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1.3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1.3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1.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6.(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7.(2011年海南高考6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8.(2009年江苏高考3题)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9.(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10.(2008年广东高考5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11.(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6题)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1·3宋明理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

考点:“心学”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2.A

解析:本题以“虎溪三笑”这一典故作为命题的角度切入,通过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属于容易题。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对应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是无法体现,只是说

明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A项。

3.D

解析:材料中的话大体意思是“孩子同父亲一同外出,要让父亲走到前面,孩子在后边跟着。路上遇见长辈,要懂礼数。”反映了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象孝道,尊敬长辈等。答案D项。

4.B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5.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与思想的关系和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从材料中分析,文庙从唐代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国各地,很明显是统治者利用孔子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项说法错误,汉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项从材料中难以得出。D项文庙的修建与城市经济发展无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儒学独尊以后,孔子逐渐成为儒学的象征。唐代以来在各地修建文庙,实际是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专制统治。符合此意的为A项,B、C、D项都不符合史实。

6.C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分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知道程朱理学的这一核心主张,此题应该不难选择。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7.B

解析: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

8.D

解析:此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

为王阳明。

9.A

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10.D

解析:本题最好使用排除法,孔子倡导儒学,朱程倡导理学,而王阳明提倡的是心学,强调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故选D符合题意。

11.A

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宋明理学。分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雍《观物内篇》)/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南

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12.D

解析: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道的冲击,出现三教并存局面,在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重新阐释儒学,形成理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