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弊端。

7、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资源配置,广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不论何种理解,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内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在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而预算内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9、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收入和要素投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

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

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0、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可就业人口百分之百的就业,而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物价稳定也不意味着物价冻结,上涨率为零,而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简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

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合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免费搭车: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人们不会去购买。因为不管买还是不买,

他都能消费这一产品。他不购买这一产品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它,而是想让其他人来承担这一产品的成本,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就使得公共产品无法市场提供。例如烟火表演。

2、公共定价:是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包括:一是纯公共定价: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列)

二是价格管制或管制定价,即政府规定或限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而又有竞争性的行业的价格。(如金融、医药、农业、高等教育等行业)

3、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

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百度百科)

4、私人提供:经济中,公共提供的大多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或者共有物。公共

物品既不互斥也不排他,主要像灯塔,不排他是说一个人用并不减少他人的使用,不互斥是说没有手段区分消费。准公共物品是不互斥的,但具有排它性,而共有物是不排他但具有互斥性。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百度知道),(具体内容课本P34)

5、公共生产:指的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包括

有形产品以及服务。(例如:垄断性国企石油、电信、公安、司法、高校、政府机关)课本P36

6、试作图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7、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市场交易要求利益边界的精准性,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资源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成本太大,这样,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即所谓免费搭车。

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政府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8、简述公共定价。

(一)定义:是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包括:一是纯公共定价: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列)

二是价格管制或管制定价,即政府规定或限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而又有竞争性的行业的价格。(如金融、医药、农业、高等教育等行业)

㈡公共定价方法:

○1、平均成本法

在成本递减行业按高于边际成本的平均成本定价,可以保证企业基本收支平衡,而又不使社会福利受损。是较可取的一种公共定价方法。

(例:自来水、邮政资费等项目成本核算)

○2、二部定价法

包括两个要素:基本费和从量费。基本费是按年或按月支付一个固定的数额。从量费是按使用量支付的费用。

(例:电力、城市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自然垄断行业)

○3、负荷定价法

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需求高峰,定价最高;在需求低谷,定价最低。

9、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一、定义: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府决策(集体决策或非市场决策)的方式和过程。政治的经济学(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等)

(1)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研究领域,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2)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有两类市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

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3)、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①试图建立一种严谨的、原理式的政府一般理论;

②把政治视为一种个人相互交易的市场,并用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③分析有关的政府活动,让人们看到政府干预也有其失败之处,应当把握政府活动的

适当范围。

二、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限度、范围和内容。基

本思路应是,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结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不可分的,要求二者的改革进程相互协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将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财政体制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

(3)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注重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在向市场经济的过度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系统,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社会主义

的国家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员应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不应回避或忽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应该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把理想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抑制寻租及腐败。同时,导致政府机构低效益的一个原因是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因素,缺乏经济效益的审计。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经济方法对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进行损益分析,以此评价项目的净收益及政府官员的政绩。

10、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答: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运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如果NPV>0,该项目可行;如果NPV<0,该项目不可行;如果NPV=0,计算内部收益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两点:(1)对折现率r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将影子价格应用于公共支出项目评价中,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转移性支出:财政支出不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

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即财政付出了资金,但无任何所得。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的收益

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

3、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收入弹性是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

率;若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4、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

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即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5、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边际支出倾向是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的比

率;表明每增加1单位GDP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6、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课本P62,图3-1)

答:1.含义: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是不断上升的。

2.对财政规模变动的解释

①政治因素:伴随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市场和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

需要建立司法体系(香港、美国例)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其社会经济活动,因而政府活动增加;

②经济因素:伴随工业化,不完全竞争(案例)市场结构更加突出,需要政府干预经

济活动,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城市化导致外部性和拥挤(准公共品)现象,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管制;

③(社会因素)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娱乐、文化、保健等服务的需求

增加很快,要求政府为此增加支出。

7、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答:(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1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而社会事业建设则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规律。因此,财政既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改善社会民生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同时,财政又要注重推动社会事业建设,注重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建设社会事业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财政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财政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支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集中财力,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

○3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假设,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公益事性质的社会事业,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要切实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同时必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提供,对于那些而且能够通过市场满足的社会需求,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的发挥市场机制在建设社会事业中的作用。○4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既要增加财政投

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针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着力支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取得长远效果,更有力的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1、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的角度认识环境保护支出与政府的关系30 财政的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我国环境保护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根据公共产品的内涵: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公共产品的支出,环境保护属于对公共资源的保护,是公共产品。 政府有环境保护的职责,有对公共产品的保护职能,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支出属于对政府公共产品的支出。在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确保环保科目支出额的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环境保护。如2012年环保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243143.83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8261.13万元,项目支出214882.7万元。据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数据显示,环保部2012年部门公共预算支出逾37亿元。但是,就目前情况下,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最终要依靠环境科技的创新和进步,这就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重要的依据是06年召开的科技大会,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纲要特别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并将环境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并规划了方向。以上都说明了,政府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能,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同时,也是政府通过对财政职能的履行,加大对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类的政策倾斜,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履行对环境保护支出公共产品的财政倾斜。 因此从财政职能和公共产品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支出就是政府履行其财政职能的行为,是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对环境公共产品的保护,积极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履行环保职能,体现我国政府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谋利益主旨,是负责任政府的体现。 2、谈谈你对课税原则的理解20分 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课税法定原则。税收法定原则,又称税收法定主义、租税法定主义、合法性原则等等,它是税法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它是指一切税收的课征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纳税人有权拒绝。税收法定是税法的最高法定原则,它是民主和法治等现代宪法原则在税法上的体现,对保障人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举足轻重。它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税法构成要素为依据,任何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均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从而使当代通行的税收法定主义具有了宪法原则的位阶。。 2、课税公平原则。指纳税人的地位在法律上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实质是按纳税人的收入多少来征税。包括两个方面:(1)税收立法公平原则。它是公平原则的起点,它确定了税收分配的法定模式,没有税法之公平,就没有税收之公平;。(2)税收执法公平原则,也称为平等对待原则,即税务机关在运用税法时必须公正合理,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应给予相同的对待。 3、课税效率原则。指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税收收入,并利用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税收的效率包括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两大方面。税收行政效率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率之间的比率而衡量,即表现为征税收益与税收成本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财政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在收入总额中,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 (2)工商税收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上升;农业各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关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 (3)除预算内收入,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外收入上升。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下降。不同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4)中国的税收收入以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5)与无偿获得各类收入不同的是政府还可以通过借债获得债务收入。 (6)财政级次是根据政府行政级次来划分的,有几级政府,便有几级财政。 1.财政学形成过程中推动的人物。 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威廉·配第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其《国富论》标志着系统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马克思;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经济学》;公共选择学,布坎南,阿罗,《民主财政论》;马斯格雷夫;斯蒂格利茨 2.财政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早起财政思想;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现代财政理论。 3.经济学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对经济行为或政策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回答应该怎么样,非客观的方法。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联系。回答是什么,会怎样,主要涉及事实判断。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形成的过程与内容) 竞争的市场能够达到帕累托效率的结果。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5,P80;P201,6;P214,6,7 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 1、财政政策两个目标: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 2、帕累托效率3个特点:MRTS甲=MRTS乙生产效率(等产量线,生产契约线=生产效率曲 线)资源给定、MRS甲=MRS乙交换效率(无差异曲线)总产出给定、MRS=MRT产品边际转换率产品组合效率(产品组合效率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3、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 区别: (1)规则公平:所有社会成员均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收入份额与生产的贡献份额一致; (2)起点公平:起点公平强调竞争规则公平的同时,也要满足竞争起点的公平; (3)结果公平:强调生产结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即收入份额的均等。 联系: (1)起点公平是指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2)起点公平从连续的角度看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起点公平最终导致结果公平; (3)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 4、衡量公平的指标: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线)、基尼 系数(洛伦茨曲线,0-1,越小越公平,结果公平)缺陷P24 5、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 (2)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 6、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的观点及主张(简答题)P29 (1)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水平即社会总效用,等于社会所有成员效用之和,穷人富人之间每一单位的效用是等价的。功利主义强调效率;(a=b,k=-1) (2)罗尔斯主义:强调社会福利水平等于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强调公平目标;(a=0,b>0) (3)折中主义:介于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之间,认为富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小于穷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等于穷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0

财政学案例分析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谁来填补养老基金缺口 贸易经济11 成员:苏春强 2111802220 王光瑞 2111802221 2013.11.28

题目:《关于“谁来填补养老金基金口”的案例分析》 班级:贸易经济11班 小组成员:苏春强贸易经济11 2111802220 王光瑞贸易经济11 2111802221 讨论过程: (1)仔细研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展开,以确定分析方向和主体。 (2)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按照提示内容,运用所学的供需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案例所反映和折射的相关问题提出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整合小组成员的见解,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与演示稿。 一.案例简介: 《新民周刊》2012年第38期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的文章说,持续扩大的养老基金缺口必须得到填补。谁来填补缺口?目前看有4个可能的来源。 一是国企红利。我国约有国有资产33.8万亿元,国企红利每年已经超过1万亿。2012年实际上缴比例约为7.4%,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60%。若能将上缴比例提高到20%,则可有近2000亿的补贴用于养老保险。 二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我国有外汇储备约3.4万亿美元,占GDP约50%,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我国已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期望通过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用主权财富基金的收益补充养老基金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三是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应对今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危机。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国企红利、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划拨到社保基金,国家财政通过社保基金补贴养老金缺口不失为一种办法。 四是直接增加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是社会公平的需求,也是政府对之前养老金改革中的隐性债务埋单。 二、案例分析: 1、养老基金缺口的形成 (1)、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资金是形成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过程中,在探索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满足当期养老基金支付需要;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账户里的钱只能在本人退休时才能发放,可以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积累资金。但现在除了部分进行个人账户试点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都是混账核算,大量个人账户的钱被用于当期发放,成了有名无实的空账。 (2)、“中人”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缺口。 国务院 1997 年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种群体对应三种方法的计发方式,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失灵: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而上述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 表现方面: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公众的偏好不合理。 2、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失”。 3、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和非竞争性。 4、财政: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主体:国家;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 5、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6、财政职能(三大职能):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 7、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一国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平衡、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8、发展和增长的关系。 增长: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简而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 9、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包括3个层次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财政支出总量效益;财政支出结构效益;财政支出项目效益。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10、财政监督: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

《财政学》考试题1

《财政学》期末考试题1 一、单项选择 1.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指( )。 ①数理统计法②唯物辩证法③历史归纳法④归纳演绎法2.( )分配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①财政②企业财务③价格④信用 3.财政发挥稳定经济并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的功能是指财政的( )。 ①配置资源的职能②分配收入的职能 ③维护国家的职能④稳定经济的职能 4.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 ①社会成员都必须提供等价的费用②社会成员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③社会成员都可以“免费搭车”④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5.财政分配中的量入为出的含义是()。 ①以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 ②以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 ③以国债来保证财政支出 ④以增加税收来保证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中的效益原则首先是指要实现()。 ①经济效益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7.财政对国家政府机关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出,属于()。 ①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②财政对社会管理部门的支出 ③财政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支出④财政对社会服务部门的支出8.财政支出增长的正常来源应当是()。 ①发行公债②税收的增长③财政向银行透支④进行货币发行9.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①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②科学研究 ③义务教育④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10.财政补贴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①价格补贴②企业亏损补贴③财政贴息④税收补贴

11.财政补贴支出区别于其他转移支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政策性②强制性③价格相关性④灵活性 ⑤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兼并性 12.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要与人们的()水平相适应。 ①消费②生产③交换④收入 13.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 ①从价税和从量税②价内税和价外税 ③直接税和间接税④中央税与地方税 14.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①扣税法②免税法③抵免法④税收饶让 15.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大量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和经济运行方式的()。 ①市场化②集中化③计划化④自由化 16.为了听取社会公众对政府收费订价的意见,应该建立()制度。 ①价格听证②价格审批③价格检查④价格预测 17.公债是政府依据()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①计划②市场③信用④自愿 18.政府能否维持高的债务余额,关键是看其能否在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足够的() ①投资支出②补助支出③消费支出④利息支出 19.我国政府预算的最终审批权归于()。 ①财政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③国务院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府对( )的管理来实现的。 ①有效需求②有效供给③总需求④总供给 二、多项选择 1.财政的一般特征是( ) ①国家主体性②计划性③无偿性④强制性⑤人民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②公平原则 ③权责利相结合原则④效益原则⑤稳定原则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直属部 财政学期末复习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经部王云生 第一章导论 一.问答题 1. 财政产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不是人类历史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支项目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入项目: (1)王室收入和土地收入。既国王强制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 (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即诸侯国和臣僚的贡品,战利品和掠夺品。 (3)军赋收入。为保证战争和供养军队需要而征集的财物。 (4)捐税收入。对自由民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收的捐税。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支出项目: (1)王室支出。大奴隶主家天下的国王,家和国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王室支出就是国家支出。 (2)祭祀支出。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的支出。 (3)军事支出。用于战争和军队的支出。 (4)俸禄支出。大臣幕僚的俸薪支出。 (5)生产性支出。用于农业和水利、公路等工程的支出。 3.封建制国家财政的特点 (1)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个人收支逐步分离。 (2)财政分配形式由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化,实物形式与货币形式并存,并有力役形式,这是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的。 (3)税收,特别是农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4)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新的财政范畴——国家预算。 二.名词解释

专卖收入:是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 第二章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一.问答题 1.财政的一般特征 (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二、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公共需要财政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一.问答题 1.财政支出在管理上的分类方法 2.财政支出在理论上的分类方法 3.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指把私人企业中进行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法运用到财政分配领域,成为政府进行 财政支出决策,从而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 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 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这种方法,特别适用 于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 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指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 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公共劳务”的定价,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低价、平价、和高价。 二.单项选择 1.()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A.财政支出 B.补贴支出 C.利息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2.()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预防性支出 D.创造性支出 3.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来表示。 A.绝对量 B.相对量 C.实际指标 D.效益指标 4.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的趋势。

财政学案例分析复习题

案例1: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20世纪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仍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思考: (1)、什么是外部效应?在这个案例中外部效应是正的还是负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 (3)、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4)、为什么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优势? (5)、政府主要通过什么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列明政府活动的主要范围。 案例:2: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文化三农等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按照教育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03-200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达2.43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18.8%,较好地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03-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8937.9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598.54亿元,增长48.5%,主要用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增加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费,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和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附属生活设施。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一二年级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三批共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继续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1.《国富论》标志着财政学的诞生。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政府应不再直接介入和生产 3.政府的作用是“守夜人”即政府是廉价政府 4.在税制要素中决定纳税人税负水平高低的追主要因素是起征点 5.税收的效率原则又可分为税收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6.税收的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相同纳税能力的人承担不相同的税收 7.衡量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实际数量指标是指财政收入 8.把税收和税率联系在一起的曲线是洛伦兹曲线 9.社会救济属于转移性支付 10.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平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竞争性,公正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1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12.转移性支出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13.现代经济中政府和市场是互补关系。 14.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15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16.成本-效益分析法适用于经济建设投资项目。 17.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18.凡是具有“外部效应”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由政府承担。 19.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 20.发债而不增税会减少税收的扭曲政策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16.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将导致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对总需求发挥扩张作用,构成通货膨胀因素。 17.中国大陆国家预算级次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共有五级预算。 18.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为价外税,即以不含税价格作为计税价格。现行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若一增值税应税货物的含税价为23400元,则其不含税价为不含税价=含税价/(1+17%)=23400/(1+17%)=20000(元) 19.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意义:1)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是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市场经济存在种种缺陷,市场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出现收入不公,一部分人陷入贫困。2)人的生老病死以及最低生活需要不能由市场裁决,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财政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财政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私人物品:由市场共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混合物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3.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例如战争、自然灾害。 4.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利用手中的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一方面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直接收入,并以此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是把与土地有关的税费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5.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补助。 6.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增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如纯所得额、商品流转额、财产净值等。 7.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8.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9.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两部分。 国防、行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事业经费支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的投资支出。 10.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这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 11.税收负担:指纳税人因向政府缴纳税款,相应减少了其可支配收入,从而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或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 12.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13.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经济学统称为“市场失灵”。 14.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 15.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二、问答题/案例分析 1.比较财政投资和私人投资二者有何区别? 答:(1)非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 (2)企业或个人一般主要从事周期短、见效快的短期性投资;(3)企业囤于一行一业,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共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记民生的产业和领域。2.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方法有几种? 答:(1)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 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 (2)最低成本法:适用于评价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 的支出项目,最低成本法多被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以及政治、军 事等支出项目。 3.国债的功能?国债市场的功能有哪些? 答:(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 生的主要动因,也是当今各国的普遍做法。 (2)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及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又具有筹 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似乎无法辨别两种功能的不同。 (3)调节经济运行。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 重新配置,市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1)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顺利实现国债发行和 偿还的功能。 (2)国债作为金融政策工具,国债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主 组成部分;国债市场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国债市场的发展有利 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完善,有利于降低不良资产率,使其抗风险 能力大大加强;国债市场是链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渠道;国债 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最重要的操作工具。 4.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 随着热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当提高。(1)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当 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2)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 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 5.社会保险制度为什么由政府组织实施? (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可以使 经济资源获得有效的配置。 (2)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收支便于 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私人保险或商业 保险由于存在种种局限,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保障。 6.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 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 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 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 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 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 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 加大。 政府如何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1)提高立法层次,尽快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做好与其他法律 部门的衔接工 (2)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尽量减小城乡差距 (3)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分清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中应负的责任 7.什么事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有那些经济含义? 答: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一条曲线。 (1)高税率不一定去的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要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 税率。 8.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答:(1)前转方式。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 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2)后转方式。又称为逆转,只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 压低进货的价格来转嫁税负的方式。 (3)其他转嫁方式。在税收理论中还有消转和税收资本化之说。 9.政府为什么要加大教育支出的力度? 答:一是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 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 二是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政府提供教育服 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 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对与家庭来说,用于教育的 支出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低收入家庭暂时无力支付学费,照 理可以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 10.比较起征点和免征额? 答: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 未达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 全部课税对象纳税。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 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在税法中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是对纳税人的一种照顾措施,但两者 照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照顾的事低收入者,后者是则是对所有纳 税人的普惠照顾。 11.什么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提供方式有几种? 答:基础设施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 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 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 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狭义的 基础设施市政府(财政)资本性投资的主要领域。 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可以由 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1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市场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13.税收负担过高的原因? 答:(1)构建“以支定收”为基础的财政收支机制,先确定“政 府究竟需要花多少钱”在确定“政府究竟可以获得多少钱”从而使 政府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度”水平上,既能满足政府履行基本职能 的需要,又不至于超出企业和居民承受能力。 (2)建立以税收为主的政府收入结构,进一步深化税费改革;适 时开征社会保险税;推进国有资产收益体制改革;严格控制债务规 模。 (3)进一步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从税收结构看,要降低流转税比 重,同时提高所得税与财产税比重。从具体税种看,要着力推进以 下几方面的税制改革1.扩大增值税营业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2. 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和征税环节。3.逐步建立建和 综合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4.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5. 全面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改革。 (4)加强和完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创新征管方法,降低税收成 本。加强税源监管,减少税收流失,坚持依法治税,促进公平正义。 (5)着力推进财政指出改革,1.优化支出结构-控制压缩行政性支 出-有保有压调整经济性支出-努力扩大社会性支出2.提高支出效 率-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 财机制。 14.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内容有哪些? 答:财政民生性支出: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教育、科学技术和医 疗卫生支出 财政投资性支出: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 力;基础设施投资;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财政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险支出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 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财政补贴是 根据国家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 补助;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 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刺激性税收支出 主要是指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 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 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