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_呐喊_彷徨_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试论_呐喊_彷徨_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试论_呐喊_彷徨_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试论_呐喊_彷徨_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第27卷第4期咸宁学院学报Vo.l27,No.4 2007年8月Journa l of X iann ing College Aug.2007文章编号:1006-5342(2007)04-0082-04

试论5呐喊6、5彷徨6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陈玲

(咸宁学院学工处,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五四0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5呐喊6、5彷徨6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0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关键词:鲁迅;5呐喊6;5彷徨6;知识分子形象

中图分类号:I210.97文献标识码:A

(一)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5狂人日记6中的/狂人0和5长明灯6中的/疯子0。

/狂人0和/疯子0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0特点的艺术形象。5狂人日记6中的/狂人0,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另一方面,/狂人0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0。两种层次的艺术形象在/吃人0这一核心点上互相扭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艺术叠影,将/病狂0和/清醒0统一起来。尽管前者也有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意蕴,而后者的形象内涵博大,更具有概括性。它抓住社会本质,应和时代脉搏,实现了作家的审美目标。

出现于大革命风暴前夜的/疯子0,无疑是/狂人0形象的发展。/疯子0表面疯疯癫癫,其实是思想敏锐,性格机拗的巨人,他执意要吹熄那盏象征封建统治的/长明灯0。/疯子0的行为引起了/吉光屯0旧制度维护者们的恐慌,一起把他关了起来,但不屈的/疯子0反抗着,高喊/我放火0,并且/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象要寻火种0,含蓄的双层建构,表现出一位为寻求摧毁旧统治的/火种0而不惜英勇献身的改革者形象。

(二)注目于心灵净化的反省者形象)))5一件小事6中的/我0和5兄弟6中的张沛君。

/五四0知识分子觉醒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反思意识的增强。从人力车夫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自觉救助老妇的高尚行为中,/我0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在劳动者崇高人格映照之下体现出自己人格的渺小。这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反省,是对几千年来一直盘踞在知识分子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0的封建意识的强烈冲击,标志着/五四0知识分子自我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化。

张沛君在公益局同僚中,向有兄弟和睦的美名。当他得知兄弟靖甫可能传染上/猩红热0时,来不及请假,便心急火燎地赶回家,连夜为兄弟延医诊病,百般殷切。他因此博得同僚们/兄弟恰恰0的赞扬声。当他疲惫不堪地陶醉于自我满足的境界时,小说通过他自身的潜意识梦境,揭示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私和虚伪。他之所以特别关注兄弟是否得传染病,是因为担心日后两个幼小的侄儿的抚养和教育问题。这个形象给人的启示是:先进知识分子要涤除旧意识的污垢,形成全新的道德观,仍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三)有敏锐批判力的社会不平者形象一一5头发的故事6中的N先生和5瑞午节6中的方玄绰。

性格有点乖张又好于发牢骚议论的N先生,其实是一位极有见地的社会改革的关切者。他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视察,揭示社会改革中的某些症结。如他从/双十节0人们懒洋洋地挂国旗和忘收国旗的现象中看出,/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0。特别是他列举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为头发而吃苦的种种事例,揭示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的某种规律及其弊端,告诫人们,改革如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改变上,空招致许多无谓的痛苦和牺牲;改变也不应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希望0上而脱离社会的现状和群众的思想实际。其议论警策而发人深省。

一向孤傲清高的教员方玄绰近来用/差不多说0表示他的/新感慨0、/新不平0。在他看来,/学生出身的官僚0同/老官僚0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易地则皆然0。因此用/差不多说0对照正在/索薪0中的某些人的嘴脸,能洞穿他们的灵魂,而用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行为,也照见了自己可憎的面目。

*收稿日期:2006-12-10

(四)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形象)))5孔乙己6中的孔乙己和5白兴6中的陈士成。

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0,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孔乙己被封建意识腐蚀,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觉悟。不思振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鲁迅虽寄以无限的同情和哀怜,但不得不把他作为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挞。

陈士成则是另一个孔乙己式的人物。他适应封建制度的需要,拼命追求功名利禄,梦想在科举的阶梯上/一径联捷上去0。他参加第十六回县考又名落孙山,便由彻底绝望而致疯狂,终于在白亮亮的月光的引诱下淹死在万流湖中。鲁迅没有给他/大器晚成0的结局,表明鲁迅对吃人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深刻把握。

(五)封建主义卫道者形象)))5肥皂6中的四铭和5高老夫子6中的高老夫子。

四铭是地地道道的流氓型封建孽种,骨子里浸透着封建意识。他憎恶和仇视社会上任何一点改革,即使那些改革并不触动旧制度的根本。他从/学堂0骂到/社会0,从/解放0/自由0骂到/妇女剪发0。他表面道貌岸然,内骨子里却卑鄙无耻。一面大骂/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0,一面却在一个十八九岁的讨饭姑娘面前止步不前,无耻地围着看热闹,回到家里津津有味地学着流氓的话,引起了太太的大发雷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家伙,竟办起什么/移风文社0,大谈什么/换颓风0、/存国粹0。鲁迅用他幽默而犀利的笔触,无情地剥去他那卫道的画皮。

高老夫子本来就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0的黄三是一路货,居然在报上发表一篇卫道的文章,而被贤良女校长捧为/学者0,聘任他为该校历史教员。可是,当这个不学无术的流氓文人经过好一番修饰打扮登上讲台信口雌黄时,却出尽洋相,狼狈不堪。在女学生们的蔑视和耻笑下,无影无踪地溜出校门。最后,只好又回到黄三一伙的牌桌上去鬼混。

(六)消尽锐气的觉沦者形象)))5在酒楼上6的吕纬甫。

昌纬甫出现在酒楼上完全是一副凄楚落魄的样子,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脸,衰瘦、沉静、颓唐。可是,十年前他却是一个热情的,充满理想的/敏捷精悍0的/改革家0,冷酷的现实磨尽了他的锐气使他行动迂缓,反应迟钝,对生活采取/敷敷衍衍0、/模模胡胡0的态度。吕纬甫被黑暗社会击败了,再也不能奋起。

(七)消极自我的孤独者形象)))5孤独者6中的魏连殳。

魏连殳自小饱受世态炎凉之苦,因叛逆的性格被人视为/异类0,留学回来更被看成/吃洋饭0的新党。但他蔑视世俗,笑傲黑间,终于招致匿名的攻击和报上的流言,被迫失业,最后/穷得连买邮票的钱也没有0。为了寻求报复,他决计/反其道而行之0,/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0,做了杜师长的顾问。于是,客厅上终日宾客盈门,不断有/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冷眼和事业心,,0但他在精神上却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悲愤之余,他玩世不恭,挥霍自我,最后死于肺病。冷酷的现实迫使一位孤傲杰后的战士折断了傲内,抛售了清高,走向了消极报复的歧途。

(八)有新思想的梦幻者形象)))5幸福的家庭6中的/青年作家0。

一心追求/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的0/真艺术0的/青年作家0,正在空中楼阁般地构思他的小说5幸福的家庭6,却不断受到柴米蔬菜操劳奔波的妻子的打搅,始终难以连贯地思维。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将仅仅写了标题的稿纸,用来揩了啼哭中的女儿的眼泪和鼻涕。生活在穷困中,却想做超沉实的美梦。他只是一个辗转于生活重压下的可怜的知识分子,写小说实在是为了/捞得几文稿费维持生活0罢了。

(九)从痛苦中惊醒的探索者形象)))5伤逝6中的涓生。

涓生和子君在/五四0时代精神的激荡下觉醒,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获得了自由婚姻的权利。他们在结合之后,由于共同的愿望只是为了爱,而把更高的人生目标忘了,以至于子君陷于平庸琐细的生活中,涓生也感到空虚。一旦遇到社会和经济的压迫,便缺乏奋翅的动力去同环境作斗争。子君终于不得不回到父亲那里去了,在/赛过冰霜的冷眼0中抑郁死去。而涓生则怀着无限的悲痛和悔恨,悼念亡妻,剖析自我,承受罪责。但涓生并没有沉浸悲痛而一蹶不振,而是决心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去追求新的人生目标,探寻新的出路:/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0 5呐喊65彷徨6中的知识分子远不止于上述十四位,在别的小说中还有不少,如5阿Q正传6中的假洋鬼子,5祝福6中的/我0和鲁四爷,5药6中的夏瑜等等。但他们在作品中处于次要位置,虽然由于鲁迅的大手笔,着墨不多而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但毕竟不及上述形象倾注了鲁迅全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经验,性格内涵丰富而有立体感。再则,上述十四人九种类型也是可代表和包孕其他知识分子。譬如夏瑜可归入/叛逆者、革新者0行列;5祝福6中的/我0,因其对现实不满又迷茫无力而不妨归属/不平者0;假洋鬼子性格中/崇洋0是假,依附封建统治者是真,和鲁四老爷同属于/卫道者0。

众所周知,鲁迅以写作先后顺序编排他的小说,表面看来,好象并没有一个预先规划的形象系列。但当我们集中观照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时,实难排除鲁迅曾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现状和地位作过全方位,多侧面梳理和思考的可能性。这样一个整体性的系列形象链,给我们提供的艺术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时代的主旋律)))彻底反对封建主义,是系列形象的核心内容

鲁迅从来看重小说艺术的社会功能,深刻地解剖现实,

83

第4期陈玲试论5呐喊6、5彷徨6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表现人生,不懈地揭发国民性病根,启示人民群众的觉悟和探寻社会改革的出路。而这一切又都服务于时代的需要,着眼于思想意识的艺术表现,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就是围绕着/五四0时代的主潮)))彻底反对封建主义而展开的。各类知识分子的全部人生价值,都在如何对待封建主义这块试金石上得到有力的检验。在封建主义面前,是坚决彻底的反叛和革新,还是死心蹋地的维护和守旧;是匍匐在它的脚下,任其宰割吞啮,还是洗心革面,用新思想,新道德重塑一个新的自我;是敏锐而清醒地批判抨击,还是任黑暗肆虐,自己则耽于无聊的沉沦,或苦涩的梦幻;而对失败和挫折,是愤怒,作无谓的牺牲,还是坚韧地从痛苦中奋起,继续探寻新的人生道路:/五四0知识分子面临的这些严峻的人生抉择,既是历史的真实,也是鲁迅艺术创作契机和思想核心。

在诸多形象的艺术表现中,鲁迅有着鲜明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又是从艺术形象的生动而深刻的描绘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由历史的指示,凡在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知识者的任务0,/狂人0和/疯子0最先觉悟,最先表现出的勇气和战斗的姿态,在向封建主义勇猛宣战的同时,也正视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他们是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价值的强有力的体现者,因而也自然成了整个知识分子形象系列链中的领袖和轴心。/反省者0、/不平者0、/沉沦者0、/孤独者0、/梦幻者0们都或多或少地同他们有过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和价值取向的认同。

/卫道者0由于中封建毒素太深,同旧传统十分和谐协调,而对新思想,新事物本能地敌视和格格不入,说不上同/叛逆者0有什么精神上的联系,价值取向也正相反,但作为/叛逆者0的对立面,在系列形象的向心结构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殉葬者0是鲁迅站在时代制高点上俯视知识分子人生的独特一瞥。它所展现的封建意识/软刀子杀人0的血淋淋图景,特别具有震撼性。那种可怜的奴化性格,冷漠麻木的心态,不求进取的思维定势,习惯心理,以及情感冰寂,个性泯灭的非人状态,令人为之颤粟和心悸。唯其有了这样的艺术类型,才显出反对封建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反衬出先觉者们性格的可贵。/殉葬者0形象在系列形象的向心结构中,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系列形象还明显地体现了历史阶段的特点。/五四0高潮时期鲁迅注意的重心在于反封建,这形成了5呐喊6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总特点。/五四0退潮时期随着反封建的深入,鲁迅关注的重心转移到知识分子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继续前进的问题上,便形成了5彷徨6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总特点。/五四0高潮过后,反封建战线发生分化,知识分子思想大裂变。复古派乘机而起,掀起一股封建主义回潮的势头。/卫道者0正是封建复古派的形象写照。知识分子中的激进者则走向彻底粉碎封建体制的行动行列。/疯子0形象便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叛逆者,革新者的精神而貌。但多数知识分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危机和种种心理病态。/沉沦者0、/孤独者0、/梦幻者0及/探索者0,正是这一时期处在歧途上的知识分子多样心态的艺术概括,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在反封建中的深切焦虑和殷切期望。

(二)清醒的现实精神)))/历史中间物0意识,是系列形象的内在精神特质

鲁迅受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只是一个中间桥梁。鲁迅说:/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0在鲁迅看来,现实社会的人们无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而表现出种种愚昧可笑的缺点。作家的任务是把它剔发出来,/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们血和肉来0。鲁迅以这种清醒的现实精神,将/中间物0意识同批判封建主义的毒素结合起来,毫不留情地把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其害的/因袭重担0如实写出。/殉葬者0固然是被传统的精神十字架所压倒并毁灭,成为传统的受害者的典型,而/卫道者0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因为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而到了不辨香臭,颠倒黑白的程度,表现出特别可鄙可耻的文化性格,成了知识分子中的败类,时代的绊脚石。其他诸如/不平者0脾性乖张,孤傲清高和自私,/沉沦者0颓序倒退,/孤独者0玩世不恭和自我,/梦幻者0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探索者0惶惑和悲伤等等,也无不表现出/历史中间物0意识的局限。

知识分子能否正视自己/历史中间物0的现状,是采取自沉反省,努力清洗污迹还是麻木不仁,醉生梦死,这是衡量知识于进步程度的一把标尺。叛逆的/狂人0在揭露抨击封建主义/吃人0本质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吃人0环链中的一环:/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0。/反省者0则使这种自觉精神更加深化。/我0以劳动者的思想品德为坐标,洗刷灵魂的污垢,再造自我的要求,达到了难能可贵的时代高度。张沛君下意识地反照,检视自己灵魂的污垢,/探索者0涓生沉痛虔诚地忏悔,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要求超越自我的自觉。

/历史中间物0意识既是作家用来正视现实,观照形象的精神物质,也是作家自己体验生命意志的思想武器。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0/自己却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灵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闷气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随便,时而很峻急0/对于自己的坏脾气时时痛心,想竭力的改进一下0,鲁迅从自身命运的深切体验和剖析中理解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认识思想和现实,顺境和逆境,以及病况恶美丑的交炽的情感世界。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渗透着这种建立在/解剖自己0和/解剖他人0相交融基础上的深刻的内省精神和现实精神,也渗透着向/古老的鬼魂0、/坏脾气0、/因袭重担0搏击的深沉性,以及民主和封建两大意识形象的根须深深地扎进坚实的土壤,而从根本上克服了创作中令人厌烦的那种/完美病0和/贫血症0,避免陷进/春怨秋愁0、/杯水风0的泥淖,达到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深刻性相统一的高度。

(三)多样的审美效应)))内宇宙的深层艺术把握,是

84咸宁学院学报第27卷

系列形象的美感特色。

鲁迅在塑造农民形象时,多采用由外而内的白描透视法,即通过人物的肖像、表情、对话和行为动作揭示人物的心灵。这显然是由旧中国农民长期的物质贫困,未能受教育又被传统意识窒息所造成的精神茫漠,思维质直,语言朴讷,内心世界不丰富的特点决定的。然而鲁迅描写知识分子时,则针对他们敏感的心灵、丰富的内心活动等特点,而主要采取了内心独白,意识流动,甚至梦境,幻觉变态心理等手法直接切入人物内宇宙,展示动荡不宁的种种心态,并在写实基础上较多地融进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因素,显示/灵魂的深0和异采纷呈的美感特色。

/狂人0以他特有的感觉,闪念、思维三集、联想破裂的感知错幻等意识流动的思维方式,展现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心态;又依靠/吃人0为统摄的大量有序排列的象征性意象信息的组合,暗示出一个更为深广的象征世界,以及一个精神、智慧、意志者十分超拔的战士形象。这种向人物意识深层不断掘进的艺术表现,使狂人形象既洋溢迷幻朦胧的美,又具有博大深邃的崇高美。/疯子0形象则以/予及汝曷丧0的破坏精神和炽烈心态显示悲壮的崇高美。/反省者0以展示灵魂内省、心灵净化、精神超越、新我重构等内面世界的震颤而获得蕴藉的崇高美。/不平者0又以洞穿事物隐蔽本质的怪异言论和古怪脾性给人以诡谲的美和发人深省的理趣美。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描写知识分子命运的曲折中区分出悲剧的、喜剧的和悲喜交融的美感类型。

/沉沦者0、/孤独者0、/探索者0都展现了/梦醒了无路可走0的悲剧人生,但显示的方式、途径及侧重面又各有不同。/沉沦者0以酒楼为依托,通过他自己沉静、凄苦、絮絮叨叨的陈述,显示一个折断了奋飞翅膀,褪却了生命光泽的失败者的灵魂,软弱,无聊,迷茫和凄楚。/几株老梅斗雪开着满树繁花0的景色描写,有力地渲染和反衬出他灵魂的麻木和沉淀,生命的枯萎和凋零,同时给人以/病树前头万木春0似的沉郁的悲剧美。/孤独者0在/我0的感觉屏幕上影视一个从无望的挣扎走向绝望的孤注一掷的人生,他违心的变态行为,同他天性中的那分正义的灵气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他不得不默默地吞咽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深深地陷入善与恶、生与死、利与失败的矛盾痛苦中。这种作茧自缚又无从诉说的苦,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悲哀。他那孤独而空虚的灵魂如同深夜旷野里一匹受伤的狼在长嗥,/惨伤里夹着愤怒和悲哀0,给人以野性的,苍凉的悲剧美的感受。/探索者0则以沉浸在无穷痛苦中的长篇内心独白,倾诉他那充满血泪的人生,倾诉他交织着美与丑、爱与恨、悲与苦、理与情的内心复杂矛盾而表现出另一种痛苦的人生体验。但他终于从悲痛中挣扎出来又奋起了,走向又一个茫茫人生路,这个形象洋溢诗意化的沉郁而感伤的悲剧美的艺术氛围。

/卫道者0属喜剧化的美感类型。他们那本来被假丑恶充塞的灵魂,却偏要涂上一层圣洁庄严的油彩,他们伪装成正义的代表,道德的化身,因而陷入深深的荒廖。但他们很快便露出了原形,成为虚妄、愚蠢、滑稽的笑料。

/殉葬者0、/梦幻者0的人生并不是单纯和笑剧,可说是喜剧性的社会悲剧。主人公既滑稽可笑,又可怜可悲。孔乙己形象给人以悲喜交融的美感,不仅因为他身上同时存在/诚0与/迂0两种相反的性格元素,而主要的还在于他那主客相悖的自我意识的荒谬性,身处悲惨的境地而不自觉,甚至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悲惨,始终不肯脱下在他看来象征高贵的长衫:夸耀/茴0字的四种写法;辩解/窃书不算偷0。这种发生在深层意识中的主客悖逆,是特别令人啼笑皆非的。

如果说,在孔乙己形象塑造上,作家主要还是采用由外而内透视、白描、写实的话,那么,对/梦幻者0却是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作浪漫主义式的写实。/青年作家0的小说构思一开始便陷入/现实和幻想0之间不可调和的境地,诺大一个中国,何处能容得下这个/幸福家庭0呢?接着便是不断从作家潜意识层涌上来的显表意识流:川流不息地运到床底下的劈柴的/桠桠叉叉0,老婆同小贩讨价还价/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0的阿拉伯数字,书架旁/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的白菜堆0,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以及/凭经验是主妇手掌打在三岁女儿头上0,并随之而来的逐渐高了起来的/呜咽声0等等。这使得美好构思成了非驴非马,又哪里有什么/幸福0可言呢?这种发生在深层意识中的/主客相悖0的自我荒谬性,导致主人公既滑稽又可悲的境地,给人以蒙上幻象色调的悲喜交融的美。

总之,鲁迅在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尤为注重/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0,把人物内面世界作为表现的对象和审美的对象,较多地发掘人物性格深层结构中的矛盾内容和矛盾运动,如感觉和幻觉,不安和动荡,彷徨和拼搏,冲突和转化,显意识和潜意识流动等等,把知识分子心灵世界中的性格元素之间复杂多变的组合图景,以及心灵化、诗意化、审美化的艺术形成展现多采多姿。

5呐喊65彷徨6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以它主品位,多形态,强美感,深启迪的特色震惊当世,垂范后代。

85

第4期陈玲试论5呐喊6、5彷徨6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基于女性形象的视角探讨鲁迅的妇女观 XX (XXXXX大学名学院专业) 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创造了那个时代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这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他以小说寄予了对中国妇女的同情,深入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封建根源,客观批判了她们的历史弱点,并为中国女性的解放探索出路。本文以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剖析鲁迅先生的妇女观,对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及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妇女解放 1 引言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于1918至1925年期间,创作了《呐喊》与《彷徨》,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这两部作品将中国现代小说带入了成熟阶段。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1]。因此,如若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鲁迅及其作品断然不可以被忽视,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2]。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人的意识觉醒与思想解放,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鲁迅先生始终在其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中不停地注入着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他对妇女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思考与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男女平等意识,及五四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是相一致的,而他的论述却更为现实与深刻。 2《呐喊》、《彷徨》与女性形象 在小说《呐喊》与《彷徨》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不但深刻反映出了他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并希望她们能够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 论《呐喊》与《彷徨》的情感表达-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引言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其情感表达的思想鲜明突出。作品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恨情仇,对于下层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表达尤为深刻。《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先生内心的“呐喊”,他希望通过这种“呐喊”唤醒人民被封建思想束缚的灵魂,从而不断地激励人民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专制背景下,鲁迅的文章也被赋予了革命的色彩,通过小说的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从而不断地改变人民“吃人”与“被吃”的命运,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爱憎的情感表达也引起众多爱国志士的共鸣,从而不断地促进着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达情感 1.从文章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的悲愤情绪。不同的题材往往反映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鲁迅的文章从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描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选用的悲剧性题材更加引人深思。首先反映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现状。这一悲剧在文章《狂人日记》中表现为封建礼教“吃人”的惨状。文章中描绘的赵贵翁的眼色,小孩子们的窃窃私语,说“咬你几口”的女人,围着一哄而出的“青面獠牙”的人,他们用嘲笑和谩骂来对待一个疯子,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这种世俗的眼光和封建等级制度正是戕害人们的主要罪魁。作者让一个疯子来说出文章的主旨正是作品意义的深刻所在,更让读者深思。其次是对于劳动妇女的悲剧性体现。在《祝福》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儿子阿毛也死了,但是因为受到贞操观的影响只能守寡而不能改嫁,还被夫家当作私有财产卖掉赚

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

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 摘要: 鲁迅,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是文学界无法跨越的高山。他的眼光独到又深邃,他的思想先进,他的语言尖锐又发人深省。追寻鲁迅的脚步,学习鲁迅的精神,使我们对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又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认识。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探寻鲁迅小说的写作模式,诸如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从叙述模式,观鲁迅笔下国民的思想,以观20世纪初期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呐喊》;《彷徨》;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 i

On the Narration Style in Luxun's Novel of Nahan and Panghuang Abstract: Luxun, expect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ti in the 20th. Nobody can reach the same height in literature but him, just because he has special and deep feeling, developed mind and his sharp words. By following his steps and learning his spirit, we can get a wider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By explor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his novels in Panghuang and Nahan, such as the style of lookers, eating people and returning to hometown, from those all styles we can see people’s mind in the literature, so we can see the whole Chinese’s appearance in the 20 centry. Key words: Nahan;Panghuang;mode of tourist;mode of killing and being killed;mode of returning

彷徨中的呐喊

彷徨中的呐喊 刘东晓 摘要: 《彷徨》和《呐喊》是鲁迅先生所著的著名小说集,鲁迅关心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在这两部小说中创作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因为他们来自于不同时代,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鲁迅在作品中批判了他们人性的弱点,批判了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在这篇论文里,我将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进一步阐释这两篇小说的意义。 关键词: 鲁迅,人物形象,思想,反封建 创作背景: 1、《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是这本书的自序。由于当时的革命情绪高涨,所以鲁迅在《呐喊》中,删削些黑暗,装点些希望,使作品尽量闪现出亮色。 2、《彷徨》是在"五四"退潮之后完成的。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复古势力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的反扑,先进的知识分子中有右翼开始分化出去,中间派处于动摇彷徨的状态。 作品分析: 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其目的就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孔乙己》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摸,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在孔乙己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的淳朴善良,亦有读书人的古板迂腐,这是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剖析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摘要】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其取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同时,鲁迅也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在继承和借鉴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关键字】鲁迅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正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与《彷徨》主要反映19l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l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痛苦的时代,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呐喊》和《彷徨》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剧烈的阶级斗争和新旧思想的斗争,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对新社会的热情向往,对人民大众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可以说《呐喊》与《彷徨》是旧中国的一面镜子。暴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探索社会的光明道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出路等重大事件,便是《呐喊》和《彷徨》的基本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呐喊》是“五四”初期至“五四”高潮时期的作品,而《彷徨》则是“五四”后期即低潮时期的作品。这两个集子的思想内容和战斗情绪,还是有差别的。前者带有更多的革命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着重揭露封建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呐喊声音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的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后者流露出作者忧郁彷徨的情绪,旨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封建余孽并着重对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探索,批判他们的个人主义和软弱性,显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论鲁迅文学思想的矛盾性

论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 摘要 《呐喊》《彷徨》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在情感上,表达了对麻木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深度上,既看到了人民群众“被吃”的悲惨命运,又看到了每个人都是吃人者的悲哀。作品中纠结的爱恨情仇,理想关照下的嫉愤情思,以及对人民群众“吃”与“被吃”的深刻洞悉,使作品的思想成为一个深刻的“矛盾体”,体现出鲁迅思想的高深独到之处 关键字:鲁迅;《呐喊》;《彷徨》;矛盾性 《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写于“五四”新文化时期,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陈腐、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从思想上扼杀了人民群众,使新兴的革命政权只剩下一个空壳。《呐喊》和《彷徨》是先生心的呐喊,他渴望唤醒几千年来被封建观念束缚、奴役的中国人的灵魂;是先生内心的彷徨,面对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面对着麻木没有活力的群众,孤独无依,进退失据。《呐喊》《彷徨》是一个非常纠结的“矛盾体”,无论是叙述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还是对叙述对象深刻本质的体认,以及叙述者所持有的评判标准都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一、“爱”与“恨”的相互纠结 《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首先表现在其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上。俗言说,乱世出英雄,乱世逼出来的不仅仅是文治武功的明主,飞檐走壁的将军,还有鲁迅这样高瞻远瞩、目光如炬的思想家、文学家。凭借新式枪炮的入侵的帝国主义、冥顽不灵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麻木愚昧的底层人民、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祖国,使他在痛恨、无奈、沉默中辗转、彷徨、呐喊,喷发出对人民群众纠结的爱恨。既有对悠久五千年历史的祖国的满腔热爱,又有对祖国陈腐封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痛恨,既有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又有对其麻木冷淡人性的抨击,既有对知识青年和革命者的赞美,又有对其不幸的无奈。 对笔下人民的“爱”——哀其不幸 《呐喊》、《仿徨》, 无论主人公悲剧的文本故事有着怎样的千差万别, 他们都毫无疑问地匍匐在传统“铁屋子”里驯服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奴役,心甘情愿的等待和接受传统文化将其烹制成一道菜肴, 端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主义的“人肉筵席”① 《呐喊》《彷徨》中陈列着无数失去生命力,失去意志,失去人格的“稻草人”,他们在传统中国的黑暗现实的重压下“奄奄一息”,鲁迅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观照着芸芸众生,对他们悲惨命运寄予着深切的同情。在《故乡》中,少年

论_呐喊_与_彷徨_中的叙事结构

论《呐喊》与《彷徨》中的叙事结构 胡春毅Ξ (大连教育学院人文科学部,辽宁大连116021) 摘 要:《呐喊》与《彷徨》小说是叙事结构剖析文本的个案。围绕元小说创作倾向、双构叙事和复调文本叙事三个方面阐述其成因,凸现鲁迅作为现代小说大师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叙事;结构;元小说;复调 中图分类号:G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8X(2004)03-0059-02 文学之为人学,即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生状态。多数现实主义作家总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重人性映照在文本之中。正因为社会人生本身的复杂多变,文本结构也随之程度不同地生成或变异。自然,文本结构成了中外叙事学绕不开的话题。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里有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结构,但未成为有意识的认知,多是原生态的,比较朦胧的,直至“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了叙事结构形态发展新的历程,”“把民族视野融入世界视野,在中西融合中推进叙事结构形态的现代化进程。”[1]在叙事结构方面,现代文学之父的鲁迅以其小说创作展现出独特的叙事魅力。 一、元小说与反元小说倾向 沈雁冰曾经在《阿Q正传》刚刚登载第四章的时候,就断言它“实在是一部杰作”。确实,鲁迅这惟一的一个中篇,以喜剧的形式开始,以悲剧的形式结局,为我们“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不仅本篇“显示出灵魂的深”,而且“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让我们也耳目一新。该篇的第一章是隐含作者写下的“序”。它以史传笔法,带有反讽意味地介绍了“传”的性质,传主姓甚名谁,籍贯出生地等。然而在初读这篇“序”之时,不觉间似乎遇到了作者的饶舌。实际上,这“序”在全篇中的功能是不可以忽略的。从隐含作者的不厌其烦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做传的游戏态度,阿Q的“正传”不只是隐含作者随便的“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的这一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而已。这里作者留有一层深意,意在解构中国历史传统的写法,自然这篇《阿Q正传》本身就染上了“解构”的色彩。尤为注意的是,传主无名无姓,“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这些实在让史家同行满头雾水。这样,传主的有无,实际上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所谓传主阿Q的故事。可见小序已把传主给解构了。由此,应该联想到“马原式叙事”,鲁迅的《阿Q正传》是否一开始就抛出一个叙述的圈套呢? 《阿Q正传》的隐含作者,千回百转的解构传统叙事,解构传主人物,让读者的期待视野屡屡落空。这个隐含作者的立场几乎就是在真实中描写虚构。《阿Q正传》被冠以这个别致的解构之“序”,全篇就带有“元小说”意味。如果文本中存在元叙事,自然会在元小说中形成另一个强劲的声音:“小说自己谈自己的倾向”[2],那就是隐含作者的声音,就如同马 原《虚构》中第一句话:“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这股声音与《阿Q正传》后面八章叙事中的声音合流便形成的整个文本的张力,那是解构与建构的张力,完全是隐含作者的“虚构之刀”。可见,最早的挥起了元叙事之刀的人可能是鲁迅。 然而,如果在“序”中读到下面一段文字,我们又会另有发现: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胡适之是新文化运动中另一主将。他的实证主义是众所周知的。在读《阿Q正传》时,我们碰到了“胡适之”,就如同突然碰到了从太虚幻境中来到了真实世界的贾宝玉一样。这篇序文将我们从虚构之中推到现实中来,这种叙事手法似乎与元叙事相反,我们称之为“反元小说”叙事———在虚构中看真实。[3]整体看来,《阿Q正传》的“序”本身是“虚构之刀”炼就的好样本,在真实与虚构中迂回着。实际上,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仍保留着这种结构,如在《奔月》和《理水》中。可见,鲁迅的小说集中还有着元叙事与反元叙事倾向的杰作。 二、双构文本叙事 众所周知,《药》是以“人血馒头”贯穿起华、夏两家悲剧的。明结构是讲述华家的,暗结构是讲述夏家的。前者是代表着普通庸众愚昧落后的生活现实;后者代表着革命志士进步无私的生活。在这双重对立的结构中,文本中释放出无限量的张力,渗透出的一股悲剧性的潜流。而《头发的故事》《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则以崭新的对偶人物支构全篇,第一人称叙述人与主人公互相映照,对话交锋使全文中回荡着双声部的凝重旋律。《故乡》中“我”脑海中的两幅海滩月色图就像晚雾弥漫着全文首尾。然而前者是叙述人理想故乡的“现代神话”,而后者是现实故乡重创“我”心后剩下的残影,前后两者有着质的变迁。在鲁迅小说中我们常常遇到上述这些“一而二”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正如杜夫海纳所说:“形式乃是感性的整体性。由于它 第20卷第3期2004年9月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 Vol.20No.3 Sep.2004 Ξ收稿日期:2003-10-16 作者简介:胡春毅(1975-),男,黑龙江讷河人,文学硕士。

在彷徨中呐喊

在彷徨中呐喊 当星星还在夜幕中跳舞:当启明星还在天空中升起;当我们还未来得及和童年说再见。青春的列车早已在这,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疾驰着。于是,我们彷徨。 但正值碧玉年华的我们不甘心后退。不甘心放弃,不甘心被命运主宰。我们懂得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握,人生之路由自己书写,成功与失败由自己评价。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唯美的梦想,那我们都应为其呐喊。 于彷徨中呐喊:相信自己,学会淡定。 相信自己,试着学会淡定。不知何时,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而自己有自信,必会达到这种境界:而自己是智者,必会达到人生之顶峰:而自己是强者,必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呐喊中年少的自己正奋斗着。 于彷徨中呐喊:接受挑战,让暴风雨来得的猛烈些吧! 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怯懦;当我们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当我们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当我们需要成功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要勇于面对挫折,面对磨难,面对绝境,切不可任其如洪水肆虐般发展下去,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化人生旅途中的绊脚石为垫脚石,以助我们实现梦想,取得人生道路上的辉煌。 记得有句话:绝境才是人生佳境的开始。如若不信,请看:屈原被放逐而成巨作《离骚》;越王勾践面对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

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由此可见,在绝境中人们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木: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在呐喊中,年少的自己正努力着。 于彷徨中呐喊:贵在坚持。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坚持”这个字眼使得多少人取得成功,又使得多少人失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足以体现坚持的重要性。学会坚持,不让松懈来啃噬我们的心灵。我相信,下一秒,奇迹便会出现。 在呐喊中,年少的自己正憧憬着。 于彷徨中呐喊:我们相信自己,迎接挑战,坚持到底。我们对自己承诺,不放弃,不后退;我们对别人承诺,我们是强者,必会成功;我们对祖国承诺,90后的我们会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努力奋斗吧!泪水飞扬也要让梦闪亮。

【参考文档】呐喊与彷徨的共同点的参考文献-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呐喊与彷徨的共同点的参考文献 篇一:呐喊彷徨包括小说有什么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第二部小说集为《彷徨》。 《呐喊》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来自:WWw. : 呐喊与彷徨的共同点 的参考文献 )社戏 《彷徨》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 者伤逝兄弟离婚 篇二: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 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 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 显然有殊。《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 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 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 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 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 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 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地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价只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上又负荷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这样的人们,也是革命的力量?当然是!而且他们将是革命的工作者和组织者。《彷徨》中间不少热情的向光明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涓生",还有一个带有旧时代的深重缺陷的人,而由热极转化为冷极的"孤独者"的主人公亦然。但这位主人公于愤激而以冷酷自我娱乐的当儿,他仍然有"热",——即对于天真的孩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读书笔记

弟兄》》 《铸剑》读后感 在那武侠长短篇多如牛毛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不论我们对世界、对某些人怎么的不满,当你有极端行为时,你就输了。复仇者与被复仇者都死了,他们唯一留下的,就是和敌人

尸骨混在一起,享受着活着的人的膜拜。而活着的人,有几个是清醒的,他们的心灵都蒙上了一层灰色,从来不会看到本质。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都是批判的文字,有时,他就是复仇的歌颂者,可在《铸剑》之中,在复仇的结束背后,有着更多的反思 出关》》 青牛摇步、黄袍浮落、白口袋摆荡、白发飘零、老子身单影只慢慢没入滚滚黄尘中,这样一个孤独的寥落的离去背影,撩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搅起了多少学者的争议啊。我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出关》,在他留给读者阔大的余地里慢慢解读着老子这个角色。鲁迅先生说:“《出关》,其实是我对于老子思想的批评,结束的关尹喜的几句话,是作者的本意,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家,是不中用的,我对于他并无同情,描写上也加以漫画化,将他送出去。”其实,本文正是没有将老子的形象彻底“漫画化”,才致使

读者们对此文见解不一,个中也处处留有作者本人经历的身影,他不信奉“无为”思想,但对文中人物是身怀同情和感同身受的。荒诞的现实社会,让作者无能为力也深受其害,他急于“斗争”,追求“有所为”,这也是鲁迅先生对未来的殷切希望。 非攻》》 整个作品写墨子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有些滑稽,是一个实干家的形象。是针对那些整天只会搞虚文的人们而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中国正缺乏埋头苦干的人,而儒家的后代们,只有空谈的本事。所以要从古代的先贤中,找出一位实干家来做现代人的榜样。他一路上过宋,入楚,以正义折服楚王,凭实学战胜公输般。与此同时,鲁迅还以饱饫感情的笔墨写了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管黔敖,禹的一群面目黧黑,衣服破旧,不动、不言、不笑,象“铁铸一样”的不知名的同事,还有敢于和鸟头先生争辩的乡下人。这些人物以其具体的行动,共同表现出一种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摘要: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一、《呐喊》与《彷徨》中的反封建思想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当狂人洞察一切后,就开始规劝、警告吃人者们

彷徨与呐喊

彷徨与呐喊 青春易碎,经不起拾掇。——题记 彷徨篇 每当细细冥想,心头诸多事儿总是难得抹去。顿时有些哽咽。还不是,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当然有道不尽的辛酸抹不尽的泪。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与其斤斤计较过去的得与失,不如趁着此刻的大好年华拼上一把。 阔别那个熟悉的养育我的地方,踏上远远的求学路。我是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当然会有很多歆羡的目光。殊不知此刻的我却有显犹豫。十年寒窗,虽然有个不错的结局。却要面对的高昂的费用和大多数人的质疑。我彷徨了!脑海中千千万万个思绪相互碰撞。几番周转,还是决定了。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去面对陌生的人,去做从来没做过的事。这是怎样的一番挑战,我有些来自大山深处的那种怯弱。 有人说大学其实就是和梦想有关。孕育梦想,实现梦想或者毁灭梦想。任何人都不愿意做最后者。对,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梦想,特别是来自大山的孩子们。那可是经不起梦想的破灭的。我小心的呵护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就那样如预期的接触着人和事和与学习相关的东西。就这样我又彷徨了!我是可能不了解五湖四海的兄弟们,我是可能不了解人情世故,我可能更是不了解爱情与友情的区别,我可能是不知道大学该学些什么。慢慢的要与整个世界都格格不入了。我可怜的人儿,不如丢掉那些所谓的青涩,不如放弃那些所谓的尊严,不如暂时搁下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是,这不是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所有的气魄,不是大学时代中的我们的妥协,更不是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有的态度。 呐喊篇 青春,这朵娇艳的花儿。如果不精心呵护就枯萎了。问谁又舍得这朵一辈子只开一次的花儿匆匆谢过呢?好想一如既往的在篮球场上打个天昏地暗,好想一如既往的飞奔在操场上,好想每天都精力充沛。呐喊吧!骚年。我们是有梦想的人。我们还有那么多的渴望! 大学时光也一如白驹过隙,飞逝匆匆。逝去的日子,我是收获了些什么?不必再声讨自责自己。有人说青春的时光有的是用来浪费的。呵呵!没有迷茫又哪里来的清晰呢?过去的过去全当乐观面对泰然处之。 渐渐的我开始懂得专业上的东西,这可是以后的饭碗。全神贯注的听讲,认真的完成作业。是否从迷茫中已经快要找到那份清晰。该玩玩,该做做。愈来愈看的清是是非非。然后,就开始认识到自己,开始认识到最初的梦想了。这才是应该有的大学吧。学术的殿堂,孕育梦想的地方。 偶尔下下决心,不那么远那么大。于是就切实的去完成了。偶尔泡泡图书馆,给自己的思想加加油,理想润润道。偶尔呆呆的忘着题,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期待着大学应有的生活,伴着度过青春。我们或许都想听到内心的声音,不想走上迷途。那么,给自己一份自信,呐喊吧!没关系,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沿途上的大雾蒙蔽了你的双眼而已。 青春果真经不起拾掇。不要到该说“青春再见”的时候了,才后悔错过那么多的机会而追悔莫及。我们其实都清楚着自己的梦想,那么就要敢于面的路途上的坎坷。话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所以,不要再有所疑惑。我们的青春路上要充满激情和理想。我们的青春路要愈来愈好,愈来愈长。挥鞭从此启程,路上天气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书中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名言

书中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名言 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2、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4、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鎗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5、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

身,特有许多禁例,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看镜有感》一九二五年 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7、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讯》一九二五年 8、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

浅析鲁迅《呐喊》与《彷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709750.html, 浅析鲁迅《呐喊》与《彷徨》 作者:马文婧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4期 摘要:《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其《呐喊》与《彷徨》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我国文学小说发展迎来一个新时代。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叙事模式 一、犀利笔锋下审视悲剧命运 从农民的视角解读,《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充分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的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在《祝福》里深刻的描写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后,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没有引起旁观者的真正的理解与同情。这种深刻性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势权下所感到的恐怖。在《故乡》里,闰土一声声“老爷”震动人心,更好的映衬出他受封建礼教毒之深,显示他心灵的麻木。《明天》里四嫂的不幸不仅在于寡妇失子,更大痛苦是她的孤独与空虚。这些小说无不透视着底层农民命运的悲剧,也是一种时代悲剧的体现。 从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解读,《呐喊》与《彷徨》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在《酒楼上》中辛亥革命独占多数的英雄吕维甫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圈,又回来停在原点,在颓废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冯生和子君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扰幸福的结合,婚后他们失去前进的目标。子君很快成了家庭主妇,冯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冯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之中。对人的精神的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处。 鲁迅独特的眼光,把悲剧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从不同的群体展开描写,透视时代悲剧的本质。所以鲁迅小说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是中国20年代社会的缩影,更是对旧制度及迂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鲁迅先生对民族生存浓厚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流露出来。也有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使悲剧自然的摆在我们面前。 二、悲剧烛照下审视叙事模式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的悲剧性可谓淋漓尽致,通过其叙事的内部规律,我们总结出三种模式:看客模式、吃人模式、归乡模式。

《呐喊·彷徨》读后感

《呐喊·彷徨》读后感 导语: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呐喊彷徨》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呐喊彷徨》读后感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本书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这本书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5年创作的小说。这些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变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动的便是《兔和猫》了。它告诉我生命是不应该被漠视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生存发展,是达不破的规律,似乎我们也不应该对那些处于艰难竞争中的生命发出厚此薄彼的议论。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强者的胜利,却会让人变得麻木,冷漠。尤其是当你漠视生命被侵蚀时,可曾想过,当整个世界都无视生命时,那该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

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孔子说,君子跑庖厨,享受美味的同时,躲避开残忍的场景,其实只不过是既成人时间的游戏规则,有逃避内心刺痛的最滑头的手段。 然而,鲁迅却不,他既不想跑,也不愿妥协,而且还要从这不能中找出一条路来。有谁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却又时间最柔软的心肠。在鲁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决,但她内心深处却是一刻舍身饲虎的此信。这是一个仁者所具备的。 《呐喊·彷徨》中还提到了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思想状态,一种心理满足感。也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满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是幸福;否则的话,即使是锦衣玉食,也体会不到幸福。物质上的充裕与否,想来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幸福只能到你的心里去寻找。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边。怨天尤人着,是永远也品尝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多的感觉也无法用口水来散发,望大家去看《呐喊·彷徨》这部书。 篇二、《呐喊彷徨》读后感鲁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是的,他就是揭露世人真面目的鲁迅,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带领一批批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在恶势力面前,他决不妥协;在人民面前,他俯首甘为牛

从呐喊彷徨论鲁迅乡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一)农民题材 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到《彷徨》中的《祝福》、《离婚》,鲁迅从正反面,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性格、命运。 《明天》中的单四嫂,丧夫之后,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从子”的规矩,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明天。因此,她起早贪黑,全心全意地扑在儿子身上。然而,不幸的是儿子也死了,单四嫂子在浓重的黑暗里盼望着“明天”,结果盼来了更大的不幸和痛苦,她是没有明天的。 小说从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中,对封建制度发出了抗议。另一方面写蓝皮阿五之类的旁人,不是真正关心帮助她,而是想乘机揩油,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她,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从而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农民所有被压迫者的明天。 《风波》通过七斤家庭的“辫子”风波,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面貌。辛亥革命后,七斤因撑船进城,被革命党人割掉了辫子,然而,辛亥革命割掉了群众头上的辫子,而没有割掉封建制度,所以当张勋复辟,“皇帝要坐龙庭”的消息传到这个封闭的小镇时,给七斤一家带来了巨大的不安,产生了巨大的动荡。赵七爷穿起了“高兴时才穿的宝蓝色长衫”,放下了盘在头顶的辫子,找七斤反攻倒算来了。然而风波很快就过去了,一切都处于平和、安静之中。七斤依然撑船进城,六斤照样裹起了小脚…… 作品把辛亥革命后除掉一根辫子外,其他依然如故的农村封闭落后、灰暗的气氛表现了出来,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现出启蒙的重要意义。 《故乡》是鲁迅以1922年回故乡搬迁为题材创作的。 小说通过“我”儿时的好朋友闰土的外貌到精神的变化,写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小说通过环境的变化来写人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在海风和阳光下劳动的小英雄,体格健壮,勤劳的双手,充沛的精力,坦率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冬天,他会捕鸟,夏天,他白天到海边拾贝壳;晚上到瓜田里看瓜。全篇写得生动而有趣。 可是,三十年后,昔日的小英雄从灵魂到肉体都被封建势力压榨成一个麻木、痛苦的人。生活的艰难,他感到“吃不够”、“非常难”,但并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灵魂的麻木,他见到昔日的朋友、兄弟,也会恭敬起来,叫了声“老爷”,变成了一具木然的石像,造成了感情的隔膜。他相信迷信,穷到生活的最底层,可是还抱着一付香烛案,求来世的好运,而不图改变现状。 作品从三十年前的神异图画到三十年后萧瑟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农民从精神到肉体的创伤。 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里的用法与《药》里的“花环”一样,是体现作者的理想的,作者希望寻找到一条农民解放的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