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备战中考物理凸透镜综合经典题及答案

备战中考物理凸透镜综合经典题及答案

备战中考物理凸透镜综合经典题及答案
备战中考物理凸透镜综合经典题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时,光屏恰能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将图中的凸透镜向右移动,在光屏上可再次观察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C.在图中的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加一远视眼镜片,缓慢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D.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像显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将图中的凸透镜向右移动,物距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在光屏上可再次观察到清晰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原理相同,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远视眼镜片为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在图中的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加一远视眼镜片,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像距变小,故缓慢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再次看到清晰的像,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图像显示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位于二倍焦距以外。即

<<

15cm2

f f

30cm2f

两式联立解出

7.5cm15cm

<<

f

f

15cm<2<30cm

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此时物距变为30cm,物体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故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D选项正确。

故选BCD。

2.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A 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将凸透镜A 换成凸透镜B 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

B .放大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

C .凸透镜A 的焦距大于凸透镜B 的焦距

D .凸透镜B 的焦距大于凸透镜A 的焦距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甲可知,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照相机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故A 正确;

B .由乙图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不相同,故B 错误;

CD .由甲图可知,物距

35cm 5cm 30cm u =-=

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所以

A 30cm 2f >

A 15cm f <

由乙图可知,物距仍为30cm ,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f 和2f 之间,即

B B 30cm 2f f <<

可得

B 15cm 30cm f <<

所以A 的焦距小于B 的焦距;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AD 。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 cm

B.只将透镜向右移动,人眼在光屏和透镜之间,通过透镜向左以一定可以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只将透镜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光屏上一定可以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D.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片近视镜片,光屏适当左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求解。

【详解】

A.由题可知,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为20cm,像距为30cm,则根据成像特点有

2f u f

>>,2

>

v f

>

220cm

>>,30cm2f

f f

可知

>>

f

15cm10cm

故A项正确;

B.只将透镜向左移动,当蜡烛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在光屏和透镜之间,可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项错误;

C.只将透镜向右移动,当蜡烛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在光屏上;故C项正确

D.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近视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折射光线延迟会聚,光屏要适当右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D项错误。

故选AC。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

B.照相机利用了这种成像特点

C.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片近视镜,光屏适当左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D.蜡烛和光屏不动,透镜向光屏适当移动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答案】AD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u=20cm,f2f,即30cm>2f,解得10cm

B、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故B

错误;

C、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近视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折射光线延迟会聚,光屏要适当右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蜡烛和光屏不动,透镜向光屏适当移动,当物距、像距与上次正好颠倒时,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知,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D正确。

5.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A.图中Ⅰ区域,箭头水平向右

B.图中Ⅱ区域,箭头水平向右

C.图中Ⅱ区域,箭头方向向左斜上方

D.图中Ⅰ区域,箭头方向向右斜上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告诉的像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确定像与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由题意知,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物体应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像在主光轴下方,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利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作出物体AB,由图可知;则物体应在主光轴下方,所以物体在图中Ⅰ区

域,箭头方向向右斜上方.

故选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涉及四个方面:①物距与焦距的关系;②成像的性质;③像距与焦距来的关系;④应用.只要告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确定其它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此题中,根据图示确定了像距与焦距的关系;然后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与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6.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f=10cm)固定在光具座 40cm 的位置,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B.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

C.将蜡烛放在 10cm 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

D.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无论实像或虚像,物靠近焦点像变大”可知,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即蜡烛远离焦点,所成的虚像将变小,故A正确;

B.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不能看到发光体的像,眼睛靠近凸透镜也不能看到像,当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能看到像。故B正确;C.当蜡烛放在10cm处,物距

u=40cm﹣10cm=30cm>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若在蜡烛和透镜间放一远视眼镜,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此时所成的像将靠近透镜,所以应向左移动光屏,故D错误。

故选D。

7.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 26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13cm>f >10.5cm

B .只将蜡烛向右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C .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D .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观察图示可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则26cm>2u f =,像距

61cm-40cm=21cm v =

满足2f v f <<,解得13cm 10.5cm f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只将蜡烛向右移动,减小了物距,必须增大像距,才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B 错误,符合题意;

C .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保持凸透镜不动,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像距大于物距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减小像距,光屏应靠近凸透镜,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8.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 ,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 ′Q ′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圆柱体的右边Q 在f 和2f 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圆柱体的左边P 在2f 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 >f 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右边的像距比左边的像距远,符合要求的只有图B .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及它们之问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光屏上的像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似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像变为原来一半

C.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f>15cm

D.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所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3)由图知,凸透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像,应有物距u>2f,像距v:f<v<2f,求解不等式即可.

(4)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详解】

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应该在距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此原理应用于照相机,故A错误;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和形状不发生变化,因此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会聚成的像变暗.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应有:(50cm-20cm)>2f;f<(70cm-50cm)<2f,解得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0cm<f<15cm,故C错误;

D、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成像会提前,即像距变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花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B.近视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C.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D.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答案】B

A. 老花镜是凸透镜,因此老花镜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故A错误;

B. 近视镜是凹透镜,因此近视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故B正确;

C. 照相机拍照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 放大镜使用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B.

11.小明将凸透镜紧靠如图甲所示的一幅卡通图片,然后将凸透镜逐渐远离图片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如图乙所示四个不同的像,则四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②④①B.③②①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小明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一幅卡通图片,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放大的,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接近物体的大小,也就是成的虚像越小,故先看到②,当在一倍焦距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的像逐渐变大,当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像,即看到的为①,继续远离大于2倍焦距时,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即为③,成实像时,物距越远,像越小.因此最后看到的是④,故四个像的顺序为②①③④.故选C.

1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图线中 A、B、C 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处于 AB 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处于 BC 间某一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将蜡烛从 C 移动到 B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增大

D.将蜡烛从 B 移动到 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减小

【答案】C

【解析】

(1)根据u=v=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物距和焦距,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u >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 >u >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详解】

(1)由图象知,220cm u v f ===,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10cm f =.

(2)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A 、蜡烛处于A

B 间某一位置时,2f >u >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选项错误. B 、蜡烛处于B

C 间某一位置时,u >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选项错误.

C 、将蜡烛从C 移动到B 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正确.

D 、将蜡烛从B 移动到A 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选项错误. 故选C .

13.有一个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正前方.当点光源放在A 点时,成像在B 点,当点光源放在B 点时,成像在C 点,如图所示.则 ( )

A .凸透镜应放在C 点右侧

B .凸透镜应放在B 、

C 点之间 C .凸透镜应放在A 、B 点之间

D .凸透镜应放在A 点左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凸透镜如果成像在同一侧的话应该是成虚像,并且像距大于物距。 【详解】

AB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与像在异侧,且物近像远像变大.如果凸透镜放在C 点右侧,那么当点光源放在A 点时,成像在A 点左侧,而不是右侧的B ,故选项AB 均错误; C .当光源在A 点时,像在透镜另一侧,说明成实像,那么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外,这样当

点光源在B 点时就也会在相对于B 的另一侧成实像,(也就是A 的一侧)而不是成像在C 点.故选项C 错误;

D .如果凸透镜放在A 点左侧,那么当点光源放在A 点时,成像在B 点,当点光源放在B 点时,成像在C 点,成像都是虚像.故选项D 正确. 故选D .

14.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清晰实像。则( )

A .焦距可能为18厘米

B .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厘米,移动光屏找到实像后,此实像变大了

D .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厘米,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光屏应远离透镜10厘米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2u f >,2f v 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u v >;由题意可以知道物距30cm u =,像距20cm v =,这种情况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

30cm 2f >

20cm 2f f <<

化简可得

10cm 15cm f <<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18cm ;当物体远离凸透镜10 cm ,物距变大,依然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变小,所成的实像会变小;当物体靠近凸透镜10 cm ,物距20cm u =,那么

2f u f <<

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像距30cm v =,光屏应远离透镜10 cm ;故选D 。

15.当物体距凸透镜8厘米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若是将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厘米,则在光屏上又成一个清晰像,那么这透镜的焦距f 为 A .2厘米<f <4厘米 B .4厘米<f <5厘米 C .5厘米<f <8厘米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体离凸透镜8cm 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2f>u>f ,所以, f <8cm 22f ,即

f<5cm????②,综上所述,由①②可4cm

故选B.

二、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6.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 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

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

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区分声源,故诗句中“蝉声、鸟声”靠音色区分,故A错误;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B 错误;

C.声音由振动产生,诗句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诗句中“笛声”是靠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18.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B.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本实验可以研究“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D.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音叉振动幅度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越大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这是“转换法”,故AD正确,B错误;

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故B符合题意为答案。

19.己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v2>v1)()

A .钢轨的长为

12

21

v v t v

v - B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121

v t

v v - C .钢轨的长为

21

v v t

- D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答案】AB 【解析】 【详解】

AC .设钢轨的长度为L ,由s

v t

=

知道,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11L t v =

, 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是:

22

L t v =

, 时间间隔是:

1212

=

t t t L L v v --=, 故解得钢管的长度是:

12

21

v v L t v v =

-, 故A 正确,C 错误;

BD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是:

12

21

21

2221v v t

v v v v L t v v v t

--===, 故B 正确,D 错误。

20.为了监测车辆是否超过了规定值,公路上都安装了测速仪。一辆从新洲开往武汉的小车经过刘集监测点时,测速仪从第一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4s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1s 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测速仪从第二次发出超声波信号,到经汽车反射后收到反射信号用了0.2s ;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 保持不变;

求: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3)小车的速度。

【答案】(1) 68m;(2)34m;(3) 37.78m/s。

【解析】

【分析】

【详解】

(1) 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的时间

因为,所以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68m。

(2) 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的时间

因为,所以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

第二次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34m。

(3)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过程中的路程

汽车的行驶时间

汽车的速度

小车的速度是37.78m/s。

答:(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为68m。

(2)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号和小车相遇时,测速仪到小车的距离34m。

(3)小车的速度为37.78m/s。

21.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和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如图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点.

【答案】长度 a b A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张力有关,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两者的粗细和张力相同,所以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应该控制他们的长度和张力相同,满足该条件的是a和b两弦线.

(2)按住AC两点比较,按住A点时弦较短,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A,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C按住BC两点比较,按住B点时弦较粗,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C,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B,所以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

22.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_产生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响度/音调/音色);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____减弱噪声的。

【答案】振动响度声源处

【解析】

【分析】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

[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大小,即指声音的响度。

[3]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指车辆禁止鸣笛,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23.一个同学迟到了,走到门外听到上课老师的声音,就知道正在上物理课.他除了根据讲课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判断.教室外面出现嘈杂的声音,关上门窗是为了在________减弱噪声.

【答案】音色传播的过程中

【解析】

【详解】

我们区别声音靠的就是音色,与音调和响度无关.关上门窗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