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围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周围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周围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周围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颈丛

(一)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颈丛 cervical plexus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方,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

(二)颈丛的分支

颈丛的分支有浅支和深支,浅支亦称为颈丛皮支。

颈丛皮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位置表浅,散开行向各方,其穿出部位,是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一个阻滞点。主要的浅支有:

1.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l nerve(C2)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2.耳大神经great auricular nerve(C2、3)沿胸锁乳突肌表面行向前上,至耳廓及其附近的皮肤。

3.颈横神经transverse nerve of neck(C2、3)横过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分布于颈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 supraclavicular nerves(C3、4)有2~4支行向外下方,分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颈丛深支主要支配颈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

5.膈神经 phrenic nerve(C3—5)是颈丛最重要的分支。先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继沿该肌前面下降至其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经过肺根前方,在纵膈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达隔肌。隔神经的运动纤维文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腹心包。隔神经还发出分支至膈下面的部分腹膜。一般认为,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等。膈神经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同侧的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有窒息感。膈神经受刺激时可发生呃逆。

6.副膈神经 accessory phrenic nerve 多见于一侧,起自第5~6颈神经的前支,在锁骨下静脉的后侧加入膈神经。

臂丛神经

1简介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2主要分支

臂丛神经的解剖及应用

一、臂丛神经的组成

臂丛神经是由C5~8和T1前支组成。

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后,在前斜角肌外侧缘组成神经干,C5~6组成上干,C7为中干,C8~T1组成下干。

在相当于锁骨中段水平处,每一干又分成前、后两股。上干与中干的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神经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后束分为腋神经和桡神经,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

二、臂丛神经的分支

1、臂丛根部的分支: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肩胛背神经(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2、臂丛干的分支: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3、臂丛束的分支: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头,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肌皮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胸外侧神经,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拇指、示指、中指指屈肌及鱼际肌。

尺神经,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小指、环指指深屈肌和手内在肌。

胸内侧神经,由C8~T1的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胸大肌胸肋部和胸小肌。

后束:

腋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桡神经,接受来自C5~T1的神经纤维,其中以C7为主,支配伸肘、伸腕、伸指和伸拇的肌肉。

肩胛背神经,来自C6~8的神经纤维,支配背阔肌。

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走向在体表的标志点: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2)正中神经在肘部、前臂部发出许多肌支,支配除了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的前臂屈肌及旋前肌。

(3)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由正中神经外侧缘发出一粗短的返支,向外进入鱼际,分布于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4)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支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指掌侧总神经下行到掌骨头附近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的相对缘到达指尖。分布第1、2蚓状肌,掌心、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的皮肤。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正中神经干如在臂部受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减弱,拇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

(2)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在前臂和腕部。在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易受压迫,形成正中神经支配肌全部无力,手掌感觉受损,即所谓的“旋前圆肌综合症”。在腕部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即形成“腕管综合症”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

2、尺神经:沿肱动脉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臂中份(即三角肌止点高度),穿内侧肌间隔至臂后区内侧,下行至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继而向下穿过尺侧腕屈肌起端又转至前臂前内侧,继续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间,尺动脉内侧下行,到达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手背支后,本干在豌豆骨桡侧,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分深、浅两支,经掌腱膜深面进入手掌。

尺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尺神经在臂部未发出分支,即无支配。

(2)在前臂上部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3)手背支分布手背尺侧半,小指、环指和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

(4)浅终支(皮支):分布于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

(5)深终支(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和拇收肌。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 尺神经干受损: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肱骨外上髁后方(尺神经沟处)及尺侧腕屈肌两起点之间,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能力下降,环指和小指的DIP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指MP关节过伸,第4、5指IP关节屈曲,出现“爪形手”;感觉障碍区域以手掌、手背尺侧缘为主。

(2)深支运动支损伤: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豌豆骨桡侧(常发生在以手击物或手握振荡物和旋转车轮把手,小鱼际仍呈悬空状态时,此时尺神经深部的运动支可受到豌豆骨和钩骨的压迫造成损伤;Guyon管内受压迫),运动障碍表现为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功能受损;感觉不受影响。

3、桡神经:先经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上臂内侧),然后沿着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过外侧肌间隔,至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两支。浅支沿着桡动脉外侧下行,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背面,并下行至手背。深支经过桡骨颈外侧穿过旋后肌(桡骨外侧面)至前臂背侧,在前臂伸肌群的浅、深层之间下行,在拇短伸肌远侧逐渐变细,行于拇长伸肌深面即前臂骨间膜后面至手腕背面。(不同个体桡神经分支发自主干的水平存在差异,解剖学上写“在肱骨外上髁的前方分为浅、深两支”)

桡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在臂部的分支:皮支为臂后皮神经、臂外侧下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肘肌、桡侧腕长伸肌和肱桡肌。

(2)浅终支(指背神经,皮支):手背绕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

(3)深终支(骨间后神经,肌支):分布在前臂伸肌群,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桡神经干损伤:易损伤的部位为臂中段后部和贴肱骨桡神经沟处(肱骨中段或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伸肌瘫痪,即抬前臂时出现“垂腕”状态;感觉障碍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最明显。

(2)桡神经深支损伤:穿过旋后肌行于桡骨附近(桡骨颈骨折),主要症状为伸腕力弱(桡侧腕长伸肌功能是好的),在伸腕时会腕部明显地向桡侧偏斜,伸指、伸拇不能。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炎(paralytic brachial plexitis)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变态反应等有关。主要表现以肩胛带肌为主的疼痛、无力和肌萎缩。发病急,预后好。颈椎骨关节病引起的臂丛损害不包括在内。

应用解剖

1、组成

“555”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5条神经根组成。分根、干、股、束、支5部分。有腋、肌皮、桡、正中、尺5大分支。臂丛包括5 根3干,C5 —C6 神经根在前斜角肌外缘相和,组成上干;C7 组成中干;C8 —T1 形成下干。(位于第1肋骨表面,每干长约1cm)。每干又分成前后两股, (位于锁骨表面,每股长约1cm);每股组成3 个束,束的长度约3cm,各束在相当于喙突水平分为神经支,形成终末神经。臂丛神经全长约15 cm ,约150 000 根轴突。臂丛位于活动范围较大的肩关节附近,邻近动脉,易造成臂丛神经损害。

2、分支

见下表

发出部位神经名称支配肌肉

根部胸长神经 C567 前锯肌(还受3-7肋间神经支配)

肩胛背神经 C345 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

膈神经 C2345 膈肌

斜角肌肌支颈长肌肌支 C5678 斜角肌、颈长肌

干部肩胛上神经 C56 冈上肌、冈下肌

锁骨下神经 C56 锁骨下肌

束部外侧束胸前外侧神经C567 胸大肌锁骨部

肌皮神经C567 肱肌、肱二头肌、前臂外侧皮肤感觉

正中神经外侧头感觉

内侧束正中神经内侧头运动

胸前内侧神经C8T1 胸大肌胸肋部、胸小肌

尺神经大部分手肌

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肤感觉

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肤感觉

后侧束腋神经C56 小圆肌、三角肌、肩外侧皮肤感觉

桡神经 C5678T1 肱三头肌、肘肌、旋后肌、肱桡肌、部分手外在肌

肩胛下神经 C56 肩胛下肌、大圆肌

胸背神经C7 背阔肌

3、臂丛神经根的功能特点

⑴ C5神经根:其纤维数为8 738~33 027 根,主要组成腋神经,支配三角肌,主管肩外展;主要组成肩胛上神经, 支配冈上、冈下肌,主管肩上举;独立组成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提肌。

⑵ C6神经根:神经纤维为14 227~39 036 根,主要组成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主管屈肘。单根C6 神经根损伤,临床除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外,上肢活动无明显影响。一旦C5、6同时离断或上干损伤,则腋神经与肌皮神经主要机能丧失,临床表现为三角肌麻痹。肩不能外展;肱二头肌及肱桡肌麻痹时不能屈肘。

⑶ C7神经根:神经根数为18 095~40 576 根,主要组成桡神经,支配上肢伸肌群,主管肘、腕、指的伸直。C7支配广泛无独特性。单纯C7 神经根断裂不出现上肢功能障碍,因桡神经支配肌均可由其他神经根代偿。

C5、6、7神经根同时断裂,临床表现与C5、6联合损伤基本相似。因C7 可为C8 神经根所代偿。反之,当C7、8 T1神经根联合损伤时,临床表现与C8 T1损伤基本相似。此时因C7 可为C6 神经根所代偿。因此,在臂丛神经损伤病例重一旦出现C7麻痹症状,常提示4个神经根以上同时损伤。尺侧腕屈肌支由C7 支配。

⑷ C8神经根:C8 神经根纤维数为14 636~41 246 根。主要组成正中神经,支配掌长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等指屈肌群,主管手指屈曲;独立组成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C8 单独损伤,临床指深屈肌活动减弱,其他功能无明显影响。当C5、6、7、8同时损伤,除上干损伤(肩不能上举与外展,肘不能屈曲) 外,出现中干损伤表现,即腕下垂,伸拇伸指不能。

⑸ T1神经根:T1 神经根纤维数为12 102~35 600 根,主要组成尺神经,支配手内在肌,骨间肌和蚓状肌,主管拇指对掌、对指,手指内收、外展,掌指关节屈曲及指间关节伸直;独立组成臂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单独T1 神经断裂,主要影响手内在肌功能,但由于C8 神经根的代偿,临床功能障碍不明显。C8T1 联合损伤或下干损伤时主要表现为手内部肌及屈指功能障碍。C7、8T1 三根联合损伤时,临床表现与T1C8 二根联合损伤相似,因C7 损伤可被邻近C6 所代偿。前臂内侧皮神经主要由T1 纤维组成,一旦其支配区感觉障碍(除切割伤外) ,首先应考虑在第一肋骨处受压,这是诊断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重要依据。

疾病病因

1、外伤

闭合性损伤见于车祸、运动伤(如滑雪)、产伤、颈部的牵拉、麻醉过程中长时间将肢体固定在某一位置时,开放性损伤主要见于枪弹伤、器械伤、腋动脉造影、肱动脉手术、内侧胸骨切开术、颈动脉搭桥术,颈静脉血透治疗过程中造成的损害亦有报道。

2、特发性臂丛神经病

又称神经痛性肌萎缩或痛性臂丛神经炎,也叫Parsonage - Turner 综合征。这种病人常有病毒感染、注射、外伤或手术的病史。此外、偶尔也可发生Lyme 病或立克次体感染。最近有人报道,由Ebrlicbia 细菌引起的一种蜱传播疾病也可发生臂丛损害。

3、胸廓出口综合征(TOS)

各种不同的颈椎畸形可以损及臂丛神经根、丛及血管。可以单侧的,也可是双侧的。由于紧拉的颈椎纤维环从第一肋延伸至残遗的颈肋或变长的第七颈椎横突,从而导致C8 和T1 前支或臂丛下干中神经纤维受到损害。

4、家族性臂丛神经病

本病在急性期与痛性臂丛神经炎很难鉴别。有家族史,其遗传特点是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较早。有时可并发颅神经受损(如失音) ,以及腰骶丛神经和植物神经受损。如果有家族性嵌压性神经病的表现,则可以通过神经电生理发现多个周围神经受累。腓肠神经活检可以发现神经纤维轻度脱失,有奇异的肿胀,髓鞘呈现香肠样增厚。

5、放射性臂丛损害

在放射性治疗后可出现缓慢进展的臂丛神经病,无痛性,常在上臂丛多见。

6、肿瘤

恶性肿瘤的浸润,常见于肺、胸部的肿瘤,导致进行性加重的臂丛损害,以下臂丛多见,多伴有Horner 综合征。

7、其他

有报道在白塞病中,由于非外伤性锁骨下动脉瘤压迫而引起臂丛神经损害,同时伴有血管缺血的表现。其他腋动脉瘤、锁骨下静脉血管瘤也可引起[6 ]该病。

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上臂丛损伤(Erb损伤)、下臂丛损伤(Klumpke损伤)和全臂丛损伤1985年Leffert按臂丛损伤的机制与损伤部位作出以下分类健康搜索:

1、开放性臂丛损伤。

2、闭合(牵拉)性臂丛损伤。

2.1、锁骨上臂丛损伤:①神经节以上臂丛损伤(节前损伤);②神经节以下臂丛损伤(节后损伤)。

2.2、锁骨下臂丛损伤。

3.放射性臂丛损伤。

4.产瘫。[1]

疾病诊断

1、判断有无臂丛损伤

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臂丛神经损伤存在:

①上肢五大神经(腋,肌皮,正中,桡,尺神经)中,有任何两组的联合损伤(非同一平面的切割伤)

②手部三大神经(正中,桡,尺神经)中,任何一根合并肩关节或肘关节功能障碍(被动活动正常)

③手部三大神经(正中,桡,尺神经)中,任何一根合并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非切割伤)。

2、初定损伤部位

(锁骨上下)

①目的:便于手术切口及进路的选择。

②方法:检查胸大肌锁骨部(C5,C6神经根),胸肋部(C8,T1神经根)及背阔肌(C7神经根)功能。

当胸大肌锁骨部正常存在(检查方法:肩关节处前屈45度,上臂作抗阻力内收),则表示臂丛外侧束起始部发出的胸前外侧神经功能良好,臂丛损伤的部位应在外侧束以下(即锁骨下部)。胸大肌锁骨部萎缩,提示上干或C5,C6根性损伤。

当胸大肌胸肋部正常存在(检查方法:肩关节处外展位,上臂作抗阻力内收),则表示臂丛内侧束起始部发出的胸前内侧神经功能良好,臂丛损伤的部位应在内侧束以下(即锁骨下部)。

当背阔肌正常存在(检查方法:肩关节处外展位,上臂作抗阻力内收,检查者用手叩击肩胛骨下角以下部位有无肌肉收缩活动。肩胛骨下角以上地肌肉收缩常被大圆肌内收功能所干扰),则表示后侧束中段发出的胸背神经功能良好,若有臂丛损伤,其部位应在后侧束以下(即锁骨下部)。背阔肌萎缩提示中干损伤或C7神经根损伤。

3、定位诊断

(根干束支)

在术前对臂丛损伤定位,除了区分锁骨上下损伤外,应进一步明确锁骨上的根或干损伤,以及锁骨下束或支损伤,具体方法应将临床检查所得地阳性体征,按上肢五大神经分类后进行组合诊断。

Ⅰ臂丛神经根损伤

从理论上分析只有相邻两神经根同时损伤时才可见临床症状与体征,我们把这种现象称单根代偿现象与双根组合现象。为了叙述方便,将臂丛神经根分为上臂丛及下臂丛。上臂丛包括C5-7神经根;下臂丛包括C8神经根与T1神经根。

①上臂丛神经损伤:肩关节不能外展与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而能伸,腕关节虽能屈伸但肌力减弱。上肢外侧感觉大部缺失,拇指感觉有减退,第2-5手指,手部及前臂内侧感觉完全正常,检查时可发现肩部肌肉萎缩以三角肌为著,上臂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为著。另外,前臂旋转亦有障碍,手指活动尚属正常。

上述症状与臂丛上干(C5,C6)损伤类同,是否合并C7损伤,主要检查背阔肌及指伸总肌有无麻痹现象。如果有斜方肌萎缩,耸肩活动受限,以及肩胛提肌与菱形肌出现麻痹时,即表示上臂丛神经根在近椎间孔处断伤或节前撕脱伤。

②下臂丛神经根损伤:手的功能丧失或发生严重障碍,肩,肘,腕关节活动尚好,患侧常出现Horner征。检查时可发现手内部肌全部萎缩,其中以骨间肌为著,有爪型手及扁平手畸形,手指不能屈或有严重障碍,但掌指关节存在伸直动作(指伸总肌的功能),拇指不能掌侧外展。前臂及手部尺侧皮肤感觉缺失,臂内侧皮肤感觉亦可能缺失。

上述症状与臂丛下干及内侧束损伤类同,如果有Horner征出现,证明T1交感神经已断伤,此常提示C8,T1近椎间孔处断伤或节前损伤。临床上除C8,T1神经联合断伤外,有时也可合并C7神经根同时断伤,这时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与单纯C8,T1神经根断伤相类似,但仔细检查可发现背阔肌有麻痹,或肌力减退,指伸总肌也有肌力减退的表现,感觉障碍平面可向桡侧扩大。

③全臂丛神经损伤:早期时,整个上肢呈缓慢性麻痹,各关节不能主动运动,但被动运动正常。由于斜方肌功能存在,耸肩运动依然存在。上肢感觉除臂内侧尚有部分区域存在外,其余全部丧失。上臂内侧皮肤感觉由臂内侧皮神经与肋间臂神经共同分布,后者来自第2肋间神经,故在全臂丛神经损伤时臂内侧皮肤感觉依然存在。上肢腱反射全部消失,温度略低,肢体远端肿胀,并出现Horner征。在晚期,上肢肌肉显著萎缩,各关节常因关节囊挛缩而致被动运动受限,尤以肩关节与指关节严重。

Ⅱ臂丛神经干损伤

①上干损伤:症状体征与上臂丛神经根损伤相似。

②中干损伤:独立损伤临床上极少见,单独损伤除短暂时期内(一般为2周)示中指指腹麻木及伸肌群肌力有影响外,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见于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术后。

③下干损伤:症状及体征与下臂丛损伤类同。手的功能(屈伸与内收外展)全部丧失,不能执捏任何物件。

Ⅲ臂丛神经束损伤:(通过五大神经损伤的归类诊断完成)

① 外侧束损伤

② 内侧束损伤

③ 后束损伤

五大神经损伤的诊断(最重要的归类诊断)

①腋神经损伤:三角肌萎缩,肩关节外展受限。

单纯腋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支以下;合并桡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后侧束;合并肌皮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上干;合并正中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C5根部。

②肌皮神经损伤:肱二头肌萎缩,肘关节屈曲受限。

单纯肌皮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支以下;合并腋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上干;合并正中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外侧束;合并桡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C6神经根。

③桡神经损伤:肱三头肌,肱桡肌及腕伸,拇伸,指伸肌萎缩及功能受限。

单纯桡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支以下;合并腋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后侧束;合并肌皮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C6神经根;合并正中神经损伤,其损伤平面在C8神经根。

④正中神经损伤:屈腕及屈指肌,大鱼际肌萎缩萎缩,拇指及手指屈曲及拇指对掌功能受限,第1-3指感觉障碍

单纯正中神经损伤,损伤平面在支以下;合并肌皮神经损伤,损伤平面在外侧束;合并桡神经损伤,损伤平面在C8神经根;合并尺神经损伤,损伤平面在下干或内侧束。

⑤尺神经损伤:尺侧腕屈肌萎缩,小鱼际肌,手内部肌包括骨间肌及蚓状肌,及拇内收肌萎缩,手指内收,外展受限,指间关节伸直受限,手精细功能受限,第4-5指感觉障碍

单纯尺神经损伤,损伤平面在支以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损伤平面在下干或内侧束;合并桡神经损伤,损伤平面在胸1神经根。

Ⅳ臂丛神经根部损伤时节前损伤与节后损伤的鉴别诊断

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椎孔内的节前损伤;另一类为椎孔外的节后损伤。节后损伤的性质与一般周围神经相同应区分为神经

震荡,神经受压,神经部分断伤与完全断伤。区分方法依据受伤性质,日期,主要功能丧失程度及肌电,神经传导速度的不同变化而确定。治疗方法依据不同病理状态而定,可保守观察治疗或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减压缝接及移植)。节前损伤均在椎管里前后根丝状结构处断裂,不仅没有自行愈合的能力也没有通过外科手术修复的可能,因此,一旦诊断确定,应争取及早进行神经移位术,故在临床上节前,节后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重要意义。

①病史:节前损伤暴力程度较严重,常合并有昏迷史,颈肩及上肢多发骨折,伤后常出现持续性剧痛。

②体征:C5,C6根性撕脱伤,斜方肌多有萎缩、耸肩受限。C8T1根性撕脱伤,常出现Horner 氏征(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下陷、半侧面部无汗)

③神经电生理检查:体感诱发电位( SEP)及感觉神经活动电位( SNAP)电生理检测有助于臂丛神经节前节后损伤的鉴别诊断,节前损伤SNAP正常(后根感觉神经细胞位于脊髓外部,而损伤发生在其近侧即节前,感觉神经无瓦勒变性,可诱发SNAP),SEP消失;节后损伤时,SNAP和SEP均消失。

④影像学检查:节前与节后损伤在CTM 上以椎管内相应神经根前后支的充盈缺损消失为标准,同时与健侧神经根进行对比。正常影像神经根为充盈缺损,如为根性损伤则在相应区域有造影剂充盈。

疾病治疗

(一)一般治疗

对常见的牵拉性臂丛损伤,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即应用神经营养药物(VitB1、VitB6、VitB12、VitBco等),损伤部进行理疗,如电刺激疗法,红外线,磁疗等,患肢进行功能锻炼,防治关节囊挛缩,并可配合针灸,按摩,推拿,有利于神经震荡的消除,神经粘连的松解及关节松弛。观察时期一般在3个月左右。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①臂丛神经开放性损伤,切割伤,枪弹伤,手术伤及药物性损伤,应早期探查,手术修复。

②臂丛神经对撞伤,牵拉伤,压砸伤,如一名缺位节前损伤者应及早手术,对闭合性节后损伤者,可先经保守治疗3个月。在下述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探查:保守治疗后功能无明显恢复者;呈跳跃式功能恢复者如肩关

节功能未恢复,而肘关节功能先恢复者;功能恢复过程中,中断3个月无任何进展者。

③产伤者:出生后半年无明显功能恢复者或功能仅部分恢复,即可进行手术探查。

2、手术方法

臂丛探查术: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术;锁骨下臂丛神经探查术;锁骨部臂丛神经探查术

4、根据手术中发现处理原则如下:神经松解术;神经移植术;神经移位术

① 臂丛神经连续性存在,而神经被周围组织粘连压迫应去除粘连压迫因素,如瘢痕化的斜角肌,血肿机化组织,增生的骨膜,骨痂及滑膜肌肉组织应予切除或松解,由于长期压迫致使神经组织内水肿及组织液渗出而形成神经内瘢痕,因此不仅作神经外减压,尚应在手术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神经鞘切开神经内松解,使神经束充分显露后减压,神经内松解一定要严格止血,双极电凝器是必备的止血器械,否则将造成神经组织更大地创伤。

松解彻底程度的判断:有时可通过神经减压前后神经损伤部位,近,远端电刺激反应及电活动波进行判断。

② 臂丛神经断裂或神经瘤巨大,应将近远两个断端充分显露,并将断端瘢痕组织及神经瘤切除,使神经断端有神经束乳头清楚可见,两断端在无张力情况下可行鞘膜缝合,臂丛处神经束大部为混合束,因此无束膜缝合的必要,对于不能直接缝合的神经缺损,应采用多股神经移植术,移植材料可选用颈丛感觉支,臂或前臂内侧皮神经,腓肠神经。

③ 椎孔部神经根断裂,由于神经根近端变性严重,神经断而无明显束乳突,加上神经损伤部位接近神经元,常造成神经元不可逆损害,因此对这类病变需进行神经移位术,其疗效较原位缝接或移植为佳,常用于神经移位的神经有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肋间神经,详细方法见下述。

5、术后处理

臂丛松解减压术后上肢固定3d,神经移植固定3周,神经修补固定6周,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拆除石膏后,患肢应进行功能锻炼,防治关节囊挛缩,神经缝合处进行理疗,防治神经缝合处瘢痕粘连压迫,并应用神经电刺激疗法刺激神经再生。每3个月进行肌电图检查,以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6、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术中根据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具体情况,判断神经移位手术方式的选择

① 臂丛神经C5,C6根性撕脱伤移位方式:膈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或上干前股,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颈丛运动支移位于上干后股或腋神经(常需做神经移植)。

② 臂丛神经C5-7根性撕脱移位方式:膈神经移位于上干前股或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于上干前股或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颈丛运动支移位于上干后股或腋神经,肋间神经移位于胸背神经或桡神经。

③ 臂丛神经C8,T1根性撕脱伤移位方式:膈神经移位于正中神经内侧根,第3,4,5,6肋间神经感觉支移位于正中外侧根,运动支移位于尺神经,颈丛运动支,副神经移位于前臂内侧皮神经,第二期将前臂内侧皮神经移位于前臂骨间神经。

④ 臂丛神经C7,C8及T1根性撕脱伤移位方式:膈神经移位于正中神经内侧头,颈丛运动支,副神经移位于前臂内侧皮神经,第二期将前臂内侧皮神经移位于前骨间神经。第3,4,5,6肋间神经感觉支移位于正中神经外侧根,第7,8肋间神经移位于胸背神经。

⑤ 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移位方式:膈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颈丛运动支移位于腋神经,第3,4,5,6肋间神经移位于正中神经(感觉支→外侧头,运动支→内侧头),第7,8肋间神经移位于胸背神经或桡神经,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于患侧尺神经(远端),Ⅰ期或Ⅱ期将尺神经(近端)移位于所需要重建的神经。如膈,副,颈丛运动支若有损伤,均可用肋间神经或健侧颈7神经根替代。

腰丛

1腰丛的组成

腰丛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至第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

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向下加入骶丛。

2腰丛的位置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除发出分支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外,还发出下列分支分布于腹股沟区及大腿的前部和内侧部。

3腰丛的分支

l.髂腹下神经(T12、L1)出腰大肌外缘,经肾后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进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继而在腹内,外斜肌间前行,终支在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于臀外侧部、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沟神经(L1)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走行方向与该神经略同,在腹壁肌之间并沿精索浅面前行,终支自腹股沟管浅环外出,分布于腹股沟部和阴囊或大阴唇皮肤,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侧皮神经(L2~3)自腰大肌外缘走出,斜越髂肌表面,达骼前上棘内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外侧部的皮肤。

4.股神经femoral nerve(L2~4)是腰丛中最大的神经,发出后,先在腰大肌与骼肌之间下行,在腹股沟中点稍外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到达股三角,随即分为数支:①肌支,支配耻骨肌、肌四头肌和缝匠肌。②皮支,有数条较短的前度支,分布于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最长的皮支称隐神经saphenous nerve是股神经的终支,伴随股动脉入收肌管下行,至膝关节内侧浅出至皮下后,伴随大隐静脉沿小腿内侧面下降这足内侧缘,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的皮肤。股神经损伤后,屈髋无力,坐位时,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股四头肌萎缩,髋骨突出,膝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

5.闭孔神经obturator nerve(L2~4)自腰丛发出后,于腰大肌内侧缘穿出,循小骨盆侧壁前行,穿闭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后两支,分别经短收肌前、后面进入大腿内收肌群,其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腿内收肌群。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闭孔神经前支发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人长收肌,约在股中部,从长收肌穿出进入股薄肌。临床上在用股薄肌代替肛门外括约肌的手术中,应注意保留此支。

6.生殖股神经(L1、2)自腰大肌前面穿出后,在该肌浅面下降。皮支分布于阴囊(大阴唇)、股部及其附近的皮肤。股支支配提睾肌。

主要5对腰丛神经

1,髂腹下神经:起于第12 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从腰大肌上部外侧缘穿出,

斜经肾下部的背侧,在腰方肌腹侧,髂嵴上方,穿腹横肌腱膜,经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分为前皮支(腹下支)和外侧皮支(髂支)。

前皮支:经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斜向前下方,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厘米处,穿出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的下侧行向内下,约在腹股沟管皮下环的上侧3厘米处,穿出腹外斜肌腱膜,支配耻骨区的皮肤。

外侧皮支:在髂嵴前、中1/3交界处的上侧,于第12胸神经外侧皮支的后侧,穿过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下行至浅筋膜层,分布于臀前部的皮肤。

2,髂腹股沟神经:含有第1腰神经的纤维,第12胸神经的纤维也加入其中。此神经在腰大肌外侧缘,沿腰方肌前面,肾的后面,继经髂肌前面走行,穿过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入腹股沟管。沿精索的外下侧下降,穿出该管皮下环至浅筋膜,

分布于大腿上部内侧的皮肤。并发支分布于阴茎根部和阴囊(女性为阴唇)的皮肤,称阴囊前神经(女性称阴唇前神经)。其肌支,分布在髂腹股沟神经所经过的腹壁肌,并支配它们。

腰丛(plexus lumbalis)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及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组成。而第4腰神经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丛。腰丛位于腰大肌之中及其后方,其分支分别自腰大肌穿出。

2.腰丛的主要分支腰丛组成后,除立即发出肌支,支配髂腰肌与腰方肌外,

其余分支有:

(1)髂腹下神经(T12、L1)及髂腹股沟神经(L1)以共同的神经干发自腰丛,再分为平行的两细支,经腰方肌前面平行向外下,至髂嵴上方,进入腹横肌与斜内斜肌之间前内行。髂腹下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穿出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走行,达腹股沟浅环上方,穿出该腱膜浅出于皮下。髂腹股沟神经于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进入腹股沟管,并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出浅环。分布于阴茎根部及阴囊或大阴唇皮肤。此二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分布于腹股沟区的肌肉和皮肤。在腹股沟疝手术时应防伤及。

(2)生殖股神经(L1、2)贯穿腰大肌,沿此肌前面下降,分为两支:一支入腹股沟管随精索走行,支配提睾肌;另一支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及隐静脉裂孔附

近皮肤。

(3)股外侧皮神经(L2、3)自腰大肌外侧缘向外下,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入股部,

分布于大腿外侧面的皮肤。

(4)股神经(n.femoralis)(L2、4)为腰丛中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外侧缘和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外侧,分为数支:①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及逢匠肌。②皮支:分布于股前皮肤,其中最长的一支为隐神经,它伴随股动脉入收肌管,向下在膝关节内侧浅出皮下后,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股神经损伤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股前肌群瘫痪,行走时抬腿困难,不能伸小腿。②感觉障碍:股前面及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③股四头肌萎缩,髌骨突出。④膝反射消失。

(5)闭孔神经(n.obturatorius)(L2、4)沿腰大肌内侧缘走出,沿骨盆侧壁向前

下行,通过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和大腿内侧的皮肤。

闭孔神经损伤表现为:①股内侧肌瘫痪,大腿内收力减弱,仰卧时患肢不能置于健侧大腿之上。②股内侧皮肤感觉障碍。

股神经

股神经femoral nerve: 位于股动脉的外侧,立即分成多条肌支和皮支,其中有两条神经一直伴动脉下行,即隐神经及其外侧的股内侧肌支。

股神经来自腰2~腰4,腰丛各支中最粗者,在髂凹内行走于腰大肌与髂腰肌之间,发出肌支至该两肌,通过腹股沟韧带到大腿后,立即分为下列各终支并支配其分布区的肌肉及皮肤①股四头肌肌支;②隐神经,分布于髌下方,小腿前内侧面至足的内侧缘;③前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

闭孔神经:

胸神经,起自腰丛,出盆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行于短收肌浅面,分支至长收

肌、股薄肌及髋、膝关节。后支行于短收肌深面,分支支配闭孔外肌和大收肌。其皮支由前支发出,分布于股前区内上部的皮肤。穿闭孔,伴闭孔动脉走行,配股内侧肌,闭孔神经损伤,患腿不能伸到健腿上。

股外侧皮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是腰丛的分支。股外侧皮神经来自第二、三腰神经前支后股,在腰大肌外斜向外下方,经髂肌前面在髂前上棘内侧穿过腹股沟韧带下方至股部,经缝匠肌前后面或穿过该肌肉上部,分成前后二支,从阔深筋膜深面穿出至浅筋膜。前支负责髌膝及大腿前方的皮肤感觉,在髂前上棘下侧约10cm处穿出阔筋膜。后支负责大腿外侧皮肤的感觉。

症状 :大腿前外侧麻木、感觉减退,疼痛。

生殖股神经痛:是临床实践中导致下腹部和盆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生殖股神经痛主要是由于在生殖股神经走行过程中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的。生殖股神经起自L1和L2神经根,它向下穿过腰大肌,然后分为生殖支和股支。其中股支与股动脉伴行穿过腹股沟韧带下方提供大腿内侧一小块儿皮肤的感觉神经分布。生殖支穿过腹股沟管后,在女性分布于子宫圆韧带和大阴唇,在男性同精索伴行支配提睾肌并提供阴囊根部的感觉神经分布。

生殖股神经痛最常见的病因是外伤导致的神经损伤,包括对神经直接的钝性损伤和腹股沟疝修补或盆部手术造成的神经损伤,另外还有比较少见的特发性生殖股

神经痛。

症状和体征

生殖股神经痛可以表现为下腹部皮肤的感觉异常,灼痛,偶尔会有麻木感,症状可以放射到大腿内侧,在女性还可以放射到大阴唇,在男性则可以累及阴囊根部和提睾肌。疼痛很少会累及膝部以下。向后伸展腰部会因为牵拉该神经导致疼痛加重,所以患者常采取身体前倾的“初学滑雪者”体位。

查体会发现生殖股神经分布区域的大腿内侧和阴囊根部或大阴唇感觉减低。偶尔会有前腹壁几张里的减弱。在生殖股神经穿过腹股沟韧带处叩诊可能引发Tinel

征。

检查

肌电图常被用来区分抬头是由生殖股神经本身引起的还是腰丛,腰神经根病变,或者是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理性改变。髋部及骨盆平片可以作为生殖股神经痛患者的常规检查,用来除外骨质的病变。另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以下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尿酸,红细胞沉降率和抗核抗体等。如果怀疑有肿瘤或血肿,还应该做腰丛的MRI。下面要讲的注射技术也可以被用做诊断性治

疗。

鉴别诊断

腰丛的创伤、肿瘤、血肿、糖尿病神经病变或炎症常常会有与生殖股神经痛类似的疼痛、麻木或无力,需要注意加以鉴别。另外由于生殖股神经的解剖变异很多,所以生殖股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生殖股神经痛通常效果不好,需要进行神经阻滞才能缓解疼痛。生殖股神经痛的初步治疗包括应用简单的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避免重复做可能引起或加重生殖股神经痛症状的运动(如长时间的蹲位或坐位)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如果上述保守方法无效,下一步治疗就是用局部

麻醉药和激素行生殖股神经阻滞。

需要做生殖股神经阻滞的患者需要采取仰卧位,如果腿部伸展会由于神经受牵拉引起疼痛则可以在膝下垫个枕头。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阻滞方法如下:触摸到耻骨结节,以耻骨结节外侧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用1.5英寸25G的穿刺针斜向耻骨联合方向穿刺,当针头穿过腹股沟韧带后呈扇形注入含有40mg 的1%利多卡因3-5mL。一定要注意穿刺不要过深,以防进入腹腔损伤腹腔脏器。

生殖股神经股支阻滞的方法:首先确认腹股沟韧带中外1/3处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后,在韧带下方用3-5mL含有40mg 的1%利多卡因进行皮下浸润。穿刺时需注意避免损伤股动脉和股静脉,还要避免阻滞股神经。穿刺深度要控制在皮下,以免穿刺过深进入腹腔损伤腹腔脏器。如果引起疼痛的原因里有炎性因

素,初次注射药物中可以给予80mg甲强龙并适当增加局麻药剂量。随后的日常治疗与此相似,只是把甲强龙有80mg 减为40mg。

由于生殖股神经的分布区域与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有交叉,通常在行生殖股神经阻滞时常常会同时阻滞另外两个神经的分支。注药后要给予局部加压,以防形成淤血或血肿,特别是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一旦发生这些情况会造成

灾难性后果。

结论

髂腹股沟、髂腹下和生殖股神经痛是临床实践中导致下腹部和盆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这些神经在解剖上的变异常使得它们的临床征象相互混淆,容易给经验不足的临床医生造成误导。我们需要明确在髂腹股沟、髂腹下和生殖股神经走行区域任何位置的损伤或卡压都会导致相似的临床症状。对于那些没有腹股沟区手术或外伤史的患者,应该沿着T12-L1椎体阶段到骨盆的神经走行区域仔细寻找到

确切的病因。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大腿外侧皮肤有蚁走感、麻木或疼痛,站立或步行过久可加重;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但无肌萎缩或运动障碍,该病也被称为Roth综合症。

原因只要是股外侧皮神经的任何一段受到损伤均可引起本病,如脊椎增生性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病变可压迫刺激该神经引起本病。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肥胖、风湿热、梅毒、乙醇中毒甚至流感都可导致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而致本病的发生。有些多发性硬化、神经根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及腹部盆腔的炎症、肿瘤、结石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由此可见,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诊断治疗时应仔细找寻原发病因。

如何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主要是根据症状诊断。该病以中年男性为多见,发病过程缓慢渐进,病人自觉大腿前外侧皮肤呈针刺样疼痛,同时伴有异常感觉,如蚁走感、烧灼感、寒凉感、麻木感等。开始发病时疼痛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有时疼痛可十分剧烈。衣服摩擦、动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都可使感觉异常加重。查体时大腿前外侧皮肤的感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甚至消失,有的伴有皮肤萎缩,但肌肉无萎缩,腱反射正常存在,也无运动障碍。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肩锁关节

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肩锁关节脱位 骨折内固定的效果观察 杨红华余鸭全(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肩锁关节脱位、骨折是外科临床中常见创伤性疾病,由于锁骨、肩关节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因而其麻醉就是有其特殊性,单一的颈丛神经或臂丛神经阻滞有其局限性,阻滞不完善。我院80例患者分别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并对麻醉方法进行了比较,旨在寻求肩区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肩锁关节骨折、脱位80例,年龄18-69岁,男60例,女20例,ASAⅠ—Ⅱ级,分为两组:Ⅰ组: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40例。Ⅱ组:臂丛阻滞麻醉40例。 麻醉方法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术前30min 肌注。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持续监测BP、HR、ECG、SpO2。Ⅰ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先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患者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上肢靠胸,常规皮肤消毒,经环状软骨水平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穿刺针垂直刺入,略向脚侧推进,直至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为止,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0.5%的罗哌卡因15-20ml。15min后再行颈丛阻滞,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下0.5cm处为

穿刺点,7号针垂直刺入,抵至C4横突稍退针少许,回抽无血液、无气体,注入0.33%罗哌卡因3-5ml,再退至颈浅筋膜下注入同样麻醉药10ml。Ⅱ组采用单纯臂丛麻醉,方法同Ⅰ组,一次性注入0.5%罗哌卡因25-30ml。常规面罩吸氧,保持SpO2在98%以上。 观察麻醉效果评估:优:完全无痛,术中不需辅用镇静镇痛药。患者安静;良,手术野无痛,但术中牵拉时患者不适或疼痛,需辅用镇静镇痛药;差:手术野部分痛,阻滞不全,除辅用镇静镇痛药外,还需追加局麻药或改全麻。记录有无隔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骨折部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麻醉效果Ⅰ组明显好于Ⅱ组(P<0.05)(表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例(%)] 组别例数优良差优良率 Ⅰ组40 37(92.5) 2(5) 1(2.5) 97.5a Ⅱ组40 15(38) 15(38) 10(25) 76 注:与Ⅱ组比较,aP<0.05 表2两组不良反应{例} 组别例数喉返神 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毒性反应 经阻滞 Ⅰ组40 1 1 1 0 Ⅱ组40 1 1 0 0

脊椎综合征的病理改变

脊椎综合征的病理改变 脊椎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与病因有密切关系,与脊椎退化性改变有关,与外伤劳损有关,也与先天性畸形有关。 一.椎间盘变性及突出 椎间盘从20—30岁开始发生变性,若受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则可加速变性。椎间盘的高度降低,椎间隙狭窄,如发生椎间盘突出则椎间隙更加明显狭窄。因后纵韧带在后外侧较薄弱,故椎间盘突出以向后外侧突出者居多。 突出的椎间盘初期为较软的纤维组织,以后可逐渐钙化及骨化;椎间盘突出后可对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甚至对脊髓造成压迫或刺激症状。 二.关节突关节的改变及脊椎错位 由于椎间盘的退变椎间隙变窄,关节突的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均松弛,椎间孔的纵径势必缩短,如遭受外伤或椎周软组织劳损,即可发生脊椎错位,椎间孔横径(前后径)及椎管的矢状径均缩短。根据我们做尸体解剖所见,椎间孔横径缩小三分之一时,神经根即受到刺激,如缩小到二分之一时,神经根则受到压迫。椎管矢状径变小,如已有椎管狭窄或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的骨嵴时,则可对脊髓产生压迫。 三.椎周软组织改变 1.黄韧带肥厚:黄韧带可能由于长期被过度牵扯(低头工作、睡高枕、长期弯腰工作等),或因脊椎失稳活动度加大,使黄韧带负担增大,久之则增生肥厚,甚至钙化、骨化,从而压迫神经根出现症状;也可能在脊椎后伸时,肥厚的黄韧带发生皱折突入椎管内而压迫脊髓。 2.前、后纵韧带改变:前后纵韧带可能遭受急性外伤,也可能由于脊椎失稳长期过度活动而受损伤。发生出血、水肿、机化而钙化、骨化,对脊髓或神经根产生压迫。 3.项韧带钙化 4.椎旁有关肌肉改变 四.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的好发部位在颈、腰椎,这与活动度较大有关,骨质增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但不一定致病,只有骨刺突入椎管、椎间孔或横突孔时才可压迫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而出现症状。我们随机抽样100例颈椎病人进行神经定位诊断及X线照片对照,发现有骨质增生者69例,而骨刺突入椎管、椎间孔造成症状者只6例。 五.神经根改变 六.椎动脉改变 椎动脉可因颈椎错位或钩突关节增生的骨刺压迫,而出现受挤压或扭曲。椎动脉受压后可产生血循障碍,一侧椎动脉受压尚不致出现脑动脉缺血症状;若一侧已有病变,而做向健侧转头使健侧椎动脉也受压迫后,则可出现症状。枕环关节及环枢关节错位,常加大椎动脉第三段的扭屈,极易引起双侧椎动脉供血不全而发生眩晕或晕厥。 七、脊髓改变 1972年Hukuda及Wilson用狗做实验,阻断椎动脉、根动脉和脊髓前动脉后,未出现神经症状,如再加上在颈5旋入一枚螺丝钉起到机械压迫后,则出现症状。因此,他们的结论是脊髓供血不足和局部机械压迫两者起相加作用。 八、交感神经改变 如因脊椎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刺等造成压迫或牵扯而损害交感神经时,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出现很多器官、内脏症状。如颈椎病可以引起头、眼、耳、鼻、喉部症状,因椎动脉供应脑干和枕叶视中枢的血循环。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眼部及颈动脉丛,调节眼循环和瞳孔扩大肌、眼睑肌。颈上交感神经节是位于C1—3横突

腰骶丛损伤

腰骶丛损伤 【概述】 腰骶丛神经损伤(lumbosacral nerve injury)临床较为少见,主要因其位于骨盆内,与臂丛神经易受到牵拉移位、撕裂撕脱损伤不同,其受到稳定的骨盆骨性结构保护,对一般外伤作用力的抵抗力较强。只有发生了威胁生命的高能量损伤——严重的骨盆骨折、后环断裂移位时才出现腰骶丛损伤。目前,腰骶丛损伤的诊断与处理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解剖与解剖生理】 腰骶丛由腰丛和骶丛组成。腰丛来源于腰1~3神经根前支、一部分胸12和一部分腰4,其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腰丛的主要分支为股神经(腰2~4后股)、闭孔神经(腰2~4前股),还包括支配腰大肌、髂肌和腰方肌的肌支和股前外侧皮神经(腰2~3)、髂腹下神经(腰1)、髂腹股沟神经(腰1)、生殖股神经(腰1~2)。骶丛来源于腰4~5、骶1~3神经根前支和一部分骶4前支,其中腰4~5神经根组成腰骶干,长3~4cm,横断面是卵圆形,宽约10mm,厚4mm,含约40个神经束及许多神经外膜成分。它位于腰大肌下方,在骶骨体外侧斜行向外下横越骶髂关节前方,位于髂总血管后方,在梨状肌上缘加入骶丛汇合。骶丛的主要分支为坐骨神经,其中胫神经及腘绳肌支部分来源于腰4~5、骶1~3的前股,腓总神经来源于腰4~5、骶1~2的后股;还包括臀上神经(腰4~5、骶1)、臀下神经(腰5、骶1~2)、阴部内神经(骶2~4)、股后皮神经(骶1~3)和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等的肌支(图1、图2)。 图1腰骶丛的解剖组成 图2腰骶丛与骨盆的解剖关系 (引自Kline DG,et al.Altas of Peripheral Nerve Surgery.2001.) 【病因与发病机制】 腰骶丛损伤的病因多为高速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塌方等致骨盆骨折、骨盆环破裂,尤其后环断裂移位,如骶骨骨折、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时。正常时腰骶丛在骨盆内的移动度极小,而腰骶丛损伤的机制常为骨盆后环骨折移位或合并关节脱位所造成的牵拉致伤,少数为压迫性损伤。病理性改变可以是神经失用、轴突断裂,严重者神经断裂,个别神经根撕脱。

臂丛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定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穿刺部位有感染者不宜穿刺。 三.操作规范: 1.检查麻醉机、监护仪、抢救药品及物品齐全。 2.麻醉操作前先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 3.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后进行操作。 (1)肌间沟法 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确定胸锁乳突肌后缘,其后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3)沿肌间沟下移,直到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下压患者出手臂麻木感,可确定此处为肌间沟。 4)在颈6横突水平或环状软骨或锁骨上2CM处作横线,与肌间沟交汇点即为穿刺点。 5)操作者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稍向尾侧直至出现异感或抵达横突 6)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固定好针头缓慢注药。注药过程中也要回抽,同时观察病人反应,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7)不宜同时双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经锁骨上法 1)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2)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侧0.5cm、上1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3)操作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穿刺针刺入,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1、适应证与禁忌证 上肢、肩关节手术。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 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2、操作常规 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 ④肌间沟法:肩部与上臂手术得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 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 舌骨肌共同形成得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 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 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得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 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 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⑤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与前臂尺侧 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 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 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 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得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 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 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⑧常用局麻药: 1)1%利多卡因。 2)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 3)2%普鲁卡因。 4)0、5%罗哌卡因(注:两种药物混合应该用原有药物得最大浓度,因为混合原两 种药物被相互稀释,否则不应用“+”号)。 以上药液内含1︰20万肾上腺素。注意事项同颈丛神经阻滞。 3、主要意外与并发症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就是 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得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 ②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与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 处理同颈丛阻滞。 ③气胸:肌间沟法锁骨上、下法阻滞后患者出现胸闷,有发生气胸可能。阻滞前、 后应进行两肺听诊对比,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伴呼吸困难即可确定气胸成立,X 线检查可确诊。气胸肺压缩<20%可进一步观察,吸O2,待其自然恢复。若气胸肺 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使用闭式引流术。 ④肌间沟法有误入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间隙得可能性,应加强对意识、呼吸及循环 得观察与监测。 ⑤避免同时做双侧肌间沟法,以防膈神经与喉返神经阻滞造成呼吸抑制需做双侧臂 丛阻滞麻醉,应一侧肌间沟法另一侧为腋路法或锁骨下法,严格控制单位时间用药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臂丛麻醉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禁忌症】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 (一)臂丛神经 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 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 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 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 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锁骨下动脉则在 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 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 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 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 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 见下表。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 2%利多卡因————————20 ml——————————3~5 h 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 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 【操作方法】 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 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三)先作皮丘。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贴子最后由ysdmaz在 2005/01/20 02:04am 第 1 次编辑]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适应症】 (一)颈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喉切除术、颈椎椎板切除术。 (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三)肩关节手术(与臂丛阻滞联合)。 【禁忌症】

颈部畸形或有炎症、结核等。 【解剖】 (一)颈丛神经由颈2、3、4 三对脊神经的前支组成,分深浅两丛。 (二)【深丛神经】出椎间孔经横突结节间沟下行,向外分布于颈部肌肉及其它深部组织,为肌 肉的运动神经纤维。 (三)【浅丛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冒出至表面,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支配于颈前 区皮肤和表浅组织,为皮肤的感觉神经纤维。 (四)颈丛神经的麻醉范围主要是在颈部的前面和侧面,但由于药物的弥散,常使颈脊神经的后分支也同时被阻滞。为此,麻醉范围常更波及头的后枕部、肩及胸上部。 【局麻药】 局麻药种类较多,举例见表,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任选其一应用。 表颈丛阻滞的麻药选择 局麻药名称————————总量(ml)————作用维持时间(h) 2%普鲁卡因————————30————————2 1.5%普鲁卡因、0.1%地卡因—40————————3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30———————4 0.5%布比卡因———————20———————3 如无禁忌,可加入1:20000肾上腺素 【操作方法】 (一)三针阻滞法: 1. 病人仰卧,去枕头,头转向对侧。

2.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线相交处,可摸到第四颈椎横突,此为第一点。 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一横指,为第三点(相当于第二颈椎横突)。 两点连线的中点为第二点(相当于第三颈椎横突)。 各用染料分别在皮肤上作好标记,并在三点上各作皮丘。 3. 用22~24号针头连接5 ml注射器,与皮丘垂直,顺序分别进针第一点、第三点和第二点。当针尖碰到横突结节(深度一般2~3 cm,无需寻找异感),即可在每一点分别注射局麻药各5~8 ml。注射前应仔细做抽吸试验,证实无血或脑脊液后,作缓慢注射。由此阻滞以颈2、3、4脊神经前支组成的【颈深丛神经】。 4. 将第一点的穿刺针退出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沿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上向内(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及向下分别注射麻药各2~3 ml,此为阻滞【颈浅丛神经】。 (二)一针阻滞法: 1. 病人的体位同上法。 2. 在上法的第一点处,术者用食中两指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处,触及颈4椎横突结节。将针 经两指间以稍斜向足及背的方向,刺入斜角肌间沟,直至颈4椎横突结节间沟处(无需寻找异感),注入局麻药10~15 ml。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和颈阔肌之间,再注射麻药10 ml。 【注意事项】 (一)注药前必须做好抽吸试验,需切实预防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或全脊髓麻醉。

泰医专升本肌肉骨骼康复学

肌肉骨骼康复学 交卷时间:2019-12-02 19:00:20 一、单选题 1. (1分)手外伤病人手部应固定的姿势是() ? A. 功能位 ? B. 保护位 ? C. 休息位 ? D. 解剖位 ? E. 半握拳位 得分:0 知识点:肌肉骨骼康复学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2. (1分)脊髓完全性损伤是指骶段感觉运动功能( ) ? A. 部分消失 ? B. 完全消失 ? C. 部分感觉消失 ? D. 部分运动消失 ? E. 不定 得分:0 知识点:肌肉骨骼康复学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1分)髋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 ? A. 后脱位 ? B. 上脱位 ? C. 前脱位 ? D. 中心脱位 ? E. 下脱位 得分:0 知识点:肌肉骨骼康复学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4. (1分)对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查体时,常可见的脊柱畸形是()? A. 脊柱侧凸 ? B. 脊柱后侧凸 ? C. 脊柱后凸 ? D. 脊柱前凸 ? E. 坦平背 得分:0 知识点:肌肉骨骼康复学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5. (1分)轻度和中度肌腱损伤的治疗不采用() ? A. 按摩疗法 ? B. 理疗

? C. 功能训练 ? D. 手术治疗 ? E. 消炎、镇痛药物 得分:0 知识点:肌肉骨骼康复学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6. (1分)颈椎椎管狭窄的定义是椎管直径()? A. ≤13mm ? B. ≤14mm ? C. ≤15mm ? D. ≤15mm ? E. ≤10mm 得分:0 知识点:肌肉骨骼康复学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7. (1分)骨关节炎的早期治疗,不正确的是( ) ? A. 物理因子治疗 ? B. 药物治疗 ? C. 关节镜手术 ? D. 关节置换术 ? E. 关节松动术 得分:0 知识点:肌肉骨骼康复学

臂丛麻醉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关知识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种手术。 禁忌症 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 操作方法 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①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②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

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③锁骨上法:患者仰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在锁骨中点上约1cm处用局麻药做皮丘,用6 1/2号3.5cm注射针头向内、后、下方向进针寻找第一肋骨,约进针1-3cm可刺中该肋,沿肋骨找到异感。无异感出现可沿肋骨扇形注药。 常用局麻药 1)1%利多卡因。 2)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 3)2%普鲁卡因。 4)0.5%罗哌卡因。 以上药液内可加入1︰20万肾上腺素。 主要意外与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是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的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 ②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和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同颈丛阻滞。

骨科记忆口诀

踝管内容物:景致动人吗? 踝管内容物由前到后依次是:景---胫骨后肌腱、致---趾长屈肌腱、动人---胫后动静脉和神经、吗---姆长屈肌腱。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RICE大米”疗法 Rest 休息 Ice 冷敷 compression 加压 elevatio 抬高 也有人称为“价值”原则:pretection (夹板等保护),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 脊髓内部结构 白质周围灰质中,灰质切面倒“H”形 胞体树突集中成,前柱胞体为运动 后柱中间神经元。胸一腰三有侧柱 交感低级中枢部。骶二三四无侧柱 前后角间夹细胞,都是副交感中枢 白质集中有三素,后索内薄外楔束 精细触觉本体觉,两束传递有分工 胸四以下薄束传,胸四以上楔束管 侧索之中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传

躯干四肢温痛觉,脊髓丘脑侧束传 前索之中共有两,皮脊前束脊丘前 脊神经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一三十一 胸一腰三前根内,躯体内脏运动全 骶二骶三骶四中,胸一腰三前根同 前支粗大吻合丛,颈丛臂丛腰骶丛 胸部前支单独走,后支细小不成丛 臂丛分支 颈五至八胸第一,组成臂丛发长支 肌皮正中尺神经,桡腋神经后束分 腋神经 腋神经后束发,三角肌它管辖 “一骨脑”原创:野小三(腋神经支配小园肌、三角肌) 肌皮神经支配 “一骨脑”原创:肌皮拱拱拱(喙肱肌、肱肌、肱二头肌) 臂肌前臂肌神经支配 肌皮神经外侧束,肱二头肌它管理 内侧束发尺神经,前臂屈肌一块半 名为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

其余正中神经管,损伤正中不旋前 上肢伸肌肱桡肌,全受桡神经管理 损伤症状显垂腕,手背桡侧感觉缺 手肌的神经分布 正中神经管手肌,鱼际肌群收除外,一二蚓肌它管理 小鱼际肌拇收肌,三四蚓肌骨间肌,全由尺神经管理 骨间肌的功能 掌三收,背四展 手的皮神经分布 手的掌侧一个半,尺神经支它管理 其余桡侧三个半,正中神经管辖区 手背皮肌更易记,桡尺神经各一半 胸神经 胸神经支单独行,上十一对穿肋间 最下一对走肋下,胸腹壁乳肋间肌 二平胸角四乳头,十对水平平脐环 八对恰在肋弓下,腹股韧带中点出 股神经 腰丛分支股神经,股四头肌缝匠肌 最长皮支隐神经,小腿内侧足内缘

臂丛麻醉操作常规及意外与并发症处理预案

臂丛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⑴适应证与禁忌证:上肢、肩关节手术可应用腋路及肌间沟阻滞法。对精神高度紧张,不合作者不宜选用,小儿可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年龄过大者,因颈部组织过分疏松,应慎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 ⑵操作常规: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③测定基础 BP、HR、SpO2,开放静脉通道。④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年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⑤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

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注意事项同颈丛神经阻滞。 ⑶主要意外与并发症:①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是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的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②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和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同颈丛阻滞。③气胸:肌间沟法锁骨上、下法阻滞后患者出现胸闷,有发生气胸可能。阻滞前、后应进行两肺听诊对比,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伴呼吸困难即可确定气胸成立,X线检查可确诊。气胸肺压缩<20%可进一步观察,吸O2,待其自然恢复。若气胸肺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使用闭式引流术。④肌间沟法有误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间隙的可能性,应加强对意识、呼吸及循环的观察和监测。⑤避免同时做双侧肌间沟法,以防膈神经和喉返神经阻滞造成呼吸抑制需做双侧臂丛阻滞麻醉,应一侧肌间沟法另一侧为腋路法或锁骨下法,严格控制单位时间用药剂量。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周围神经(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颈丛 (一)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颈丛 cervical plexus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方,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 (二)颈丛的分支 颈丛的分支有浅支和深支,浅支亦称为颈丛皮支。 颈丛皮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位置表浅,散开行向各方,其穿出部位,是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一个阻滞点。主要的浅支有: 1.枕小神经 lesser occipital nerve(C2)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2.耳大神经great auricular nerve(C2、3)沿胸锁乳突肌表面行向前上,至耳廓及其附近的皮肤。 3.颈横神经transverse nerve of neck(C2、3)横过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分布于颈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 supraclavicular nerves(C3、4)有2~4支行向外下方,分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颈丛深支主要支配颈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 5.膈神经 phrenic nerve(C3—5)是颈丛最重要的分支。先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继沿该肌前面下降至其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经过肺根前方,在纵膈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达隔肌。隔神经的运动纤维文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腹心包。隔神经还发出分支至膈下面的部分腹膜。一般认为,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等。膈神经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同侧的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有窒息感。膈神经受刺激时可发生呃逆。 6.副膈神经 accessory phrenic nerve 多见于一侧,起自第5~6颈神经的前支,在锁骨下静脉的后侧加入膈神经。 臂丛神经 1简介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臂丛五个根的纤维先合成上、中、下三干,由三干发支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于上肢和部分胸、背浅层肌。 2主要分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禁忌症】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 (一)臂丛神经 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 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 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 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 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锁骨下动脉则在 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 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 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

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 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 见下表。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 2%利多卡因————————20 ml——————————3~5 h 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 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 【操作方法】 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 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三)先作皮丘。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 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臂丛神经的康复

臂丛神经损伤相关知识 一、臂丛神经的组成 臂丛神经是由C5~8和T1前支组成。 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后,在前斜角肌外侧缘组成神经干,C5~6组成上干,C7为中干,C8~T1组成下干。 在相当于锁骨中段水平处,每一干又分成前、后两股。上干与中干的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神经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后束分为腋神经和桡神经,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 二、臂丛神经的分支 1、臂丛根部的分支: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肩胛背神经(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2、臂丛干的分支: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3、臂丛束的分支: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头,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肌皮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胸外侧神经,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拇指、示指、中指指屈肌及鱼际肌。 尺神经,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小指、环指指深屈肌和手内在肌。 胸内侧神经,由C8~T1的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胸大肌胸肋部和胸小肌。 后束: 腋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桡神经,接受来自C5~T1的神经纤维,其中以C7为主,支配伸肘、伸腕、伸指和伸拇的肌肉。 肩胛背神经,来自C6~8的神经纤维,支配背阔肌。 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走向在体表的标志点: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现状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现状……崔永武谢明娟李成辉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简称臂丛麻醉)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和新技术,使阻滞方法多样化,增添了临床的选择性,提高了麻醉效果,不仅适用于手术麻醉,也可用于某些疾病和术后疼痛的治疗。 1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 从颈椎横突(C 5~T 1)至腋窝下数厘米,是臂丛鞘的行径,其间各段都可做为臂丛阻滞的入路,可单次注射亦可持续阻滞。现按进针的部位将臂丛穿刺入路进行综述如下。www.***.cn 1.1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也可称为颈路臂丛麻醉,穿刺部位在第6颈椎横突水平的前、中斜角肌间沟,可称之为中位肌间沟阻滞法[1]。肌间沟阻滞的穿刺点定位,国内有作者选C 7水平,锁骨上1~1.5 cm处进针,取得良好效果[2]。但应与颈丛阻滞的高位肌间沟法和肩胛舌骨肌下方的低位肌间沟阻滞法相区别[1]。本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前斜角肌定位,对于颈短粗、肥胖者,其标志往往不清楚,定位时要求病人轻微抬头,颈部侧曲或枕部垫薄枕加以改善,可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摸到一条小肌肉,即为前斜角肌,其后即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当病人头转向对侧时,此沟常与颈外静脉相重叠。经此处用6号半针向下、向后和向内刺入,出现异感可证实定位无误,即可注药,注药时用手指压迫穿刺点的上部肌间沟,以迫使药液向下扩散,可使尺神经阻滞完善[3]。www.***.cn 1.2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1964年Winnie根据臂丛鞘的解剖,对传统的锁骨上入路臂丛阻滞法提出异议[3],认为:①从锁骨中点上1 cm处进针,在第一肋面上找异感,气胸的发生率可达0.6%~6%;②从臂丛解剖关系分析,进针方向不尽合理;③臂丛神经干系上、下重迭越过第一肋,并非水平排列在第一肋面上,用穿刺针沿第一肋面寻找异感,不够合理。据此,Winnie提出锁骨上血管旁阻滞法[5]。 1.3锁骨上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依肌间沟定位法,沿肌间沟往下摸,在沟的最低处可摸到锁骨下动脉搏动,在其搏动点的外侧,朝下肢方向沿中斜角肌的内侧缘推进,此时穿刺针处于锁骨下动脉外侧的切面,针刺入推进中可能出现异感,相当于臂丛鞘的最深处,回抽无血后注药。因本法以锁骨下动脉搏动为定位和注药的标志,故称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 1.4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笔者在Whiffler喙突法的基础上,对17例骨科臂丛神经探查手术病人,测量了臂丛神经的深度,其距胸廓的距离以及其在喙突下的位置[5],提出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改进方法:以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与腋前襞作连线,自喙突与此连线做垂直线,经两线相交点垂直缓缓进针,刺过胸大肌和胸小肌后可获得异感或动脉搏动感,回抽无血后即可注入局麻药25~30 ml。通过观察发现肌皮神经及腋动脉神经尚未脱离臂丛。本法也可在喙突下内0.5~2 cm处,与皮肤垂直进针,找到异感后注药,此点是腋动脉的第二、三段。笔者通过10890例实践,证实麻醉效果佳,成功率97.86%[5]。www.***.cn 1.5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臂丛麻醉的最低位阻滞法,多数在腋动脉的两侧注药,即两针法,Winnie 认为手指扪在腋窝的最高搏动点上,针头与动脉成10~20度角推进[3],以进至较高的腋鞘位较好,注入局麻药30~35 ml,在注射器内保留2~3 ml局麻药,在退针少许后再注入,可同时阻滞肋间神经。www.***.cn 2臂丛麻醉的工具 单次阻滞一般选用10~30 ml注射器,便于单手回吸和注射,针头采用6号、6号半、7号及8号,根据各年龄组病人需要选用。国人极少数需用8号以上的长针头。 笔者10890例臂丛麻醉中,98%均采用8号针头,针头过粗容易伤及神经,太细则易折断。有人已成功施行连续臂丛阻滞[6],采用6号动脉穿刺外套管针进行穿刺,在臂丛鞘内留置塑料外套管,与注射器连接,外套管用宽胶带固定在皮肤上,可按需长时间注药,效果良好。 3局麻药的应用 国外臂丛阻滞常用利多卡因或卡波卡因;短时手术用氯普鲁卡因,其它如长效局麻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325027 徐旭仲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使外周神经阻滞的方式和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变,高频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准确性(1,2)和临床麻醉的成功率(3,4,5)已经得到肯定,超声在臂丛阻滞中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典范。 1978年L a Grange等(6)报道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超声多普勒探头先鉴别锁骨下动脉,在动脉旁注药。但只有在90年代末出现高频超声探头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神经超声成像技术。随着国内各大医院的该项工作开展,国内报道将逐渐增加。 超声波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波长以声波的两个压力峰值距离表示,与穿透性相关。频率用MHz表示,与分辨率相关。根据能量守恒定理公式“E=f·e”,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即分辨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我们用的是10-14MHz),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臂丛神经),才能通过超声看到神经。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在臂丛阻滞的应用:双人操作,探头被置入无菌套内,主麻手探探头,扫描神经区域,使得、神经在轴平面成像,另一手持针在探头纵轴侧方进针,穿刺针沿着超声声束纵轴方向进入组织,整个穿刺针可在超声仪上获得完整显像,调整方向,直接到达神经点。针尖接近神经,并穿破神经周围呈高回声的纤维膈时,助手注入局麻药5-7ml。 臂丛神经周围各种组织和穿刺针超声图像特征:①神经:横断面低回声,呈黑色,纵轴高回声,呈白色条带;②静脉:无回声,呈黑色,探头轻压呈压缩性改变;③动脉:无回声,呈黑色,但可搏动;④筋膜或纤维膈:高回声,呈白色; ⑤肌肉:横断面低回声,呈黑色,纵轴高回声,呈白色条带;⑥肌腱:高回声,呈白色;⑦局麻药,无回声,呈黑色;⑧穿刺针高回声,呈白色,穿刺过程中可见针动态改变。 在超声图像上,可清晰地观察到局麻药注射扩散和神经束被推动的过程,可判断局麻药是否完全弥散至神经周围,局麻药的扩散很迅速,约在10-20秒后图像上局麻药已显示不清,神经分支之间往往存在纤维膈,单点注射常不能扩散整个臂丛神经,所以一般不在一个点注射全量,可重新调整穿刺针位置,到达另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