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

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学习地理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1)内容标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标准活动建议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等。

(二)地图

标准活动建议●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等;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陆地

标准活动建议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

板块运动的关系。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例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设计实验,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说明: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二)气候

标准活动建议1.天气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

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动。例如,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等;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

说明:

“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

(三)居民

标准活动建议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

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

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地域发展差异

标准活动建议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开展讨论活动。例如,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五)认识区域

标准活动建议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

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

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

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

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

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

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说明:

本单元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三、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标准活动建议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

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开展拼图游戏、学习交流等活动。例如,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拼图游戏;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主要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

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

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标准活动建议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

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

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2.自然资源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

国的土地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

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例如,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描述该河流的特征;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

说明:

“标准”没有面面俱到地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经济与文化

标准活动建议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

(四)地域差异

标准活动建议●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

一线的地理意义。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

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例如: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

说明:

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应该注意,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认识区域

标准活动建议

1.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

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

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

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

性。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

的问题。

四、乡土地理

标准活动建议●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

原因。

●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

等方面的影响。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

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

开放的重要性。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

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如矿产资源、中草药的种类与分布等),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

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范围这里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必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一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4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志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着: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 《标准(2011年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5.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完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整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一)人数 应到人数:67 实到人数:55 (二)一日行程 1.08:10 从学校出发 2.08:30 — 09:40 参观黄石二中 3.09:45 — 10:30 游黄石市人民广场 4.10:40 — 11:40 游团城山公园 5.12:00 — 13:30 参观湖北师范学院 6.14:20 — 15:50 游西塞山 7.16:00 从黄石返程 (三)详细记录 1.出发前的集中训话 冯凯主任:咱们整体代表鹏程中学的形象,各班每位同学代表着班级形象,希望大家进入景区后,除了脚步,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 不要在参观景区高声喧哗,嬉闹;要讲究卫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塑胶运动场…… 注意安全,水边、林深处不要涉足…… 2.黄石二中行政办公楼 王耀杰书记获悉我们的来意后,马上指示学校党办主任联系教务处的曾主任负责接待;

费新岸校长:你们是从李家坊隧道过来的吧,鹏程中学是大冶的名校呀。今年高一年级有十几个鹏程的学生吧(随行的曾主任更正道:有二十多人)今天有些不凑巧,高二、高三年级在举行考试,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都设了考场,因此,教学区无法参观,就让曾主任带着你们参观一下学校的运动区和生活区吧! 3.湖师1号食堂的餐厅 大学食堂的物美价廉、全面、优质、快捷的服务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固然令人难忘,但是用餐者的文明与素养则更是令我们惊讶之余,陡增几分钦佩,食堂中不锈钢的桌面与大理石的地面在穿梭不断的千百名用餐者的自觉“呵护”下,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边,有人说他见到了奇迹,也有人说他体会到了什么叫“高素质”。那边,三(3)班...及三(4)班、三(5)班几位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主动将我们的同学用餐后餐桌上的不锈钢餐具和各种饮料瓶送到了回收处。 4.上、下车时总有一些不为自己、只为别人而忙碌着的人 一辆7路车,还有一辆12路车,总有四个忙碌的身影:....,“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收集垃圾的、拾旧捡废的有条不紊,他们是有觉悟的志愿者——....……,甘于平凡却又能创造不平凡的他们是三(3)班的脊梁。 (四)回家 早些回家,你可以提前将喜悦与家人分享;赶紧回家,我能够马上写出一篇经典的游记; 快快回家,你我可以将疲倦肆意地冲洗,将甜蜜温柔地带进梦乡。 是夜,陈赐的家长在分享了儿子的喜悦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打通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高度赞扬、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今宵注定难眠,天已漆黑,三(3)班还有学生未归家,因为,影响学习的无情杀手,除了看小说,还有上网……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河南省初中人教版地理学科教材跟进培训会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杨惠茹 一:前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 三:新《标准》的特点 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初中学科实践活动记录50字3篇

初中学科实践活动记录50字3篇现代社会中很多都是三口之家,在这里,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实在大多数养尊处优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初中学科实践活动记录50字1人们都说:劳动最光荣。这一天,我往居委会劳动了一天。 当我在亲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精华。劳动确切很辛劳,但却是苦中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在劳累时大汗淋漓的感受。这些都不是能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这类感受是作为一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 这一天,(至因而哪天,你自己写好了)我往居委会干了一个上午的活儿,居委会的负责人让我往小区里面刮小广告。我兴奋的应承了下来,心想,弄小广告有甚么不轻易的,拿手一撕不就成了!因而信心满满的拿着负责人给我的铲子和水桶就走了,谁知道事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还不小。 我先找到一个贴在地上的小广告,貌似真的很难弄,拿铲子刮了半天也没有太大的结果, 本想放弃,然后往干点别的事情,但是不伏输的性情使我想到,还没有甚么事情能够难倒我呢,然后,我就在哪里冥思苦想,想主张我就忽然想起一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时候的情形了,被水冲过的地面上的小广告,很轻易就掉了,所以

我想到了,将小广告上面弄上水,等了2,3分钟,果然,很有效果,拿手轻轻一撕,小广告就掉了。 看到自己想到的方法获得了成果,当时心里挺兴奋的,因而更加满怀信心,往劳动了! 呃&经过一番努力以后,被我清除过的地方确切看着干净,整洁多了。 我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动手动脑解决了题目是我收获最大的,学习亦是如此吧! 通过这次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入的体会。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管是会还是不会,你都要有勇气面对它,尝试一下。做了,你是困难的领导;不做,你是困难的俘虏;而我在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本身的不足。 初中学科实践活动记录50字2现代社会中很多都是三口之家,在这里,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实在大多数养尊处优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可能由于我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吧!有的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了,那种爱不是真实的爱,那是溺爱。说到这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就变成了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确当务之急。所以,做家务便成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选择。 做家务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实在,在做家务的进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整理物品,如何把家务干的又快又好。在这个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家务就像是学习,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东英中学;;谢俊杰 关注学生必备的地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索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慨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及全球资源状况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在地理学习情感转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 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新课程标准从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提出了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七个模块的课程要求。由于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地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啊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学生是教的活动的对象,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怎样检验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新课程提出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举措,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通过质疑求异活跃度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如在地球的公转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教学中,通过与学生互动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时空分布规律的掌握,再通过质疑求异活动过程,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与建筑设计关系等生活实例,提高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由于地理学科关注的是全球问题及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因而对学生参加探讨活动的评价,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 2020修改后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新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五条标准)(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

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5)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

初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教学文案

初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初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一、活动目的: 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辽油一高”的风采。 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三、活动时间: 寒假。 四、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普法宣传,进行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清理绿化带内随意丢弃的垃圾; 2.清理社区内墙面上张贴的广告; 3.为社区居民分发报纸; 4.服务孤老,为社区孤寡老人做家务事; 5.收集社区废品卖掉处理,将挣的钱用于社区公共建设.,为社区买几盆花。

6.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7.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五、活动心得: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我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社会版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关注人地关系、体现应用价值、强调学法引导的地理课程教材改革 (社会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地理就是学习“新疆出产哈密瓜”“大庆盛产石油”,以及“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内蒙古草原辽阔”等“物产+地名”的“地方志”式的内容,而且认为最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甚至有人认为地理学家就是“风水先生”。其实,这种状况早已发生了变化。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 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 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 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 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二期课改的地理课程教材更加注重地理入门学习的兴趣激发,地理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地理范例的引入应用,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相互融合,力求使中学地理课程能够反映学科应用价值,体现学科理性魅力。 重新发现和认识地理(为什么要重新发现和认识地理?) 【《标准》阐述】 地理课程目标: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了《重新发现地理学》一书,重点向地理学界以外的读者介绍在纷繁的学科研究前沿,如城乡规划、区域经济、环境保护、人类生态和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广泛应用了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的巨大的成果。 在我国,也很有必要重新发现和认识地理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地理学科被重视的程度大幅度滑坡,参加地理高考的学生在许多院校的系科不被兼收,很多学校地理系报考人数还不如招生人数多,第一志愿者更是廖廖无几。在中学,地理课程也常被称之为“副课”,有的学校甚至任意削减地理课时,中学地理教师改行或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 相关介绍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两个案例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大陈吉余教授为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做出了重要贡献。 橡胶树原产赤道附近,对温、湿要求较高,橡胶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1956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教授等人通过多年考察,探明人工种植橡胶潜在的自然条件,将橡胶宜林地推至25°N以南的我国许多地区,大大拓展了我国橡胶宜林地的面积,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橡胶种植与生产大国。 其实,环视我们绚丽多姿、日新月异的家园,就会惊奇地发现,她无不凝聚了地理学的独特贡献。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理知识已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学地理课程必须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新认识和极大关注。 从景观入门走进地理 (地理入门学什么?) 【《标准》阐述】 相关介绍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刘胜国 今年开始的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暑假对新课标的研读,使我感触颇多,特别是聆听有关专家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我对新一轮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受益良多。以下几点是我对地理新课标的学习体会: 一、地理新课标更切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活需要 新课程内从学生社会需要、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选取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社会,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学习更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地理新课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从侧重教学结果转向侧重教学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以组织者的身份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改变以前的灌输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等,也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感性导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开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 感性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后的教学活动难免要涉及教材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学中尽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真的活跃,效率才会高,学生也不会感到累,

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将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可以设计一些分歧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材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的分歧。 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丰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后如何发展?这样设计可以引入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4、教师必须写好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珍贵的案例,写好教学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 三、地理新课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题材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

实践报告: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一)人数 应到人数:67实到人数:55 (二)一日行程 1.08:10 从学校出发 2.08:30 — 09:40 参观黄石二中 3.09:45 — 10:30 游____(省、市、区、县)人民广场 4.10:40 — 11:40 游团城山公园 5.12:00 — 13:30 参观湖北师范学院 6.14:20 — 15:50 游西塞山 7.16:00 从黄石返程 (三)详细记录 1.出发前的集中训话 冯凯主任:咱们整体代表鹏程中学的形象,各班每位同学代表着班级形象,希望大家进入景区后,除了脚步,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 不要在参观景区高声喧哗,嬉闹;要讲究卫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塑胶运动场…… 注意安全,水边、林深处不要涉足…… 2.黄石二中行政办公楼

王耀杰书记获悉我们的来意后,马上指示学校党办主任联系教务处的曾主任负责接待; 费新岸校长:你们是从李家坊隧道过来的吧,鹏程中学是大冶的名校呀。今年高一年级有十几个鹏程的学生吧?(随行的曾主任更正道:有二十多人)今天有些不凑巧,高二、高三年级在举行考试,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都设了考场,因此,教学区无法参观,就让曾主任带着你们参观一下学校的运动区和生活区吧! 3.湖师1号食堂的餐厅 大学食堂的物美价廉、全面、优质、快捷的服务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固然令人难忘,但是用餐者的文明与素养则更是令我们惊讶之余,陡增几分钦佩,食堂中不锈钢的桌面与大理石的地面在穿梭不断的千百名用餐者的自觉“呵护”下,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边,有人说他见到了奇迹,也有人说他体会到了什么叫“高素质”。那边,三(3)班...及三(4)班、三(5)班几位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主动将我们的同学用餐后餐桌上的不锈钢餐具和各种饮料瓶送到了回收处。 4.上、下车时总有一些不为自己、只为别人而忙碌着的人 一辆7路车,还有一辆12路车,总有四个忙碌的身影:....,“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收集垃圾的、拾旧捡废的有条不紊,他们是有觉悟的志愿者——....……,甘于平凡却又能创造不平凡的他们是三(3)班的脊梁。 (四)回家

解读初中地理新课标

解读初中地理新课标 把握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陈澄 一、地理新课程10年新气象 10年来,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新课程也给学校地理教学带来了新气象。 首先,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正在发生变化,活动式教学正愈来愈多地为大家所采用。 其次,课程标准确定了区域地理的“1-4-5-5”设计思路,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4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5个国家”,从我国“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种课程设计思路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 再其次,新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地理学习评价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评价机制正在形成,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 二、坚持巩固深化课程理念 此次修订的原则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第一,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第二,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不变。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 第三,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相结合。 第四,坚持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课程内容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第五,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课程内容的绝大部分条目保持不变,坚持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保持不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保持不变,有利于引导教师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心地位,制订有效的目标。 三、多方法区域综合定“基础” 此次修订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一是前言部分课程性质的阐述重新进行了改写,二是修订工作重点放在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上。

2011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 (201 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选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选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