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基础实验教案20120905

生态学基础实验教案20120905

生态学基础实验教案20120905
生态学基础实验教案20120905

实验一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研究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2、掌握黑白瓶测氧法测定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3、学习利用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评价水体生产性能或生态环境质量。

二、实验原理

初级生产力是自养生物在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合成有机物质或固定能量的数量,是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生态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在许多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是水体自养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初级生产过程是碳、氧、磷等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的基础,影响到水体生物资源量的变动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因此,研究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对于评价水体生产性能、营养水平和能流与物质转化效率、制定渔业发展战略、合理开发水体生物资源、进行水体环境质量监测及生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常用的测定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方法有黑白瓶测氧法、叶绿素法、同位素法、营养盐类平衡法等。

黑白瓶测氧法:通过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变化,间接计算有机物的生产量,是黑白瓶法的基本原理。黑瓶指完全不透光的玻璃瓶(可套上黑布袋或用其它方法使其完全不透光),而白瓶则可充分透光。当将装有浮游生物样品的密封的黑、白瓶同时悬挂于水中特定深度曝光时,黑瓶中的浮游植物由于得不到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瓶中的溶解氧将会减少,与此同时,白瓶中的浮游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瓶中的溶氧量一般会明显增加。假定光照条件下与黑暗条件下的呼吸强度相等,就可以根据挂瓶曝光期间内黑、白瓶中的溶解氧变化计算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度。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

2817.72KJ

6CO2 + 12H2O C6H12O6 + 6O2+ 6H2O

叶绿素

氧生成量与有机质生成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当量关系,因此可计算出浮游植物有机物质生产量。需要指出的是,在11℃~12℃之间,细菌耗氧量往往可达到总

呼吸量的40%~60%,因此黑白瓶测氧法的计算结果常常低估了植物的生成量。

三、仪器、试剂和用具

1、150~200ml无色透明的细口试剂瓶(以保证取样时将气泡置于试剂瓶肩膀上,不能跑漏);便携式溶解氧测量仪。

2、黑色塑料布(袋):制作黑瓶用。

3、长棍、绳子:将瓶子栓在长棍上沉入水中。

4、标签或标签笔:标记黑白瓶、初瓶。

5、采水器:漏斗、烧杯

四、实验步骤

1、水样采集:

水样采集一般应安排在晴天的上午进行。一般浅水湖泊(水深≤3m)可按0 m、0.5 m、1 m、2 m、3 m分层采样(本实验采样深度为: 0 m、0.5 m)。每个采水深度至少需要一组黑白瓶,包括3个白瓶(LB瓶)、3个黑瓶(DB瓶)和1个原初瓶瓶(IB瓶,供测定初始溶氧量),将瓶编号。

分别用采水器在上述设定水层采集水样,注入相应编号的黑白瓶中,注意将采水器导管插至瓶底,罐满瓶并溢出2~3倍水,以排出瓶中原有空气,保证黑白瓶中溶氧与采水器中溶氧完全一致。然后拧紧磨口瓶塞。采水时间应力求相近,以便于分析比较。

罐瓶完毕后,立即测定原初瓶中的溶氧,记录在表格中。

2、挂瓶曝光

将各组黑、白瓶用瓶架悬挂于原采水层进行曝光培养,曝光时间可依据研究目的不同而异。如,若测定日初级生产力,一般曝光为24小时,若研究初级生产力与光强的关系,则可第2~4小时测定一次。

3、溶氧测定(溶解氧测定仪)

曝光结束取出黑白瓶后,立即测定各瓶中的溶氧。记录在表格中。

4、数据分析

日生成量的计算:R = IB – DB

PN = LB – IB

PG = LB - DB

式中:R:日呼吸量;PN:日净生产量;PG:日总生成量;

IB:原初瓶溶氧量;LB:白瓶溶氧量;DB:黑瓶溶氧量。单位:mg(O2)/L·d

呼吸量= 初瓶溶解氧- 黑瓶溶解氧

净生产量= 白瓶溶解氧- 初瓶溶解氧

总生产量= 白瓶溶解氧- 黑瓶溶解氧

五、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结果,对调查点水体的生产性能或生态环境进行初步评价。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一、实验装置 二、探究过程 1.验证玻璃杯是否代替平面镜成像: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是否有蜡烛的像。 2.验证像的虚实: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验证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将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回。 4.验证像与蜡烛到玻璃板距离关系: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三、实验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器材作用 1.刻度尺的作用:; 2.白纸或坐标纸作用:; 3.为何选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4.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的原因:; 5.为何选择茶色玻璃板:; 6.为何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五、注意事项 1.为什么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2.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在桌面上,出现什么现象: ; 3.记录物体与像的方法:; 4.多次改变蜡烛位置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 5.物体与像的对应关系:; 6.字母“F”相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六、习题精练 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应选择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关系; (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4)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造成的; (5)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6)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 (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8)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9)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晓兰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10)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11)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12)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填序号)。 (13)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_。 (14)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 2.小文同学通过以下的实验过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提出问题】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设计与进行实验】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最先使用“生物学多层蛋糕”这一提法的生态学家是______ A.埃尔顿 B.谢尔福德 C.奥德姆 D.苏卡乔夫 答案:C 2. 难降解的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A 3. 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______ A.种群 B.物种 C.群落 D.生态系统 答案:A 4. 我国土壤酸碱度分为______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答案:C 5.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简单的是______ A.荒漠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答案:A 6. 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______ A.冻原 B.河流 C.果园 D.荒漠 答案:C 7. 与水生植物相比,陆生植物通气组织和机械组织的特点依次是______ A.发达,不发达 B.发达,发达 C.不发达,发达 D.不发达,不发达 答案:C

8. 群落调查中,包含某物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______ A.多度 B.密度 C.频度 D.盖度 答案:C 9. 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连续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 A.U型 B.S型 C.J型 D.V型 答案:B 10.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______ A.趋于互补,利用率低 B.趋于互补,利用率高 C.趋于竞争,利用率高 D.趋于竞争,利用率低 答案:B 11. 与阴性植物(如人参)相比,阳性植物(如蒲公英)的特点是______ A.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B.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C.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D.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答案:A

平面镜成像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目得: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实验器材:玻璃板(作平面镜)、2只大小相同得蜡烛、刻度尺、白纸 其它:笔、火柴 3.实验步骤 (1)将点燃得蜡烛A,放在玻璃板得一侧,在A一侧能观察到玻璃板另一侧A得像A′; 探究像与物得大小关系: (2)拿着另一只未点燃得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瞧上去B与A′重合,即B瞧上去好像被点燃了。此时,B得位置就就是像A′得位置。 ——等大 探究像与物到玻璃板得距离关系:

(3)用刻度尺量出A、B分别到镜面得距离,相等。 ——等距 记录数据: 探究平面镜成得像就是实像还就是虚像: (4)在A′一侧放一张白纸作屏幕,眼睛直接观察白纸,则瞧不到A得像A′,说明:平面镜成虚像。(将手放在A′处,感觉不烫,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得特点 (1)平面镜所成得像就是虚像; (2)像与物体得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得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得连线与镜面垂直。 (2)(3)(4)对称 虚像:不就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瞧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得像。 注意事项: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物体一侧能瞧到物体得像,同时还能瞧到代替物体得另 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得位置。 2、试验要求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3、实验时将光屏放在未点燃蜡烛得位置,从玻璃板上方瞧光屏,光屏上瞧不到像,说明平面镜 成得就是虚像。 4、实验中选择厚玻璃还就是薄玻璃?选择较薄得玻璃;因为厚玻璃板得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 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 考试分析: 考情分析 考查内容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二模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平面镜成像得 规律以及探究 18 3 20 3 23 1 24 2 17 3 24 3 平面镜成像得 实验 说明题目一般会以作图、简单实验题得形式出现,一般比较简单,分值在3分左右。 平面镜成像主要就就是考察平面镜成像得特点以及实验,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得特点以及小结 实验步骤,明确具体实验步骤得目得。 练习: 1.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得上面,再取两段等 长得蜡烛A与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得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右图所 示。在此实验中: (1)两段等长得蜡烛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______关系; (2)直尺得作用就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 A得烛焰得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_____像。(选填 “虚”或“实”)。 答案:大小;到平面镜距离;不能;虚。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精品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精品篇 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姓名刘伟 学号055656565 指导教师:xxxxxx 学习中心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及包扎方法。 2. 掌握培养基的配置原则和方法。 3.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基本原理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细菌生长繁殖之用。 高压蒸汽灭菌: 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将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和加压的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内水沸腾而产生蒸汽。待蒸汽将锅内冷空气从排气阀中趋尽,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蒸汽不溢出,压力增大,沸点升高,获得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 1.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1mol/l的naoh和hcl溶液。 2. 仪器及玻璃器皿:天平、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管、试管、烧杯、量筒、三 角瓶、培养皿、玻璃漏斗等。 3. 其他物品:药匙、称量纸、ph试纸、记号笔、棉花等。 四、操作步骤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和包装 1.玻璃器皿的洗涤 玻璃器皿在使用前必须洗刷干净。将三角瓶、试管、培养皿、量筒等浸入含有洗涤剂的水中.用毛刷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净。移液管先用含有洗涤剂的水浸泡,再用自来水及蒸馏水冲洗。洗刷干净的玻璃器皿置于烘箱中烘干后备用。 2.灭菌前玻璃器皿的包装 (1)培养皿的包扎:培养皿由一盖一底组成一套,可用报纸将几套培养皿包 成一包,或者将几套培养皿直接置于特制的铁皮圆筒内,加盖灭菌。包装后的培养皿须经灭菌之后才能使用。 (2)移液管的包扎:在移液管的上端塞入一小段棉花(勿用脱脂棉),它的作 用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进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塞入此小段棉花应距管口约0.5cm左右,棉花自身长度约1~1.5cm。塞棉花时.可用一外围拉直的曲别针、将少许棉花塞入管口内。棉花要塞得松紧适宜,吹时以能通气而又不使棉花滑下为准。 先将报纸裁成宽约5cm左右的长纸条,然后将已塞好棉花的移液管尖端放在长条报纸的一端,约成45℃角,折叠纸条包住尖端,用左手握住移液管身,有手将移液管压紧.在桌面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单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单 姓名班级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 棋子薄玻璃板(茶色)刻度尺格子纸(单位一CM) 三、实验方法:(科学探究七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四、实验过程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将白纸对折,画出玻璃板的位置。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放好玻璃板,注意将物体所在的玻璃板一面对齐所画的线上。 3、把物体放在玻璃板前某个位置。观察像的正倒。再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绕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光屏,观察像的虚实。 4、将另一个相同的物体放到玻璃板后不停移动,直至和像重合,观察物像的大小关系。 5、在物体与像的同一位置用笔做上记号。再重复实验两次。并且观察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影响像的大小。 6、取下物体和玻璃板,用笔连接每次实验中物与像的记号,观察物象连线与玻璃板的位置关系。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注意估读)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以上数据记在表格中。 7、整理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规律,交流讨论。 五、总结规律: 平面镜成、的像;物体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 六、交流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生活中的镜子? 2、实验中玻璃板应如何放置?如何验证是否放好? 3、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 实验中用另一个相同的物体是为了比较物象的; 4、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位置如何变化? 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像的移动速度与物体的移动速度谁快谁慢? 6、若将实验中的白纸换成带有小方格的纸有什么好处? 7、本实验用三角方块代替蜡烛有何优点和缺点? 七、你对本次实验还有什么疑惑或改进方法?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种 种 种 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11.凤眼莲(俗名水葫芦)被引入我国后,因其繁殖迅速而泛滥成灾,并对水体中原有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该现象属于( ) A.扩散 B.迁移 C.生态入侵 D.适应辐射 答案:C 12.下列属于热带雨林特点的是( ) A.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明显 B.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不明显 C.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明显 D.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不明显 答案:B 13.下列生物中,其生活史对策属于r对策的是( )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花的构造实验报告

花的构造实验报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三年级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下面是由X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篇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一个班。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课,一切对学生来说都非常新鲜,因此对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也正是由于初次接触课,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需要教师的悉心培养。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由、、、、和五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本结构和呈现方式,重视构建良好的活动结构,而且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在科学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覆盖了三大领域:——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提出问题、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

在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材在活动设计中,力图从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以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并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的满足感。 3、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知道生物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几个基本特征。 4、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作为有生命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生物实验报告

A卷 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 实验步骤: (一)制做临时装片。 (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4)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 实验图像: 200倍800倍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出现。 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教案 一、学习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 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放在生理盐水中。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 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 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四、总结步骤:

A卷擦-→滴-→取-→盖-→染-→吸 五、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 学科 生物 年级六年级班 实验 名称 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时间 实验器材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 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滴 管,碘液 实验人 实 验 步 骤 一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2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分 开合拢着的两片子叶.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看看它 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2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 3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液 染成蓝色的胚乳,以用未被染成蓝色的果皮和种皮, 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看看它们各有佬特点 实验 结果 种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 同的,种子的表面是一层种皮,里面是胚包括胚芽胚 轴胚根和子叶,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备注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生态学的概念 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海克尔) 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奥德姆) 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 (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1操作步骤:生。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2生。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名称2 ;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1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步骤: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 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2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3观察现象。 、整理器材。4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P7)连接带灯座的电路5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原理根。1 实验材料:小灯

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个、导线 2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1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 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 个、导线 4 根。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 连接并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突出学生参与理念,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在“探究活动”的过程设计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平板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编排的,它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成像原理.课本主要安排学生科学探究,自己总结出规律. 三、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四、教案内容: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平面镜、平板玻璃、支架一副、蜡烛、火柴(打火机)、白纸、刻度尺、铅笔等。

实验0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原卷及解析版)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 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所成像是像。

【考点方向】: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3、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 (1)镜前蜡烛点燃,;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法。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 5、虚像的理解和应用:。 6、像的亮度:。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 7、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垂直于桌面的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那么看到玻璃板另一侧的像会怎么变化:。 8、评估: (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 9、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像距取决于。 【经典例题】: 【母题】:在学习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聪明的小明也在家里也独自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观察桃花的结构65481

《观察桃花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 -------侯大艳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实验课教材设计的内容是观察桃花的结构。通过实验,掌握桃花各结构的名称。桃花的结构包括:花托、花萼、花被和花蕊。在教学桃花结构时,要让学生懂得桃花的最重要的结构是花蕊。 二、学情状况分析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已经了解绿色开花植物具备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桃花各结构的名称及其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设计意图】:绿色开花植物所具备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 子。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进行繁殖,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开花后的才能结果,种子怎样才能形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桃花各结构的名称及其功能。 【设计意图】:只有把花的各结构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开花后的结果 以及种子的形成。 2.难点 理解花蕊是花的最重要的结构。 【设计意图】:花若无花蕊就不能称其为花,防止把花被看成是花的最重要的

结构(一提到花,就容易想到美丽的花被,就会误认为没有美丽花被的花不是花)。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自然界中生长着多种多 样的植物,有很大一部分 是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是 用种子来繁衍后代的,我 们把这类植物称为种子 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被 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在上 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 了被子植物的代表—— 桃树,出示桃树的挂图: 提问:桃树属于绿色开花 植物,那么它所具备的6 大器官是什么呢?知道 了桃树的 6 大器官,那 么这6大器官中哪些是 桃树的营养器官,哪些又 是桃树的繁殖器官呢? 总结:根、茎、叶是绿色 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植 物靠着这些器官逐渐地 生长起来,当植物体生长 到一定的时期就要开花 结果和产生种子,花、果 实、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 的生殖器官。 那么,为什么开花 后才能结果和产生种子 呢?这与花的结构联系 密切。本节课就和大家一 起来探索、研究桃树的生 殖器官中花的结构。学生观察,回答问题通过两个简 单的问题, 一可以帮助 复习被子植 物的6大器 官以及归纳 出其营养器 官是根、茎、 叶,繁殖器 官是花、果 实、种子。 二因为花、 果实、种子 是植物的繁 殖器官,只 有把花的结 构弄清楚 后,才能更 好地理解植 物开花后才 能结果,以 及种子怎样 才能形成。 设疑激发 学生探究 未知的兴 趣。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 5)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 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13)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14)驯化(acclimation 或acclimatisation):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受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 15)休眠(dormancy):当环境条件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至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 16)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7)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s):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第二章能量与环境---光、温度 18)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 19)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20)短日照植物(short day plant):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21)冷害(cold damage):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 22)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 23)耐受冻结(freezing tolerance):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低温伤害。如潮间带贝类。 24)超冷现象(supercooling) : 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 25)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感谢吉首大学08生教班无私提供单项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 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 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 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 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B.芦苇C.马铃薯D.玉米 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 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 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 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 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 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 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相关文档