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农业概况.doc

日本农业概况.doc

日本农业概况.doc
日本农业概况.doc

日本农业1

一、日本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1.239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城市人口占77.4%。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

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

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

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

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

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

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1.1亿-1.3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7.1%(农业占6.4%),第二产业占33.3%,第三产业占59%。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1993年日本的农业总产值为10.56万亿日元,总农户数364万(1994年),农业人口1279 万,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0.3%。1992年,“大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2.5%左右,“小农业”(农牧业)占1.6%。1994年农户平均总收入为909.1万日元,其中农业收入占17.5%、非农收入占60.5%、其他占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508.3 万公顷,占国上面积的13.5%。其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24.3万公顷。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104.8%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4年人均耕地0.041公顷,是典型

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1.7万亿日元。后

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1993

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10.56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而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1994年的36 4万,其中销售农户278万多。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

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

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数,达70%。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此外,以销售为目的的协业(合作)经营体的水田规模的扩大也很显著,平均每个经营体的耕

地是农户的19倍。通过农地的流动使土地集中和扩大规模,是日本政府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3.农户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商品率高 1994年,销售农户占总农户的76.4%(自给农户也参与一定的销售活动)。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为95%左右,高者达100%,低者为75%。中、上层农户(拥有3公顷以上土地)的经营组织形式因地而异,形式多样。如北陆的水稻和冲绳的经济作物以单一经营为主(超过70%);九州有20%开展多种经营,如果加上准单

一多种经营,其比重可达60%。

4.农业劳动力减少并加速老龄化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从1962年的1126万减少到1994年的3 38万,在30余年里农业劳动力减少了2/3以上,年平均递减3.7%。同时,农村劳动力迅速老龄化,65岁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高达36%。

5.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生产结构趋于协调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

很落后。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农林牧渔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 993年,农业总产值为10.56万亿日元,其中种植业占73.9%,畜牧业由1955年的11%上升到25%。在种植业中,大米占27%、蔬菜占26%、水果占7.3%,花卉占4,2%。同期,渔业总产值为2.5万亿日元,林业总产值约为1万亿日元。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1.种植业近20年来,日本除稻米自给有余外(1993年例外),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逐年减少,自给率下降,进口增加。现在,日本的食物热量自给率只有46%,食用农产品

综合自给率65%,主食谷物自给率66%,饲料自给率26%。

(1)稻谷和豆类。近年,日本大米总产大致在1100万吨左右,1994年总产1198吨,单产544 0公斤/公顷。小麦自给率12%,主要靠进口。大豆自给率仅4%,几乎全靠进口(从中国的

进口占第3位)。红小豆自给率较高,不足部分主要从中国进口(年进口约2.5万吨)。饲用玉米年进口一直在1600万吨左右(从中国的进口占第2位)。

(2)蔬菜。近30年来蔬菜的年人均消费量一直保持在110公斤左右。蔬菜种类繁多,主要的有29种,叶、茎菜类蔬菜增加,果菜和根菜类减少。1992年总产1560万吨,自给率90%;进口数量逐年增加,1993年进口192万吨。“水改旱”在发展蔬菜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20%的蔬菜是水田改种的“改种蔬菜”。1993年,玻璃和塑料温室面积约5万公顷,其中塑料温室占95.6%,居世界前列。

(3)水果。日本的主要水果是柑桔、苹果和梨,年人均消费量38.8公斤(1992年)。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量减少,自给率也下降到59%,进口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日本年产各

种水果485万吨,其中蜜桔产量168万吨,单产24290公斤/公顷;苹果产量104万吨,单产21

250公斤/公顷。1993年进口360万吨,其中香蕉、葡萄柚、甜橙、菠萝等水果164万吨,进口

果汁14900万升。

(4)花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日本对花卉的需求量增加。生产花卉的农户由1960年的5 .7万户增加到19%年的近15万户。同期,花卉占总收入80%以上的农户由6.6%增加到24.4%。1993年,菊花、石竹花、玫瑰、百合、丝石、兰花等花卉的产值达到2951元。近10年来,日本的花卉进口持续增长,1993年的进口额达176亿日元,主要来自荷兰、泰国、新西兰、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省。为扩大花卉的流通量和适应交易部门的大型化,日本正在实

行第5次中央批发市场整备计划(1991-2000年),建立新的现代化市场。

2.畜牧业。 1993年,日本的肉类总产375.7万吨,其中鸡肉占46%,猪肉占38%。肉类总需求量增加,进口量持续上升,达到185万吨。肉类的人均消费量增加到29.9公斤,自给率下降到65%。尤其是牛肉,自给率仅49%,牛肉占肉类进口量的4

3.8%。鸡蛋年人均消费量17.9公斤,自给率97%。鲜奶、奶制品年人均消费量83.6公斤,自给率81%。近年来,家畜大规模经营的比重扩大。现在,每户的饲养头数在北海道己接近70头,都府县30头,是10年前的2倍。1990年,日本每户饲养成牛头数平均为25.1头,已经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20.6头

),而北海道每户达到38.8头,接近荷兰40头的水平。日本将继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同时引进高效省力的设备,加强经营基础建设。

3.渔业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渔业国。自从1980年闯过1100万吨大关以后,产量一直较平稳。但是由于近海渔业的萎缩,1993年,海洋渔业和养殖业的总产下跌到871万吨,比上年减少6%,渔业总产值为2.5万亿日元。同年,人均消费量36.7公斤,自给率76%,进口12万吨,金额1.62万亿日元。目前,日本进口的鱼贝类数量和金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主要的进口

国和地区依次为美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韩国和泰国。进口的主要鱼种有金枪鱼、鲣鱼(

中国台湾省为主)、鲑鱼和鳟鱼(来自北美、智利、挪威、俄罗斯等国)。养殖虾的进口数

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来自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

4.林业林业在日本的国土保护和涵养水资源方面的效益极为显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

达65%,居世界前列,但每年进口木材占总需求量的75%左右。1993年,用材需求量1.08亿立方长,用材自给率23.6%,进口木材8267万立方米。日本人工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45%,国有林占30%。

5.农产品加工业日本的“食品关连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

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连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目前,日本食品工业的上市额占总制造业的10%,从业人员占11%,因此,在制造业中

称其为“一成(10%)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比重也是10%左右)。日本在农村农

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

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发挥当

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

大到“一县一品”)。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

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

,不胜枚举。上述典型都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年销售额少则2亿日元左右,多则6.5亿日元以上。

在日本,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协逐渐增多,占总体的35%左右,年销售额超过1亿日元以上的农协占15%左右,有的产品已销往全国。随着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业在国外的投资

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亚洲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销售额占总数的85%。在北美的企业主要在当地销售,在亚洲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销日本。

6.农业对外贸易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日本的许多食品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表1)。向日本出口的前八位国家和地区都地处环太平洋地区,即美国、中国、中国台湾省、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韩国和印度尼西亚。1993年,农

林水产品进口额596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24.8%;其中,农产品303亿美元,食品400多亿美

元。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额14亿美元,主要出口温州蜜桔、20世纪梨等水果。近年来,日本致力于出口的产品有方便面等各种加工品、蔬菜和花卉种子、绿茶、美浓瓜以及优质牛肉等。

表1 日本食品进口的地区分布(%)

年份中南美西欧俄罗斯、东欧亚洲大洋洲中东、非洲世界总计 1983 9 8 5 23 9 5 100

1988 6 10 2 32 8 4 100

1993 6 11 2 34 9 2 100

近年来,日本食品进口的主要动向是:(1)进口食品的重点发生变化。鱼贝类进口继续增加,占35%,进口量和金额都创历史最高纪录;肉类占17.5%,谷物占11.8%,蔬菜和果仁的进口增长较快;(2)进口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3)从亚洲进口的比重不断扩大

,新的进口商越来越多地在亚洲“开发进口食品”,即在国外生产、返销日本。向日本提供

开发进口食品的国家,亚洲占42%,北美占37%。

四、农业科学技术

1.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在全国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

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根据1990年修订的《农林水产研究基本目标》,研究开发工作的骨干是直属农林水产省的29所国立研究机构,其中农业19所、林业1所、水产业9所,并与地方和民间机构紧密结合进行。国立机构的研究人员与科研经费都约占总数的10%。地方公立机

构的研究人员占总数的25%,科研经费接近30%。近几年里,民间机构的研究人员与科研经费增长迅速,分别占总数的40%左右。大学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经费分别约占28%和20%。19 95年,政府“大农业”的科研经费预算772亿日元,占大农业预算的2.2%,其中的80%是农业科研经费。近年来,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

2.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的推广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基础和向农村注入活力,日本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和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放在首位,1994年,全国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有668个经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经地方考试、全国通用的改良普及员有10356人。农协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与普及中心密切配合开展工作。政府拨款的技术推广经费352亿日元,占农业预算的1.2%。此外,还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1995年春季,筑波科学城还开设了“科研成果陈列室”,作为及

时提供科研成果信息的窗口。

3.有代表性的农业科研成果 1994年底,日本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公布了1994年具有代表性的10大科研成果,其中包括:成功开发了日本独特的新基因导入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为培育新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奠定基础;发现水稻能产生杀伤稻飞虱卵的分泌物,利用该特

性培育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培育出水稻等作物的新品种,4个水稻新品种在农林水产省已登记编号;通过牛的初期胚的DNA鉴定,区分子牛雌雄的技术获得成功;水稻和番茄的基因重组技术,从1994年起进入到在一般田间进行试验栽培的阶段;成功开发了可应用于土地改良、治山、渔港建设、陵灾等方面的电气探测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开发了昆虫大脑信息传递

的视觉化技术;等等。

4.发展农业科技的四条新对策乌拉圭回合后,为增强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本政府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1)政府确定新的预算框架,大力扶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要对民间系统的研究给予资助,进一步加强国家、地方政府与民间的合作;(2)培育划时代的水稻新品种和开发新一代水稻生产技术,并称此为“日本奇迹”计划(1995年制定)。该计划是在过去培育的超高产品种“星丰”、“高生”,香米品种“纱丽女王”,粘性强具光泽的品种“彩”等多种类型稻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适合直播的高品质、抗稻飞虱、抗低温和抗倒伏品种。同时,开发适应大规模经营、直播和低投入栽培的新

一代的水稻生产技术;(3)开发新的乳牛与肉牛相结合的仔牛生产技术。日本的“和牛”品质优良,但其移植受精卵只产一头仔牛,目前只有少量出口,为了提高牛肉的自给率,本项

目的目标是提高受精卵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便大量繁殖优质“和牛”;(4)开发能

减轻劳动强度的未来型农业技术,着重于改善园艺业的劳动强度,如研制瓜果等自动收获机

器人,用传感器从外部判断瓜果的成熟度,以进行有选择的适期收获等。随着机械化的实现

,作物的栽培株型也要适应机械化的要求进行调整,如要求苹果树型矮化和直立。在施肥和

病虫害防治方面,通过使用遥控无人驾驶机器人,以减轻劳动强度。目前,在水稻栽培上已

开始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飞播、防治病虫害和喷施化肥等,水果和根菜类的收获也已进入

机械化的实用阶段。

五、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日本在战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通过经济立法保障农业发展日本政府根据农业发展各个时期的需要,通过经济立法把各种政策、目标和经济措施法律化。制定的法律既有延续性,必要时又及时进行修改。立法

范围涉及广泛,如持续了半个世纪、不久前刚废除的《粮食管理法》,是日本战后农政标志

的重要法律。另外如《农地法》、《土地改良法》、《农业改良促进法》、《农业机械化促

进法》、《种子法》、《批发市场法》等等都为日本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农业基本法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法律之一,目前正对它进行重新评价,准备制定新农业基本法。

为了适应乌拉圭回合后世界农业和国际农业市场的变化,日本已经通过了《新粮食法》。这

个经过彻底修改的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新的大米流通制度和价格体系的建立。

2.新形势下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调整日本政府近40年来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过于偏重大米的价格支持,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全

面发展,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内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业失去竞争力,

影响农业成为自立的产业。面对乌拉圭回合后的新形势,日本政府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适当调

整。

(1)实施“关连对策”,调整财政与金融政策。日本政府对农林水产业的拨款预算,在198 3-1990年期间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在新形势下,日本政府已大量增加农业投入。在实施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关连对策”的第一年,即1995年,大农业预算增加到3.54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3.5%,其增长幅度达到了高峰。大农业预算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和一般事业。在1 995年度预算中补助金占66.2%,若加上向粮食管理特别帐户转帐的资金830亿日元,则补贴率高达71.4%。“关连对策”是在实施《农业协议》的6年(1995-2000年)中有重点、有计划地实施的对策,政府确定的总事业费为6.01万亿日元,其中包括国家拨款2.8万亿日元,融资额7700亿日元。总事业费的3/4将用于公共事业和结构改善,剩余为融资和一般事业费。地方独立掌握的经费1.2万亿日元。农业融资事业,主要通过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资金对经营结构改善、土地改良等事业进行低息贷款(利率5%左右),国家对农协开展农业现代化、救灾等低息贷款业务。为帮助农民减轻债务负担,发展生产,在负债对策中新设500亿日元的融资规模,作为借新还旧的特别资金,利率也更低(2.5%)。日本政府对农业保险事业给予支持和保护,政府特设了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帐户,以确保县级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支付保

险金的能力。

(2)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扶持农业生产。日本的工业向农业提供各种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显示了工业武装农业的威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较平稳,利于农业发展。 1995年,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合理化和稳定价格的预算为154亿日元。1992年,已登记的各种农药和生长调节剂共6037种,产量50.2万吨。同期生产的化肥共133万吨(有效成份),进口化肥93.7万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农业农村基本建设预算占农业预算的比重,由1980年的29.5%提高到1995年的49.1%。“关连对策”事业费的一半以上也用于这方面。正在实施的“第四个土地改良长期计划”(1993-2002年)的总投资为41万亿日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道路建设、国土保护、防灾、开垦和农地开发等事业。

(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新粮食法》的最大特点是削弱了政府管制,只对大米进行部分管理和间接管制,较多地引进市场机制。但是,这并不是要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日本

政府直接掌握的大米仍占22%左右,政府还负责收购生产者的大米,运营储备米、进口大米(最低准入量),并规定计划外大米流通前应先向政府申报。国家每年公布稻米生产指标和

生产调整数量。另外一个例子是政府接受了1993年大歉收和“紧急进口”的教训,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储备。《新粮食法》将粮食安全储备加以法制化,以政府储备为主,民间为辅,规

定储备量定为150万吨(上下浮动50万吨)。

(4)调整农业外贸政策,确保进口。为了实施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日本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实行大米“关税化的特例措施”,1995-2000年实行最低准入量进口,从国内消费

量的4%(37.9万吨)增加到8%(75.8万吨)。其他农产品全部关税化,部分维持国家贸易体制,以民间贸易为主(实行关税配额制度)。根据《农业协议》的统一要求下调关税。日

本用新的“综合支持总额”(AMS)估算国内农业支持水平,其结果是约5万亿日元,在6年内要削减20%。今后,日本将加强本国农业,增强竞争力,同时确保进口,以达到食品的稳定

供给。

3.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日益多样化,除农协以外,各种社区性的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断出现,非农协的影响不断扩大

。在新的形势下,农协需要调整自己的作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农协努力增强自身力量以适应新的形势。为了减少层次和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农协已经开始改革,把中央、地方、基层三级建制精简为中央地方和基层二级建制。农协提供

的服务包括同生产直接相关的销售、供给、利用、加工以及金融与保险等事业,也包括教育

、经营指导和咨询等服务。目前,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主力――综合农协已合并为2635个,最终目标为579个。政府要求农协今后在某些方面要起到过去由政府所起的作用。

(2)非农协组织,其中有“农业生产组织”。这是由两个以上农户组成的经营性组织,主要是共同利用大型设备进行作物生产,共有4.7万个,约有40万农户参加;另外,日本有只提供农田作业服务的“农业服务事业体”2.2万个,以北海道地区最多。此外还有非农户组成的农业事业体、地域农业集团等等,有的甚至能向农民提供比农协更廉价的肥料和饲料,在提高

农民收入和稳定农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4.坚持科学立国,把发展科技作为农业翻身的突破口日本经过百余年的农业科研体制建设,在全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而且,科研成果显著。目前,特别强调政府、

民间、学校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并加紧研究面向21世纪的尖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把科技作为日本农业翻身的突破口。

5.调整农协的作用,增强农协自身的竞争力为了使农协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增强农协自身的力量极为重要。为了减少层次和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日本已开始改革农协的组织

,把中央、地方、基层三级建制合并为中央与地方、基层二级建制。目前,综合农协已合并

为2688个,最终目标为579个。要求农协今后在某些方面要起到过去由政府所起的作用。

6.充分发挥水田农业的优势,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日本的水田农业已有200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水田农业具有避免连作障碍、涵养水资源、防止洪水和土壤流失、控制地下水污

染及净化水质等功能。因此,日本把发展水田农业继续作为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的重要措施

。日本政府在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农业和农村所具有的国土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机能。政府委托三菱综合研究所对水田的公益性机能(“外部经济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水田的外部经济效果的总金额为4.7万亿日元,比日本1989年的水稻总产值还高出47%。除了推广已有的技术以外,在发展环保型农业中,日本科学家还研

究成功许多环保效果突出的技术及产品,如再生纸地面覆盖插秧机、缓效性被覆肥料、生物

杀虫剂等等。

六、农林水产省及其职能

日本是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政府机构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中,又分都

、道、府、县和市、町、村两个层次,它们都是自治体,没有上下级关系。中央政府设农林

水产省(内阁12省之一,相当于我国的农业部),其前身是成立于1881年的农商务省,先后改为农林和商工两省、农商省、农林省等,从1978年起改为现名。它在各地有各种派出机构:地方政府中,都、道、府、县一级设有农林水产部,市町村一级根据所在地的经济类型,

或单设农林水产课,或和工商管理合一设产业课。此外,中央和地方的农林水产机构都有一

些外围组织,如特殊法人、认可法人等等。

农林水产省及其体制是依据日本国家行政组织法和农林水产设置法建立的。农林水产省

内部机构为:1个大臣官房(596人),5个“内局”(经济局800人,结构改善局566人,农蚕

园艺局366人,畜产局,食品流通局281人,共包括5部、69课,定员约2850人),3个直属农

林水产省的“外局”,即粮食厅(471人)、林野厅(713人)、水产厅(843人)。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主要职能是:(1)促进农林水产业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农林水产业的作用;(2)保障农产品的正常供给,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3)推动农林牧渔业

及农村、山村、渔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与振兴;(4)保证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高技术开发及国际合作政策的实施。

农林水产省内各部门的职能是:大臣官房是负责财政预算、政策法规、计划、机构编制

和人事任免、对外公关,内部协调等事务,起牵头的作用。经济局负责调查统计、农业金融

、税务、保险、农协等的指导,以及进出口和国际合作。结构改善局负责农业结构调整、就业、土地业务,以及农业基本建设、农山渔村规划、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农蚕园艺局负责

农业生产调整、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开展科普教育及对妇女的生活指导等。畜产局负责畜产

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以及技术改良等。食品流通局负责农产品流通和消费、食品工业的监

督指导以及参与制定有关农产品的价格政策等。此外,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及其所属事务局负

责农业科技开发、政策、事业的综合协调,管理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等。地方农政局负责综合

性“内局”委托的各种业务,经费也随之下拨,起着传送带的作用,及时反馈。3个“外局”各自分管有关的业务。

农林水产省对农业的产供销实行一体化管理,全面负责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进

出口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执行这些职能时,有相应的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

因此工作效率较高。农林水产省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机构,转变职能。

七、结束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农产品进口不断扩大,自给率降低,为发展中日农业

贸易和农业合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建立长期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目前,日本在世界上是头号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日本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则是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1992年,在日本的主要农产

品进口对象国中,从中国的进口额占主要农产品总进口额318美元的7.8%,居第3位。日本从亚洲各国的食品进口持续扩大,从中国进口水产品的金额为1412亿日元,居第3位。我国应充分发挥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地理位置优越、饮食文化相似等优势,扩大对口贸易。

2.加强农业交流与合作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政府间的科技交流逐步开展。1981年2月成立了“中日农业科技交流小组”,中日政府之间开始了有计划的农业科技交流活动。截止1995年,共召开14次会议,并就双方都感兴趣的农业科技项目进行合作研究,在培育水稻抗低温、抗病、高产品种,热带蔬菜稳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3.广泛开展民间科技交流中日两国通过民间渠道的科技交流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如石

本正一先生在我国普及推广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可以更多地从日本引进成熟的适用技术,改进农业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日本概况(精简版)

日本国家概况 一.日本: 1.位置与面积: 1)面积:38万km261%山岳地带24%平地却集中了65%人口 本州:61% 北海道:22% 九州:12% 四国:5% 12910 4 7 1 自北向南: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冲绳 行政(47个):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都道府县市町村 2.人口与气候: 人口:约1亿2692万人9位(2000) 人口密度:34人/km2密度最高:东京都5514人/km2其次: 大阪府4652人/km2第三:神奈川县3515人/km2密度最低: 北海道72人/km2第二:岩手县93人/km2 第三:秋田县102人/km2 1970年进入高龄化65歳17.5% 日本人是世界上第一长寿的人平均:男77.6 女84.6 日本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都市有13个 5万人以上的都市约660个第一:东京1100万第二:横滨355万第三:大阪263万第四:名古屋220万第五:札幌186万 东京都有23个区,27个市。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首都圈:东京埼玉千叶神奈川茨城枥木群马山梨(1都7县)

日本的人口与气候(1) (1)日本の人口は1億2780万人。日本の総人口は第10位である。 (2)現在、日本には人口100万人以上の大都市が13ある。北から札幌、仙台、埼玉、東京、横浜、川崎、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戸、広島、福岡、北九州である。その他、5万人以上の市が約660ある。 (3)都市圏人口で1000万人を超える巨大都市をメガシティという。 人口密度: (4)1平方キロメートルに住んでいる人数のことである。 (5)日本の人口密度は1k㎡当たり336人である。 (6)人口密度が一番高い所は東京都で、5764人で、一番低い所は北海道で、66人である。(2010年の統計より) (7)日本の過疎,過密地域: 人口が特に集中している地域を過密地域という。人口が減少し、過疎地域になっている。 (8)日本には人口100万以上の大都市が13ある。 札幌仙台さいたま東京横浜川崎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戸広島福岡北九州 (9)201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0% (10)第1位東京(884,6万人東京都)1100万。 (11)東京都には23区と27の市がある。 (12)横滨市与川崎市在神奈川县。 (13)日本の気候の主な特色:気温が温暖なこと;地域によって気温の差が大きい;雨量が多いこと;四季の移り変わりがはっきりしている。 (14)因地域差异,气温变化大的原因: ①日本の国土は南北に細長いので、南と北では気候がかなり違っている。②日本は季節風帯にあるため、季節風も日本の気候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ている。③日本は高い山々が背骨のように列島の中央部を貫いている。④日本の気候は大いに海流に影響されている。 (15)日本の気候は、大きく分けて6つの気候区分になる。 ①北海道気候区②太平洋沿岸気候区③日本海沿岸気候区 ④瀬戸内気候区⑤中部高地気候区⑥南西諸島気候区 太平洋沿岸気候区は、夏は雨が多く、冬は乾燥する。 日本海沿岸気候区は、一般に夏はわりあい雨が少なく、 冬は雪が多い。 (16)日本海侧降雪量多。新瀉县,东京。 (17)季节风:日本では、夏には太平洋から南東の風が、冬にはアジア大陸から北西の風が吹く。毎年同じ季節に吹く風なので、季節風(モンスーン)と言う。 (18)毎年、六月上旬から七月中旬にかけて高温?多湿の雨季のことを梅雨と言う。 (19)梅雨には毎日雨が降る。雨が降らない日にもあまりいい天気にならない。(20)梅雨は西南日本に強く、東北に行くほど弱くなり、北海道には梅雨はほとんどない。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现代农业 作者: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30 第一部分荷兰的现代农业概况 荷兰是重要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农业在欧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荷兰农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荷兰农业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西、北两面临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为邻,其疆域南北长约 250公里,东西宽约 180公里。从其幅员范围和地理位置上讲,荷兰仅仅是一个 “海边的小国”,但就其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荷兰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农业,荷兰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近两年来,由于法国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而荷兰农产品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如以净出口量计算,荷兰甚至超过了法国而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1998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在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荷兰60%蔬菜出口德国。 就欧盟现有的12个成员国的农业状况比较而言,荷兰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荷兰农产品产值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等与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荷兰农业惟一独特的是人均耕地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而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荷兰的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荷兰国土面积 4.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很长,有1075公里,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境内最高海拔32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其中34%为耕地,6%用于园艺种植,60%为草场。全国人口 1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荷兰纬度较高,因而光照较少,但由于受黑潮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且分布较均匀,一月份平均气温2℃~3℃,七月份为18℃~19℃,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 2.农业生产基本结构 荷兰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园艺业。以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不占主导地位。199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3%,园艺业产值占35.4%,种植业仅占13.3%。20世纪90年代后,荷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种植业产值下降,畜牧业产值、园艺业产值稳步增加。荷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油菜籽。园艺作物以蔬菜、花卉为主, 大部分供出口,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多的是郁金香,80%供出口。畜牧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是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猪、羊及家禽。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荷兰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在这些农场中, 种植业农场(包括大田作物、园艺、多年生作物、混种作物)3.81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23万个;畜牧业农场(包括放牧牧场、猪和家禽养殖场、畜禽混养场)6.76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5.51万个;混合农牧场(即多种经营农场)4927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682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4.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荷兰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畜产品产量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总量为6809.4公斤, 世界平均为1731.3公斤;生产块根和茎作物总量为38934.7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517.2公斤;生产蔬菜1789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431.0公斤;生产水果为4386.9公斤,世界平均为344.3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肉类14201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173公斤;生产鸡蛋30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35公斤;生产牛奶为54045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407公斤;生产羊毛(原毛)为21公斤,世界平均为2.4公斤。 .c.1999年,荷兰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达55862欧元,是当年欧盟国家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值(21210欧元)的2.63倍;而且荷兰的农业效率与其国内总的劳

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山合水易: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和教育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亲子农业“成为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诸如农业嘉年华、亲子采摘、农业教育课堂模式等应运而生。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一系列旅游及休闲农业政策的出台、2.5天等带薪休假制度的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落实,也令亲子游得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将大多数儿童的休闲乐趣被禁锢在室内或者虚拟世界,忽略了大自然带来的教育。而亲子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学习知识,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到儿童的兴趣所在,给予儿童发展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儿童教育的开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欧美的亲子农业园,更像是大自然学园、农业乐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基地。台湾亲子农业的精耕细作、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对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使其成为亚洲亲子农业的典范。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亲子农业起步较晚,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欧美和台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剖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从而为我们发展亲子农业提供一些参考。 ◆欧美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欧美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他们认为,发展亲子农业旅游必须真真实实将农业生产经营好,如

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欧美亲子农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租赁模式——亲子开心农场;森林幼儿园模式——自然教育法;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农业创意节庆模式;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可居住面积比例小,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很近。在观光休闲旅游方面,日本84%的游客会选择本市周边或是邻近城市的休闲观光景点。日本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休闲农地、森林资源、河海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而日本的亲子农业巧妙的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循环的商业模式。此外,日本还有通过对生产性农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亲子农业的农场(琦玉农场),他们往往通过细致贴心的设置。主题形象鲜明,以及精准独到的定位和清晰的分区而能打造出深受儿童喜欢的亲子农场,赢得不错的口碑,从而持续盈利。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富有文化特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台湾的亲子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农业细分主题,比如三星村以葱文化为主题,走马濑农场以兰花为主题。台湾亲子农业以农为本,在规划、管理和布局等方面都相当到位,其寓教于农的方式使其广受欢迎。台湾亲子农业的发展一般包括主题深入型,精细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型,情景消费型,农业生活分享型等。 ◆日本亲子农业借鉴◆

越南农业概况

越南农业概况 一、越南概况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东部,北面与我国云南、广西相接,西面与老挝、柬埔寨为邻,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曲折漫长,约3260 公里,有众多的天然港湾。 越南国土面积32.96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 3 省面积之和。越南是一个多山之国,境内2/3 以上是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东部沿海为平原,红河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是越南主要产米区之一;但是红河及其支流经常发生严重的洪水。湄公河三角洲土壤肥沃,面积3 万平方公里,几乎是红河三角洲的 4 倍,是世界上最富庶的水稻产区之一。湄公河的洪水具有规律性,为泛滥平原带来新的沃土。其他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产条件不佳。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越南的西原地区、中部地区、东南部地区、九龙江平原区和红河平原区的发展很不平衡。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煤的储量丰富且品质优良,易于露天开采。全国的耕地面积为566.8 万公顷,人均0.073 公顷,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0.2 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人多地少国家。 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各地气候因地形及距离赤道远近而有较大的差别。南方靠近赤道,气温高、湿度大,并且全年温差很小。北方最热为7 月,平均温度可达29 摄氏度,1 月最冷,平均气温15 摄氏度。大部地区5 月至10 月为雨季,11 月至次年4 月为旱季。

1998年,越南人口约有7760 万,有54个民族,京族占总人口的89%以上。其中农业人口占80%,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68%。首都河内的人口有350 万(包括郊区) ,是千年古城,现为越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胡志明市原名西贡,人口418 万,是越南南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港口。海防有人口156 万,位于北部东海岸,是重要的军港和商港。 1976 年越南统一时,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处境。国家实行了几个五年计划,并于1986 年底开始实行经济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越南摆脱了长期严重的经济危机,进入了稳定发展和高增长时期。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 ( 1986-1990),越南国内生产总值( GDP)年均增长3.9%,第四个五年计划(1991-1995)期间,GDP 年均增长8.2%。1996 年GDP比1995 年增长9.34%,1997 年比上一年增长9%。1998 年,国家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但是仍保持了大约6%的增长速度,是东盟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1998年,越南GDP为265亿美元,人均330 美元。 越南的货币为越南盾。1999年8月,1美元可兑换约14000 越南盾。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大米从进口国变成世界第二大出口国1988 年以前,越南粮食不能自给,每年大约需进口大米50 万吨,有的年份达100多万吨。自1989 年以来,越南稻谷生产发展很快,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还有大量出口。1989年,越南出口大米150 万吨,1994年出口大米突破200 万吨,1996年突破300 万吨。1999年越南的大米出口456万吨,收入超过10 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20%。越南大米出口现在已位于世界第二,仅次于泰国。

法国

标题:第三节法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法国的自然地理风情、人文地理风情、文化艺术、主要历史时期、政治体制、 经济概况、旅游资源等。 2、掌握法国的民俗风情、礼仪与禁忌等。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重点: 1、法国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原因? 2、法国出境旅游的特征。 教学难点: 法国旅华市场的开发。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三节法国 国名:法兰西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rance),简称法国。“法兰西”在日耳曼语中,意为“勇敢的、自由的国家”。首都:巴黎(Paris) 一、地理风情 (一)自然地理风情 1、位置与领土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第二大国。领土略呈六边形,三面临海,三面接陆。有6个邻国,北部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海底隧道将两国连接在一起。西临大西洋,南 濒地中海,法国同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西班牙等国接壤,是大西洋国家和地中海国家之间的 交流点,也是欧洲重要的汇合处。法国是国际航空线的枢纽,很多国际会议的会址和国际组织所在地都 乐于选择法国。 2、地形特征 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占国土面积的80%。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峰。法 国河流多能通航,乘船旅游可游览名胜品味佳酿。 3、气候特征 法国地处亚欧大陆西岸,大部分地区是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特点为冬无大凉、夏无酷暑、雨量 适中。南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秋季和春季多暴雨,该地区被誉为“蓝色海岸”,是冬季旅游的胜地。 4.自然资源特征 缺少能源资源。 (二)人文地理风情 1、国旗、国歌、国花、国鸟 国旗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竖长方形构成。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 代表自由、平等、博爱。国歌《马赛曲》国花莺尾花,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 志。国鸟雄鸡国石珍珠 2、人口、民族、语言、宗教、货币 人口约6400万人。法国人口在欧盟中仅次于德国,居第二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0人。 城市人口约占73%。民族法兰西人(93%)语言法语宗教天主教为主的多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亿(1997年), 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 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 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亿 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

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 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 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 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750—1150毫米,%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 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

日本国概况中文翻译

一,日本的地理 1,位置 日本是为于亚洲大陆的岛国。由3000多个岛组成,主要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隔海北临サハリン?シベリア、西临朝鲜半岛,中国。因为具有不会被卷入大陆的政治变动中,可以吸收大陆文化的有利位置,日本建国以来,即保留固有的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独自的融合文化。 2,国土 全国4分之3被森林覆盖。山不高,位于本州中部的阿尔卑斯山高3000米,除此之外,超过2000米的山很少,火山很多,主要的有150个,因为没有广阔的平原,河川短而急。因为日本列岛属于地壳变动带,所以地震很多。日本面积38万平房米,是英国的1.5倍,和美国的阿尔福尼亚州一样大。 3,人口 日本总人口1亿2628万人(1998年),位居世界第8。中国:12亿5570万人,印度:9亿8222万人。美国:2亿7403人,印度尼西亚:2亿634万人,巴西:1亿6585万人,巴基斯坦:1亿4817万人,俄罗斯:1亿4743万人,人口大多分布在气候温暖,交通,产业发达的太平洋沿岸的平原,从本州的南关东至北九州集中人口70%.还有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集中在城市,农村明显减少。 以东京都的783万人(97年,包含郊外1.158万人)为首,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有11个,东京包含郊区,人口占世界第5位。 4,地形 日本列岛被太平洋,日本海包围,和大陆之间由浅大陆架连接。太平洋岸有非常深的日本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由于日本有几个火山群,所以地形变化丰富。河川短,急流,山间没有深的峡谷,海岸线错综复杂。有很多风光明媚的地方,也散布很多温泉。 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火山活动也很活跃是世界上少有的地震多发地带(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震级7.9》使包含东京在内波及很大范围受到损害。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震级7.2》使神户以及淡路岛为首的阪神地区遭受很大的损害。第二大地震) 5,气候 日本位于中纬度,气候温暖。中央部的东京平均气温15.3摄氏度。从列岛北部到南部有3000公里,所以气温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22摄氏度。雨量大,每年降水量达到1600-1700毫米。从早春到夏的植物生育期,特别是6月-7月的梅雨期经常下雨。夏季和秋季每年数次台风,大量的降雨。 日本列岛受有规则的季节风支配,冬季寒带气团南下,夏季热带气团北上。被两气团覆盖的冬季和夏季都会延长数月,季节风交替的山谷,春季和秋季各两个月。 冬季,吹北西季节风持续下雪的日本海岸和多数晴天干燥的太平洋形成对照的天气气候。本州南部的夏季热,和东南亚并列或往上的地方是典型的照叶树林带气候。夏季的3-4月,说和东南亚同样的气候是因为以日本农耕文化基础芋和稻为首,南方生物随着热带气团也会北上。这一点是将日本文化的基本性格转为南方型的有力证据。 6,山,川,湖 日本约70%都是山区,特别是本州中部有飛騨、木曾,赤石三个山脉,耸立着3000米以上的被称为北,中央,南阿尔卑斯。总称是日本阿尔卑斯。这是1896年英国人ウェストン起的名。 富士山,高3776米,是日本最高的山,也是典型的圆锥形火山(1707年有过一次爆发后,过去约3个世纪没有火山爆发)。有宽广美丽的原野。冬季山腰以上都被雪覆盖,更增加了一份美丽。 现在,日本有浅间山,阿苏山,樱岛,云仙岳,三原山等约60个活火山。 河川短而急,最长的信农川有367公里,落差很大的急流适用于水利发电,形成美丽的峡谷,但是在交通方面无法被利用,反而会造成洪灾。 湖在山间,水清澈见底。但是规模很小,最大的琵琶湖有674平方米。还有最深的湖市田沢湖,水深423米。除此之外还有由砂丘,砂州与外海分离所形成的浅滩:霞ケ浦168平方米。 7,植物 日本气候有明显的地域差,植物生态复杂多极化。日本有约4500种植物,其中约1000种是日本固有的。 包括北海道的日本北方可以看到冷杉等针叶树等和西北利亚地区相似的植物。 从日本中部到九州的平原有很多栗等温带落叶树。

日本农业现状

日本农业现状 (一)农户锐减 本全国的农户数(农产品销售农户,以下为销售农户)从1995年的265. 1万户减少到2000 年的233.7万户,2009年的169.9万户,2010年的163. 1万户,共减少了102万户(38%)。农业就业人口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锐减,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老龄化而引起的。 (二)放弃耕地现象的激增 放弃耕地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2000年为34. 3万公顷,而2010年增加到40万公顷,增 加幅度为17%。其中54%的耕地位于山区。这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养蚕业发达的地区,未能找到可以替代的产品,譬如像果树或畜产业等的缘故吧。即使在山地以外的,拥有大量优良 农田的农业地区,也有15万公顷的被废弃掉的农地,其原因被认为是,村落与那些外出并定居外地的土地所有者之间未能充分地进行沟通的缘故。 (三)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 日本的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 数,达70%。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 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 日本“六次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地产地消”,即将本地农产品加工、销售 环节的利润保留在本地。“地产地消”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入替代型,尽量利用本地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并提高地域内食品的自给率,即用本地农产品代替从 外地引入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和食品;二是输出替代型,将原来以生产原料输出为主的形式转 变为以开发成当地土特产品再输出为主的形式,即以加工产品输出来代替原料产品输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增进区域内农民的收入。 六次产业化后的日本农业现状山梨县为例 1?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乏力问题 山梨县人口有88万,根据20 05年度的调查,农民只有8.7万,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山梨县周围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所以特别适合种水果。当地的葡萄等水果种植是农业的主 体,农业生产总值在900亿日元左右,其中500亿日元左右是水果产值,桃子、葡萄、李子及葡萄酒等产值居日本第一,其他则有水稻、花卉等。虽然一些高级水果在东京的超市可以卖得很贵,但是一些有瑕疵的水果就卖不上价钱,因此制作成糕点和烹饪材料等,增加附加 价值后再销售最为理想。如果有农民想发展作为二次产业的制造业,需要购买设备时,山梨 县政府就会提供机械价格的一半,如100万日元的设备就会提供50万日元的补贴。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2006-2007财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6.98%,农作物主要有:稻米、豆类、油料作物、棉花、甘蔗、黄麻、橡胶和油棕等。农产品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14.5%,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3%。缅甸农业的十大主要作物为:稻谷、甘蔗、长绒棉、玉米、花生、芝麻、向日葵、黑豆、绿豆和赤豆等。 十大主要农作物的发展计划:每英亩分别为:稻谷产量达100箩(每箩=21.06公斤)、甘蔗产量30吨、长绒棉400缅斤(1缅斤=1.5公斤、玉米80箩(1箩=25.13公斤)、花生50箩(1箩=11.33公斤)、芝麻20箩(1箩=24.69公斤)、葵花50箩(1箩=14.51公斤)、黑豆(Black Gram)20箩(1箩=32.92公斤)、绿豆20箩(1箩=32.92公斤)、赤小豆(Pigeon pea) 25箩(1箩=32.92公斤)。 二、缅甸主要农作物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稻米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豆类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油料作物种植情况统计表(单位:千英亩)

缅甸棉花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甘蔗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发展中缅农业合作 缅甸的可耕地和闲置地很多,目前缅甸允许外国人租赁土地经营农业,土地租赁期一般为30年,可根据情况协商,适当调整期限。但近期内缅甸吸引的数十亿美元外资中,对农业投入所占比重甚微。缅甸国内公民租赁土地经营种植业发财致富者很多,同样,也有外国投资者获得成功的实例。泰国一个商人与缅甸国营企业合资办了一个农场,双方各投入1亿缅元,主要种植芒果、养鱼。农场租地923公顷,农场内有十多个小塘。泰商除了种水果、养鱼外,还养羊、养鸭、种香料,搞多种经营。缅甸的土质好,雨水充沛,而且人工非常使宜,一般每月6000-8000缅元。估计3 年内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缅甸已同意把中缅边界克钦邦德乃河平原一带方圆100多万英亩的土地出租给中国使用。我国有些省份历来有移民垦荒的传统,特别是我国南方同缅甸气候相同,完全可以派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到缅甸去租赁土地,发展农业合作项目。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正是凤凰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了这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国家。 一、优良的农业自然条件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面积676,581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万,位于中南半岛西部。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以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可与美国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匹敌。按农业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从地理坏境来看荷兰并不优越,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地势过于低平,东南部海拔一两百米的地方就能算是“高原”,北部紧靠北海,每个世纪,总会有一两次特大风暴潮袭击荷兰,海水内侵的记载常现于历史文献中酿成重灾,莱茵河、马斯河等几条河流也常常泛滥。但是1667年,荷兰人开始反击,在工程师Hendrick Steven的带领下开始了围海造田的伟大壮举,并在两个半世纪以后得以实现,从此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土地基础,而且密布全境的河流虽然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却给荷兰农业提供了转机,甚至构成了荷兰外向型农业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造就了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奇迹。 荷兰农业包括: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98.72亿,花卉为60.91亿。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万亿。 分析荷兰农业现代化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1、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2、荷兰温室产品经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

南非矿产资源概况介绍

南非矿产介绍 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3月

目录 1. 南非概况 (1) 2. 南非矿产资源概况 (2) 3. 矿产资源 (4) 3.1 黄金 (5) 3.2 金刚石 (6) 3.3 铂族金属 (6) 3.4 煤炭 (7) 3.5铀 (7) 3.6 铬 (7) 3.7 锰 (8) 3.8 钒 (8) 3.9 铁 (8) 3.10 铅 (8) 3.11 锌 (9) 3.12 镍 (9) 3.13 铜 (9) 3.14钛铁矿 (9) 3.15锑 (9)

3.16 萤石 (9) 3.17 磷酸盐岩 (10) 3.18 锆石 (10) 3.19蛭石 (10) 4. 矿业生产 (10) 5. 中国企业到南非开矿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12) 5.1 丰富的矿产资源 (13) 5.2 目前的有利条件 (15) 5.3 目前在南非进行矿业投资的主要风险 (19) 5.4 中国与南非矿业合作现状 (23) 5.5 几点建议 (25)

1. 南非概况 南非地处南半球,有“彩虹之国”之美誉,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1219,090平方公里,相当于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五国面积之和,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北面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南非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财经、法律、通讯、能源、交通业发达,拥有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股票交易市场。南非是世界矿产最丰富国家之一,主要矿产如金、铬、钻石、白金等四种,生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不过南非混乱的治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社会环境还有待改善。

印度农业概况精选文档

印度农业概况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亿(1997年), 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 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 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 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 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 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 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 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日本国家概况论文

关于日本企业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探究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文化已成为未来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而企业文化必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建设企业文化基础和前提。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实价值、日本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应用以及日本的企业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吸纳影响 参考文献: [1]巴斯克、艾索思日本的管理艺术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4 第2页. [2]鲍宗豪决策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 第224页. [3]郑凤田日本人企业家精神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4]东方人的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 [5]日经产业新闻日本1987.2.3 [6]日本学刊 1997 第四期 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对日本产生着深刻影响,特别是恢弘磅礴的唐文化,被日本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可以说,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在各个特定行业都取得领先地位——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生产,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摄影机、光学仪器等生意,打击美国在钢铁、造船、钢琴、拉链、一般用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日本之所以能够创造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外,在国内条件中,人的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日本人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在这样一个贫瘠的岛国里,他们非常好的挖掘和利用了人的自然资源。日本的经济奇迹的关键除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外,重要的在于它特色的企业文化。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功繁荣,也离不开日本独具风格的企业精神和文化 日本的企业精神受到了中国唐宋明清以来传统文化的深巨影响,再加上西方的科学思维和管理,才有了日本今天的成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内在的充实和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在能否起用、起用的大小如何,就在于内在是否充实、充实的大小如何。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一时代,某一阶段,更注重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谓的行愿。这种行愿最终要落实到我们的民族国家、社会上面,不单是个人上面。众生成就,你我才成就,国家社会成就,你我才成就,老百姓成就,企业才算成就。日本人活学活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充分的融入到他们自己的文化之中。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传统文化是发端于历史、流传于现代的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它是一座价值无与伦比的伟大文化殿堂。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心理价值,已经被国内外许多事例所昭示。日本学者伊藤肇曾经指出:“日本企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日本农业1 一、日本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 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 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城市人口占%。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 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 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 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 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 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亿-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 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农业占%),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59%。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1993年日本的农业总产值为万亿日元,总农户数364万(1994年),农业人口1279 万,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992年,“大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左右,“小农业”(农牧业)占%。1994年农户平均总收入为万日 元,其中农业收入占%、非农收入占%、其他占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 万公顷,占国上面积的%。其中,水田占%,旱地占%,灌溉面积万公顷 。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4年人均耕地公顷,是典型 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万亿日元。后 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1993 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而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1994年的36 4万,其中销售农户278万多。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