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经济情况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经济情况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经济情况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经济情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d19090539.html,

“一带一路”战略下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对外贸易经济情况分析

作者:萨如拉

来源:《北方经济》2016年第04期

满洲里毗邻俄蒙,承担着中俄贸易7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沿边开放以来,满洲里凭借其独有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疏运优势和资源优势,强化陆桥枢纽的通道、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外经贸产业已由一项新兴产业发展成为牵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筑了口岸开放型经济格局。满洲里市外贸依存度129%。

一、满洲里口岸基本情况

满洲里口岸是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和航空口岸三位一体口岸。铁路口岸于1901年开通,是我国规模最大、年通过能力最高的铁路口岸,直接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是通往欧洲的铁路大动脉。铁路中心站场宽准轨到发线66条,另有4个换装场到发线38条,2008年铁路新国际货场扩建,铁路新国际货场已经部分投入使用后,铁路口岸年换装能力达7000万吨。铁路口岸主要进口品类有木材、铁矿砂、煤炭、化肥、纸浆、化工等。主要出口品类有轻工、电子、机械、矿产品、建材、汽车、日用百货等。公路口岸是实行24小时通关的国际公路口岸,也是允许俄罗斯自驾车辆进出的公路口岸。口岸占地1.2平方公里。旅检区开设了10进10出人员通道和3进3出6条客车通道,货检场区开设6条货车通道。口岸年通过能力人员1000万人次,车辆100万辆次,货物300万吨。公路口岸进口品类主要有板材、原木段、废钢、玉石、食品等,出口品类主要有果菜、服装、机械、汽车、家电、家具等。航空口岸于2009年5月对外开放,目前已开通了满洲里至俄罗斯赤塔、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克拉斯

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和蒙古国乌兰巴托、乔巴山等多条国际航线。

二、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满洲里市对外贸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为主,即以对俄贸易为主,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以进口贸易为主。目前满洲里市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锯材、原木、纸浆、铅矿砂、肥料、初级塑料、铁矿砂等,占进口总额的90%;出口商品主要为鞋类、服装、塑料制品、家具、果菜、箱包和纺织制品,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

2014年满洲里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0.4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企业外贸进出口总值32.9亿美元,占自治区外贸总额的22.6%,居自治区外贸总额第1位,旅游贸易17.5亿美元,同比增长7%。2015年1-11月份,全市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5.3亿美元(不包括旅游

贸易),其中出口10.1亿美元,进口15.2亿美元。

三、目前影响满洲里市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特点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特点 参赛系别:能源与机电工程系 参赛班级:13级机械一班 参赛组员:杨强(13).王闻城(12). 黄路江(41).李武韬(15).陈韬(29)

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特点,这些外交战略动既有对外交原则和传统的承袭,也有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创新,特色鲜明地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宏篇序幕,迈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坚实步伐。 一:理论上有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求外交工作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国家利益。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习近平主席“开局之旅”成果时指出,中国外交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开拓进取、务实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主打经济金融外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近年来涉外活动涵盖中国外交的方方面面,在双边、多边、区域、全球层面上通盘运作,统辖使用经济.金融外交、能源外交、军事外交、公共外交等手段,点面结合、创造性地实施“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工作布局,极富效率、充满张力地勾勒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线条。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体现了中国政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新理念,也揭示了中国和中亚经济与能源合作进程中如何惠及其他区域、带动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新思路,更是中国站在全球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跨区域效应的新举措。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期间,又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为双方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自此,中国打造陆海两条“新丝绸之路”,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同谋和平发展的政策格局已然成形。【2】“钻石十年”中国与东盟将在既有“黄金十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钻石十年”。在此基

华南理工大学 毛概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期末 题库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A.分清敌我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C.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8-2 2、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构想是在()。 A.1945年B.1946年C.1947年D.1948年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9-1 3、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三世界的是(); A.中国B.苏联C.英国D.日本 答案:A;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9-1 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 C.开放与合作D.和谐与共赢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2; 5、1985年,邓小平将国际关系问题总结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其中核心问题是()。 A.人权问题B.和平问题C.东西问题D.南北问题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2 6、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是由于()。 A.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 C.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3、p.231-3 7、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一极独霸世界B.两极格局对峙C.单边主义抬头D.多极化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1-2 8、经济全球化有其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属于其负面影响的是()。 A.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B.对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形成了影响C.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政治的多元格局D.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形成了冲击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2-3

中国特色外交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就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使命、机遇、性质和体系等基本问题,在分析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界参考。 历史任务与现实机遇 早在60多年前的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就提出了“外交学中国化”的伟大任务。遗憾的是,只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和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后,外交学中国化的研究才开始提上日程。世纪之交,国内出版了若干初步总结新中国外交经验的外交学著作。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为完成周恩来关于“外交学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而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在惊叹中国奇迹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崛起的各种忧虑,花样翻新的“中国威胁论”流行于世界。这种思潮以西方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中国崛起现象,在世界舆论界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扭转被动防御的不利态势,获得相对于西方的话语权优势,中国也必须大力推进自身的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双边与多边外交,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新安全观”、“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理念。极其丰富的新鲜经验和一系列新理念,为外交学者构建系统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展开争夺外交理论话语权的强大攻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难得的现实机遇。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

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此在尊重对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一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同中国外交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使我们从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我党与世界各类政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广交朋友、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于凋动和利用世界上一切于我有利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我发展和国家统一事业的遏制和干扰。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指导方针不仅有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有其客观根据: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开放的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统一事业,需要国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战争与和平”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转向打战上,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作准备,全国都进入备战、临战状态,不仅使经济工作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影响了外交工作。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战略,一度把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定为外交工作基本方针,“过火”的行动带来了外交工作严重的损失,孤立了自己,影响了国家关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一条线”外交政策 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理论表述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结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对中国的明确定位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基于这一理论,中国实行了“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依靠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间力量,反对美苏两霸,而其中对美国又团结又斗争,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方结成统一战线,孤立与打击苏联霸权主义。在这一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与一些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克服了发展外交关系的障碍,使中国愎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索维于1952年在他的论文“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之间还有一个第三世界。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将第三世界的概念写入国际会议的纲领性文件。1974年2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但在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与索维和国际社会所指的基本内涵相同。而第一,第二世界与前却本质上不同,这个变化是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据此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敌我友关系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专门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和特征作了阐述。此后,第三世界概念才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文件及媒体宣传中普遍采

中国特色外交

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是为了解决中国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不匹配问题。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日报网3月12日电(远达)3月8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强调了中国2015年的外交目标。《外交学者》杂志网站3月10日发表该杂志副主编Shannon Tiezzi的分析文章,从整个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中整理出了四大趋势。 1、2015年中国将全力以赴地推进丝绸之路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往往被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构想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秋分别在不同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第二年这一构想就迅速得到充实——到2014年秋,中国已找到两种、而非一种实现“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方法(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础设施基金)。 王毅表示,中国将继续大力推动“一带一路”计划。他告诉记者,“一个重点”是“2015年中国外交关键词之一”,即“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换言之,“一带一路”将继续主导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外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讲到外交和国际战略,就会提到时代主题。因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国际战略是根据当时的时代主题决定的。那么什么是时代主题呢?时代主题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有全局性的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也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很明显现在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那么为什么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实二战结束以后,究竟是战争还是和平是国际社会都面临的问题。但不管是当时各国的分析还是现在回望历史都很明确是和平。因为二战刚结束,战败者: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已经元气大伤,需要舔舐伤口。而战胜国:苏联,美国,中国等,也伤筋动骨,需要收养生息,吸收战胜果实。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过了几年同属于战胜国的苏联和美国国力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一个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一山不容二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火药味越来越重。处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国家就成了他们的缓冲地带,也就是毛主席讲的两个中间地带:第一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第二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日本。这个中间地带的中间指的就是苏联和美国之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当时那两个国家有多么强大。很明显第一个中间地带是比较落后的,而第二个中间地带是比较发达的,而美国和苏联是最发达的。所以毛主席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第一世界是:美国,苏联。第二世界是第二个中间地带那些发达的国家,而第三世界则是第一个中间地带那些不发达的或则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刚刚进入发展期,国力不强,在国际上也没什么威望,而美国拉拢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全面的遏制政策,比如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在联合国支持蒋介石集团,中国被排除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会议之外, 所以毛主席关于划分的三个世界提出了当时我国的重要外交政策:中国要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因为同样是较落后的国家,团结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实力却不够,所以还要争取第二世界发达的国家共同反霸。并且不能一味的反对美国和敌视日本,还应该和他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执行这一外交政策的是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而周恩来最著名的外交方式则是求同存异:即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的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因此邓小平提出: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同时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中国是不希望打仗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国发展刚刚起步,装备没人家好,不一定打得过人家,需要发育。但中国也并不是怕打仗。。。而到了1985年,他有进一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而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国际关系中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政治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三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XX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第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

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中国的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强调大国的国际担当。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着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根据力所能及之力,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援助,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 以“一带一路”为例,它是中国包容性全球化版本,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共通、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信念。“一带一路”着眼弘扬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和睦共处的精神,拓展中国同欧亚大陆方向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就中国自身而言,这一构想与中国加快中西部开发、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与中国推进“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合作格局密切相关。就国际层面而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出发点是希望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秉持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