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2014-2016)

1.需求论证

(1)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几

乎涉及到了各行各业。机电专业人才有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社会对机电人才的

需求量非常大,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014年,丹阳市实现GDP830.5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118.15亿元,增长15.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09亿元,增长2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400亿元,增长21.6%;完成工业投入677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6个。规模企业达712家、销售超10亿企业14家、超百亿企业4家、上市企业8家,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航空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成为全国、全省重点扶持产业。“十二五”期间,丹阳市将继续通过大项目、

大投入,发展大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工

贸一体、创新为本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培

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从2014年上半年丹阳市人才需求调查来看,生产及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

员仍是2013年上半年企业需求的主体。按丹阳市“十二五”规划发展要求,技

术性人才需求将按每年10%—15%递增,至2016年,我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将达到8万人。丹阳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

型人才作支撑,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之形成了有效对接,职业教育的发展

有了广阔的空间。

(2)专业建设基础

①专业办学规模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84年,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及江苏省首批

职业学校品牌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专业

发展需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组成了专业群,

加强了相关专业内涵建设。

②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正式专业课教师15名;外聘专业课教师3名,资深专家顾问数名。机电技术专业核心成员教师全部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拥有扎实的理

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术。

③课程建设

本专业建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

平台课程,和机电设备拆装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维修电工中级工训练、机电产品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机电产品维修技术专业

核心课程。

④实训条件

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是省级实训基地,基地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它

融实践教学、实验实训、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

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形成了包括装配钳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1)、维修电工实训室(2)、电子装接室、CAD机房、钳工实训室(3),设备累计

资金达371.6492余万元。

2.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技能的机电技术人才为目标。

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核心课程、配套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实践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制定与企业岗位要

求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突出综合能力)多元评价模式建设,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前列。

(2)具体目标

①构建符合制造类企业的需求、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工学交替、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丹阳及周边区域经济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满足

社会需要。

②建立多元评价的机制,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个

性化发展。通过引入社会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实现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通过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

方法,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质性评价、笔试、答辩、设计等量性评价和完成企业项目或任务的

最终产品的态度、各项技术指标的测量和鉴定等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

现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教师+技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和多名课程负责人。

④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与行业、企业合作,进

行在岗培训。本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关系。

3.建设思路

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推进职

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的核心环节,紧紧围绕“全面推动中等

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

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的职教改革发展方向和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4.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从机电技术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依托本地

行业协会和企业,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通过“专业基础学习(学校)-生产实践(企业)-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学校)-顶岗实习(企业)”的

工学交替教学实施,完善“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②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框架实施教学,并在实施中进行教学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课

程结构如下:

公共基础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

与人生、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与健康。

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电子技术基

础与技能、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

调试,机电设备拆装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专业限选课程:装配钳工、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装调技术

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4

门核心平台课程的建设。核心课程采取实境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积极实行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灵活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辅

以仿真、模型、挂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③数字化资源建设

建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群的视频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及学

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建设多媒体课件库,收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有课程的教

师多媒体课件,从而为师生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

④学生评价模式改革

以模块法的方式教学,重视过程培养,突出实际技能训练,建立以阶段性

任务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技能促进学生。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统一,达到企业用工标准。

构建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最终评价机制,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生、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教学,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

(2)师资队伍建设

①选派优秀教师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参与行业、企业专家的专业技术科研,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骨干教师,并对其中1~2名优秀教师进行深度学习与培训,作为带头教师。

②定期选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到相关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培养四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课教师。

③聘请四名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使专业部兼职教师达到五名。

④骨干教师对各专业进行共享。

通过以上措施对教师进行培养,使专业教师中本科教师达100%,高级职称教师达46.6%,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1.25%以上,硕士研究生学历达到26.7%。

(3)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建设

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我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我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向企业输入所需应用型技术人才,共建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长期、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激发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有装配钳工车间、维修电工实训室(一)、维修电工实训室(二)、钳工实训室(三)、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室3、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室2、电子装接室、电气设备装调与维修2、电气设备装调与维修1、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2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1 PLC实训室(一) PLC实训室(二) CAD机房2。其中共享实训室有装配钳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1)、(2)、电子装接室、CAD机房、钳工实训室(3)。

加大与企业开展“双向基地”建设的力度,使企业成为学生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基地,使学校成为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总投入达371.万元,实训开出率达100%,就业率达95%。

②校企合作

根据学校校企合作的整体规划,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结合。与两个以上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派管理教师、学科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彼此促进。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并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召开校企合作论坛,到合作企业回访,学生、教

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完成学习项目。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研究、课

程设置和教学讲座等。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双方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学校提供

技术服务,学生参与研究与制作;开设企业特色课程,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

制订阶段实习方案,实现学生阶段实习,最终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实行学生

服务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确定“以解决实际生产能力为中心”的专业核

心课程,共同开发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完成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评价。最终实现校企共同管理和共同教学的目的,使学

校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③工学交替培养机制改革

制定适应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外实训基地

的管理与运行制度;初步建立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工学

交替管理;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建成信息反馈网络。

5.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学校特建立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及职责如下:

组长:谭星祥(机电专业部主任)

成员:郦玉祥张亮朱晓忠欧阳向荣石金炳徐泓

职责:制定本小组负责的建设项目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在示范学校建设项

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根据建设方案的要求,按照《任务书》提出的建设

内容、建设进度、验收要点和资金安排,具体组织实施本项目的建设工作;定

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专业项目建设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分年度向示范学校

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本专业项目建设工作报告;组织接受对本项目的

检查验收;做好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各类文件资料档案管理工作。

(2)思想保障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9号文件等文件精神,转变思想,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了解项目建设的重要

意义,了解项目建设工作的内容、程序和目标,认识到人人都是项目建设的主人。

(3)制度保障

①统一认识,宣传发动

本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工程,建设要求高,意义大。本专

业将深入进行宣传发动,明确创建要求,让师生在创建中受到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做出实绩。

②统一行动,全员参与

学校将对本专业全体师生落实具体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充分调动本专业

全体师生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为创建献策,个个为创建出力,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③统一步调,落实目标

高标准、严要求,全力推进本专业建设的各项目标的建设。本专业建设是

提升学校基础能力的重点工程,建设标准高、难度大,必须花大力气,把工作

的主要目标定位在专业建设上,把专业建设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大力

推进专业的建设工作。

(4)机制保障

①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

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认真规划部署。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制定详细科学的工作计划,确保建设规范有序地进行。

②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

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专业建设顺利进行。坚持每期期初召开一次有

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工作小组全会,研究部署专业建设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期末进行检查总结。在建设中,要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当好参谋,唱好主角。要严格落实工作制度,确保项目建设按工作制度规范实施。

③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

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确保专业建设效果。要实行领导监督,群众监督,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监督;要坚持全程监督,全面监督,让建设在监督机制的

制约下进行,确保建设质量。建立奖惩机制,把专业建设纳入相关责任人年度

考核内容,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奖惩严明。

6.预期效益

通过三年的建设周期,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成工学紧密结合、校企深度

合作、融产学研一体的具有培养与培训多种功能的重点核心专业。以本专业为

核心,引领带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等专业同步发展,形成师资优良、实力强劲、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在区域内中职学校中发

挥出较强的示范、骨干、辐射作用。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编码:051300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前言 为了落实我校“国家级中职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实现国家教委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教学改革任务,我校编写了部分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标准》。 通过《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实现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活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是落实《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该项工作,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目录 一、专业名称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培养目标 2. 人才规格 五、课程(项目)体系 六、核心课程(项目)设置 七、教学进程安排 八、课程(项目)学时分配 九、专业教师与实训(实验)装备要求 十、核心课程(项目)课程标准(一)电工工艺技术 (二)机械与电气识图(CAD) (三)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四)PLC与传感器技术应用技术

(五)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 (六)机械维修技术 (七)机床设备维修技术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一、【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现代制造业加速发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学校调研分析发现,我国机械制造业机电设备维修类复合型人才奇缺,仅机电设备维修类一线工人在我国的年需求量就达10万人。随着我市滨海新区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以汽车行业、模具制造业、电梯安装维修业、机械加工业、飞机制造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在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岗位上均出现较大缺口,同时各大企业对于机电设备维修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直至2010年预测本市以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实用型技能人才年需求量在1万人以上,这为学校继续扩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规模、建设天津市专业领域一流水平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终结版201609119)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机电技术应用( 051300) 二、入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三、基本学制: 学制三年,按照第一年宽基础,第二年重专业,第三年选方向(升学或就业)的思路,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顶岗实习半年;毕业后直接升学的学生在校学习三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加工、机电控制和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运行、维护、营销与管理等工作,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综合发展能力,同时具有中初级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职业范围与证书要求 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选取参照了国家职业技术标准,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 六、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1、知识要求 (1)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 (2)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基本原理,刀具知识。

(3)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结构。 (4)掌握数控编程与操作。 (5)掌握液压与气动回路结构。 (6)掌握产品装配工艺。 (7)掌握车工、钳工、焊工、数控车工等基本技能。 (8)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9)掌握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结构和选用。 (10)掌握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原理。 (11)掌握典型工装夹具的结构和选用。 (12)掌握机电设备操作规程知识。 (13)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知识。 (14)掌握机床机械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常见故障基本知识。 (15)掌握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 (16)掌握安全知识。 (17)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创新能力。(18)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 (19)掌握PLC应用的基本知识。 (20)掌握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 (21)掌握专业英语知识。 2、职业能力要求 (1)专业能力; 1)具备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和技术的能力。 2)具备较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较强的机电产品装配和维护维修能力。 3)具备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对电机进行控制。 4)能够应用PLC控制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控制。 5)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调试、维修技术的专业能力。 6)具备熟练进行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7)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夹量具、仪器仪表,并具有诊断机电设备故障的能力。 8)具备机电设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 9)具备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 10)核心能力:具有机电设备与产品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管理和售后技术服务能力。 (2)方法能力 1)具有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2)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

机电实训教学计划(精选3篇)

机电实训教学计划一:机电专业实训教学计划 一,教学重心与知识结构: 本学期实训教材主要围绕《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展开学习。该教材共分七个章节进行学习和实践。其中重点考察两个实训项目。一是关于焊接工艺;包括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量、常用仪表的使用、集成电路的制作、门铃及收音机的焊接等。第二个重点实训项目是室内常用线路的安装;包括照明电路、进户装置、线槽布线、安全用电常识、导线连接及绝缘恢复等。通过分析大纲不难看出,该教材理论内容充实,实践任务繁重,且很好的结合我们专业教学方向与目标,贴近我们专业对课程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发挥和实际应用。 二,具体教学计划与课题进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往年的教学经验,考虑到课题之间的关系与教学方法。我们细致的分析了每个章节的特点。从各方面的考虑,统筹计划了教学任务与进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轮(三月上旬):安全用电常识、钳工工艺。 第二轮(三月下旬):手工电弧焊、常用工具使用方法、导线连接。 第三轮(四月上旬):烙铁钎焊、电工材料选用、常用仪表使用方法。 第四轮(四月下旬):室内照明线路安装、线槽,线管布线方法。技能测评其中考试。 第五轮(五月上旬):进户装置的安装、现代壁灯的安装与布线方法。第一轮技能比赛考核。 第六轮(五月下旬):电子线路的焊接,门铃、收音机等电子产品的焊接工艺。 第七轮(六月上旬):电动机的拆卸、维护、保养,变压器基础知识。 第八轮(六月下旬):复习已学内容,回顾重点。实训技能期末考试,第二轮技能比赛考核。 三,教学任务分配与课程安排:

实训教学方式与上学期一样,同样采用单双周课时分配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一周文化课一周实训课的教学模式。除去电工的6节课时,一周实训课的实际课时为24节次。迄今共6位专业教师参与实训教学任务。实训教学课时量约12节次/人/周。教学任务适中,专业教师能充分利用时间高效的分解教学知识,完善个人教学体系。 四,培养目标: 实训教学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学校特色。根据电工类专业毕业生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掌握与实际工作结合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采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教学典型模式。使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实践与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达到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水平。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到了实习单位上手快,自主学习不吃力,适应能力强的良好局面。 五,教学改革与专业发展方向: 改进和优化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实训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小组模式等学术交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在实训中难以完成的练习项目,采取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辅助教学办法,积极采用,完善教学课题任务的进程与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各方面相关的注意事项,强化基本操作和安全意识的训练、环保优化,应有节约和成本的意识。 完善实训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按照电工维修人员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实训教学体系,逐步增加综合性实训内容、创新实训项目、典型实用型项目和设计性课题的比例。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强调在实训实习中验证理论,更强调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巩固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实训项目内容,贴近生活,面向社会。 机电实训教学计划二:2011级机电技术班《焊条电弧焊实训》教学计划(718字) 《焊条电弧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焊接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实训实操的动手练习,让学生掌握焊条电弧焊的焊接工艺特点,在水平位置焊接及平角位置焊接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制定如下计划: 一、教学任务: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申报材料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Haina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二〇一一年十月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 王弗雄(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系主任,副教授,海南省高等学校软件技术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软件技术Web应用系统教学团队成员) 项目组主要成员: 钟声(海南大学,教授,计算机系主任) 胡赟(中山大学软件工厂,副教授,博士,总经理) 吴毅(海南在线,高级工程师,程序架构师,技术总监) 朱志(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杨淳至(海南生态软件园,总经理) 林挺然((日本)海南领信株式会社,总经理) 一、专业建设基础 1.行业背景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要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全力推动两个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一南一北两大园区:海南生态软件园和三亚创意产业园。《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海南生态软件园和三亚创意产业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根据国家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基地建设总体布局,积极支持海南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软件产业基地”。2009年底,海南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海南省鼓励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政策》,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投融资、税收、风险投资引导激励、政府资助与奖励、人才引进和“一企一议”等多方面鼓励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拿出1亿元工业发展资金用于海南生态软件园基础设施配套,并在新增的中央投资相关项目中划拨7200万元用于支持软件园建设,全方位给软件企业在海南发展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1300) 编制人:熊如贵 审核人:黄剑锋 审批人:陈香生 修订时间:2019年4月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职业技术学校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代码:0513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 三、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1.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见表1-1) 表1-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2.职业范围(见表1-2) 表1-2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职学段面向职业范围

五、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机电行业,能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维修等工作,具备制造类企业设备的维护、检修、管理、销售服务等职业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生产、服务一线中等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职业素养 (1)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熟练掌握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 (3)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职业精神;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能利用网络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6)了解机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 (7) 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能收集、查阅工业机器人技术资料,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规范记录和存档; (8) 了解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

2、专业能力 (1)了解机械基础知识,能正确识读较简单机械零件和装配图; (2)会进行常用机床的检测性操作或能进行较简单零件加工的能力; (3)了解典型机电设备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结构; (4) 熟悉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会维修简单的故障; (5) 会运用PLC的基本指令和部分功能指令编制和调试较简单的控制程序; (6) 具有组装和调试典型机电设备的能力; (7) 具有安装典型机电设备和维修简单故障的能力; (8)能熟练操作工业机器人进行各种作业; (9)能熟练处理工业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动作要求; (10)能根据工艺要求编制相应的控制程序; (11)对工业机器人的动作误差能够调试调整; (12)能维护、保养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作站(至少二种),能排除简单电气和机械故障; (13) 具有创新精神,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基本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见表1-3) 表1-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职学段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要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报告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调研报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韩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目录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开展,我校于2011年7月积极申报,于2013年4月成功申报成为陕西省第三批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2013年5月,我校示范校项目工作正式启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也随之展开建设工作,计划通过2年的努力,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为核心,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机械制造、机电产品的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常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为宗旨,走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在地区职业教育中起带动和辐射作用,体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完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尽管陕西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还是我国重要的航空制造业基地,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在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先进制造设备、优质制造型企业等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但其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较落后的生产状态,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在企业的普及率相对较低。我省大多数企业现在已经认识到高效率、高精度、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引进相应先进的设备,引进优秀的机电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必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而这些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采用传统模式培养优秀机电技能人才,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借助示范校项目建设的春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开展建设和研究,寻找到一条高效、科学的、优质的培养机电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之路。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及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改革的需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适应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增强学生技能,和社会接轨。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校教学设备的现状,要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能熟练操作各类常见机床; (2)具有对机床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车工、数控中级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4)具备一定的解决机床疑难杂症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按照市场和企业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依据我校机电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我们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机电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全面修订。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即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2、构建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与本校的具体条件,本专业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数控技术等课程列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通过这些主要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本着基于工作岗位模块化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囊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教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二○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建设背景与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4) (一)建设背景 (4) (二)人才需求 (6) 二、专业建设基础 (7) (一)现有基础 (7) (二)专业优势 (7) (三)专业特色 (9) (四)存在的主要差距 (10) 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11) (一)专业建设发展总目标 (11) (二)人才培养目标 (12) (三)教学质量与监控目标 (12) 四、建设内容 (13)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3)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5) (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17) (四)教学团队建设 (26) (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0) (六)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 (32) (七)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与辐射能力建设 (33) (八)校企合作,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 (34) 五、改革举措 (35) (一)与软件行业协会、软件研发企业建设互惠多赢的长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 35 (二)突出职业能力养成,确定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5) (三)实施教学改革,构建“岗位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 (36) (四)实施四大工程,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36) (五)整合资源,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37) (六)统筹设计,客观评价 (37) (七)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与辐射能力建设 (37) (八)联合企业,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系统培养 (38) 六、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 (39) 七、项目建设资金预算 (41) 八、保障措施 (42)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组组长: 徐翠娟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项目副组长: 杨文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带头人副教授 韩建军哈尔滨鑫联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世宽黑龙江中软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项目组成员: 王琼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副教授 张春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吴奇英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宋磊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初世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宿佳宁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 李晓会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 李强哈尔滨鑫联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件部经理于天哈尔滨鑫联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伟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公司软件部部长沙宁黑龙江省瀚博软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的,欢迎阅读查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业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大力 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以蓬勃的生机向前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 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 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 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 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 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 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 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 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 2.1 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 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 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

3-4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15年度建设总结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15年度建设总结 日照市农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15年度建设总结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于2002年被批准为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下面将2015年度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设概况 (一)专业发展历程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于1996年,200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2008年进行订单式培养,成立三利冠名班。 2010年被学校设为国家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专业建设条件 经过两年的建设,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目前拥有专任教师60名,专业课教师36名,文化课教师24名,教学班级30个,在校生1889人。建有功能完备机电技术应用实训车间4个,实验实习室46口,校外顶岗实习基地38个。 (三)建设目标 两年来,我们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积极主动进行广泛调研,明确一个目标,建设示范专业;围绕两个标准,围绕《建设方案》、《任务书》;遵循三大规律,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学规律;建设四个满意:建设“四满意”(学校、企业、老师、学生)的改革发展示范专业,依托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二、建设思路 根据建设的内容,首先通过聘请专家组成建设小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确定岗位群,形成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体系,进行

师资队伍培养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建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做好准备工作。 三、建设过程与成果 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我系将两年建设任务的预期成果细分为84项,安排了详细的建设进度,全系参与,截至目前,84项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确定改革方案 成立了由2名企业技术骨干,1名专业负责人,2名机电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的专业建设小组。确定了调研方案。 1)完成了调研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最终形成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教学计划; 2)进行调研对象:1是部分企业三利集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上海通用五菱,;2是部分毕业学生。 3)确定调研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查询 4)整合调研资料:通过头脑风暴法、归纳法、演绎法、文件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研访谈法6种方法形成调研成果。 2、具体实施过程: 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进行了企业调研,经过对有关企业、职业中介以及毕业生的回访得到调研结果,依据调研结果确定培养目标,岗位群。依据岗位群确定核心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依据职业成长规律转换学习领域课程并转化为理实一体化课

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

矶电技术应用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 关于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说明 1、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 号)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国家职业标准及企业岗位需求而修订。 2、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方法,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

纲中力求知识和技能结构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在教学中充分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主,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重视讲练结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爱岗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力求在工作中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 3、本专业涵盖的职业(工种)有机电设备操作员、机电设备维修员、机电产品质量检验 员、机电设备管理员、机械加工员、机电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以上工种的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4、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计划按企业岗位需求与实际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

、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 1、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 2、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 3、学制:三年制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 合职业能力及改革创新和自主创业精神,在机电设备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及机械加工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业务范围 毕业生主要面向机械加工和机电设备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员、机电设备维修 员、机电产品质量检验员、机电设备管理员、机械加工员,机电产品的营销及产品售后服务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机电设备使用、维护、修理、经营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的特长,并获得相应的初中级技能证书,具有从事规模化机电设备经营销售服务和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通过两年学习一年实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如下: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1-2015)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它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依托,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科学规划专业结构体系,有计划的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势在必行。根据软件学院发展战略和定位,为了逐步落实专业建设规划,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资源,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2011-2015年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特点及国内发展现状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今天,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也是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信息化建设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软件产业是21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当务之急。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80万人,而院校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专业建设基础

浅谈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

浅谈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 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 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 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及其自动化;问题 引言: 机电一体化是当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计算机为主要 特征的自动化技术。如果说机械系统处理的对象是运动、力、物质和能量,电子 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和知识,则机电一体化系统不仅有处理能量和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1.机电技术应用的内容含义 1.1机器的构造及工作原料 生产机器的构造一般都是由主体部位的发动机、曲柄连杆、配气、起动、传动、行驶、转向、制动等构成,要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必须从其主体部位改善 性能、减轻质重和提高运转精度等方面考虑。而传统机器产品一般以钢铁材料为主,已经不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要想改进机器的效率不但要从结构上加以 改进,还应该多考虑利用非传统钢铁材料为主的生产概念,如用非金属复合材料,或者更高层次的金属材料。当机器主体重量减轻了,方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功率的 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1.2提高弱电控制线路 提高弱电控制线路关键在于提高部件间的综合性能,可从电机、传感器、信 息处理设备、软件等方面进行提高。 驱动机最为广泛使用的是电机,但其工作效率及响应速度还存在着诸多间题。我们面对此类问题要更为全面的发展新型的驱动单位,如驱动单元中装了编码器 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等多位一机的伺服驱动单元。传感器的问题集 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目前,对外部信息传感器 来说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微型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设备的主要设备,大 大推进了机电技术应用与微电子学的进步。为进一步发展机电技术应用,必须提 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准确性、快速性等特点,最大程度的提高处理速度, 并解决好抗干扰及其它可能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与信息处理设备进去通信时,必须规范数据传递的格式,采用同一标准,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后续 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流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除低开发成本、开发高速传 递方式,以便解决日后更为大容量化的机器运作能力。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 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 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研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研究 一、专业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得以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愈来愈多的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向非农转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为了顺利的承接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国家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摆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培养大批学有所长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开发的深入,伊犁州已成为国家能源重点开发基地,现已有数十家国有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集团入驻伊犁,专业技能人才每年缺口达万人以上。 我们的企业从全局看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其原因,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二是缺乏大量真正经过系统的机电技术学习培训的专业的技术工人。专业人才的匮乏,不仅制约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对内地、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都造成诸多困扰。据专家预测,21世纪我国机械电子加工业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技能人才。而从现实情况调查来看,机械电子加工业目前缺额最大的不是从事规模设计、产品研发的高端人才,也不是从事经营和行政管理的中级技术人才,而是占岗位需求量90%左右的只需中专学历的技能型人才,即蓝领工人。 综上所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大批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机修工、制图员、数控操作员的任务势在必行。 二、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1、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专业的技术工人。 机电行业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龙头,其产品门类多,涉及的领域广,使用的技术复杂而先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机电生产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机电产品的加工和销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智能制造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中专 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1.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2号)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8号) 3. 《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4.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0号) 5.国务院于2005年10月28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机电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自动化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专业知识 1. 了解合同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2.掌握应用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 4.了解基本的体育锻炼、个人养生知识; 5.掌握信息检索、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6.掌握基本电工知识; 7.了解常见电子元器件知识; 8.掌握电子技术的常见电路基本知识; 9.掌握基本的光学知识; 10.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装配的基本知识; 11.了解自动化原理知识; 12.了解自动化加工工艺知识; 13.掌握电气控制基本知识; 14. 关注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动态情况。 (二)职业能力 1.具备熟练完成求职简历、总结材料等应用文方面的写作能力; 2.具有基本识图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3.具有各种常见的工业用中小功率固体和气体自动化器装配与调试能力; 4.具有操作常见工业用自动化器进行自动化加工的能力; 5.具有识别常见金属材料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7年-2020年)

XXXXX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7-2020年) 二0一七年四月

专业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国家、教育部、广东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和学院“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的回顾 本专业于2004年设立,当年招生155人,现在校生414人。本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努力探索并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和“并行排课,技能优先;专业集中,基础模块”的教学模式。如以“校中厂”、“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形式,开设各类教学实验班,培养具有较强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符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的课程改革体系,对于专业课已经形成“认识实习——理论——环境模拟——顶岗实习——交流总结——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六元一体的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突出的是教学模式的职业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以专业改革为切入点,开展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先后建立“大学生IT创业孵化基地”、“多迪网络工作室”,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专业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的“一体化”教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并与传统的直观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积极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比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加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标准要求,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密切跟踪地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跟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技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可行性论证 1、根据中等业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教学机制。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地处山区欠发达地区,发展想实现农业以及工业的现代化,关键取决于一大批既能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在我省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迫在眉睫,需向社会培养大批中等电工电子专业人才也是首当其冲的。 3、就业前景可观 京津冀地区电工电子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各类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急需增加,这给我校发展电工电子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挑战。 三、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 (1)人才定位 培养出一大批能从事电子产品、机电维修,电气安装等专业产品的设计、开发、制作、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专业特点 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与职业道德

软件工程专业群建设规划方案

软件工程专业群建设规划方案 一、软件工程专业群现状 软件工程专业群包括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时与物联网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密切联系,并对两个专业建设提供师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中软、硬件密切结合)。 滇池学院于2007年开设软件工程专业,本专业在校学生191名,累计毕业学生251名。理工学院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2011年成立了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2012年11月软件工程专业成功申报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下设八个实验室:软件实验室、基础电路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软件实训实验室、杨林软件实验室、杨林基础电路实验室。与加拿大达内IT培训集团、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培训协议,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作为理工学院学生实训基地,旨在培养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6个方面的能力,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评审测试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过程管理与控制能力和面向领域的应用能力。 滇池学院于2001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专业在校学生193名,累计毕业学生838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9年立为学院特色专业。理工学院不断探索课程改革,计划在新的课程中开设嵌入式课程开发,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当前社会急需的热门技术,实现与就业单位需要间的无缝链接。

依托母体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加大自身师资培训力度,不定期开展专题技术培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大校内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制订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提高计划,鼓励和安排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访问,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级研讨班的学习保证专业教师梯队的连续性与合理性,提高学历层次及业务水平;让部分老师参与到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培养双师型教师。理工学院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具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占52.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77.8%。专业群内兼职教师3个,企业指导教师10余人。聘请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1个、同时有计划的提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教师承担省级、国家级课题10余项,在各类各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获省级以上有关荣誉、奖励、成果16项。 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分别与加拿大·达内科技培训集团、中软国际达成合作培养协议,2010年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2012年建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作为理工学院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培养阶段。在项目实训阶段,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在项目实训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 从2010年3月开始软件工程专业与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合作,每年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开始了为期四个月左右的在校实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学生不外出实训,由知名软件企业提供实训案例和项目资源,派项目经理及老师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利用学院的实训场地设备对学生完成实训教学。实训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