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届全国名校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九)语文试题

2021届全国名校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九)语文试题

2021届全国名校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九)

语文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学者认为生活美学的提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表明,关学在不断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落实和生成。从美学史角度对生活美学做出的这个历史定位,笔者基本赞成,那么,生活美学为何在新世纪得以全面出场呢?

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工艺民艺、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

工作的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

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说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1948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较意识”,一说“中国美学重

‘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美学在新世纪全面出场,与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关系。

B. 以“美生活”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升华有质量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美学的全部目的。

C. “生活美学”更主要的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它需要践行,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

D. 东方美学与过去的西方美学有所不同,它很早就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转述他人观点,是为了引出作者自己对生活美学在新世纪全面出场原因的看法。

B. 文章引用中、日、韩美学侧重点不同的说法,意在证明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比较意识”。

C. 文章观点新颖,言之有据,对“好生活”与“美生活”的论述既令人耳目一新,又让人信服。

D. 文章多用道理和举例论证法,逐层深入论证了生活美学、生活美育、东方美学等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史可以看出,生活美学的提出有其必然性。这一说法有道理。

B. “美生活”是有品质的生活,是“好生活”的升华,因此要把关注重心放在“美生活”上。

C. 如果不是格鲁塞提出“东方美学”的概念,东方人很难有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

D. 中国的“生活美学”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说明中国美学的成就比日本、韩国美学都要高。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B项,以偏概全,“这就是生活美学的全部目的”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可知,选项割裂原文,遗漏要点,对其中的“并对人民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避而不谈。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项,“文章多用道理和举例论证法”说法错误,文章主要是运用道理论证法,只在论证“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时,举过“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等工作的人士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的例子,因此不能说“多用举例论证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正确。

B项,于文无据,“因此要把关注重心放在“美生活”上”说法不当,依据文中“好生活”和“美生活”是美好生活应该包括的两个维度,“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并没有“美生活”比“好生活”重要的意思,因此不能得出“关注重心放在‘美生活’上”的结论。

C项,说法绝对,依据原文“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和“东方生活美学……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可知,即使格鲁塞没有提出“东方美学”的概念,东方人也很有可能对自身美学传统产生“自觉意识”。

D项,夸大其词,“这说明中国美学的成就比日本、韩国美学都要高”夸大其词。依据原文“一说“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可知,各国美学各有侧重,“中国的‘生活美学’可以代表东方传统”,但是推不出“中国美学的成就比日本、韩国美学都要高”的结论。

故选A。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

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应该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在周洪宇看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度惩戒能够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建立完整人格。惩戒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及形式,是学校维护正常校风校纪和管理的重要保障,本质上同激励、表扬等方式是一样的。从教育规律出发,创新学校治理机制,一定的惩戒权可以合法保障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可以维护教师的尊严,并且达到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的目的。

提案指出,要明确教育惩戒权的具体内容和适应边界,这样教师就能依法行使适当的惩戒措施使学生纠正错误。明确教育惩戒权,就可以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当然,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绝不能成为体罚学生的借口。周洪宇建议,要明确什么是教育惩戒权,它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教育惩戒的内容或形式,哪些不属于教育惩戒的范畴,教育惩戒权不能过度使用。

(摘编自《两会代表委员建议: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 材料二

问卷调查发现,有34%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子女被老师惩戒过,而其中被惩戒的主要原因是违反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未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两者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60%,剩余选项占比均未达到30%。在这些孩子被惩戒过的家长里面,93%的家长均认为惩戒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长远的效果,只有7%的家长认为教师实施惩戒后,对孩子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调查显示,家长普遍认为“讲理说教”“通知家长”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修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此外,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相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有家长表示:“老师要有威信,什么都太放松不好。现在的孩子什么条件都好了,更调皮,而家长带自己的一两个孩子都会发火,要用奖罚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只不过应用较文明的方式。”

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孩子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打架斗殴、私自外出逃课等违反校规的情况,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来约束管教孩子,这样更有利于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的秩序。不过教师在对孩子使用惩戒权前,应当优先选择言语教育。在言语教育无效时而且屡犯的情况下,可使用惩戒权。惩戒要适度,如果有效就继续,没效就和家长沟通,再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摘编自《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教育惩戒权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材料三

英国政府承诺出台法律赋予教师惩戒权,并将对教师惩戒不规矩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做出明确界定。核心条款包括:教师有使用合理武力的法律权力;他们可以使用武力将扰乱课堂的学生带走,或阻止儿童离开教室;学校负责人可以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检查学生物品,包括酒精、非法药品和被盗财产等。

美国学校主要是通过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辅之以让学生冷静并“剥夺”和其他学生活动权利的软性惩罚。如果问题严重,学生则面临停课、学业不及格、强制转学、开除以及向执法部门和其所申请大学报告的处罚。

日本《学校教育法》明确区分“惩戒”与“体罚”。如果教师的惩戒属于身体侵害,或者给学生带来肉体痛苦,则属于体罚。只要不是体罚,如若教育需要,教师则拥有惩戒权,例如放学后继续留在学校(允许出去吃饭,并且时间不会长到给学生身体带来痛苦);课堂中在教室内罚站;多完成一些学习课题或清扫任务等。

(摘编自《教育惩戒权,各国怎样做》)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洪宇提案关注教育惩戒权的具体内容、性质和必要性,同时也提出教育惩戒权边界的问题。

B. “教育惩戒权”是指根据教育需要,校长和教师可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惩戒,但不允许体罚。

C. 材料三引导人们了解“教育惩戒权”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情况及教师的具体运用情况。

D. 英美日等国早于我国,制定了有关“教育惩戒权”的切实可行的完备法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教育惩戒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及形式,目的就是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

B. 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孩子出现违反校规的情况,教师应先用言语教育,如果无效,可用惩戒权。

C. 在子女被老师惩戒过的孩子家长的问卷调查中,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教育惩戒对孩子能起到作用。

D. 日本规定必要时可依据相关规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体罚,并对属于体罚的行为做了说明。

6. 三则文字材料分别表述了什么内容?请就三则材料的共通点,谈谈你的看法或展望。

【答案】4. D 5. A

6. 材料一,周洪宇教授提出教师教育惩戒权,明确其意义和注意事项;材料二,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大都认同惩戒对孩子的

成长有作用,但也要注意方式;材料三,主要摘录了英、美、日三国有关“教育惩戒”的相关政策。三则材料都认同“教师惩戒权”,同时都认为应明确其规范尺度。认为“教师惩戒权”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使教育工作更好地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国家比较成熟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社会、教师、家长需要联合起来,寻求一条平衡发展之路,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上作出新探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D 项,于文无据,“英美日等国制定了‘教育惩戒权’切实可行的完备法规”表述不当,依据原文“英国政府承诺出台法律赋予教师惩戒权,并将对教师惩戒不规矩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做出明确界定。核心条款包括……”可知,英国政府只是承诺出台法律赋予教师惩戒权,只有核心条款,并无完备法规,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都是在不断完善中的。

故选D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 项,以偏概全,“实施教育惩戒目的就是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表述错误,依据原文“惩戒……是学校维护正常校风校纪和管理的重要保障,……一定的惩戒权可以合法保障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可以维护教师的尊严,并且达到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的目的”可知,“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只是教育惩戒其中的一个目的,除此还有多重目的。

故选A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材料一的标题《两会代表委员建议: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可知,材料一重点阐述的是人大代表周洪

宇的建议——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据材料一第一段“惩戒……是学校维护正常校风校纪和管理的重要保障……可以……的目的”可概括,周洪宇教授明确了教育惩戒权的目的和意义。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提案指出,要明确教育惩戒权的具体内容和适应边界……它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教育惩戒的内容或形式,哪些不属于教育惩戒的范畴,教育惩戒权不能过度使用”可概括,周洪宇教授还指出了教育惩戒应该注意的事项。

依据材料二的标题《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教育惩戒权对孩子有正面作用》可知,材料二重点阐述的是家长对教育惩戒权的态度。依据材料二第一、二段“93%的家长均认为惩戒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长远的效果”以及“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相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可概括,家长大都认同惩戒对孩子的成长有作用。依据材料二第三段“在对孩子使用惩戒权前,应当优先选择言语教育。在言语教育无效时而且屡犯的情况下,可使用惩戒权。惩戒要适度,如果有效就继续,没效就和家长沟通,再寻求其他解决方法”可知,家长也提出了实施教育惩戒时应注意的一些方式方法。

依据材料三的标题《教育惩戒权,各国怎样做》可知,材料三重点阐述的是对于教育惩戒权,各国有什么样的做法。材料三的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对于教师惩戒权的一些规定和政策,据此可概括为材料三摘录了英、美、日三国有关“教育惩戒”的相关政策。

三则材料都肯定了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使教育工作更好地发展。并且都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如何更好的规范和实施。依据这些共通点,学生可从他国、学校、教师、家长、自身的角度,谈教育惩戒的意义和规范,也可谈一些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未来对实施教育惩戒的展望。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

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

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

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的红飘带(节选)

魏巍

……韩洞庭指着渡口,对丁纬吩咐说:“这里是佯动方向,你们就在这里架桥!”

正在这时,只听“轰隆”一声,一颗迫击炮弹落在附近,在雨雾里升起一团浓浓的蓝烟。接着又是一梭子哒哒哒的机枪声,茅屋旁边的一棵大树落下不少枝条来。

“敌人发现我们了!”韩洞庭说,“快分头干吧!”过了不大工夫,杨米贵就领着十几个战士,出没在

竹林里,砍竹子,捆竹子,背竹子,忙个不停。他们的身上湿漉漉的都是雪水。杨米贵真的像是造船司令似的不断提醒着人们一些注意事项,而且具有鲜明的原则性:“同志们!请注意,不要把公竹子砍光了!”

“什么公竹子?杨二郎,难道还有母竹子吗?”人们一片笑声。

“莫笑,莫笑,确实有公竹子、母竹子的!我小时候干过的。”杨米贵一本正经地说。

接着,他领着人们指看什么是公竹子,什么是母竹子,说:“我们把公竹子或者母竹子全砍了,这片竹林以后就不存在了,那么老百姓怎么办?就是土豪的。以后还要分给穷人嘛!”

“对,杨二郎说得有理!”人们纷纷说。

“所以,咱们要隔几棵砍一棵,留下公的,也要留下母的!”

人们砍下竹子,他又指导编竹筏,竹筏编成,他又喊:“不成,不成,船头上还要烤一烤,让它翘起来,不然阻力大,走不好。”

这样,到了中午时分,就编起了一只漂漂亮亮的翘着头的青青的竹筏。

当这只竹筏出现在韩洞庭、黄苏、金雨来的面前时,他们乐得眉开眼笑。他们这里桶捅,那里摸摸,然后对着造出最新产品的造船司令,看了又看,笑得很甜。韩洞庭转过头问金雨来:“过江的人准备好了吗?”

“早就准备好了。”金雨来说,“报名的不少,我先挑了八个,过不过得去,让他们先试一试。”

“这样好。”黄苏先肯定了,“把他们带来吧!”

不一时,七名战士由一名排长率领,跑步赶来。在他们面前站成一排。韩洞庭一看,来的人虽然武装整齐,可是八个人有四个穿便衣的,七长八短,还有一个穿长袍的,一个戴礼帽的,心中就有几分不悦。真是,还不如中央苏区的游击队整齐!但转念一想,出发两个多月了,天天走,没有得到一点补充,也只好如此。再看那八个人精神还好,在首长面前故意表现出执行艰巨任务满不在乎的神气,也就释然了。

“你们都识水性吗?黄苏问。

“他们都是赣江边长大的。”金雨来笑着说。

“我看这条江还没有赣江宽哩。”那个戴礼帽的显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

出于政治委员的责任感,黄苏望着大家严肃地说:“同志们的责任很重呵!如果我们过不去乌江……”

“这个我们知道!”

“请首长放心吧!”

人们纷纷说。

韩洞庭挥了挥手:“那就开始吧,我组织火力掩护你们。”

他们把竹筏抬到江边。韩洞庭和黄苏在坡坎后面隐蔽观察。此时山谷中依然云雾迷蒙,雨雪霏霏,北风挟着惊涛,发出动人心魄的咆哮声。

随着敌人的射击声,红军的马克沁重机枪,也以准确的点射封锁着对岸堡垒上的枪眼。那八个穿着杂

色服装的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把竹筏推到江水中,然后上了竹筏,用竹篙、木棒开始向江中划去。他们刚刚进入江流两三丈远,就被一个急浪卷了出来。那几个战士不得不再度跳下竹筏,将竹筏推入江流。韩洞庭不断地皱皱眉头。等到竹筏离岸有了一段距离,他的眉头才舒展开来。紧接着,竹筏一时被浪涛吞没,一时又吐露出来,两个指挥员的心,也是一上一下,正像惊涛中的竹筏一般。

竹筏渐渐进入中流。韩、苏二人的精神更加紧张起来。他们看见竹筏好像停滞不动,无力进入的样子。只见几个人站立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搏斗,竹筏才像疾箭一般地进入激流。

“不好,人落水了!”黄苏忽然惊叫了一声。

韩洞庭定睛一看,只见竹筏几乎直立起来,似乎被什么东西突然卡住似的一动不动,周围激起一堆雪白的浪花。他赶快举起望远镜细看,竹筏上光光地没有一个人影,只是附近有七八个时浮时沉的黑点。说话间,竹筏已经被激流冲向远处,而那几个黑点却仍在浪涛中沉浮。再看时,只是黑魆魆的波浪和霏霏的雨雪;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了。

“糟了!”黄苏颓然地说了一声。韩洞庭放下望远镜,看见政治委员拿望远镜的手在微微颤抖,红星军帽的帽檐下,都是汗水。自己的身上也觉得湿漉漉的,大约里里外外都湿透了。

“他们没有过得去。”金雨来从那边坡坎下跑过来,神色懊丧而又有几分羞愧。

韩洞庭和黄苏没有作声。

“竹筏还有,我们接着过吧!”金雨来以为团首长心中不悦,又说。

“不用,晚上再说。”韩洞庭望着政委。

黄苏点了点头,感情沉重地说:“派几个人到下游村庄里看看,看他们八个人还能不能回来……”

雪愈下愈大,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北风也更加峭厉。对面那四座尖尖的山峰已经消失在浓雾里。江面上混沌一片,乌江显得更加宽阔也更神秘莫测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描写了在枪炮声中,战士们轻松愉悦做竹筏的场景。这种反差是为了说明战士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氛围。

B. 杨米贵熟知竹子的公母,熟悉做竹筏的要点,看得出这是来自劳动群众的战士,也暗示红军源于群众,是人民的军队。

C. 小说结尾一段写乌江风雪,再次交代了红军渡江的恶劣环境,暗示了作战的艰难,也以乌江风雪象征革命事业的艰难。

D. 小说选取了红军长征路上,一个佯攻战役的场景,鲜活生动的人物,张弛交错的情节,惊险危急的场面,让人如临其境。

8. 结合原文,分析作品是如何表现几个渡江的红军战士形象的。

9. 故事描述了一段失败的渡江作战过程,分析其选材特点以及深层意蕴。

【答案】7. A 8. ①服饰描写:通过他们“穿七长八短的便衣。有穿长袍的,有戴礼帽的”,交代红军战士的艰苦条件。②神态、语言描写:精神还好,在首长面前故意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气,说“我看这条江还没有赣江宽哩……请首长放心吧!”等,描摹人物的语态,反映了战士们积极请战的心态,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动作描写:通过“几个战士再度跳下竹筏,将竹筏推入江流……只见几个人站立起来……”等动作描写,刻画了一群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形象。

9. ①选材特点:选文用小说的形式,还原了当年一段革命先烈艰苦作战的情境。小说选材视角独特。没有回避失败,使情节更加真实可信,文中蕴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更加动人心魄。②深层意蕴:虽然描写的是一段失败的渡江作战片段,但正因如此,才真实表现了当年革命形势的艰难,凸显出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暗示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这种反差是为了说明战士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氛围”分析错误,依据文章开篇“一颗迫击炮弹落在附近,在雨雾里升起一团浓浓的蓝烟。接着又是一梭子哒哒哒的机枪声……”可知战事极为激烈,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战士们奉命做竹筏渡江偷袭敌军,砍竹制阀的过程中“人们一片笑声”“他们乐得眉开眼笑”“看了又看,笑得很甜”,战士们的乐观状态,并不是因为习惯了激烈的战斗氛围,恰恰是他们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因此“说明战士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氛围”说法错误。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察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主要通过一些次要人物、环境的烘托。

依据原文“八个人有四个穿便衣的,七长八短,还有一个穿长袍的,一个戴礼帽的”可知,小说对渡江战士的服饰做了重点描写,战士中还有穿着便衣的,七长八短,可以看出当时红军战士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依据原文“那八个人精神还好,在首长面前故意表现出执行艰巨任务满不在乎的神气”“那个戴礼帽的显出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气”“我看这条江还没有赣江宽哩”可知,小说对战士们的神态和语言着重刻画,这种艰苦环境下战士们良好的、积极的、不怕困难危险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

雄形象。依据原文“那八个穿着杂色服装的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把竹筏推到江水中,然后上了竹筏,用竹篙、木棒开始向江中划去……再度跳下竹筏,将竹筏推入江流”“只见几个人站立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搏斗,竹筏才像疾箭一般地进入激流”可知,小说对八个渡江战士渡江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具体,他们精神抖擞、遇到困难也想办法解决,去完成任务,体现了这些渡江战士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具体考察小说选材的特点和探究小说意蕴。小说选材的特点一般从以下角度考虑:视角独到、以小见大、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引用神话传说或诗句等。探究小说深刻意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深刻意蕴、写作目的、个性化解读。

小说选材有真实感,小说选取了红军长征路上一个渡江偷袭、佯攻战役的场景,“只听“轰隆”一声,一颗迫击炮弹落在附近,在雨雾里升起一团浓浓的蓝烟。接着又是一梭子哒哒哒的机枪声,茅屋旁边的一棵大树落下不少枝条来”“竹筏一时被浪涛吞没,一时又吐露出来”等多处细致生动的画面感,真实还原了当年一段革命先烈艰苦作战的情境。小说选材视角很独特,选取了渡江偷袭这一具体典型的作战场景,“竹筏已经被激流冲向远处,而那几个黑点却仍在浪涛中沉浮……”真实反映了作战的危险,“他们没有过得去”,没有回避失败的结果,正是这样真实的情节,更能让读者从这些战士身上感悟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小说描写了一段失败的渡江作战片段,“一颗迫击炮弹落在附近,在雨雾里升起一团浓浓的蓝烟。接着又是一梭子哒哒哒的机枪声”“敌人发现我们了”可以看出战事的危急,在这样紧急危险的环境中,战士们砍竹子做竹筏,“身上湿漉漉的都是雪水”,八名战士在这样艰难危险的形势下去完成渡江任务,每个人却都“精神还好……表现出执行艰巨任务满不在乎的神气”,在渡江过程中,战士们“精神抖擞”“一时被浪涛吞没,一时又吐露出来”“紧张的搏斗”“几个黑点却仍在浪涛中沉浮”,真实的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最后渡江失败,更凸显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暗示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嵩之,字子由,庆元府鄞人,嘉定十三年进士。绍定元年,以经理屯田,襄阳积谷六十八万,加其

官,权知枣阳军。三年,枣阳屯田成,转两官。以明堂恩,封鄞县男,赐食邑

..侍郎。端平

..。六年,迁刑部

元年破蔡灭金献俘上露布降诏奖谕进封子加食邑移书庙堂乞经理三边不合乞祠归侍手诏勉留之会出师,嵩之力陈非计,疏为六条上之。诏令嵩之筹画粮饷。嵩之奏言:荆襄连年水潦饥馑之患,极力振救,尚不聊生,征调既繁,夫岂堪命?事关根本,谨而审之,与二三大臣深计而熟图之。丞相郑清之以书言勿为异同,嵩之力求去,不允。师溃,帝始悔不用嵩之言,召见,权刑部尚书。汉阳受攻,嵩之帅师发江陵,奏诛张可大,窜卢普、李士达,以其弃城也。入觐,拜参知政事,加食邑。改都督江、淮、京、湖、四川军马。复信阳,以督府米拯淮民之饥。六月,复襄阳,自是边境多以捷闻,降诏奖谕。嘉熙四年,乞祠,趣召奏事,转三官,依前右丞相兼枢密使,眷顾特隆,赐赍无虚日。久旱,乞解机政。地震,屡疏乞罢免,皆不

许。淳祜

..四年九月,史嵩之父忧。上私见徐元杰曰:“史嵩之起复如何?”奏云:“陛下以为如何?”曰:“从权尔。”奏云:“此命出于陛下之心乎?出于大臣之心乎?”曰:“朕自当优容之,但边事亦罕有熟者,

史嵩之久在边间,是以夺情

..。”自后,嵩之为公论所不容,居闲十有三年。宝祜五年八月癸巳卒,遗表上,帝辍朝,赠少师,进封鲁国公,谥庄肃。荐士三十有二人,其后董槐、吴潜皆号贤相。

(节选自《宋书》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平元年破蔡/灭金献俘/上露布/降诏奖谕/进封/子加食邑/移书庙堂/乞经理三边/不合/丐祠归侍/手诏勉留之/

B. 端平元年/破蔡灭金/献俘/上露布降诏奖谕/进封子/加食邑/移书/庙堂乞经理三边/不合/丐

祠归侍/手诏勉留之/

C. 端平元年/破蔡灭金/献俘上露布/降诏奖谕/进封子/加食邑/移书庙堂/乞经理/三边不合丐祠

归侍/手诏勉留之/

D. 端平元年/破蔡灭金/献俘上露布/降诏奖谕/进封子/加食邑/移书庙堂/乞经理三边/不合/丐

祠归侍/手诏勉留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邑,中国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其租税供其衣食,故称为食邑。

B. 刑部,中国汉代以后“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刑罚的部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机构。

C. 淳祐;宋理宗赵昀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夺情,在官员“丁忧”期间,朝廷征召大臣出来任职,以素服治事,称“夺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嵩之有治事之能。入仕后在屯田事上屡立功劳,得到朝廷封赏。担任督府时,收复失地,拯救饥民,绥靖边境,卓有成效。

B. 史嵩之惜民力物力。朝廷准备从荆襄一带征调民力物资用于兵备的

时候,他认为荆襄一带连年饥荒,民力不堪使用,希望朝廷谨慎。

C. 史嵩之受皇帝器重。他历官刑部尚书、知政事、江淮等府督府,被皇帝信任有加,多受赍赏,一生仕途顺达,死后也有哀荣。

D. 史嵩之能为国荐才。他在为官期间,为朝廷推荐人才三十多人,其中董槐、吴潜官至相位,且官声极好,后来被誉为贤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出师,嵩之力陈非计,疏为六条上之。诏令嵩之筹画粮饷。

(2)丞相郑清之以书言勿为异同,嵩之力求去,不允。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赶上朝廷准备发兵,史嵩之极力陈说,认为发兵不是正确的谋划,并上疏六条意见。(朝廷)下诏命令史嵩之为大军筹划粮饷。

(2)丞相郑清之用书信方式规劝他不要再提反对意见,史嵩之(看是这样就)极力请求辞官,不被允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画线句子中,“进封子”为动宾结构,“子”为所封爵位,不应断开,故可排除A 项;再比较B 、C 、D 三项,“降诏奖谕”的主语为皇帝,与前句主语史嵩之不同,所以应在“降诏奖谕”前断句,排除B 项。再比较C 、D 两项,“经理三边”是动宾结构,“署理三边”,所以应在“三边”后断句,排除C 项。

译文:端平元年,攻破蔡州,剿灭金国,向朝廷献俘并呈上报捷文书,朝延降旨予以奖励,加封他的儿子,增加他的食邑。史嵩之给朝廷上书,请求去署理三边,没有被批准,请求辞官回乡侍守宗祠,皇帝亲手书写诏书勉励挽留他。

故选D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

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刑部,中国汉代以后‘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刑罚的部门”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是由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故一般认为该制始创于隋朝。所以“刑部是中国汉代以后‘三省六部’的部门”说法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一生仕途顺达”与原文不符,从原文“嵩之为公论所不容,居闲十有三年”可知,史嵩之仕途也遭遇不顺,不是一生顺达。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会”,正赶上;“疏”,上疏;“筹画”,筹划。

(2)“以书”,用书信;“去”,辞官;“允”,被允准。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译文:

史嵩之,字子由,是庆元府鄞地人,嘉定十三年考中进士。绍定元年,因为负责管理屯田事宜,在襄阳囤积粮食六十八万石,被提升官职,临时代理枣阳军。绍定三年,在枣阳负责的屯田事宜完成后,又升转两官。因为受朝廷恩赏,被封鄞县县男的爵位,赏赐食邑。绍定六年,升任刑部侍郎。端平元年,攻破蔡州,剿灭金国,向朝廷献俘并呈上报捷文书,朝延降旨予以奖励,加封他的儿子,增加他的食邑。史嵩之给朝廷上书,请求去署理三边,没有被批准,请求辞官回乡侍守宗祠,皇帝亲手书写诏书勉励挽留他。赶上朝廷准备发兵,史嵩之极力陈说,认为发兵不是正确的谋划,并上疏六条意见。(朝延)下诏命令史嵩之为大军筹划粮饷。史嵩之上奏说:荆襄一带连年造遇水患饥馑,虽然已经极力赈灾救助,百姓们还是不能赖以维持生计,而且国家在这里征调又多,怎么还能再承受这样的命令呢?这件出兵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应该小心中谨慎对待它,(望皇上)和几位重臣深思熟虑,谨慎谋划它啊。丞相郑清之用书信方式规劝他不要再提反对意见,史嵩之(看是这样就)极力请求辞官,不被允准,(果然)大军溃败,理宗开始后悔没有采用史嵩之的意见,召见史嵩之,让他兼任刑部尚书。汉阳受到攻击,史嵩之率领军队兵发江陵,上奏请旨诛杀张可大,流放卢普,李士达,因为他们弃城而逃。史嵩之入朝觐见皇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增加食邑。改任总督江、淮、京、湖、四川军马。收复信阳,用督府的米来解救淮地百姓的饥馑。六月,收复襄阳,从此,边境捷报频传,朝廷降语奖赞谕。南熙四年,史嵩之请求辞职回家看守宗祠,朝延却急招他进京奏事,转升三官,依前例担任右相兼任枢密使,理宗对他愈发眷顾,赏赐没有停歇的时候。因天气长时间干旱,史嵩之请求朝廷解除自己的职务,又地震,屡次上书请求罢免自己,都不被准许。淳祜四年九月,史嵩之父亲去世。理宗私下里召见徐元杰,问他:“如果让史嵩之回来复职怎么样?”徐元本说:“陛下您以为如何呢?”理宗说:“事出有急采用权宜之计罢了。”徐元杰问:“这个想法是出于陛下的心意呢,还是出于大臣们的想法呢?”理宗说:“我本应当宽待他(计他在家尽孝),但是朝延官员中,对边事很少有熟悉的人,只有史嵩之长时间在边境任职,因此才想让他回来复职。”自此以后,史嵩之不被公论接受,罢职闲居了十三年。宝祜五年八月癸巳日,病逝,遗表呈上后,皇帝停止上朝以示哀悼,追赠史嵩之为少师,进封鲁国公,赏赐谥号为“庄肃”。史嵩之生前曾经推荐士子三十二人,后来,其中的董槐、吴潜都号称贤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②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元锡均为作者旧友。②韦应物在滁州任职,是年,朱泚叛乱,唐德宗仓皇逃出长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即景生情,看花开花落,引起对时光流逝和好友离别的感叹。

B. 诗歌颔联中,诗人危苦孤寂、春夜难眠的原因是担忧个人的前途。

C. “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诗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

D. 全诗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15. 请赏析本诗的尾联。

【答案】14. B 15. ①尾联以感激李儋问候和企盼他来访作结。②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③结构上,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能力。涉及内容有: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诗句在诗中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具体细致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内涵。

B项,“原因是担忧个人的前途”理解错误。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选项把作者孤寂、春夜难眠的原因归结为担忧个人的前途,理解偏颇。

故选B。

【15题详解】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从内容上看,尾联是说“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这样进退两难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从情感角度看,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篇抒发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写出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从结构角度看,首联“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写出两人分别,尾联“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盼望和友人团聚,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沧海》中曹操看着海边景色,触景生情,豪情壮志溢满胸膛,在结尾表达情绪逐渐高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应邀为自居易演奏完毕后,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她整理琵琶、衣饰,然后自述身世,从而引起作者共鸣。

(3)苏轼《赤壁赋》中开篇交代人物、地点、事件的一句是“_______”;结尾写苏轼与客人们醉态的一句是“________”。

【答案】(1). 幸甚至哉(2). 歌以咏志(3). 沉吟放拨插弦中(4). 整顿衣裳起敛容(5).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6). 相与枕藉乎舟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豪情壮志”“情绪逐渐高涨”是提示;(2)“整理琵琶、衣饰”是提示,同时注意“敛”的书写;(3)“人物、地点、事件”“醉态”是提示,同时注意“藉”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与水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清幽殊绝的,被誉为“秀丽天成”。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似乎一条银色的玉带,两岸绾接起山峦、田野和村落,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幅山水画卷。的风光形胜,丰盈飘逸的诗画情韵,让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使人地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的窗口望出去,

晨光熹微,笼罩着高低起伏的一片绿野。这家乡村旅店,是由村民的三间相邻而独立的房子改建而成,取其谐音,起名“山涧房”。店名看似随意,却委实有匠心寄寓:山,是背倚一脉青翠连绵的山峦;涧,是下临一道波光粼粼的溪流。

( )。草尖上的露珠被脚步震落,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

沉浸在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会不会不经意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长三角最具投资潜力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一顶顶桂冠,熠熠闪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韵钟灵毓秀义不容辞淳朴

B.韵致钟灵毓秀义无反顾质朴

C. 风韵鸾翔凤集义无反顾淳朴

D. 韵致鸾翔凤集义不容辞质朴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两岸绾接起山峦、田野和村落,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幅山水美图。

B. 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两岸绾接起山峦、田野和村落,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幅山水画卷。

C. 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幅山水美图。

D. 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幅山水画卷。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门走下多级石阶,踩着宽窄不一石板砌成的小径,一直走进田野深处

B. 踩着宽窄不一石板砌成的小径,推门走下多级石阶,一直走进田野深处

C. 推门走下多级石阶,踩着宽窄不一石板砌成的小径,一直走出田野深处

D. 所以,推门走下多级石阶,踩着宽窄不一石板砌成的小径,一直走出田野深处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

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韵致:风度韵味,情致。风韵:风度神韵,多用于指女子;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根据原文“山与水的交融,营造出……”可知,这里是说山水,所以用“韵致”。

钟灵毓秀: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鸾翔凤集:比喻优秀的人才汇聚到一起。根据原文“风光形胜”可知,这里说风光,所以用“钟灵毓秀”。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能退缩回头。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根据原文“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可知,这里是说人们萌发勇往向前、享受山水风光的情感,所以用“义无反顾”。质朴:朴实;不矫饰。淳朴:诚实朴素。根据原文“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可知,这里形容历史人文氛围,所以用“质朴”。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A 项,“两岸绾接起……”偷换主语,前句主语是“富春江”,语句是描写富春江美景,主语应保持一致性,“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幅山水美图”中“美不胜收”和“美图”重复,所以该项错误。

B项,“两岸绾接起……”偷换主语,前句主语是“富春江”,语句是描写富春江美景,主语应保持一致性,所以该项错误。

C项,“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巨幅山水美图”中“美不胜收”和“美图”重复,该项错误。

D项,该项正确。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从句子前后关系上考虑,前后两句话无因果关系,所以排除D项。从先后逻辑事理关系上看,“推门走下多级石阶”和“踩着宽窄不一石板砌成的小径”存在先后,不可颠倒,所以排除B项。结合后文“草尖上……金黄色的野花……三五成群的母鸡……水塘旁有水鸟梳……”这些典型田野风光可知,是“走进田野深处”而不是“走出田野深处”,所以排除C项。

故选A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

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针对空气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问题,专家介绍说,__________,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________。所以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现在各地温度都还很低,_______。

【答案】(1). ①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2). ②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3). ③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保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前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

第一空:依据前文“空气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可知,文段谈论的话题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途径;依据后文“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可知,后文与前文构成了转折,所以可推测出前一句是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此空可填: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第二空:依据前文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讲”可知,后文内容与前文提到的“新型冠状病毒”“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有关,所以此空可填: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

第三空:依据前文“提醒大家,现在各地温度都还很低”可知,后文内容是因为温度低,对大家的提醒,所以可填: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保暖。

【点睛】补写属于考查句子连贯的一种题型,考生在答题时,先要整体阅读,弄清文段结构(或总分,或层进,或平列,或对比等等),把握大意,分辨补写题型;答题时,要“瞻前顾后”,做到前后勾连。总的原则是注意前后照应,保持叙述角度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做到语气连贯通顺,符合语段内在逻辑联系。考生补写出来的句子只要意思相近也就行了,评卷标准切不可刻舟求剑、强求答案千篇一律;如若那样,就限制了思维发展。

21.请认真分析下面例句①的特点,将②句后半部分补充完整。要求语言通顺,语意合理,不超过50个字。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说通过读书做好学问,需要刻苦勤奋。但很残酷的是,只知道刻苦勤奋不一定能成功,成功还需要一定的天赋、得当的方法、合适的机缘等等。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说不论前路多么曲折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就能绝处逢生。但现实中,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