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惩罚策略

教育惩罚策略

教育惩罚策略
教育惩罚策略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惩罚策略

巫玉

敏[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

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无法避免的。中学班主任不仅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作好惩罚前的准备。而且还应该不断的反思,以采取更有针对性,更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对策。

[关键词] 惩罚教育;班主任工作;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支持鼓励表扬教育学生的呼声很高,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都遭到反对,“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颤颤惊惊,左右为难,如履薄冰,视“罚”字为红牌警告,提都不敢提。样一来,学生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而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方法,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的。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这固然不错,但绝不是不要批评处罚。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如果只有甜言蜜语,而没有警世箴言,他们就容易迷失方向。班主任注意讲究处罚的艺术,相信效果一定更好。

一、教育惩罚的含义

教育惩罚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约束或否定性评价,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学生改正并内化为其自觉约束力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

二、教育惩罚的意义

惩罚权是教师的基本权力之一,它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保证教

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合法权力。惩罚和赏识是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将奖励与批评两者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教育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方式之一。他们正处于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等都没有成熟,很容易出现不良的思想行为,所以实施教育惩罚,矫正其不良行为,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教育惩罚有利于个体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教育惩罚也有利于个体社会化,使学生明白如何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懂得个人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利益;教育惩罚更使学生学会负责,便让他们建立起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

三、惩罚原则

1、罚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中“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跑早操的学生罚他补跑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务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使之受益终身。

2、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对学生不得抱着“治病救人”的宗旨、目的,而是“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罚要适当。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惩罚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免走两极,刚柔相济,因人施教,因势施教,就是最基本的。

3、罚中有情。有人说,爱是最好的老师。“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呢?你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我们一直爱着自己

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要是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该管则管,该罚则罚,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我们何不学习一些他的惩罚方法呢?最终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他着急,老师希望他尽快改正错误,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只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爱的惩罚又有何妨?切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四、教育惩罚策略实例

1、矛盾冲突:同桌等近距离的学生发生纠纷、互不相让等。

现在的小学生通常比较容易冲动,有可能会引发为打斗。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先喝令其停止,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解释他们的行为。等学生冷静之后,再要求其写心理病历。写明疾病原因,时间,治疗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别人和事情,减少他们以后犯错的可能。

惩罚可以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所有的事情中,你可以挑选他最不喜欢的事要求他做,这样,就可以加强“惩罚”的效果。这里采用的是心理学中“正性惩罚”的原理---正性惩罚指的是: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跟随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不太可能发生。这个刺激物应该是学生不想做的事情。

2、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

对于这类问题行为,班主任应该在午餐时间或放学时间将其留下。时间视情节而定,但最多不超过15分钟。在留校时间班主任给学生解释的时间,如果确实有合理原因,可以适当减一些留校时间。对于那些没有丝毫理由,甚至还要撒谎的学生,教师在对其进行留校的同时,可以要求另外写一篇有关“遵守纪律”的作文,要求写下自己的观点。最后,为了让他加强纪律观念,班主任可以“惩

罚”其当一星期的值日班长。每天都有责任要开教室的门,这样不仅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培养责任心。

3、不服从教师:如不与教师合作,甚至公然挑衅教师。

班主任应该保持冷静头脑,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事后应该要求其写一份心理说明书,说明自己当时的心理和现在的想法,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检讨。当然,班主任在处理这类问题行为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按照要求弥补了过错,得到了惩罚,要想彻底改变这样的学生,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如果学生长期犯同样的错误,那就得采取极端措施了。与学生签定个人契约:教师与学生讨论他的问题,然后和学生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契约中包括学生特定行为的改变和期限。告诉学生没有完成预定目标的后果,并与学生达成一致的惩罚措施,要求其签字。班主任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奖励措施以促使预定目标的完成。也可以打电话或者是与家长进行直接的会面,向家长说明学生的问题行为,希望家长帮助找到问题的原因,并配合解决问题。

4.课堂上讲话

魏书生老师对付课内说话,有个“说话接力本”,还有个“选举说话能手”。全国十杰教师张思明老师当班主任,有个班内“十佳评选”,全体同学参与,由学生确定哪十佳,如评出“对自己要求最严格的人”,“对工作最负责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说话最文明的人”等等。党内自律有个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觉得,只要班主任开动脑筋,打开智慧之门,这些方法,原创的方法,都可以灵活地用到教育管理之中,并能产生积极而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所有的方法,都得以尊重为前提。所有的方法,都要直指人心。

5.对个别问题学生,班主任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适度的惩罚。

惩罚不等于体罚,它是针对问题学生的一种强制性的纠偏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范围内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教育措施(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语)。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主动地认识行为边际界限,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英国科学家麦克

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里显然是难以宽恕的错误,但是他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措施是画出两张解剖结构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

如果我们始终视惩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惩罚措施就不会出格。当然,我们还是要慎用惩罚,必须到不得已的时候。今年我班上有一名爱上网吧的男生,刚开始时是偷偷去网吧,一开始我与其家长配合做了大量的说教工作,而且要求家长在家中适度控制其上网时间,但效果甚微,他后来居然经常逃课去网吧,甚至给别人说“巫老师就这两下子”。我想可能是我这种春风化雨的温柔方式助长了他的风气,于是有一天我试探性地把他叫到办公室,连大声呵斥带很响亮地拍打着桌子,最后还让他写出保证书,并果断要求其家长掐断家里的网线。当然我并没有放弃对他的跟踪,我指导其家长帮助他安排课余的活动计划,并要求他把每天在家中的情况详细记录,定期交给我看。结果两个月下来,他就没有去过网吧,也慢慢把精力投入学习了。

6.倡导“绿色惩戒”

处理违纪学生,必须遵守《违纪处理程序》。我们大力倡导“绿色惩戒”,要求班主任做到因材施教,铁纪柔肠。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绿色惩戒,是班级工作至高无上、永无止境的艺术之一。

学生中的不良现象,不论多深的顽疾,归根到底,还得要由学生自己来消灭。这是一条朴素的规律。我们所有班主任与德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从中生发出信心和智慧,促成被教育者的自我觉醒。这样,我们的班级就会逐步打造成学生的精神之居、生命之所、欢乐之园、互爱之地。

五、班主任的反思

班主任对问题行为的反应往往受到观察到的周围的成年人对待学生的方式的影响,也可能受到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的影响。童年的经历可能会对班主任采取适当的惩罚办法有帮助,可是,要注意到过去对这些问题行为很有效的方法是不是适合当今的学生,而且应该不断总结合适的对策。

必要时班主任需要“自我惩罚”,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教师也一样,并不是什么圣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如上课迟到,处理课堂违纪等问题不当。教师不应该掩饰自己的错误,而应该当着学生的面惩罚自己。如惩罚自己打扫教室,罚自己为班级的学生做一件好事等。惩罚自己不仅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而且会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学生在教师榜样的带动下,也会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惩罚”。

总之,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如果失去学生,我们教师的存在将无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关爱、尽全心全力教育学生。“问题学生”也是富有个性、灵性的未成年生命个体,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教育他们的重任,我坚信,只要班主任老师多一点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认真研究问题成因,我们就可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作更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浅谈教育惩戒

惩罚要适时适度得法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会伤害人,实施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前提:适时、适度、得法。适时是指要抓住实施惩罚的时机。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实施惩罚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孩子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最能让孩子刻骨铭心。适度是指要把握好惩罚的量,要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严。孩子作业完成得不好就罚他重做十遍、二十遍,搞清洁卫生不认真就罚扫地一个月等做法,都是没有把握好惩罚的度。得法是指实施惩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因人而异。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孩子,宜采用温和式的惩罚;对脾气暴躁、自我意识差的孩子宜采用严厉式的惩罚;对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宜采用谈心式的惩罚。得法还指在实施惩罚时要讲究策略,首先肯定孩子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让孩子能体会实施惩罚者的良苦用心,能较平和地接受惩罚。(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南小学李德超) 师爱解开惩戒难题 今年9月1日施行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其中虽然没有提到“不得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但教育惩戒最起码应当符合

上述法定要求。看了《中国教育报》10月30日的报道后,我似乎发现了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之间的区别,或者说是发现破解教育惩戒难题的钥匙,那就是师爱。作为一线教师,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琐碎事情,不可能真的能把每一次教育惩戒都打磨成教育艺术,但至少在实施惩戒前,可以先想想自己带有善意和爱心的惩戒能不能唤醒学生的善意和爱心?千万不能只看一时的成效,暂时的成效也许会掩盖心灵长久的伤害。(江苏省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陈健) 可不惩戒时绝不惩戒 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有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喜欢给学生来个“下马威”,或当着大家的面“杀鸡儆猴”,要不就是训得他晕头转向,然后写下保证书,而我却喜欢“不惩戒”。有人会担心我这么做,学生们还不闹翻了天。事实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我们的学生能做到相互提醒,犯错误越来越少。纵然某个学生又出现不好现象,大家也能宽容他。这又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品质。教育要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去,是不能依靠硬邦邦的禁止和惩戒的,只有师生之间心灵的默契,彼此将心比心,才能完成建设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任伟良) 惩戒“利器”还需慎用

课堂教学惩罚的原则和策略(一)

课堂教学惩罚的原则和策略(一) 摘要]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它会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就目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探讨了课堂教学惩罚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教师可以选择的策略。 关键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学惩罚原则策略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它会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会对学生问题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否定,从而消除并转变不良行为,这即是教育惩罚,其内涵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教育惩罚通过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痛苦而发挥作用,学生只有改正错误并做出良好的行为,才能减弱或消除痛苦。惩罚的痛苦主要作用于身体肌肤和心理精神,实际上肌肤之苦多少都会引发心理精神之痛。课堂惩罚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把否定性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心里感受到由否定性评价所产生的尴尬、羞愧、耻辱的痛苦,从而改过迁善。合理的教育惩罚的目的应是教育改造学生,而不是伤害学生,这就要求惩罚的形式必须适当、痛苦强度必须适度。伤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以及伤害学生尊严、心理健康的心罚都是严令禁止的。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大类:外向性和内向性问题行为。前者是指那些粗暴干涉别人即反对别人管束的行为,包括不服从的、敌对性的、攻击性的和破坏性的行为。后者包括具有“神经质”特征的性格问题行为及其他以退缩性行为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例如神经过敏、烦躁不安、过度焦虑、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课堂教学中的惩罚即主要针对外向性问题行为。内向退缩性问题行为虽一般不直接干扰课堂教学,但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格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暗示、提醒等非常轻的惩罚方式把否定的信息传递给他,使他意识到教师的否定态度从而集中精力学习,进一步的教育疏导可留待时间充裕的课下进行。 一、课堂惩罚应遵守的原则 1.及时婉转原则。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要及时惩罚错误,以尽可能地减小对教与学的影响。另外,教学中师生之间难以充分交流信息,教师如果不清楚问题的具体情况,就不能武断行事,所以最好采用婉转、潜隐的暗示方法制止错误,更具体的处理可留待课下进行。 2.平等交流原则。课堂教学中虽然时间紧张,并且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平等地与学生沟通,问询情况,避免做出不当惩罚。 3.舆论参与原则。班集体舆论即是学生中占优势地位的言论,它以褒贬的形式规范成员的行为,能产生一定的精神压力。青少年学生从众心理特征明显,易受同伴群体的影响,都很看重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另外,当学生干扰教学时,其他学生多少都会注意到,因此利用集体舆论的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 4.严慈相济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被教师尊重、与教师交流的愿望和需要,即便他们违反了课堂纪律也是这样。教师的爱心与信任是感化学生的内在动力,它能有效激发起学生改错的内在力量。教师在批评指责学生使他感到痛苦时,也应让他体会到教师的爱心与期待,教师的关心慈爱与严格教导能相得益彰。 5.庄谐并举原则。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心理敏感,自尊心强,叛逆的个性特征比较突出,有时严肃批评并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反倒是适当地运用机智幽默,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使他免受难堪,从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6.冷静宽容原则。一般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多少都会气愤,教师应努力控制愤怒的情绪,意识到目前重要的任务是顺利完成教学。如果教师不冷静与学生发起冲突的话,那么对实现教学目标、树立教师威信都只会产生破坏作用。 教师在合理惩罚原则的指导下,针对学生具体的问题行为选择惩罚策略,应分析以下因素:

浅谈教育的惩罚

浅谈教育的惩罚 教育惩罚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 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1】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惩罚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是指教育者或教育集体有意施加的足以影响受教育者生理、物质或精神需要满足程度的举 措。 一、学校教育中惩罚的类型 从惩罚是否具有合理性来看,可分为合理的惩罚与不合理的惩罚两类。合理的惩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性:首先,具有合法性。就是指应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惩罚。其次,具有教育性。惩罚应符合教育要求,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本身。要充分考虑实施惩罚的时间、地点、情境、学生的个性及心理承受力等。第二,符合道德规范。惩罚应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由此可知,既是合法的、合道德的,又具有教育性的惩罚是合理的惩罚。除此之外,合理的惩罚必须指向被惩罚者的过错行为并在惩罚实施后起到一定的警示或对过错行为的遏制作用。不合理的惩罚笔者主要从下列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不合法性,是指惩罚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体罚是违法行为。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其次,不合道德性,是指有些教师不体罚学生,而是嘲讽、挖苦和歧视学生,抑或是暴露学生的稳私、践踏学生的自尊等。1984年发

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第4条规定:教师应该不歧视、讽刺学生。再次,不合教育性,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假使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惩罚,但具体到学生个体身上不一定都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样的惩罚,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合适的,能够达到教育效果,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不但没有教育作用还可能产生相反作用。例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当众受到严厉批评,能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过错,甚至心灵受到震憾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然而,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或者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惩罚只会加剧其反对情绪。相反,私下的教育惩罚或许更适合于他们,更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改正。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合教育性的惩罚,其实,这种惩罚与前两种惩罚危害性同样大。 从惩罚的动机看,笔者认为可将惩罚分为以下四种。即报应性惩罚、恕道性惩罚、感化性惩罚、惩戒性惩罚。首先,报应性惩罚,“是通过向违纪学生施加相应的痛苦体验,企图达到使其赎罪的目的。关注的是违纪学生的不端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之程度。这种惩罚方式追求的是一种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3】即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似乎要让被惩罚者明白害人如害己的道理。然而,殊不知以此逻辑推断,报应性的惩罚会给违纪学生带来痛苦,这也是一种恶。所以这种以恶报恶的惩罚又是不道德的。因为惩罚的本质是矫正过错行为而非抵罪。其次,恕道性惩罚,是指教育者以宽仁之道对学生的过错行为实施的惩罚。摒弃了对过错人强行施加痛苦体验,而是用宽容的态度和讲道理的方法。第三,感化性惩

论教育惩罚的意义及其实现

论教育惩罚的意义及其实现 论教育惩罚的意义及其实现 当前,以表扬、赞赏为特征的赏识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时尚”。诚然,从带有惩罚色彩的传统教育过渡到以赏识为鲜明特征的新型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然而,赏识教育无节制地泛滥却带给我们的教育另外一种危机——惩罚教育的缺失。对于惩罚,出现了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偏颇。因此,对惩罚的本质和作用需做理论上的探讨,以使我们对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或方法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教育惩罚的涵义 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批评或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教育惩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教育惩罚是指在学校中,针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批评或处分(不包括体罚),以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狭义的惩罚与奖励相对,是学校教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

和错误。这类惩罚的具体方式由轻到重依次为: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广义的教育惩罚是指包括体罚(变相体罚)在内的惩罚。如有的教师使用体罚、讽刺、挖苦等惩罚来达到教育目的,这是现代教育所不允许的。 二、对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狭义的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狭义的惩罚与体罚的区别:一是程度不同。惩罚引起的是一种不愉快感;而体罚所引起的是身心的痛苦。二是手段不同。惩罚是以对事物或活动的否定、限制或剥夺可接受的方式来达到受罚者行为可能的变化;而体罚则是采取击打或者限制身体自由等强制性手段,来使受罚者行为达到可能的变化。三是影响不同。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造成的是受教育者行为的变化,甚至心灵的可能转变;而体罚虽然可能引起受罚者行为的改变或限制,但对学生的身心却造成了伤害,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惩罚与尊重的关系 从教育伦理上说,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沛县树人小学:邹晋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教室里表扬声不断,学生们笑容满面,家长满意度也有所提高。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沿用至今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关键词:爱的惩罚惩罚制度教师学生 一、是否需要惩罚 随着新课改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教室里表扬声不断,学生们个个笑容满面,家长满意度也有所提高。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真的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难道使用惩罚的教师都是师德和教育水平低下、粗暴的的教师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处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引诱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自由度较大的环境中,他们不喜欢顺从权威,因而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与激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错误,心灵受到震撼,故应首选显爱的惩罚。 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着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杜威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

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国家二级咨询师郭爱桂:惩罚可以是减少零花钱等物质上的惩戒,也可以是诸如减少孩子看动画片时间等精神上的惩戒,还可以是体罚等身体或心理伤害方面的惩戒。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有难度的教育技巧,倘若掌握不好分寸,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学生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甚至严厉批评,不能放任不管,或者一味迁就。但是要求和批评都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尊重学生,认为他是会改正错误的,然后再批评他,他就会理解并接受你的批评。惩罚,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才会有效。 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明文规定教师可以使用惩罚,例如,韩国允许教师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英国允许教师对8岁及以上的学生进行打手心的惩罚(百度)。 鉴于以上,教育学生使用惩罚是有必要的。其实,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我们许多一线教师也都曾有过成功的惩罚经历。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其特定的意义。 第一,通过惩罚,可以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为其他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维护他们的学习权利。

谈谈教育的奖励与惩罚

谈谈教育的奖励与惩罚 谈谈教育的奖励与惩罚 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奖励与惩罚是教育者常用的两种控制被教育者行为的方法。此方法不但使教育者能控制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模式。 奖惩法是以教育者为主导的广泛存在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方法,它属于外加的激励作用。当受教育者对于努力学习工作和自我管理约束,没有自发的内在的动机时,教育者通常采用的便是利用表扬、奖励或批评、训斥。但是奖励如果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非一般的教育手段,就应该是一门教育的艺术。教育者在实施这个方法时要注意奖励的艺术性,包括以下几点要求: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频率指当奖则奖。不能无原则地乱用奖励,使之成为一种效应逐渐降低的手段。程

度指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过高或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应注意奖励的时效性、针对性,实施奖励的最佳时间应在正确行为发生后不久,才能加深记忆,增强效力。在奖励对象上,一些胆小没有信心的学生特别需要鼓励,而一些自尊稳定,有骄躁表现的学生,过多的奖励反而对他们有害。所以奖励既要有统一和公平的性质,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奖励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从点头赞许到口头表扬,到用特定形式(奖状、奖品、奖金等)进行的奖励都应当恰当和灵活运用。4、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作为鼓励的外在象征可以是奖品和奖金,但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慎用物质奖励以外,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将奖励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象征形式看成是第一位的。5、奖励应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6、奖励的标准要适中。奖励条件高了不容易做到,就会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奖励条件太容易,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兴趣也就不高了,奖励的功效也不能持久。针对不同的对象,必要时可分层、分级实施,让每个人都有获胜的机会。

小学教育中有关惩戒方式的解决策略

小学教育中有关惩戒方式的解决策略 摘要:惩戒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被应用最多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这一方式有其优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劣势,在教育活动中一不注意就难以发挥这一方式的优势。与此同时,新课改理念下一直提倡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理念,惩戒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领域方面或多或少会遭遇不少的质疑。为此,针对小学教育中存在的惩戒现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惩戒方式;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推进与演练,其中惩戒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其实很早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被广泛地应用。那么,何为惩戒呢?这一词语在教育领域的含义指的就是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所采取的包括口头指责、警告等惩罚措施。其实,这一方式如果使用恰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过度的现象,使得惩戒这一教育方式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而且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小学教育中惩戒现象的分析 在实际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在使用惩戒方式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误区,为了改善这一现象,首先要对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一)教师在观念上对惩戒方式的错误认知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惩戒方式的实施者,在观念上还存在一些对这一方式的错误认知,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了严重的错,就应该严厉惩戒,有些教师甚至把体罚和惩罚相互等同,甚至有些教师还秉持打一下不会出什么事情的观念。正是由于教师观念上对惩戒方式的错误理解,使得这一方式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优势。 (二)学生不认同教师所使用的惩戒方式 学生作为惩戒方式的接受者,很多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惩戒方式觉得无所谓,在观念上认为教师所实施的惩戒不过是吓唬吓唬人,并没有真正从自身反省,这也就导致了教师为了可以发挥惩戒的作用,加大惩戒的力度,不仅造成教师使用惩戒方式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没有帮助作用。 (三)家长不支持教师所使用的惩戒方式

浅谈幼儿的惩罚教育

2015-2016暑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幼儿的惩罚教育》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肖海平 学生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学号:Z2015107 姓名:梁婷 成绩:

浅谈幼儿的惩罚教育 【摘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中历来存在着惩罚这种形式和手段。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表现的不良思想品行作否定的评价,对个人或集体进行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1]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幼儿教育中对惩罚教育的摒弃是对教育惩罚的误解。惩罚教育对儿童的生活、发展以及社会道德发展中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幼儿教育中的惩罚,我认为要重新认识,合理运用。 【关键词】幼儿惩罚惩罚教育 幼儿通常是指3-6周岁的学前儿童,幼儿教育通常指对3-6周岁的学前儿童的教育。当幼儿走进幼儿园开始,随着他接触的人和事不断的增多,他的交往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参与的活动也与之增多,他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也在不断地增加,幼儿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世界中长大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矛盾始终是幼儿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暑假曾读过《与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时候面对孩子生活中的有意无意惹出的一些小麻烦、犯一些小错、甚至面对孩子屡教不改的情况,常常着急、恨铁不成钢。而现在觉得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正常的生长过程,《允许孩子们在反复的行为中学习与成长》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2]孩子们就是在这些行为的反复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人一定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 一、该不该对幼儿进行惩罚教育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老师该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今这个社会提倡表扬教育,很多幼儿的家长当听说某所幼儿园有惩罚孩子的现象,就望而却步,改送其他幼儿园,因此很多幼儿在社会和家长们的精心保护下自尊心越来越脆弱。很多孩子经不起老师的一点批评,还有的幼儿因为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言语而哇哇大哭。难道我们的孩子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吗?难道惩罚教育真的就不可采用吗? 李天一事件被曝光后,他的成长过程一度被专家学者广泛的关注,网络曾报道过李双江被李天一幼儿时候当马骑的视频,李双江夫妇曾非常宠爱这个儿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从李天一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来看,发现小时候到成

我对教育惩戒的理解

我对“教育惩戒”的理解 我们现在对“惩戒教育”的理解,就是一种体罚或变相体罚,所以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明确了一个观点:教师对学生“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但由此而全面放弃惩戒教育,一味地用“爱”去感化学生,在道德上崇高,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却难用。教育惩戒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教育惩戒适用存在着放弃教育惩戒、把教育惩戒等同于道德谴责、把教育惩戒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把教育惩戒等同于教育暴力等误区。规避教育惩戒的适用误区就是要进一步探索建立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加强教育惩戒监督、建立教育惩戒救济制度、优化教育惩戒环境、把教育惩戒与表扬教育接续起来等措施。 我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师是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是不批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连一句批评都不能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学生,实际上是使得学生从小是非不分,弱化耐挫力。长期以来,我们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的确,教育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是,以表扬为主,并非以表扬为惟一的、全部的方法。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惩戒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进行批评教育,这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业道德。适当的惩戒必不可少,但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度”。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惩戒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批评和惩戒中获得教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过错,成为一个能承担责任和对社会负责的人。所以,处罚学生是学生犯错后经批评教育无效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不是滥施淫威。惩戒学生应当从尊重和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惩戒学生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被惩罚,也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惩戒是出于关心、爱护他,是在帮助他改正错误与缺点。惩戒要谨慎,讲究方式方法:犯了错误就要负责,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其实教育过程中,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等都应该有。有时我们需要对学生的某些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时需要对学生的某些行为给予告诫和惩罚,二者都是必需的。但惩戒需要运用得当,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市区某中学,我们去看了一些班级的规章制度,他们的做法就是学生违反了班级制度,影响了班级荣誉,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过失。学生在校园内乱扔垃圾,可以罚他扫地,让学生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学生辱骂了他人,可以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被骂学生道歉等。教师也可选择集体训话、面壁思过等处罚方式。总之,惩戒要把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放在首位,以让学生改过为最终目的。 要把教育惩戒与表扬教育接续起来,巩固教育惩戒效果,当教育惩戒完成后,应准确及时地实施接续教育,把教育惩戒与表扬教育结

浅谈对惩罚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惩罚教育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小学施学山224034 摘要:惩罚教育是教育不能回避和躲闪的一个课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它是广泛存在的,并且是一直困惑着学校老师的。惩罚教育的理论研究一直存在,但是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的重视,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上进行一些肤浅的研究。 关键词:惩罚教育学生体罚 关于惩罚教育的研究在目前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理论探讨的禁区。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线教育工作者就会发现惩罚是教育必须和不可或缺的。对此完全回避肯定是不当的想法和做法。本文就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惩罚教育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对惩罚教育理论的再回顾 中国古代《易经》认为,在对儿童的教育上,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以达到教 育的目的。禅宗中的“当头棒喝”更是说明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态度鲜明——“赏时当赏,罚时当罚”。他认为,奖赏和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力,剥夺教师的专业权力是不理性的。就如同我们不能剥夺医生开处方、动手术的权力一样,教师的奖惩权也不能剥夺。“学生犯错误,教师去惩罚,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当罚不罚的老师是‘缺德’的老师。” 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也对惩罚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反对过度惩罚的同时,认为不能放弃惩罚,而且在特殊的情况下,还要借助棍棒惩罚。什么是特殊情况呢?他说:“有一种过错,也只有这种过错,我认为是应当受到棍棒惩罚的,那就是顽固,或者反抗。”而“一旦发现了顽固即公然地反抗时,我们便不能假装不知道或不予理会,而必须在它初次出现时就去加以克服与控制,只是必须小心,不要弄错,必须看准它的确是顽固而不是别的东西”。 早在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并不排除使用惩罚。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专门用一章来论述惩罚。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他以“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它们的野生状态”做例子,强调惩罚的重要性。他又拿渔夫捕鱼做比喻,论述惩罚的艺术性,一方面教师通过惩罚使犯错误的学生产生畏惧感,同时要运用温和与情爱的方法使之乐于接受,犹如“渔夫用网到深水里去捞鱼,他不独用铅块悬在网上,使它沉下去,而且把橡木系在网的另一端,使它能够浮到水面。”同样,教育工作者若想把青年“捞入德行之网”就必须将这两种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20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共产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对惩罚教育作了深入的全面的论述。他对当时有一些人认为的“惩罚有害无益,惩罚只能培养出奴隶”,“纵然可以使用惩罚,但如果你惩罚了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凡是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理论进行了严肃的驳论。他指出,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只是单纯从生

谈谈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

谈谈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 “惩罚”二字是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有些人认为惩罚是更改儿童的固执、树立道德规范及行为原则必需的手段;有些人则认为儿童会自然地从错误行为的结果中获得经验教训,惩罚伤害了人的尊严。 现在的学生敏感又自信,加上处在一个多元的时代,这样一群学生的教育不能再用以前传统的教育方式,应该尝试着新的适应他们的教育方法,那就是运用适度的惩罚,以求取得突破。我们在教育中以赏识、鼓励为主,但绝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是软弱的教育。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终生受益。因此惩罚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好机会,也是让学生牢记教训不再犯错的好方法。 但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歧视,让学生觉得难堪,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惩罚是一种艺术。所以几十年来我一直寻求能适合这群孩子的教育方式,通过自己的不断的摸索实践实验,找到了一些适度惩罚的教育方式。 一、劳动惩罚法。 劳动教育法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惩罚工作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惩罚要对学生有益,要适度。让学生亡羊补牢,讲清原委,让学生心服口服。学习落下要补上,损害班级荣誉要为班级争光,损害他人利益要补偿,如一个题抄五遍十遍等。 惩罚要适度,估计学生有能力完成、有时间完成,不能强人所难,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有些同学做值日生马马虎虎,对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哪里不够补哪里,让他们在劳动中接受教育,直到改过自新。道理很简单,不希望他们将来成为好逸恶劳寄生虫。学校之所以定期组织的大扫除评比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靠他们自己来创造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有时候可以采取变式的惩罚方法,我们班有两个学生周浩杰和马铭凯有一次为一件小事而争吵,竟动起手来,结果一不小心,马铭凯脚摔伤了路也走不了了,当时如果采取一般常用的方法,停课反省通知家长,只会使两个人的关系更僵。我的处理方法

教育惩罚策略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惩罚策略 巫玉 敏[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 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无法避免的。中学班主任不仅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作好惩罚前的准备。而且还应该不断的反思,以采取更有针对性,更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对策。 [关键词] 惩罚教育;班主任工作;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支持鼓励表扬教育学生的呼声很高,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都遭到反对,“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颤颤惊惊,左右为难,如履薄冰,视“罚”字为红牌警告,提都不敢提。样一来,学生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而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方法,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的。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这固然不错,但绝不是不要批评处罚。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如果只有甜言蜜语,而没有警世箴言,他们就容易迷失方向。班主任注意讲究处罚的艺术,相信效果一定更好。 一、教育惩罚的含义 教育惩罚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约束或否定性评价,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学生改正并内化为其自觉约束力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 二、教育惩罚的意义 惩罚权是教师的基本权力之一,它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保证教 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合法权力。惩罚和赏识是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将奖励与批评两者结合起来。

适度惩罚教育的策略初探课题实施方案完整版

适度惩罚教育的策略初探课题实施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适度惩罚教育的策略初探》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惩罚——已远离了教育,甚至有人执意反对一切教育惩罚。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我认为:理论是苍白的,教育困境令人深思,国内外成功的教育实践必须借鉴。 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及中小学教师们,一方面要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完成上级的升学指标;一方面要把学生教好,保证学生不出事儿,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管教学生和保护自己的手段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一方面要让家长满意,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满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学生又希望自己不受束缚,能由着性子调皮捣蛋……诸如此类的多种矛盾使得教师们左右为难,使得中小学教育陷入困境之中。背负着升学压力、素质教育的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多重压力让很多中小学教师不堪重负。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关注教育、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却没有从事过一线教育,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全部归咎于学校和教师,似乎谁都可以对老师指手画脚,口诛笔伐,甚至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得不好的老师”。人们希望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这原本没有错。但是,在学生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难以管束的现状下,我们的教学政策一味地倒向学生、偏袒学生,很多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为子女护短,甚至恶语伤人、无理取闹,势必使得社会和家长越来越不尊重、不理解、不配合教师的工作,使得学生在老师面前变得越来越背叛了教育的尊严。 作为老师,我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为了出气而进行的惩罚甚至体罚,但我也清楚的看到意识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因为惩罚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我们应该反思,批评、管教、惩罚是不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在一遍遍呼唤尊重学生权利、给学生尊严时,是否考虑过教师的权利谁来维护?教师的尊严和威信还要不要?所以惩罚还是教育必可少的一种手段。 2、惩罚教育的内涵

小学教育中的惩罚问题完整版

小学教育中的惩罚问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对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的理性认识与思考 摘要:教育惩罚是小学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教育手段,它有存在的合理性且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当前学校中的教育惩罚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促进教育惩罚的科学、合理、规范。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合理性理性思考 一、教育惩罚的理论解读 1、教育惩罚的内涵 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惩罚”的解释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利于维护校纪校规。主要方式有:表示否定的口气与表情、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也可以认为,教育惩罚是有惩罚权利的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言行给予否定性评价或某种合理的处罚,从而影响其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2、合理的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是一个中性词,按照惩罚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把教育惩罚分为合理的教育惩罚和不合理的教育惩罚两种,像体罚、心罚等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惩罚,我们把它列为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当今人们对惩罚持反对态度,有一部分原因是把惩罚等同于体罚等不合理惩罚。体罚是指以伤害学生身体、侮辱学生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体罚是教育惩罚的一种,属于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其与合理的教育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倡导的是合理的教育惩罚,它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合目的性的惩罚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合法。合理的教育惩罚必须遵法守法,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这是教育惩罚的法律限度;第二,合乎道德。所实施的惩罚不能僭越正常人的道德底线,惩罚行为不能僭越道德限度;第三,合理的教育惩罚应具有教育性,即惩罚的目的是要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要符合教育的要求,具有教育意义。合规律性即教育惩罚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考虑到学生能够承受的程度。惩罚内容、方式和手段等的选择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等。

浅谈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

浅谈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 安徽省固镇县连站中学刘习233700 Email:liuxi_lianzh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418026.html, 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奖励与惩罚是教育者常用的两种控制被教育者行为的方法。此方法不但使教育者能控制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模式。 奖惩法是以教育者为主导的广泛存在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方法,它属于外加的激励作用。当受教育者对于努力学习工作和自我管理约束,没有自发的内在的动机时,教育者通常采用的便是利用表扬、奖励或批评、训斥。 奖励的方法包括一般的赞许、表扬、物质奖励等,惩罚的方法一般包括批评及较严重的处分和罚金等。 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对别人的赞美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济,是情感勾通的需要”,它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的天性的至深本质是渴求为人所重视”,可见奖励的重要性。“奖励” 意味着对学生正确认识与行为的肯定或较高的评价。适当的奖励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学习的动机,改善教育活动的氛围。在学校教育中,经常看到一些成绩一般甚至有某些缺点的学生,因为得到表扬等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了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欲望,因“皮格巴利翁效应”而真正成为优等生的成功范例。 但是奖励如果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而非一般的教育手段,就应该是一门教育的艺术。教育者在实施这个方法时要注意奖励的艺术性,包括以下几点要求: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频率指当奖则奖。不能无原则地乱用奖励,使之成为一种效应逐渐降低的手段。程度指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过高或过低的奖励都会降低奖励的功效。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应注意奖励的时效性、针对性,实施奖励的最佳时间应在正确行为发生后不久,才能加深记忆,增强效力。在奖励对象上,一些胆小没有信心的学生特别需要鼓励,而一些自尊稳定,有骄躁表现的学生,过多的奖励反而对他们有害。所以奖励既要有统一和公平的性质,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奖励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从点头赞许到口头表扬,到用特定形式(奖状、奖品、奖金等)进行的奖励都应当恰当和灵活运用。4、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作为鼓励的外在象征可以是奖品和奖金,但在学校教育中,除了要慎用物质奖励以外,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将奖励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象征形式看成是第一位的。5、奖励应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6、奖励的标准要适中。奖励条件高了不容易做到,就会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奖励条件太容易,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兴趣也就不高了,奖励的功效也不能持久。针对不同的对象,必要时可分层、分级实施,让每个人都有获胜的机会。

儿童惩罚教育的行为策略_莫秀锋

?课程与教学?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垂直关系。〔1〕 在正常情况下,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帮助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冲突情境中,由于双方的体力悬殊和成人的权威意识,儿童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教师、家长情绪失控而导致儿童受到严重伤害的案件时有所闻。其中一些教师和家长的初衷是基于父母之爱和教师之爱对儿童进行教育,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由于屡屡受挫而“爱之深,责之切”,最终情绪失控,导致悲剧发生。从这个角度看,教育者在爱儿童的前提下,当儿童出现破坏规则的不当行为时,还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惩罚行为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教育价值。 一、惩罚教育的主要行为策略 1.移走策略 所谓移走策略,是指及时将儿童与引发其试探、挑战行为的刺激物分开,以确保儿童安全和顺利执行学习任务。根据移走的具体对象不同,移走策略包含“移物”策略和“移人”策略两方面。 当引发儿童试探、挑战行为的刺激物便于移动时,教育者通常可以采用“移物”策略。例如,尽管已经知道不能玩剪刀,乐乐还是找到了一把剪 刀摆弄起来。出于安全考虑,这时教育者可以直接采用“移物”策略,找个机会将剪刀藏起来。凡是儿童正在摆弄不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危险小件物品时,教育者都可以采用“ 移物”策略,移走刺激物,然后再以亲切清晰的言语信息向儿童解释这样做的理由。 当引发儿童试探、挑战行为的刺激物难以移走时,教育者可以通过“移人”策略来完成教育任务。比如出门之前爸爸已经和贝贝说好今天不买玩具,但是在商场里见到芭比娃娃时,贝贝执意要买。爸爸不同意,贝贝便赖在玩具柜台前开始哭闹。此时,有关规则教育的言语信息,如“人说话要算话”、“花钱要有计划”等,贝贝是不会听的,而且很可能会越哭越大声。为了避免贝贝学会以哭来要挟成人,爸爸可以将贝贝抱离玩具柜台。不能移走的刺激物可能会为儿童的哭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还可能引来他人的围观与评论,以致教育者因承受太多旁观者的压力而无法坚持预定的规则,因此,教育者此时可以采用“移人”策略,将儿童与刺激物分离。 2.合理后果策略 合理后果是与无关后果相对而言的。无关后 【 摘要】面对儿童挑战规则的不当行为,教育者适当使用惩罚行为策略,有利于维持教育理性,提升教育价值。惩罚教育的行为策略主要包括移走策略、合理后果策略、身体限制策略和情境补救策略。在使用惩罚策略时,教育者首先应该确认儿童已经接收到有关规则的言语信息。在确认儿童是故意破坏规则后,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个性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惩罚教育策略。 【 关键词】冲突情境;惩罚教育;惩罚教育策略【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25-03 儿童惩罚教育的行为策略 莫秀锋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桂林,541004)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EarlyChildhoodEducation(EducationalSciences) 2007年第7、 8期(总第373、376期) No.7、8,2007 GeneralNo.373、376 25--

浅谈惩戒教育

浅谈惩戒教育 七台河市高级中学刘清 (时间:2011-6-17 9:27:37 ) 惩戒教育是相对于赏识教育、奖励教育而言。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惩戒教育”则是学校和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进行惩戒。学校和老师用适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知道犯错误应该承担责任,哪些“高压线”不能触,从而止于犯罪的边缘。本文是结合本人十多年的中学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经验的浅显总结,教育需要惩戒,并谈谈惩戒教育的策略。 一、教育需要惩戒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强调社会、家长、学校、老师要尊重学生,爱学生;要打破师道尊严,给学生以平等交流的机会;学生需要的是表扬、奖励、激励和肯定。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当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该拿他们怎么办?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在提倡和要求这些的同时,是否还缺少点什么?即需要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惩戒。 (一)尴尬的教育现实需要惩戒 有人认为,通过惩戒实施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完善的个性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育作为人与人的交流,需要一种激励,一种保护,一种关爱和一种宽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去呵护,同时也需要我们对他们“修枝去杈”,在学生的错误面前,一味地姑息和软弱才是教育的一种巨大的失败。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温情教育无法“包治百病”,必要的惩戒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案例一:某省会初级中学一名女生,因与校外人员谈恋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教师知道后,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多次对其进行说服教育,但该女生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后因失恋,竟在家中偷偷吞服大剂量安安眠药。幸亏发现及时,经抢救脱离危险。 案例二:某市初级中学一男生,因迷恋上网,上课昏昏欲睡,作业经常不交,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教育、教育再教育,可该生屡教屡犯,令老师非常头痛,无可奈何。当班上同学劝说该生要听老师话时,该生竟说:“老师不过说说而已,不痛不痒,他能拿我怎么样?” 案例三:南方某省会城市初级中学两名男生,放学后就去玩电子游戏,把钱花光了,就开始拿东西抵押。老师多次劝阻教育他们,他们不但不听,反而去偷东西,越偷胆子越大,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以上触目惊心、令人沉痛的案例告诉我们,爱学生是必须的,但爱要有尺度。学生需要的是表扬、奖励、激励和肯定,但强调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以遵纪守法、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过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