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饮食文化讲义

中华饮食文化讲义

中华饮食文化讲义
中华饮食文化讲义

中华饮食文化

第一章绪

一、“饮食文化”研究的迫切性

学习研究饮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市场需求的变化

1. 恩格尔系数在降低,GDP值

2. 饮食需求质量在提高

3. 饮食观念在变化

(二)企业的困惑

1. 许多企业经营步履艰难

2. 部分企业表现出强劲的“长寿”迹象

(三) 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四) 民族繁衍的历史责任

二、饮食文化的科学性

三、教学要求

(一)市场需求的变化

1、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在降低,人均GDP、人均餐饮在提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

59% 以上为贫困

50%——59% 为温饱

40% ——49% 为小康

30% ——39% 为富裕

30% 以下为最富裕

恩格尔系数:

?19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标准?60%以上贫困

?50%-59% 温饱

?40%-49% 小康

?30%-39% 富裕

?30%以下最富裕

中国恩格尔系数(%)

GDP (亿元)

?2004年159878.3 10.1% 世界6

人均1100美圆

?2005年184937.4 9.9% 世界4

人均1703美圆世界107

?2006年216314.4 10.7% 美日德后

人均1954.5美圆100位左右

?2007年265810.3 11.4%,

?2008年314045.4 9% 世界3 人均3266美元

?2009年340506.9 9.1%

?2010年397983 10。3%

?2011年?

2、饮食需求质量在提高

居家餐饮社会化(中美饮食业状况比较)

厨房生产社会化

对饮食原料、生产环境、消费环境要求更加严格

3、饮食观念在变化

果腹需要→养生需要→社会交往

↓↓↓

维持生命保健长寿体验文化、价值

美国餐饮业协会公布的报告:

2007年美国餐饮业将连续第16年增长,总规模可望达到537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5%。

2007年,全美93.5万家大小餐馆雇用的员工总数将达1280万人;未来10年,美国餐饮业新增就业岗位将达200万个。

2009年度我国餐饮百强企业

营业额1249.73亿元

比上年度餐饮百强营业额增22.6%,

01. 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

02. 美心食品有限公司

03. 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04. 内蒙古小尾羊餐饮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05. 上海锦江国际酒店股份发展有限公司

06. 天津顶巧餐饮服务咨询有限公司

07. 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08. 重庆德庄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09. 中国全聚德集团

10. 重庆市毛哥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十强营业额达633.61亿元,同比增8.93%,占百强营业额5成多

入围百强门槛大幅提高,由08年2.36亿元提高到2.95亿元,增25%

(二)企业的困惑

1.竞争激烈,利润下滑

上海餐饮业典型调查:68家餐饮企业中:

经营良好(利润客观)6家占9%

经营一般(尚可维持)25家36%↘91%

经营差(亏损)37家55%↗

2.经理抱怨:顾客“刁”,“好吃”“吃好”

吃技术--环境--文化,疲于硬付

饮食消费劣化

3.品种更新慢,创新艰难.

我国百强餐饮企业平均利润率

(三)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综合国力: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

综合实力硬实力(Hard Power)

软实力(Soft Power)

?硬实力: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基本资源、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

?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饮食文化”是: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

?是一个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是考察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活化石。

所有的中国饮食文化都称为软实力?

提炼、打造

世界的推进

?日本欲借助动漫饮食等软实力提升形象

日本内阁府所属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推进日本品牌战略》的研究报告,呼吁国民要大力向世界介绍日本的“魅力”。

?日本饮食的最大特点是清淡、新鲜,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世界饮食界普遍认为,日本的这种饮食习惯有利于减肥,符合健康要求。因此,世界各地出现了一股“日本料理热”,就连号称“饮食王国”的中国和法国也纷纷开起日本料理店。

?法国:申遗成功,美食首次入列。

?墨西哥:申遗成功

?韩国:政府斥资550亿韩元,海外推广

(四)民族繁衍的历史责任

1.营养差距:

①2002年较1992年3-18岁各年龄组

城乡平均增加3.3厘米

其中,农村较城市: 男性平均低4.9厘米

女性平均低4.2厘米

②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17.3%,低体重率9.3%

③城市居民畜肉类、油脂消费过多,谷类消费偏低

荷兰、日本青年身高(厘米)

(四)民族繁衍的历史责任

2.人均寿命:

2002年:日本81.9 摩纳哥81.2 美国77.6 中国71.8

2010年:

3.餐饮高收入的背后:

?公款吃喝:

?浪费

4.残忍的菜肴

2010年人口平均寿命

二、?°饮食文化?±的科学性

(一)研究对象

食生活是关系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大课题。

日本战后对本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作出了显著成绩

(二)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

饮食之道,体现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厚重的中华文化、悠久的食生活历史,孕育了完整的饮食文化基础理论体系。

医食同源的辨证观,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孔子食道

1.课程性质:

“饮食文化”是随着我国旅游业、饭店业、餐饮业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文化科学与饮食科学相融和,以人类饮食活动为对象,以文化学研究方法为手段,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专门学科。是服务、管理、经济(旅游管理、饭店管理、餐饮管理、烹饪)等高等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和我国饮食文化建设的历史及现况,掌握饮食文化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饮食发展趋势分析研究的宽阔眼光,具备餐饮产品开发的思路和基本能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民族饮食生活质量,促进行业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

第二章文化及中华文化

§2-1文化及特征

文化学(文化科学、文化哲学)

国际上:1838年德国人L ·皮格亨首次提出“文化科学” 。八十年代形成热门

我国:三十年代开始探索性研究,后成“绝学”.改革开放后,兴起大规模的“文化热” ,对文化的认识肤浅不全面

地位: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现代社会科学的三大基础科学

关于“文化科学”的评价

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瓦尔德:1915年提出“建立现代科学体系,…文化学?应被置于这个体系的顶端。”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卢伯·怀特:“现代学者在人类学中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发现,其意义之伟大,可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学说相侔。”

什么是“人类”?

古希腊哲学家:人是“思维的动物、语言的动物、政治(社会)的动物。”

前苏联学者:“人是劳动的动物、制造工具的动物。”

八十年代国外学者:“人类是唯一在地球上建造和发展出了文化系统的动物。”

提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

一、文化的概念及历史歧义

(人类认识文化的第一阶段)

文化的第一义:人工之物及过程

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语Colere。

原义:耕作、饲养、教育等人工创造过程及其产物,和自然过程及其产物相对立。

∴文化的与“自然的”、“天然的”相对立的含义,仍然是“文化” 的第一义。

《周易·贲卦》曰:

《周易·贲卦》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观念的形成,始于人的最早的人天区分意识,把天之外的一切都含于文化。

(认识的第二阶段)

文化的第二义:教育感化

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时期,重视社会的文治教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多指可实现教化功能的人之“文”。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文化≈教化

在西方中世纪—19世纪,文化≈知识、

修养、教化

(认识的第三阶段)

文化的第三义: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 ·B Tyloy(E ·B泰勒)1871年《原始文化》中,最早给“文化”以明确的定义: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从社会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认识的第四阶段)

文化是包含了物质产品的复合体

文化人类学者B ·马林诺夫斯基(英)提出: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一切对于人类活动、人类集团及人类思想和信仰的个别专门研究,必会和文化比较研究相衔接,而且得到相互的助益。”

(认识的第五阶段)

文化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体

R ·林顿(美):

“文化指的是任何生活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生活方式。……整个文化还包括诸如洗碗、开汽车等世俗行为,而且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这些世俗行为与那些在生活中被认为高妙雅致的事情相比,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 认识的第六阶段)

对文化的形态、性质、功能的全面论述

A·L克罗伯,C·克鲁克洪(美):

现代西方比较而言,最受推崇的定义

“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播,而且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又是其价值观;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之因素”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

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

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

二、研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如何吃?”

“文化——影响力,国家实力?”

“旅游如何发展?”

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架构,而且具有无形的或隐形的架构。文化从根本上制约和指导着人类的思考、行为以至情感形成和表现的方式。

三、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

1、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意识文化

文化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意识文化

(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意识文化,是文化体系的核心。

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思想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制度文化

制度:

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

②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和各种具体的制度。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的结晶和载体。它体现了人的审美认识、理念、追求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系:三个层次是相互渗透的整体,意识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意识、制度文化的凝结。

文化结构之我见

根据文化对文化主要载体依附程度的不同

意识文化(含制度文化)

文化物质文化

技艺文化

技艺文化

“饮食技艺文化”

定义:在饮食原料处理、烹调、果蔬雕、

围边、上菜、摆台、桌边服务、消费

等餐饮活动中的各种技术、艺术活动。

作用:是物质文化形成的条件,

是意识文化表现的形式。

特点:1)对文化主要载体严格的依赖性

2)形式的可感性

“在食品原料有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精湛、深奥、模糊而且不断变化的饮食技艺文化,对推动饮食文化的发展、丰富意识文化体系起到巨大作用。

饮食技艺文化丰富了饮食物质文化,并成为饮食意识文化重要的源泉,技艺文化对文化主要载体严格的依赖性、强烈的可感性和特殊的商品性,也应成为饮食非物质文化挖掘、抢救、继承工作的重要思路。”

2、按照文化流行的人群的不同:

雅文化

文化

俗文化

雅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

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集团流行。

特点:有较强的理性色彩,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反映:一个民族、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反映民族文化的本质。

传播:政府推广,依靠文字、书籍和正规的教育传播。

形式:法律、教育、政治、文学、典籍、制度

俗文化(民间文化、下层文化)

在百姓中流行的大众文化。

特点:有较强的感性色彩,接近生活,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态。

传播: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行为传播。

形式:神话、故事、传奇、谜语、歌谣、谚语、曲艺、民间小戏、风俗等。

“Folklore”研究俗文化的一门独立学科。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我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主要区别:

张岱年(1909-2004),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张岱年始终对文化问题感兴趣,尤其是1984年后,他在文化的内涵、文化的民族性和普遍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和建设新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文化与哲学》、《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区别:

1、雅文化中,唯物论、无神论的精神根深蒂固。俗文化中宗教、迷信影响大。

2、雅文化中,“重义轻利”和“崇德贱力”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俗文化突出富贵利达的价值观。

3、雅文化中,“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俗文化中,“侠义”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4、吟诗作画,舞剑操琴,文枰对弈——风流名士的爱好,是雅文化的标志。传奇、小戏——市井百姓的娱乐,是俗文化的标志

司马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3.按照文化存在形式的不同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财”《文化财保护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2001年我国积极参与向联合国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活动中。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可移动文物: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①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

②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

③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

①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②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③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518项

第二批:510项,扩展项目名录:147项

第三批:191项,扩展项目名录:164项

4.按文化流传时间的不同

传统文化:“传”、“统”

传: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

统:影响的空间性、权威性。

现代文化:

《辞海》: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学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

《论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传统。”

(二)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

文化主体——意识文化

文化主体的抽象性:意识文化不易被人直接感受,与环境的联系较疏远。

文化主体的敏感性:当政策、制度、法律等意识文化发生变化时,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敏感的、广泛的。

意识文化的敏感性

例如

市场经济的确立

改革开放的实施

环保政策

专项基金

碘盐制度

科技研究

艺术传播

(三)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影响文化形成(产生多样)的因素:

自然的—气候、地质、地貌、地理位置

人文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是认识文化特色、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开发、产品创新的基础。

自然、人文文化

(四)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

引起人类移动的原因:

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自然的

↓↓

人口分布趋于人口向条件较好

相对均衡地区集中

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人的文化水准越高→移动的能量越大

移动的平均距离越长

移动的频率越高

如,美国平均一人一生要搬 6 次家

(其中3次跨州界迁移)

人的可移动性决定了:

①扑捉区域文化特征的艰难性

②文化区域界限的模糊性

∴文化区域的划分,非清晰的线型,而是渐变的、宽阔的、插花式的、犬牙交错的过渡带,并含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岛”。

(五)文化价值的滞后性、间接性和社会性

1、滞后性:文化产品的价值难以在当时、当代体现的特性。

①古董效应:岁月流失、经济发展:历史遗存数量减少—留恋程度增加—需求量增加—增值速度加快

②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鉴赏能力提高—价值被挖掘

③商品本身的特性,优质商品、材料的形成期较长

2、文化价值的间接性

文化所有者难以得到全部直接的利益收益。

3、文化价值的社会性

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的广泛影响作用

四、文化价值评价

1、社会价值:先进性,真实性,符合性

2、艺术价值:艺术表现,审美价值,形式多样

3、历史价值:年代,关联性,古董效应

4、科学价值:功能,借鉴,科考

5、宗教价值:特殊地位,功绩

6、生态价值:人文自然的依存关系,包容性,存在的间接性

7、经济价值:独特性,保持、开发的费用水平

§2-2 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文化体系

(一)五千年的延续性

政治的统一、历史的绵延,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民族和一脉相承的文化,它使民族文化不断被继承、扬弃、升华。悠久的历史,才能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开放性和亲和性

开放—对外来文化积极接纳的态度、姿态

亲和—吸引、融合其他文化的能力

开放亲和包括:

国际主要文化体系间、国内各民族间的开放亲和。

“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化养分,

壮大、弘扬本民族文化

表现在诗歌、音乐、舞蹈、乐器、服装、饮食、文学等多方面

《离骚》——篇名取自苗族诗歌

《敕勒歌》——鲜卑语创作

服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音乐舞蹈——隋炀帝时音乐分九部:

乐器——唐朝有雅、胡部。西域的羌笛、横吹、琵琶、胡琴、腰鼓、胡笳、碰铃、五弦钹等 《红楼梦》——满汉文化交融

饮食——“胡”、“番”、“洋”

胡椒、胡麻、胡瓜、胡桃、胡豆、胡葱、胡蒜、胡荽、胡萝卜

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木瓜

洋葱、洋姜、洋芋、洋白菜

胡两汉、两晋,西北陆路引入

番南宋至元明,番舶引入

洋清至近代,引入

(三)海内一统观和同一性

中华民族在意识上有强烈的海内一统观及在其影响下的文化同一性。

海内一统观——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

文化同一性——主要文化形式趋于一致

任继愈:

“只要细看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不难发现,他们争论的都是如何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历史上不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做皇帝,都以中国皇帝自居,都是中国的正统,都要吸收多民族的人才,参加中央政权的管理,都致力于维护大一统的国家体制。”

林语堂:

“历史上遗存下来一种宝贵的普遍方式——文字,它用至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中国语言统一上之困难”林语堂《吾国吾民》

任继愈:

“如果没有秦汉以来坚持不懈地推行统一汉字,中国也许要分成几十个国家”

文字的统一、教育的传播,它向中华民族系统地灌输共同的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

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同一性并不排除多样性

同一是多样发展的基础。

同一,增强文化认同感、特别是增强落后文化的营养吸收能力和发展潜力。

(四)巨大的区域差异性

表现在

自然条件、环境造成的差异

(气候、地貌、物种、经济特色、生活习俗等)

人文、地区发展造成的差异

(经济、民俗、人口、寿命、教育、生活水平、就业等)

我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地区差异

(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研制的中国发展指数昨日(2007.2.26)首次发布

2008年中国发展

RCDI(2008)的主要结果(2007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

健康指数教育指数生活水平指数社会环境指数总指数

序位地区指数地区指数地区指数地区指数地区指数

1 上海101.4

2 北京106.68 上海104.54 北京91.61 北京99.37

2 北京98.21 上海96.58 北京101.59 江苏86.9

3 上海95.43

3 天津89.97 天津91.01 浙江93.08 山东84.08 天津87.85

4 吉林86.59 辽宁85.57 天津87.61 浙江83.22 浙江85.42

5 辽宁86.41 新疆84.35 江苏87.13 天津83.04 江苏84.86

27 青海70.09 云南74.25 海南71.45 新疆73.21 青海72.82

28 甘肃69.85 安徽73.86 甘肃70.50 甘肃73.02 云南71.68

29 云南68.31 贵州73.40 云南68.52 青海72.23 甘肃71.49

30 贵州65.09 甘肃72.63 贵州67.10 山西71.98 贵州69.13

31 西藏63.80 西藏63.32 西藏64.79 贵州71.26 西藏67.91 2010年中国发展指数

北京总指数连续5年保持第1,上海保持第2;天津、浙江和江苏连续位于3、4、5位;

增长率最快的8个省区中,有5个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

二、中华意识文化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是讲综合,讲整体,讲普遍联系

二是讲中庸,讲大局平衡,不偏不倚

三是综合,把事物看作是相互联系的各组成部分组成的整体。强调普遍联系。

四是中庸,适量、适度、掌握分寸。

“过犹不及”

季羡林:东西方思维的主要区别是“东方综合,西方分析,------”

(二)伦理观念

伦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

“教之道,德为先”,德才兼备,德在才前

“仁”儒家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

中华传统伦理观念与商业结合,形成的经商之德是:

商德

以仁为本,顾客至上交易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

以德为本,服务至上德义,利之本也

以信为本,质量至上言而有信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以和为本,协调至上和谐合作,和气生财

(三)笃学的观念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权德舆:《权文公集·进士策问·五道》

勤学、好学、重学,是中华文化继承、光耀的人才基础

(四)勤奋观念

勤奋——勤俭、奋发

勤俭,中华文化的又一优良传统,勤俭观念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始终。

《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俭节则昌”

清朝《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勿流连”

朱子家训[清]朱用纯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

形成勤俭之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东亚季风区

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先民只有克勤克俭,顽强求生,才能抗过灾害,繁衍生息,长盛不衰。

勤是奋发的基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酬勤”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致”

三、中华宗教生活的特点

(一)和平共处,互相融合

(二)虔诚的教徒少

(三)宗教对雅文化和俗文化影响深刻华夏宗教观

(一)和平共处,互相融合

我国传统文化对不同的宗教采取了宽容的和平共处的态度。“异教徒”

“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羡林: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不管是本土的宗教,还是外来的宗教,都一视同仁,无分轩轾,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象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有十分剧烈的宗教战争”。外来宗教或者文化与传统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是有撞击的,但不激烈、不明显,表面上看来,似乎一下子就和平共处了”

和平共处的理论基础—“三教合一”观

宋真宗:佛和儒是“迹异而道同”

雍正皇帝主张:“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各取所长,互相补充。

不同宗教、不同意识的和平共处、互相渗透,对我国社会发展,无疑是利大于弊。

(二)虔诚的教徒少

——《神文化》黄盛华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世界宗教徒人口

——《1990年大英百科年鉴》

我国虔诚教徒人口比例小的主要原因

受传统文化儒学影响

从本质上讲,孔子创立的儒学对神灵持怀疑的态度。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未能侍人,焉能侍鬼”。

《论语·先进》“未知生,焉知死”

反映了:

孔子对神灵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态度,对神灵既敬畏又怀疑的心态。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百姓大都对神灵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

宗教人口分布:

一方面,在汉族为主的大多数地区虔诚的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大;

另一方面,在藏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达到全民信教的程度。

(三)宗教对雅文化和俗文化影响深刻

我国哲学、文学、音乐、戏剧、绘画、建筑、饮食等领域都可看到宗教的烙印

《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都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民间的行业诸神、年节食生活等

宗教对俗文化的影响

生产:梨园铁匠木匠酒业妈祖

民间厨神马神茶神蚕神窑神陶神

诸神生活:门神火神灶神药王财神

“尊奉城隍,使人知鬼,

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佛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1、佛教认为,一切有益于人、能令人生起执著、意乐的对象皆可名为食。将食划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启发我们更多地注意食的精神因素;

2、佛教的食存五观:反映了佛教对饮食的态度及对饮食的作用与目的的看法。

佛教将食分为四种:

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营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六根)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而生起欲乐、适意的感觉。

3、思食,即各种思虑、思考、意欲,使意识活动得以进行,是为思食。

4、识食,与爱欲相应,执着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即为识食。

佛教要求僧人在进食前作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表明它对于世人反省自律,养成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增进道德,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3、进食规仪:佛教关于进食方面的戒规、仪轨拓展丰富了我国饮食行为方面的功能作用,即除了通常的疗饥、求营养、求滋味、交谊应酬、养生之外,还被赋予了祭祀、修心养性及教化的功能,文化韵味浓厚。

4、佛教素食和茶:所体现的自然、宁静、高雅的风格及有益健康、长寿的功能,在世界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称道。

第三章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3-1 世界三大饮食文化体系

一、东方饮食文化体系的特征

1、植根于农业经济,以植物性原料为基础,膳食结构中主、副食界限分明,猪肉在肉食原

料中比例高,重视山珍海味;

2、以中国菜为中心,烹饪方法精细复杂,菜式多,流派多,强调食疗与药膳。合餐制,箸食;

3、受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较深,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讲究情食、熟食、精食、养食、礼食;

4、流传在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影响到20多个国家约16亿多人口。

二、西方饮食文化特征

1、植根于牧业经济,以动物性原料为主,重视酒水和果品;

2、以法国菜为主干,以罗宗(俄国)菜和意大利面食为两翼,口味以咸甜、酒香为基调,佐以肥浓及鲜嫩,菜品总数不多,但质精、规格高;

法式餐饮的特点

菜肴特点:

选料广泛,加工精细,烹调考究,

滋味浓淡,品质鲜生,酒香浓郁。

餐饮风格:

精致,浪漫,高雅,昂贵。

餐者状态:

西方饮食文化特征

3、受天主教、东正教、耶稣教的影响较深,注重宴席的格局和社交礼仪,分餐制,叉食;

4、流传在欧洲、美洲和大洋州,影响到60多个国家约15亿多人口。

三、清真饮食文化体系

1、植根于农牧业结合经济,植物性原料与动物性原料约各占一半,膳食结构比较平衡,羊肉在肉食中的比例较高,重视面粉;

2、以土耳其菜为中心,长于烤、煎、炸、炖,喜好鲜咸、清香,要求醇烂、爽口,席地围座,抓食;

清真饮食文化

3、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深,选择食料和制作菜点严格遵循《古兰经》的规定,过斋日,食礼古朴;

4、流传在中亚、西亚、南亚及北非,影响到40多个国家约12亿多人口,以“清”、“真”二字著称。

§3-2 中华饮食文化的四大理论基础

“中国近代文明之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_______《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孙中山著,是《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中国国民党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理想目标。

§3-2 中华饮食文化的四大理论基础

一、医食同源的辨证观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二者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相得益彰的辨证理论。(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合一的理论或传统。)

起源:中国古代人对动、植物食效和疗效的认识

“医食同源”表述在:

《黄帝内经》、《周礼》、《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中。

《黄帝内经·素问》:“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经益气”。

治内病,“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孙思邈:“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体现

在理论体系上历史上的药书,几乎同时又是食书;

从业特点上历史上的医家多是懂饮食烹饪的行家,历代名厨又多是通晓医药的行家;

组织制度上“食医”成为周朝廷的一种制度

厨祖:伊尹

“善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闵生民之疾苦,做《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淡之味,---,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

豆腐发明:淮南王刘安

“淮南子刘安资性天成,穷格事物之极,博览群书,善医药。”

古代杂烩“五侯鲭”:娄护

“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烹饪专著《中馈录》、《医学篇》作者:曾懿

《素食说略》《易牙遗意》韩奕

《随息居饮食谱》王士雄

“食医”

食医

周朝医官疡医

疾医

兽医

“食医”,职在“天官”之序,掌管王廷饮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伊尹、刘安

汤得伊尹,祓(音弗)之于庙,爝(决)以爟(灌),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去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欢)之炙,隽(卷)触之翠,述荡之挈(万),旄(矛)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

鱼之美者:洞庭之鳙(扑),东海之鲕(而),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藿(贯)水之鱼,名曰鳐(摇),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菜之美者:昆仑之蓣;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冒)

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士英。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毡)鲔(委)之醢(海);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饭、水之美者-----

果之美者:沙棠的果实;常山(古地名)的北面,投渊(古地名)的上面,有百果,很多帝王都吃过;箕山的东面,传说中的神鸟青鸟的住所,有甜橙;江浦的橘子;云梦的柚子。汉上的石耳。

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二、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

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中华烹饪中正格与奇格灵活把握、交互为用的创新思路和烹调方法。

正(正格)—中国烹饪中通行的厨规

奇(奇格)—不拘程式的反常技法

奇正互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

奇正互变,既是技巧、规则,更是辩证法、方法论、思维方式。

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决定了:

确立了:中式餐饮“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文化特质。

形成了:中式烹饪的“模糊性”,菜肴加工变化微妙,各要素的配合难以用量表述,追求个性、意境。

∴中国菜肴之难,难在:“随心所欲不逾矩”奇正互变的应用中国菜的制作讲“悟性”

三、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

林语堂:西方人对吃饭采取的“是科学实用的态度,中国人对待吃饭则采取了艺术的态度,特别是生活优裕、有一定文化教养的人,特别注重色、香、味、形、器,其中,“味”成为追求的核心”。

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滋味之和、形状之和、性味之和

性味:

①药物性质和气味。即四气五味。

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

②专指药物气味。即五味。五味:原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辛味:发散解表、行气行血。

甘味: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

酸味:收敛固涩。

苦味:清泄、燥湿。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

淡味:渗湿、利尿。涩味:收敛固涩。

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源于:

中国古典哲学——“五行学说”

儒家的“中庸之道” ——“和”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

“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和

“五行学说”对事物的五行分类

五行的生克关系

酸春木咸冬水火夏苦辛秋金土“长夏” 甘

“相生相克”

相生:相互资生、助长

相克:相互制约、克制

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相生和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生克,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的变化。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和”体现在饮食中:

软硬、甜咸、厚薄、大小、生熟、冷热、荤素、浓淡对立因素的恰当统一;

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性味等相协均衡;

色、香、味、形、器、名等审美标准的相成相济。

饮食与四季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眂春时,羹齐眂夏时,酱齐眂秋时,饮齐眂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周礼·天官冢宰》

烹饪之圣伊尹P15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月候) 。”

中国烹饪“调味理论”:变味论、本味论

变味论:烹调中,通过三材、五味的作用,不仅要清除食物原料中的恶臭腥臊之味,而且要通过调料、制作改变食物原料的本味,起到增加美味、刺激食欲的作用。“武调”

本味论: 通过三材、五味的作用,去其恶味,以突出原料本身的美味,达到物尽天然、反扑归真,尽现材料天然丽质,崇尚清淡的目的。“文调”

原料自身味

本味清淡

咸味

四、孔子食道

①孔子的饮食思想主张。

②如何看待孔子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内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

§3-3 中华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

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1、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地理、气候条件多样,动植物种类多样。

2、人类发展对食物的需求

客观需求人口压力

灾害频繁

需求

上层社会求珍猎奇

主观需求道教长生不老探索

无宗教食俗严格限制

人类发展对食物的客观需求

1)人口压力

原始农业的发达,我国过早地出现了。

公元前五、六千年前,中原地区的裴李岗,磁山文化遗存中证实,华夏先民已进入了农畜混合型的农业经济。

距今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母渡和罗家角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研究证明,这里已产生了以稻作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

原始农业的发达,使得:

1.食源稳定,依赖型经济向发展型经济转化。人类延续的基础。

2.定居得以实现,降低人口死亡率。

3.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2)灾害频繁

“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也不强,全国粮食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近5年平均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23%和6%,年均造成粮食损失500亿斤左右。通过提高单产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的支撑条件不足。三是气候具有不确定性。“天帮忙”是近两年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今年年景尚难预料。从历史上看,连续两年风调雨顺,第三年往往灾情较重。”

影响食物原料选取广泛性的主观因素

3)上层社会对食品的求珍猎奇

4)没有宗教食俗的严格限制

5)道教长生不老的探索

道教主张饮食应重视阴阳调和、荤素平衡、饮食有节的观念,自古以来便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与应用。

“素食” “少食” “辟谷” “炼丹”

“日啖百果能成仙”“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饭饱神虚”

二、进食选择的丰富性

1、上层统治者,由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对饮食多样、多变的追求。

2、下层百姓,为调剂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三、菜肴制作的灵活性

四、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

历史传承性:由于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相对封闭,而形成的一定区域内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因的食生活特征。即,区域内食文化传承关系的牢固保持。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与特点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大致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与饲养猪、犬、羊等家畜,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胜饮食结构的基础。随后燧人氏教“砖木取火”,人类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类稼穑。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蒸锅,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 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入真正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在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五昧,五味调和之说”成为后世烹调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之 一。"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的理论的确立及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的“五谷为养”之学说的确立,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千古不变的理论。以“色、香、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初步建立。中国品食的首要标准为“至味”,同时兼及“色、香、形”在饮食礼仪方面也开始走向完善,周代在饮食内容、使用餐具、座次、入席、上菜、待客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台礼法,当事人可以拒绝用餐。同时夏商西周时期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儒家的饮食思想也备受推崇儒家的讲究营养.注重卫生,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等饮食观开始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茶淡饭一样美味。 4、秦汉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30篇(讲义)

1、中国酒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 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1)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Chinese people began to make wine with grains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2)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Generally speaking, win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3)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hinese wine culture has been play ing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life for a long time. (4)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 Our Chinese ancestors used to enjoy themselves by

drinking wine while writing poetry, or to make a toast to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during a feast. (5)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Wine culture, a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is also an inseparable part in the life of ordinary Chinese people such as birthday party, farewell dinner, wedding, etc. 2、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书法在中国艺术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影响到了其它的中国艺术形式,比如古典诗歌、雕塑、传统音乐及舞蹈、建筑及手工艺品。作为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且越来越受到欢迎。 (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Chinese calligraphy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writing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an ar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2)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

英语演讲稿带翻译-中西饮食文化:你忽略掉的三个不同

英语演讲稿带翻译-中西饮食文化:你忽略掉的三个不 同 1. First of all, the making method of Chinese food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style food. 首先,中西餐的烹调方法不同。 In Western-style food cookbook, various ingredients such as the flour, sugar, butter etc. have been indicated several grams, several spoons or several cups, even the size of the egg will all be explained. I think it is like a testing laboratory. So, Making Western-style food is easy, so long as you cook according to cookbook manual. 西餐的烹调书中写明了面粉需要几克,糖需要几汤匙,黄油需要 几杯等等,甚至连用到的鸡蛋的大小也有说明。烹调西餐就像在实验 室里做实验一样。所以只要参考着烹调书,西餐是很好做的。 But it is not the easy thing that you want to make fine Chinese food. Even if you have bought the cookbook, it is not so easy. Because the Chinese cookbook will not tell you several grams of ingredient, for example salt, Chinese cookbook just tell you appropriate amount of salt, don’t tell you several gram, several spoon or several cup. Why? The taste of people who live in different places is different in China. There is a folk adage in China “south sweet, north salty, east hot and west sour”. So, a good cook relies on experience and skill when cooks in China. 但是要做出美味的中餐,即使你有参考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烹饪书里不会告诉你原料的用量,比如盐,只会告诉你“适量”,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关于美食的演讲稿

关于美食的演讲稿 关于美食的演讲稿 中国历史悠久,其烹饪艺术渊远流长,闻名于世。中餐以它的色、香、味、形而诱人。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习惯不同,中国菜肴形成了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系。作为当地风味,北京的烹饪则集各地不同风味之大全。北方菜系以山东口味为主流,擅长烹制海味。四川厨师烹调爱放干、鲜辣椒,川菜以麻辣辛香调料而闻名。粤菜取料广泛,他们讲究鲜嫩和酥脆。淮扬菜注重原汁原味,特别是油而不腻,清淡鲜美。谭家菜咸甜适宜,常言道:“南甜北咸,”谭家菜却两者兼顾。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种通俗的说法: 吃的是文化。这使饮食问题带有了社会性(甚至艺术性),而不再仅仅是一项形而下的生理活动。日本人饱食终日,自然把饮茶的过程,也提炼为向哲学靠拢的茶道,有点在清风、明月、插花与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国人则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当作兢兢业业的功课了,煞费苦心,追求着那令人拍案称绝的艺术效果。“好吃极了!”是较流行的一句赞美用语。所以,美食家的虔诚丝毫不亚于画家或雕塑家,对美的体会甚至更全面: 色、香、味———连深藏不露的舌头都调动起来了,成为鉴赏的工具。当一席大菜合盘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在餐桌中央,简直就像揭开了蒙在某一尊艺术品上面的幕布,不时能听见 一、两声由衷的喝采———当然,这是躲在后台掌勺的厨师所期待的。宾客们举杯相庆,仿佛在进行小小的剪彩仪式。然后就各司其

职,频频挥动蜻蜓点水的筷子。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梦》,也不过如此吧: 在字里行间作点小楷的眉批。不管是冷盘还是炒菜,最终都必须经得起筷子的“酷评”。在中国,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笼罩着新船下水般的热烈气氛。而每一位食客,都是动作熟练的老水手———或者说,都是潜在的评委。难怪开餐馆的老板,都很会看客人的脸色。看客人的脸色就能了解到厨师的水平。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喜”字。这也是中国人最热爱的一个汉字。而吃饭是最能烘托出这种喜气的。喜气洋洋,东道主自然满意。传统的喜宴,被清代的满汉全席发挥到极致。从其名称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意味,“强强联合”的意味。正宗的满汉全席要连吃三天三夜,茶肴不重复。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一场饮食文化的马拉松!吃饭,在中国是最日常的仪式,是最密集的节日。信奉基-督的西洋人就餐前习惯在胸前画十字,念叨一句“上帝保佑”,感谢上帝赐予的面包与盐,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把酒临风时反而充满了当家做主的感觉。饱餐一顿(若能持螯赋诗就更好了),是离他们最近的一种自由。由此可见,这个民族宗教感匮乏,艺术气息却很浓郁。在我想像中,美食家都是一些拥有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家。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为政,管理好自己的盘子———使用刀叉是为了便于分割利益。中餐则体现了最朴素的共-产主义。中国人围桌而聚,继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遗传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人皆可分一杯羹。大锅饭的传统很难打破。好在中国的饭桌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有福同享、有难共担的绿林好汉作风颇受欢迎。中国人通过聚餐就能产生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营销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食药监,演讲稿

篇一:药监部门演讲稿:我为药监事业燃烧激情 我为药监事业燃烧激情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为药监事业燃烧激情。激情是生命存在的动力,激情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迈向事业辉煌的方程,激情与生命同在,共同铸就我前进的道路,照亮我生命的历程,他就像我生命的航标,指引我走向成功。很小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观看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从那漫漫硝烟、从那血与肉的拚杀、从那如火如荼的场面中,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军人的激情,一种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燃烧不息的激情?军旅生活离我很遥远,然而这股激情却从未曾离我远去,它始终澎湃在我的胸膛里,伴随着我实现了成为食品药品监督行业的梦。 大学四年,我是学着食品专业度过的,我向往食品安全的责任重大,崇尚安全责任的重于泰山,我向往食品安全带给人们的身心健康。毕业后,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从上班的第一天,我就深知食品药品监督关乎国计、维系民生,它平凡而伟大!它是我们擎起的利刃,同样具有斩断罪恶的力量与锋芒。惊天动地固然壮美,润物无声更具回味。我的心中升腾起追求事业的渴望,我的青春从此为食药监事业燃放激情。 生命并不在于辉煌,也不在于奢侈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当自己回首往事,感悟生命历程时,所能得到的一种心理的满足。我庆幸自己走进了药监行业,选择了这个集体,这就是我的梦,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成功的梦。我的岗位很平凡,平凡得象小草一样。而小草虽小,不也一样铺就绿色无垠的大草原?播下春种,就有秋实;洒下汗水,定有收成。平凡的工作岗位有辛酸、有疲惫、更有执着。激情如花,绽放我青春的风采;激情似火,升华我生命的价值!激情愈燃愈烈,于是我有了更大收获,收获得是人格的升华、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这才是我生命的意义。我来自于农村,我是农民的女儿。在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对生活、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在我的胸膛里,跳动着一颗诚实、善良、质朴的心灵。我不羡慕肥马轻裘、锦衣玉食的生活,我愿堂堂正正地活着,清清白白地做人。我没有对生活的怨言,只有对生活的感恩。我心中始终点燃着一盏明灯:对人宽容、对已克制、对物爱惜、对事尽责;我心中始终燃烧着一股激情:于无声处创造自我价值,为食药监事业竭尽绵薄之力! 作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者,我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食品药品安全,正是我的梦。食品药品安全,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民生。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再一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准则。随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又向地方各级政府发 出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调整的动员令。这一道道举措,将加快我和亿万中国人一起梦想成真。然而,食品药品安全仅靠体制调整、机构改革,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最为关键的是,责任主体要真正到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只有将中央的决策不折不扣地抓落实,食品药品安全才有保证。 结合我近段时间的工作和我对食品药品的粗浅认识,我认为要抓好“四个结合”,实现“四个梦”:一是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相结合,实现舌尖安全梦;二是与助推食品药品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服务提升梦;三是与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相结合,实现成长发展梦;四是与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相结合,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政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讲义

第26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课标要求] 弘扬民族精神。 [试判断]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 分析:错误。中华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2.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 分析: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实践才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魂”。( ) 分析: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而不是中华文化之“魂”。 4.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分析: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5.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 分析: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6.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分析:错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7.爱国主义是抽象的。( ) 分析:错误。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核心。( ) 分析: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9.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抑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 分析:错误。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10.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 分析: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核心考点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演讲稿

鲁式神仙鸭子 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川式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的美妙诱人之处在其味,而其味来自火锅原汤的调制,它决定火锅的风味,也是制作火锅最关键的一环。原汤的好坏,关系到火锅的成败。重庆火锅的品种较多,原汤也各有差别,但最基本的是红汤、清汤两种。只要掌握了这两种原汤的配方和调制方法,处理好应注意的事项,就可调制出上等原汤。 要调制好原汤,首先要弄清调制重庆火锅原汤需要什么样的调味品。所用的调味品必须正宗,质量上乘,不符合要求的调味品不能调制原汤。 粤式脆皮乳猪 广东人是比较传统,每逢婚嫁祭祖或开张大吉,甚至于电影电视的开镜仪式,无一不用到烧乳猪,所以广东的烧乳猪就烧得特别好。 在婚礼上,头盘一般都是一只烧得油亮亮似乎还在咧着嘴笑的乳猪,先整只端上来,大伙把它脆脆的皮吃了,服务员又端下去再斩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上来,散席时把没啃过的猪骨和乳猪头带回家去煲粥,那粥绝对正点。老人家们说,挑选烧猪作为祭品,有着“红皮赤壮”的寓意,本来是希望祖先保佑子孙们健健康康。如今祭祖的烧猪,已经从以前的脆皮烧猪(光皮烧猪),改用成为港式做法的麻皮烧乳猪。 闽式佛跳墙 “佛跳墙”即“满坛香”,又名“福寿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据说,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以“满坛香”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一享“满坛香”。“佛跳墙”即因此而得名。 苏式红烧肉 红烧肉起码有上百年的历史,也起码有上百种烧法,硬的,软的,不软不硬的;甜的,咸的,淡的,甚至连辣的都有。最最好吃,最最好看,最最滋补却最最不会发胖的,恐怕是苏式红烧肉了。苏式红烧肉,当然源自苏州;苏州人烧菜,“做人家”佐料,著色并不厉害,但“浓油赤酱”四个字,是一定要用来形容苏式红烧肉的。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这就是苏式红烧肉的特色。 浙式西湖莼菜汤 莼菜是杭州西湖著名的特产。用莼菜作料制成的“西湖莼菜汤”,原名“鸡火莼菜汤”,莼菜翠绿,鸡白腿红,色彩鲜艳,滑嫩清香,汤纯味美,是杭州传统名菜。 在烹调时,用西湖莼菜、火腿丝、鸡脯丝烹制而成。此汤,莼菜翠绿,火腿绯红,鸡脯雪白,色泽鲜艳,滑嫩清香,营养丰富。 湘式五元神仙鸡 “五元神仙鸡”又名“五元金鸡”。此莱历史悠久,它的制法是:“洗净,人钵,和酱油,隔汤干炖。”全鸡加荔枝,桂元、红枣、莲子、枸杞子为原料。荔枝等5 种中药都是最佳上等补品,可助人增强元气,所以定名为“五元神仙鸡”。 微式清蒸鹰鱼 鱼不外乎一个“鲜”字,而清蒸则是最能体验鱼“鲜”的烹调方法。 清蒸鱼的烹制也是一门学问,从选鱼到配料,从摆盘到入锅,从火候到虚蒸,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当然口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配,但火候和虚蒸可是清蒸鱼“鲜”的基本保证,来不得半点马虎。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复习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论文题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目: 授课老 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 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 the development can 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food culture.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 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三、中国饮食审美观 中国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饮食文化本来属于形而下的活动领域,但要对此深入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必须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入手。中国传统旨学重视阴阳相配,强调宇宙大化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作为生存之本的饮食活动,中国人也讲究“配菜之道,需所配备物融洽调合,如夫妻、如兄弟,斯可配合。” 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言论,尽管是基于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但也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同时,这一观点又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审美要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极好概括,即其精神实质在于以饮食为媒介,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领域的满足。从美食、美味、美器,美境的和谐统一所给人的愉悦,进入自由、充实、审美的理想境界,从中体会人生的乐趣和美妙。 四、中国饮食礼仪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无论从古代的“饮和食德”,还是到如今的现代饮食文明,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的文明饮食风貌。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包括了宴饮之礼、待客之礼、进食之礼、餐桌礼仪等诸方面,是较发达、完善的,并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对现代社会仍产生着深远影响,成为文明时代重要的行为规范。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整个世界都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度最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的见证

2.博大精深的表现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命题揭秘:高考往往提供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为素材,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热考点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典例1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的“燕赵”“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A、C、D三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题意,舍去。 跟踪训练1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围棋是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围棋是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表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表明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③符合题意。 热考点2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典例2 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