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目送 龙应台

目送 龙应台

《目送》读后感

已有近四五年没有写读后感了,因为总觉得那是小学初级班干的事情,说近一点,自己倒是有写一些读书笔记的习惯,可那都是些文学性很强的著作,很少发表自己真实的纯净的想法。可当看完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总有点想拿起笔的冲动,是该写些东西了。

我不想评价这篇文章的文学性,我只想通过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事迹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以前,长时间呆在家里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即使离家到另外一个县城去上高中也不是很远,想家,就一溜烟就回家看看。可如今,跨跃近半个中国的距离,突然间觉得能回家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和爸爸妈妈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和龙应台在书中的描写不同,我可怜得连呆呆的看着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的机会都没有。

上个寒假没有回家直接去了上海,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想到的,只是觉得十几年没见过的叔叔阿姨,瞬间出现在面前是多么的激动,确实十分想念。都说时间是把杀猪刀,当我看到身边的人一下子变得那么沧桑,那么老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明白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艰苦是如此不容易。有些时候真的不忍心,不忍心看到身边的人如此长年累月的劳累辛苦却遥遥无期,何时是一个尽头!我的哥哥为了供我上大学已近两年没回家了,我知道他很想家,我知道叔叔阿姨也很想家,我知道大家都非常想回家,还找着各种理由骗自己!我在那里待了近一个月,懂得了一个定律:所有不能和家人团圆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牺牲者,只能向往那样的生活!当要回家的那天,哥哥特意

送我上车,由于行李挺多,上车后忙扶行李而忘了转身向哥哥和叔叔阿姨说声再见就离开了,心里总是有许多的不足,很深的歉意,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何时,又会在何处。对于我来说,相见就是一种奢侈!然而有些时候也不是不能变的,很难找到一个能真正懂自己的人,分离或许是在逃避,但时间又在苦苦相逼。或许有一天流浪累了,回家好好休息,重新再找找生命的容量,格外有意义。而父母亲从未埋怨过我,他们支持我选择我自己的生活。记得第一次离家上大学时母亲嘱咐我要照顾好自己,要活的开开心心,我懂得了为什么人在离别时总会禁不住掉泪,因为一个人生活!我想有些面孔一辈子都不肯忘记。我每个星期都有给爸妈打电话,可我是一个不善谈的人,而父母亲也不善于表达,特别是父亲,很多时候我和他的通话时间都控制在一分钟以内。其实有些时候觉得老爸是一个经验极其丰富的老汉,看待事情考虑得很周到,只是我和老爸还缺少沟通。对,就是需要沟通!

其实心里还有许多想说的,对父母的话又怎能说完。有些时候真的怀疑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态度适不适合,虽然不反对过滤掉那些十分刺激神经的,但完全把父母关在门外,拒人于千里之外委实不妥。有些时候觉得敷衍绝对是对亲情的残害,在亲情面前是最不需要伪装的!

记得有一位母亲说过:你还未长大,我怎敢老去。听了后总觉得全身颤动。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亲啊,感谢你们,让我存在!

胡禹笔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龙应台目送的心得体会五篇

龙应台目送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下面是关于龙应台目送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龙应台目送的心得体会(一) 我一向喜欢龙应台,像她一样笔锋犀利的作家太多太多,但能够如她般理智客观的却太少太少,那时候读到她写“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崇拜到不行;之后看到她的照片,并不漂亮的中年女人,结合她那句“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便觉得,她必须是将所有的精力都化作了那些睿智的文字,所以才会那样的苍白干瘦。 然而等到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却发现,这个笔锋强悍的女子,竟然也能够那样的温柔婉转。所以当《目送》的集子出来,便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段日子里,一向是我的枕边书。 《目送》共收录了七十四篇散文,里头写的多半是亲情,父亲、母亲、儿子、兄弟……相伴的欢乐;选择的痛苦;放手的无奈,笔触淡然而情感深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繁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

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完这一段时,蓦地有些气短,觉得不能往下翻,就停下来,靠在枕头上想一想,想着想着,便记起少时读过的课文《背影》,朱自清在里头写到父亲翻过月台去买橘子,“父亲是一个胖子”、“他用两手攀着上头,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貌,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小时候读这些,语文教师大赞的“描述到位”、“感情真挚”只是应付考试的笔记,实情自然是一团糨糊,可此刻再回想,却仿佛瞬间醍醐灌顶,开了窍,只是随意这么一想,都觉得眼泪有流下来的趋势。可见是真的长大了。 或许,每个人都会犯下对父母态度不好这样的错误,工作累了、汽油涨了、被老板骂了……不能对老板发作——他会炒你鱿鱼、也不能对路人光火——人家没准会揍你、至于证监会发改委什么的,人家会理你才怪;于是在心里淤积起来,窝上一整天,遇到爸妈的关心便一股脑儿的发泄出来。 其实,大多数的时候,发泄完了,紧之后就是后悔。可后悔完了,有几个去道歉的么? 爸妈又没错,若说有错,那最大的错,大约就是把你生出来,然后一边把你拉扯大,一边还要受气挨骂。而你之所以这样有恃无恐,是你吃准了,他们是唯一、不、唯二、不会不要你,不会离开你的人。 然而,人都是要离开的。 真的到了那一天,大概就是那句大俗话说的,哭都来不及!

淡与深的交融——龙应台散文《目送》赏析

淡与深的交融 ——龙应台散文《目送》赏析 斌霖选 喜欢看龙应台的散文,特别喜欢看她的《目送》,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情感,深深的认识。 作者的笔下,淡淡的文字里诠释的是母亲目送着孩子、与女儿目送着父亲的深深的情感,在这些一个个与自己距离得越来越远的背影,我们看到的不是别离时难分难舍的忧伤,有的只是淡淡的失落,淡淡的无奈,这些淡淡的失落与淡淡无奈里寄托着的不仅是她对儿子与父亲的骨肉之情,更是她对这人生必经一幕的理性思考。文章中的骨肉之情很深很深,深到足以让每一个母亲,每一个女儿热泪满流,但最让我心底一震的是,《目送》里,她注视着儿子和父亲那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的背影,而对于那内心世界里距离越来越深的背影,作者有着的却是深深的理解与欣然接受的旷达情怀,她用淡淡的文字告诉我们,爱是自然的,别离也是自然的,欣然的理解,欣然的接受,让他飞,让他走,不必执着的不放手。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作者一开始似乎预示着这样的结局:孩子总有一天是会长大,会成熟的,那个时候,孩子的人身到他的内心,已完全不再属于母亲了,总有那么一刻,他会因为自己的成长而越出母亲的“树篱”,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也许这对无数的母亲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打击,深深的付出,换来的结局居然是离自己越来越远的背影。或许,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永远无法忘怀孩子小时候几乎完全依附着自己关爱的时刻,这一时刻,孩子的人身,孩子的内心,几乎都是属于母亲的,他受母亲的支配,他心底里紧紧藏着的是母亲。文章中,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孩子与妈妈之间的第一次离别,孩子“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经历了这人生的第一次离别,孩子已渐渐适应了没有了依靠的日子,他一步步的走向成长,一步步的远离母亲的怀抱,一步步的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时候,母亲已不再是他心里的依靠,甚至成了与他再没有了共同语言的代沟,于是,十几年前的分别一幕是孩子依恋着母亲高大的身躯,委屈的不愿意离开他这把生命的保护伞,十几年后,却成了“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而儿子,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母亲还是那样痴情的目送着儿子的背影,她“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母亲看到的,是儿子“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儿子与母亲的心灵距离已走得远远的,送孩子上学的时候,“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如果说,母亲曾经深深的植根在孩子的心底,那么,在儿子长大的瞬间,孩子已经把母亲从他的内心世界里不自觉的赶出来了,并且加上了一堵厚厚的墙,一堵有门而母亲却打不开的墙。那仍然还是母亲的孩子,可是,孩子更是孩子自己。母亲再也无法猜透孩子的心,再也无法走进孩子的心了。 母亲与儿子的送别,女儿与父亲的送别,这两者似是截然相反的,对比于儿子的“残忍”,女儿似乎是时时刻刻的爱着父亲,对比于正为儿子疏离而无奈的母亲,父亲似乎旷达的接受着,甚至,父亲还刻意的提醒着自己与女儿之间的距离。“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