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学号):
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因素,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财政赤字的几种重要的弥补方式。初步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的历程中,财政赤字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上起到了积极地影响。
关键词:财政赤字,历年滚动结余,公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Fiscal deficit in the economic effect is analyzed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budget deficit become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life of a widespread economic phenomen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fiscal deficit factors, Chinese fiscal deficit economic effect, and the budget deficit to make up for the three important way, it was considered that, in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30 years of history, the fiscal defici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operation, on the whol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Keywords:fiscal deficit, and the rolling balance, bonds,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
目录
1.引言 (1)
2.财政赤字的概述 (1)
2.1财政赤字的概念 (1)
2.2财政赤字的重要性及作用 (1)
2.2.1财政赤字的重要性 (1)
2.2.2财政赤字的作用 (2)
3.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因素 (3)
3.1通货膨胀 (3)
3.2利率 (3)
3.3经济周期 (4)
3.4政府负债 (4)
3.5资本预算 (5)
4.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经济效应 (5)
4.1我国财政赤字的改革效应 (5)
4.2我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6)
4.3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增长效应 (6)
5.财政赤字的弥补 (7)
5.1弥补的主要方式及其效应 (7)
5.1.1动用历年滚动结余 (7)
5.1.2直接发行货币 (8)
5.1.3向银行借款或透支 (8)
5.1.4发行公债 (8)
5.2我国财政赤字的弥补状况 (8)
6.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1.引言
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国家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然而,财政赤字规模存在着一个具有客观性质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规模过大,会引起国家信用危机。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财政赤字的概述
2.1财政赤字的概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在总量上的三种对比关系之一,通常被定义为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结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
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用红字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2.2财政赤字的重要性及作用
2.2.1财政赤字的重要性
在经济萧条时期,赤字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应该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因此,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
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
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
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财政赤字。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债哲学”。
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的。公债并不是直接卖给公众或厂商,因为这样可能会减少公众与厂商的消费和投资。使赤字财政政策起不到应有的刺激经济的作用。当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后,就可以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偿还政府债务。
2.2.2财政赤字的作用
2.2.2.1积极作用
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说,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国家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
2.2.2.2消极作用
第一,赤字财政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刺激投资,就是扩大生产能力。实行扩张性政策,有可能是用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的办法来暂时减轻当前的生产过剩。因此,长期扩张积累的后果必然会导致更猛烈的经济危机的暴发。
第二,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财政危机。财政风险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当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时,轻者导致财政入不敷出,重者引起财政危机和政府信用的丧失。财政赤字规模存在着一个具有客观性质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规模过大,会引发国家信用危机。对财政赤字风
险性的评价,国际上通常用四个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四是国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
第三,赤字财政政策孕育着通货膨胀的种子,可能诱发通货膨胀。从某种程度上说,赤字财政与价格水平的膨胀性上升有着固定的关系。其原因并不难寻。在一个社会里,赤字财政导致货币需求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通货膨胀缺口,引起价格水平提高。在财政赤字不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赤字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
3.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因素
3.1通货膨胀
当研究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时,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通货膨胀起什么作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按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衡量财政赤字和公债,所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公债实际值的变动,而不是公债名义值的变动。
通货膨胀使政府(债务人)需要偿还的债务减轻了。这种没有在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官方报告中反应的贬值,实质上是对政府债券持有者征收的通货膨胀税。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公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了。因此,通过通货膨胀政府不但能对货币持有者征收通货膨胀税,对国债持有者同样也征收了通货膨胀税。显而易见,国债规模越大、通货膨胀率越高,政府对国债持有者征收的通货膨胀税就越多。通货膨胀是政府减少自身债务的一种隐蔽方式,像巴西或墨西哥这类具有高通货膨胀率和巨额国债的国家,甚至可以通过这种公债贬值的方法来支付大部分政府支出。
3.2利率
与通货膨胀对实际财政赤字的影响相类似,利率的变化对财政赤字也会产生影响。根据投资学原理,在未来产生收益(支出)流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取决于未来的收益(支出)流和利率水平。因此,当利率升高时,现存的公债余额的市场价值会降低,低于其面值,这将增加财政收入,降低财政赤字;当利率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利率
的变化对期限较长的公债的影响要超过期限较短的国债。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著名的费雪方程式,名义利率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加上实际利率,因此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本身就会提高名义利率。通货膨胀除了对前期公债余额产生贬值影响外,还通过名义利率的上涨使非指数化的公债的市场价值降低,进一步减少(增加)了财政赤字(盈余)。
3.3经济周期
财政赤字变化中的一部分是作为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应而自动地产生的。例如,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收入减少了,因此人们支付的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在实行超额累进所得税的国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公司的利润减少了,因此公司所得税也减少了。同时,在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支出倾向于增加,失业保障支出和政府救济都增加。即使决定税收和政府支出的法律没有任何变动,财政赤字也会增加。
另一方面,如果决定税收和支出的某些法律改变了,例如立法机关决定提高某种税率或决定增加某项政府支出,情况就有所不同。即使经济始终处于潜在的产出水平,这些措施也会增加财政赤字。
3.4政府负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具有误导作用,因为它没有包括一些重要的政府负债。公众持有的公债是政府债务中最大的一部分,也是最明确的部分,但公债并不代表政府全部的债务。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Eisner(1986)就因为不遗余力地提倡如下观点而闻名:要想全面地考察政府的财务状况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财政赤字变化,必须全面地考察政府所有的资产和负债。但是如何准确衡量政府的负债却是一个技术上很棘手的问题。例如,政府拥有大量的隐性负债,如政府为私人企业贷款提供的担保、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及地方政府的借款等,其准确价值很难衡量。政府拥有的大量资产也因为没有交易市场而无法衡量其市场价值。
另外,衡量政府负债价值更多地牵涉到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例如,目前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障体系未来的支付算不算政府债务?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养老保险中,公众在年轻时把他们的部分收入交给这个体系,并期望在年老时得到养老金。这些由法律规定的未来支付的养老金应该包括在政府的负债中。未来的这些负债的现值与目前的社会保障税的差额应该包括在财政赤字当中。
3.5资本预算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准确地衡量财政赤字需要考虑到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特别是,应该用债务的变动减去资产的变动来衡量财政赤字。
一种既衡量资产又衡量负债的预算做法被称为资本预算化(Capital Budgeting)。因为这种方法考虑到了资本的变动。整个政府预算实行复式预算,其中经常预算包括经常性支出和政府资产的折旧,而资本性预算则只包括资本性支出。例如,假设政府出售国有股并用其收入偿还公债利息。按照目前的预算方法,财政赤字将会减少。按资本预算化的方法,出售政府资产得到的收入并没有减少赤字,因为政府债务的减少被资产的减少抵消了。根据同样的逻辑,政府通过发行公债为购买资本品筹资也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按照资本化预算的原则,经常性支出和资本的折旧都包括在经常性预算账户中,资本性支出则进入资本性账户。资本预算化看起来合理,但最主要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哪一项政府支出应该作为资本支出。
4.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经济效应
4.1我国财政赤字的改革效应
我国的财政赤字极大地支持了经济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改革,二是价格改革。
首先,财政赤字支持了企业改革。一方面,减税让利。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造人手,实行了“简政放权、减税让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政策,到1983年开始的“利改税”,再到1994年的全面税制改革,政府对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比例,从100%下降到55%,再降到33%。这些改革措施,在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财力支持的同时,也相应地减少了政府的财力。而在有关支出并没有同步缩小的情况下,财政赤字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企业亏损补贴。为了使关系到国计民生企业的生存,为了减轻失业压力,政府对国有企业亏损特别是政策性亏损给予补贴。近20年来我国企业亏损补贴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情况:1985年高达25.3%,
1986—1990年为18.9%,1991—1995年为9.2%,1996—1998年为4.0%。从财政自身运行的结果来看,减收与增支没有区别,都会使已有的财政赤字加大。
其次,财政赤字支持了价格改革。我国在“利用双轨、走出双轨”,逐渐从计划价格走向市场价格的改革进程中,为了保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价格改革的关键10年(1981—1990年),财政的价格补贴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13.1%。
4.2我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的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理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自由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政府困难特别是中央财政困难,在基本建设投资资金来源中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已显著下降,1996年和1997年仅为6.3%和6.4%,而企业自筹资金的比重1996年为45.7%,1997年为46.5%,国民经济的累计率与80年代相比也不相上下,这说明在改革中通过多种措施扩大了非政府投资比重,尽管改革20多年来连续出现赤字,但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并不明显
4.3我国财政赤字的经济增长效应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政策的贡献非常突出。鉴于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税收制度因个人所得税比重微乎其微而缺乏弹性,因此,财政政策中的自动稳定政策效果不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相机抉择政策措施主要是减税和增加支出(结果必然是财政赤字),但这些措施不仅是出于短
期调整不景气、稳定经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长期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来使用的。史永东(1999)曾利用我们修正后的汉森模型,就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是过去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
我们对史永东的计算结果作了修正,至少可以得到两点结论。(1)1981—1996年,实施财政赤字的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3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3%。特别是1990—1996年,这种财政政策总体上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2.01个百分点,贡献率近20%,而其中的相机抉择政策使经济增长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37%。(2)在16年经济转型过程中,前9年的财政政策效果远不如后7年的财政政策效果。这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加强,运用财政政策的技巧日臻成熟,技能大大提高了
5.财政赤字的弥补
从前面分析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财政赤字对国民经济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要想知道财政赤字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必须研究财政赤字所引起的社会货币收支的变化,而财政赤字所引发的社会货币收支的变化又与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不同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同影响。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主要有四种
5.1弥补的主要方式及其效应
5.1.1动用历年滚动结余
这个说的简单点就是用历年的结余去弥补某些年的赤字,它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表现在,如果某年出现结余,说明这年政府部门有一部分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那么政府势必会把这部分资金存在银行中,增加自己的银行存款,存在银行的这部分资金,银行可能会对其以贷款的方式发放出去,那么这部分资金就等于被其它社会主体运用了。如果下一年正好出现财政赤字,就需要用上一年的结余来弥补,但是银行把这部分存款以贷款的方式发给别人了,所以银行必须寻找其它的资金来源,这个过程就增加了社会总需求,从而影响了社会供求的关系。
5.1.2直接发行货币
这个方法相对来说就有点极端了,只能其它办法行不通的时候选择。只是在政府出现极大地赤字,而社会其它非政府部门有没有剩余资源予以弥补的情况下才选择直接发行货币。这种方法弊端太多,最明显的就是会使人民币币值下降,物价上升,对老百姓可是个很大的打击,所以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支持。
5.1.3向银行借款或透支
这个方法就比较常用了,当财政在银行的存款不足以弥补赤字时,就可以通过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赤字了。向银行透支和借款其实实质上是一致的,这种弥补方法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效应
第一种:如果银行用压缩原有贷款或用银行存差向财政垫支,这种垫支有物质作基础,货币发行可以保持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总供求平衡不产生冲击
第二种:如果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超过了银行的承受能力,那么银行势必会发行非经济性的货币,这部分货币是没有物质保证的,将会引发通货膨胀。
第三种:如果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银行完全没有承受能力,银行只能用完全没有保障的非经济性货币来弥补。这将造成流通中反而货币量非经济增长。
5.1.4发行公债
发行公债弥补赤字是现阶段世界各国最普遍的方式。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建立在财政赤字的第一种口径的基础上的,因为第一种口径将债务收入和支出排除在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发行债券都是为了弥补赤字。而且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5.2我国财政赤字的弥补状况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财政赤字大规模发生时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通过分析《我国财政赤字规模》这张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之后,财政赤字始终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来说,由于改革开放之后只有1981年和1985年出现结余,所以基本排除了用以前年度结余弥补赤字;又因为向银行借款或透支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这样对老百姓来说显然不公平,所以这种方法也基本排除;发行货币就更不用想了,对老百姓无益的方式都不能想;所以只剩下发行国债这一种方式了,这也是后来我国唯一使用的方式。
6.结论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制度,我认为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里,财政赤字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和高速的增长,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财政政策和财政赤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很多专家分析了我国这三十多年的历程,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财政赤字,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一定的百分点,这个结论不无根据。从我国的经济体制方面出发,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这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刚刚实行这个制度,以及其它外部因素等原因,使我国市场经济并不完善,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就说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下,财政赤字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财政赤字帮助政府有效地集中和动员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园晨财政赤字是非好坏[J] 财政与税务 2007 (7)
[2] 付文林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 经济科学 2006 (1) 20- 29
[3] 康锋莉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近期文献综述[J] 财贸经济 2005 (1) 68- 71
[4] 高铁梅税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对产出动态冲击效应的计量分析[J] 财贸经济2005(2) 32- 39.
[5] 陈共财政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 许梦博许云凤财政赤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3(3)26-29
[7] 郭庆旺赵志耘论我国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J] 财贸经济 1999 (6)
[8] 郭庆旺赵志耘中国财政赤字的规模和作用[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2)
[9] 刘溶沧马栓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 经济研究 2001 (2)
[10] 彭睿赤字对总供给及经济增长影响的简要分析[J] 经济问题 1997 (3)
[11] 史永东朱东明中国财政赤字问题的实证分析[J] 统计研究 1997 (5)
[12] 张涣明财政赤字对GDP 的冲击效应分析[J] 预测 2003 (2)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