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教育文献法1

第五章 教育文献法1

第五章 教育文献法1
第五章 教育文献法1

第五章教育文献法

本章要点:教育文献法的含义,教育文献的类型和分布;教育文献收集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教育文献的著录方法;教育文献整理与分析的基本环节,教育文献分析方法,整理摘要及其撰写方法;教育文献综述及其撰写。

第一节教育文献法概述

一、教育文献法

文献是指记录有关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口耳相传、实物传递则是非载体形式。文献是记载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是传递、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和形式。文献作为一种主要情报源和信息源,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教育文献是指一切用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对于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只有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才能得以发展。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充分地占有资料,了解前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其他研究者取得的进展,才能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文献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因其不直接参与和接触具体活动,故称非接触性研究活动。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

教育文献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探索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

文献从其物质形式出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印刷型文献。以纸张为存贮介质,以手写与印刷为记录手段的传统文献形式。

2、缩微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的文献形式。

3、机读型文献:以磁性材料为存贮介质,以打字、穿孔或光学字符识别装置为记录手段,并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文献形式。

4、声像型文献: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存贮介质,借助计算机或特殊的机械装置直接记录声音信息或图像信息的文献形式。

文献按加工程度划分,可以分为三个结构等级:

1、一次文献: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或第一手资料,包括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档案材料等。一次文献具有创造性,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但储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加工、提炼、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

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又称第二手文献,包括目录、题录、文摘、索引、手册、名录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研究者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的产物,包括各种述评、综述或进展性出版物以及文献指南等。三次文献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可以使研究者直接了解某课题领域的概况。

对文献进行分类,有助于指导研究者更好地利用文献资料。由一次文献到三次文献,经过加工与压缩,文献资料由分散到集中,由无组织到系统化。

三、教育文献法的优点与缺点

1、文献法的优点

有助于研究人员选定课题,使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范围不受时空限制;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强;研究简便易行、费用较低;便于对调查对象作纵向分析。

2、文献法的缺点

文献代表性较差,某一历史阶段保留下来的文献可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反映某一社会阶级的情况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文献的真实性较差,个人文献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在夸大、捏造之嫌;文献收集的难度较大,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献难以收集;文献分析的信度和精确度不高。

四、教育文献法的作用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实质和背景,帮助研究者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五、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由于创造、记载与传播的方式不同,教育文献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研究者熟悉教育文献的诸多来源,有助于检索工作的进行。概括地说,主要分布在以下文献中:(一)书籍

这是教育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而且跨越年代久远的一种信息源,包括专著、论文集、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读物。

专著是就教育领域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通常反映学术研究的较高成果,往往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晶。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学者们奉献了数以百万计的专门著述,成为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

论文集汇集了某位专家或众多学者的学术论文,往往是厚积而薄发,论题集中,观点各异,信息容量较大。

教科书主要指提供给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学使用的专业书籍,阐述教育科学的基础知

识、基本理论以及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和有待讨论的问题。教科书追求学术上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括,可读性强。

资料性工具书就某一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方法与结论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阐述,不涉及作者本人的见解,类例分明,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便。

科普读物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文字浅显,实效性强,但理论含量较低,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取实用类的信息。

(二)报刊

报刊作为连续性出版物,传递信息迅速,并拥有庞大的写作队伍,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较高水平,是教育研究者查阅文献简便有效的重要来源。它分为报纸和期刊两大类。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出版周期短,信息时效快,但材料分散不系统,且不易保存。教育专业类报纸有上百种,较有影响的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教师报》、《德育报》等,此外《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等综合性大报都专辟教育科学版或教育版。这些报纸荟萃了国内外各类教育信息,反映了教改动态和教育科研动态,对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教育期刊可以分为四种: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学术性期刊如《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评论》、《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等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各高校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可以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与成果。文摘及复印资料属情报性期刊,在教育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复印报刊资料》(月刊)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选,每天有200多人从全国出版的三千多种报刊中分专题查找资料,再由70多位专家教授终选,选中的高水平论文复印成册,并附有一定时期内主要论文的篇目索引,可以帮助研究者及时掌握某一特定课题的文献概况。事业性期刊按领域和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前者如《中国成人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等,后者如《人民教育》,《北京教育》、《上海教育》(分中、小学两版)、《特区教育》等,介绍各级各类或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改革业绩。普及性期刊则面向普通读者介绍教育理论与方法,如《父母必读》等,实践性强。

(三)教育档案类

教育档案是人类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包括教育年鉴、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种,内容完备,项目齐全,记载翔实,查找方便。年鉴按年编辑出版累积起来就是一部编年史。在《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能查到各年的教育资料;《中国教育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条目形式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各个年度各类教育的发展成就、教育法规、统计资料及重大事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此外国家教委编的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高等教育出版社)专门收载每年的教育统计资料;上海市教委编的《上海教育年鉴》(上海教育出版社)收载上海地区历年的各种教育资料。

学术会议文献学术会议是当代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学术会议过程中和会前、会后散发的有关论文、会议报告、纪要等,就是会议文献。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学位而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文,带有一定的独创性,一般选题论证充分,文献综述全面,探讨问题比较专深。学位论文多数不公开发表,由研究生招收单位保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北京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分别负责收藏各个级别的学位论文,研究者可去查询。

此外教育文献中还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以声音和形象方式记录信息的非文字资料,通过视听手段传递信息,直接、精练、形象,研究者应注意利用。

第二节教育文献的收集

教育文献的收集即从众多来源和类型的教育文献中查找和积累研究所需的教育文献资料的过程。教育文献的收集是做好教育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工作的前提。

一、教育文献收集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研究课题,确定资料搜集范围(确定“找什么”)

在查阅之前研究者必须确切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资料,首先要确定检索的主题和范围。

1、界定研究概念

课题中的研究概念有助于确定检索主题,研究者需明确其含义,必要时确定外文译法。但是当研究者对研究概念个别地加以考虑时,所找出的文献将数以千计,如果同时考虑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则可以缩小和集中文献查阅的重点,甚至更为精确的文献也可以确定下来,包括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

2、列出可能有关的概念

如果只按课题中所确定的关键概念查找,还不能获得全部有关资料,还要从其含义出发考虑同义语,把所能想到的同义概念及其关系都列出来。如领导:管理者、决策者、行政管员、权力者、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等。

3、考虑有关文献的潜在标题

根据概念关系所确定的检索主题,研究者对于要查找的文献资料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并考虑可能的标题。如差生包括不善学者、低分组、弱势学习群体等。

4、确定检索范围

通过对研究课题的分析,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的实质,从而确定检索的范围,即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文献类型范围、语种分布、地理分布等。

内容范围:设计哪些问题领域?相关的主题有哪些?

时间范围:需要哪些时间段的文献?这一点要与检索方法结合起来考虑。留意出版日期,以保证材料不至于过时。

文献类型分布:是书籍、期刊,还是论文?这与课题需要和检索工具有关。

语种分布:是否汉语?两三个月完成的小型研究课题可只找国内材料,必要时才找国外的。

地理分布:仅限于大陆出版物?还是包括港台出版物?这要视课题需要和经费条件而定。

例:当前“研究性学习”若干理论问题概述

文献检索的内容范围可以确定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有关“研究性学习”实践总结报告等书籍、论文。

时间范围:近5年。

文献类型范围:教育论著、教育刊物、研究成果集。

(二)根据检索范围,确定检索手段和检索方法(确定“怎么找”)

1、选择检索手段

目前可供利用的检索手段有手工检索系统和计算机检索系统,后者又可分为光盘检索和联机检索。研究者根据课题的时间要求和经费条件,选择合适的检索手段。

2、选择检索方法

文献检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适用范围,其中几种基本的方法是:

(1)顺查法

按时间范围,以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查找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要使查出的结果基本上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此法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2)逆查法

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始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因为这种课题大都是需要最近一个时期的较新论文、专著,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

(3)引文查找法

又称跟踪法,是以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这种回溯过程往往会找出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缺点在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影响,资料往往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因此,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

(4)综合查找法

将各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

(三)根据研究需要,确定检索工具和检索途径(确定“到哪找)

1、确定检索工具

常用的检索工具有:

书目——即图书目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所要搜集文献的基本内容框架。

文摘——文摘是简明、确切地记述原文献重要内容的语义连贯的短文。可以帮助研究在短时间内了解有关课题或有关文章、书籍的基本内容。如《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报刊文摘》、《文摘报》等都辟有教育专栏,还有《教育文摘》、《高教文摘》等。

索引——将书目或题目摘录下来,分类编成便于检索的简括的条目,标明出处、时间、期数、页码等。如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教育论文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等。

2、选择检索途径

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检索途径有:分类索引、著者索引、关键词索引等。一般途径包括号码途径、作者途径、内容途径、专刊途径。内容途径是以研究课题的内容要求为线索进行检索;作者途径是通过已知作者为线索进行检索;号码途径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编号(书号、期刊号、文件号)进行检索;专刊途径是根据发表教育研究专门领域研究成果的途径进行检索。

(四)确定检索程序

对整个检索过程进行合理安捧,可以节省时间,并有条不紊地完成检索任务。以下程序可供研究者参考:

首先,关注最近的几种研究资料,考查检索主题的当首动态,这些资料后附的文献目录能使研究者了解最近从事相同或类似课题的其他人所研兜的课题。

其次,查找有无相关的专题书目,专题书目能提供基本的参考文献,省去研究者的许多检索工作。

再次,查阅研兜综述与文献评论,这样可以利用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按下去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注意能否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确定文献的饱和度,以决定查阅何时中止。

文献检索程序:①关注最近的几种研究资料;②查找有无相关的专题书目;③检索研究综述与文献评论;④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

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准确,文献检索应注意以下方面:

(1)全面。广泛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不仅要搜索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的构思相矛盾的资料。不仅要广泛查阅中文资料,同时也应查阅外文资料,以便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动态。

(2)准确。应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3)积累。要养成善于学习、勤于积累的习惯,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逐步积累自己的资料目录。查阅文献要认真仔细,要通过细读,基本掌握所研究课题,特别要注意近

年来的新研究讨论过哪些问题,有哪些分歧意见,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主要倾向,要认真推敲观点和论据,并做好记录,以保证客观准确地掌握已有研究的全部成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计算机化的文献检索是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和查找信息的电子化信息检索系统,简称“机检”,通常由计算机、数据库、检索软件、检索终端及其他外部设备构成。在文献检索中,手检是基础,机检是发展方向,目前已由单纯的文献线索检索发展到全文检索、文字声音和图像一体化检索。

1、光盘检索和联机检索

首先,选择有关的数据库。光盘检索和联机检索都基于数据库。文献型数据库包括存贮文摘、题录或目录等二次文献信息的书目数据库和存贮全文或原始记录等一次文献信息的全文数据库。主要文献数据库有: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同方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万方硕博士论文数据库等。

其次,选择并输入检索词。

再次,显示并审查部分命中文献。

最后,输出检索结果。研究者在审查之后,从计算机中输出题录形式、文摘形式或全文形式的检索结果,并获得复印文件。

整个检索过程一般只需几分钟,研究者可以随时调整检索策略,检索速度快,效率高,易获得原文。如果检索出的文献国内无收藏,还可以要求系统提供原文的复印件。

2、利用国际互联网(Internet)查找资料

在网上查找教育研究信息资料,主要有四种方式:

①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收集教育信息

常见的有: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475392.html,百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475392.html,等

②利用教育网站获得教育信息

如:WWW.jyb.com.cn 中国教育报网站

WWW.pep〃com,cn(www.ctmri.org〃cn)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WWW.moe.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475392.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WWW.chinajournal.net.cn 中国教育学术期刊数据库

WWW.chedu.cOm 中国教育信息网 www.edu.cn 中国教育网等

③利用网上教育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

网上最大的教育文献数据库是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The Education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ERIC和中国知网等。

④利用网上图书馆查阅教育文献

美国国会图书馆: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475392.html,,全国图书馆共建共享网站等。

三、教育文献的阅读与记录

搜集研究文献的目的是掌握和摘取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以便利用。因此,掌握研究文献的阅读与记录方法,就是整个教育研究文献查阅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教育文献阅读的原则

要充分利用搜集到的研究文献,从中获取对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就必须善于阅读。一般来讲,有效地阅读文献的原则包括以下几项:计划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同时性原则。

(二)教育文献阅读的方法

1、浏览。浏览的要领是:一要目的明确,即大致了解研究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明其价值。二要善于抓要点,了解情况。三要速度快。

2、泛读。泛读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文献的主旨与脉络,获取文献的基本观点与主要事实,从而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文献资料。泛读时研究者应注意搜寻表达文献基本观点的重点句子和主要事实、数据,力求在总体上抓住文献的基本思想和结论,把握文献中观点与观点、观点与事实、事实与事实之间的主要联系,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其价值科学性等做出初步的判断。

3、精读。精读是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求深、求通、求精、求透、求创新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理解、鉴别、评价、质疑和创新。精读是一种理解性、创造性的阅读,其过程包括准确认读文献、全面把握文献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对文献的观点和材料等提出质疑,提出超越所读文献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等四个阶段。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选好精读的研究文献;其次,在阅读时要遵循慢读的原则,做到眼到、脑到和手到。要求研究者认真阅读和钻研文献,注意对研究文献中的主要概念、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无关变量的控制、推理与解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善于将文献引用的事实、发展的结果、阐述的观点与客观事实、相关研究结果等联系起来,进行反复的对比、研究和鉴别,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所引用的事实、取得的结论、阐述的思想以及它们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做出客观的判断和全面的评价,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教育文献记录的方法

1、划标记。标记就是研究者在阅读文献时,用一些符号(如直线、曲线、圆圈、箭头、着重号、疑问号等),将文献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以及精彩之处等标记出来,使之突出显著,以便加深印象或再次重点阅读。

2、写批语。批语是在所读文献的空白处简单写上自己对文献有关内容的见解、评语、解释、疑问等。

3、做摘录。做摘录是指将所阅读文献中的重要处、精彩处等抄录下来。摘录时应注意不能改动原文的字句与标点符号,要准确保持原文的原貌,决不能断章取义。摘录时应注明书名或文献的题目、作者姓名、版本、出版时间、期刊年号和期号等文献的出处资料,以便日后查找、核对或引用。

4、写提要。写提要就是根据研究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方法、结论要点等加以概括、缩写。概括时应力求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原文献的思想,不要有意或无意地曲解原意,更不要随意发挥。

5、做札记。做札记就是阅读文献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各种思想、批评、疑点、意见、得到的启发和收获等记下来,为以后整理成文打基础。科研经验表明,这是及时记录思想火花、积累知识、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方式。

6、书目登记和列参考文献

对每一种阅读过的文献都应做好完全并准确的书目登记,所有书目可按出版年份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这种登记有助于研究者在课题完成后编辑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目录。当一份材料的信息被引用时就应当在参考文献中注明出处。做好书目登记,会节省时间和减少混乱, 避免因缺乏记载而导致再次检索等不必要的劳动。

(四)文献著录方法及格式

文献著录方法有英式注释法和哈佛注释法。

英式注释法,例如:

[序号]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2

哈佛注释法即在正文中题及作者和出版日期,将著述详情在文末注明,例如:

“教育公平”是与教育资源分配与享用联系在一起的[赵君,2001(5)]

各类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1、著作

[序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字).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2、期刊

[序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字).文章名称[J].期刊名称,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3、会议论文集

[序号] 作者.文章名称: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4、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页~止页

5、网载文献

[序号] 作者.题名:http://网页,网载时间

6、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第三节教育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文献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往往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因此要对搜集到的文献做综合分析,做到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创新。通过整理、分析文献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不但要会收集文献,而且要会加工和使用文献。

一、教育文献整理与分析的基本环节

1、文献转化。对非文字性资料和访谈记录,要通过整理转化成文摘。

2、文献阅读。浏览文献,熟悉和了解文献的内容和观点。

3、文献鉴别。文献鉴别的目的是去伪存真。一是要鉴别文献真实性,鉴别文献、文献发起者、文献目的的真实性;二是要鉴别资料可靠性,鉴别文献中反映的事实、数据、结论的真实性。

4、文献选择。文献选择的目的是去粗取精。对收集到的文献,要去掉内容重复、陈旧、过时的资料,选用对研究课题重要的、确实有用的资料。

5、文献摘录。对文献中的事实、观点、数据、结论等重要内容要做摘录。摘录方式通常有:文献笔记、资料卡片、剪辑、复印、下载等。文献摘录是应注意:实事求是、终于原文,不搀杂任何个人观点,确保记录内容准确。同是要注明文献出处(作者、题目、文献类型标识、出处、时间)。

6、文献分类。按照不同观点、内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类。

7、整理摘要。将文献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等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8、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研究的状况综合叙述情报研究成果。

教育文献的整理与分析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掌握事实、把握动态、明确依据、借鉴经验、寻求突破。

二、教育文献的分析

文献分析即对收集到的文献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抽象与具体、演绎与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

通过文献分析,(1)可以获得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全面了解和把握研究课题的实质,形成自己课题研究的观点;(2)正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经验,发现研究中的不足;(3)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求新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正确把握自己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切入点。

1、分析研究问题的前沿

分析研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以确定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新的突破。

2、明确问题的理论支撑

进行文献分析,寻求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任何研究都是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寻求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可使研究者确定自己的观点,保证研究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展。

3、进一步界定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使研究者了解同类研究或相关研究,了解以往都研究过什么,研究内容如何确定及研究涉及的领域,帮助研究者进一步界定研究内容和范围。

三、摘要整理与撰写

整理摘要和文献综述是系统地开展文献分析工作的两大重要环节。整理摘要则是进行文献综述的前提。摘要是对所分析文献的重要研究信息的综合概括。摘要应反映所分析文献等量的研究信息。完整的摘要通常包含以下基本信息:

1、研究背景与重要性: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背景与重要性)?

2、研究现状:以往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动态)?本研究与以往研究有什么不同(创新点)?

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目的)?研究这个问题关系到哪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意义何在(意义)?

4、研究内容:本研究都探讨哪些问题(内容)?

5、研究方法:本研究是怎样进行的(思路与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是什么?

6、研究结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在文献分析工作中,有时摘要并不必也不可能反映以上所有信息,但是摘要一定要重点反映出研究内容、研究结论方面的信息,特别是研究结论。摘要的字数既要视所分析文献实际情况,又要根据自己对所需研究信息的需要,通常以300字左右为宜,也可多可少。

第四节文献综述及其撰写

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基础。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述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题性的两种形式。综合性的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

二、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前言、本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四个部分。

(一)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结构包括以下方面:

1、正文标题:即文献综述题目。

2、摘要:即对本文献综述内容加以概括形成的摘要。

3、关键词:能够代表本文献综述重要主题德单词或术语,一般3到5个。

4、引言:正文最前面用以交代写作目的、引出正文主题的文字,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背景及重要性。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说明该课题被关注的程度;(2)文献收集与整理过程。说明文献收集的时间范围、内容范围、文献类型范围和整理的文献量;(3)。一般来说,主要是为了把握研究动态,为下一步选题提供依据,寻求理论上、思路上、方法上的借鉴;(4)综述的基本内容。简要说明本研究综述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专题)来评述。

(二)本论部分

本论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的主要内容包括:

1、相关重要概念及定义。

2、课题研究历程。说明有关课题何时受到关注、开始研究的?谁最先开始研究的?最初研究什么问题?文献发起者的基本观点有哪些、是什么?

3、研究现状。按研究专题分述(分国内外)。主要揭示以往研究主题(基本内容)都有哪些(把握研究视角)?都有谁提出过哪些基本观点?共识及不同点是什么?

4、研究方法的分析。分析以往研究都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

本论须指出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课题研究的最新方向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本论部分应特别注意对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三)结论部分

结论主要是在简要概括以往研究成就的基础上,指出自己对以往有关课题研究的意见,指出以往有关课题研究中在认识上、理论上、结论上、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不足,在研究中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提出自己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说明综述所依据的资料;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撰写文献综述应该注意的方面

1、要选择与当前研究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的长度要视研究计划或报告的类型而定。

2、把各个研究成果放在一起,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并使读者更明白所考察的研

究成果与其研究课题的关系,不要中间提供一段综合性的概要。

3、适当地引用文献资料(20余条就可),但不要把文献综述变成引证材料的罗列。研究者应该围绕和研究课题相关的关键点来组织文献综述,不要勉强地以年代来组织。有些研究成果可能是相矛盾的,研究者应检查它们的不同点,尽可能做出解释,如果只是简单地折中,将会遗漏信息,不利于认清问题的复杂性。

4、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5、文献综述也要有结论,研究者应清楚地表明一种事实:所考察的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拓展,这就给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要求。

文献综述反对述而不评,也避免流于形式,不能一味告诉别人“我读了些什么”,必须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了解,并使之成为自己更广泛或更深入研究的导引。

第五节文献综述撰写应用

一、综述题目的撰写

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二、综述摘要的撰写

(略)

三、综述引言(或绪论)的撰写

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日益受到我国关注的研究领域,笔者试图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研究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监护者类型及有效度、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6个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就、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中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从理论上把零散的研究成果系统化,从实践上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综述本论的撰写

例: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及历程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

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基本历程

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文献表明,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1]嗣后,相关的文章零星散见于报刊,但多只停留于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的社会现象观察并呼吁对其关注的层面上,而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该文中提出了关于流动人口中单独外出的打工者,将妻儿安臵在家中,由于父母异地而居,家庭教育总量减少,遇事缺乏商量,父亲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作用削弱。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分居有直接关联。[2]此后,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展开。

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我国研究者已集中对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监护者类型及有效度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六个方面展开较系统的研究。

1、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研究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之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有论者提出,随着经济形式的转轨,农村打工族的兴起,其家庭教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缺失,使得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德育工作有效度变小了,困难增大。[3]

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4]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

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5]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

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6]

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7]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2、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研究(略)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略)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研究(略)

5、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者类型及其有效度的研究(略)

6、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略)

五、综述结论的撰写

例: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反思

十年来,我国研究者从多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尚需进一步改进。理论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只对关于他们现状的一些表面现象进行描述,然后提一些宏观的对策与建议。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如何构建,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如何,这些问题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所以,今后的相关研究要在理论上作艰苦的探索,不能仅停留于经验的描述。此外,要研究与借鉴国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累的一些经验,因为这对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视野要进一步拓宽,我们应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展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全景。研究方法要多样化。研究的主体要多元化。

六、综述参考文献的注录(略)

思考题

1、举例说明教育文献的类型、级别?

2、简述文献法的优点与缺点

3、从专业杂志中选一篇教育研究论文,阅读该文章并写出300字的摘要。

4、文献综述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部分应怎样写?

5、确定一个教育研究课题,找出20条相关的信息,并撰写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法测试试题

高等教育法选择题 1、教育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 _____。A、16世纪的欧洲国家B、17世纪的欧洲国家C、19世纪的欧美国家D、20世纪50年代末的欧美国家 2、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A、教育现象B、教育法律现象C、行政现象 D、行政法律现象 3、_____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A、《国家与教育》B、《学校法学》C、《法院与公共学校》D、《教育法》 4、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的法律是______。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外国教育法的兴起是在______。A、古希腊时期B、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C、二十世纪初D、二战之后 6、1947年______义教育。A、《教育基本法》B、《教育敕谕》C、《学校教育法》D、《社会教育法》 7、教育法制建设的关键是______。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8、建国以来_____。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高教六十条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9、教育法最主要的渊源是_____。A、宪法B、国际法C、法律D、行政法规 10、我国教育法体系是以_____为主体。A、宪法B、教育基本法C、单行教育法D、教育行政法规 11、教育法体系中的“母法”是_____。A、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法律规范B、教育基本法C教育行政法规D、教育规章 12、有关教育法的规范性文件在文件名称、条文格式和用语逻辑等方面的结构是教育法的_____。A、形式结构B、层次结构C、部门结构D、内容结构13、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 法______。A、追究行政责任 B、承担民事责任 C、追究刑事责任 D、追究违宪责任 14、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 ______。A、追究行政责任B、承担民事责任C、追究刑事责任D、追究违宪责任 15、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______。A、承担民事责任B、追究行政责任C、追究刑事责任D、追究违宪责任 16、人民法院受理教育行政案件______ 内立案。A、3日B、5日C、7日D、10日 17、我国教育的总目标是______。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18、对于教育行政处分、教育人事任免争议______来解决。A、教育行政复议 B、教育行政诉讼 C、教育民事诉讼 D、教育申诉制度 19、在市场经济体制下______。A、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者B、高等学校的管理者C、高等学校的办学者D、高等学校的举办者

第五讲 心理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五讲心理学研究的信、效度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严磊 研究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特高整个研究的科学性水平,即保证研究结果、结论能真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教育规律。信度与效度不但是研究设计应当遵循的标准,而且也是评价研究设计质量乃至整个研究结果科学水平。信度、效度源于心理与教育测验领域,现在心理学者将诶用了测量领域的信度与效度概念,并把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作为设计与评价各种研究的标准,以提高心理与教育科学中各类研究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如今,有关研究信度和效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为心理、教育研究者普遍接受,成为研究和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成为心理、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里程碑。 一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射击打靶 1.真分数假设 假设一:在所讨论的问题范围内,真分数不变,亦即个体具有恒定的特质,其分量一定,取值是常数。 假设二:误差是完全随机的。这里有二层意思,一是测量误差是平均数(期望值)为零的正态随机变量;二是测量误差跟被测心理特质即真分数间相互独立。 假设三:观察分数是真分数与误差分数的和。 2.测量的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程度。 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评分者一致性信度 3.测量的效度

一研究的信度 二研究的信度 1.研究信度的概念 研究的信度指研究所的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一向好的心理与教育研究,其结果必须稳定可靠,即重复研究的结果要保持稳定、一致,否则便可不信。 根据影响信度的误差来源,信度可分为两大类:稳定性和同质性。稳定性指研究结果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同质性指研究工具本身各项目内容的一致性。举例:用同一思维研究工具在前后相隔较短的时间内测查某一年级的儿童两次,结果发现两次测查结果不一致,第一次测查结果表明被试未达到逻辑思维水平,第二次结果发现他们已经达到逻辑思维水平。 2.判定研究信度的方法 重复法运用重复测量、重复研究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方 法进行两次以上的研究,然后考察它们是否取得相同结果。 重测信度 相似法通过比较同质或类似研究工作、或同类研究的结果的一致 性程度,来判断研究工具或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复本信度 独立评判法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同时对一组被试的行为、操作 水平等各种表现进行独立判断或评价,然后比较它们之间 的一致性,此法可以判定研究者之间一致性的程度。 评分者一 致信度 举例: 相似法:将某一特定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是判定研究的信度的常用方法。新编智力量表与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比较。 独立评定法: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的研究中,日益注重观察者、评定者和计分者之间的信度。攻击性行为,助人行为。二研究的效度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其中一员的我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有了一定认识。以下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各章重点,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以及结合本人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一、《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共七章内容,其中第一、二、三章分别阐述了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论述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第五章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第六章讲的是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七章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总结。 第一章——高等学校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分别从高等学校的类型、设立变更与终止、权利与义务、章程、以及内部组织机构五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高等学校的类型:按举办主体划分,分为公立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按办学形式划分,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按办学层次划分,分为本科层次院校和专科层次院校;高等学校的设立:原则、基本条件、程序;高等学校的变更具体内容有基本形式、变更的审批、变更的核准;高等学校终止包含了学校终止的情形、审批;高等学校的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权、招生权、学籍管理权、颁发证书权、聘任权、管理财产权、拒绝干涉权、其他权;义务:遵纪守法义务、贯彻方针义务、维护权益义务、提供情况义务、合理收费义务、接受监督义务;高等学校章程包含了地位、内容、制定与修改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校长负责制。 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制度,共五节内容;论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高等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聘任制度,以及高等教师常见的法律纠纷和权利救济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义务;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阶段练习三(第五章—第八章)答案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阶段练习三(第五章—第八章)答案 一、判断题 1. 访谈法的核心是如何从被访者那里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即无偏见的资料收集。(√) 2. 在访谈法中,标准化访谈比非标准化访谈效果更好。(×) 3. 在访谈过程中,访员要时时刻刻掌握提问的主动性。(×) 4. 一般来说,小组座谈会是比个体访问更为复杂的一种访谈形式。(√) 5. 观察法中的科学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没有本质的区别。(×) 6. 在观察法中,虚拟观察法类似于实验法,但又不完全等于与实验法。(√) 7. 在实验研究中,建立控制组经常是必要的。(√) 8. 一实验组、二控制组实验又经常被称为索罗门三组实验,它是在经典实验设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控制组后形成的。(√) 9. 任何有形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文献。(×) 10.对文献资料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不能够进行统计分析。(×) 二、填空题 1.根据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交流方式,访谈法可以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观察法中观察者的角色分为完全参与者、名义参与者、完全非参与者和交往非参与者四种。 3.实验法涉及的三对基本要素是自变量与因变量、前测与后测和实验组与控制组。 4.在文献法中,浏览文献时要做到速度要快和善于抓要点。 三、选择题(每题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访谈法的优点有:(ABCD )。 A 认识社会现象的广泛性 B 研究问题的深入性 C 资料收集的可靠性 D 访谈方式的灵活性 2. 访问过程中访员除了进行提问的控制外,还要进行:( C )。

A 追问控制 B 插话控制 C 非语言控制 D 制止 3.减少观察中误差的方法有:(ABCD)。 A 提高观察者的素质 B 利用辅助工具 C 多人或多组同时观察 D 多次观察并不带“框框” 4.实验组与控制组产生的方法主要有:(AD)。 A 匹配 B 随意指派 C 根据研究者的兴趣指派 D 随机指派 5.根据文献资料的形式,则可以将文献分为:(BCD)。 A 多次文献 B 文字文献 C 统计文献 D 视听文献 四、名词解释 文献:是人们用一定技术手段建立起来的储存与传递信息的载体,其上有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记录。 实验法:是一种按照某种因果假设设计的,在高度控制条件下,通过人为操纵某些因素,以检定两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完全参与者:是不暴露观察者的身份而参与到观察对象及其生活中的一种角色。深入访谈法:又称临床式访问,主要用于搜集个人的特定经验过程及其动机所做的访问。 五、简答题 1.访谈法的实施步骤包括哪些方面? (1)做好访问前的准备 (2)选择好访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正式提问,做好访问记录 2.观察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优点:得到更直接的原始资料;收集的资料生动具体。 缺点:收集主观原因上的资料,不如问卷法和访谈法;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可能对观察对象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观察结果;人的观察能力、经验以及心理等因素,将影响观察结果;时空条件限制会影响观察结果。3.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有哪些?

第5章访谈法

第五章访谈法 访谈法也是调查者用“问”来收集资料,这种方法和问卷法最大的区别在“答”的方面。对于调查者提出的问题,用问卷法时。被调查者是用“笔”来回答;用访谈法时,被调查者则是用“嘴”来回答。所以我们在做访谈时,必须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直接交谈。 5.1 访谈法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有目的地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来获取社会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相互间的交谈,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访谈有预定的计划,有专门的主题,有一定的工具(如调查表)或辅助手段(如录音机),而日常交谈不需要这些。其次,访谈主要由被调查者提供信息,而日常交谈则是双方相互交换信息。 访谈法作为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一种比较完善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人际沟通和社会互动的基本内容。一般而言,访谈的双方彼此是初次见面,是陌生人关系,属于典型的次属社会关系,而非亲密关系,从社会互动角度看,访谈双方基于完成访问的目标,是功能性互动而不是情感性互动。 二、访谈法的特点 1、访谈法的优点 (1)认识社会现象的广泛性。(2)研究问题的深入性。(3)资料收集的可靠性。(4)调查方式的灵活性。 2、访谈法的缺点 首先,访谈法的实施高度依赖于具有较高素质的访问员,以保证调查的质量;其次,在不便当面询问或不能询问被访者的情况下,访谈法就无法实施,也不能获取资料;最后,与其它调查方法相比,访谈法费用大、时间长,因而常常会碰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 访谈法的类型 一、标准化、半标准化及非标准化访谈 访谈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访谈可分为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和非标准化访谈。标准化访谈与问卷法有对应关系,半标准化访谈和非标准化访谈则更多地体现了访谈法的上述优点。 二、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根据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交流方式,访谈法可以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就是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种访问方式又有“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走出去”即访问者到调查对象当中去进行实地访问;“请进来”是访问者将调查对象请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访问。“走出去”的好处是有利于访问者在交谈的同时对实地进行观察了解,加深感官的印象,用情境帮助对问题的理解。“请进来”的方法是实施无结构式访问的必要手段。间接访谈就是访问者通过电话或书面问卷等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的访问。如电话访问的优点是时间短、费用省、保密性强。缺点是回复率低,难以判断回复者的代表性,难以控制回答的过程,难以了解影响回答的因素等。采用间接访问方式对资料的分析必须慎重。 三、个体访谈与集体访谈 我们用访谈法收集资料,如果当时在场的不是两个人,而是许多人,那么我们肯定是在开调查会。根据被访者的人数,访谈法分两种:如果访问单个人,称为个别访问;如果同时访问许多人,称为集体访问,即开调查会。 集体访谈在实施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有两种:“头脑风暴法”和“反向头脑风暴法”。“头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法律的概念(P1)广义:与法的含义相同,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概念: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教育活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教育法律关系(P28):是法律关系的一种,它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高速的,以人们在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立法的概念(P57):立法也称“法律的制定”。广义立法泛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狭义立法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狭义的法律)的活动。 法律适用的概念(P61):法律适用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广义的法律适用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法律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狭义的法律适用是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遵守法律的概念(P62):遵守法律是法律实施的基本形式。它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都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行为,它们的活动都是合法的行为,而不是违法的行为。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P73):国家对教育进行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职权划分。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概念(P76):高等教育行政行为是指教育行政主体在对高等教育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或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制的概念(P94):高等教育学制即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高等教育学业证书的概念(P97):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规定的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书。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的概念(P134):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我国公民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身份。 教师职务制度的概念(P137):是国家对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P138):是高等学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高等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请具有一定任职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职务的一项制度。 法律救济的概念(P164):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P169):是<<教师法>>所规定的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P171):指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P199):指由行为人的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_高教出版社_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算术平均数)、H(调和平均数)和G(几何平均数)的关系是:( D ) A、A≤G≤H; B、G≤H≤A; C、H≤A≤G; D、H≤G≤A 2.位置平均数包括( D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众数 3.若标志总量是由各单位标志值直接总和得来的,则计算平均指标的形式是( A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4.平均数的含义是指( A ) A、总体各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B、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C、总体某一单位不同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D、总体某一单位某一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5.计算和应用平均数的基本原则是( C ) A、可比性; B、目的性; C、同质性; D、统一性 6.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假定条件是( C )。 A.各组的次数相等 B.组中值取整数 C.各组内变量值不同的总体单位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 D.同一组内不同的总体单位的变量值相等 7.已知3个水果店香蕉的单价和销售额,则计算3个水果店香蕉的平均价格应采用( C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8.如果统计资料经过分组,并形成了组距分配数列,则全距的计算方法是( D ) A.全距=最大组中值—最小组中值 B.全距=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C.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D.全距=最大组上限—最小组下限 9.已知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 A )。 A.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大 B.平均数小的,代表性大

教育研究方法: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 教育调查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它与一般的社会调查不同,它是为了认识某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 (二)教育调查的类型 关于教育调查的类型,目前存在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如当前学生厌学情绪的情况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的优点是具有普遍性,能全面地反映教育的许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情况,搜集的资料比较全面。但是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往往比较肤浅和简单,有些问题无法深入了解,同时由于调查范围广,往往耗资大费时长。 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 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 2.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现状调查,即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现状进行调查。如当前学生厌学情绪的情况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其时间特征是“现在”或“当前”,是进行“现状状况”、“当前情况”的调查。 相关调查,主要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的性质和程度,分析与考察它们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互为变量,目的是寻找某一教育现象的相关因素,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展调查,即对教育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以找出其前后的变化与差异。 预测调查,主要揭示某一教育现象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推断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与动向。这类调查难度较大,其结果相对来说准确性不是很高。 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问卷调查,又称问题表格法,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访谈调查,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测量调查,指用一组测试题(标准化试题或自编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况,从而搜集数据资料进行量化研究的一种方法。 调查表法,指通过向相关的调查对象发放研究要求设计好的各种调查表格来搜集有关事实或数据资料的调查。调查表主要用于搜集各种形式的事实资料,尤其偏重于搜集数据资料。 (四)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一次调查所选的课题应具备现实意义或理论价值,而且应该是可行的。 2.选择调查对象 选取调查研究的对象的一个重要环节,选出的调查对象对总体的代表性程度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选好调查对象,就必须系统地考虑调查的总体、样本数量、抽样方法等问题。就调查对象而言,应严格界定总体的范围和属性,对调查总体的界定应包括对象总体中个体的单位、对象的年龄范围、职业种类、地域分布等内容。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研究者在确定了调查的目的和对象之后,就应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与不同的研究对象来选择具体的调查手段。调查法还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搜集资料,都必须借用一定的工具,这就涉及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是研究者对调查研究工作及其工程所作的具体的规划和安排。制定计划的目的在于确保调查研究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以提高研究工作的实效。 调查计划在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第五章 市场调查方法(四)访问法

第五章市场调查方法之四:访问法[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访问调查法的概念和特点;把握访问调查法的五种基本形式;重点掌握问卷设计技术和调查网页的制作技术。 [问题] 问卷调查是访问调查中常用的方法.但并不是每一次调查你都能得到所希望的答案,怎样才能让被访者接受你的访问,怎样才能抓住实质性的问题. 第一节访问法概述 1. 访问法的概念 (一)、访问调查法的定义: 访问调查法是由访问者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通过被访问者的口头回答或填写调查表等形式来收集市场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访问法是最常用的市场调查方法.访问调查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访问法的实施过程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访问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访谈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访问法是收集第一手资料最主要的方法,它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观察法结合应用。访问调查法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现代公共关系.本节学习访问调查法的有关知识。 (二)、访问调查法的基本类型 1.根据对访问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访问法可以区分为标准化访问和非标准化访问。 2.按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交流方式不同,访问法可分为直接访问与间接访问 3.根据访问对象的特点不同,访问法可分一般性访问和特殊性访问 4.根据访问调查一次访问人数的多少,访问法可分为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 二.几种常用的访问方法 常用的访问方法有面谈访问、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留置调查、互联网调查等. (一)、面谈访问。

这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交谈的一种方法,是最直接的访问调查方法。面谈调查可以采用个人访问或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二者的被调查者都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面谈访问的过程是面谈双方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不仅访问者通过访问作用于被访问者,而且被访问者的回答也作用于访问者。访问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访问成功的关键,只有被访问者有了对访问者的基本信任,消除了紧张与疑虑,才能愉快、顺利地回答问题。因此,面谈访问有相当的难度,要求访问者能熟练掌握访谈技巧。面谈访问的过程,是访问者逐渐接近被访问者的过程。只有接近了被访问者,取得了访问的基本条件,访问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谈话是通向理解的坦途人们渴望沟通理解,但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会影响这种沟通。应该正视和克服这些矛盾,积极地交谈,通过谈话通向理解。一次成功的谈话,可以促使访问调查的成功。 1.面谈访问一般应做到: 1 克服羞怯心理. 羞怯是交谈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严重的羞怯甚至会影响交谈的顺利进行。会脸红,心跳频率加快,出汗、语无 伦次等,影响潜力的发挥。 2 真诚是使谈话成功的第一要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的。我们说话时,别人是在接受信息,不是专门找你的毛病。所以,与人交谈不必像出征 的骑士,背负着那么重的铠甲,尽可以放下心理负担。 3 了解对象。 了解不同职业的人的不同要求。不同性格等。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这样,说话成功的把握就大些。 ④明确讲话的目的。 要准确。清楚的传达信息. ⑤ 以微笑向人。 微笑是面谈访问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中国词汇中有关笑的词有100多个,但唯有微笑最受赏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 丽沙》被称为“永恒的微笑”,可见微笑的力量。微笑也是一 种职业要求。微笑使人成功。

市场调查分析师考试《调查概论(中级)》教材讲义-第五章 抽样方法【圣才出品】

第五章抽样方法 第一节引言 一、抽样的定义 抽样是通过抽取总体中的部分单元,收集这些单元的信息,用来对作为整体的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手段。 抽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率抽样;一类是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用主观的(非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选单元,它是一种快速、简易且省钱的抽选样本的方法。概率抽样则是基于随机化或偶然性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单元。与非概率抽样相比,概率抽样较为复杂、费时,费用也更高;然而,由于单元是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出来的,而且能计算每一个单元的入样概率,因此能够得到可靠的估计值及其抽样误差的估计值,并对总体进行推断。 二、抽样调查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总体和样本 总体在数理统计中也称母体,它是指所要研究对象的全体,总体是由研究对象中的元素组成的,组成总体的元素称做总体单位或总体单元。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也就是个体。即总体是个体的集合。 总体中包括的单元数目,称做总体容量或总体大小。当总体容量能明确确定,并且单位数目是有限的,称做有限总体。若总体中包括的总体单位是无限的,则称做无限总体。 样本是指抽样时按照抽样的规则所抽中的那部分单元所组成的集合。由于抽样方式不同,如果样本是随机抽取的,称做随机样本。如果是主观有意选择的,则是主观的或判断的

样本。 样本中包括的总体单元数称做样本容量或样本大小,简称样本量,它是决定抽样误差大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调查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2.参数、估计量和估计值 总体的特征广义上我们称作参数。假设有限总体的单位数为N,要调查的目标变量通常用Y 来表示。于是其变量值为:123,,,,N Y Y Y Y 。其参数用符号表示如下: 总体总量:1N i i Y Y ==∑;总体平均数:11N i i Y Y N ==∑;总体比例:11N i i P Y N ==∑(其中:i Y 为属性变量,i Y = 10 ???,当该单位具有某属性时为1)。估计量是样本观察值的函数,用它来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由于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中包含着总体的信息,可以通过它来对总体进行估计。 统计理论证明,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情况下,以下的估计量是总体参数的好的估计量:参数估计量及其估计公式: Y : 1n i i N Y N y y n ===∑;Y : 11n i i Y y y n ===∑;P : 11n i i P p y n ===∑(其中:01i y =或)3.样本的抽选概率与抽样比 样本的抽选概率有两重含义: (1)一定的抽样方式下有多少不同的样本可以抽取,某个具体样本被抽中的概率; (2)某个总体单元被选入样本的概率。 抽样比是指样本的容量n 与总体的容量N 之间的比率,即用n N 表示。抽样比的倒数N n ,也称扩张系数,它反映了每个样本单元所代表的总体单元数,称为权数。

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和你认为存在的问题

作业题目: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作业(授课教师:牛志奎) 所属课程: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授课教师:牛志奎) 作业要求:请从下面三个问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不少于1500字。 1. 简单陈述一下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和你认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指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 年8 月29 日通过、自199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原则及主要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和标准); 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和审批程序); 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和分工活动); 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和其他人员的任职条件、权益和义务); 高等学校的学生(学生的权益保护和义务); 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经费来源和使用监督)。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规定相应的教育方针和发展方 向同时也比较原则地规定学校和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权利义务。 我国的教育法指的是1995 年3 月1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1995 年3 月1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 号公布自1995 年9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强调教育的目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及主要管理机制); 教育基本制度(确定国家设立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等);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设立的条件、权利和义务以及管理机制)、 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和管理制度);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 教育与社会(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支持和义务)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来源和保障机制)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原则和规程)《教育法》是教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作为教育法体系中的“宪法”,规定国家教育方面的基本政策和大政方针,原则性比较强,对全部教育法律法规起统帅作用。 此外,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有《义务教育法》(1986 年)、《职业教育法》(1996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教师法》(1993 年)。另外,还有国务院的一些配套行政法规,如《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师资格条例》等,教育部的配套规章 主要有《教师资格实施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当前 教育法律体系,其中义务教育法》(1986 年)、《职业教育法》(1996 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教师法》(1993 年)和高等教育法、教育法六部法律构成了当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三大最基本的教育社会关系中,关于国家与教育者关系和国家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法律是非常健全的,从《教师法》的内容来看,也主要是涉及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及相关制度,是宏观管理方面的一部法律。而调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法律法规则非常薄弱和欠缺。

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专题

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专题 讲授大纲 一、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教育法 二、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的关系 三、教育法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高等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四、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五、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六、关于高等教育法考试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教育法 学习高等教育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是依法治校,增强权利义务、民主监督的法律意识的需要。 案例一:浙江大学注册“浙大”等商标保护高校知识产权(对外关系) “浙大”等与浙江大学这所高等学府有着自然联系的名称2003年6月30日都成了注册商标。由于担心高校知识产权被抢注,浙江大学成了国内申请全类商标保护的第一所高校。浙江大学申请注册的共有45个大类180个商标,类型分别有“浙大”、“ZHEDA”、“求是”及“浙江大学鹰图型”四种。 案例二:法庭判决:学校不担责(对内关系) 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同学之间发生的人身伤害,学校该不该承担赔偿责任?崇州市法院对一起学生状告同学和学校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作出宣判:学校不承担赔偿责任。叶军和黄琳课间休息时,他俩因移动课桌发生口角。叶军拿一本书想打黄但没打着,黄琳顺手拿着叶军的书打在他的左眼上,造成严重后果。经法医鉴定,叶军的损伤为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导致左眼无光感,为伤残七级。叶军起诉学校与黄琳,请求赔偿医疗费、残疾补助费、护理费等费用共5万余元。在举证期限内学校提供了事发前在校学生人手一册《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安全教育记录本等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证明学校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教育、遵守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记录上记明学生不能在校内疯、打、玩,叶军和黄琳均在上面签名认可。法院审理认为,作为被告的学校在事发前已履行了相应的管理职责,尽到了向学生警示和警告的责任,主观上并无过错,且损害事实发生在课间休息时间,本案的发生是被告黄琳的故意行为所致,并非学校的职务行为造成,被告黄琳对原告叶军的伤害后果与学校无因果关系。法庭判决:学校免责。 2 .是依法从教,强化资格和责任的法律意识需要。 案例一:真假罗彩霞案 2004年的6月7日,罗彩霞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没有达到二本分数线,她没被录取。复读一年后,2005年的6月7日,罗彩霞第二次参加高考,终于被天津师范大学录取。但就在今年即将毕业之际,她却忽然发现自己已不是罗彩霞了。由于名字和身份证号被盗用,在办理教师资格证时,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显示,有一个身份证号码相同的罗彩霞(同学王佳俊)已经在贵州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 案例二:首例教案所有权纠纷引人关注 教案的归属权究竟属于学校还是教师?编写教案是教师本职工作,但这是否意味着学校对教案本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处置权?除了教案本的物权,教案是教师的个人劳动成果,是否具有知识产权? 3.是依法执教,培养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需要。

第五章 市场观察法和访问法

第五章市场观察法和访问法 观察法和访问法是市场调查中最常用的搜集资料方法,它们都是直接调查方法,即在搜集市场资料时,市场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是直接接触的。观察法和访问法各有其特点,在市场调查中各有其适用条件。 第一节市场观察法的类型 对市场现象进行实地观察,是市场调查最基本的搜集资料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认识事物,是认识市场的起点。市场调查中的观察法,与人们日常对其他现象的一般观察不同,也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同,应着重对市场调查中的观察法有关问题深入理解。要了解、掌握、应用观察法对市场进行调查,应首先清楚观察法的概念、特点、类型等基本问题。 一、市场观察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1、定义 市场调查的观察法,是观察者根据研究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工具,直接搜集当时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市场现象有关资料的方法。 2、特点 根据以上对观察法的表述,显然可以看出它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不同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它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1)观察法是观察者根据研究市场问题的某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市场资料,是为科学研究市场服务的 在观察过程中所观察的内容都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出门看天气、到公园观赏风景和花草树木、去观看体育比赛、去展览馆观看各种展览等等观察活动,仅仅是为了安排个人生活或调节个人行为。市场调查中应用的观察,是为研究市场问题搜集资料的过程。 (2)观察法是科学的观察,它必须是系统、全面的 在实地观察之前,必须根据市场调查目的对观察对象、观察项目和观察的具体方法等进行详细计划,设计出系统的观察方案。对观察者必须进行系统培训,使之掌握与市场调查有关的科学知识,具备观察技能,这样才能做到对市场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观察。显然,科学的观察与日常生活中的无系统、片面的一般观察是不同的。科学的观察必须通过对观察过程的周密计划,通过对观察者的严格要求,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观察误差,以保证调查资料的可靠性。 (3)科学的观察在利用观察者感觉器官的同时,还可以运用科学的观察工具进行观察在对市场现象的实地观察中,其观察工具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即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其中主要是眼睛,在观察过程中通过眼睛获得的信息量最大,其他感觉器官也可对市场现象做出直接感知;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工具,如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显微镜、探测器等等。这些观察工具大大提高了观察者对市场现象的观察深度,其中主要是延伸了人的视觉能力。观察工具在科学的观察中,不但提高了人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起到对观察结果进行记载的作用,使调查记录除调查表和文字记录外,还有经观察工具得到的照片、图片等,增加了观察资料的详实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新的可作为观察工具的发明成果出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市场现象的观察能力o (4)科学观察的结果必须是客观的,它所观察的是当时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市场现象 对市场现象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所谓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就是不带有任何人为制造的假象,完全依市场现象所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表现进行观察,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市场现象自然状态,实际上是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所谓实验条件下的观察,是在人为创造的特定条件下对市场现象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应用较多,在市场现象的研究中也被采用,称为实验法。观察法中的观察活动,必须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这一点所强调的是,所观察到的市场现象不能有人为的假象,其观察结果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

教育法规选择题

1.下列( B )不是我国学位学科门类。 A.哲学 B.地学 C.法学 D.工学 2.高等学校对于修满一年,申请退学的学生应当( C )。 A.颁发毕业证书(注明退学) B.颁发结业证书(注明退学) C.颁发肄业证书 D.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3.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不包括( B )。 A.幼儿园教师资格 B.兼职教师资格 C.职业中学教师资格 D.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4.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 C )学历。 A.研究生毕业 B.大学本科毕业 C.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 D.专科毕业以上 5.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的规定,教师资格被撤销后,( D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A.3 B.4 C.8 D.5 6.下列哪种要素不是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要素?(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B.相应的学位证书 C.相应的教学能力 D.相应的道德品德 7.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哪种行为可以使得教师丧失教师资格?( C ) A.因为分房矛盾,谩骂校领导 B.与自己的学生结婚,影响较坏 C.与同事发生纠纷,将同事打成重伤 D.屡次上访,对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 8.下列哪种教师资格不是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合法教师资格?(D)。 A.幼儿园教师资格 B.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C.职业中学教师资格 D.外籍教师资格 9.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的规定,教师资格丧失后,( D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A.3年以内 B.终身 C.1年以后 D.5年以内 10.我国相关高等教育法律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开除学生学籍应当由( C )决定。 A.校学术委员会 B.校专门受理学生申诉的委员会 C.校长会议 D.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11.按照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当由该高等学校的( A)作出。 A.校长会议 B.教学委员会同校长会议 C.教务处会同教学委员会 D.分管校长 12.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 A )。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会议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领导集体决策制 D.校长负责制 13.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含义是( D ) A.党委和校长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B.党委决策重大事务、校长决定行政事务 C.集体领导、个人负责 D.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14.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从_______年开始的( C ) A.1961 B.1976 C.1989 D.1995

四年级家长课程下学期第五讲学会观察学会爱

四年级家长课程下学期 第五讲学会观察学会爱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孩子观察力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2.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3、让家长知道怎样培养和保护孩子的爱心。 [教学重点] 1.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2、让家长知道怎样培养和保护孩子的爱心。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了四年级,仍然有部分学生怕写作文,而且有些孩子到了高中、大学依然对写作文感到头疼,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协作的基本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观察能力差。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这是本讲主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读案例一《我怎么没的写》中的情景对话及心灵独白部分,请家长自由发言,然后学习“教育故事”中爸爸的做法。

2、走进专家课堂: ①什么是观察力?在观察事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观察力是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中,能全面、深入、准确、迅速地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 在观察事物时,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更重要的还得用头脑去思考。 ②了解儿童观察力的特点: ●缺乏稳定性 没有明确目的,易受事物外部特征及当时的情绪、个人兴趣所支配,观察对象容易更换,对事物印象不深刻。 ●持续时间短 ●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 ③如何提高孩子观察力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 ●明确观察的目的。 ●帮孩子学会一些必备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法、分解观察法、连续观察法等。 ●帮助孩子养成作观察记录的好习惯。 ●引导孩子用心观察 总之,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首先应引起孩子的观察兴趣,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使观察活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其次,应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随时随地留心周围的事物;再者,要使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孩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计划、有层次、深入、连续地观察。只要注意这些方面,孩子观察能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