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肾小管疾病

肾小管疾病

肾小管疾病
肾小管疾病

肾小管疾病

第一节肾小管酸中毒

因远端肾小管管腔与管周液问氢离子(H+)梯度建立障碍,或(和)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离子(HCO3-)重吸收障碍导致的酸中毒,即为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部分患者虽已有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但临床尚无酸中毒表现,此时则称为不完全性RTA。

依据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至少能将RTA区分为近端肾小管RTA,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及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现分别作一简介。

一、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此型RTA最常见,又称为经典型远端RTA或Ⅰ型RTA。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此型RTA系由远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管腔与管周液间无法形成高H+梯度。致此障碍的主要机制有:①肾小管上皮细胞H+泵衰竭,主动泌H+入管腔减少(分泌缺陷型);②肾小球上皮细胞通透性异常,泌入腔内的H+又被动扩散至管周液(梯度缺陷型)。

此型RTA儿童患者常由先天遗传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引起,而成人却常为后天获得性肾小管一间质疾病导致,尤常见于慢性间质性肾炎(见本篇第六章)。

【临床表现】

(一)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入管腔障碍或管腔中H+扩散返回管周,故患者尿中可滴定酸及铵离子(NH4+)减少,尿液不能酸化至pH<5.5,pH下降,血清氯离子(C l-)增高。但是,阴离子间隙(AG)正常,此与其他代谢性酸中毒不同。

(二)低钾血症

管腔内H+减少,从而钾离子(K+)替代H+与钠离子(Na+)交换,使K+从尿中大量排出,导致低钾血症。重症可引起低钾性麻痹、心律失常及低钾性肾病(呈现多尿及尿浓缩功能障碍)。

(三)钙磷代谢障碍

酸中毒能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并使1,25(OH)2D3生成减少,因此患者出现高尿钙、低血钙,进而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高尿磷、低血磷。严重的钙磷代谢紊乱常引起骨病(骨痛、骨质疏松及骨畸形)、肾结石及肾钙化。

【诊断】

出现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化验尿中可滴定酸或(和)NH4+才减少,尿pH>5.5,远端RTA诊断即成立。如出现低血钙、低血磷、骨病、肾结石或肾钙化,则更支持诊断。

对不完全性远端RTA患者,可进行氯化铵负荷试验(有肝病者可用氯化钙代替),若获阳性结果(尿pH不能降至5.5以下)则本病成立。另外,尿与血二氧化碳分压比值(尿CO2/血CO2)测定、中性磷酸盐试验、硫酸钠试验及呋塞米试验等,对确诊远端RTA均有帮助。

【治疗】

病因明确的继发性远端RTA应设法去除病因。针对RTA应予下列对症治疗:

(一)纠正酸中毒

应补充碱剂,常用枸橼酸合剂(枸橼酸100g,枸橼酸钠100g,加水至1000m1),此合剂除补碱外,尚能减少肾结石及钙化形成。亦可服用碳酸氢钠。

(二)补充钾盐

常口服枸橼酸钾。

(三)防治肾结石、肾钙化及骨病

服枸橼酸合剂后,尿钙将主要以枸橼酸钙形式排出,其溶解度高,可预防肾结石及钙化。对已发生严重骨病而无肾钙化的患者,可小心应用钙剂及骨化三醇[1,25(OH)2D3]治疗。

二、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此型RTA也较常见,又称Ⅱ型RTA。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此型RTA系由近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HCO3-重吸收障碍。致此障碍的主要机制有: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侧N a+-H+交换障碍(近端肾小管对HCO3-重吸收要依靠此N a+-H+交换);②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侧N a+-HCO3-协同转运(从胞内转运入血)障碍。

此型RTA也可由先天遗传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及各种后天获得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引起,儿童以前者为主,成人以后者为主。近端RTA虽可单独存在,但是更常为复合性近端肾小管功能缺陷(Fanconi综合征,见本章第二节)的一个组成。

【临床表现】

与远端RTA比较,它有如下特点:①虽均为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但是化验尿液可滴定酸及NH4+正常,HCO3-增多。而且,由于尿液仍能在远端肾小管酸化,故尿pH常在5.5以下。②低钾血症常较明显,但是,低钙血症及低磷血症远比远端RTA轻,极少出现肾结石及肾钙化。

【诊断】

出现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化验尿中HCO3-增多,近端RTA 诊断即成立。对疑诊病例可做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患者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后,HCO3-排泄分数>15%即可诊断。

【治疗】

能进行病因治疗者应予治疗。纠正酸中毒及补充钾盐与治疗远端RTA相似,但是碳酸氢钠用量要大(6~12g/d)。重症病例尚可配合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以增强近端肾小管HCO3-重吸收。

三、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此型RTA较少见,又称Ⅳ型RTA。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醛固酮分泌减少(部分患者可能与肾实质病变致肾素合成障碍有关)或远端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减弱,可能起重要致病作用,为此肾小管N a+重吸

收及H+、K+排泌受损,而导致酸中毒及高钾血症。

本型RTA虽可见于先天遗传性肾小管功能缺陷,但是主要由后天获得性疾病导致,包括肾上腺皮质疾病和(或)肾小管-间质疾病。

【临床表现】

本型RTA多见于某些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肾脏患者(以糖尿病肾病、梗阻性肾病及慢性间质性肾炎最常见)。临床上本病以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为主要特征,其酸中毒及高血钾严重度与肾功能不全严重度不成比例。由于远端肾小管泌H+障碍,故尿NH4+减少,尿pH>5.5。

【诊断】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化验尿NH4+产减少,诊断即可成立。血清醛固酮水平降低或正常,后者见于远端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减弱时。

【治疗】

除病因治疗外,针对此型RTA应予如下措施:①纠正酸中毒:服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亦将有助于降低高血钾。②降低高血钾:应进低钾饮食,口服离子交换树脂,并口服利尿剂呋塞米(furosemide)。出现严重高血钾(>6.5mmol/L)时应及时进行透析治疗。③肾上腺盐皮质激素治疗:可口服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低醛固酮血症患者每日服0.1mg,而肾小管抗醛固酮患者应每日服0.3~0.5mg。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7.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_______________。 8.青色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儿惊风。 9.望舌苔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10.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_______________则甚。 11.滑脉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_______________。 13.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客色 3.大头瘟 4.阴黄 5.假神 6.外感表虚证 7.并病 8.镜面舌 9.绝脉 10.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4分) 2.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5分) 3.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6分) 七、病案分析 赵某某,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选择最佳辨证方法(2分) 2.辨证诊断(5分) 3.证候分析(8分) 中医诊断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 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 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 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 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 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 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 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 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 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Al型题 l·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 B·湿温病证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证 2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湿温潮热 E·骨蒸潮热 3·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 A·进食辛辣 B·剧烈活动 C·衣被过厚 D·睡眠之中 E·气候炎热 4·自汗、盗汗并见"的病理基础是 A·阳气不足 B·精血亏虚 C·阴阳两虚 D·津液不足 E·以上均非 5·日间汗出,活动后更重的称为 A·盗汗 B·自汗 C·黄汗 D·战汗 E·大汗 6·太阳经头痛的特点足 A·前额连眉棱骨痛 B·两侧太阳穴处痛 C·后头部连项痛 D·头痛连齿 E·头痛昏沉 7·痰湿内阻所致头晕表现的特征是A·头晕胀痛 B·头晕眼花 C·头晕昏沉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8·淤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胸痛的特点是 A·胸痛彻背 B·胸痛咳血 C·胸部刺痛 D·胸痛喘促 E·胸痛走窜 9·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船之上,称为A·目眩 B·日昏 C·雀目 D·目痒 E·内障 10·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感血 E·以上均是 11·下列各项,属肝郁牌虚的是 A·肛门灼热 B里急后童 C·大便溏结不调 D·大便完谷不化 E、以上均非 12·大便完谷不化,多见于 A·阴虚 B·脾虚 C·肝郁乘脾 D·伤食 E湿热 13·下列哪项与肾气不固无关 A小便失禁 B·小便涩痛 C·睡中遗尿 D·尿频而清 E·余沥不尽 14·阳虚患者的小便异常,与下列哪项无关A·尿急而涩 B·尿频而数 C·尿清而长 D·尿多而遗 E·尿少而肿 15·下列各项,可见饥而不欲食症状的是A·胃火炽盛 B·胃阴不足 C·胃强脾弱 D·脾胃气虚 E·肝胆湿热 Al型题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 理损害的相关性分 作者:李荣山吴丽然邵珊白波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临床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9月确诊 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原发性NS患者82 例,观察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观察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及尿RBP、α1MG、NAG水平均不同(P<0.05);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重的患者尿RBP、α1MG、NAG明显增高(P <0.05)。结论: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密切相关,肾小管功能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程度。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病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bular dysfunctions and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NS).Methods: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82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S and the biochemical tests about renal tubular functions,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α1 Microglobulin(α1MG)and N Acetyl beta D Glucosaminidase(NAG),were investigated.Results:The degree of tubular dysfunctions and levels of urine RBP,α1MG and NAG differed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glomerular diseases(P< 0.05).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presented with higher RBP,α1MG and NAG levels(P<0.05).Conclusion:Tubular dysfunction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Urine RBP,α1MG and NAG can serve as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

肾小管的常见病变有哪些

肾小管的常见病变有哪些? ( l )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光镜下各种染色均可显示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呈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管腔狭小,严重者部分细胞崩解。电镜下初期可见内质网肿胀,继而线粒体肿胀、囊状改变,甚至崩解,是肾脏缺血、中毒的早期可逆性病变。粗颗粒变性小管上皮细胞结构粗大,病变较重,除线粒体肿胀外尚有线粒体的崩解及融合。 ( 2 )吸收性蛋白滴状变性或玻璃滴状变性:光镜下可见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遍布球状蛋白滴,直径为0 . 5 一2 um ,电镜下主要为电子密度较高的溶酶体。这是由于严重的蛋白尿导致近端小管异常回吸收所造成的,见于严重蛋白尿患者。 ( 3 )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可分为以下类型: l )细小空泡变性:光镜下可见上皮细胞肿胀,胞浆淡染并且遍布微小空泡。这些空泡可以是碳水化合物或糖原的沉积,也可以是脂类物质。电镜下可见很多的各级溶酶体、吞噬泡、脂滴。见于因过量输注高渗性液体而导致的渗透性肾病、先天性糖蓄积肾病,以及因缺氧、中毒和大量蛋白尿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2 )粗大空泡变性:光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边界清晰的巨大空泡。电镜下可见界膜清晰的空泡,或由于细胞基底膜内折扩张造成。主要为细胞水盐代谢障碍所致。见于低钾血症和大量糖原沉积所致的l 肾损害。 3 )等立方空泡变性:为最特征性的病变,空泡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段,空泡含液体而非脂质。此病变需与等渗性利尿剂造成的小管空泡变性相鉴别。 ( 4 )肾小管上皮细胞融合: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融合可导致多核巨细胞形成,见于各种慢性损伤。 ( 5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积:患者尿内出现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胆色素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吸收作用,胞浆内出现相应的血色素、肌红蛋白素、黑色素、胆色素等沉积。老年患者或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脂褐素沉积。( 6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包涵体:缺血和中毒可引起小管上皮细胞损害。光镜下缺血性小管上皮细胞损害散在分布,病变较轻,仅类及小管的某个节段。而病毒感染和铅、秘等重金属中毒性小管损伤则往往相反,病变范围广,累及大多数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出现核内或胞浆内包涵体。 ( 7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细胞染色质深,常失去沿肾小管基底膜单层规整排列的特点,呈现大小不一、排列紊乱的形态。 ( 8 )萎缩:小管萎缩的程度,常与间质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相平行。而各种肾小球疾病及间质性肾炎引起的肾小管萎缩,常伴有严重的纤维化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来源:上海市医师协会资料提供,版权所有

《中医诊断学》考试资料

中医诊断学 各位同学:根据我们实践操作,考试资料内容有80%左右相同,但是题目的顺序会不同。请一定要认真看清楚题目,查找答案答题。如果题目不在我们提供的的考试资料里,自己就在百度查询。 答题时间为120分钟。答题完毕确认无误之后请点击交卷按钮交卷(考试期间不要随意关闭界面,否则网络平台自动计算已考1次。超出规定答题时间,系统自动会提交。)。您有3次答题的机会,请按照我们的资料来答题,尽量考高分,争取考一次就过关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道小题,总分值60分) 1.胸胁胀闷,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黯,脉涩,此属: (2分) A气滞血瘀证 B寒凝血瘀证 C血热互结证 D气虚血瘀证 E血虚气滞证 正确答案A 2.巅顶痛者,属何经病证:(2分) A足厥阴经 B足太阳经 C足阳明经 D足少阳经 E足少阴经 正确答案A 3.舌体短缩,色青紫而湿润,多属:(2分) A气血两虚 B痰浊内阻

C疫毒攻心 D寒凝经脉 E热入营血 正确答案D 4.患者阳强易举,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酸痛,舌红少苔,宜诊断为:(2分)A肾气不固证 B肾阴虚证 C肝肾阴虚证 D心肾不交证 E肾阳虚证 正确答案B 5.苔黑而滑润多见于:(2分) A湿热郁蒸 B阴虚火旺 C热盛伤津 D阳虚寒盛 E热毒深重 正确答案D 6.妇女带下黄臭多属:(2分) A脾虚湿困 B湿热下注 C肝经郁热 D肾气不固 E脾胃阳虚 正确答案B

7.胃热炽盛证,最不可能见下列哪项:(2分) A龈肿齿衄 B舌红无苔 C便秘尿黄 D胃脘灼痛 E消谷善饥 正确答案B 8.大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酸腐臭秽者,多因:(2分)A大肠湿热 B寒湿内盛 C伤食积滞 D脾胃虚弱 E肝胃不和 正确答案C 9.亡阴证的证候特点,错误的是:(2分) A汗粘如油 B口渴欲饮 C身灼肢厥 D小便极少 E脉细数疾 正确答案C 10.血瘀证的常见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2分) A痛如针刺 B腹内癥积 C出血反复不止 D脉弦滑

中医诊断学 一些试题

中医诊断学一些试题 名词讲明题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不证候的差不多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要紧的症状或体征及其连续时刻。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时期。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繁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进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连续淋漓持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晰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表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模糊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讲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惨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聚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峻。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咨询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差不多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咨询、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猎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显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不真假。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得最主要得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 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得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 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得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得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得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 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 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就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得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 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 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得。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得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 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得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得脉象,又称复合脉。

中医诊断学教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 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 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 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简要介绍。 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

中医诊断学简答题

名词解释 1.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 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 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 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 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 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 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 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 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 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 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 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8. 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 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 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 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 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 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34. 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35. 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36. 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诊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 二、问诊的方法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7.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 四、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 精神情志 包括生活起居 饮食嗜好 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问现在症 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

(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 1.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 寒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四)常见的寒热症状 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其机理是,外邪袭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里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与气血津液病证

一、单选题 1.与生活接触最有关的是什么病症() A.头痛 B.中风 C.水肿 D.消渴 E.肺痨 2.下列哪项不属于湿证的证候() A.全身困重 B.口淡吐涎 C.恶心纳呆 D.脘腹痞胀 E.苔腻脉滑 3.对湿证的下列认识哪项不对() A.起病较徐缓 B.病势多缠绵 C.易阻滞气机 D.多困遏清阳 E.一般从寒化 4.湿证的下述分类,哪项少见() A.外湿 B.内湿 C.虚湿 D.寒湿 E.湿热 5.对外燥证的下述认识,哪项不对() A.以干燥为主要证候 B.与内燥毫不相关 C.多见于三秋季节 D.干燥少雨之地常见 E.阴液亏少之人易患 6.下列哪项最不宜视作感受寒邪() A.淋雨下水 B.服寒凉药 C.衣单露宿 D.食生饮冷 E.冰敷胸腹 7.暑闭气机证的特征表现为() A.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B.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C.神志昏迷,抽搐惊厥 D.胸闷,腹胀,苔腻,发热 E.恶寒,发热,身痛,无汗 8.“中风”后肢体瘫痪,卧床已年余,臀部生褥疮,不红不痛,气短息弱,食少声低,面色淡白,舌

质浅淡,脉沉细无力() A.阳虚血瘀证 B.气虚血瘀证 C.气血两虚证 D.气阴两虚证 E.气滞血瘀证 9.津液亏虚与下列哪项的关系不密切() A.燥证 B.阴虚证 C.火热证 D.血虚证 E.气滞证 10.痰饮、悬饮、支饮、溢饮主要是根据下列哪项而命名()A.饮邪的性质 B.饮停的部位 C.饮邪的多少 D.饮停的先后 E.饮停的原因 11.下列病症哪项一般不是痰阻所致() A.喉中如有梅核 B.中风痰鸣不语 C.痫病昏仆吐涎沫 D.颈部肿大如瘤 E.肺痨盗汗低热 12.以下哪个证一般临床未见() A.水气凌心证 B.肺虚水停证 C.脾虚水泛证 D.肾虚水泛证 E.风水相搏证 13.与气虚兼并的虚证,下列哪项少见() A.气血两虚 B.阳气亏虚 C.气虚阳浮 D.津气亏虚 E.气阴两虚 14.下列哪项不是痰与饮的共有症() A.形体肥胖 B.头晕目眩 C.咳吐涎沫 D.舌苔白滑 E.胸闷脘痞 15.下列哪项不是津液亏虚证的表现() A.小便短少而黄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诊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 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 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 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 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 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 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名词解释)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 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P190) (二)望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 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 现。)P191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 2.望苔质 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 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金破不鸣:久病喑哑失音,多属虚证,常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子喑:妊娠末期出现声音嘶哑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为谵语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为郑声 呼吸(喘与哮的异同)P200 咳嗽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属肺热。 咳有痰声、痰多而易于咯出,多是寒咳,或为痰饮、湿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一.嗅病气 尿臊气(氨气味):水肿晚期病人。 烂苹果气(酮体气味):消渴病病人 第三节问诊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每种热型的主病→填空、选择) 1.但热不寒 恶寒: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 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 2.但热不寒P205(名词解释) 壮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C,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阳明潮热:病人常于日晡(下午3~5时)阳明旺时而热甚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脏腑在舌面上的相关分布,舌尖属() A. 肾 B. 肝 2. 潮热而兼胸闷不饥、头身困重者,多属() A.表寒里热证 B . 寒热错杂证 C.上热下寒证 D '. 半表半里证 7.病人饭后神疲,困倦易睡者,多属()° A.痰湿中阻 B. 脾气虚弱 C.心肾阳虚 D. 热入心包 8.脘腹胀满,不思饭食, 身重困倦、大便溏薄、 小便短赤 证属()° A.肝胆湿热 B. 大肠湿热 C.脾胃湿热 D. 以上均非 9.目暗睛迷、反应迟钝、: 动作失灵、强迫体位, 是由于( A.肺脾精气衰竭 B. 肝肾精气俱衰 C.心之精气衰败 D. 邪陷心包 10.病人头痛和裹、 肢体困重者为()° A.痰湿头痛 B. 风湿头痛 C.风热头痛 D. 风寒头痛 二、多项选择题 1.舌质紫的主病有 ()° A.热炽 B 寒凝 C. 血虚 D.气脱 E ? 气血壅滞 2.但头汗出一症,多见于 )° A.肺脾气虚 B. 上焦热蒸 C. 中焦湿热 D.虚阳上越 E. 阴虚内热 3.病人语言蹇涩,可见于 )° A.风痰阻络 B. 风痰阻肺 C. 痰火扰心 D.热闭心包 E. 风痰蒙蔽清窍 4.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表现有()° 6.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证属(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C.脾 D. 以上都不是 A. 阳明潮 热 B. C. 湿温潮热 D. 3. 表 4. 症见胸肋灼痛、急躁易怒、 A. 肝火上炎 B. C. 肝火犯肺 D. 5. 微脉主要见于()。 气虚发热 阴虚潮热 )° 发热面赤、无汗 恶寒发热、无汗 头晕口苦、咳嗽咯血、舌红、 肝胆湿热 肺阴亏虚 气虚 脉弦数,可诊断为()

中医诊断学(教材)01

诊法 第一章问诊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 二、问诊的方法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7.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 四、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 精神情志 包括生活起居 饮食嗜好 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问现在症

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 (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 1.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 寒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四)常见的寒热症状 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其机理是,外邪袭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里实热证。 (2)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不超过38),或仅自觉发热。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情志不舒以致气郁发热等 (3)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①下午3-5时热甚,称为日晡潮热,又称“阳明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 ②午后及夜间低热:阴虚、瘀血 ③身热夜甚,可见于温病热如营血。 3.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1)恶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少阳病。 (2)恶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 (3)恶热往来亦可见于气郁化火。 二、问汗 (一)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及诊断意义: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为病理性汗出。是诊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依据之一。 (二)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 1.有汗无汗:可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证之虚实。 (1)表证有汗: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 (2)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 (3)里证汗出:见于里热证;阳气亏虚卫表不固;阴虚内热迫津外泄。 (4)里证无汗:见于久病阳虚或津血亏耗。 (二)特殊汗出:在汗出时间和状况等有特殊表现的病理性汗出。 1.自汗: 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更甚。多见于气虚证、阳虚证。 2.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