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点: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制度的萌芽、形成和发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基本要求:

1、理解:原始氏族社会组织、酋邦制;商代内服官的类别、士人与国家的关系、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2、掌握: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所谓“三皇”,一种说法为天皇、地皇、人皇(泰皇),另一种说法为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前者说在宇宙中天、地、人是最为可贵,故可以并列为皇,而人皇最贵;后说则反映人类最早经历过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所谓的五帝,目前有三种说法:一说为伏羲(太皞)、神农(炎帝)、黄帝、尧、舜。另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还有一说是少皞、颛顼、高辛、尧、舜。

古人把五帝与天上五方之帝联系起来,天上有东方青帝名灵威仰、南方赤帝名赤熛怒、中央黄帝名含枢纽、西方白帝名白招拒、北方黑帝名汁光纪,也有认为五天帝就是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的。这种说法不一和与天道观念的结合,都反映出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冲突和战争、曲折和反复变化的复杂情况。

原来分散生活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先民们,与其他地区的先民发展历程大体相同。他们都经过以渔猎和采摘植物果实为生,因为生产力低下,经常受到恶劣气候和猛禽野兽的侵袭。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下,他们往往群居在一起,以便增强防卫和猎食的能力。“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吕氏春秋·恃君览》)。

为了生存,为追逐水草果实和猎物而游荡,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经历了原始社会中的前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他们从“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列子·汤问》),从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杂乱性交的血亲婚配,发展为按照辈分来限定性交对象的血缘家庭,再发展为脱离原始群居的乱婚,禁止兄弟和姐妹之间及旁系亲属间的性交关系,实行族外婚。从乱交到有限制的内婚制、族外婚,每迈进一个阶段都意味着巨大的进步,渐渐走向氏族社会的边沿。这一过程大概开始于距今三、四万年前,结束于五、六千年前,历时数万年之久,大体上相当于传说中的天地人“三皇”时期。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都以氏为名,明显地反映着先民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称燧人、有巢、神农,显然是由于后人对某一阶段有代表性的先驱者的共同尊称,而不是对某一卓越人物的个人称谓。因为原始群根据实际生活体会,用手兼用脑的摸索及选定某种生活和生产方式,都必然经过相当长的过程才能确定下来,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能凭空创造的。

五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进入了部落联盟,或者是酋邦制阶段。部落联盟是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恩格斯则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被推崇为惟一的理论,一直为学者们所恪守。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学科发展迅速,以人类学和考古学为基础的研究,开始对这一固定的模式提出质疑,提出游团——部落——酋邦——国家的社会演进模式。游团是一种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因为外婚和单方婚居这两个规则关系,游团常常是由一群彼此有亲属关系的男女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所构成的亲族”。用中国文化分期,应该属于旧石期时代和中石器时代。部落是从游团演进而来的地方群,“实际上是靠氏族、年龄阶级、秘密结社、战士和宗教结社这一类与他们相交的团体而组合在一起的”。用中国文化分期,应该属于仰韶文化。酋邦是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地方群组织成为一个尖锥体形的分层的社会系统,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以及其伴有的特权和责任)为社会结合的主要技术。这个分层式的系统以一个地位和位置即酋长为其中心”。用中国文化分期,应该属于龙山文化。国家是酋邦的发展继续,“是一种更大的社会,有更复杂的组织”。中国文化分期,应该属于三代,常用历史分期则是奴隶社会。”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和体制,“酋邦的特征是其联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各种活动的一个中心的存在。尧、舜、禹时期,与南方的苗蛮部落联盟或酋邦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尧伐驩兜,舜伐有苗”(《荀子·议兵》);“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吕氏春秋·召类》);不久南蛮又不服舜“乃修教三年,执干戈舞,有苗乃服”(《韩非于·五蠹》);这种“服”是在武力压迫之下的屈从,自然是暂时的,因此禹又“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墨子·非

攻》)。战争的持续不断,弱小的氏族被吞并了,强大的氏族更强大了,而战争要求集中权力、物质和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联盟或酋邦的军事领袖的权力也相应增强了,这些“博得了声誉的军事领袖,在自己周围集合一队掠夺成性的青年人充当自己的亲信,出现所谓的“扈从队制度”,而这种制度却导致了军事首领的性质发生变化。对外战争使军事首领的地位得到提高,而军事首领地位的提高,必然会威胁联盟或酋邦首领的地位。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是后人对先祖的崇敬和美好叙述,但这样以礼“禅让”出权力和地位,本来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新的符合众望的首领代替已经失去民望、阻碍历史进步的旧首领,本来是历史进步的标志。“舜偪尧,禹偪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五蠢》)。当然,在内部矛盾冲突中,如果联盟或酋邦首领希望维持自己的权力,就必须有自己的扈从和听任他指挥调动的人,这就导致了联盟或酋邦组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氏族作为一种基本社会组织而长期存在,在当时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氏族除了以当时的传统习惯和道德来调节氏成员间的关系,维护氏族的利益外,还没有相应的人员和机关来履行氏族社会管理职能。氏族酋长(或首领)由全体氏族成员选举产生。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是有威望的母系家族的家长中选举产生,到父系氏族公社时,则是从有威望父系家族的家长中选举产生。酋长负责领导生产,管理生活,处理氏族对关系。早期的氏族酋长没有强制力量,同一般氏族成员处于完全平等的地,既未脱离劳动,也没有任何特权。本氏族的重大事情都要由氏族议事会民众大会讨论决定,各家族的家长和全体成年男女均可参加。相传神农氏“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彼此“无有相害之心”,“全靠族或妇女享有的威信或尊敬(当时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更高的地位)来维持,没有专门从事管理的人的特殊等级”。到父系氏公社时,血统以男性计算,财产由男子的子女继承,在家族中,父亲处于对支配地位,妇女处于被奴役状态,因此,酋长有一定的强制力,氏族议会和民众大会已经不再让女人参加。随着父权制的发展,酋长的选举范围渐只限于氏族贵族之内。氏族军事首领是临时由全体氏族成员选举产生的,负责对外战争。氏族的全体成年男女都参加军事行动。父权制确立以后,氏族军事首领由男性任。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军事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氏族贵族。氏族议事会由各家族的家长(长老)组成,在父权制时期,由各父系家长组成,负责处理氏族内部的事务以及与其他氏族交往的事务。在民众大观念淡薄以后,这些长老逐渐成为氏族贵族,是氏族酋长的辅佐兼保护人,氏族的各种活动享有参予权。民众大会母权制时期,氏族内的全体成年男女均可参加,父权制时期,由全体成年男子

组成,负责讨论和决定本氏族的重大事情。在氏族公社晚,这种决议方法逐渐流于形式,所起的作用逐渐萎缩。

三、部落联盟和酋帮组织

部落酋长(或首领)由本部落议事会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担任,部落有成年人都有权进行表决。部落酋长负责处理部落的日常事务,召开部落事会,并实施议事会决定的事项,主持宗教祭祀和节日大典,对紧急事务权进行应急处理。氏族公社晚期,部落酋长成为重要的氏族贵族,权力逐扩大。部落军事酋长(或首领)初期由部落议事会临时推选有威望的氏族首领任,后因战争频繁,逐渐成为固定的职位,以执行部落的军事职能,战士成年男子临时组成。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酋长身边有一定的扈从,力日益增大,地位更显得重要。部落议事会由各氏族的首领和胞族长组成。部落的重大事情,如战争、和、缔结联盟、推选部落首领等,都必须由部落议事会作出决定。部落议会还负责处理氏族首领、胞族长的选举和调节各氏族、胞族之间的关系等关部落的日常事务。氏族社会初期,议事会成员一律平等,采取民主的方协商讨论,实行原始的民主制。到了后期,议事会成员开始有分工,并设相应的职能机关。据文献传说记载,“少皞氏以鸟名官,凤鸟氏为历正,鸟氏为司分,伯赵氏为司至,青鸟氏为司启,丹鸟氏为司闭,祝鸠氏为司,鴡鸠氏为司马,鳲鸠氏为司空,爽鸠氏为司寇,鹘鸠氏为司事”,又有五雉为五工正”,“九扈为九农正”。这反映出少皞部落各氏族首领已经了较具体的分工,议事会的成员逐渐成为固定的氏族贵族。部落人民大会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部落议事会公开举行时,部落全体年男女均可参加;到父权制时期,只有全体成年男子有权参加。在会上,加者可以发表意见,对重大事情还有权采取投票(用不同的草、木棍、牛骨、鸟羽等作为同意和否决的标志)的方式进行表决,由议事会裁决。氏族社会晚期的民众大会受到部落酋长的左右,其作用降低。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

部落联盟的出现,表明原始氏族社会已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这一时期原始公社解体到国家产生的过渡阶段。在中国,部落联盟的出现距今有5000多年,形成国家的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在这之间的1000多年时间里,落联盟组织形式是怎样的性质呢?1985 年在辽宁西部凌源县牛梁河发掘了5000 年前的

祭坛、女神庙和石冢群遗址,许多考古学家经过勘测和研,认为这“标志着辽河流域当时产生了基于原始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具有国家雏形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也就是部落联盟组。大量的考古发掘物,加上文献传说记载,增加了我们对部落联盟这种具国家雏形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了解,并有助于探讨它向国家政权组织过渡的程。父权制的确立,全面破坏了人们之间的平等关

系和平等观念,并使占有有财富和奴役别人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当的、合理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墓中,男子的随葬工具多是农具,女子的则多是纺轮,反映出当时男耕女织分工已经比较明朗,女子逐渐脱离了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地位下降。在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甘肃齐家文化的一座男女合葬墓中,男子仰身正卧,女子屈肢面向男子,则进一步表明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显地下降。还有一男二女的一次合葬墓,男子居中仰卧,二女在左右侧身面向男子,两手在胸前,下身屈肢,似乎跪奉男子,说明妇女在家庭中已经沦于被奴役的属地位,成为家长的殉葬品。“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父权制确立了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同时也确立了有私有财产和奴役别人合理的观念,进而形成阶级。在山东大汶口文化一属于晚期的墓葬中,有少数墓主已拥有大量的随葬品乃至珍贵的玉制品,说明他们已经具有较其他氏族成员远为优越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成为氏族贵族,可以支配以至奴役其他氏族成员了。部落联盟时期,是旧的氏族公制度瓦解和新的国家制度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一)民众大会的观念淡薄

部落联盟时期仍然有民众大会,由各氏族、部落的全体成年男子参加,名义上对联盟议事会的决议仍拥有赞成和否定的权力。然而,随着私有制和级的形成与发展,促使部落联盟的领导机构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关部联盟的重大事务已经不全是由民众大会讨论决定了,而是更多地取决于部联盟首领和联盟议事会。联盟首领握有很大的权力,以致被后人想象为最早的帝王。据文献传说记载,黄帝部落联盟最为强盛,先后打败了蚩尤、炎、荤粥等部,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以致有人认为“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之义……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大会对联盟首领的制约已经削弱,到了历史上传说的尧、舜、禹时,就更加明显了。虽然,“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仍然给民众提供一定的进言机会,但是决策的权力已转移到联盟议事会,而议事会的参与者已只限于氏族贵族了。

(二)首领选举标准的变化

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还保持着氏族民主制的传统。如黄帝崩,其孙高阳“有圣德”,所以被联盟议事会选举为首领,而正妃嫘祖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皆不得继位。然而,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和联盟首领统治地位的日益加强,在首领选举上也发生了变化。尧在选举联盟首领时,提出“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这一提法虽然是把“贵戚”和“疏远隐匿者”同时提了出来,但却与“天下为公”的原则存在着冲突,因为尧把“贵戚”,即本部落的氏族贵族的

候选地位突出出来了,至于“疏远隐匿者”,则是非本部落的氏族贵族和一般人物,为了照顾传统习惯才把他们提出来。当四岳推荐舜为联盟首领时,尧则婉转地否决了他们的提议,提出“吾其试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曾详细记载了舜让尧的儿子丹朱为帝和禹让舜的儿子商均为帝的过程,说明父系家长世袭的传统已经影响到首领的选举。本部族势力的有无或大小,在当时已经成为竞争联盟首领的重要条件。如果说初期部落联盟首领选举标准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到后期则变为“家以传子”,而且还必须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以实际的统治权威作为夺取联盟首领地位的手段。这正是上古历史发展的重大进步。

(三)公共权力的出现

“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从部落联盟组织到国家的出现,就是公共权力和人民大众逐步分离的过程。据文献记载,黄帝以云名官,按中、春、夏、秋、冬为职。少皞挚(尧的哥哥)时,设官分职,产生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事以及管历法的历正、管手工业的工正、管农事的农正。到虞舜时代,公职机构又有增多,出现管农事的后稷、管百工的司空、管教化的司徒、管刑狱的士、管郊庙祭祀的秩宗、管承上宣下的纳言、管十二州的州牧以及管礼、典、乐等职事的官员22人;又制定了五等刑罚,即所谓“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虽然这些公职人员基本上还是由联盟议事会的成员担任,但已经出现君臣关系的迹象。舜曾作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管刑狱的皋陶则和而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嘉勉禹治水之功时说:“吁,臣哉,臣哉!臣作股肢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辅之”。这种“君臣”对话的场面,反映出当时王权已经比较稳固,联盟的统治机关开始具备国家机关的雏形。虞舜时,曾经指定皋陶主管兵刑,原因是“蛮夷滑夏,寇贼奸宄”。前者是指蛮夷部落与舜的部落联盟经常发生战争,后者是指联盟内部存在的分化和对立,所以需要分别用兵刑去镇压。兵刑是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所谓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政权的简称,也是阶级社会所必然发生的政治现象。王朝的基本结构是具备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拥有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机构和法律制度,君主作为王朝最高的政治代表和权力执掌者,高踞于社会之上,并且由一家一姓世代相袭。

从夏代建立国家以后,在4 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王朝一直存在,在君主家天下的前提下,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完善;在因循前代的基础上,“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隋书》卷28《百官志下》)。可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虽然代有变化,但是沿革清晰。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国家形成到完善的时期,从部落制母胎中脱离出来的国家,遗留有较深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痕迹,作为国家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制度,是在逐渐消退这种痕迹的情况下不断完善起来的。

夏王朝是否存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人曾经提出疑问,甚至认为,夏代仅是积古相传的虚构,夏禹被附会为缔造夏王朝的君主,认为古书中有关夏史的记载并不可靠。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根据古文献为线索,深入勘察夏代遗址,并以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字进行追溯反证,都已取得足够的证据以肯定夏代和夏文化确实都是存在过的。《尚书·禹贡》登载有关夏史的内容,不但在《论语》、《左传》、《国语》、《孟子》、《墨子》等书屡有引用;司马迁亦据以为撰写《史记·夏本纪》的依据。甲骨文出现的字已经超过5 000个,其中约千多字已被解读。这些文字不但具有象形,且已具有六书的规模。专家们估计,从原始文字演进到殷墟文字的水平,大约需要2 000年。而从夏禹到商,其间不过三六百年,由此可以推论夏代应该有完整的文字,只是尚未发现而已。自1959 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掘出被认为是夏朝宫殿遗址、登封城岗遗址、禹县瓦店遗址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料。特别是二里头宫殿遗址,建在高出地面0.8米的土台之上的殿堂长达30.4米,阔11.4米,使用面积约347平方米,可以聚集百人以上。在殿堂前还有一个约5 600平方米的庭院,可以容纳数千人集会。建设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必须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散的部族是不可能完成的。论证夏王朝和夏文化的确实存在,是为了准确地阐述早期国家的产生及其政治制度等问题。一些夏史专家的研究成果认为:“夏代已是成熟的国家,有统一的国王和百官,有统一的刑律和贡赋,有统一的常备军。商代的职官名称及其职掌,在文献中和甲骨及金文中多有反映,基本上能够勾画出商代官制的架构。

商代的职官有“内外服”之分,在朝廷和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里担任官吏的,称为“内服”;在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地方诸侯、伯、甸等以及地方官吏,称为“外服”。作为中央王朝职官的“内服”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事、事、巫、卜、臣等,按照不同的业务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国家政务官员,如卿事、尹等。其中卿事还划分几个部门,如司徒、司马、司空等,号称“六大五官六府六工”,他们是国家的主要行政官。主要行政官下辖一些事务官,如御事、事、多尹和众多的小臣等,分管各项具体的事务。

第二类是宗教事务官,即巫、卜等职,设有太卜、太祝等机构,以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治国方针。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是反映占卜人员参与事务决策的,有人便据此说商朝是“神权政治”,但他们忽略占卜最后裁决的人是王而非巫卜,何况同一件事参与占卜的并不限于一人,占卜的结果也不相同,这就给裁决者以选择的余地。留给裁决者决定,也就不能说完全、是神来左右,实际上占卜者的占卜只是供裁决者参考,不能起决定作用。

第三类是王家服务官员,如宰职是王家服务官员的主管,下辖一些主管音乐的师、宗工,管理酿造以供应王室酒醋的酒正,分管各种杂事的小臣们。王家服子官员因常在王左右,容易取得王的信任和重用,常有僭越本职而侵夺国家政务的事。如商汤时的伊尹,太戊时的伊陟,武丁时的傅说,都是因为接近王而取得职任,成为重要的辅政大臣的。

有关西周的官制,前人多依据《周礼》,实际上《周礼》只不过是战国时代的儒生参照古制,并加以主观臆断而编造的一部管理国家的蓝图,在没有得到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加以证实之前,还不能据以为信。我们是依据金文中出现的官名,参考一些历史文献来探讨西周官制的。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君主的权力逐渐集中,君主专制的倾向也日见显著,进入“礼崩乐坏”的局面。所谓的“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战国时期,七雄并争,他们为扩充或保卫疆土,就必须扩充财源、动员人力,而财源和人力分别掌握在贵族手中。作为君主,如果想保持其权力,就必须拥有他自己的资源、军队和职官,必须将分散在各贵族手中的财力和人力夺取过来,更需要集中权力。正是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促使战国七雄都无例外地进行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战国七雄政治改革的重点,无一例外地是废除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世袭制,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推行郡县制,以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君主的权力空前提高,逐步向统一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政治体制靠近。在“兵刑合一”的前提下,将法律条文公开向人们宣布,这就是成文法的公布。所谓的“兵刑合一”,也就是将暴力统治赤裸裸地显示出来,镇压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反抗,实际上是巩固“礼崩乐坏”后所出现的社会新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制度的合法化问题显得突出。成文法的颁布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尤其是李悝的《法经》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五刑之属三千”的以刑来确定罪名的传统,确立了根

据罪行大小判刑轻重的法律体系,实现了“刑”向“法”的转变。从刑到法的转变,表明中国古代立法技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以前是以刑罚来判定罪名,现在是以罪名来判定刑罚,无疑是重大突破。这一突破还表明法律制度作为一种理性化、常规化的合法方式,来改变“兵刑合一”的军政体制,并以合法公开的形式来维持国家秩序,使国家与社会走向分离。本来“法”与“刑”都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但两者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刑只是作为维持现存等级秩序和利益分配的暴力,因此在社会急剧发展时,是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也难以规范已处在变化中的社会。而法则可以先于社会而设置。虽然法有时也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但它可以进行调整更订,借以保持规范社会的职能,使国家组织凌驾于社会之上。也正因为如此,法家所宣传的“法制”和“霸道”深受各国的青睐。于是乎,秦有了《秦律》,齐有了《七法》,楚有了《宪令》,赵有了《国律》,韩有了《刑符》等。

在诸强争霸,战争频仍的社会,法家的“法治”和“霸道”思想确实给一些国家在竞争上带来优势,但这种适应于乱世的思想及治理方式,是很难在和平局面下通行的。国家总不能始终处在战争的烈火之中,即使是在战火之中,也需要有一个喘息和积蓄力量的时间,法家思想的缺陷,给人以攻击的把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便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地对本国官制进行较大的权宜变更。

齐、鲁、蔡等原为周的封国,官制也仿照周王室,一般都有“三有司”、“史”、“宰”三个主要系统。在竞争环境下,权力集中更便于应付紧急事态,因此,原为周王朝封国的各诸侯,毫无例外地扩大辅臣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控制和协调三个系统,以辅臣为主体的辅政机构便应时而出现。宋、楚等不是周王朝直系的诸侯国,各自按照原有的习惯设立官职。如宋“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所谓“六卿”是大司马、太宰、司徒、司城、右师、左师,他们是由至亲贵族担任的。所谓的“三族”是一般贵族,分别担任各种事务性的职务。大尹则是重要辅臣,必须是君主信得过的至亲贵族。楚国主要执政是莫敖,由宗室成员担任;后又增设令尹以主行政,司马以主军政。令尹和司马是重要的职位,由楚王任命,其人选并不局限于宗室贵族。三代的官员职责并不分明,春秋仍然没有显著的改变。比如说“三有司”,既管理政务又统兵作战。楚国的令尹和司马在表面上是有分工,而在实际上也是军、政不分。如楚康王(公元前559一前545年在位)时,“公子围为令尹,主兵事”(《史记》卷40《楚世家》),而另一位公子弃疾(楚平王)虽为司马,但其所作所为却大多是行政事务。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末年已经出现将、相的区别,官分文武的趋势已经显见。

在贵族世袭制下,高级职务基本上是世袭,但一些重大的政务运作,不是高级职务本人所能完全办理,他们之下有一批职务不显赫、却负责具体事务的人,

掌握着政权运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些人是“小宗”或庶子,也就是“士”。这些“士”可以称为小贵族阶级,早在西周就出现从“士”中选拔职官的制度,而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开始从这些“士”之中选拔一些人充当要职,战国时期的国君则无不从这些“士”中选拔人才。这些原本没有世袭特权的“士”进入高级统治层,也就打破传统的世袭体制。这种经过选拔,不享受世袭,领受俸禄的职官的出现,最终导致官僚制度出现。

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基本上为以后各个朝代所因袭,并且不断地得到完善。

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主要共同特点是皇权专制,专制皇权无所不及。皇权是以皇帝独裁专制行使最高统治权的政治概括,是由一套能够保证皇帝顺利行使权力的制度所构成的。这套制度保证皇权至高无上,使之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独断性。保证皇权顺利行使的制度是在集中当时社会文明所能及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制度和思想的情况下制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证皇权顺利行使的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皇权的主体是皇帝,皇权专制本来是皇帝专制。在理论上,皇帝拥有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自己的权力,独裁决断一切军政大事,主宰着每一个人的生死,而在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随心所欲。他们当中有受制于权臣、外戚、宦官、母后、强藩的,有懦弱无知而智力不健全的,有荒淫放荡而不理政事的,各有不相同的经历和素质,掌握和控制政权的能力差距很大。皇帝制度在中国存在过2 000余年,虽然表现各有不同,但却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皇权。

皇权是专制政体的核心,由各种制度来保证其行使,因此,皇权是不可超越的,神威是不可测的,但人为的因素,又使皇帝周围的各方面政治势力染指其间,即使是庸才懦夫,只要借制度之便而能够利用和控制皇权,就能一呼百应,为所欲为,左右当时的政治。历史上有许多皇帝没有控制政权的能力,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皇权的消失,而是皇权的一种变态形式。也就是说,秦以后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中心,是围绕着皇权制定和运转的,只有弄清皇权的本质和具体作用,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秦统一中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从皇帝及于中央朝廷,从中央朝廷下达到地方政权,形成一个结构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直接影响以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因循渐序地发展的。秦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有过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有州、郡、县或路、府(州)、

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有省、路、府(州)、县或省、道、有(州)、县(州)四级制。地方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四级制,由大及小的分层划分,是政治制度日益完备的表现。自秦以后,县一直作为基础行政区存在。乡里组织遵照地方政府的政令以管辖部民、完纳赋役、清查户籍、维持地方治安,并把族规家法糅合于乡规民约之中,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政治效能。地方政府不但承认这些乡规民约,还大力提倡。除关系到国家治乱的盗贼案件,乡里宗族对一些事关风化的民事纠纷,尤其是婚丧事件,有权以乡约族规来处置,甚至可以判处族人死刑,不必经官,这在当时认为是合乎情理的事情。这种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基础组织,在国家权力和族长权力的双重作用下,很容易走向一种豪强与官府结合又默契配合的统治形式,宗族、豪族、士绅阶层等所谓的地方精英,实际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也正是如西方评论中国古代王朝总是从“治理模式”转向“控制模式”的一种原因,因为“控制模式”依赖于在公共领域中稳定宗族、豪族、士绅阶层来控制广大的农村社会。

“控制模式”的政府,允许民间、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约束自己,因此常常会出现“因俗而治”的管理形式。在这种政治管理形式之下,政治制度总的前提是维护亲亲谊谊、尊卑上下等级,长老的地位也因此得到确立,所以在官方颁行的制度和政令与民间风俗习惯相交会的领域里,常常柔性地采用民间风俗习惯来进行调处,而这种调处在原则上也是为国家所默许和支持的。至于民族方面,这方面的自主权力就更大了,他们可以使用本民族的习惯,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本民族的事务,即使他们的方式和习惯的内容与国家政制有冲突,国家也不会使用强力去干涉。这是历来被认为对中央政权和有关民族俱有利的高明策略。当然,某一民族如果威胁到国家的主要利益,触动国家不容许染指的根本政治制度,即危害到国家安全,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理。发生这种情况,民族问题只有通过暴力方式来解决,将之纳入镇压或改变机制的范围,历史上的改部落为州郡,改羁縻府州为国家府县,改土归流等,都是在这种冲突中产生的。当然,也有在文化交流中而顺其自然改变的,历史上的以汉法制汉人,以夷法制夷人,逐渐融合为—,就是这种形式。

在皇权专制下,王朝的更迭初期通常是采用法家的“治理模式”,在政权稳定后,又会逐渐转向推行儒家的“控制模式”,即所谓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这种钦定的儒家“控制模式”依赖着宗族、豪族、士绅阶层来控制社会,而恰恰是这样的乡村社会结构维持着古代政治制度的存在,也是中国2 000多年政治制度虽然代有因革,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主要原因。

进入19世纪,儒家“控制模式”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除了外力的因素外,中国内部也发生变化,因为支持着儒家“控制模式”的宗族、豪族、士绅中的

一些精英也开始发生变化,并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政治阶层,期望使用他们的方式改造社会,或用革命来变革社会。儒家“控制模式”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又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无论是统治者自愿还是不自愿,社会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政治制度也必然发生质变。

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中国的大门,将中国卷入世界的潮流,伴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清朝末年开始改变已经延续2 000多年的政治制度,这标志着中国本土的政治制度开始动摇,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体系开始向近代政治制度体系靠拢。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往历史悠久。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是从葡萄牙进入澳门开始的。西方的冲击也带来了西方思想,这种思想导致国人传统思想发生变化,逐渐传统中分化出反传统的新式知识分子,原来对政府的忠诚,开始转为对政府和和制度的怀疑失望,甚至批判。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国内社会政治危机日益加深,一些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也日益发扬,他们不忍国家和民族沉沦,不甘忍受侵略的欺凌,或效命于疆场致力抵抗,或著书立说以希望唤起社会的共识,或倡导兴办工商业以图实业救国:在艰难的摸索过程中,一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中国人已经感觉到形势的严峻和险恶:内则国势陵夷,吏治腐败,财政拮据,法律黑暗,社会风气颓废;外则强敌屡逼,战端迭开,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列强瓜分在即;无论是内还是外,需要讲究自强和御敌之道。

最初期,在言论上最足以振聋发聩的代表人物有龚自珍(1792—1841)、林则徐(1792—1850)、魏源(1794—1857)等人。龚自珍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非常透彻地分析了当时清王朝的国势和官风民情、社会动态,并指出症结所在,阐明绝不能再浑浑噩噩地维持现状了,不要怀着堂堂天朝不可能崩溃的幻想。他察人所不察,言人所不敢言,恍如轰雷,惊人梦醒,促人深思。他疾呼再也不能抱残守缺,传统的法则已经难以维持,应该着手变法,振臂疾呼:“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当然,在当时的历史局限下,他所提出的只是在当时国家体制下的自我完善,要求有较大的革新,还不可能预见鸦片战争以后的形势。林则徐是最早留意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人,并且大力进行调查了解,企求知彼知己,谋求在新形势下的经世致用。1839年,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广州严禁鸦片,曾经“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新闻纸”。把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慕瑞《世界地理大全》翻译为汉文的《四洲志》,

还翻译《澳门新闻》《华事夷言》等,使他开始了解西方人,也使他成为高层官员中的“通夷”的第一人。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虽然林则徐是本着通夷而治夷的态度来认识西方,但毕竟是给当时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

洋务运动开始后,中国出现了早期改良主义者。这些被称为早期的改良主义者或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冯桂芬(1809一1874)、王韬(1828—1897)、薛福成(1838—1894)、马建忠(1845—1900)、郑观应(1842—1921)、陈炽(?一189 9)、黄遵宪(1848—1905)、何启(1858一1914)、胡礼恒(1848—1916)等人。他们虽然出身经历不同,政治见解有歧异,但都能从不同角度上批判了旧观念和旧体制,各提出过不同的救亡方案,是戊戌变法前同领风骚的风流人物。

他们的看法已经触及政治学说、政治制度的一些重要方面,要求去除偏见,仿行新法,改弦更张,这在当时是有很大的感染力的,无论是在胆识还是见解上,都难能可贵。他们的看法影响深远,不但改变了传统观念,而且为以后的维新运动作好了舆论准备。虽然他们还没有摆脱尊崇君上的理念,甚至对西方政治有本能上的畏惧,但他们的宣传已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惟有变法才有出路。这些人都怀有一颗爱国之心,痛恨国家积弱积贫,反复警示说,若不图挽救,则“国将不国”,亡国灭种的厄运将迫在眉睫,呼吁有“一息尚存,尚思报国”(王韬:《韬园尺牍》),希望图强、御侮,振奋民族精神。这些人都有从政和办理洋务的经历,对西方社会了解较多,能够看到“循西三之法以求日进于富强”的维新道路,但也不能放弃“天朝上国”的威严,因此进一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这些人也都看到当时的政府机构臃肿,吏治腐败。机构重叠,职权责利的界线不清,也最容易造成官吏们弄权作弊,扰乱社会经济。指出在一个衙门之内,官员、幕友、书吏、衙役,人人只知道营私谋利,有法不依,“惟知耗民财,殚民力,敲骨吸髓,无所不至,囊橐既饱,飞而扬去”(王韬:(《韬园文录外编·除弊》)尤其是遇到词讼,官吏们惟视当事人有无关系权势,案件有无油水,在繁杂如牛毛的律、例、条、令中,他们可以上下其手,以谋私利,以取民财。他们认为必须大力整治,“无论君主君民共主,一言以蔽之,以法治国而矣,此固古代先王之所不料,抑亦后世法家所不能知者矣”(黄遵宪:《日本国志》卷5《刑法》)提出“以法治国”的维新纲领,“草成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希望能够仿照日本一样维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派苦心经营30余年的军事势力竟不堪一击,不但没有以洋务争回权利.反而更加丧权辱国:不但列强驻军于中国腹里地区,而且舰艇横行于中国内河,海关也控制在洋人之手。在这国将不国,民

将成为国奴的关头,酝酿30余年的改良主义,终于在戊戌变法的运动中走上历史舞台。

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

1901年l月清政府便颁布了一道“变法革新”的上谕。这道上谕颁布,标志着清末宣布实行新政,政治制度也要逐步进行改革。从1901年到1911年,清政府新政内容主要有:

(1)政治制度方面。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之所以这样,是有着严峻的背景:一是国势危殆,海内外有识之士,要求改革和仿行外国立宪体制的呼声高涨;二是要求从根本上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言论四起,特别是1 905年孙中山先生倡建的革命同盟会成立以来,相继发动了多次革命和暗杀,当此革命派和立宪派崛起,已发展为不可轻视的政治力量,全国人心动荡,统治岌岌可危的时期,清王朝不得不采取宣布立宪以搪塞,并由于形势的急据发展,被迫采取和陆续补充了一些措施,加快了进行立宪的表态。在发布上谕之后,清王朝先是派遣考察政治五大臣出国,其后又正式宣布预备立宪和改革官制,成立宪政编察馆,颁行《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筹备清单》,成立各咨议局和全国性的资政院,等等。(2)军事制度方面。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本意在加强军事势力以巩固政权,但军事离不开政治。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各级官僚均结党营私,所编练的新军基本上成为各省督抚手中的工具,新军不但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也成为军阀割据的本钱。(3)行政制度方面。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废除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在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情况下,中央朝廷出任重要实职的大臣,皇族亲贵和满族官员的比例,不但没有削减,反而更有增加。在中央朝廷与各省地方实力派总督、巡抚等的关系上,又极力要削弱地方权力。当时,内廷外朝的关系极为复杂和微妙,钩心斗角,使用阴谋诡计,无非都是要在权力分配上各自作自己的文章。这种行政的改革,只能增加财政支出,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以及权限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又极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而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的离心力逐渐扩大。(4)教育制度方面。宣布废除八股文和废除科举制度,使新式学堂教育快速发展,学堂教育不但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而且逐渐制度化、正规化,文教事业开始迅速发展。选派留学生出国,鼓励自费留学,学成归国者给予功名,新型人才逐渐融人社会。1905年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社会政治人事制度的解体,促使新式学堂教育迅速得到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使新式知识分子不断增加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成为近代新知识、新观念的载体,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变的主力军。(5)法制方面。参照西方各国的法律,先后修订了《大清刑律草案》、《大清现行新刑律》、《大清商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法》、《大清民事诉讼法》等法律。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以行政法和刑法作为主要法律,对于商法、民法,从来没有专门的单独法律,清末的法律修订,改变了传统的法律结构。实行司法与行政分离,推行司法独立,将刑部改为法部,专管司法行政,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管审判,同时在地方也拟筹建高等、地方、初级审判厅作为专门审判机构,又设立法政学堂,用以培养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又配套实行监狱改良,变革监狱功能,设立罪犯习艺所,废除刑讯制度等。这种依照西方进行的改革,实际上只是一种被迫移植,看上去是改变了中华法系的结构,实际上并没有触动其实质,要改变已沿袭数千年的司法制度,绝不是颁行几部新法律条文而能见效的。各地的执法人员绝不肯轻易放弃权力,当时不少“离省僻远之州县,恃大府之耳目难周,竟有恣意酷虐,变本力厉者矣”。而为了镇压革命,清政府也一再要求“州县治盗,格杀勿论”,“就地正法,便宜行事”。酷刑依旧有,惨况依然在,邹容毙命于狱中,徐锡麟被剖腹挖心,州县官乃至乡绅可以断人生死、屠灭门户,在广阔的中华大地,除了几个大城市渲染出有限的新法气象外,更多的地区尚不知新法为何物。(6)奖励实业方面。晚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一方面是富强的国家主义意识已经成为共识,另一方面是绅商阶层的势力和民权意识的日益扩大。

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第一、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在民族危机下,强国成为上下的共识。强国需要借助国家的权威力量来集中分配社会资源,以适应近代化的发展和缓和列强的欺凌,这就给传统的专制体制的自我完善带来机遇,带来某些变革转型和自我完善的奢望,出现以清政府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制度变革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近代因素的成长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不但暴露出传统的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且使新的社会力量扩大政治参与的要求日益强烈,他们要求进入政治领域,以群策群力的方式融人政治体制改革,希望参与政治决策。传统政治体制与近代政治在民族存亡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政治体制上却格格不入。维持和加固皇权统治,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近代化形势背道而驰,不但人民不会答应,而且也得不到列强的支持,清末的“皇族内阁”的惨败正宣示了传统的政治体制已经无力进行自我完善。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偏重于民权建设,却在近代化影响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展开,国民素质

还没有达到近代化的要求,革命派曲高和寡,而其他各种政治势力又各怀野心,也没有建立民权的有力行动,最终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清王朝覆亡以后的军阀混战则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这就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在强国的前提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对列强的利益是一种威胁,列强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大国成为与自己抗衡的势力,因而就不可能在财政上予以支持。近代化的发展已经使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不平衡,形成不同的地方利益,地方分权的倾向已经很严重,列强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又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不同的地方势力,使地方势力快速的发展。清政府在缺乏财政的情况下,不考虑实际情况,急于借政治体制改革来削弱地方权力,而地方势力为了扩大权力也竭泽而渔地扩大财政收入,中央和地方都在增加苛捐杂税,不但加剧了工商业者经营危机和不满情绪,也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清政府非但没有达到集权的目的,反而使地方势力分离倾向加剧;不但没有取得列强们的谅解,而且还失去了地方势力的支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效果实际上成为泡沫,内外矛盾也日益激化。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而朝廷支持的近代政治体制改革却不是努力吸收和鼓励新的社会力量,而是试图整合规范新的社会力量,控驭之并使之融入传统社会旧统治体系中。比如说,清政府实行新政时曾经痛感人才的贫乏,大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士人出洋留学,客观上造就了新式知识分子,但却将这些新式人才安插于传统的政治体制下,不但使新式人才无法融入到近代政治体制改革当中,而且促使他们转为现政权的反对力量。

国家开放大学2019《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3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3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5题,共30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名单的是()选择一项: A. 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 中共中央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的当选,其所得票数必须() 选择一项: A. 超过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 B. 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 C. 全体一致 D. 超过全体代表的四分之三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是()。 选择一项: A. 国家主席 B. 国务院总理 C. 全国人大委员长 D. 外交部长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 选择一项: A. 1953年

C. 1954年 D. 1952年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限为()。 选择一项: A. 无限制 B. 只能任职一届 C.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三届 D. 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由( )。 选择一项: A. 地方同级人大裁决 B.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C. 国务院裁决 D. 全国人大裁决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选择一项: A. 五级 B. 三级 C. 二级 D. 四级 题目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本成形于() 选择一项: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作业12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 2、1954/《选举法》 3、形式上/实质上 4、宪法/保障人权 5、五/互选 二、选择 1C 2D 3 A 4D 5A 6C 7D 8B 9B 10C 三、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 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 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非正式约束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 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 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包括社会规则、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狭义的制度指 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2、中共的组织原则:指人们在指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利制约 原则和法治原则。

3、人大代表视察权:视察权是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是指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 有权参加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种专题调查和视察活动,了解同级政府、法院、 检察院的工作情况,收集选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四、简答题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那些基本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 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答:(1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2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 (3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4组织和动员社会。(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谓根本政治制度意味着: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运用和行使国家政权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权力渊 源地位,其他的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其权力、合法性均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法和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制度和机构相比,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兰大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作业c

1. 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议案,须由全国人大代表的多少通过。 1/5 1/2 2/3 3/4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1/2 2. 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谁提名 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国人大主席团 国务院 全国人大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全国人大主席团 3.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普选发生在 1950 1951 1952 1953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1953 4.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的党组成员由()

所在单位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 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 批准成立党组的党委组织部任命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批准成立党组的党的委员会指定 5. 省级人大需()代表书面联名可提出本级国家领导人人选。 10 20 30 40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30 6. 间接选举由谁主持 选委会 秘书处 主席团 常委会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常委会 7.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举行会议的法定人数为不少于全体议员的() 二分之一

三分之一 三分之二 四分之三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二分之一 8. 我国的国体是: 工人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一党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人民民主专政 9. 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若仅讨论问题不作决定的会议,必须多少人参加. 1/5 1/2 1/3 2/3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1/3 10. 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中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为 1:2 1:3

国家开放大学2019《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4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5题共30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法院院长,或者被任命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选择一项: A. 21岁 B. 22岁 C. 23岁 D. 20岁 题目2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军事法院的设置、撤销和人员编制由()决定 选择一项: A. 国防部 B. 中央军委 C. 全国人大 D. 最高人民法院 题目3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 选择一项: A. 每年举行一次 B. 每季举行一次 C. 每两年举行一次 D. 每半年举行一次 题目4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三大”的设想,干部分类管理体制中,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

选择一项: A. 由各级党委管理 B. 由中共中央管理 C. 由所在组织或单位依照各自的章程或条例进行管理 D. 实行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管理 题目5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中国公务员职位分类中,体现工资待遇的是() 选择一项: A. 职务 B. 职类 C. 职级 D. 职称 题目6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公务员旷工或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受到辞退的时限之一是一年内累计超过() 选择一项: A. 30天 B. 20天 C. 15天 D. 25天 题目7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提升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基层工作经历() 选择一项: A. 3年以上 B. 5年以上 C. 2年以上 D. 4年以上 题目8 正确 获得2.00分中的2.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2.议行合一:国家权力机关统一掌管立法、行政等全部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指规范选举活动的各类制度。其含义包括:(1)广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2)从中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3)狭义上说,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 4.行政组织体制: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层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配置关系和结构体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6.政党制度:指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指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以及各政党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 1.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 ①国家xx: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具体包括: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在不与该法律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②法律xx: 1978年宪法第一次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职权。 凡关于宪法、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加以补充。这种解释或者补充规定与原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③监督权: 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的实施。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包括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④决定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⑤任免权: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⑥参与全国人大的组织工作: 包括主持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召集全国人大会;决定延长本届全国人大的任期;主持全国人大预备会议;审查代表资格;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领导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等。 ⑦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2.选举制度主要原则: ①普遍原则:是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是指公民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代表机关的权利。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业1答案[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作业一参考答案 三、辨析题 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政治制度。 答:错。阶级社会才有。 2.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宪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答:错。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们常说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指政治制度改革。 答:错。我们常说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答:对。我国宪法虽突出了中国特色,但也是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5.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因此没有任何特权。 答:错。代表在执行代表职责时,有一定特权。 四、简答题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答: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组织和动员社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 答: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并且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约束、互相监督,以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行并进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也主张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首先,社会主义国家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此基础上一般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其中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其次,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再次,各级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治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是民主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侵犯公民权利的专制权力。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些都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简答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 1.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政治制度? 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2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2分)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社会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2分) 按照传统的看法,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第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2分)第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第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第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2分)第五,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4.何谓“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4分)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分) 依法治国突出表现在依法行政方面。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必须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分)。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平时作业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作业答案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简述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答:普通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相结合的原则、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的原则、差额选举原则。 2、简述1978-1991年我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答:一、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强调党如何执政。二、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加强中央的权威,服从中央统一的经济政策。三、在经济走向上,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走向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四、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的紧张与冲突转变为90年代的相对缓和与和谐。五、在意识形态方面,朝向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的方向推进。 3. 简述宪法主要哪些方面体现了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法律性渊源。 答:一、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宏观架构;二、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宏观法权关系;三、宪法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原则;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五、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4. 简述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含义 答: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制度和运作机制的总和。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二

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5题共15分) 1.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候选人名单的是() A.宪法制度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国家主席的任职年龄要求是年满() A.25周岁 B. 35周岁 C. 45周岁 D.55周岁 3.国家主席、副主席连选连任不得超过() A. 不得超过10年 B.不得超过15年 C.不得超过20年 D. 无限制 4.国家主席第二顺位补缺候选人是()。 A. 国家副主席 B. 全国人大委员长 C.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D.国务院总理 5.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是()。 A. 国家主席 B. 全国人大委员长 C. 国务院总理 D.外交部长 6.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 A.中共中央总书记 B. 全国人大委员长 C. 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早设立于()。 A. 1951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4年 8.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 A.中共中央书记处 B.国务院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9.国务院每届任期为5年,总理任职年限为()。 A.只能任职一届

B.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C.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三届 D.无限制 10.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的是()。 中共中央政治局 B. 中共中央书记处 C. 全国人大常委会 D. 国务院总理 11. 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 )。 A.一季度召开一次 B. 两个月召开一次 C. 每月召开一次 D. 不定期召开 1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属于()。 A. 国务院组成部门 B. 国务院直属机构 C.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D. 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13.地方性法规与国家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由()。 A.全国人大裁决 B. 地方同级人大裁决 C. 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D.国务院裁决 14.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所编制和汇编的本级年度总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报财政部的时间是() A.当年12月30日前 B. 下一年1月10日前 C. 下一年1月30日前 D. 下一年2月15日前 15.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层级设置最多有() A.二级 B. 三级 C. 四级 D. 五级 16.从城市功能和能力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城市的主体是() A. 镇 B.县级市 C.地级市 D.副省级市 17.我国的省作为一级政区的行政地位基本成形于()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8.目前我国的副省级市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_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答案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成文宪法。 3、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 全国人大。 4、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D.8个。 5、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中央委员会。 6、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5年。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18岁以上。 9、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B.单一制。 10、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C.6700万。 二、多项选择题 1.政治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BCDE 2.在我国现阶段,直接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下基层群众组织当中ABF 3.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主张以下哪些权力的分立ACE 4.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BEF 5.终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条件是:ABCDEF 三、辨析题, 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政治制度。 错。阶级社会才有。 2.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宪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错。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们常说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对。政治体制只是政治制度的中、外层。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对。我国宪法虽突出了中国特色,但也是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5.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因此没有任何特权。

错。代表在执行代表职责时,有一定特权。 四、简答题 1、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宪法制度;政党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P77) 答:⑴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⑵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⑶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⑷组织和动员社会;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并且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 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应当地在宪法中确认了人权保障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约束、互相监督,以保障国家权力正常运行并进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不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但也主张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工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首先,社会主义国家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此基础上一般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的机关独立行使(其中立法权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其次,作为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如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再次,各级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治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是民主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允许有任何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侵犯公民权利的专制权力。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些都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是B.国家主席。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和作业(4次)汇编附答案【电大备考】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和作业(4次)汇编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5题共1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C)。 A.宪法制度 B. 国家元首制度 C.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C) A.工人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工农联盟 D.统一战线 3.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1953年初颁布的(D)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D. 《选举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D)。 A. 柔性宪法 B. 协定宪法 C. 语义性宪法 D. 成文宪法 5.我国的制宪机关是(A)。 A. 全国人大 B.司法部 C.国务院 D.中共中央 6.除中国共产党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合法地位的政治党派总共有( D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A. 中央委员会 B. 中央政治局 C.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 中央书记处 8.宪法规定的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C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全国人大常委会 9.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每届任期是(D)。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年龄上的要求是(B)。 A.17岁以上 B. 18岁以上 C. 19岁以上 D. 19岁以上 11. 我国目前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是(B )。 A.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乡(镇)三级制 B. 单一制 C. 联邦制 D. 邦联制 12.中国共产党目前有党员大约(D)。 A.4700万 B.5700万 C.6700万 D.7100万 13.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是(C )。 A. 公共权力 B. 选举制度 C. 主权在民 D. 公民权利 14.人民民主专政的集中体现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社会主义制度15.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D)。 A.国体 B.政体 C.国家结构形式 D.政治体制 16.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是(C)。 A.宪法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政党制度 17.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 A.《日本国宪法》 B.《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C.《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D.《挪威王国宪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