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曾五一卢二坡

一、案例简介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可是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的GDP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对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

本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希望通过本案例的讨论,加深对GDP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联系中国国情,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二、具体分析步骤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1.收集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总值与全国GDP的数据,观察其差异情况。

2.对两者不一致的原因从统计方法制度上和体制上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3.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案例讨论

(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GDP数据的差异。

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1999~2004年我国全国GDP数据和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整理。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的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全国GDP数据相比,1999~2004年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每年都偏高,并且其与全国数据的差别在逐年扩大。从支出法GDP数据看,1999年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5.6%,2004年则高14%。从生产法GDP数据看,两种数据的差别更大,1999年各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6.8%,2004年竟高达19.3%。

(二)两种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而我国目前GDP的地区合计数据与全国核算数据的差异显然已经超过了统计误差允许的范围。产生这一现象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核算方法和统计制度方面的

原因。对此专家们有不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分析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来分析现行体制方面的原因。在现行体制下,GDP是考核各级地方政府业绩的重要依据。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与GDP密切相关,从而使得各级政府官员在上报数字时往往要左顾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从统计体制来看,在“双重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现行管理模式下,各地的统计机构在行政上主要接受地方政府领导,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地方政府拨款。这就使得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本应具备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不能不受到很大的干扰。从统计机构自身来看,我国统计机构基础建设也很薄弱,主要表现为,县区级政府统计机构不健全,不少地方乡镇统计机构和人员没有落实,有的基层统计干部缺乏必要的统计业务知识等。企业统计工作也薄弱,少数规模以上企业没有配备统计人员,没有建立统计台账,不能按照统计制度要求正常填报统计报表,规模以下企业这种情况更严重,从而使得源头统计数据质量较差。可以认为,地方政府官员高报GDP的偏好与基层统计不健全是造成我国全国GDP核算数据与地区核算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的体制方面的原因。

其次,我国现行的GDP核算方法和统计制度尚不够完善。这也是造成两种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表2对2004年生产法GDP及其构成的全国数据和地区合计数据作了比较,表2显示,2004年生产法GDP地区合计数比全国数据高19.3%,其中,第一产业二者基本相等,第二产业前者比后者高12.8%,第三产业前者比后者高达37%。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生产法GDP全国数据和地区汇总数据误差较大,在核算方法上和统计制度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存在重复统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地区的人员、物资、资金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在地区核算中难以区分,这是重复统计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在工业增加值的核算中表现尤其突出。工业增加值核算按法人属地的原则进行统计,但目前法人企业下属机构甚多,尤其是一些跨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迅速发展,总公司(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各地区统计中存在着重复统计的现象。

2.核算资料来源不同。比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很多地区还沿用全面报表数据进行核算,而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下的工业则主要是通过直属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进行计算的。

3.统计制度不健全。我国关于第三产业的统计制度尚不够健全,还不能完全覆盖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咨询、证券交易等,缺乏健全的资料来源,不少地方还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目前,对这些行业的统计大部分只能依靠估算。这一方面使得国家一级GDP核算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可能被低估,另

一方面,也给地区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往往出现“总量不够三产凑”的现象。

表3对2004年支出法GDP及其构成的全国数据和地区合计数据作了比较。表3显示,2004年支出法GDP地区合计数比全国数据高14.7%。其中,居民消费二者基本一致,政府消费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48.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核算数据高13.75%,而存货增加地区合计数据竟为全国核算数据的13.8倍,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地区合计数据仅为全国核算数据的60.4%。

表3 2004年支出法GDP地区合计数据和全国数据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支出法GDP全国数据和地区合计数据不一致,在核算方法上和统计制度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消费的核算方法不够统一、规范。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政府消费包括:财政预算内有关事业费支出中属于经常性业务支出部分、财政预算外支出中属于经常性业务支出部分、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经常性业务支出扣除营业收入后的差额。如果国家和各地区都严格按照此方法计算,地方合计数与全国的数据不应有过大的差别。现在,两者相差达40%以上,表明目前对政府消费的核算肯定存在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对经常性支出的理解不同,以及预算外支出以及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的收支资料不够健全。

2.地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计算。主要是对于跨地区的大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区有重复计算的可能。

3.国家和地方存货增加的数据来源可能有较大差别。所谓存货增加,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从表3可以看出,存货增加项目是地区合计数字和全国估算数字差别最大的项目,2004年地方数字竟为全国数字的13.8倍,从比重上看,存货增加合计数(7227.48亿元)占了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163364.6亿元)的4.4%,而以往各年这一比重更高,这明显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部分的地方统计数字是偏高的(参见蔡志洲: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全国与地区数据衔接,《经济科学》2003年第4期)。

4.计算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的方式不同。从国家角度看,进出口的对象是国外,通过海关等方面的统计资料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通常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经济和其它经济之间的种种联系,因此,这项数据比较准确。而在对各地区的生产总值进行核算时,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不仅包括对外国的净出口,还要考虑从本地区流入或流出到国内其他区的产品,在实践中要对其进行核算是很困难的。从公布的地方数据看,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是先以生产法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再从中扣除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倒算区域间的进出口。因此,这一数据就有可能存在比较大的误差。此外,有一些省如吉林、黑龙江等省未采用上述倒算

的方法。全国各地区不采用统一的方法计算本地货物与服务的净流出,这本身就是核算方法不规范的表现。

(三)有关建议

为了解决我国GDP核算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坚持用科学的政绩观评价和任用地方干部,用科学的发展观评价地方经济的发展2.进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统计系统的独立性,保证基础数据真实。

3.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就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建立起经常性的抽样调查制度,在满足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核算资料需求的同时,提高国家统计局控制地区相应统计数据质量的能力。

4.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国家和地区GDP的核算方法。对于GDP 核算所包含的各个项目不仅要给出明确的定义,还要规定统一、明确和具体的资料来源与计算方法。

5.逐步建立GDP下算(或下管)一级的制度。统一联审,下算下管一级,无疑将加大造假难度,并使造假行为更容易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有利于制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为追求所谓政绩而弄虚作假的腐败行为。同时也可以保证各地汇总数据与全国数据之间的一致性。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 为净出口额。201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9.2% ,基本符合预期。 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学概念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 中日GDP对比 增加值的总额。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3)国民收入(NI):广义的国民收入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是在一个经济社会中用货币衡量的每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数量上等国民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即狭义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产出的最大产值。 (5)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例2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60%的部分存起来,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这对该地区的GDP产生影响,请回答:(1)该地区的GDP增加了多少? (2)假如当地政府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为什么? (3)假如政府将2000万元以补贴形式发给居民,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与(1)相比如何?为什么? 解:第一种解法:考虑了乘数效应 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首先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2000万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1-60%=40%的前提下,该地区将把其中的800万元用于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便导致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 Y=2000×1+2000×40%+2000×(40%)2+2000×(40%)3+… =2000/(1-40%) =2000/60%=3333.3(万元) (2)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因为政府支出中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具体如下 ,当政府向厂商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时候,在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中并没有包括对这些劳务的支出,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当政府向居民购买生产要素的服务而生产出物品和劳务的时候,它们也构成社会产品的一部分,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因此在国民收入每一轮中增加2000万元,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为40%,在此影响,每二轮增加为2000×40%,这样一直继续下去,和(1)的效果是一样的。 (3)该地GDP会增加,与(1)相比GDP增加的要少,每一轮的增加为2000×40%,第二轮的增加为2000×(40%)2,于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 Y=2000×40%+2000×(40%)22000×(40%)3+…=800/60%=1333.3(万元) 因为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居民,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换取生产要素服务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社会产品没有相应增加,因而在计算国民收入不应该算上这部分的政府支出. 第二种解法:没有考虑乘数效应 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你知道中国2000 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按市场价 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 最终成果,是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 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按产品法计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所以计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 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计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 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计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 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计算,如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虛拟折旧来计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 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 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中国历年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95--2002)

中国历年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995--2002)2002年12月31日采集 地区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北京1394.89 1615.73 1810.09 2011.31 2174.46 2478.76 2845.65 3212.71 天津920.11 1102.40 1240.40 1336.38 1450.06 1639.36 1840.10 2051.16 河北2849.52 3452.97 3953.78 4256.01 4569.19 5088.96 5577.78 6122.53 山西1092.48 1308.01 1480.13 1601.11 1506.78 1643.81 1779.97 2017.54 内蒙古832.88 984.78 1094.52 1192.29 1268.20 1401.01 1545.79 1734.31 辽宁2793.37 3157.69 3490.06 3881.73 4171.69 4669.06 5033.08 5458.22 吉林1129.20 1337.16 1446.91 1557.78 1669.56 1821.19 2032.48 2246.12 黑龙江2014.53 2402.58 2708.46 2832.84 2897.41 3253.00 3561.00 3882.16 上海2462.57 2902.20 3360.21 3688.20 4034.96 4551.15 4950.84 5408.76 江苏5155.25 6004.21 6680.34 7199.95 7697.82 8582.73 9511.91 10631.75 浙江3524.79 4146.06 4638.24 4987.50 5364.89 6036.34 6748.15 7796.00 安徽2003.58 2339.25 2669.95 2805.45 2908.59 3038.24 3290.13 3569.10 福建2160.52 2583.83 3000.36 3330.18 3550.24 3920.07 4253.68 4682.01 江西1205.11 1517.26 1715.18 1851.98 1962.98 2003.07 2175.68 2450.48 山东5002.34 5960.42 6650.02 7162.20 7662.10 8542.44 9438.31 10552.06 河南3002.74 3661.18 4079.26 4356.60 4576.10 5137.66 5640.11 6168.73 湖北2391.42 2970.20 3450.24 3704.21 3857.99 4276.32 4662.28 4975.63 湖南2195.70 2647.16 2993.00 3211.40 3326.75 3691.88 3983.00 4340.94 广东5381.72 6519.14 7315.51 7919.12 8464.31 9662.23 10647.71 11769.73 广西1606.15 1869.62 2015.20 1903.04 1953.27 2050.14 2231.19 2455.36 海南364.17 389.53 409.86 438.92 471.23 518.48 545.96 604.13 重庆1179.09 1350.10 1429.26 1479.71 1589.34 1749.77 1971.30 四川3534.00 2985.15 3320.11 3580.26 3711.61 4010.25 4421.76 4875.12 贵州630.07 713.70 792.98 841.88 911.86 993.53 1084.90 1185.04 云南1206.68 1491.62 1644.23 1793.9 1855.74 1955.09 2074.71 2232.32 西藏55.98 64.76 76.98 91.18 105.61 117.46 138.73 161.42 陕西1000.03 1175.38 1326.04 1381.53 1487.61 1660.92 1844.27 2035.96 甘肃553.35 714.18 781.34 869.75 931.98 983.36 1072.51 1161.43 青海165.31 183.57 202.05 220.16 238.39 263.59 300.95 341.11 宁夏169.75 193.62 210.92 227.46 241.49 265.57 298.38 329.28 新疆835.11 912.15 1050.14 1116.67 1168.25 1364.36 1485.48 1598.28 注:单位:亿元

《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 》 计量经济学论文(eviews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业 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素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内容摘要: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全国31个省市的相关经济变量数据,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应用计量经济学所学知识对根据经济理论选取的影响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检验,并对其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本文选取2009年的相关数据 关键词:生产总值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各地税收收入净出口 一、前言: 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消费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净出口及各地区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生产总值。现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知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二、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我选择了四个解释变量对我国2008年各地区的GDP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模型的变量选择如下: Y---生产总值(亿元)X1----居民消费性支出(元)X2----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各地税收收入(亿元)X4----各地净出口(万美元)模型的变量数据如下:

由散点图知,Y与X1、X2、x3、X4呈现性关系,所以设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 三、,模型参数估计与回归结果分析 Y与X1、X2、X3、X4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1433.68-0.15X1+1.07X2+1.96X3+0.00047X4 (0.64) (-0.65) (9.38) (1.15) (4.65) R2=0.973521R- 2=0.969447 F=238.9774 D.W.=1.836524 (一)经济意义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说,各地区的生产总值Y与固定资产投资X2、各地税收收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何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有何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 1/ 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统计知识之窗,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行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规模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在政治、经济、外交、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项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GDP的上述三种形态分别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核算,三种方法分别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方面反映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核算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生产法核算消除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重复计算,从全社会看,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加总的结果是社会最终产品。产业部门增加值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本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收入法反映了增加值的价值构成。其中,劳动者报酬是雇员对生产单位提供劳动获得的工资和各种形式的报酬,固定资本折旧是生产中使用的房屋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核算期内磨损的价值,生产税净额是企业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税金(不包括所得税)与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的差额,营业盈余主要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经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按产品法计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所以计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计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计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计算,如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虚拟折旧来计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统计知识之窗--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统计知识之窗--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上通行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规模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在政治、经济、外交、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项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GDP的上述三种形态分别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核算,三种方法分别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方面反映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核算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生产法核算消除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重复计算,从全社会看,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加总的结果是社会最终产品。产业部门增加值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本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收入法反映了增加值的价值构成。其中,劳动者报酬是雇员对生产单位提供劳动获得的工资和各种形式的报酬,固定资本折旧是生产中使用的房屋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核算期内磨损的价值,生产税净额是企业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税金(不包括所得税)与政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运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不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制造的物资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物资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运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物资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运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按产品法运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运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因此运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运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运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运算,如金融业(要紧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虚拟折旧来运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物资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计入中间投入的物资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运算范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酬劳、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运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酬劳+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1)劳动者酬劳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酬劳。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关于个体经济来讲,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酬劳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酬劳处理。 (2)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治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3)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运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企业和企业化治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治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运算的虚拟折旧。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曾五一卢二坡 一、案例简介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可是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的GDP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对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 本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希望通过本案例的讨论,加深对GDP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联系中国国情,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二、具体分析步骤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1.收集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总值与全国GDP的数据,观察其差异情况。 2.对两者不一致的原因从统计方法制度上和体制上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3.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案例讨论 (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GDP数据的差异。 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1999~2004年我国全国GDP数据和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整理。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的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全国GDP数据相比,1999~2004年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每年都偏高,并且其与全国数据的差别在逐年扩大。从支出法GDP数据看,1999年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5.6%,2004年则高14%。从生产法GDP数据看,两种数据的差别更大,1999年各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6.8%,2004年竟高达19.3%。 (二)两种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而我国目前GDP的地区合计数据与全国核算数据的差异显然已经超过了统计误差允许的范围。产生这一现象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核算方法和统计制度方面的

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因为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国内生产总值定义(精)

答: (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 据: 指标1978199020002008每天创造的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10.051.1271.8823.8国家财政收入 (亿元 3.18.036.7168.0国家财政支出 (亿元 3.18.443.5171.5粮食 (万吨83.5122.3126.6144.9钢材 (万吨 6.014.136.0160.2每天消费量 最终消费支出 (亿元 6.133.1168.5408.5

居民消费支出 4.825.9125.6297.0政府消费支出 1.37.242.91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322.7107.1297.2每天其他经济活动 资本形成总额 (亿元 3.818.595.5366.1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13.292.7345.8存货增加0.8 5.3 2.7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12.490.2473.5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0.6 3.213.070.2出口总额0.3 1.7 6.839.2进口总额0.3 1.5 6.231.0

(2).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全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