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羊肚菌研究进展2

羊肚菌研究进展2

羊肚菌研究进展2
羊肚菌研究进展2

菌物研究2004,2(4):53-60

Journal of Fungal Research V ol 12,N o 14,2004

ISS N 1672-3538

羊肚菌研究进展

Ξ

李 华,包海鹰,李 玉

ΞΞ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所,吉林长春130118

摘 要:综述了羊肚菌(Morchella Dill 1ex Pers )的种类、成份及在食品和医药方面的开发应用情况。现在对该属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将其分为28个种,另一种分为3或4个种,并且在分子生物学和生化上应用一些方法证明了羊肚菌属内只含少数几个种。在成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羊肚菌的多糖、氨基酸和脂肪类化合物,另外关于酶、吡喃酮抗生素、无机元素及其他成分也有报道。羊肚菌的开发利用主要侧重在食用方面,尤其是在羊肚菌的液体培养上;药理学研究上证明羊肚菌具有多种活性,主要是增强免疫力。关键词:羊肚菌;种类;化学成份;多糖;氨基酸;食用价值;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8(2004)0420053208

羊肚菌,俗称羊肚菜,羊肚子,羊肚蘑,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盘菌纲(Dis 2comycetes ),盘菌目(Pezizales ),羊肚菌科(M orchel 2laceae ),羊肚菌属(Morchella ),是世界公认的名贵食用菌,肉质脆嫩可口,在欧洲仅次于块菌(Tuber ssp.)。1 分类研究

111 羊肚菌的种类

羊肚菌为广布属,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分布。

该属常见种有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1)Pers 1],尖顶羊肚菌(M 1conica Pers 1),粗腿羊肚菌[M 1crassipes (Vent 1)Pers ],黑脉羊肚菌(M 1angusticeps Peck 1),美味羊肚菌(M 1deliciosa Fr 1),高羊肚菌(M 1elata Fr 1)和普通羊肚菌[M 1vulgaris (Pers 1)Boud ]等[1]。

对羊肚菌种的看法有许多,有人认为该属有50多个种,但在1984年,Jacquetant 认为许多种名是无效名,他将其划分为28个分类单元,K irk P 1M 1等[2]在《真菌词典》第9版中也将其划分为28个种;还有一些人认为仅分3个种(或者组别)

即黑色羊肚菌(Black m orels ),黄色羊肚菌(Y ellow m orels )和半开羊肚菌(Semifree 2capped m orel )[3];1998年,G aston G 1等[4]提出了羊肚菌的第4个组别,即红色羊肚菌(Blushing m orels ),该组别包括危地马拉羊肚菌(M 1guatemalensis )和红褐羊肚菌(M 1rufobrunnea ),这两个种只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同时他提出了羊肚菌分类的几个重要依据:子囊盖的颜色和形状,脊的位置,囊状体的长度和染色反应,另外还有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特征。112 分子生物学及生化技术在分类上的应用

由于羊肚菌多形态的特性给分类学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许多学者在实验室中应用一些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技术对羊肚菌种的划分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7年,G essner 等[5]应用同功酶电泳技术的实验证明,羊肚菌和美味羊肚菌是同一个种,只是在形态上分为两个类群。1989年,V olk 和Leonard [6]根据菌丝融合反应试验提出了同一种观点。1990年,Cheol 2Sik 等[7]通过多位点酶电泳试验也支持羊肚菌属只有几个高度多态型的种。1993年,Jung 和G essner [8]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ΞΞΞ通讯作者:李 玉,E -mail :yuli966@1261com

基金项目:长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96)

作者简介:李 华(1978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菌物化学的研究。收稿日期:2004209208

法对灰色、棕褐色和深褐色羊肚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它们在免疫上是很难区分的,很可能是同一个种。

1994年,Bunyard[3]利用28SrRNA基因的RF LP研究了羊肚菌生物发育的系统关系,证明种内比种间存在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并且提出黑色羊肚菌和黄色羊肚菌是两个单独的分类组群。1996年,Wipt D1[9]利用双向基因步行技术(G ene Walking T echnique)测定了黑色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和黄色羊肚菌(羊肚菌)编码rRNA的内部转录区,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ITS长度存在不同(黑色羊肚菌的为750bp,黄色羊肚菌的为1150bp)。1999年,Wipf D1[10]通过PCR/RF LP技术分析了羊肚菌的11个菌株的rDNA的ITS,地区间不存在种内ITS长度的变异,但经序列比较,黄色羊肚菌之间存在差别,而黑色羊肚菌之间却没有差别。通过ITS1和ITS2序弄分析,表明这两个组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所有这些报道都认为羊肚菌属应分为几个大的分类组群,而现存的种只能说明其表现型的不同。

2 成份研究

羊肚菌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而且野生羊肚菌和栽培的子实体中成份基本一致,子实体和菌丝体中所含成份也大致相同。现在有关成份方面的报道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多糖、酶类、氨基酸、吡喃酮抗生素、脂肪酸类等几个大的方面。

211 多糖

多糖是食用菌中一类最常见的成分,也是起活性的主要物质,在羊肚菌成份研究上关于多糖的报道是最多最具体的。1995年,邹作华等[11]对EF211食用菌(羊肚菌)多糖进行了分离提纯与结构研究。超过滤法、超速离心法与乙醇沉淀法相结合提取多糖,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的分子量或分子量分布,用1H和13C核磁共振光谱(1H2 NMR和13C2NMR)和红外光谱(IR)对多糖结构进行初步研究,认为EF211食用菌多糖是分子量为178万Da的杂多糖。

1999—2000年,魏云等[12,13]从羊肚菌培养液中得到MEP2SP1、MEP2SP2和MEP2SP3三种多糖,由DE AE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和Sepharose C L2 6B柱纯化。经气相色谱(G C)、高效液相色谱(HP LC)、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IR)检测得:MEP2SP1分子量为1115万Da,是由木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摩尔比29∶24∶61∶39)残基为重复单元组成的杂多糖,主链包括β2吡喃糖苷键;MEP2SP2分子量213万Da,由甘露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摩尔比1175∶4113∶0171∶0168)通过α2吡喃糖苷键连接的杂多糖;MEP2SP3分子量为414万Da,由木糖、葡萄糖、甘露糖、果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摩尔比3158∶14190∶3185∶1177∶51130∶0153)残基构成。

2001年,贾建会等[14]以深层发酵产生的羊肚菌菌丝体和发酵液为主要原料提取羊肚菌多糖,并分析了影响多糖提取率的几个因素,柱层析所得多糖纯度达98%以上,该杂多糖由葡萄糖、甘露糖和果糖三种单糖和海藻糖组成,液谱(LC)、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分析证明其为蛋白2多糖复合物。

2001年,Wei Y1等[15]应用逆流色谱(C ounter2 current Chromatography,CCC)技术分离羊肚菌菌丝发酵液中的糖蛋白,所用仪器为连有一正交轴行星齿轮离心机的多相系统。

2002年,Duncan J1G1[16]用溶剂提取法处理羊肚菌子实体,经反相真空液谱(Reversed2Phase Vac2 uum Liquid Chromatography,RPV LC)纯化后, Sephadex LH220进一步分馏,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2分子排阻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2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HP LC2SEC)纯化得到一种高分子多糖———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分子量为100万Da,由甘露糖和半乳糖残基构成。

212 酶

1986年,M origuchi M1等[17]从羊肚菌菌丝中分离纯化到3个γ2谷氨酰转肽酶,分子量分别为1515万Da,2119万Da,1012万Da。该3种酶催化不同的γ2谷氨酰复合物的水解和转肽反应,水解的米式常数(K m)在10-5~10-4之间,转肽的K m在10-4~1022之间。L2丝氨酸和硼酸盐抑制该酶的活性。

1994年,Cavazzoni V1等[18]在无机物培养基中加入纤维素粉作为基质来培养尖顶羊肚菌,在其菌丝体内可以得到一种分解纤维素的复合物(一种纤维素酶),发酵8h生物量最高,测定指标有羧甲基纤维素酶(C MCase),微晶纤维素酶

45 菌 物 研 究 2004年

(Avase),对棉花的降解活性和β2葡萄糖苷酶。其中,C MCase最适活性状态为pH=5,温度为60℃; Avase为pH=415,温度为40℃,这两种酶的半衰期在45~50℃的条件下都要长于96h。粗酶经超过滤和透析后,用DE AE2Sepharose C L6B离子交换色谱法纯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 DS 电泳结合细胞酶特性将其分为4个馏分,从中确定了3个不同的内葡聚糖酶(endoglucanases,Endo Ⅰ、Ⅱ、Ⅲ)和3个不同的纤维二糖水解酶(cel2 lobiohydrolases,Ex oⅠ、Ⅱ、Ⅲ),其中Ex oⅠ为3种同功酶的表达形式。

1997年,Y u S1等[19]从尖顶羊肚菌和普通羊肚菌中纯化到一种α21,42葡聚糖裂解酶,该酶能催化α21,42葡糖苷键的葡萄糖寡聚物和多聚物,产生1,52脱水2D2果糖。该类酶的分子量约为1211万Da,等电点pI分别为415和414,最适pH 值为515~715,pH615时酶的活性最大,酶反应适温为37~48℃。该酶的抑制剂为对氯汞苯甲酸(PC M B),葡萄糖和麦芽糖。两种羊肚菌的该酶35%的氨基酸序列中有91%是相同的,显示免疫交叉反应。1999年,Bojsen K1和Y u S1等[20]发现这两个种中的该酶在总的氨基酸水平上有86%相同,它们各含有1066和1070个氨基酸。

2000年,Barbara Bisakowski[21]测定了羊肚菌中部分脂肪酸氧化酶活性的特征。2004年,K a2 mal S1[22]测定了尖顶羊肚菌、粗腿羊肚菌和羊肚菌中C1纤维素酶、C X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2葡(萄)糖苷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在生殖菌丝阶段、菌核阶段和子囊果形成阶段酶的含量各不相同,子实体中各种酶的含量明显比生殖菌丝中的高,而菌核阶段所有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

213 氨基酸和肽类

羊肚菌具有特殊的香味,有“蕈中之后”之美称,有文献记载,这除了与各种常见的氨基酸有关外,还与菌体中的稀有氨基酸有关,如顺232氨基2L 脯氨酸,α2氨基2异丁酸和2,42二氨基异丁酸等。

1969年,Shin2ichi Hatanaka[23]从羊肚菌和其相关种中分离到一种新的氨基酸。经元素分析、去氨基作用和NMR光谱的结果表明,它的结构为顺232氨基2L2脯氨酸。该氨基酸在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和粗腿羊肚菌子实体中呈游离状态。菌丝中也呈游离状态,而且可能存在于整个属中。1971年,Tsubaki等[24]培养的羊肚菌菌丝经乙醇提取,离子交换处理得到一种结晶,分子式为C5H10N2O2?HCl,是一种新的氨基酸,记为M orchelline,K MnO4氧化后的产物为β2丙氨酸和天冬氨酸。1975年,Buks owicz I w ona[25]报道羊肚菌子实体中自由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比菌丝中的高,尤其是丙氨酸,半胱氨酸和脯氨酸;但是培养的羊肚菌菌丝和其子实体中自由氨基酸的总量基本一致。1981年,Bouillant[26]发现羊肚菌中有一种类似氨基酸的物质,即开链形式的mycosporine2 2(图1)

图1 myco sporine22结构式

Fig111Formula of myco sporine22

1983年,M origuchi[27]将培养的羊肚菌的菌丝(2kg)用80%的乙醇浸提,初步分离提纯后,进一步用Sephadex G210柱进行离子交换,纸色谱(PC),纤维素柱分析得出138mg该化合物,并确定最后物质为γ2L2谷氨酰胺2顺232氨基2L2脯氨酸。

1991年,Buscot F1[28]研究分析羊肚菌培养液时发现,该菌也产生一种类似Mycosporin的生化标识物,分别为Mycosporin谷氨酸、Mycosporin谷氨酸盐和一种被称为P1295的未知相关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出现率和浓度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菌丝中表现不同的特征,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4 吡喃酮抗生素

1986年,Marie2Antoinette Baute等[29]发现羊肚菌中葡萄酮(glucos one)可以向稀有的吡喃酮化合物cortalcerone转化,产生一种乙醇的同系物mi2 crothecin(一种植物保护农用抗菌剂)。1987年Gérard Deffieux[30]研究表明,个别盘菌纲的种在质壁分离条件下,碳水化合物可由酶作用产生吡喃酮抗生素microthecin,并在普通羊肚菌的一个菌株中也分离得到了该化合物,经X2光照对其肟分

55

第2卷 第4期 李 华等:羊肚菌研究进展

析鉴定为1,52D 2脱水果糖。同年,R obert B 1[31]提

出真菌中D 2吡喃式葡聚糖的羰基形式1,52脱水2D 2吡喃式果糖和D 2吡喃式木糖有一个C 3位点可被脱水酶作用,D 2吡喃式果糖经脱水后得到直链的环化中间物后可产生外消旋的cortalcerone 或microthecin (图2)

图2 1,52脱水2D 2吡喃式果糖向cortalcerone 或mi 2

crothecin 的生物转化

Fig 121Bioconversion that converts 1,52anhydro 2fruc 2topyrano se to cortalcerone or microthecin by the en 2zyme pyrano sone dehydrata se (PD )

1988年,Marie 2Antoinette Baute [32]报道羊肚菌

中1,52D 2脱水果糖是吡喃酮抗生素microthecin 的

前体物质,在普通羊肚菌中由一种新发现的酶催化产生,可能是一种聚合酶。它可特殊地作用于开链的1,42D 2葡聚糖,并且在该酶的作用下可以在体外由淀粉合成,产率为40%~50%。2003年,M organ [33]揭示了吡喃酮脱水酶(pyra 2nos one dehydratase ,PD )的序列。纯化的PD 具有热稳定性,是从真菌黄孢展齿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中得到。研究表明,PD 的产物既可以是1152脱水2D 2果糖,也可以是葡萄酮,而且其产物为microthecin 。黄孢展齿革菌中编码PD 的核苷酸序列包括332个氨基酸,占全长37%。215 脂肪酸类的化合物羊肚菌之所以味美宜人,有人认为是该菌含有多种脂肪类化合物的缘故。1967年,Ivanov [34]用CHCl 3提取羊肚菌的菌丝体经Al 2O 3吸收色谱分离到甘油脂,收率为2104%,G C 分析脂肪酸:亚油酸5218%,油脂酸2316%,棕榈酸1411%,硬脂酸514%,十七烷酸014%,(同棉籽油)。1968年,Ivanov [35]发现羊肚菌中含有3种类型的工业生产油,即6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及大量的生育酚,G C 分析脂肪酸为C 12,C 14,C 16,C 17和C 20(属于半固体油)。

1990年,Y okokawa H 1[36]利用G C 和HP LC 研

究了采自日本,德国和法国的3个羊肚菌样品的

化学成份,3个样品中水分、蛋白质和总脂量基本相同。日本样品中灰份含量少些,但脂肪酸化合物基本相同,主要有C 16:0(13%),C 18:1(10%)和C 18:2(60%)。德国和法国样品中甾醇含量相同,麦角甾醇大约35%,5,72二烯麦角甾醇约36%;日本样品中麦角甾醇含量为15%,另外还有许多未知的甾醇化合物。德国样品中5′2G MP 含量是日本样品的5倍。1991年,Endo S 1[37]研究测定了羊肚菌和高羊肚菌中的脂类物质即中性脂、糖脂和磷酸脂及脂肪酸的含量。所有样品中主要脂肪酸化合物为16∶0,18∶1和18∶2。经G C 、UV 、G C 2MS 分析所得数据表明它们的结构与标品一致。216 无机元素

在鉴定羊肚菌化学成分的同时,研究者们发现,这个属对微量元素的积累能力非常强,包括Zn 、Na 、As 、Se 、Mn 、Ca 等。1965年,R obbins W 1J 1[38]从粗腿羊肚菌的滤液中检测到Mn 和Ca 。1983年,Quinche J 1P 1[39]测得硒的平均含量为2143ppm 。1991年,Stijve T 1[40]用吸收光谱测定了80多种食用菌(包括高羊肚菌)中的砷的含量,栽培种的平均含量为012~015mg/kg ,野生蘑菇的一般高于10mg/kg 。2003年,Vetter J 1[41]分析了匈牙利国家不同地区常见食用菌(包括尖顶羊肚菌)子实体中钠的含量,不同蘑菇的钠的平均含量为100~400ppm 。2004年,Y esil O 1F 1[42]测定了土耳其Batman 区29处的21种大型真菌的重金属含量,其中羊肚菌含Zn 最多。同年,Isildak O 1[43]测定土耳其黑海中部普通羊肚菌中Ni 含量最高。217 其他成份

羊肚菌中还含有许多其他的成份,主要包括

色素类、醇和皂苷类。1974年,LeDuy A 1[44]以Mg 2

S O 3、

(NH 4)2S O 3、(NH 4)2PO 4和玉米浸液为培养基培养羊肚菌,G C 分析表明菌丝中含有酮、醛、苯酚和酯。1979年,C zeczuga B 1[45]发现尖顶羊肚菌中含有3种胡萝卜素,包括δ2胡萝卜素和5种叶黄素;羊肚菌中含有3种胡萝卜素和4种叶黄素,包括虾青素(astaxanthin )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 )。1988年,Stijve T 1[46]应用酶法和薄层色谱法(T LC )分析了羊肚菌中尿素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只含有痕量的含氮代谢物。1989年,Audouin P 1[47]通过G C 分析得出羊肚菌的挥发性香气成份主要为12辛烯232醇和沉香醇。1989年,

6

5 菌 物 研 究 2004年

Meier P 1[48]测定了羊肚菌干品中苯芘a 和苯芘e (分别记为Bap 和Bep )的含量。环己烷提取,毛

细管气相色谱联合质谱(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 2phy 2mass spectrometry ,CG C 2MS )检测,苯芘的检测限为20pg ,回收率为82%,同时给出了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相关数据。1998年,Zheng Shangzh en [49]从尖顶羊肚菌中分离到两种新的立体结构

的皂苷:32O 2β2[{α2L 2吡喃式鼠李糖基(1→2)2β2D 2

呋喃式芹菜糖基(1→6)}2β2D 2吡喃式葡萄糖基]扶

桑甾醇(其结构式见图3)和32O 2β2[{α2L 2吡喃式

鼠李糖基(1→2)2β2D 2呋喃式木糖基}2β2D 2吡喃式

葡萄糖基]扶桑甾醇(其结构式见图4)。1999年,王小雄[50]对尖顶羊肚菌菌丝体的化学成份进行了研究,分离出13个化合物,鉴定了10个,其中一个为新的化合物,命名为羊肚菌三醇(m orelori 2ol ),分子式为C 20H 36O 3,并通过波谱及理化性质确定了其结构(图5)

图3 32O 2β2[{α2L 2吡喃式鼠李糖基(1→2)2β2D 2呋喃式芹菜糖基(1→6)}2β2D 2吡喃式葡萄糖基]扶桑甾醇Fig 13132O 2β2[{α2L 2rhamnopyrano syl (1→2)2β2D 2api 2ofurano syl (1→6)}2β2D 2glucopyrano syl ]ro saterol

3 开发及应用

自古以来羊肚菌就以味道鲜美营养滋补称

著,并具有特殊药效与功效,成为人们倍受欢迎的佳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羊肚菌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造血,治疗脾肾虚弱、化痰理气、益肠消食、益智美容等特殊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痰多气短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疗效显著[51]

图4 32O 2β2[{α2L 2吡喃式鼠李糖基(1→2)2β2D -呋喃式木糖基}2β2D 2吡喃式葡萄糖基]扶桑甾醇Fig 14132O 2β2[{α2L 2rhamnopyrano syl (1→2)2β2D 2xy 2lopyrano

syl}2β2D 2glucopyrano syl ]ro saterol

图5 羊肚菌三醇结构式

Fig.51Formula of moreloriol

311 食品和保健品的研制

羊肚菌子实体和菌丝体中均含有丰富的营养

物质,属于一种高营养低热量的高级营养滋补佳品。由于羊肚菌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因此在食用羊肚菌子实体的同时,人们更侧重于羊肚菌菌丝体的发酵研究。1948年,Hum field 是第一个建议将食用菌菌丝体商业化的人,1960年,Frank A 1G ilbert [52]利用深层发酵技术对已生产的羊肚菌菌丝进行加工,如冰冻鲜菌丝,菌丝干燥,干菌丝粉碎和调制香味浓缩剂等。

1994年,张广伦等[53]以粗腿羊肚菌子实体为原料开发了一种天然保健饮料,并已通过商业部专家组鉴定认可。1996年,宋淑敏等[54]选用羊肚菌菌株,以大麦为主要原料,强化微量元素Zn 和Se ,经生物发酵工程制成EF 211营养液(商品名:得宝口服液)。2000年,张晓明[55]利用羊肚菌子实体研制了一种保健食品———羊肚菌胶囊,按卫

7

5第2卷 第4期 李 华等:羊肚菌研究进展

生部《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进行毒理学试验及功能性评价。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羊肚菌胶囊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保健等功能。2001年,张珍[56]依据营养学原理,将牛乳和黑脉羊肚菌深层发酵液复配成羊肚菌保健乳饮料,其风味独特,是一种高档次的滋补乳饮品。同年,屠雅铣[57]研究了羊肚菌子实体的食品毒理学安全性,小鼠口服LD50>10g/kg,属无毒级;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骨髓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变试验表明,样品无致突变作用,对雄性生殖细胞无遗传毒性;30d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对动物最大毒理学无作用剂量大于310g/kg BW/d。因此羊肚菌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或辅料。

312 药理作用

上个世纪人们就开始研究羊肚菌的药理活性,研究表明羊肚菌具有多种药理功能,如抗菌活性,抗氧化活性,美容增白作用,特别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当羊肚菌的提取物注入动物体内时可引起严重的血红素尿,但是它们在体外没有溶血作用,作用机理同AsH3[58]。羊肚菌具有抗埃希氏大肠肝菌(E scherichia coli),马铃薯芽孢杆菌(Bacillus mesentericus)和枯草芽孢杆菌(B1subtilis)的活性[59]。1994年,T omita[60]用E toH提取羊肚菌子实体,乙酸乙酯萃取,经Wacogel C2200柱分离,得到一种血小板凝聚抑制剂,该抑制剂的IC50为2219μg/m L,其抑制效果为阿司匹林的2157倍。1995年,I wahara[61]从羊肚菌培养液中得到一种黑色素形成抑制剂,化妆品中含有012%即可抑制黑色素形成。2004年,Mau Jeng2Leun[62]用甲醇提取羊肚菌菌丝体得到的粗提物具有抗氧化的特性,羊肚菌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在25g/L时表现为高抗氧化特性(8514%~9417%),还原力为0197~1102,10g/L对铁离子的螯合力为9013%~9414%,EC50值于10g/L。

1996年,贾建会[63]对羊肚菌发酵制品进行了研究,表明羊肚菌发酵液能抑制小鼠肉瘤S2180的生长,可直接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同时又可协同C onA增强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1997年,余群力[64]发现,羊肚菌发酵液对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细胞免疫(迟发性过敏反应),体液免疫(溶血素含量)及胸腺脾脏的增重均有显著增强作用。2001年,孙晓明[65]通过二硝基氟(DNF B)诱导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血清溶血素测定(血凝法),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试验表明,羊肚菌可以促进小鼠体内抗体产生,提高体液的免疫功能。2002年,Duncan J1G1[16]得到的半乳甘露聚糖在3μg/m L浓度下,能增强THP21人体单核白血球细胞内NF2kappa B虫荧光素霉的直接表达,在脂多糖浓度10μg/m L时,直接表达水平达50%,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

4 展望

羊肚菌一直不能实现商业化生产,而单靠野生子实体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加上随意的采集,资源显得匮乏,所以加大菌丝体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羊肚菌种的划分,尽管在分子生物学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分类上,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着眼点相同,而结论相悖的现象;承认28个种可以归为3或4个种的转变问题等。因此在分类学上有待于真菌学家做进一步的研究,为羊肚菌的开发利用从来源上保证其准确性和规范化。

目前,关于羊肚菌化学成分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尤其对子实体的研究,随着药物化学的迅速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出现,力求在发现新的药效和分离提纯活性单体方面有所创新。总之,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羊肚菌的分类,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羊肚菌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 卯晓岚1中国经济真菌[M]1科学出版社,19981

[2] K irk P M,Cannon P F,David J C,et al1Dictionary of the fungi

(9th ed1)[M]1UK:CABI,20011

[3] Beitt A Bunyard,M ichael S Nichols on,Daniel J R oyse1A system2

atic assessment of Morchella using RF LP analysis of the rRNA gene [J]1M ycologia,1994,86(6):76227721

[4] G aston G,Fidel T1The known m orel in M exico,a description of a

new blushing species,Morchella rufobrunnea,and new data on M1 guatemalensis[J]1M ycologia,1998,90(4):70527141

[5] R obert V G essner,M ichael A R omano,Rex W Schultz1Allelic

variation and segregation in Morhcella deliciosa and M1esculenta [J]1M ycologia,1987,79(5):6826871

[6] Thomas J V olk,Leonard J1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m orel1I1

85 菌 物 研 究 2004年

Heterokary on formation between m onoascosporous strains of Morchella[J]1Mycologia,1989,81(4):52325311

[7] Cheol2S ik Y oon,R obert V G essner,M ichael A R omano1P opula2

tion genetics and systematics of the Morchella esculenta com plex [J]1M ycologia,1990,82(2):22722351

[8] Jung S W,G essner R V,K eudell K C1Systematics of Morchella es2

culenta com plex using enzyme2linked immunos orbent assay[J]1M y2 cologia,1993,85(4):67726841

[9] W ipt Daniel,Jean2Charles Munch,Bernard Botton1DNA polym or2

phism in m orel:com plet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of genes coding for rRNA in Morchella esculenta(yellow m orel)and Morchella conica(black m orel)[J]1Applied and Envi2 ronment M icrobiology,1996,3541235431

[10] W ipf Daniel,Fribourg Anne,Munch Jean Chares,et al1Diversity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of rDNA in m orels[J]1Canadian

Journal of M icrobiology,1999,45(9):76927781

[11] 邹作华,宋淑敏,王 熊1EF211食用蕈多糖的分离提纯与

结构研究(一)[J]1食品科学,1995,6(4):432461

[12] 魏 芸,张天佑,刘庆辉1羊肚菌多糖MEP2SP1分离纯化

及性质鉴定[J]1食用菌学报,1999,6(3):132161

[13] 魏 芸,张天佑,刘庆辉1羊肚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组成

结构分析[J]1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2):142171 [14] 贾建会,吕晓莲,樊利青1深层发酵羊肚菌多糖的提取、分

离及纯化研究[J]1食品科学,2002,23(4):592631

[15] W ei Y,Zhang T,Ito Y1C ounter2current chromatographic separa2

tion of glycoprotein com ponents from Morchella esculenta(L1)with

a polymer phase system by a cross2axis coil planet centrifuge[J]

1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2001,9171291721

[16] Duncan J G,Nirmal P,David S P,et al1Is olation of a G alac2

tomannan That Enhances M acrophage Activation from the Edible

Fungus Morchella esculenta[J]1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 ood

Chem istry,2002,50(20):5683256851

[17] M origuchi M itsuaki,Y amada M itsuy o,Suenaga Shoichi,et al1

Partial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α2glutamyltranspeptidase from

mycelia of Morchella esculenta[J]1Archives of M icrobiology,

1986,144(1):152191

[18] Cavazz oni V,M anz oni M1Extracellular Cellulolytic C om plex from

Morchella conica:Production and Purification[J]1Lebensm ittel2

W issenschaft und2T echnologie,1994,27(1):732771

[19] Shukun Y u,T ove M I E Christensen,K arsten M K ragh,et al1

E fficient 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partial am ino acid se2

quencing of tw oα21,42glucan lyases from fungi[J]1Biochim ica et

Biophysica Acta(BBA)2Protein S tructure and M olecular Enzym ol2

ogy,1997,1339(2):31123201

[20] Bojsen K,Y u S,M arcussen J1A group ofα21,42glucan lyases

from fungi Morchella costata,M1vulgaris and Peziza ostracoder2

ma1Cloning,com plete sequencing and heterolog ous expression

[J]1Plant Molecular Biology,1999,40(3):44524541

[21] Barbara Bisakowski,Avtar S Atwal,Selim K ermasha1Characteri2

zation of lipoxygenase activity from a partially purified enzym ic ex2

tract from Morchella esculenta[J]1Process Biochem istry,2000,

36:1271

[22] K amal Shwet,S ingh S K,T iwari Mugdha1R ole of enzymes in initi2

ating sexual cycle in different species of Morchella[J]1Indian

Phytopathology,2004,57(1):18223%

[23] Shin2ichi Hatanaka1A new am ino acid is olated from Morchella es2

culenta and related species[J]1Phytochem istry11969,8(7):

1305213081

[24] Tsubaki K eisuke,Hatanaka Shinichi1M orchelline,a new am ino

acid from M orchella[P]1Japan:JP46037874,19711

[25] Buks owicz I w ona,G rzybowski R oman,S obczak Eugeniusz.C om2

paris on of free am ino acid content in the fruiting bodies and vege2

tative mycelia of selected species of higher fungi[J]1Przemysl Fer2

mentacyjnyi R olny,1975,19(1):202221

[26] Bouillant,M arie Louise1M ycosporins from Ascochyta pisi,Cla2

dosporium herbarum,and Septoria nodorum[J]1Phytochem istry

(E lsevier),1981,20(12):2705227071

[27] M origuchi M itsuaki,K imura K osei,Hatanaka Shinichi1Is 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ewα2L2glutamylpeptide,α2L2glutamyl2cis2

32am ino2L2proline from the cultured mycelia of Morchella esculenta

[J]1T ransactions of the M ycological S ociety of Japan,1983,

24(2):1912195

[28] Buscot F,Bernillon J1M ycosporins and related com pounds in

field and cultured mycelial structures of Morchella esculenta[J]1

M ycological Research,1991,95(6):75227541

[29] M arie2Antoinette Baute,Gérard Deffieux,obert Baute1Biocon2

version of carbohydrates to unusual pyrone com pounds in fungi:

Occurrence of m icrothecin in m orels[J]1Phytochem istry,1986,25

(6):147221471

[30] Gérard Deffieux,R obert Baute,M arie2Antointte Baute11152D2an2

hydrofructose,the precurs or of the pyrone m icrothecin in Morchel2

la vulgaris[J]1Phytochem istry,1987,26(5):1391213931 [31] R obert Baute,M arie2Antoinette Baute,Gérard Deffieux1Proposed

pathway to the pyrones cortalcerone and m icrothecin in fungi[J]1

Phytochem istry,1987,26(5):1395213971

[32] M arie2Antoinette Baute,R obert Baute,Gérard Deffieux1Fungal

enzym ic activity degrading1,42α2D2glucans to1,52D2anhydrofruc2

tose[J]1Phytochem istry,1988,27(11):3401234031

[33] M organ Andrew John,Y u Shukun,W eierhang Inge1Purification,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pyranos one dehydratase from Phane2

rochaete chrys osporium and its use for production of m icrothecin,

cortalcerone and ascopyrone P[P]1W O2003037918A2,20031 [34] Ivanov S t A,Bliznakova L1Fatty acid com position of a lipid con2

centrate from commercially grown Morchella esculenta and Cupri2

nus comatus mycelium[J]1Natura(Plovdiv,Bulgaria),1967,

1(1):392401

[35] Ivanov S A,T orev A,Bliznakoya L1Industrially produced oils of

mycelia from higher fungi[J]1Naturwiss H ochsch,Plovdiv,Bulg

Nahrung,1968,12(3):26122661

[36] Y okokawa Hiroko,Ohura Y ohko1The chem ical com ponents in

Morcella esculenta[J]1T achikawa T andai K iy o11990,23:292331 [37] Endo Setsuko,Zhiping G uo,T akagi T oru1Lipid com ponents of

seven species of Basidiomycotina and three species of Ascomycoti2

na[J]1Y ukagaku,1991,40(7):57425771

[38] R obbins W J,Hervey A1M anganese,calcium,and filtrate factor

for Morchella crassipes[J]1M ycologia,1965,57:26222741 [39] Quinche J P1Selenium content in95species of mushrooms and in

s ome s oils[J]1Schweizerische Landwirtschaftliche F orschung,

1983,22(324):13721441

[40] S tijve T,Bouqui B1Arsenic in edible mushrooms[J]1Deutsche

Lebensm ittel2Rundschau,1991,87(10):30723101

[41] Vetter Janos1Data on s odium content of comm on edible mushrooms

95

第2卷 第4期 李 华等:羊肚菌研究进展

[J]1F ood Chem istry,2003,81(4):58925931

[42] Y esil O F,Y ildiz A,Y avuz O1Level of heavy metals in s ome edi2

ble and pois onous macrofungi from Batman of S outh East Anatolia,

Turkey[J]1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004,25(3):2632

2681

[43] Isildak O,Turkekul I,E lmastas M,et al1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in s ome wild2grown edible mushrooms from the m iddle black sea

region,Turkey[J]1F ood Chem istry,2004,86(4):54725521 [44] LeDuy A,K osaric N,Z ajic J E1M orel mushroom mycelium

growth in waste sulfite liquors as a s ource of protein and flav oring

[J]1Canadian Institute of F ood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Journal,

1974,7(1):442501

[45] C zeczuga B1Investigations on carotenoids in fun2

g i1VI1Representatives of the Helvellaceae and M orchellaceae[J]

1Phyton(H orn,Austria),1979,19(324):22522321

[46] S tijve T,Diserens H1Urea in edible mushrooms[J]1Deutsche

Lebensm ittel2Rundschau,1988,84(8):24822521

[47] Audouin P,Vidal J P,Richard H1V olatile com pounds in the aroma

of s ome wild edible mushrooms:m orel(Morchella conica),w ood

blewitt(Lepista nuda),clouded agaric(Clitocybe nebularis),and

false chanterelle(Hygrophoropsis aaurantiaca)[J]1Sciences des

Aliments,1989,9(1):18521931

[48] M eier P,Aubort J D1P 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dried

mushrooms[J]1M itteilungen aus dem G ebiete der Lebensm it2

teluntersuchung und Hygiene,1989,79(4):43324391

[49] Zheng Shangzhen,G ao Lim ing,K ang Shuhe,et al1S tudies on the

tw o new steroidal saponins from Morchella conica[J]1Indian Jour2

nal of Chem istry,Section B:Organic Chem istry Including M edici2

nal Chem istry,1998,37B(8):82528271

[50] 王小雄,高黎明,郑尚珍1尖顶羊肚菌菌丝体中新化合物

的研究[J]1中国食用菌,1999,18(4):302311

[51] 龙正海1羊肚菌的研究及其应用开发前景[J]1中国生化

药物杂志,1997,18(3):16021611[52] Frank A G ilbert1The submerged culture of Morchella[J]

1M ycologia,1960,52:20122091

[53] 张广伦,肖正春1羊肚菌营养饮料的研究[J]1中国野生植

物资源,1994,2:1261

[54] 宋淑敏,邹作华,王洪荫1EF211营养液的研制及保健作用

的试验研究[J]1食品科学,1996,17(7):522571

[55] 孙晓明,张卫民,吴素玲1新型保健食品—羊肚菌胶囊的

研究[J]1中国食用菌,2000,20(1):382401

[56] 张 珍1羊肚菌复合保健乳饮料的研制[J]1甘肃农业大

学学报,2001,36(4):42124241

[57] 屠雅铣,孙晓明,张卫明,等1羊肚菌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

价[J]1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6):382421

[58] Friedberger E,Brossa G A1The Action of Extracts of Fungi on

Erythrocytes[J]1Z eitschrift fuer Immunitaets forschung und Experi2

mentelle Therapie,1:Originale11913,15:50625181

[59] Iliev S toiko V,K ostadinov IORDAN Z,K enanov Em il G1Antibi2

otic activity of s ome higher species of fungi[J]1Natura(Plovdiv,

Bulgaria)11967,1(1):532551

[60] T om ita Isao1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 is olation from M orchel2

la for foods[P]1Japan:JP06046798,1994

[61] I wahara M asay oshi,Okayama Y oshuki1Skin2lightening cosmetics

containing melanin formation inhibitor extracted from cultured

M orchella[P]1Japan:JP07258022,19951

[62] M au Jeng2Leun,Chang Chieh2N o,Huang shih2Jeng,et al1An2

tioxidant properties of methanolic extracts from Grifola frondosa,

Morchella esculenta and 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mycelia[J]1

F ood Chem istry,2004,87(1):11121181

[63] 贾健会,宋淑敏1羊肚菌发酵制品保健机理初探[J]1食用

菌,1996,18(4):402421

[64] 余群力1羊肚菌发酵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1

卫生研究,1997,26(4):28722891

[65] 孙晓明,张卫明,吴素玲1羊肚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J]1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2):12213,201

Advance s of Re searche s on the Morchella

LI Hua,BAO Hai2ying,LI Y u

Institute o f Mycology,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Changchun,Jilin130118,China

Abstract:The classification,chemical com position,appilication on the food science and medical re2 search of the Morchella Dill1ex Pers1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1Currently s ome researchers classify the genus into28species,while others recognize3or4ones1Morchella genus contains only a few species which have been confirmed by s ome methods in m 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P olysaccharide,amino acid and acyclic com pounds are mainly studied in com position,be2 sides enzyme,pyranone antibiotics,inorganic elements and others1The edible value is chiefly exploited in this genus,particularly in submerged culture1S ome effects have been proved in pharmacology which can be mainly used to enhance immunity1

K ey words:Morchella;classification;com position;polysaccharide;amino acid;edible value;pharma2 cology

06 菌 物 研 究 2004年

羊肚菌栽培技术

当前我国羊肚菌的栽培模式主要分为:菌种制备、整地播种、外源营养袋处理、保育催菇、出菇管理和采收干制6个环节。然而,羊肚菌生物学基础认知匮乏给人工栽培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每年因菌种质量、管理技术、自然灾害等问题,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事故时有发生。栽培羊肚菌需要掌握以下这些技术: 1.保湿和防涝。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样,对基料的含水量比较敏感。由于羊肚菌的 栽培生产是在田间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有近一半时间属于发菌阶段。该阶段的土壤水分对菌丝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而发菌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高低。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发菌阶段通常是秋冬季节,降水量偏少,且北方地区常伴有大风天气,容易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影响菌丝发育;而此时的长江以南地区,雨量较多,特殊年份常伴有长时间连阴雨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偏多,土壤氧含量不足,而导致菌丝发育受阻,甚至发生菌种腐烂不萌发等情况。覆膜技术可有效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波动,雨水可以顺着地膜,流入沟内,即便是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也不会对畦面上的菌丝造成损害。

2.避光和抑制杂草。羊肚菌菌丝发育不需要光线,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这是目前多采用黑色遮阳网的原因所在。羊肚菌菌丝在偏黑暗环境下发菌速度快,菌丝浓密、健壮,使用白色地膜可有效避免光线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当前的大田栽培特别是四川、湖北及以南等地区一般都在水稻田进行,随着春季的临近,大田内的杂草即迅速生长。待到羊肚菌出菇季节时,茂密非常的杂草已成为蛞蝓等害虫的栖息环境,且影响通风、光线等,致使羊肚菌畸形,菌柄长,菇脚大,商品性变差,同时也增加了采收难度。杂草丛生也易造成小环境高温高湿,诱发羊肚菌细菌、真菌病害。白色地膜具有阻挡光线作用,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3.加快积温。虽然当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数据明确不同品种的羊肚菌的最短积温,但实践经验已确定覆盖地膜可以缩短出菇周期,实现提前出菇。覆盖地膜可以加快积温的原因在于,地膜可以吸收太阳光热量进而增加土壤的温度,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温散失。经测量发现,覆盖地膜可使土壤增温2~5℃,其中白色地膜的增温效果最为明显,白色地膜增温效果相对偏弱。地膜的增温效果有助于羊肚菌菌丝在秋冬低温季节健康生长,促进菌丝发育并积蓄营养,进而拉长羊肚菌的生产期并缩短出菇周期,提高生产种植的可伸缩性。

羊肚菌研究进展综述

收稿日期:1996 12 15羊肚菌研究进展综述 金若忠 (辽宁省林科院食用菌中心 沈阳 110032) 羊肚菌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为春末夏初发生的珍贵食药用菌。本属分布广泛,国内分布于云南、甘肃、湖南、四川、 广东、江苏、青海、内蒙、河南、河北、山西、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国外分布于法国、德国、美国、印度等地。该菌常发生于各种杨树、栎树、苹果树下,以及云冷杉林下和各种阔叶树的采伐迹地,在许多真菌不能生长的胡桃属林下亦有发生。羊肚菌多生长于石灰岩或白垩质土壤中,在腐殖质土、黑黄色壤土、沙泥混合土、砾壤土中均有出现,尤喜生于火烧迹地上,及旧苹果园,甚至认为苹果树的灰分和焦木 块是羊肚菌的最好养分。 羊肚菌在欧洲被认为仅次于块菌的美味食菌,营养价值很高。罗植柚(1985)对羊肚菌等5个不同种进行测定表明,每百克干样粗蛋白平均为28.31g,含19种氨基酸,平均含量为19.45mg 。张广伦(1993)认为羊肚菌含维生素B 13.92mg, B 224.6mg,烟酸82.0mg,泛酸8.27mg,比多醇5.9mg,生物素0.75 mg,叶酸3.48mg,B 120.00362mg, 矿质元素粗柄羊肚菌每百克干样K 为2.8g ,P 为1.5g ,是冬虫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的7倍和4 倍,锌含量491.14ppm,为香菇的 4.3倍,猴头的4倍,铁1583ppm 为 香菇的31倍,猴头的12倍。羊肚 菌能增强人体应激能力,促进副肾 皮激素的分泌,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抑制肌癌 180。1 羊肚菌的种类 按E.Jacqaetant(1984)记载,羊肚菌属共有52种,国内戴芳澜(1979)中国真菌总汇记载有8种即小顶羊肚菌(黑脉羊肚菌) (M orchella angusticeps)、 尖顶羊肚菌(M.conica)、 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 小羊肚菌(M.deliciosa)、开裂羊肚菌(M.distans)、 高羊肚菌(M.elata)、 羊肚菌(黄羊肚菌)(M.esclulenta)、 硬羊肚菌(M.rigida)。2 羊肚菌生物学特性研究2.1 菌丝培养特征 羊肚菌菌丝白色,有分隔,多核,无锁状联合,异宗接合,常产生菌核,菌丝体有短绒毛状和颗粒状2种类型,颗粒状菌丝可能为营养衰竭或不良外界条件的应变形态。羊肚菌的同一菌株在不同的培养基中有不同的培养特征,包括生长速 度、 生长习性、菌核发育、颜色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林彬(1993)、尤国信(1995)研究工作也持这种观点。 2.2 子实体形成过程据R.Ow er 描述该过程可分为4步:(1)早期的原基由单一菌丝产 生大小1mm 左右,呈辐射状排列的团聚体;(2)随着发育成熟,菌丝 产生致密交织的核,不定菌丝从原 基基点的较低表面伸出来;(3)很快 (次日)子囊盘基从球形的原基表面 伸出,子囊盘呈指状,基部肿大,长 至3mm 长时,基部出现沟纹,并越来越明显;(4)子囊基继续增长,4 天内达15mm 长,在其中部至顶部 出现微细的垂直卷曲,以致菌盖呈 花纹状。 2.3 繁殖和生活史 2.3.1 有性孢子的研究。羊肚菌的子囊为圆柱形,孢子通常8个,单行排列。Seaver(1930)研究粗柄羊肚菌,偶然观察到亦有4个孢子的子囊,并认为这种孢子很可能是双核的。Zeller(1935)报道双孢羊肚菌的子囊只含有2个孢子,大小74 18.5 。Buller(1934)发现羊肚菌菌盖凹穴里的子囊有趋光性,成熟时向光弯曲,释放孢子时子实体的代谢强度骤然增加,产生热能而导致空气对流有利孢子的分散传布。Schm idt(1983)试验表明,在土温15 以上,羊肚菌的孢子在24小时内可长出菌丝,但存在于土壤表面的超过一年则失去活性,提出子囊孢子未必是次年春天菌种的最初来源,认为异核体是在子囊孢子萌发阶段所形成的,这一点对获得双核菌丝是一关键。 2.3.2 生活史。随着研究的深入,羊肚菌的生活史已逐渐清楚,现已知道,羊肚菌的子囊孢子萌发很快,菌丝日长速为12cm,菌丝体可以在短期内蔓延一大片,但当羊肚菌的菌丝体遇无营养的土层或竞争菌时,会停止扩展,其后,菌丝体长势渐弱,在土中形成一种坚硬的结构 小菌核,了解菌核是羊肚菌栽培的关键。菌核是一种坚硬的无性的细胞包,形状像金黄的矿渣或小核桃。许多食用菌都产生菌核,如菌核金线菌(Collhia tuberosa)、蓝柄锥盖伞(Concocybe cyanopus)、猪苓 21

羊肚菌室内栽培技术

羊肚菌室内栽培技术 百年来,羊肚菌的市场价值一直推动着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人工育菌丝和利用原产地的有利自然条件,目前室外人工种植基木成功。但由于室外条件的不可控制性,且限制了羊肚菌的栽培地点,一年里也只能有一个季节可供操作,产量难以保证。我国的羊肚菌研究一直在进行,特别是近年来,菌种随处可得,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技术广为传播,层出不穷:但是,没有任何报道显示商业化人工室内栽培羊肚菌获得成功。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羊肚菌均为人工野生采摘。 由于野生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羊肚菌的人工室内栽培及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在追求营养价值高,有益于健康的绿色有机食品,而室内栽培的新鲜羊肚菌恰是完美的候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羊肚菌的室内栽培方法,使得羊肚菌的 大规模生产成为现实。 本发明提供的羊肚菌的室内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栽培料:取重量百分比1~10%的蔗糖和90- 99%的小麦均匀混合, 混合物加入加热釜,加水,混合物与水的重量比I:1~1.5,加热使水被完全吸收,得栽培料; (2).填装:取等体积的栽培料和土壤填装入经过消毒的袋或罐中,土壤层在上, 培养基层在下,中间以铝箔或纱窗相隔: (3).消毒:将步骤(2)得到的填装后的袋或罐消毒。消毒方法采用巴士消毒法, 消毒的条件为:40一50min,121℃, 18-20psi。 (4).接种:将带有羊肚菌种的琼脂置于步骤(2)所述土壤层上,接种菌核: (5).菌核生长:避光,保持温度在18-20'C,相对空气湿度75-85%,保持空气流动 使温度均匀,至菌核成熟; (6).培养基的制备:取成熟的菌核破碎,优选破碎为3公分见方或圆的小块,均匀 夹入上下两层各1一3cm厚的土壤中间,得培养基。上述土壤的制备方法为:取以重量百分比计的大粒沙 20~ 30%,2-5mm直径碎花岗岩20-30%,熟土40-60%,混合均匀,置于加热装置中,保持温度在70~100 ℃,持续3~5小时,至水分蒸发和灭除所有微生物。 (7).浇水:向所述培养基浇水,使其完全被水渗透,培养基的水分饱和但不呈浸 泡状: (8)均匀通风:保持室内均匀通风,3~ 4周。 (9).成蘑:保持所述培养基的土壤的湿度50^-70%,同时保持室内温度16-20 0C,相对空气湿度75-85%,至羊肚菌成熟。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所述栽培方法的防尘温室,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至少十个呈直线排列的保温的风室,所述每个风室两端的墙面中央分别开设有入口门和出口门,所述各入口门和出口门均设置为对等向外双开,且所述各门都打开后,前一个风室的出口17应能对接后一个风室的入口门,从而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风室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半封闭的通道。 进一步地,每个风室的出口一侧的墙面上均设有对外通风装置。每个风室的入口 一侧的墙而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进风管口,所述各进风管口是由一个总管分出,所述总管与温度和湿度控制装假连接。作为优选,上述每个风室配备有多辆带有万向转轮的推车。 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达到下述的技术效果: 1、实现具有高营养价值的羊肚菌的室内栽培,可大规模生产,产量高。 2、培养基选重量百分比1~10%的蔗糖和90~ 99%的小麦均匀混合的混合物, 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使得菌核能快速高效的成熟。 3、栽培方法的各步骤保持特定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土壤湿度,保证了羊肚菌的产 量。 4、步骤(2)的土壤用来保水,采用上壤在上,培养基在下,中间相隔的方式装填,使得成熟的菌核能够不接触培养基。 5、木发明提供的用于羊肚菌栽培的温室,能够提供良好的通风和温度湿度的控制 条件,从而保证羊肚菌的产量。 附图说明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羊肚菌(Morchella spp)俗称羊肚菜、羊肚蘑。因其菇盖表面凹凸不平,形态酷似羊肚(胃)而得名。分析表明,羊肚菌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及维生素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羊肚菌含有C-3-氨基-L-脯氨酸、氨基异丁酸和2,4-二氨基异丁酸等稀有氨基酸,因而具有其独特风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珍贵食药用菌之一。它的人工驯化栽培一直是国内、外菌物学家致力研究探索的课题之一。 羊肚菌不同于常见的担了菌菇类,它是真菌中的子囊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环境较特殊,因此实现人工栽培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国际的最高水平仅限“半人工栽培",即人工培育出营养菌丝体,之后必须返回或模仿羊肚菌的野生环境出菇。这种栽培方式并没有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出菇无把握且产量很低。 "物以稀为贵"。近年来安新县白洋淀产的野生羊肚菌成为市场抢手货,价值很高,干品达600-800元/公斤。国内7年前有商业广告(附参考资料)称获得了某个羊肚菌品种的栽培技术专利,技术转让费索价高达380万人民币。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尚无一处生产成功的范例。权威专家认为,羊肚菌的全程人工栽培尚未真正成功,需要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而且工作确有难度,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一旦成功,其成果的学术意义与经济价值较高。例如,可在白洋淀产区建设我国的羊肚菌生产基地,因为白洋淀有十几万亩田苇田的原材料资源,栽培生产羊肚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工栽培羊肚菌投资少、效益高,以亩产150公斤鲜菇、单价40元(目前产地收购价)计算,亩产值高达6000元,是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产值的10倍多,比目前苇田的产值高达约20倍。安新县发展栽培2000亩羊肚菌,即可产干品3万公斤,产值1200万元,年增效益800万元,投入产出比约1:3。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展人工栽培羊肚菌满足市场需求,可以防止人们滥采滥挖野生资源,也是环保农业的重要内容。河北省农业主管部门为了研究保护并开发利用白

高山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

高山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 作者:任俊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6期 任俊 摘?要:羊肚菌是目前市场上非常昂贵的一种食用菌,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羊肚菌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优势凸显,加之高山地区水质好,空气清新,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种植绿色健康的羊肚菌,发挥其效益,带动农户 脱贫致富。从田间管理、病虫防治、采收包装等几方面阐述羊肚菌在高山地区的人工栽培技术,并通过人工栽培种植有效减少对野生羊肚菌资源的需求,从而减少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摘,实现 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羊肚菌;播前准备;出菇管理;采收;分级包装 羊肚菌风味奇鲜、清香、口感爽嫩,为席间的山珍佳肴,且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糖肽、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20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此外,有较好的药用功能,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的功效,还有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因其独特的食用价值和 药用价值,在食品加工和医疗保健行业领域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基本概况 铜都街道嘎德村,位于铜都街道北边,海拔2300 m,年平均气温15 ℃,年平均降雨量1500 mm,距主城区35 km,辖区面积15.5 km2;有耕地213.33 hm2,林地453.33 hm2,水源 非常丰富,灌溉主要以纯天然山泉水,土地均为盐碱沙性土壤,有很好的排水效果,非常适合 羊肚菌种植。嘎德村目前示范种植面积3.33 hm2,种植羊肚菌品种是从昆明引进的“六妹”羊 肚菌,种植时间为每年的10至次年3月份。 2 播前准备 2.1 地块选择 栽培地的选择要求水源充足,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水质无污染,地势较平、水电便利、 交通方便,农药残留成分较低的弱碱性至微酸性红、黄、黑砂壤土,轮闲或生荒地更为理想, 不易积水。 2.2整地 1)搭棚。采用简易U型拱棚,长45 m,宽6 m,高1.8 m,用竹竿搭建简易平棚,单个 搭棚面积须小于0.13 hm2。 2)安装主水管。排好主水管,外围水管规格为主管 PVC75、分管 PVC50、滴灌 PVC32。 3)整地。打地前撒一层石灰,每亩石灰用量50 kg左右,可根据土壤酸碱度适当调整石 灰用量。用旋耕机将地翻 1~2 次,清理石块、杂草及其他植物根茎后再太阳晒地至少 3 d。 4)作畦(播种前2 d完成)。畦面宽 0.6 m,间距 0.3~0.4 m,畦间沟深0.3 m。

羊肚菌大田种植技术

羊肚菌大田种植技术 一、播种 播种时间选择在10月下旬至11月,播种前用4-6针遮阳网搭棚。 1、场地消毒:先用杀虫剂将选好的场地杀虫,再用耕地机将地 打碎,按厢面1米、行道0.5米开厢以备播种。 2、用种量:装500克的菌种袋,每亩用300袋。 3、播种:播种方式可采取撒播、穴播、条播等方式。将种子挖出、捏碎,用大容器成装.将准备好的菌种均匀的撒在已准备好的厢内,再用大小粒径1-3公分的土均匀的覆盖在上面,覆土厚度不超 过3cm。 二、管理 1、播种后的发菌管理 播种后,菌丝开始萌发,经常观察厢面覆盖物下的表土,检查土的湿度。手捏有裂口为最佳,保持含水量在60%—65%左右,空气相 对湿度80%—85%, 摆营养袋后的管理和播种后的管理一致。 三、病虫的防治 四、采收及修削整理 羊肚菌一般出菇在3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日平均气温12-16度,从小原基到成型需20天左右,采收时要详细观察羊肚菌的个体大小,适时采摘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羊肚菌的个体大小不一,采收 时需观察菌盖,幼菌的菌盖顶尖上面的棱形凹槽紧密而细小,随个 体增长,棱形凹槽增大,顶端近圆形凹凸部分逐渐平坦、润滑光亮,色泽由深褐色或黑色转为黄褐色或肉色,菌把肥厚成米黄。

采收后,用剪刀将菌托的泥沙修剪干净,若菌盖和菌柄有创伤、变色部位,同时修剪整齐,修剪做到轻拿、轻剪、轻放,分级和消 剪一次完成,以免再次分级造成创伤。 1品种选择 选购人工栽培高产品种,或采摘野生健壮尖顶羊肚菌,经分离培养制得母种。 2菌种制作 2.1拌料装瓶 菌种培养料用麦粒作主料,辅以其他配料构成,料含水65%,主料、辅料拌合均匀,装入600mL罐头瓶。装料时注意松紧适中,装 至瓶颈处即可,用聚丙烯薄膜套上橡筋封口、装筐。 2.2灭菌 采用高压灭菌,菌种瓶装筐后,及时送人高压菌锅内灭菌,压力1.5kg/cm2,灭菌2.5h。 2.3接种培养 灭菌的菌种瓶经冷却后,控制接种温度在20℃以下,在接种箱、接种室、超净工作台等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后将菌种瓶摆放于清洁、干燥、暗光、通气的培养室中,控制培养温度16~18℃,培养18~20d菌丝即可长满,长成熟。成都地区种植羊肚菌,原种制作 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宜,栽培种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宜。羊肚菌属于低温型菌类,菌种培养温度要求在18℃以下,温度偏高 菌丝生长不良,并极易感染杂菌。 3栽培季节安排 羊肚菌是一种低温型菌类,尖顶羊肚菌适宜在较低温度的秋季播种,在5~20℃范围内均可播种。 4栽培管理技术 4.1开厢作畦

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817294.html, 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作者:袁永成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2期 摘要: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富含丰富的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等 营养元素,具有巨大的营养价值。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上升,羊肚菌的营养价值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为了实现羊肚菌的继续创收,文中重点分析了羊肚菌目前的商业化发展形式,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了其未来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羊肚菌;商业化发展;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43 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羊肚菌养殖中存在的商机。但是供应者的不断增加,很有可能导致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买方市场,降低羊肚菌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展羊肚菌商业化发展活动时,一定要明确的了解当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羊肚菌进行商业发展的有益条件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检验证明羊肚菌的菌盖部分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羊肚菌味道甘甜、性质偏寒凉,无毒,且存在促进肠胃消化吸收、化痰理气等功效。除了氨基酸外,羊肚菌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羊肚菌所提供的营养成分对于良好的补充人体营养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氨基酸更是被称之为“必需氨基酸”。另外,相关检测结果显示,羊肚菌至少含有8种维生素,即: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吡哕醇、生物素、叶酸等。羊肚菌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可以与牛乳、肉、鱼粉不相上下,因此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2 羊肚菌商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从羊肚菌商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市场形势来看,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居民对影响产品的热捧,以及现代化栽培、管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羊肚菌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与保障;由于羊肚菌目前在市场上仍然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导致其价格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食用菌,因此一些普通消费群体只能望而却步。另外,羊肚菌种植和栽培在前期阶段的投入较大,对于普通的种植者而言可能无力承担,因此羊肚菌的种植者相对较少。

羊肚菌国内外研究概况

羊肚菌国内外研究概况 2014-04-19 老刻刀 羊肚菌国内外研究概况 2010-10-08 (1)培养菌核体:选择合适的培养料配方,装入专用容器,装料量占容器空间的70%,在料面隔放一张打孔的厚锡纸,在锡纸上面填装5厘米左右的腐殖土。按常规灭菌后,将羊肚菌的菌核菌种接种于土层,置于18-22℃培养7-10天,菌丝通过土层延伸到培养料获取营养,土层中生出许多菌丝团块--菌核。 (2)诱导有性生殖:诱导菌核菌丝进入有性生殖状态才生成子囊果。 方法之一:除去外源营养物质,仅由菌核供应营养,迫使营养菌丝发生有性过程; 方法之二:大量注水并不断渗漏,洗除可溶性的营养。 (3)保障原基发育:从现原基到子囊果长到3厘米高这段发育期,生态条件不适(需要羊肚菌的野生条件),子囊果极易败育。 (4)伴生菌问题:羊肚菌生态环境中有一种霉菌(Trichlderma sp)可以促进出菇,这种作用类似银耳的"伴生菌"(香灰菌)。由此可见,搞清羊肚菌的"伴生菌"及其作用,也是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 2.首次描绘的羊肚菌生活史图:1990年,Thomas研究的羊肚菌生活史中各阶段的细胞学变化,首次描绘出羊肚菌的生活史图。这个成果对羊肚菌遗传育种及人工栽培两方面的研究都十分重要。其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 (1)研究方法:采集野生羊肚菌的子囊孢子,在完全培养基上萌发并插片培养获得营养菌丝。用能使细胞发荧光的染料(吖啶类)对样品进行染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这些样品的细胞学特性。另一些样品用姬姆萨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2)菌丝特征:羊肚菌的菌丝相当粗(直径5-10微米),且分枝较多。菌丝细胞具有多核,极端例子是一个细胞内具有65个核。使用不同的核染料(如姬母萨、吖啶类及光辉霉素)都可观察到核。吖啶类具有较强的荧光,且使用方便,因而它在核观察中尤其有用。大多数菌丝细胞中的核为10-15个,新生出的顶端细胞核数量最少(1-2个核)。菌丝细胞间的中隔物由多孔隔膜组成,某些细胞器及核可由此流通,这可能是每个细胞中核数有差异的原因。 (3)菌落特征:在完全培养基平板上,羊肚菌的孢子可迅速萌发并长成菌落。在22-25℃,5-6天长满8.5厘米的平皿,平均生长率为0.4-0.5毫米/小时。羊肚菌是低温菌,在4℃下12-15天长满同样大小的平皿。羊肚菌菌丝一旦在培养

羊肚菌菌种制作技术

羊肚菌菌种制作技术 羊肚菌是世界上珍贵的稀有食用菌之一,属高级营养品。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特别是有机锗含量高,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的功能;主治精肾亏损、阳痿不举、性欲冷淡;对头晕失眠、肠胃炎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饮食不振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还可以防癌抗癌、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在医学上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由于它功能齐全,香味独特,食疗效果显著,目前国内每千克售价800~1000元,尤其在西欧国家供应十分紧俏,价格更昂贵。 因羊肚菌与其它食用菌不同,栽培适应性较差,特别是在异地栽培稳定性差。因此,利用当地的羊肚菌品种分离制出的菌种,能适应当地环境,可避免异地购种的地区性差异和邮寄途中的影响,建议种植户最好分离当地的品种。它能适应当地环境,但也要注意羊肚菌的菌种隔年使用效果不好,有变异现象。这就给大面积栽培和推广带来了困难。所以羊肚菌的菌种最好每年分离、驯化。这是迄今尚未实现商品化栽培的原因之一,加上栽培管理或环境达不到要求就会不出菇。这就是羊肚菌人工栽培困难的奥秘。 一、制种注意事项 羊肚菌的菌种性能与其它食用菌不同,菌种分离方法和育种手段及栽培管理技术与其它食用菌也有很大差异。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退化、变异、生霉。这对栽培羊肚菌带来很大困难。对此,首先要控制菌种传代,无论母种、原种、栽培种,若违反技术要求,多传一代就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或不长子实体。母种只能经过原种栽培种,到栽培中的一次流程和3次破菌愈合才能保住质量;若超过3次菌丝断裂而重新萌发的新菌丝,会失去或降低酶的分解作用,以致抗病力差,易生杂菌,不出菇。 二、母种制作 (一)培养基配方 ①黄豆芽500克(煮汁),白糖20克,琼脂20克,羊肚菌基脚~50克,水1升。 ②黄豆芽500克(煮汁),白糖20克,琼脂20克,水1升。 ③栎木屑500克(煮汁),白糖20克,琼脂20克,水1升。 ④马铃薯200克(煮汁),白糖20克,琼脂20克,蛋白胨0.5克,牛肉膏0.5克,水1升。 ⑤蛋白胨1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酵母膏1克,磷酸二氢钾1克,硫酸镁1克,维生素B1,1克,水1升。pH值自然。 上述配方任选一组。将木屑或豆芽加水1升煮30分钟,过滤取汁,并将余下的水补足1升,加入其它原料,煮至溶化后,按母种制作常规方法,分装于18毫米×180毫米或20毫米×200毫米试管的1/5,塞上棉塞,使用高压灭菌锅彻底灭菌;在0.68千克压力下维持60分钟,自然冷却至指针回到原位才可打开,放成斜面备用。 (二)菌种分离 首先要具有食用菌专业基础知识、多年的菌种分离经验及菌丝鉴别能力,其次要购置母种培养基、无菌接种箱、恒温培养箱、冰箱、高倍显微镜等必要设备。根据当地羊肚菌生长季节,趁羊肚菌生长旺盛时做菌种分离工作。 1.分离方法。羊肚菌的分离方法与其它食用菌大不相同。它需要一种助生菌与羊肚菌菌丝共生时才能出菇。这种助生菌长期活动在土壤中,有时以芽孢菌形式出现,有时以菌丝形式出现。它为羊肚菌的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土壤中分离该菌比其它任何方式分离要好些。但从土壤分离难度太大,成功率不到万分之一,并

羊肚菌项目立项报告参考

羊肚菌项目立项报告参考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羊肚菌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 xxx科技发展公司 (三)法定代表人 郑xx (四)公司简介 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产品,致力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各种生产流水线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为 客户设计开发各种产品生产线。 公司研发试验的核心技术团队来自知名的外企,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还聘用多名外籍专家长期担任研发顾问。 优良的品质是公司获得消费者信任、赢得市场竞争的基础,是公司业 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公司高度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管理,设立了品管

部,有专职质量控制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制定公司质量管理目标以及组织公司内部质量管理相关的策划、实施、监督等工作。 上一年度,xxx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30.32万元,同比增长17.88%(1476.10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羊肚菌生产及销售收入为8322.65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5.53%。 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918.80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6.39万元,增长率22.03%;实现净利润1439.10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89.77万元,增长率25.21%。 (五)项目选址 xx新区 (六)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20556.94平方米(折合约30.82亩)。 (七)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0.28%,建筑容积率1.51,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56%,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0.05万元/亩。 项目净用地面积20556.94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14447.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040.98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21537.31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1726.00平方米。 (八)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07台(套),设备购置费2515.24万元。

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

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 一、栽培料配方: 1、农作物秸粉74.5%、麸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2、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3、棉壳75%、麸皮2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以上三种,任选一种均可。料水比为1:1.3,拌好料后堆积发酵20天,含水量为60%。采用17厘米×33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与袋装料500-600克,然后在100℃条件下灭菌8小时,灭菌后即可接入菌种。采用两头接种法,封好袋口,置于22-25℃下培养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菌丝满袋后5-6天,让其充分长足,即可进行栽培。 二、室内脱袋栽培 菇房消毒后即可进行栽培。先在每层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薄膜,然后再铺3厘米厚的腐殖土,拍平后将脱去塑料袋的菌棒逐个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17厘米×33厘米的塑料菌袋40个。排完菌棒后轻喷水1次即可覆土3-5厘米,覆土后表面再盖2厘米厚的竹叶或阔叶树落叶,保持土壤湿润。1个月后可长出子实体。一般南方地区3月10日至4月20日之间出菇最佳。此时空气湿度为8

5%-90%。羊肚菌出土后7-10天就能生长成熟,一般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就可采收。 三、室外脱袋栽培 选光照为三分阳七分阴的林地作畦。畦宽1米,深15-20厘米,长度不限。整好畦后喷或轻浇水一次,并用10%石灰水杀灭畦内害虫和杂菌。脱袋排菌棒方法与出菇管理方法与室内栽培相同,只是底层不可铺塑料薄膜,要注意畦内温度变化,防止阳光直射。 四、病虫害防治 菌丝生长与子实体生长都会发生病虫害,以预防为主,保持场地环境的清洁卫生。播种前进行场地杀菌杀虫处理,后期发生虫害,在没出子实体之前可喷除虫菊或10%石灰水,杀灭害虫与杂菌。 五、加工 羊肚菌主要晒干或烘干。在进行干燥时注意不要弄破菌帽,保持其完整。可用烤烟房烘干或在阳光下晒干,不能用柴火烟熏,以免影响质量。分等级在塑料袋内防潮保存。

羊肚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6—02—28 作者简介:高成华(1980-),女,辽宁法库县人,助教,主要从事酶的提取纯化、食用菌及植物组织培养等方面研究.【实验技术研究】 羊肚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高成华,吴 雪 (抚顺师专,辽宁抚顺113006) 摘 要:从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碳源、氮源、酸碱度、温度、光照等方面探讨羊肚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羊肚菌菌丝适宜在PDA 固体培养基以及黄豆芽———玉米粉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硫酸铵;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最适pH 范围为6~7,最适温度为25~33℃之间,并且在光照条件为弱光时羊肚菌菌丝生长状况较好. 关键词:羊肚菌;菌丝体;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Q93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88(2006)04-0104-04 羊肚菌又名羊肚菜,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特殊、食药兼用的珍贵真菌.目前,大规模商业人工栽培羊肚菌有一定困难,但有资料显示,60年代以来,美、法等国开始大规模生产羊肚菌菌丝体,用以制造调味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这说明羊肚菌菌丝体的应用价值也是相当高的,而且,羊肚菌菌丝体的生产 较子实体的生产要容易[1].因此,深入了解羊肚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进而使菌丝体的产量增大,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3].本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材料由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提供. 1 实验方法[2]、[4] 111 不同固体培养基试验(见表1) 表1 固体培养基种类及配方 培养基名称 配 方查氏(M1) 蔗糖30g ,硝酸钠3g ,磷酸氢二钾1g ,氯化钾015g ,硫酸镁015g ,硫酸铁0101g ,琼脂20g ,水1000m L ,pH=7葡萄糖硝酸盐(M2) 葡萄糖20g ,硝酸钾1g ,磷酸氢二钾015g ,硫酸镁015g ,氯化钠015g ,琼脂20g ,水1000m L ,pH =7高氏一号(M3) 淀粉20g ,硝酸钾1g ,硫酸铁0101g ,磷酸氢二钾015g ,氯化钠015g ,琼脂20g ,水1000m L 淀粉铵(M4) 淀粉10g ,硫酸铵2g ,磷酸氢二钾1g ,硫酸镁1g ,碳酸钙3g ,氯化钠1g ,琼脂20g ,水1000m L PDA (M5)土豆200g ,蔗糖20g ,琼脂20g ,水1000m L ,pH =7 112 不同液体培养基试验(见表2) 113 不同碳源试验按照表1中葡萄糖硝酸盐培 养基配方,以硝 酸钾为氮源进行 碳源试验,记录 表2 液体培养基种类及配方 培养基名称 配 方PY P (I )土豆20%,酵母膏011%,蛋白胨011%,葡萄糖2%,硫酸镁011%,磷酸二氢钾011%MY P (II )麦芽汁30%,酵母膏011%,蛋白胨011%,硫酸镁115%,磷酸二氢钾011%CYG (Ⅲ)玉米粉2%,酵母膏011%,葡萄糖011%,硫酸镁015%,磷酸二氢钾011%黄豆芽———玉米粉(Ⅳ )黄豆芽(煮汁)100g ,玉米粉30g ,磷酸二氢钾015g ,硫酸镁013g ,水1000m L 计算筛选出最适合羊肚菌菌丝生长的碳源. 114 不同氮源试验 仍采用113中的固体培养基配方,以葡萄糖为碳源,进行氮源试验.记录一次菌丝密度、菌落颜色,并测量一次平板菌落直径,计算筛选出最适合羊肚菌菌丝生长的氮源. 115 不同pH 值试验 根据表3数据,混合配制成5个pH 梯度缓冲液. 记录计算筛选出最适合羊肚菌菌丝生长的pH 值.116 不同温度试验 表3 缓冲液的配制 单位:ml pH 56789磷酸氢二钠1013012163161471914520100柠檬酸91907137315301550 选取3个温度梯度(17℃、25℃、33℃ ),将接种后的土豆加富培养基在3个温度下遮光培养.记录第8卷第4期2006年12月 辽宁师专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T eachers College V ol 18N o 14Dec 12006

羊肚菌的研究进展1

第18卷第1期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 l.18 N o.1 1999年3月 JOU RNAL O F YANAN UN I V ER S IT Y M arch1999 羊肚菌的研究进展Ξ 任桂梅 张少刚 (延安大学生物系,陕西延安,716000) 摘 要 详述了我国羊肚菌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形态学、生理生化、人工栽培、深 层发酵以及食药用价值等研究进展。 关键词 羊肚菌;生态环境;人工栽培;深层发酵 羊肚菌又名羊肚蘑、羊肚莱、阳雀菌、编笠菌等。隶属于真菌中子囊菌亚门(A scom yco tina)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 o rchellaceae),羊肚菌属(M orchella))。羊肚菌发生于春末夏初季节,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食菌之一。在美国被称为“陆地鱼”,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它是人体营养的高级补品。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需求量很大、价格逐年上升(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去柄干品高达153德国马克)。由此可见,羊肚菌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食用菌。人工栽培虽有长出子实体的报道,但栽培试验的重复性差,至今尚不能投入商品化生产。羊肚菌的子实体仍来自野生菌。然而近年来对其栽培感兴趣者越来越多。为了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笔者现将多年来收集的羊肚菌诸多特性的研究综述如下,以供栽培研究者参考。 1、种类与分布 Em ik Jacouetan t教授在《L es M o rilles》(1984)一书中记载,羊肚菌属共有28个种。,分布于亚州、欧州、北美州及大洋州等国家。《中国真菌总汇》记入8种羊肚菌。但根据目前报道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羊肚菌12个种:小顶羊肚菌(黑脉羊肚菌、黑羊肚菌)M orchella ang usticep s Peck、尖顶羊肚菌(圆锥羊肚菌、羊肚子、阳雀菌、蘑菇菌、鸡足磨菇)M.con ica Pers.、粗柄羊肚菌(粗腿羊肚菌、皱柄羊肚菌)M.crassip es(V en t)Pers.ex F r.、小羊肚菌(美味羊肚菌、鲜羊肚菌、阳雀菌、狼肚菌)M.d eliciosa F r.、羊肚菌(圆顶羊肚菌、羊肚子、编笠菌、可食羊肚菌)M.es2 cu len ta(L.)Pers.、普通羊肚菌M.vu lg a ris(Pers.)Boud、高羊肚菌M.ela ta F r.、硬羊肚菌M. rig id a K ro m bh.、开裂羊肚菌M.d istans F r.、褐赫羊肚菌M.um brina.、白羊肚菌M orchella sp、紫变羊肚菌M.p u rp u rascens。分布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华中、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其中M.escu len ta、M.d eliciosa、M.con ica、M.ang usticep s、M.crassip es是比较常见的食用菌。 2 生态环境 2.1地形与土质。野生羊肚菌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从全国各地资源报道的情况来看,一般羊 Ξ:19980929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_朱斗锡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朱斗锡 (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对野生羊肚菌资源分布、主要产地、生物学特性、生态特征、生长条件以及市场状况进行全面的概述,对国内外人工栽培研究羊肚菌的历程与发展现状作了简介,阐明了人工栽培研究羊肚菌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关键词:羊肚菌;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现状中图分类号: S6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10(2008)04-0003-03 目前羊肚菌主要依靠野生,产量很少,采集困难,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公斤售价高达1500元 ̄3000元,出口价更加昂贵,需要大量货源。因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100多年来,历尽艰辛开展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特别是近 20多年来,我国许多科技工作者相继为羊肚菌的栽培做 了大量研究工作,虽然已有少数栽培成功的报道,但出菇很不稳定,这个谜团,直到今天才初步揭开神秘面纱。 1野生羊肚菌的资源分布 野生羊肚菌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有四川、云南、贵 州、陕西、甘肃、西藏、青海、新疆、河南、山西、吉林、辽宁、河北、黑龙江、江苏、宁夏、内蒙古等省。但各省的分布都不一样,每个省仅有几个地区能生长。四川羊肚菌的主产地有绵阳市的平武、北川、安县等县;广元市的剑阁、青川、旺苍等县;达州市的通江、南江、达县等县;阿坝州的松潘、红原、黑水等县;甘孜州的石渠、色达、康定等县;雅安市的汉源、石棉、天全等县。 云南羊肚菌主产地有迪庆、中甸、保山等地;西藏羊肚菌主产地有昌都、林芝、波密等地;贵州羊肚菌主产地有遵义、毕节、六盘水等地;陕西羊肚菌主产地有汉中、咸阳、安康等地;甘肃羊肚菌主产地有天水、成县、西峰等地;青海羊肚菌主产地有玉树、玛沁、同仁等地;新疆羊肚菌主产地有哈密、南疆、吐鲁番等地;河南羊肚菌主产地有新乡、洛阳、安阳等地;山西羊肚菌主产地有离石、临汾、吕梁等地;吉林羊肚菌主产地有白城、松源、四平等地;辽宁羊肚菌主产地有朝阳、阜新、铁岭等地;河北羊肚菌主产地有邢台、邯郸、保定等地;黑龙江羊肚菌主产地有漠河、黑河、大庆等地;江苏羊肚菌主产地有淮北、阜阳、六安等地;宁夏羊肚菌主产地有固原、彭阳等地;内蒙古羊肚菌主产地有辽通、赤峰、乌兰浩特等地。 从全国各地来看,羊肚菌产量最大的是云南和四川,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每年收购干品约达100多吨,其 次是陕西和甘肃。从外形上比较,全国最好的羊肚菌产在山西吕梁地区和甘肃迭部县,主要体现在菌帽大、肉质厚、菌柄短小、帽黑柄白、尖型饱满、大小匀称、气味香浓,深受国外客商的欢迎。 羊肚菌的生长环境一般不分山区与林地,主要与环境气候条件有关,除气温过高的热带地区或气候干燥的沙漠地区不适宜生长而外,其它地区都能生长,尤其是低温潮湿的西部地区最适宜羊肚菌的生长。 2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特征 2.1羊肚菌生物学特性 羊肚菌在分类上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 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 laceae。 目前我国已报道羊肚菌共有20种,其中常见的有尖顶羊肚菌Morchellacostata、圆锥羊肚菌Morchellaconica、粗柄羊肚菌Morchellacrassipes、小羊肚菌Morchelladeli- ciosa、美味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茶褐羊肚菌Morchellaumbrina。2.1.1形态特征 羊肚菌外观多为尖顶型或圆顶型,长3cm ̄9cm,粗 3cm ̄7cm,表面布满不规则至近圆型小坑(蜂窝状);菌 柄白色,长3cm ̄8cm,粗2cm ̄4cm,平滑、中空,基部膨大;子囊圆柱型、无色、大小为(280 ̄320)mm×(18 ̄ 22)m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孢子长椭圆型、无色,(20 ̄24)mm×(12 ̄14)mm,侧丝顶部膨大,粗为12mm,有 时有隔。 2.1.2生态条件 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外界条件有温度、湿度、光照、空 气、pH、营养等6个条件。 温度 羊肚菌生长以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生期, 4月为集中点,菌丝在3℃ ̄25℃下均能生长,最适宜15℃ ̄18℃,低于3℃或高于28℃生长停止或死亡。孢子散发适 *项目来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7AA021506)。作者简介:朱斗锡,高级工程师。E-mail:zdx058918@yahoo.com.cn收稿日期:2008-06-04 中国食用菌2008,27(4):3~5 EDIBLEFUNGIOFCHINA CN53-1054/QISSN1003-8310

羊肚菌产品、种植技术及种植模式

羊肚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菌类,虽然目前种植羊肚菌的并不多,不过羊肚菌的市场需却非常大,这让很多种植户都想要尝试种植羊肚菌,那么羊肚菌如何种植? (1)关于羊肚菌本身。 羊肚菌由羊肚状的可孕头状体菌盖和一个不孕的菌柄组成。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子实层,边缘与菌柄相连。菌柄圆筒状、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食用菌,其菌盖部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特别是异亮氨酸的含量高达1.76%,据测定还有至少含有8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和矿质元素,按照外观及型状的不同可分为:羊肚菌、小顶羊肚菌、尖顶羊肚菌、粗柄羊肚菌、小羊肚菌。 (2)羊肚菌生物学环境 ①温湿度。羊肚菌属于低温高湿型真菌,3至5月雨后多发生,8至9月发生。生长期长,除需较低气温外,还要较大温差来刺激菌丝分化。菌丝生长温度为21-24℃;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4.4-16℃,空气相对湿度为65%-85%。为此栽培时间多在11至12月份。

②日照。微弱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切记强光直射。 ③土壤。PH值宜为6.5-7.5,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发生土壤类型为黑、黄土壤;山地灰褐森林土、腐殖土、沙质混合土均能生长。氢铵2g/L,氯化钾0.5g/L,葡萄糖20g/L,硝酸钾0.1g/L,硫酸亚铁0.01g/L,琼脂20g/L,硫酸镁0.05g/L。 ④空气。羊肚菌属于好气型真菌,其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囊果形成阶段均需要新鲜空气。在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发生,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通气状况不良,容易发生柄长盖小的畸形菇,影响品质,而尖顶羊肚菌菌丝体生长耐受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当二氧化碳浓度在空气中达到2.2%,菌丝生长达到最大值。 (3)羊肚菌栽培 川渝地区的“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流程,我国羊肚菌栽培模式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仿生栽培、菌材仿生栽培、菌根化栽培、林下仿生栽培等,长时间的仿生栽培和生态研究,使得羊肚菌的发生规律和生理需求逐渐被掌握,菌种的驯化选育、补料技术和人为刺激诱发出菇是羊肚菌人工栽培区别于仿生栽培的重要标志,现以川渝地区的“羊肚菌大田栽培”主流技术流程阐述,该技术与川渝地区的气候特点相匹配,在每年的9-10月份进行田间整理和菌种制备、播种,随后搭建遮阳棚,在冬季降温前11-12月份完成补料操作,待春季温度回升时进行催菇和出菇。该技术稳定性、可操作性较强,占整体行业栽培模式的90%以上。 ①田地整理,包括选地、整地和棚子的搭建。田地的整体要求土质疏松、利水,地势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可以大规模机械化操作。根据地形按水势、风向进行整地。首先,将田间杂草及上一季遗留下来的农作物废弃物清理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