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示范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示范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示范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示范教学方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进价、原价、售价、利润、打折、利润率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让学生会求商品销售中的盈亏情况.通过探究活动,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找盈亏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在探究中建立方程并会求方程的解.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微课,动画,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些图片中涉及的场景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联想,然后回答问题.

小结: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图片引入,激起学生主动联想和学习的欲望.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易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为本节课的继续探索做准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合作探究

一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问题1:你估计盈亏情况是怎样的?

A.盈利;

B.亏损;

C.不盈不亏.

师生活动:让学生产生疑问,思考讨论,学生很难得出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计算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

设计意图: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这时学生很难回答出此问题,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可再提出:“如何判断盈亏?”这时学生就有了一个攀登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想到准确计算可减少判断错误,同时引出要利用方程模型来解决问题.问题2:盈利25%、亏损25%的意义是什么?

师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盈利25%,即这件商品的销售利润是商品进价的25%;亏损25%,即这件商品的销售利润是商品进价的-25%.此时复习利润、利润率、标价、售价、成本价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弄清销售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理清其中的等量关系,明确问题的实质.

问题3:销售的盈亏决定于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结:销售的盈亏决定于总售价与总成本(两件衣服的成本之和),

当120>总成本时,为盈利,

当120<总成本时,为亏本,

当120=总成本时,为不盈不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销售的盈亏的决定条件.

问题4:两件衣服的成本各是多少元?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解:设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是x元,

依题意得:x+0.25x=60,

解得:x=48.

设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是y元,

依题意得:y-0.25y=60,

解得:y=80.

两件衣服总成本:48+80=128(元);

因为120-128=-8(元),

所以卖这两件衣服共亏损了8元.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用问题的形式来探究新课内容,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练习巩固

1.一件服装先将进价提高25%出售,后进行促销活动,又按标价的8折出售,此时售价为60元.请问商家是盈是亏,还是不盈不亏?

解:设这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则提价后的售价是(1+25%)x元,促销后的售价是(1+25%)x×0.8元,依题意得:

(1+25%)x×0.8=60,

解得:x=60.

故不盈不亏.

2.一台电视机进价为2 000元,若以8折出售,仍可获利10%,求该电视机的标价.解:设该电视机的标价是x元,

则打折后的售价是0.8x元,

依题意得0.8x=(1+10%)×2 000,

解得:x=2 750.

答:该电视机的标价为2 750元.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中商品销售盈亏的求法,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六、课堂小结

1.有关概念:

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有时也叫成本价);

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售出价(有时叫成交价、卖出价);

标价:在销售时标出的价(称原价、定价);

打折:卖货时,按照标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

利润:在销售过程中的纯收入;

利润率:在销售过程中,利润占进价的百分比.

2.有关公式:

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售价=进价×(1+利润率).

设计意图: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七、板书设计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有关公式: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售价=进价×(1+利润率).

苏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53页比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 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 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今年的十月份我们国家举办了哪两件大事吗? (指名口答,表扬学生关心国家事业) 在今年的10月12日我国的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十运会也在 奥体中心顺利的展开。我们还知道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还成 功的发射了神州五号宇宙飞船。 你们知道神州五号与神州六号有哪些区别吗? 二、发散练习,定向复习 1、出示神六和神五的比较表 我想比较神州五号与神州六号在飞行时间上有什么关系呢?你 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列式呢? (指名口答,师板书:21÷119 119÷21) 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除法做 2、出示神州六号飞行速度的内容 神州六号大约5400秒绕行地球一周,地球一周的长度大约是 42660公里。 你能求出神州六号的飞行速度吗? (指名扣答,师板书:42660÷5400)

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呢? 3、下面我们来看看十运会的情况(出示赛况奖牌榜) 东队的几倍吗?怎样列式? (指名扣答,师板书:113.5÷101.5) 4、谈话:大概了解了神州六号和十运会的情况之后,我们能深 刻感受到祖国科技的进步和江苏体育事业不断的发展。而这 些都是我们从以上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上得出的。 三、比的意义 1、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看这些算式,我们都是在把谁和谁进行比较呢? (指名分别口答) 2、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有一个字频繁的出现了,是哪个字? 板书:比 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新的方法。例如:根据第一道算式,我们可以说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飞行时间的比是21比119,板书:21比119 你能照样子说其他的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指名扣答,师依次板书) 到底什么叫做比呢?请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比来说呢?(同桌相互讨论,再指名扣答) 板书:两个数想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3、你能根据这个十运会的奖牌榜说说哪两个量的比是几比几 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开火车说) 四、比的读法、写法及名称 1、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符号和字母表示的写法,比也不 例外,21比119就可以写作21:119,板书21:119 你知道“:”叫什么名称吗?这个式子怎么读吗? 打开书53页,自学第一小段和下面的算式,看看你还能知道什么?(学生自学2分钟,指名扣答,师相应板书: 21 : 119 = 21÷119=3/17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生齐读一遍) 2、你能用符号法来写出这三个比吗? (生写在随堂本上,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你对他比的写法还有什么建议吗?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认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因数的个数可能是不同的,但倍数的个数则是无限的。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创设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这两种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现象,与数学中的因数、倍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学生操作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经历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过程,并内化成有效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完美数”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另外,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认识比苏教版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8、P69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图。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3杯牛奶) 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 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32;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2 3;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2÷3=32 3÷2=2 3 谈话: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既可以用减法来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比的知识——认识比。(板书) 二、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两个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师: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 32,也可以表示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想一想: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2 3,也可以表示为什么?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比较两种说法的不同,渗透‘比是有序的’。 (2)知道了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你们知道在数学中该如何记吗?请大家打开书本看68页例1部分,尝试了解比。 (3)介绍比。根据回答板书(前项比号后项)并讲解比的读、写。 师小结:两个比是有顺序的,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位置。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进而根据“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5)课件出示“班级情况简介:63人,男生40人,女生23人”,请同桌用比的知识互说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6)完成试一试。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来看下面的几幅图,说说你都发现了哪些比?都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A、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B、交流。 C、再认识:如果现在要清洗油渍比较重的物品,你建议选择第几瓶?为什么?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过渡语:刚才我们研究了人数与人数、体积与体积之间同类量之间的比,其实比还可以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你们看: (1)电脑出示例2 读题的同时明确已知的是路程和时间,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求出谁?(速度)方法是什么?(路程÷时间=速度)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汇报,择机板书除法算式。 (2)交流: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两者关系,谁能说一说:小军和小伟路程与时间的比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和的奇偶性

和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50~51页的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了解两个或几个自然数和的奇偶性,初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和的奇偶性与算式中奇数与偶数个数之间的关系。 2.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了解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卡片,双面磁铁,学习材料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明确探究方向 1.提问:还记得奇数与偶数吗?奇数和偶数各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课题:和的奇偶性。 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和的奇偶性有什么规律呢?我们该怎么研究? 明确:举例子,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2个数相加。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开门见山。把目光聚焦在“要研究什么问题?”

以及“该怎么研究?”这两个大问题上,构建开放的探究课堂,启发学生智慧,渗透数学探究方法。】 二、自主探索,体悟探究过程 1.探究两个加数和的奇偶性。 (1)举例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材料。 要求: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观察发现。 提出要求:观察填好的表格,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全班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例子充分表达,经历逐步抽象的过程。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交流完善:同奇同偶和是偶数,一奇一偶和是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举的例子说明自己的发现,进行充分的表达,经历逐步抽象出结论的过程,符合他们的学习需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对发现的三个结论进行再加工和完善,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验证归纳。 提问:刚才的发现到底对不对呢?你想怎样验证? 学生活动,充分验证。 追问:这样的例子能写完吗?刚才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有没有找到反例呢?

苏教版《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1、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 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地图录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荡涤:洗涤。尘埃:尘土。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4、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进程: 一、精读训练第一节第一部分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交流。 二、精读训练第一节第二部分 1、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苏教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 版《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250千克的2/5是多少? 2.3米的5/9是多少? 指名口答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二、探究 1.学习例4 (1)创设情境: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小明到小强家去做客。小强请小明吃西瓜,他先切了一半留给爸爸妈妈,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的一半的一半。请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指名口答 画图理解:涂色部分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占1/2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又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你能列算式吗?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继续创设情景:爸爸下班回来渴了,也吃了些西瓜,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 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占1/2的几分之几?又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 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求1/2的3/4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3)读两个乘法算式,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与已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4)揭示课题。 (5)大胆猜测:分数与分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最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 > :《奥德赛》(节选)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奥德赛》(节选)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等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阅读文本,品味作品中的重要语句,深入体会奥德赛执着回归的情怀。 2.对“家园之思”这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导入:前几天在批改你们的习作时,有一些同学在文章中写到想做企业家,开公司,想为自己家乡未来的发展做贡献。有的同学则描绘了自己家乡的恬静、淳朴,表达了一份浓浓的思念之情。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份难以割舍的情怀。确实,这种“家园之思”的感情,在一代代人身上得到体现。它自然也成为基于生活的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奥德赛》,整部作品就是一首归家的叙事长诗。 作者、作品和故事情节介绍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希腊著名史诗《奥德赛》。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需要我来做些解释。它们是“史诗”“荷马”“《奥德赛》”。首先什么是史诗?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文学发展史上独特的概念。它原是古代人在祭祀时,代表神而念出来的祭诗。后来经民间歌人口传,文人加工润色,形成一种规模宏伟的古代民间故事诗。其次“荷马”。课本上有介绍,他是古希腊诗人,专事行吟的盲歌手。古希腊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都是他所作,并且日后人们把这两部史诗称为“荷马史诗”。为什么说是相传呢?主要是这部文学作品离现在相距甚远,史料也不够丰富,所以不能确认。但是研究荷马史诗的专家一般认为,这两部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汇。当时以及后来的人用神话的方式讲述并歌唱这次战争,颂扬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经过长期传唱,内容逐渐丰富,故事逐渐系统化,形成两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体积”的含义,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体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掌握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怎样计量出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石块、体积单位模型、课件。 教学策略: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分组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操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 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其中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授新课:

1.学习并建立“体积”概念。 实验一:先让学生看看量杯里有多少水,然后把小石块放入该量杯中,你有发现什么?说明什么?”请学生读题,分组操作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实验二:在两个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让学生确认),然后把大小不同(让学生确认)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量杯中,学生观察后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说明:通过2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出示实物:火柴盒、铅笔盒、书包。 教师:观察这三个物体,你能知道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体积”是怎样理解的? 师生归纳出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 [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第一个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通过第二个实验,使学生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出示图(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 ,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设计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自然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

苏教版掌声教学设计

苏教版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和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和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还记得这掌声是谁送给谁的吗? 2.你知道吗?小英来信了!想看看她信里说了什么吗? 【出示投影】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师读。 3.小英为什么说忘不了那掌声?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 【投影出示】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1)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小英的改变吗?分男女生读两段话。 (2)男生的朗读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那么女生的朗读又把一个怎样的小英带到我们面前的呢?也用一 个词来形容一下。 12.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什么让 小英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投影出示】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指名读。(你是多么迫切地想告诉别人你的想法啊!)(老师感受到了你面对生活的勇气。) 再指名读。(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受到了小英发自内心的感激。)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 中去。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的内涵 1.自由读课文2-4段,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思考:这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 2.指名读句子。 理解第一次掌声 【投影出示】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指名读) 这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小英的?(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述:一天上演讲课,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走上台讲故事。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

苏教版《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 《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词语:干燥炎热骄阳风干渴望 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2、出示另一组词语:抚摸清凉倾注润湿痛快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这两组词让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板书:水 3、在生活中,水给你带来了什么? 过渡语: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个用水充足的地方,水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许多问题。但是有些地方却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去了解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的生活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我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想通过水告诉我们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吗? 出示句子:水,成了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齐读) 2、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几件事例写了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雨天洗澡、一勺水消暑) 【过渡语:每一件事都浸透着水是这个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拿起手中的笔,边读边划出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水是这个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仔细品读,细细回味,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就写在划的这个句子的旁边?要用心去找,可能是一个词,可能是一个句子,可能是一段话?】 三、精读感悟,细细品味 1、你从哪件事中体会到水,成为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挑水)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句子: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里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1)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缺水的严重,找水的困难)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十公里、一处、很小、一个小时、长队、一担)让学生边找边谈自己的体会。并且让谈体会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可见,这个不起眼的小泉眼,却是维系整个村子吃水的重要生命之源。 出示图片:干枯的土地——这就是他们的土地。 排队接水——这就是他们吃水的方式 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他们吃水很困难、不容易、艰难……)板书:苦让学生再读是的,这水桶挑着人们的艰苦生活,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水,成为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 注释和工具书阅读、 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 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 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 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 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 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 所 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 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 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 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 养的人。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 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 《劝学》 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 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 学生读注释。 2、 教师补充: 荀子, 名况, 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 楚国, 韩非、 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提出了“人性本恶” 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 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 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 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 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 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 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 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 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 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巩固效果, 增强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 (翻译的过程也是对 所学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比较“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 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 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苏教版通分教学设计

通 分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把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通分。 2.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把两个异分母分数通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24 7和8 6和9 学生思考后指名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2=)(6=6)(=) ()(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3.把下列分数约分。 96 2114 18 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提问:约分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约分的前后什么没有变化? 4.谈话:今天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变化,不过不再是由大变小,而是由小变大。(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4。 课件出示题目,谈话: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学生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选择地指名学生板演。 (1)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 43=3433??=129 65=2625??=12 10 (2)把它们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

43=6463??=2418 65=4645??=24 20 共同评议板演的学生改写的结果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①把43和6 5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时,首先要确定什么? ②改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③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明确改写时要先确定两个分母的公倍数,且两个分数的大小不能变,改写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必须乘相同的数(0除外)。 2.揭示概念。 谈话:43和65是分母不同的分数,把43和65改写成129和1210或2418和24 20,就叫通分。 揭示: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作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作通分。相同的分母,叫作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提问:谁来说说这两个同学刚才取几作公分母的?想一想,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关系?(12、24是4和6的公倍数) 比较一下,用哪个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追问:再想一想,12与4和6有什么关系?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作公分母比较好?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教师小结: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3.完成教材第71页“试一试”。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填空。 展示一个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提问:怎样确定61和9 4的公分母是18?(找出原来的分母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你认为通分的过程分为哪几步?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①确定公分母(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②化成同分母分数。

0的认识教案苏教版

0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0”的两种含义,一表示没有,二表示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教工整地书写“ 0”。 过程与方法: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 息息相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0”的两种含义。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 0”。 教学准备:图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训练。 1、课前准备。 2、听算:2+1 3+2 3-2 4-2 3-1 4-0 5-4 2+2 1+4 5-5 二、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写一写,说一说这些数字像什么?生:1(1像铅笔会写 字) 2 (2像小鸭水上漂) 3 (3像耳朵会听话) 4(4像红旗迎风飘) 5 (5像称钩称东西) 2、示图:说一说每幅图中的水果数量分别是多少。 3、小组讨论。 当有学生说到最后一幅图用0表示时,问:为什么这么想? 4、揭示课题。 出示“ 0”。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0”。 板书课题:0的认识 5、生活中的“ 0”。 0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过它呢?(门牌号码上的0;电话号码上的0;直 尺上的0 .......................................... ) 那么,你们知道0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识。 三、创设情境,教学含义。 (一)含义一:什么都没有。 1 、动态示图: (1)有2个桃子,小猴子吃了1个,还剩几个?再吃1个呢?

新苏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 标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问题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准 备课件、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调整与反 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

书:观察物体 二、自主学习质疑释疑 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四、课堂达标基础过关 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

苏教版《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目的:感受秋天的富饶与美丽,热爱秋天。 深情背诵课文 能在脑海中浮现秋天的丰收美丽景象,并抓住一处写下来。 重点;体会秋的美丽与富饶。 难点:理解第六小节“井井有条”“闪耀” 准备:录音、小黑板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词:紫袍酒歌柔顺井井有条 写出一个与秋有关的四字词语 批改交流:你还写了哪些秋天的词语。 复习1节 2、导入:说得多好呀!而此时我们正幸福而快乐地走在秋天, 3、引背第一小节。 4、上节课我们已将第一节学完,布置回家结合课文,加以观察想象,将这 一节具体描述,谁来说? 5、生读理解(2人) 6、导入;如此美好的秋天,怎能不令人喜爱?板书:爱 二、学习2—6小节 1、出示提示 (1)、默读2-6节,思考你爱秋天的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体会,也可以简单地标注。 (2)、我爱秋天的——,(读画句子)——,(说体会)——。 2、个人学习,同桌交流。 3、交流: (1)、秋风: ①春风和煦,狂风怒吼,冬日寒风凛凛,而秋风却像孩子,()的孩 子。()的秋风。 ②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顽皮、淘气——打滚、奔跑 ③也许秋风像个孩子在田野的什么地方怎样打滚?也许秋风在小路上 怎样奔跑?欢歌笑语 ④引说后半句,怎么可能将夏天的脚印涂掉?其实是说(秋天送走了夏 天)却巧妙的用了——抓、涂(拟人手法写活)淡淡桂香 ⑤小结。难怪你爱秋风,爱秋风的顽皮、活泼、淘气、机灵、可爱…… ⑥男女分读2节 ⑦试背 ⑵蝉消、牛壮、香了 ①蝉声儿消是(准备过冬)还有哪些动物在秋天也早做起过冬的准备? (大雁、青蛙)…… ②夏天夜晚动物们在月亮下、荷塘边开着热闹的音乐会,而秋天也许该 告别会了。“噤若寒蝉”呢

苏教版认识千米公开课教学设计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21页。 教材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结合生活经验和简单推算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千米的含义,才能产生1千米有多长的探索心向,也能进一步建立1千米有多长的观念,更好地理解与千米有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千米”的含义及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合理的估计、推算;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会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度的表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①学生课前活动:全体学生到学校操场的百米跑道上走一走100米,数数大约走多少步;请一位同学拍摄跑步1千米的视频;② 每人一张学习单;③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看一段视频引入 师:这是在我们苏州的金鸡湖畔举行的2016年第七届半城马拉松比赛,我们都知道马拉松是一种距离非常长的比赛,到底有多长呢,老师查了资料,显示此次比赛全程约21(),你们觉得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呢?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感官聚焦,为认识千米提供了想象、感受和思维的现实背景基础,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认知阶梯。 二、揭示课题,认识1千米 1、激发冲突,引入千米

倍数和因数苏教版详细教案

“倍数和因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及72页“想想做做”的1-3题。 二、教材简介: 这部分内容借助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在交流活动中,引出因数和倍数,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从而为正确的理解概念提供了素材。在探索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并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 创设多种练习的情境,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交流、讨论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2.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练习法 六、教学准备:正方形纸片12张 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比如,你和你的爸爸(妈妈)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是……?(2个学生回答) 2、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

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九册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整体情况分析 一、学期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开阔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份: 主题《心灵驿站》 1、父母之爱 2、嘿!男孩,女孩! 十月份: 主题《亲近自然》 3、我们的朋友——鸟 十一月份: 主题《健康快车》 4、家庭小医生 5、应急处理 十二月份: 主题《社会频道》 6、税收与生活 7、民居 一月份: 主题:《制作天地》 8、人造地球 9、顽皮的小鼹鼠 三、主要教学策略 1、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欣赏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2、增加劳动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更有生命力。 3、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学会与人合作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搜索整理资料。

(最新苏教版优质课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8~30页的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唤醒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了解轻重。 (1)暖场活动。 小结:人的体重有轻有重,其实生活中的物品也是有轻有重的。 (2)学生感受轻重:比较数学书和铅笔。 (3)揭示轻重的相对性:书和刚才这位同学相比,结果怎样呢? (4)谁来猜猜这位同学有多重?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体验操作,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识1千克。 (1)认识秤:这是一台盘秤。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介绍:托盘、数字、指针、小格、Kg等。 (2)认识秤上的1千克:这包黄豆的重量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板书:重1千克) 2.感受1千克的实际轻重。

(1)掂一掂、拎一拎。 指名示范:掂一掂黄豆。 小组活动:掂黄豆(1千克),拎红枣(1千克)。 小结:掂一掂、拎一拎都是我们感受重量的方法。 (2)估一估、称一称。 每人拿一包牛奶掂一掂,感觉比1千克重,还是轻? 估一估:几包这样的牛奶重1千克? 小组活动:称一称。 交流结果,引导:比1千克多一些或少一些,都可以说成“大约重1千克”。 (3)引入“身体秤”:播放视频。 (4)小组活动:装大米。 要求:①把你想象出的1千克大米装在口袋里;②比一比再调整;③打结。 组长称一称,大约1千克就算成功。 (5)小组活动:估、称1千克的生活物品。 要求:①估一估,几个这样的物品大约重1千克;②估好以后,再称一称加以验证。交流汇报。 3.认识几千克。 (1)估一估南瓜的轻重,再称一称。 (2)称书包的轻重。 三. 深化认识,回归生活应用 1.净含量。 3.载重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