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春的榜样 ——主题团课讲稿

青春的榜样 ——主题团课讲稿

“青春的榜样”主题团课讲稿

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80年来,中国共青团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史简介

1. 在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0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尤其是这个世纪初叶的历史,更是令每个中华热血儿女刻骨铭心。在那时,八个国家的侵略军肆虐京城的屈辱以及随之而来的亡国灭种的危机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心头。虽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曾经给危机四伏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光亮,但是很快就被军阀混战的硝烟所淹没。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只能背负着三座大山,在漫漫的长夜中,蹒跚行进。

十月革命的炮声,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站在了时代斗争的前沿。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的呐喊震惊了神州大地,赵家楼的大火照亮了世界东方的天际。伴随历史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社会舞台上开始奏响激越的青春旋律。

五四运动中一批比较年轻的左翼骨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高扬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旗帜的同时,又赋予它们以新的更加深刻的内容。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斗争中去,促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密切地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走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五四”运动前后,各地的先进分子,包括许多先进青年,组织革命团体,出版进步刊物,宣传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多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这个党的早期组织的筹建过程中,共产党的发起人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就对发展中国青年运动、在青年中培养和挑选预备党员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因此,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成立,陈独秀便指派小组内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俞秀松、施存统等8人正式发起建立。俞秀松担任了中国第一个地方青年团组织的书记,而团的机关就设在当时上海法租界的一个普通民居——霞飞路渔阳里6号中。为了联系和团结进步青年,上海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就在这里开办了中国党、团组织的第一所培养青年革命者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并且在这个学社的学员中发展青年团员。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的刘少奇、任弼时二人就是从这里踏上革命征程的。

1922年5月5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市东园隆重开幕。出席会议开幕式的代表和来宾总人数达1500多人。中共领导人陈独秀、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演说。大会共开了6天,举行了8次会议,于5月10日胜利闭幕。会议完成了青年团的创建工作,

通过了团的《纲领》和《章程》,并且一致决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青年共产国际。会议选举高尚德(高君宇)、方国昌(施存统)、张椿年(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5人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方国昌被团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为书记。至此,中国的青年团组织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中国青年运动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心。

在青年团一大召开的时候,中国工人运动已经形成第一次高潮,因此青年团正式成立后,立即带领各地的团员和青年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之中。在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和二七大罢工中,青年团员和青年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黄爱、庞人铨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早为工人运动献身的烈士。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为中国青年团洗礼,中国青年团组织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成长。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立即投入党领导的革命斗争。1922年9月,青年共产党员李立三、刘少奇等受党组织委托,领导和组织了震动全国的安源路矿大罢工。在这次罢工中,青年团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图为安源路矿工会工人学校教职员合影。前面站立者右起第二人为刘少奇。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青年团马上于8月20日至25日在南京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宣布,坚决拥护中共三大所确定的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青年团要努力协助中国共产党做好推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工作。大会闭幕后,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带领团员和青年参加帮助国民党的改组工作,选派团员和青年共产党员到黄埔军校和农民讲习所学习。1924年5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在500余名学员中有1/10的学员是青年团员或青年共产党员。曾经是旅欧青年团书记,年仅27岁的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由彭湃和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全是18至28岁的青年,其中许多人是青年团员或共产党员。

统一战线方针的贯彻施行,使二七罢工后处于低落状态的群众革命运动迅速走向高涨,青年团中央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于1923年10月创办了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周刊。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恽代英在当时是该刊编辑部的主要主持者和撰稿人。《中国青年》周刊在大革命时期成为党、团组织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向各种错误思潮展开斗争的主要阵地,并且因此深受广大革命青年的喜爱,被誉之为良师益友。

大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时代又赋予了青年团新的庄严使命。为了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5年1月26日至30日在上海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中共四大闭幕后的第四天召开的,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决议案》为会议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中共四大精神,动员全团准备迎接中国革命的高潮。这次会议在认真总结团二大闭幕以来17个月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革命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确定了团的工作任务,依照新的《团章》选举产生了青年团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团中央委员会决定由张太雷担任总书记。这次会议发表了《大会宣言》。在这个《宣言》中,青年团郑重宣告:我们决议不再使用“以前那种不甚合当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名称”,青年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是帝国主义、军阀以及一切反革命派所最恐怖的名词,我们正应当很勇敢的揭示我们共产主义者真面目,让他们在我们的面前发抖。”

共青团三大闭幕不久,以五卅运动为发端的大革命高潮迅速形成,一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大搏斗拉开了序幕。

在五卅运动的发源地上海,当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枪杀事件一发生,共青团立即行动,积极发动大、中学校学生开展街头宣传、募捐活动,演讲顾正红被害真相,揭露帝国主义暴行。五卅惨案发生后,共青团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全国学联,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规模宏大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浪潮,为五卅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卅运动的风暴,震撼了封建军阀统治的中心区域——中国北方。在英国、日本帝国主义的策划下,不同派系的军阀势力为了共同的利益勾结起来联合向人民革命力量进攻。帝国主义军队也积极与之配合,在北方地区发动武装挑衅。为抗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暴行,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北京各界人士和民众纷纷集会和请愿,北京的共青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给予积极的配合,并且不畏强暴,英勇参加斗争。在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有刘和珍、杨德群等32位参加游行请愿的青少年殉难,其中有6人是共青团员。

正当北伐战争胜利发展,工农群众运动迅速高涨的时刻,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一时间黑暗代替了光明,中国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在南方,国民党右派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在北方,奉系军阀张作霖大批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大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就在这样一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5月10日至16日在武汉举行。大会严厉谴责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庄严宣布:“目前革命运动已转入一极严重的时期,我们需要与敌人决最后之死战了!……大会特严重地训令全体团员勇敢地偕同全国被压迫的青年群众,在工会、农会与学生会的旗帜之下,进行更系统的、更勇猛的战斗!我们高擎列宁主义的红旗,为中国革命而踏着死者的血路前进!”这个宣言表明,在中国革命面临危机的关头,中国共青团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它将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做党的忠实助手。

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要求,共产国际于1935年7月,向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青年共产国际遵照这一精神立即作出改造各国共青团组织的决定。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八一宣言》,不久公开发表。这个《宣言》在国内传开后,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在红军长征胜利的鼓舞和《八一宣言》的感召下,北平共青团组织配合北平党组织通过北平学联,于1935年12月9日成功地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在全国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而在这场斗争中诞生的青年抗日救亡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则为中国共青团的改造提供了一个范例。1936年12月9日,西安各校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张学良深为感动。张学良在向蒋介石“苦谏”失败后,于12日和杨虎城扣留蒋介石,发生了著名的“西安事变”。

1937年4月12日至17日,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正式成立了由冯文彬担任主任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都普遍建立了青年救国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共青团改造工作是到全面抗战爆发后才最后完成的。这些地区的共青团组织逐步被一些形式、名称多样的青年救国组织所取代,并承担起带领这些地区青年开展抗日工作的任务。

全国广大青年及其它各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5年8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只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就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从1946年6月下旬开始,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大举进攻为标志,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决战开始了。

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同时还公布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2月18日,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为主任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宣布成立,并且在当天立即召开了筹委会常务委员会议,

开始了筹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

1949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隆重举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又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中国青年运动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闭幕后的第三天,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时间,万炮齐鸣,千帆竞发,百万雄师一举渡江。4月23日,解放军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庄严的礼炮声中诞生了。中国青年团组织从此也开始了新的征程

2. 在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一个新生政权的巩固总要有一个过程,中国人民在开展抗美援朝的同时,还面临着十分繁重的社会改革工作。党十分重视青年团在社会改革中的作用,在1950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的一份文件中明确指出:“为了使工会、农会、青年团成为新区社会改革可以依靠的组织,各级党委必须十分注意加强这些团体的工作,特别是青年团应该成为党的最亲密的、最可靠的助手,应该加强它的工作。”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任务要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于1953年6月23日至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这时全国团员数量已经达到900万人。

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焕发青年建设祖国的热情,表彰优秀青年,传播先进经验,青年团在1955年9月20日至28日召开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这次大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会上发表了饱含殷切期望的讲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闭幕式,并且与全体青年积极分子合影。这次会议在全国各族各界青年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反响。中共中央对召开这个大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57年,在全国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共八大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青年团为了召唤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于5月5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青年团三大以后,正值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走上曲折发展进程之时。在这个曲折的进程中,共青团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怀着尽快改变中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积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队,做战胜艰难险阻的生力军。在技术革新的成果中,有共青团员的心血;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大军中,飘扬着共青团的战旗;在大庆油田的开发中,有共青团员的贡献;在落实克服暂时经济困难的措施的实践中,留下了共青团为国分忧的业绩。

1964年6月11日至29日,在国民经济出现全面好转和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2396名,列席代表927人,是历届代表大会人数最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出席了开幕式,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且同代表中的部分青年模范人物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终于垮台,全国人民一片欢腾。在全国局势逐步稳定的基础上,由于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推动,才逐步开始了对“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的清理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根据全国各地各级团委的强烈要求和全国4800万名团员的意愿,中共中央于1978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并且在同时组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在团十大筹委会的领导下,于7月恢复了停办12年的中央团校,

并且在8月10日举行了复校后首批学员的开学典礼;接着,于9月11日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复刊,于10月7日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复刊。与此同时,共青团十大的其它筹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大会召开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共青团十大的召开,标志着从1969年4月提出的全面恢复共青团工作的任务基本完成。这次会议是一次动员全国各族青年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新长征的誓师大会,是共青团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即将开始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大会。

3. 在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共青团十大开过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所确定的党的工作方针,受到共青团全团的坚决拥护。

十年动乱和极左思潮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实现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时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此,团中央决定通过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在青少年心中重新点燃精神文明之火。

经过4年的努力,共青团的各方面工作开始重新恢复和逐步健全起来。到1982年底,全国团员数量达到4800万名,其中2600万名团员是在共青团十大闭幕以后加入团组织的。这种情况表明,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具有光荣历史和传统的共青团组织正在重新成为团结教育全国青年的核心。

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号召,为全国人民指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全国青少年展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同时热切期望中国共青团和全国青年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军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代中国青少年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榜样。为此,共青团根据时代的要求,给广大青少年树立了引导他们前进的当代的楷模。在1983年共青团集中宣传了模范共青团员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激励青少年奋发努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1984年团中央又抓住陕西华山抢险、山西太原迎泽湖抢险、河北石家庄沉绿湖抢险青少年英雄集体抢险救人的事迹,组织全国青少年开展向“一山两湖”英雄集体学习的活动,在80年代青少年当中播撒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思想火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共青团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的精神,在1988年5月4日至8日召开了中国共青团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027名会议代表肩负着5600万团员的重托,会聚北京共商共青团工作大计。会议开幕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在党中央给会议的祝词中,要求青年一代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树立崇高的理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爱国主义热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争做新一代创业者,自主、自强,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为共青团的国际、国内的各种联系交往拓展了新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共青团领导下的青联、学联工作日趋活跃,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族青年的团结,促进了各界青年的交往,尤其是同港、澳、台各界青年的交流更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青年是面向未来的,青年间联系交往的深入发展,必将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在国际交往方面,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为共青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青年国际访问代表团的足迹遍及五大洲,世界各国的青年朋友也经常成为中国青年的客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才真正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推进和活跃了全团带队工作。在改革开放时期,团中央建立了专门协调全国少先队工作的机构——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少工委”)。

改革开放扩大了共青团的工作领域。改革促进了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改革也拓展了共青团的工作视野。共青团自1989年开始,通过组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中国国情出发,发起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实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活动,并且把这项活动命名为“希望工程”。这项活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许和支持。邓小平亲笔为“希望工程”题词,还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在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的支持下,“希望工程”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同时,一批以中国青旅、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团办经济实体相继出现,这类经济实体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开展经营活动,创造了一定的效益和规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实体的出现促使共青团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使一批有才华的青年脱颖而出,同时也增强了共青团的经济实力。

由于共青团能够主动地在改革全局中进行自身改革的探索,所以团的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事实充分说明,改革为团的建设和团的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奋勇走入21世纪

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明确回答了多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回顾和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90年代加快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任务,同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规划了本世纪90年代继续前进的正确航程,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理想的壮丽前景。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这是中国共青团的光荣传统。为了贯彻中共十四大会议精神,使共青团组织在中华民族振兴,实现跨世纪宏图伟业的过程中,再创新局面,再谱新篇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3年5月3日至1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出席会议代表共1420人,代表全国270万个基层团组织和5680万名团员。

1993年12月5日至7日,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并且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使全团有了具体落实共青团十三大各项工作任务的实施蓝图。

199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岗位)”挂牌仪式在中央电视台举行,30个单位、部门首获这项荣誉。这一活动标志着全团开展的“青年文明号”活动拉开了序幕。2月5日,团中央正式发出《关于在全国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意见》。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牌匾题字。4月8日,团中央与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在首都机场为民航系统的4个“青年文明号”先行示范单位授牌。此后,团中央又先后与铁道部、建设部、内贸部等部门联合多次举办了“青年文明号”活动的现场会,会同一些行业部委下发了行业实施“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文件,使这一活动迅速在各基层单位广泛展开,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集体会聚到这块代表了最高职业文明的牌匾下面,他们以一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业绩为目标,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共振,与青年的立志成才共鸣,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1994年以来,在共青团的组织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中城市的近百万青少年先后参加了形式多样的成人预备期教育活动。1995年4月,团中央决定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的16至18岁的中学生中先期开展成人意识和成才意识的教育,举行18岁成人宣誓仪式,并将这一活动纳入“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在经过一段实践以后,这个活动逐步进入规范

化、系统化、制度化、普及化的轨道,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共青团十三大以来,共青团在大力推进两项跨世纪青年工程的同时,还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新路子,落实党中央的有关指示和要求,不断加强团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组织建设工作,为团的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994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问题的决定》。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共青团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月23日至25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团十三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认真学习和贯彻了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加强团的建设,更好地带领亿万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成才”的要求,确定了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推进共青团的建设的工作方针,同时审议通过了《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团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要求团的各级组织围绕青年的根本利益,把育人与建功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青年服务体系和巩固调整发展基层团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青年作为加强团的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团的建设。

共青团的思想建设是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各方面工作的基础。团的各级组织在研究和分析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团的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要求,明确认识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团,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共青团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共青团承担跨世纪历史使命的需要,是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和党对共青团的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共青团中央在1993年2月19日发出《关于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安排》,此后还有计划地在中央团校举办省级团委书记读书班,引导广大团干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了便于广大团员和青年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观点,在1994年5月团中央会同中共中央宣传部专门编选出版了《邓小平著作选读(青年读本)》。这一系列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团干部、团员和青年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共青团的思想建设。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在此前后,中共中央还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共青团的各级组织认真学习、理解和领会党中央的各项决策精神,正确把握党中央的总体部署,积极引导各地团员和青年通过开展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实践活动培育青年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引导团员和青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正确对待改革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支持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根据党中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国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迎接党的十五大召开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变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使共青团真正做到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动员大会。这次大会为社会主义中国阔步走向21世纪奏响雄壮的序曲,向中国青年发出了时代的召唤,同时也展示了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共青团十四大刚刚落幕,中国就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各级共青团组织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配合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于抗洪抢险斗争。与此同时,团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为了把团十四大制定的跨世纪青年工作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又集中了全团的智能制定出《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这个《纲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

跨世纪发展,着眼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针对共青团在跨世纪征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实现跨世纪新发展的战略措施,从而为全团工作规划了十分明确的发展蓝图。此后,团中央带领全团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实现“十五”计划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大力推动青年创新创业,为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着眼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针对青少年学习成才的强烈愿望,推出了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千宫百万培训、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全面提高素质。针对青年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大力实施帮助青年创业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帮助青年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青年文化广场、青年文化节等活动,组织实施团的“五个一工程”,活跃青年文化生活。配合有关部门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开展普法教育,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和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坚持党建带团建,大力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团的建设迈出新步伐。贯彻落实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精神,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扎实开展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在巩固国有企业和学校等领域团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区、民办高校等新领域的团组织建设。按照强乡带村的思路,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团建创新,探索出联合建团、依托建团、社区建团、公寓建团等灵活多样的团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扎实开展“三讲”教育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促进了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探索了流动团员管理的新模式。加大发展团员的工作力度,目前全国有共青团员6986万。切实加强推优入党工作,共推荐299万名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科学地总结了二十三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3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代表党中央发表了题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新的青春乐章》的祝词。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一是在工作思路上要创新,二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创新,三是在自身建设上要创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一个新起点”和“三个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为共青团工作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且成为今后共青团事业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再铸新的辉煌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共青团十五届二中全会于2003年12月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共青团工作战略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确定了今后五年共青团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还从青年思想教育、青年参与、青年发展、青年事务、青年组织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2004年12月,共青团十五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问题。周强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力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的讲话。团十五届三中全会还作出了《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提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和基本任务是: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使“五个有”(有一个好的班子特别是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支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队伍、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并适合团员青年特点的活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有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经费和阵地)团组织在学校、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组织中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在农

村和社区团组织中达到60%以上,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组织中达到50%以上。在此基础上,创建大批“四个好”(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经过努力,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构建自我运转能力更强、团员青年参与程度更深、社会化水平更高、更加富有效能的组织运行机制,把基层团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2004年2月和10月,分别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央8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两个文件精神,团中央随即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并制定了《团中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工作推进计划》:还会同教育部起草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意见》,与有关部门一起联合卜发了大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校园网络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央两个文件的下发和贯彻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05年1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和描绘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进一步部署,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基本任务。

党中央对这一时期的共青团工作十分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就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访问老挝时,特地安排时间亲切看望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队员,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与工青妇全国政协委员座谈讨论时,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工青妇组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2006年12月团中央召开了共青团十五届五中全会。这次全会是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研究部署明年共青团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在会议上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团组织要更多地发挥党的青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把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要以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工作方式,以更加注重社会公共领域组织职能发挥的工作定位,广泛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

2007年5月4日,团中央在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之际召开了中国青年群英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向大会发了贺信。他在贺信中提出:“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揭示了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团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贺信精神的热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共青团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作出了新的贡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团实施了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以“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为主题,以培养新型青年农民、发展农村青年文化、促进公共事业发展、创新青年组织形式为着力点,引导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

各地团组织深入开展了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举办了青年精英论坛和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为青年的创新实践提供舞台,为创新项目与市场的对接搭建桥梁,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引导青年参与科技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新的贡献。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团中央大力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以“保护母亲河,齐心促和谐”为主题,积极弘扬生态环保文化,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工程,实施长江流域、辽河流域、“三江源”、“绿色奥运”等青少年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建设青少年绿色家园和各种纪念林。到2005年上半年,保护母亲河行动吸引了三亿多人次青少年参加各项活动,面向海内外筹集资金达2.5亿元,在母亲河流域共建设了1089个总面积达387万亩的造林工程,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大江大河流域的环境状况,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团十六大代表亲切座谈,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第二,要勤奋刻苦学习。第三,要勇于艰苦创业。第四,要培养高尚品德。他要求团的组织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履行职能作用,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的祝词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共青团事业指明了方向。

三、“五四”的历史回顾和当代意义

纪念“五四”的提出,是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认识的一种提升,并且是借助这种纪念来推进当前事业的一种努力。

从五四到现在,80年中,在历史转折的几个重要时刻,纪念五四提出过一些什么新的认识、新的要求?对此,作一番大跨度的考察,可以粗略地反映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步伐和进程,并且从中探讨纪念“五四”的当代意义。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俄国革命爆发,怒涛西迈,转而东行,“异军特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

这是五四运动当时(当年8月)对其历史意义的极高评价,是从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观察的、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评价。当然,这还不好说是对五四作为一个历史节日的纪念。

从手边的材料看,1924年(这是“大革命”开始的那一年,五四运动的五周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秘书毛泽东联名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党和团的组织开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纪念和宣传活动。有可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纪念五四运动的第一个中央文件。

这个通告强调,纪念五四必须发挥五四运动两个重要的意义:一、恢复国权运动;二、新文化运动。“此时国外列强之压迫,国内旧思想之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运动之精神仍有发挥之必要。”由此确定了对五四运动双重意义的基本认识。

第一重意义,直接的意义,它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政治上以反帝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

第二重意义,较广较深的意义,它是文化上、思想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启蒙运动。

这个新文化运动,其肇始,以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前身创刊为标志。其兴盛,由

五四运动而得到有力的推进。孙中山都说过:“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救亡与启蒙,反帝爱国与革新思想,两者交互为用,交相辉映。哪一个也没有压倒另一个,也不能和不应压倒另一个。这一点“便在当时已显然”:正是救亡运动给新文化启蒙运动开拓新的空间,赋予新的活力。

救亡启蒙的五四运动同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相结合,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反帝爱国民主革命的群众运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中央通告把纪念五四同纪念五一、五五结合在一起,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都在5月,这里有着更深刻更内在的原因。纪念五一(劳动节),目的在于推进工人运动,让广大的人们认识工人运动的意义;纪念五五(马克思诞辰),目的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让广大的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反帝,爱国,科学,民主,在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开辟道路,为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道路,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伟大的前进。不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艰难,这个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前进,这个运动已经取得的辉煌和正在创造的辉煌,是不可能否认的。

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五四运动》)和一篇纪念讲话(《青年运动的方向》),随后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这是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的开始。这是同总结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建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完备理论相联系的一个新开始。

由此得出一个更深刻的评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划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阶段--旧民主主义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阶段;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这个历史评价,在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阐发。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语言作出的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最高评价。这个评价已经被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历史实践所证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建国前夕,在解放了的北平--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人民满怀胜利的豪情,纪念五四运动30周年。

从1919到1949年,这是五四运动之后的第一个30年,是这个运动收获了最伟大的历史成果的30年。

从1949~1979年,是五四运动以后的第二个30年。

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这是建国以来纪念五四运动从政治上和理论上给人们以最深刻印象的一次。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一次纪念有它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建国以后,我们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严重曲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就是在这伟大历史转折的当口进行的。这次纪念活动,成为推动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一次纪念活动。

这次纪念活动,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命题: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五四运动,第二次是延安整风,第三次就是由真理标准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推动的当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样一种历史回顾,既加深了我们对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作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意

义的认识,更加深了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推动的当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的认识。

五四运动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是从几千年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对旧思想的猛烈冲击,给新思想的传播打开了闸门。在复杂纷纭的种种新思潮的激荡和竞争中,中国人民的中坚力量开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有哪些不足?毛泽东曾经讲过,那时思想界有形式主义(“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形式主义有向右的发展,有向“左”的发展。向“左”的发展变成党内的教条主义。这种教条主义是对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反动,同时也是对五四运动消极方面的继承。

延安整风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就是使全党首先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国际决议神圣化的禁锢下解放出来。经过整风,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得以确立。所以,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确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延安整风有没有不足?在全党确立毛泽东的道路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的共识和信念,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具有重大的号召和动员意义的。但这是不是同时隐藏着以后发展起来的个人崇拜因素?历史的事实是,“文化大革命”以前个人崇拜就有了发展,“文化大革命”中达到极端。这是对延安整风反教条主义的思想解放的背离,也是延安整风可能隐藏着的消极因素的发展。这样,就需要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任务,就是使全党的思想从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其成果,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新时期新道路的开辟和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成功。

20世纪中国的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三大篇章(从建党到建国的民主革命时期篇,从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前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社会主义时期党史新篇),就是这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五四运动以后的头两个30年,构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大阶段。第三个历史大阶段,会不会也是30年?这当然不好预断,姑且这样假定。那么,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五四运动以后的第三个30年。这第三个30年,将是一个跨世纪的历史大阶段。

今年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是这跨世纪的历史大阶段中一次重要的纪念,是在刚刚纪念过新时期20周年、正准备纪念建国50周年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纪念,是在20世纪就要结束的时候,进一步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一次纪念。

所以,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要很好地总结历史,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总结建国后的30年,特别是总结新时期的20年。

这20年,我们在思想理论上收获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了解。这个过程,经历了如下的历史环节:(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历史性会议,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标志。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个期间的主要历史内容是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党的十二大。十二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纲领。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形成主题,这就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所宣布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形成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在十三大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规范的表述,并且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全面改革的逐步深人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四)从十三大到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这个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国内国外的政治风波。这是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理论,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并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在南方谈话的思想指导下召开了十四大。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通过南方谈话和十四大,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

(五)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在邓小平逝世后,国际国内都在观察和猜测中国将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从回顾百年和面对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理论精髓和根本问题、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时代精神和革命风格。邓小平理论通过十五大而写进党章,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而载入党的史册。

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是以50年历史(总结建国以来30年历史,开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历史)为基底和内蕴的,经历了三大历史关头的考验的,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胜利证明了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今天来纪念五四运动,就要从80年、50年、20)年的历史总结中,从邓小平理论的视野中,来探讨五四精神的当代意义。

新时期20年,是对过去的历史不断进行新的反思、对今后的道路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的20年。随着这种反思和探索,人们对历史、对五四的认识会不断有新的发掘、开拓和议论。而真正的前进,是在《新民主主义论》和60周年纪念所确立的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前进,是提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之上的前进。

五四以及同五四相联系的主题词: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中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救亡--在今天有了同五四时期和50年前完全不同的情况,“恢复国权”是人民共和国早已完成的任务。但是,祖国统一尚未最后完成,国家富强还是艰巨任务,世界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各国间竞争极其剧烈,以实力优势为凭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撅,从这样的形势和意义上来说,“国外列强之压迫”问题仍然存在,危机意识不能忘却。爱国,自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始终是邓小平理论团结全民族的最广泛的政治基础、凝聚和鼓舞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

启蒙--三次伟大的解放思想运动,也就是三次伟大的启蒙运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重新恢复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这个精神,贯穿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也要贯穿到今后实践和理论继续前进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邓小平理论,首先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包括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本身。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来说,现在,各种各样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东西相当盛行,“一些迷信、愚昧活动日渐泛滥,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频频发生,令

人触目惊心”。发扬科学精神,是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的启蒙任务。

科学--邓小平理论观察世界,注意力总是聚集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极富时代精神的新论点,是党所确定的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兴国之所以要靠科学,不仅在于生产力这个物质层面,而且在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个精神层面。科学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真正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意义,不妨比照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把科学思想称为第一精神力量。

民主--新文化运动最先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青年杂志创刊词中的提法),随后讲“赛先生”(科学)和“德先生”(民主,当时把人权和民主当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后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赛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说,民主和科学一道,是中国共产党历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建国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有两大失误,一个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一个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邓小平理论强凋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要法律化制度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现在已经列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之中。这也是全国人民为之实现而共同奋斗的纲领。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在中国已经80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中国已经50年。成就伟大,曲折多有。邓小平理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过去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根本问题,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之中,从研究中国发展的新经验和当前时代的新课题之中,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给社会主义注人了并将继续注人新的生命力。

总之,从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中,看看我们完成了什么,还没有完成什么。肯定历史已经完成的,作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和新的历史觉醒中,去推进五四运动提出来的、还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就是纪念五四的当代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