(精读)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1种,中华书局《中国近代文学丛书》,22种,上海古籍二、 现代大家的欣赏著作: 《唐诗杂论》,闻一多,北京出版社《诗境浅说》,俞陛云,北京出版社《唐宋词欣赏》,夏承焘,北京出版社《宋词赏析》,沈祖棻,中华书局/北京出版社《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棻,中华书局《诗词例话》,周振甫,中国青年出版社《诗词散论》,缪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傅庚生,北京出版社《迦陵论诗丛稿》,叶嘉莹,中华书局《顾随诗词讲记》,顾随,人民大学出版社《晚唐风韵》,葛兆光,中华书局(附丛书:)《古典诗词漫话》,15册,中华书局(都是小册子,读起来很舒服)《迦陵说诗》,8册,叶嘉莹著,中华书局三、古代诗话举隅:《六一诗话》,宋·欧阳修,凤凰出版社《沧浪诗话》,宋·严羽,凤凰出版社《艺苑卮言》,明·王士贞,凤凰出版社/齐鲁书社《随园诗话》,清·袁枚,凤凰出版社《人间词话》,清末民国·王国维,中华书局《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繁体)《唐诗纪事》(3册),宋·计有功撰,上海古籍/中华书局(繁体)(附丛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