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应急预案汇编

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应急预案汇编

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应急预案汇编
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应急预案汇编

最新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应急预案汇编一综合应急预案

二现场处置方案

(一)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二)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三)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附件

1. 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2. 应急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

3. 规范化格式文本

4. 危险货物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5. 主要运输地点和运输路线

一综合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安全事故应对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保证企业、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控制生产安全事故,尤其是危化品事故及环境污染事故,并且一旦发生事故后迅速有效保证事故得以处理,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达到尽可能的避免和减轻生产事故对公司、环境、特别是人的伤害程度,提高预防水平之目的。

本综合预案用于指导我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车辆发生事故的应急救援,根据实际情况落实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处置方案。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4]第13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9]第二十九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4]第9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第87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9]第28号)

6、《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2014年1月1日实施)

7、《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号;2004年5月1日实施;2011年4月修订)

8、《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2009]第17号令)

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

10、《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29639-2013)

11、《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国家安监总局[2009]第21

号令)

1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国务院令第591号)

13、《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14、《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2007]第493号)

15、《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

16、《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10]第586号)

17、《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

18、《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年修订)

1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

20、《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12号)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XXXXX经营危险化学品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窒息、车辆伤害等。

1.4 应急预案体系

公司综合应急预案由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组成。

1.5 应急工作原则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原则: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

A、以人为本

所有应急行动以确保受困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为第一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从业人员自我防护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

B、预防为主

以事故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消除事故隐患。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应急物资储备、救援队伍建设、完善救援装备、搞好应急演练工作。

C、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XXXXXXX成立应急协调小组,负责生产安全事故的统一指挥。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公司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如出现生产经营事故,启动相应预案,使应急处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科学、及时、有效。

D、企业自救为主,社会救援为辅

发生事故的企业是事故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者。加强企业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和员工的自我防护能力,是我们企业在社会救援到达之前实行自救的唯一有效的救援措施,因此,以自救为主,社会救援为辅的救援模式成为企业事故应急救援的重要特征,也是减少损失、减轻污染、减小影响的必要的救援措施。

E、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救援队伍和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职工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综合素质。

F、依法规范。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与实施,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与有关政策相一致。

2 事故风险描述

2.1 单位概况

XXXXXXX(以下简称经营单位)于2016年2月23日预先核准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法人:XXXX。住所设在XXXX路3号。预先核准编号:(XXX)内名预核[2016]第1600176055号。现有员工10人,安全管理人员3名;公司主要经营销售和运输物资为:汽油、柴油、煤焦油、沥青、石脑油、燃料油。运营路线主要从宁夏、山东、陕西等地运往鄂尔多斯地区。本单位在经营销售过程中不存在存储,经营委托有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运输。

2.2 经营单位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种类、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

Ⅰ级运输事件(Ⅰ级)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I 级运输事件:

(1)事件发生在城镇居民区、人口密集区等社会关注区域,或城镇主干道等重要区域,并已经造成人员伤亡,或承运的危险化学品已泄漏并可能引发燃烧

或爆炸。

(2)事件发生地毗邻江河、湖泊、饮用水源等地,或在风景名胜、自然保护、生态功能保护等环境敏感区,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

(3)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超过100吨,造成重大污染的事故。

(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

(5)事件可能造成死亡10 人及以上,或重伤和死亡共20 人及以上,或急性中毒50 人及以上。

(6)直接经济损失可能在1000 万元以上的运输事件。

Ⅱ级运输事件(Ⅱ级)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II 级运输事件:

(1)事件发生地距离江河、湖泊、水源或风景名胜、自然保护等环境敏感区边缘,对周边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影响。

(2)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超过10-100吨,造成较大污染的事故。

(3)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4)事件可能或已经造成死亡3-9 人死亡,或重伤和急性中毒10-49人。

(5)直接经济损失可能在100-1000 万元的运输事件。

三级运输事件(Ⅲ级)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Ⅲ级运输事件:

(1)事件发生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超过10吨以下,造成一般污染的事故。

(2)在非环境敏感区附近油品泄漏量为1吨以下,对周边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3)事件可能或已经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重伤和急性中毒10人以下。

(4)直接经济损失可能在100万元以下的运输事件。

2.3 风险分析

2.3.1生产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的分析

通过经营的危险化学品以及区域划分等实际情况,对在经营过程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进行了辨识与分析可知:

1)主要物料的火灾、爆炸危险特性分析

汽油为易燃易燃易爆液体,闪点:-2℃。煤焦油为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液体能腐蚀某些塑料、涂料和橡胶。能积聚静电,引燃其蒸气。燃烧分解产物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石脑油为易燃易爆液体,闪点(℃):<-18,爆炸下限(V%):1.1,爆炸上限(V%):8.7,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120#和190#溶剂油为易燃易爆液体,120#溶剂油闪点:2℃,爆炸下限(V%):1.0,爆炸上限(V%):7.0,易燃;190#溶剂油闪点:13℃,爆炸下限(V%):3.5,爆炸上限(V%):9.0,易燃;120#和190#溶剂油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柴油为易燃易爆液体,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闪点:45-60℃,爆炸下限(V%):1.1,爆炸上限(V%):10,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沥青为可燃液体,第6.1类毒害品,对眼睛、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性、毒性,遇明火高热本品可燃,燃烧时放出有毒的刺激性烟雾。闪点224℃。

硫化氢属于第2.1类易燃气体,毒性程度为中度。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闪点-106℃爆炸极限:4~46。

2)运输、装料、卸料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特性分析

运输过程中司机人员对罐车装卸物料操作失效或工人操作失误,从而造成工艺过程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等)失控,设备压力超温超压,造成设备泄漏或

爆炸,可燃物料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电火花、雷电等发生火灾爆炸。或者操作失误(送料泵抽空),系统中进入空气,可能在设备内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设备无静电接地或静电接地失效,由静电放电引发电火花,可能引起火灾、爆炸。春冬季在卸料过程中从卸车口打蒸汽蒸罐时发生爆炸着火,司乘人员未按规定着装人体静电与可燃气体接触发生爆炸着火。罐车在装卸车、运输过程中车体静电导出装置安装不可靠,静电聚集未及时释放造成火灾爆炸事故。夏季时车辆超载长期暴晒在强光下,且呼吸阀(安全阀)失效、满载时未关紧装车口和人孔盖,油顺罐壁流到车轮制动装置高温部位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在司乘人员运输过程中带病开车、疲劳驾驶引发交通肇事事故时车辆翻车泄漏或严重撞击泄漏、车辆带病作业引发道路事故。或者道路不具备运输条件司乘人员强行行驶引发翻车事故导致火灾爆炸事故。在运输过程中他人车辆强行行驶时危货运输车辆未让行开斗气车、逆向行驶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导致泄漏着火爆炸。危货运输车辆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未按照规定隔离危险区域、控制火源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危货车辆未按规定及时维护保养在道路行驶过程中车辆损坏,维修过程中未按照道路交通规定停放至安全区域,会车时视线存在盲区导致来车肇事引发火灾爆炸。危货车辆在经过隧道涵洞超速行驶或不按规定停放在隧道涵洞、高速道路等危险区域,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碰撞发生着火爆炸。危货运输车辆在道路行驶过程中发现前方有车辆肇事着火、强行通过时引燃罐壁污油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3)电气火灾的危险

电气火灾爆炸事故是指在具有爆炸性气体、粉尘及可燃物质的环境中因电气原因产生的引燃条件导致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

引发电气火灾的原因主要有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漏电、灯具和电热器具引燃可燃物等。其间接原因有设备缺陷、操作失误、安装及设计施工中因考虑不周而存在的隐患等;直接原因是电气运行过程中电流产生的热量以及所发生的电弧、电火花等引燃环境中的爆炸性气体、粉尘及可燃物质。

若电气设备质量差,选型、安装不当或电缆接头不良、负荷过载,电气设备散热不良、过热或明火高温烘烤,电气设备绝缘老化、损坏,电气设备因工作原因或事故原因产生火花、电弧,均可引发电气火灾爆炸事故,继而引起生产、储存场所易燃、可燃物质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雷电引发的火灾危险:卸车装置区防雷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或防雷设施不完善,不能覆盖应保护的区域,雷击可造成设备设施损坏,导致可燃物料泄漏进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发生。

2.3.2中毒、窒息危险因素分析

本公司经营中运输的危险品,从其物质危害特性看,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果操作不当或发生意外事故,操作人员处在泄漏区或进入存在有毒物质的容器或房间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健康危害甚至人身伤亡事故。

所涉及的主要毒性物质:汽油、柴油、石脑油为第3.2类有毒品,其危害性均比较大。毒性危害级别为Ⅲ级,煤焦油为第3.2类有毒品,其危害性均比较大。毒性危害级别为Ⅳ级,属中度危害;硫化氢为第2.1类易燃气体,其危害性均比较大,毒性危害为Ⅲ级,属中度危害;沥青为第6.1类毒害品,其危害性均比较大。其危害性均比较大,毒性危害为Ⅲ级,属中度危害。

如现场通风不良,阀门故障发生泄漏,作业场所有害物质浓度超过车间最大浓度限值,易发生中毒事故。

若在车辆储罐检维修过程中,操作人员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作业,未按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未做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和设备空气中氧含量的分析,冒然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无专人监护,极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

2.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结合公司生产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被列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的危险化学品有汽油、柴油、120#溶剂油、190#溶剂油、石脑油,其临界量如表1。

表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临界量一览表

本单位在经营销售过程中不存在存储,经营委托有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运输。

3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机构

运输事件应急组织机构如图所示。

3.2 组织机构与职责

3.2.1 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

组长:公司主管领导

副组长:车队负责人

成员:综合办公室、调度室及车队队负责人

3.2.2 领导小组职责

⑴全面领导运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危运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和制度建设;

⑵审定公司运输事件应急预案;

⑶负责Ⅰ级、Ⅱ级和Ⅲ级运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和重大方案的决策;

⑷根据现场需要,指定有关人员到现场协调指挥应急工作;

⑸负责审核对外发布和上报的事件信息。

3.2.3 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

3.2.3.1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

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车队办公室,是运输事件应急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主任:车队负责人

副主任:办公室、调度室负责人

成员:办公室、车队、车辆司机等相关人员

3.2.3.2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⑴在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综合协调运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⑵接收运输事件报告,及时向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汇报事件情况并传达应急协调小组指示,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事件情况;

⑶持续跟踪事件动态,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区域救援中心及专家参与运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⑷向运输事件应急专家组通报事件情况,获取专家意见;

⑸统筹调度处置运输事件应急资源;

⑹负责起草运输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相关文字材料;

⑺组织召集会议,讨论和协调解决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提出的要求;

⑻完成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3.3 现场工作组

3.3.1 现场工作组组成

现场工作组由公司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环境事件应急协调小组指派,公司机关部门、区域救援中心有关人员及专家组成。

3.3.2 现场工作组职责

⑴协助事发单位现场应急协调小组工作,指导、督促和协调现场应急工作,调配相关应急资源;

⑵收集现场信息,核实现场情况,保证现场与公司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之间信息传递的及时与畅通;

⑶核实应急状态解除条件,提出建议,并向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报告;

⑷完成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各小组职责:

消防救援及技术保障组

组长:车队队长

成员:车队人员

职责:

(1)严格执行应急协调小组的决定、命令。

(2)负责事故现场的抢险救援工作,担负事故现场伤亡人员的搜救、抢救工作。

(3)选择最佳抢险救援实施方案。

(4)及时掌握事故救援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作战方案。

安全警戒及通信联络组

组长:办公室

成员:办公室、财务、调度人员

职责:

(1)对事故现场方圆距离和有关道路进行警戒、杜绝周围一切火源。

(2)及时和事发地政府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3)维护事故现场秩序,引导消防车、救护车的到来和停车位置。

(4)根据应急协调小组指令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5)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汇报,发布有关信息,搞好通信工作。

(6)负责通知公司领导及各小组成员到达事故现场。

(7)根据总指挥的指令,做好调度联络工作。

后勤及物资保障组

组长:车队队长

成员:办公室、后勤有关人员

职责:

(1)负责事故现场受伤人员的医护抢救。

(2)负责抢险救援过程中的车辆调配工作。

(3)负责事故伤亡人员家属的接待和安抚工作。

(1)负责应急救援时应急救援器材的调配工作。

(2)负责应急救援时的其它物资保障工作。

事故调查及环境监测组

组长:企业法人

成员:办公室、车队队长

职责:

(1)负责调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2)调查事故发生的经过、分析事故原因。

(3)负责认定事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4)制定事故预防措施。

4 预警及信息报告

4.1 预警

4.1.1 预警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启动预警程序:

⑴发生Ⅲ级运输事件;

⑵发生运输事件,有可能引发Ⅲ级及以上运输事件。

预警程序

⑴立即向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报告,并落实领导指令;

⑵通知运输事件应急协调小组有关成员做好应急准备;必要时,应急协调小组及办公室有关成员、有关专家集中办公;

⑶及时收集和掌握事件发展动态及现场抢险进展情况;

⑷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分析、判断运输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向事故单位提出事故抢险指导意见;

⑸提供专家、队伍、装备、物资等信息;

⑹根据事态变化,适时通报预警信息。

4.1.2 预警信息

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获取、记录、整理相关信息,获取预警信息后,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根据预报信息分析判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并视情况发布预警指令。

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政府部门通告或者新闻媒体。

(2)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合作伙伴、园区团体和组织。

(4)国家应急协调办公室、防恐等部门告知的预警信息。

(5)经风险评估得出可能发生的Ⅰ、Ⅱ级运输事故的预报信息。

根据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预报和预测结果,以及政府发布的预警等级,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预警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下达预警指令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发布和传递预警信息。

(2)要求有关单位连续跟踪事态发展,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3)公司应急机构进入应急准备状态,采取相应防范控制措施。

(4)达到生产安全事故Ⅱ级及以上标准时,启动应急响应。

(5)根据已预警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变化,适时宣布预警解除。

4.1.3 预警行动

应急协调小组接到可能导致事故的信息后,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当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认为事故较大,有可能超出本级处置能力时,及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

4.1.4 应急响应准备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⑴发生Ⅰ级或Ⅱ级运输事件;

⑵发生Ⅲ级运输事件,需公司响应救援时;

⑶接到公司或地方政府的相应应急联动要求时;

⑷重点区域、敏感时期等可能引发严重事态的运输事件。

4.2 信息报告

4.2.1 信息接收与通报

建立公司应急值班系统:

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

⑴事故发现的第一人应立即大声呼喊。如总经理或厂长不在厂内,要及时通过办公区的固定电话,向其报告事故情况。如发生可燃气体泄露,在防爆区内禁止使用手机报警。

⑵求助:如事故靠公司自身力量得不到控制时,由通讯联络组向消防队、急救中心、等社会救援力量报警求助,报警求助内容要简要、清晰,应包括:

①企业名称;

②企业详细地理位置;

③发生的事故类型(火灾爆炸或气体泄漏等);

④事故可能涉及到的危险物质及数量;

⑤人员伤亡情况;

⑥接应地点等。

4.2.2 信息上报

公司所属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发单位应当按照相关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分级管理、逐级上报、及时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同时按规定通报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一)生产安全事故内部(向公司)报告程序

(1)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各单位接警后经过初步评估确定符合Ⅱ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条件时,应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将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报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

公司接警后经过初步评估确定符合Ⅱ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条件时,应启动公司应急预案。符合Ⅰ级生产安全事故条件时应报公司急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审批,由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将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报政府应急办公室。

事发单位要通过后续报告及时反映事态进展,提供进一步的情况和资料。

(2)信息报告和通信联络,应采用有效方式。发送传真和电子邮件时,应确认接收方已收到。

(3)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应记录Ⅱ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信息,保留事件报告单以及基层班组(车间级)的原始报告记录。

(4)报告和记录的内容:事件类别;时间、地点;初步原因;概况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现场人员状况,人员伤亡及撤离情况(人数、程度、所属单位);事件过程描述;环境污染情况;对周边的影响情况;现场主要自然天气情况;生产恢复期的初步判断;报告人的单位、姓名、职务以及联系电话(见附表2、附表3、附表4)。

4.2.3 信息传递

生产安全事故外部(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报告程序

各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及时报送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并及时按有关规定向当地政府做出报告。报告内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和处理情况(社会安全事件涉及人员情况);人员伤亡及撤离情况;对现场周边人员造成影响的初步情况(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初步影响情况);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现场气象情况;事态恢复的初步判断;请求地方政府部门协调、支持的事项;报告人姓名和联系电话。事件发生单位应建立应急电话记录制度,对应急行动全过程进行记录,并将应急活动的全部记录及资料归档。XXX负责向消防大队、安监局、环保等部门报告。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具体,所用时

间不得超过60分钟。

5 应急响应

5.1 响应分级

针对生产安全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的差别,确定响应级别,划分为Ⅲ级。

事故类型及级别

5.1.1三级应急响应(事发车辆级)

所属车辆发生紧急事件后,启动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在自有及可利用的外部资源范围内,组织应急救援等响应措施。同时运输车辆公司和本经营单位报告事件情况。

5.1.2Ⅱ级应急响应(运输单位级)

当运输单位接到事发车辆应急事件报告后,运输单位启动应急预案,当事故单位无法独立处置时向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请求支援时,扩大应急响应进入Ⅱ级应急状态,该级响应由公司应急协调小组统一指挥现场的应急抢险行动。

5.1.3Ⅰ级应急响应(经营单位及运输单位级)

1、发生大量的泄漏,导致或可能导致发生火灾爆炸,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撤离或周边群众恐慌性撤离。

2、自然灾害事件造成所属单位停止当前所有生产活动,造成财产损失,并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3、所属单位不能独立处置的生产安全事故,请求启动公司应急预案。

出现以下条件之一,公司向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报告并请求进入应急状态:

1、事故引起全国主流媒体关注,可能造成公司重大声誉影响、公众情绪激烈、事故以负面的形式在媒体被广泛传播,以及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2、公司不能独立处置所辖范围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动员周边公司资源,调动社会资源。

3、事故造成1~2人以上重伤或1人及以上死亡的伤害事故。

4、原料泄漏10吨及以上。

5、运输车辆遇难并造成群体死亡。

6、道路交通瘫痪、火灾爆炸事故造成周边车辆着火或爆炸引发的大面积损坏。

7、周围出现重大火灾爆炸或其他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泄漏或可能造成多人伤害或造成大面积人员撤离或周围群众恐慌性撤离。

5.2 响应程序

5.2.1 响应过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⑴发生Ⅰ级或Ⅱ级运输事件;

⑵发生Ⅲ级运输事件,需公司响应救援时;

⑶接到公司或地方政府的相应应急联动要求时;

⑷重点区域、敏感时期等可能引发严重事态的运输事件。

5.2.2 应急响应启动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经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决定,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⑴发生Ⅲ级运输事件;

⑵发生运输事件,有可能引发Ⅲ级及以上运输事件。

⑶地方政府应急联动要求。

⑷公司应对Ⅱ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应急管理程序:接警、报告和记录管理程序;应急机构启动程序;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发布、告知管理程序;应急响应后勤保障程序;应急状态解除管理程序;应急协调小组主要负责人的应急操作程序。

5.2.3 接警、报告和记录管理程序

公司所属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发单位应当按照相关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分级管理、逐级上报、及时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同时按规定通报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一)生产安全事故内部(向公司)报告程序

(1)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各单位接警后经过初步评估确定符合三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条件时,应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将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报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

公司接警后经过初步评估确定符合Ⅱ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条件时,应启动公司应急预案。符合Ⅰ级生产安全事故条件时应报公司急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审批,由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将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报政府应急办公室。

事发单位要通过后续报告及时反映事态进展,提供进一步的情况和资料。

(2)信息报告和通信联络,应采用有效方式。发送传真和电子邮件时,应确认接收方已收到。

(3)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应记录Ⅱ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信息,保留事件报告单以及基层项目(车间级)的原始报告记录。

(4)报告和记录的内容:事件类别;时间、地点;初步原因;概况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现场人员状况,人员伤亡及撤离情况(人数、程度、所属单位);事件过程描述;环境污染情况;对周边的影响情况;现场主要自然天气情况;生产恢复期的初步判断;报告人的单位、姓名、职务以及联系电话(见附表2、附表3、附表4)。

(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外部(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报告程序

各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及时报送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并及时按有关规定向当地政府做出报告。报告内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和处理情况(社会安全事件涉及人员情况);人员伤亡及撤离情况;对现场周边人员造成影响的初步情况(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初步影响情况);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现场气象情况;事态恢复的初步判断;请求地方政府部门协调、支持的事项;报告人姓名和联系电话。事件发生单位应建立应急电话记录制度,对应急行动全过程进行记录,并将应急活动的全部记录及资料归档。

5.2.4 公司应急机构启动程序

(一)启动公司应急机构的步骤

(1)各单位发生Ⅱ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时,应按照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同时向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报告。

(2)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的发展态势报告应急协调小组组长,由组长启动公司应急响应。

(3)启动命令下达后,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应组织召集应急协调小组首次应急会议。

(二)召开首次应急会议

由公司应急协调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应急协调小组副组长、成员参加。

(三)召开后续应急会议

应急协调小组组长或副组长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召开后续的应急会议,研究解决应急处置有关问题;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召开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落实应急协调小组决定的工作事项。

(四)对赴现场人员的要求

发生Ⅱ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时,按生产安全事故分类,公司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赶赴现场,负责协调指挥抢险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和专业公司赴现场人员,负责落实指令和专项预案要求,帮助事发单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协调调配所需应急资源保障。

5.2.5 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发布、告知管理程序

(一)新闻媒体沟通、信息发布

公司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统一归口办公室发布,公司办公室需要持续跟踪事件动态、组织新闻媒体沟通、信息发布。

(二)内部员工信息告知的要求

公司发生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要及时告知内部员工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进行正面引导,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生产安全事故。告知方法可以采用公司内部网站、内部宣传材料等渠道或信息沟通会等方式。应同时注意收集员工对事件的反应、意见及建议。任何单位和员工未经授权,不得对外披露或内部传播与公司告知不相符的内容。

(三)受生产安全事故影响的相关方的告知要求

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公司办公室经批准后要及时地向受到影响的相关方告知有关情况、以及已经和将要采取的相应应急措施和方法。公司启动应急响应后,受生产安全事故影响的单位必须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相关方的告知工作。

5.2.6 应急响应后勤保障管理

(一)基本要求

在公司应急预案启动后,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应急职责分工,负责安排或提供应急资金、通信、交通、住宿、办公等应急保障措施,保证正常的工作秩序。

(二)资金保障要求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财务室应提供应急工作需要的资金(包括赔偿费用)。

(三)通信要求

在公司应急预案启动后,办公室应保障公司应急协调小组与公司事发现场的电话、传真通讯畅通;保障应急部门对外电话、保障事件现场与当地政府的应急通信畅通。

(四)办公秩序维护要求

办公室负责保持公司办公场所的正常秩序,必要时,启用应急临时办公设施;

保持公司办公场所的应急通道畅通,应急设施完好;对外来采访生产安全事故的人员进行疏导和妥善安排。

5.2.7 应急状态解除管理程序

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危险因素排除后,现场工作组确认应急状态可以解除时,向公司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报告,由应急协调小组组长决定并发布应急状态解除命令,宣布应急状态解除。

5.2.8 主要负责人的应急程序

(1)应急协调小组组长的应急行动

宣布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启动;主持首次应急会议;批准重大应急决策;确定派赴现场的人员及主要工作;决定是否向政府报告;落实政府要求;审批对外公布的材料;指挥应急处置行动;宣布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状态的解除。

应急行动的参考程序:应急机构启动程序;接警、报告和记录管理程序;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发布、告知管理程序;应急状态解除和后期处置管理程序。

(2)应急协调小组副组长的应急行动

协助组长工作;根据授权代理行使组长应急职责;组织业务范围内生产安全事故的专项应急指挥;组织召开后续应急会议,部署应急工作;调动应急资源;听取专家建议,完善应急救援方案;协调有关部门的应急响应行动;及时向组长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发展态势。

应急行动的参考程序:应急机构启动程序;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发布、告知管理程序;接警、报告和记录管理程序;应急状态解除和后期处置管理程序。

(3)应急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应急行动

协助并完成应急协调小组交办的工作;组织应急状态下24小时值班;保持与现场应急协调小组通信联络畅通;保存生产安全事故处置过程记录;应急状态结束后组织编写总结报告。

应急行动的参考程序:应急机构启动程序;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发布、告知管理程序;接警、报告和记录管理程序;应急状态解除和后期处置管理程序。

5.3 处置措施

5.3.1 处置原则:

在处置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泄漏事故时必须遵循下列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员安全优先的原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