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解读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出生于1140年,也就是“靖康之耻”后的第17年,此时的山东早已沦为金国的领土了。金人灭亡北宋之后,并没有直接对汉人进行统治,而是扶植了两个伪政权,一个是张邦昌为首的“伪楚”,另一个是刘豫为首的“伪齐”,“伪楚”政权很快灭亡,但“伪齐”却政权真正为金人统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但镇压百姓反抗,而且还不断抵抗南宋的北伐,“伪齐”的存在使得金人的政权得到了巩固,于是1153年,金朝在燕京(今天的北京)建立了都城,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北方的汉族人不得不面临金人和汉族叛徒官员的双重剥削与压迫。到了1162年,辛弃疾22岁时候,北方汉人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辛弃疾组织了50多人的起义军,袭击金军大营,并成功擒获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到大宋的怀抱,此时的辛弃疾名声大噪,堪称“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辛弃疾南归后,立马提出很多北伐主张,最著名的就是《美芹十论》,既有军事策略,也有政治主张,还有发展经济之蓝图,但皇帝要的不是《美芹十论》,而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皇帝要的不是奋发图强、北定中原,而是安享富贵平静。于是,辛弃疾感到孤独、
落寞,寻寻觅觅中,找一个超尘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影子,这是一个精神寄托。
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非常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虽然北宋末年的金兵南下破坏了中原文明,但富庶的江南却是免于了战火,到了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完成了南移,临安成为当时最繁华、最富庶的都市。在宋朝也取消了“夜禁”,各种娱乐场所、小吃等通宵达旦的营业。本词所处的背景是“元夕”就是元宵节,南宋临安府的元宵节庆,每年早早地就拉开了序幕,时序才进入冬季,街市上已开始销售各种漂亮的花灯,出现了“灯市”,元宵节那天市民都争先放灯,热闹而又喜庆。这就不难理解“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了,元宵节的花灯竞相飞起,东风吹过,如同千树开花,然后如流星般飘落,天地一片通明。其实,元宵节放花灯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南宋时期,国势日微,朝廷无法在军事上取得突破,也只有在精神上寻找慰藉,把放花灯的习俗发扬光大,祈求上天的保护,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胜利法”。在热闹、繁华的节日气氛下,贵族出场了“宝马雕车香满路。”贵族的出场就是与众不同,豪华的马车驶过,一路飘香。南宋的皇家贵族、士大夫、官员等都非常乐于享受屈膝求和带来的短暂和平。1141年,南宋与金国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黄淮地区,并割让之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南宋向金国称臣,每年向金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样的议和也只是换来了20年的和平,从1162年开始,金军又开始南下,宋金又开启战
争模式,两年后,宋金再次达成“隆兴和议”,南宋继续纳贡,两国疆域不变,金宋为“叔侄”关系,南宋为“侄”,金国为“叔”。本词作于1175年左右,看得出来,贵族们已经非常享受“隆兴和议”带来的和平“红利”了,做“侄子”也要做快乐的“侄子”。那么官民同乐的场景也会逐渐达到高潮,你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婉转的音乐随风徐来,非常动听,月亮如同玉壶在天空转动,鱼龙形的花灯飘舞,人们一夜狂欢。这样的狂欢,辛弃疾显然是非常厌恶的,这是粉饰太平、苟且偷安,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朝廷也完全没有看到此时的金国已经并非不可战胜:金国入主中原以后,他们建立的政权完全是仿效大宋的制度,也是在重用汉臣,金人在文化上也逐渐汉化,金人逐渐也变得儒雅、斯文,军队战斗力也被消磨,他们的各级官员也是贪腐成风,加上多年的宋金战争,整个金国其实也是非常虚弱的。依照辛弃疾的建议,要坚决进行北伐,但皇帝并不喜欢什么《美芹十论》,而是把他派到地方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此时的辛弃疾越是看到虚无的繁华,越是感到孤独……。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年轻女子是不能随意出门抛头露面的,唯有元宵节时能出门娱乐。女孩子们在今天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猜字谜、放花灯,未婚男青年们更不会错过每年一次的相亲机会,热闹的节日气氛下,往往也会成为男女幽会的幸福港湾。“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女孩们戴着漂亮的头饰,穿着漂亮的衣服,面带微笑,散发着粉质的香味、身态轻盈的步走。蛾儿、雪柳是女孩
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黄金缕是漂亮的衣服,这就是女孩们在元宵节盛装出行的样子。相传,北宋宰相王安石因元宵节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王安石赴京赶考,恰逢元宵节,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征联招亲。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对出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被招为乘龙快婿。辛弃疾也知道这是青年男女的狂欢之节,面对这么多的漂亮女孩,这些花花绿绿,这些五彩缤纷,他喜欢的不是这些,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一个,在众人里千百次的寻找,但找不到。在辛弃疾的眼里,这些女孩都是随波逐流的,她们喜欢浮华的热闹,乐于享受这卑躬屈膝的和平。努力找寻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时候,夜深了,灯火暗淡了,猛的一回头,那个超尘脱俗的女孩终于出现了,就站在灯火或暗或明的地方。也许这个女孩一直都存在,一直都站在僻静的地方,一直都默默的看着热闹的人群,甘于寂寞,远离浮华。写到这里,我们应该完全能领会词人的内心世界了,他也许真的看到了一个漂亮、脱俗、清高的女孩,但更可能的是,这不过是一个影子,是一个精神寄托,是自己的化身,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大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是达到了人身最高的第三境界——顿悟,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
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这样理解,这首词的积极意义就被无限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