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苏教版必修二教材的一些思考

关于苏教版必修二教材的一些思考

关于苏教版必修二教材的一些思考
关于苏教版必修二教材的一些思考

对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的几点思考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根据学情、教材特点、课标要求不断审视、反思、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晰文本内容及其地位

高二一学年共四本教材,其中三本是选修教材。可见,选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它不再是作为必修的补充或附庸而存在。必修课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需要;而选修课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注重拓展,探究性强。因此,可以说,选修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安排调整不同选修内容的教学

(一)《〈史记〉选读》教学安排

1、教学重点

《〈史记〉选读》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既重基础又重人文上。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朗读、识记等不能舍弃,要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必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因为它毕竟是古文,有一个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在重基础性的同时,要适当偏向于人文性的探讨,通过合作探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的认知品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内容取舍与板块整合的关系

目前教科书的体例编排沿用了必修教材的专题呈现方式,全书八个专题,其中六个专题分别从“其人其事”、“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方面呈现《史记》的内容,七八两个专题分别是“影响”和“研究”,是对学习后的成果总结,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究,从而沟通古今,激活历史,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的能力。一二两个专题,其作用是认识作者和了解体例,而事实上这两个专题的课文文字过于艰深,虽然有翻译,但相当数量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不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因此,我个人感觉,这两个专题的教学可以简略处理。第一个专题,安排2—3课时足矣。让学生看一看翻译,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没有必要去逐字逐句地翻译。在联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专题讲座,介绍一下司马迁其人,写作目的等,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一是少年饱学对写作的作用,二是青年壮游、巡视西南的体验,这些都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之所以将《史记》写下去,一是出于家族荣誉的考虑,二是父亲临终将这一任务提升到“至孝”的高度,三是自己也有续《春秋》的宏愿。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看看电影《汉武大帝》中的片段。第二个专题,重点是了解一下《史记》的体例,所选的《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篇幅很长,文字又很艰深,详细讲读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学生也记不住那些偏僻的字词义。这个专题建议用三节课。讲什么呢?两节课让学生自己去看这四篇文章,教师所做的事是,介绍这些体例在全书中的作用。如“本纪”,课文中讲到它是全书的一个纲领,介绍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情况;“世家”是作为大通史中的分国小通史,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书”是介绍典章制度的;“表”就是个年谱。慢慢纠缠于这两个专题,用必修的讲析方法去讲,我们的学生会望文兴叹,极大地挫伤其积极性。我个人觉得,应将主要精力花在三——六这四个专题上。大约40课时.教学中建议除了知识性的传授外,人文因素的挖掘不容忽视,可结合具体专题的特点去讲。

(2)单篇教学与作者其人及《史记》全书的关系

《史记》共130篇,分为五个部分,它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因此我们在讲析单篇课文的的思想观点时,要将它与司马迁、《史记》全书相联系,注意它的统一性。比如说《魏公子列传》写侯嬴为信陵君出主意让如姬窃得兵符,魏公子携带兵符出发时,侯嬴出人意料地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从古至今,有以自杀为朋友送别的么?侯嬴为什么要自杀?有人说:如姬盗兵符是侯嬴的主意,将来魏王一定能够查出,所以侯嬴不如早死。这样的死有何价值?

《刺客列传》写田光推荐荆轲为燕太子丹入秦行刺。他嘴里说的是“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做了事却使人家怀疑他,就不是有节操的侠客呀),田光“欲自杀以激荆卿”,就自杀了。田光又为什么要自杀?这就涉及到司马迁的生死观问题,涉及到在对待“死”这件事情上如何作出抉择的问题。联系《报任安书》中:“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所不勉焉”(必修五)的观点,我们才能看到,侯嬴之死与田光之死目的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以自己之死去坚定魏公子与荆轲的信念与决心。只有联系司马迁的这一生死观,才能合理解释这两个人为什么要自杀,唯其如此,才能突出侯嬴、田光自杀的积极意义。

(3)知识传授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从工具性方面来说,《史记》的教学毕竟是文言文教学,必须按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进行。新课程大纲“文言文阅读”“理解”层级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过去大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即文言文阅读始终应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将课本中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讲透讲深,让学生在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浅易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应该是《〈史记〉选读》这册书的重中之重。具体做法:

●编写文言知识手册

为此我们备课组由几位年轻的老师牵头,把以前高考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4中特殊句式用表格的形式编写成小册子,发到每一个同学的手中,体例上包括词语的义项、典型例句、出处、常见的现代短语,然后把任务分给学生,由他们在《史记》的学习过程中归纳、提炼出来,抄写在黑板上,供其他同学积累借鉴,老师作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课课练,堂堂清

目前我们的配套练习只有一本练习册,学一课,练一课。但是,这个练习尚有点单薄,于是备课组发动每一位老师,再次编写一课一练的练习题,要求立足文本,精要简化,题小面大,把每一位老师每一课教学中遇到的典型而又普遍的语言点集中起来,落实到位,练到位,掌握到位。

此外,为了提高积累的热情和兴趣,备课组开展了几次有意义的竞赛活动。比如《史记》成语知多少,我说《史记》成语典故,句子翻译比赛,手册使用评比等,学生都乐于参加,效果良好。

但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重要一点是它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向文本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就探究而言,选修课的探究方向是多种多样的。就《史记》而言,探究可以从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情趣、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方面探究。比如,《高祖本纪》中有《鸿门宴》中的情节,在艺术处理上有什么不同?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范增这个谋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刘邦在与项羽的交战中,从来就是败多胜少,为什么他最终会赢?这些都可以深入探

究。其他诸如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都有值得探究的东西。

再比如:《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比如刘邦、项羽、李广、荆轲、蔺相如等,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为此,备课组为学生播放了电影《西楚霸王》、《荆轲刺秦王》,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围绕“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同时播放了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关于项羽、刘邦谁是英雄的演讲,学生反响很大,这些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史记》选读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4)《史记》选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史记》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史记》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是万能的写作素材,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文本内容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写作中延伸对文本的理解,在文本的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具体做法如下:

●坚持练笔。

利用二、四、六晚读课,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不限内容,不限体裁,让学生独抒性灵,轻松地感悟生活真谛,在自由地诉说中训练表达能力,加之高二学生正处在批判思维的形成时期,对人对事又有发表看法的愿望,坚持练笔,既能培养人文情怀,又能积淀语文素养。本学期我们有效地把每日练笔和《史记》选读结合起来,边学边写,边写边悟,如学了《太史公自序》学生就写“我眼中的司马迁”;了《项羽本纪》学生就写“末路本色英雄项羽”;学了《淮阴侯列传》学生就写“我看韩信悲剧”等等。然后,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每次轮流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讲的内容就是学《史记》过程中写的最好的一篇练笔,使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不仅形之于文,而且述之于口。像这样的所感所悟,讲自己的所思所得,既起到相互教育、榜样示范的作用,又激励学生积淀语感,完成由意到文,又由“文”到“言”的演化,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写作素材的积淀和引导。

许多同学写作时,常常为找不到材料而苦恼,其实啊,只要我们从《史记》教材中挖掘材料,学会分析材料,是不难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的。为此,我们备课组在引导学生积累《史记》素材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引导学生积累典型的名句、名段、典范的事迹、典型的历史人物,学习作者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刻画艺术,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

以便在写作中运用。

(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

《唐诗宋词选读》总共有12个小专题,这些小专题也可以看作是小模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自己的特长、诗歌的特点、诗人的风格等舍弃、选取、组合,我们还可以增添教材以外的诗歌对其进行鉴赏。结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针对教学中老师们面临的困难,我们备课组提炼出以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1、引导学生薄皮抽筋老老实实地读懂诗词。

许多老师教唐诗宋词,我也常常如此,不是让学生学会诗词鉴赏,而是让学生欣赏自己的鉴赏。《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集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鉴赏诗词的主阵地和重要契机,要实实在在,要让学生读懂诗歌,有所感有所得,并能举一反三。我们教的不是专家的个性化鉴赏结论,而是举一反三的规律。可以先弄懂字句,提取关键词句,找到全诗骨架子,梳理诗歌基本内容。比如教高适的《燕歌行》,先诵读解决语言障碍,然后画出诗歌的韵脚,全诗共二十八句,四句一韵,可以看成是七首七言绝句,归类合并分为四层:第一层关键词有“辞家破残贼”“下榆关”“逶迤碣石间”“飞瀚海”“照狼山”,可见写的是汉军,概括了出师的历程;第二层关键词有“未解围”“斗兵稀”“胡骑凭陵”“半生死”,写的是战斗的危急和最后的失利;第三层关键词则是“那可度”“无所有”,写的是被围士兵的痛苦,他们思念亲人,生还无望;第四层关键词“白刃血纷纷”“死节”“岂顾勋”“征战苦”“至今犹忆”,因为汉

代威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现在这些将领只顾个人功勋却不管士卒死活,贪功冒进,怎能不让人苦苦追忆李将军呢?由此可见:全诗用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整个过程,其中有出师的盛大场面,有战斗的残酷场面,有底层士兵和高层将领的生活对比,有士卒真实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有诗人的同情和悲愤的感情,可以说真实地描写了充满血腥残酷的战争,表达了对战争的独特思考像这样“剥皮抽筋”,找到诗歌的骨架子,把握层次脉络和基本意思,才谈得上对诗中手法技巧、特色风格的感受和领悟。在处理读懂这个环节,我们对于选学的诗词,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不借助课外资料在读写笔记本上疏通诗意,上课时学组推选交流展示,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把握诗意方面存在的问题。

2、选好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

学习唐诗宋词,学生很容易“审美疲劳”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方面说,一门课40课时,尽是唐诗宋词,难以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从教师方面说,备课量大负担重,难以精雕细琢其中,有个问题被忽略了,就是教学中不大注意切入的角度,往往捧着《唐诗鉴赏词典》,依据名家的鉴赏,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平铺直叙,这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避免疲劳的一个办法是,要学会选择角度切入诗歌。选择切入角度有三个方法:一是从题目切入;二是从关键句切入,三是从疑难句切入。

从题目切入,就是利用题目与文本的呼应关系,抓题目中关键词语,拎起文本的内容,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节奏,引领学生的情感、想象和思维。比如,李白的《花间独酌(四首)》,如果教师顺流直下,就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内容,错过了走进诗人作品和心灵的机会如果在题目上做点文章呢?我们可以抓住题中的“独酌”,设计一组问题(1)诗的标题是《花间独酌(四首)》,从全诗看,诗人是“独酌”吗?(2)诗人为什么要“独酌”?(3)诗人是怎样写“独酌”的?此外,像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望”和“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游”和“留别”,杜甫《旅夜书怀》的“旅夜”和“书怀”等,都是对内容很有统摄力的“题眼”,抓住它,就可以理清诗的层次脉络,为鉴赏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关键句切入,就是抓住诗中制约着学生鉴赏的关键性诗句,设问激疑,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突破“浅读”“歪读”的误区,推动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比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读起来浅白平易,学生顺着字面一下子就“滑”过去了,滑入“浅读”的泥淖。教这首诗可以抓住尾联,设问激疑,反复捶打先让学生读书上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羊公碑”,然后当头一问,引发学生的兴趣:“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诗人为什么会“泪沾巾”?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中,引导学生玩味上句中的“尚”字,体会“尚”字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朝代的更替,人生的沧桑,大英雄“而今安在哉”?这就让人伤心落泪;再联系注释上《晋书?羊祜传》的内容和作者的遭遇,体会作者藏在诗句之外的伤感,那就是羊祜为国效力,颇多政绩,名传千古,与山俱传,可自己至今仍然是“布衣”,无所作为!学生有了这样的鉴赏体验和理解,再回过头品味首联、颔联一气而出的人生感叹,才能获得丰满的艺术享受,而这种享受又是实实在在的。

从疑难句切入,就是抓住诗中理解最有难度的句子,深入解读,使学生由一句而深入理解一篇。比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作者“示”的情感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好收吾骨瘴江边”蕴涵的感情呢?乍看是交代侄孙收尸骨料理后事,可是仔细体会,尤其是联系颔联中“欲”和“肯”体会诗人九死未悔的决心和意志,以及颈联“云横雪拥”境界雄阔的写景句,就不难从作者悲伤中体会出顽强的意志、凛然的正气和悲壮的感情疑难句是教学中的障碍,但是疑难处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契机。

3、引导学生整合知识,总结规律

学习了宋词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诗词名句,趁热打铁学会赏析名句就显得迫切而又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怎样欣赏词中的名句”的学生自我小结的环节。先让学生诵读名句,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鉴赏体会,分小组交流,全班探讨,教师点评,最后总结出

几条:(1)抓住关键意象和诗眼,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境界全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2)注意表达手法,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花”“微雨”渲染着离情的缠绵,双燕反衬着独立之人的惆怅难堪两句融情入景,未写词人情绪,而眷恋之情自现(3)注意抒发的感情,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正面表现羁旅生活孤处贬地本已寂寞难捱,何况客舍紧紧封闭于料峭春寒之中;更加之以夕阳惨淡,徐徐西下,耳畔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阵阵悲鸣,这一切岂堪忍受!景物描写注入浓重的感情色彩。这种“自下而上”的鉴赏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生成新的鉴赏技能。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整合:

首先是对同一作家作品的整合。通过整合,更深入地领悟不同的作家的不同风格以及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如诗仙李白的“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开豪放词之先河的苏轼的“新”和既“乐观旷达”又缠绵悱侧,稼轩词的“龙腾虎掷”,……

其次是对相同类别作品的整合《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西塞山怀古》《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九日齐山登高》都是咏史怀古之作,由此可总结出咏史诗的一般特点: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刺史》《安定城楼》《九日齐山登高》《长安晚秋》都是登高诗,由此可总结出登高诗的一般特点,并比较初盛中晚唐诗歌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诗学风貌同样,送别诗、贬谪诗、咏物诗、写景诗都可作整合第三是对相同诗歌体式作品的整合如学了前几个模块的诗,可对古体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作一个整合,学了后几模块的诗,可对近体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作一个整合,学了唐五代的词和“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可对婉约词及鉴赏方法作一个整合;学了“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可对豪放词及鉴赏作一个整合……

第四是对采用鉴赏手法的作品的整合如学了“唐五代词可对抒情方式作归纳,学了“北宋词(一)”“北宋词(二)”可对炼字炼句作整合;学了“南宋词”可对意象作整合;学了“稼轩词”可对用典作整合。

4、探究

选修课重视拓展探究,但是不少选修课堂的拓展探究弄了一堆“链接资料”,随意拓展,任意加深,似乎不这样就不是选修课,结果抓了“拓展”丢了语文,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选修课的探究可以是“宏大探究”,比如比较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异同,探究李杜的不同风格和手法,等等;但更应该重视课内的微型探究,开口子宁可小一点,要求宁可明确一点,指导宁可具体一点,评价宁可切实一点,一句话,语文味足一点,便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完李杜专题,我们学习曹勇军老师出了个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要求学生依据专题所学的内容对出下联。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他们研读李白作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然后互相交流品评,评出自己喜欢的佳联以下就是当时评出来的佼佼者:(1)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2)天上皓月,云间大鹏,豪放飘逸,皆成谪仙风骨;(3)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4)梦中天姥,崖间白鹿,豪放飘逸,皆叹谪仙风骨;教“晚唐诗专题”,我让学生模仿“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的格式,来概括小李杜的诗风特色,并解释这样概括的理由有学生概括为:李“幽”杜“俊”,并解释说:杜诗的特点是“俊”,就是俊逸、俊爽、风流倜傥、雄姿英发;李诗的特色是“幽”,就是幽深、幽冷、幽艳、深情绵邈,还查找资料举出刘熙载的评价“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加以佐证后来又进一步拓展,概括出:李“快”杜“细”,或李“豪”杜“哀”,王“静”孟“淡”,高“气”岑“奇”等等,掀起了一个不小的学习高潮。

学完“苏轼专题”,怎样让学生最后从苏词中跳出来,“出乎其外”,获得一种整体的观照?我让学生用“词题:×××”的格式,概括每首词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法,经过探讨得出结

论:《卜算子》:红尘之上的人生之痛;《定风波》:苏东坡的黄州宣言;《水龙吟》:杨花其貌,离人其魂;《江城子》:苏轼版的“人鬼情未了”学生充满创意的“新式标题”,不仅比较准确地概括这几首词的内容或表现手法,而且具有现代生活的气息,极大地提升了鉴赏的质量。又如“杜甫专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让学生用一句现代诗概括老杜其人其诗学生经过讨论,选择了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的深沉”,一下子学习的内容就被照亮了,学生的思想燃烧起来,那些1000多年前满是苦难的诗句,不再是独立于学生情感生命之外的存在,而成为他们生命成长的“重要他者”像这类微型的探究题,可深可浅,充满灵气,既有探究价值又不乏语文味,应该在选修课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唐诗宋词,不仅要教出语文味,还要教出唐诗宋词的鉴赏味来。(三)《现代散文选读》的教学

1、依据学情、教学重点合理取舍;精讲讲透,发挥例子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必修阶段,散文虽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但并非学得很系统。苏教版选修课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旨在通过教学,对学生“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散文创作”。《现代散文选读》选文32篇,共设6个专题,18篇讲读课文。这种讲读篇目过多、课时又严重偏少的现实,于是出现了一些绝非个别的教学现象:有人专题“打包”,前后串通,不分主次,吃快餐打快拳,挂一漏万;有人依旧篇篇不落,快马加鞭,疲于奔命;有人讲讲内容,浮光掠影,应付进度。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培养严重不到位。尤其是讲读课教学,是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表达能力,提高其语文和人文素养的主阵地,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但这种被教材和进度逼出来的快节奏、超现实的伪讲读课教学,无疑是在自毁这个主阵地,自捣这个根基!长此以往,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

为此我们备课组集体研究教材,压缩讲读篇目,突出精讲,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收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之效。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采用“一课一得”的教法,课课重点突出,最后进行单元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汇总,以求讲精学透,事半功倍。例如,“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文本特点及写作指导的需要,精讲《我的母亲》(布局谋篇的妙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富有个性的人物描写)《父亲》(品读深沉厚重的语言)三篇典范课文,将原讲读篇目《画人记》处理为能力迁移篇目,供师生合作交流。落实讲读篇目时,要目标明确,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启发、点拨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走进课文的内生活,充分调动他们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进行体验、感悟,真正从生活情理的维度悟得感悟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奥妙,进而获得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概括、分析、鉴赏、评价等环节,务求语言规范,简明扼要,务求一板一眼、扎实到位地严格训练。绝不能“随意放羊”。该重视让学生概括整理段意、层意和文意等就扎扎实实地落实; 该指导并纠正学生的课堂口头表达就实实在在地做到位(教《父亲》鉴赏第二段的表达特色时,就让学生口头表达后,自行整理答案,力求表达的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该教给学生做好题目的方法和规律就理直气壮地真心教给……回归语文学习的本真,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语文能力,循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深入文本,把握主旨,感悟读写。

语文教学有三个层级: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

“是什么”是最基础的层级,即文章是什么类的文章、作者生平如何、相关语文知识以及生字生词等。“怎么样”是中等层级,即文章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也就是说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是最高层级,是专门解决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问题的,是教学生悟得文章成文奥妙、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读写世界的最高教学层级。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多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层级上,终还是不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到读写真谛。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回归语文的本源——生活,必须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作品的内生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真正感悟到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比如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学生可能会质疑:文中还写到“大哥躲债”“大嫂二嫂闹矛盾”“五叔说瞎话”等事情,这些事情能说明母亲是“慈母”和“严父”吗?这样写跑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细读文本,圈画文中母亲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应该能说出个大概,但要规范具体清晰地回答,可能会有点困难。为此,我先让几个学生口头回答后,让每位学生自行整理答案,学组内完善,然后进行展示两组,师生共同评改。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写母亲帮大哥应对债主、调节大嫂和二嫂的矛盾、坚决要求五叔认错赔罪这些事能表现她是慈母、严父、恩师,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些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阅读时很少几乎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讨。这可是关乎围绕中心,合理安排材料的问题了。这篇文章既然是作者对母亲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那肯定是重点写母子之间的故事。可见在选材和布局上作者还是很动力一番心思的,应该让学生好好体会学习的。

本专题名为“活生生的这一个”,《父亲》是如何把人物写活的?以纯朴的语言、细腻的神态、传神的动作、真切的心理、白描的外貌等细节描写刻画父亲的传统与朴实。通过周围人物的感受,如作者的感受、中文系的朱老师的感受侧面写出了父亲的爱,父亲的朴素等。文章以细腻的文字表现父亲的形象,插图以细腻的线条表现父亲的形象。请用形象传神的语言描述课本上的插图幅画。(注意细节)

?古铜色的脸?满脸的皱纹写满岁月沧桑?手端缺口的大碗意味着生活的贫困

?浑浊而充满期待的眼睛

3、充分利用“资料链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

《现代散文选读》每个专题由五部分构成:导读提示、文本呈现、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其中“资料链接”每专题4-7则不等,可视为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全书共精选了鲁迅、叶圣陶、老舍、梁实秋、梁衡、余光中、汪曾祺等28位名家大师论散文及文学的经典片段33则,这些可供“链接”的“资料”,是教材完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组织有效教学的重要凭借,应引起足够重视。

1、“资料链接”的多元呈现

《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资料链接”与专题主题、文体类型、写作艺术、阅读视点等密切相关。“资料”是丰富的,具有工具性;“链接”是紧密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些资料涉及范围极广,是专题文本指向的多元辐射。有的资料是与教科书某专题所选文类相一致的经典之论,如第一专题是写人为主的散文,“资料”中就有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熟悉的人〉序》中有关写好人物需要“识人观”的论述,极富启发性。有的资料与所选作家作品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如第一专题梁衡《把栏杆拍遍》的课文是写古代名人的,“资料”就遴选了梁衡《触摸人生的坐标》中一段有关写“杰出人物”的“秘诀”;再如第二专题课文有老舍的《北京的春天》,“资料”就选了老舍《怎样写文章》中有关写文章要抓牢重点,写出特色的一段。有的资料是作家对自我文本的诠释,是读者解读文本的金钥匙,如第六专题课文有史铁生的《想念地坛》,“资料”就选了史铁生《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中谈《想念地坛》的一段独白,言简意赅,无疑是解读文本的最好媒介;第五专题课文有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该文选自汪老的《蒲桥集》,“资料”就选了他《〈蒲桥集〉自序》中谈自己散文写得平淡些,“家常”一点的论述。有的资料是评论家或译者针对性极强的评论或解读,如第三专题课文有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资料”就选了肖凤《〈萧红散文选集〉序言》中论萧红散文

因写“心”而震撼读者的一段;第四专题课文有日本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选自陈德文所译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资料”就选了陈德文《〈自然与人生〉译者的话》中论述德富芦花对自然的写生蕴含着炽烈的爱国情怀的阐述。有的资料与作家自我实践遥相呼应,多视角佐证,如第二专题课文有孙犁的《鞋的故事》,第六专题的“资料”中选录了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中有关议论、抒情、状物等的经典论述。有的资料是著名散文家谈散文,如朱自清、余光中等,有的资料是著名评论家谈散文,如格非、郭枫等;有的资料视点集中而一语中的,如罗大冈《法布尔〈昆虫记〉》说法布尔以真诚之心写真诚之文;有的资料多点辐射而意味深长,如所选鲁迅先生的四个片段。有的资料是就散文个性谈散文,有的资料是借助文学创作议散文。这些资料多姿多彩,是对“中外现代散文”的精心过滤,是极为重要的课程优质资源。这些多元呈现“资料链接”为课堂教学的多重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是引导学生认识散文特性,积累鉴赏经验,激活写作热情的良方。

3、“资料链接”的链接策略

讲求“链接”策略,可以使教学过程走向最优化,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散文特性,积累独特的鉴赏经验,激活写作热情。

首先,以“资料链接”引领文本鉴赏。如借助曹文轩《具象——支撑情感的衣架》和谢友顺《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这两则资料去领略写景专题“文字绘出的图画”中形象逼真的描绘,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体悟“以形传神”的技巧,了解大自然的雄阔、坦荡、妩媚、深邃无边、残忍暴戾、无私多情等特点,并从中认识自然,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度。这样既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又会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学习状物专题“人与物的对话”时,可借助“资料连接”中汪曾祺、罗大冈、莫言、何立伟等的相关论述,引领学生个性解读文本,了解这类散文以神写形的特点——常调动底蕴采用夸张变形、象征手法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从而进一步走近作家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作家在对鸟、葡萄、灶、蟋蟀等的描写中启迪人类进行自我反省的遥深寄意。

其次,以“资料链接”引入探究整合。教学《现代散文选读》需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优化探究过程与文本展开对话,多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探讨和深刻领悟现代散文的丰富内涵,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很多时候,教学时往往苦于搜肠刮肚都找不到“真问题”,有意义的探究活动难以开展,甚至常常会在“伪问题”的“探究”上兜圈子。如果教师能借助“资料链接”来引发问题探究,则不仅能展开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的探究活动,更能开拓探究的新视界,使教学更符合选修课程的特质。如学了第四专题后,再依据“资料链接”中于坚《棕皮手记?从隐喻后退》中写景散文须让“隐喻后退”,贵在写“真”的观点,进一步探究写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对具象、隐喻、真情的艺术追求,一定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也可借助第五专题“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的《〈蒲桥集〉自序》中谈论的散文要写得平淡些,“家常”一点等观点,引发学生探讨汪老的“《葡萄月令》一文是如何追求平淡、家常的?”这一有情趣又有意趣的问题。问题探究既要讲究聚合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巧妙利用“资料链接”来引发问题探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再次,以“资料链接”引导写作实践。

“尝试散文创作”“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是《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之一。“尝试散文创作”的关键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关键要有厚实的积累。借助《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来引导写作实践,是可以做到学有所源,写有所依的。如看了叶圣陶《〈丰子恺文集〉序》,再读读丰子恺的《送考》,对记事散文选材的新鲜、亲切更感性得多;读了状物散文,再看看何立伟的《一千朵花与一朵花》,在生活中会更留意得多;读了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再看看他的《炼石补天蔚晚霞》、《〈左手的缪斯〉后记》相关内容,会对“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理解更

到位。再如现代中学生中有不少是喜欢写“杰出人物”散文的,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后再去揣摩揣摩“资料链接”中他的《触摸人生的坐标》中“找寻发现”说,会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从而写出令自己感动的“杰出人物”来。读了几篇写景散文后,仔细品味陈德文关于对自然的写生蕴含着炽烈的爱国情怀,余光中关于思想和文字相遇,才会使写景散文多姿多彩,于坚关于写景散文贵在写“真”;格非关于写好风景的前提是需要做有情人和有心人等观点,自然会使学生的“写景散文”写作尝试更能心中有底,避免无病呻吟。谙熟“资料连接”基础上的写作实践会充实得多,收获会大得多,对自己的个性追求也会更明朗得多。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是篇审者的苦心经营,如果语文教师树立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这些弥足珍贵的优质资源,并选择、利用、开发好这些优质课程资源,就一定会使这门选修课程更具生命活力,更具深远影响。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高考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是阶级统治(本质)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 特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特点 ①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真实性: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4.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民主: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专政就是阶级的统治。 5.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6.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二、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1.政治权利与义务 (1)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十八周岁公民都享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此权利是参与管理国家的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 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民主的具体表现。 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和公务员等)。 (2)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的体现。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二课本原版(电子版)

Module 1 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 Introduction Look at these words and expressions. Which of them are connected with illness? dentist diet fat fit flu (influenza) get/catch a cold health rare toothache unhealthy wealthy Read the proverbs and try to explain them in English. ?You are what you eat. % ?Healthy mind in a healthy body. % ?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 Vocabulary and Reading 1.Look at these word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nxious; break (as in break an arm); captain; fever; injure; injury; pain; painful; normal; sweets

1. Which word is connected with food? 2. Which words are connected with body? 3. Which word means usual or ordinary? 4. Which word means leader? 5. Which word means worried about something that may happen? Zhou Kai (1) When Zhou Kai's mother saw him heading towards the front door without a jacket on, she eyed him anxiously. "Zhou Kai, where are you going?" she asked. "To the park. I'm going to play football," said Zhou Kai. "But it's raining! You'll catch a bad cold," said his mother. "No, I won't. I'll be fine," said Zhou Kai, as he opened the door. "Zhou Kai, you'll get ill. You know you will. You can at least go and get your jacket." "OK, OK." Zhou Kai went and did as he was told.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种子数的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正极负极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2+4HCl (浓) =△= MnCl2+2H2O+Cl2↑ 反应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除杂:HCl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尾气处理:NaOH溶液 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1. 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 Cl2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3. Cl2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84消毒液成分为NaCl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2、Ca(ClO)2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Ca(ClO)2为有效成分 氯水Cl2+H2O == HCl+HClO 成分分子:H2O、Cl2、HClO 离子:H+、Cl-、ClO-、OH- 氯水的性质 1. 酸性 2. 氧化性 3. 漂白性 4. 不稳定性 Cl-的检验: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结论:溶液中有Cl 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卤族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2)→液态(Br2)→固态(I2) 2.颜色: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苏教版)知识点整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生成气体,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而且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态变化,形状变化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燃烧、钢铁锈蚀、火药爆炸,牛奶变质等. 【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题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典例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二氧化硫与品红结合成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原理是氯水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布条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漂白粉有强氧化性将染料氧化为无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褪色,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解题思路点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就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核素 【知识点的认识】 1、核素: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很多元素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例如,氢有、、3种原子,就是3种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中分 别有0、1、2个中子.这3种核素互称为同位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是12,称为C﹣12核素,或写成12C核素.原子核里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称13C核素.氧元素有16O,17O,18O三种核素.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核素常用表示,X是元素符号,Z是原子序数,A是质量数, A﹣,N是该核素中的中子数. 【命题方向】本考点主要考察核素的概念,属于高中化学的重要概念.

高中化学必修1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化学必修1 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看不清就放大点) 2011、9 P5【思考交流1】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可以从试剂的存放、试剂的取用、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中废液等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例如:① 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③ 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④加热液体时要放碎瓷片;⑤ 不能给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思考交流2】金在自然界中通常以游离态存在。金的密度又很大,从沙里淘金,可用水冲洗的方法从沙里提取密度很大的金。在用水冲洗沙时,密度小的泥土、细沙等物质被水冲去,可提取含量极少的金。如果铁屑和沙混合,可以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分离出来。 P5 【学与问】化学上所指的杂质不一定是有害或无价值的,如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对人体有益的。 P6 实验 (3等杂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 2、MgCl 2及一些硫酸盐,这些杂质也被溶解,且过滤时进入滤液。检验这些离子存在的方法,可 从分析它们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硫酸钡不溶于水,可用BaCl 2溶液来检验可溶性的硫酸盐。但钡盐除BaSO 4外,还有BaCO 3 等,BaSO 4不溶于稀盐酸,BaCO 3等溶于稀盐酸。所以,检验硫酸盐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 2溶液,若产生的沉淀不溶于 稀盐酸,则存在硫酸盐。同理,可用Na 2CO 3溶液检验CaCl 2,用NaOH 溶液检验MgCl 2。 P6实验1-2 检验SO 42-所用的试剂是BaCl 2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加入顺序可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也可先加BaCl 2 溶液、再加酸。 现象:若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说明有SO 42-存在;若先加BaCl 2溶液、再加酸,应 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加酸后沉淀不溶解证明含有SO 42-。 P7 【思考与交流】 (1) (2)为此要设计加入 试剂的顺序,即要使前一过量试剂在后续除杂操作中除去。本实验中,一般的加入顺序是BaCl 2、NaOH 、Na 2CO 3、HCl 。加Na 2CO 3时可除 去过量的BaCl 2,最后加HCl 可除去过量的Na 2CO 3和中和过量的NaOH ,当溶液达到中性微酸性时,得到几乎不含其他杂质的NaCl 溶液。 P8实验1-3 P9实验1-4 实验现象:(1)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2)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 氯化碳充分混合;(3)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P10 习题 1.C 2.B 3CD 4 .例如,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 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农村做豆腐常 用纱布袋将豆腐 花与豆浆水分离;在淘 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 逐渐吸出上层的油等。 5 .不慎将油汤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 洗涤剂等除去, 它们能将油污从汤液 中萃取出来而除去。 6. 提 示 : 纯 碱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Na 2CO 3, 大 理 石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CaCO 3,它们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 陶瓷、玻璃是不存在碳酸盐。 7. 在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的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BaSO 4,也可能是BaCO 3,或 两者均有。可向有沉淀 的液体中加入盐酸(或稀硝酸),振荡。 若沉淀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CO 3;若沉淀不消失,说明该沉淀 是BaSO 4,若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则说明两种沉淀都有。 P13 【学与问】24.5 g 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mol mol g g SO H M SO H m SO H n 25.0/985.24)()()(424242=== 1.50 mol Na 2CO 3 g mol g mol CO Na 159/10650.1)(32=?= P13【科学探究】1(2) P14 2. 表1 22.4, 22.2 表2 7.12, 10.0, 18.0, 53.6 【讨论】相同,不相同 P16 【学与问】1.因为烧杯的内壁上还粘有少量溶液,若不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导致所配溶液中 溶质的浓度偏低。 2. 小。因为洒出的溶液中含有溶质,所以转移到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3.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需要NaCl 固体5.85 g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 g ,所以不能称出5.85 g 固体。 P17 【思考与交流】 1.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的大;将浓硫酸、稀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浓 硫酸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纸被腐蚀),而稀硫酸只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久置后也会变黑);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 热,而稀硫酸稀释时放出的热量不大;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变稀,稀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浓度变化不大;浓硫酸常温下不与铁 反应,稀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氢气等。 2. 物质的量相等。因为稀释前与稀释后H 2SO 4的质量是不变的,只是溶液体积增大了。 P17 习题 1.D 2.B 3.B 4.B 5.65~110mg/dL 。属于正常范围(提示:1mol=1000mmol ) 6. 这种做法不对,会造成结果偏低。这是因为倒出的部分溶液中含有溶质,结果导致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溶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也减小 7. 14 mL (建议分步计算,学会公式的应用) 8. n (Ca ):n (Mg ):n (Cu ):n (Fe )=224:140:35:2 9. (1)0.2mol (2)Cu 2+:0.2mol Cl -:0.4mol 10. 40 P20 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 (1) 不正确。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有关,若不指明气体的压强和温度,而仅指出气体的体积,则无法知道气体的物 质的量,也无法知道分子数。 (2) 不正确。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所得液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3) 不正确。水在标准状况时将结成冰(严格地说是处于冰、水共存状态),1mol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 。 (4) 正确。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苏教版 必修一)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汇总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氯气(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H 2↑+Cl 2↑ 2Cl - +2H 2O 2OH - +H 2↑+Cl 2↑ (2)实验室制氯气:MnO 2+4HCl (浓) MnCl 2+Cl 2↑+2H 2O MnO 2+4H + +2Cl -Mn 2+ +Cl 2↑+2H 2O (3)铁与氯气的反应:2Fe + 3Cl 2 2FeCl 3 (棕褐色的烟) (4)* 铜与氯气的反应:Cu + Cl 2 CuCl 2 (棕黄色的烟) (5)* 钠与氯气的反应:2Na + Cl 2 2NaCl (白烟) (6)氢气与氯气的反应:H 2 + Cl 2 2HCl (苍白色火焰) H 2 + Cl 2 2HCl (7) 氯气溶于水:Cl 2 +H 2O HCl +HClO Cl 2 + H 2O H + + Cl - + HClO (8)次氯酸见光分解: 2HClO 2HCl + O 2↑ (9)氯气的尾气处理:Cl 2+2NaOH =NaCl+NaClO+H 2O Cl 2 + 2OH - = Cl - + ClO - +H 2O (10)漂白粉的生产原理:2Ca(OH)2 + 2Cl 2 == Ca(ClO)2 + CaCl 2 + 2H 2O Cl 2 + 2OH - =Cl - +ClO - +H 2O (11)漂白粉消毒原理:Ca(ClO)2+2HCl =CaCl 2+2HClO ClO - + H + = HClO Ca(ClO)2 +CO 2 +H 2O == CaCO 3 ↓+ 2HClO Ca 2+ +2ClO - +CO 2 + H 2O= CaCO 3↓+2HClO (12)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Cl 2 + 2KBr == Br 2 + 2KCl Cl 2 + 2Br - == Br 2 + 2Cl – (Cl 2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Cl 2 + 2KI == I 2 + 2KCl Cl 2 + 2I - == I 2 + 2Cl – Br 2 + 2KI == I 2 + 2KBr Br 2 + 2I - == I 2 + 2Br – (13)氯、溴、碘离子的检验: KCl+AgNO 3 == AgCl↓+KNO 3 Ag + +Cl - ==AgCl↓(白色沉淀) NaBr+AgNO 3==AgBr↓+NaNO 3 Ag + +Br - == AgBr↓(淡黄色沉淀) NaI + AgNO 3 == AgI↓+ NaNO 3 Ag + + I - == AgI↓(黄色沉淀) (14)钠放置在空气中被氧化(常温):4Na + O 2 == 2Na 2O (氧化钠,白色固体) (15)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Na 2O 2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16)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2Na + 2H 2O == 2Na + + 2OH - +H 2↑ (17)钠与四氯化钛的反应:TiCl 4 + 4Na Ti + 4NaCl (18)钠的工业制法:2NaCl(熔融) 2Na + Cl 2↑ (19)氧化钠和水反应:Na 2O+H 2O ==2NaOH Na 2O+H 2O ==2Na + + 2OH - (20)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Na 2O+CO 2=Na 2CO 3 (2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O 2 (22)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Ca 2++CO 32-==CaCO 3↓ (24)碳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Ba 2+ + CO 32- ==BaCO 3↓ (25)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CO 32- + CO 2 + H 2O==2HCO 3 – (26)NaHCO 3与NaOH 溶液反应:NaHCO 3+NaOH==Na 2CO 3+H 2O HCO 3 - +OH -==CO 32- +H 2O (27)少量 NaHCO 3与Ca(OH)2溶液反应:NaHCO 3+ Ca(OH)2==CaCO 3↓+NaOH +H 2O 通电 通电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点燃 光照 点燃 700~800℃ 通电 Na 2O 2既是氧化剂 又是还原剂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高一化学必修1苏教版化学方程式完全总结

高一化学方程式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1、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CaO + 2HCl =CaCl2 + H2O 2、酸性氧化物与见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 点燃 3、单质→化合物:2H2O + O2==2H2O 4、碱性氧化物→碱:CaO + H2O==Ca(OH)2 5、酸性氧化物→酸:SO3 + H2O == H2SO4 6、酸→盐:H2SO4+BaCl2 == BaSO4↓+ 2HC l 7、置换反应:Fe + CuSO4 == Cu + FeSO4 8、化合反应:CaO + H2O==Ca(OH)2 高温 9、分解反应:CaCO3 == CaO + CO2↑ 10、复分解反应: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高温 11、氧化铁高温下与CO反应:Fe2O3 + 3CO == 2Fe + 3CO2↑ MnO2 12、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2H2O2 ====H2O + 2O2↑ 13、粗盐提纯:MgCl2 + 2NaOH ==Mg(OH)2↓+ 2NaCl 14、氯化铵与强碱溶液混合加热: △ NH4Cl + NaOH === NaCl + H2O + NH3↑ 15、Cl-与硝酸银的反应:NH4Cl + AgNO3 == AgCl↓+NH4NO3 16、SO42-与Ba2+的反应:(NH4)2SO4 + BaCl2 == BaSO4↓+2NH4Cl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氯的实验室制法:MnO2+4HCl (浓) =△= MnCl2+2H2O+Cl2↑ 3、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4、铁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褐色烟: 点燃 5、铜在氯气中点燃,产生棕黄色烟:Cu + Cl2 ===CuCl2 点燃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H2 + Cl2 ===2HCl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新教材知识块探究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新教材知识块探究 ――――苏教版新教材化学1 一、化学1的知识体系 第一块: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部分 1.物质的量及其应用 2.原子结构 3.氧化还原反应 4.离子反应 1.物质的量及其应用 (1)物质的量 (1)定义:科学上用来研究一定数目微粒集体的一个物理量。符号:n . 单位:摩尔(mol )。 (2)基准:以0.012kg 12 6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基准,即阿伏加德罗常数。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符号:N A 。单位:mol -1 . 一、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三、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 四、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 化学1 一、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可以用实验测出的准确值,只是目前的科学手段有限,只测出6.0221367×1023mol-1,在应用中用6.02×1023 mol-1作为它的最大近似值用于计算。 (3)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只适用于表示微观粒子。 注意:(1)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微粒时,要用化学式注明微粒的名称; (2)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 (3)物质的量(n)、粒子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的关系: A N N1 n1 n=;=(粒子数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N A N2 n2 (4)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1(常用). (2)计算公式: m n1 M2 m1 M1 ① n=或M=n×m;②等质量时,= ;③等物质的量时,=; M n2 M1 m2 M2 m总 ④平均摩尔质量: M=M1×n1%+M2×n2%+ ······;或M=。 n总 (5)阿伏加德罗定律和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内因:物质微粒本身大小、微粒的间距和微粒的数目。 (2)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内因:气体分子数和气体分子间距。 (3)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分子的间距都相等。 (4)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等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体积相等。 ①对定律的理解:条件的三个相同推出结论的一个相同。即: 条件结论 同温同压,同物质的量同体积 同温同压,同体积同物质的量,同分子数 同温同压,同分子数同体积,同物质的量 ②定律的推论: a 同温同压,气体的物质的量比等于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 b 同温同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其摩尔质量比; c 同温同压,同体积,气体的密度比等于摩尔质量比等于质量比。 (5)气体摩尔体积: ①定义: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单位:L/mol. ②标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即标况下,Vm=22.4 L/mol. ③计算公式:标况下,n=V/(22.4 L/mol). ④气体摩尔质量的几种计算方法: a M=m/n; b 标况下,M=22.4×d (d是气体的密度,单位是g/L) c 相对密度D=M1/M2 (M1是未知气体的摩尔质量,M2是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必修)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p10 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p17 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 )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 ,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p19 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标况下或没有明确O2的状态)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 )或氢氧化钠加入水中后,形成溶液的体积不能确定 (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或水在常温下是液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 7.(1)5% (2)0.28mol/L 8. 9.1.42 g , 操作步骤 (1)计算所需硫酸钠的质量,m (硫酸钠)=0.2mol/L×0.05L×142g/mol=0.56g (2) 称量 (3)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4)转移至50ml 容量瓶,并洗涤小烧杯2次~3次,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铁 粉 过 滤 Fe 、Cu FeSO 4溶液 稀硫酸 过 滤 FeSO 4溶液 蒸发 结晶

高二历史必修二电子教材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随后,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相继展开,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学习建议】 ●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学过的相关内容,认识政治经济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理解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这是公元前6世纪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来的命题。而在此前,希腊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动听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也表达了人们借助神话解释疑惑的愿望。泰勒斯的命题是错误的,但是,他用自然界的水来解释世上万物,表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历史纵横 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于是,出现了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这些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反对智者学派的人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高一化学必修1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精品教育 化学必修1 课本问题答案(全册) P5【思考交流1】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可以从试剂的存放、试剂的取用、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中废液等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考虑。例如:① 取用化学试剂时不能用手直接去取;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③ 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气体;④加热液体时要放碎瓷片;⑤ 不能给燃烧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思考交流2】金在自然界中通常以游离态存在。金的密度又很大,从沙里淘金,可用水冲洗的方法从沙里提取密度很大的金。在用水冲洗沙时,密度小的泥土、细沙等物质被水冲去,可提取含量极少的金。如果铁屑和沙混合,可以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分离出来。 P5 【学与问】化学上所指的杂质不一定是有害或无价值的,如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对人体有益的。 P6 实验 (3等杂质外,还含有可溶性的CaCl 2、MgCl 2及一些硫酸盐,这些杂质也被溶解,且过滤时进入滤液。检验这些离子存在的方法,可从分析它们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硫酸钡不溶于水,可用BaCl 2溶液来检验可溶性的硫酸盐。但钡盐除BaSO 4外,还有BaCO 3等,BaSO 4不溶于稀盐酸,BaCO 3等溶于稀盐酸。所以,检验硫酸盐时应先加入稀盐酸,再加入BaCl 2溶液,若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则存在硫酸盐。同理,可用Na 2CO 3溶液检验CaCl 2,用NaOH 溶液检验MgCl 2。 P6实验1-2 检验SO 42-所用的试剂是BaCl 2溶液、稀盐酸(或稀硝酸)。加入顺序可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也可先加BaCl 2溶液、再加酸。 现象:若先加酸、再加BaCl 2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说明有SO 42-存在;若先加BaCl 2溶液、再加酸,应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加酸后沉淀不溶解证明含有SO 42-。 P7 【思考与交流】 (1) (2)为此要设计加入试剂的顺序,即要使前一过量试剂在后续除杂操作中除去。本实验中,一般的加入顺序是BaCl 2、NaOH 、Na 2CO 3、HCl 。加Na 2CO 3时可除去过量的BaCl 2,最后加HCl 可除去过量的Na 2CO 3和中和过量的NaOH ,当溶液达到中性微酸性时,得到几乎不含其他杂质的NaCl 溶液。 P8实验1-3 P9实验1-4 实验现象:(1)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2)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氯化碳充分混合;(3)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P10 习题 1.C 2.B 3CD 4 .例如,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 常用筛子分离大米与糠;农村做豆腐常 用纱布袋将豆腐花与豆浆水分离;在淘 米时,常用倾倒法将洗米水与大米分离; 当水中混有较多油而分层时,用吸管可 逐渐吸出上层的油等。 5 .不慎将油汤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 洗涤剂等除去, 它们能将油污从汤液 中萃取出来而除去。 6. 提 示 : 纯 碱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Na 2CO 3, 大 理 石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CaCO 3,它们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 陶瓷、玻璃是不存在碳酸盐。 7. 在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碳酸盐和硝酸盐的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不一定是BaSO 4,也可能是BaCO 3,或两者均有。可向有沉淀 的液体中加入盐酸(或稀硝酸),振荡。 若沉淀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CO 3;若沉淀不消失,说明该沉淀是BaSO 4,若沉淀减少,但不完全消失,则说明两种沉淀都有。 P13 【学与问】24.5 g 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mol mol g g SO H M SO H m SO H n 25.0/985.24)()()(424242=== 1.50 mol Na 2CO 3 g mol g mol CO Na 159/10650.1)(32=?= P13【科学探究】1(2) P14 2. 表1 22.4, 22.2 表2 7.12, 10.0, 18.0, 53.6 【讨论】相同,不相同 P16 【学与问】1.因为烧杯的内壁上还粘有少量溶液,若不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偏低。 2. 小。因为洒出的溶液中含有溶质,所以转移到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3.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 溶液需要NaCl 固体5.85 g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 g ,所以不能称出5.85 g 固体。 P17 【思考与交流】 1.有比较大的差异。例如,浓硫酸的密度比稀硫酸的大;将浓硫酸、稀硫酸分别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浓硫酸能使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纸被腐蚀),而稀硫酸只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久置后也会变黑);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而稀硫酸稀释时放出的热量不大;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会变稀,稀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浓度变化不大;浓硫酸常温下不与铁反应,稀硫酸能与铁反应产生氢气等。 2. 物质的量相等。因为稀释前与稀释后H 2SO 4的质量是不变的,只是溶液体积增大了。 P17 习题 1.D 2.B 3.B 4.B 5.65~110mg/dL 。属于正常范围(提示:1mol=1000mmol ) 6. 这种做法不对,会造成结果偏低。这是因为倒出的部分溶液中含有溶质,结果导致容量瓶内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减小 7. 14 mL (建议分步计算,学会公式的应用) 8. n (Ca ):n (Mg ):n (Cu ):n (Fe )=224:140:35:2 9. (1)0.2mol (2)Cu 2+:0.2mol Cl -:0.4mol 10. 40 P20 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